童醫移動式檢查屏風 防護升級

移動式檢查屏風大幅改善醫護人員在採檢與插管治療過程的感染風險及心理壓力,成為阻擋傳染疾病的有效屏障。(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強化對醫護人員保護,童綜合醫院去年經民間企業協助,開發了「移動式檢查屏風」及「插管隔離罩」,大幅改善醫護在採檢與插管治療過程的感染風險及心理壓力。 童綜合急診部主任魏智偉曾向明昌國際董事長張庭維分享一段經歷,1名孕婦因車禍送至急診室,團隊決定在急診室安排緊急剖腹產,搶救得當母子均安。但急診室設施與衛生條件不如手術室完善,尤其傳統隔離布簾不易清潔。 張庭維立即帶領BAILIDA研發團隊將「硬式隔離屏風」抗菌能力再升級,新世代「智慧防疫檢查屏風」,保護醫護並降低與病人交叉感染風險,更主動提案改造童醫急診室使用硬式隔離屏風,提升感染控制能力。

Read More

聽障攝影師 幫長輩拍暖照

黑熊攝影師(右一)幫長照長輩拍攝暖心照片。(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有感於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失能長者需要長期照顧協助的家庭日益俱增。高雄基督教醫院與攝影師戴政輝(綽號黑熊),結合護理師、社工、牧者及居家服務團隊,將53名個案長期照顧服務的過程,透過攝影師的眼光,拍攝出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讓長期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拍照的案家及照顧者,留下服務互動的溫馨過程,用照片譜寫出珍貴的角落。 高基長照團隊與黑熊攝影師2次討論後,今年1月開始,黑熊自嘉義到高雄駐足3個月,拍攝長輩們的團康互動過程;許多長輩得知並同意拍照後,特意打起精神來為自己打扮,擦上口紅,笑容滿面地讓黑熊拍攝出一張張溫馨愉快的相片。 另外,接受居家服務的長輩也在經過案家同意後,黑熊到案家參與陪同就醫、復健、散步與家事服務等活動,為長期鮮少外出拍照的長輩與照顧者,拍攝出一張張暖心的相片。 特別的是,黑熊本身為先天性重度聽覺障礙,他分享生命的故事說,從小母親為了教他說話,將他小小的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去感受聲帶與喉嚨的震動,黑熊猶如就是海倫凱勒,而母親是他的蘇利文老師。 黑熊雖為聽障人士,但他不但會讀唇語,更是能和普通人一樣自然地對話;雖然已和一般人一樣都能口語對話,但成長過程中,卻還是會被欺負,因此黑熊說「我長期都屬於較弱勢的族群,所以我更想替弱勢發聲,我發現台灣對長期照顧這塊的相關攝影非常的少見,我希望透過我的鏡頭,拍出長照最真實的一面,讓民眾認識長照最真實的樣貌」。 高雄基督教醫院於民國56年創院,隨著時間的推進,陸續於民國86年成立護理之家,民國90年成立養護之家,並於民國95年擴展居家服務業務之服務範圍。 深耕長照相關服務已20餘年的高基表示,此次與黑熊共同前往方舟護理之家與方舟養護之家,並造訪居家服務個案的家中,希望透過鏡頭的捕捉,將長期照顧的議題被照亮,讓更多人看見。

Read More

北榮諮詢台 整合老人用藥

北榮新竹分院黃宇君藥師擔任4月份講座,對院內醫事人員講解高齡用藥安全。(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013年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6.3%老人至少罹患1項慢性病,68.5%老人罹患2項慢性病,47.3%老人同時罹患3項或更多的慢性病,多重慢性疾病導致用藥的種類變多且複雜度增加,極易發生不當用藥問題,臺北榮總新竹分院藥劑科主任王瑛玫說,高齡用藥安全更顯重要,院方設有高齡友善愛心諮詢台,提供民眾用藥整合諮詢服務。 王瑛玫表示,如果老人服用5種以上的藥物,就可視為「多重用藥」。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老人平均一年看診約27次,平均使用4.6種慢性用藥,約有4成老人使用5-9種藥品,有2成老人使用10種以上的藥品。隨著年紀增長,老年人身體對藥品的吸收、分佈、代謝、排除功能會產生變化,伴隨視力、聽力、記憶力逐漸衰退,多重用藥現象會帶來藥品取用錯誤、服用方式錯誤、產生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交互作用,以及重複用藥等「潛在不當用藥」風險。 所謂「潛在不當用藥」,就是指雖然藥物處方符合病情,但藥物服用時副作用的風險高於治療的益處。黃宇君藥師說,美國老年醫學會對高齡患者的用藥指引,明確列出老人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之藥物,以及這些藥物隱藏之潛在風險,包括抗膽鹼副作用、心血管風險、電解質異常、引起跌倒骨折、產生認知障礙、造成腸胃道出血、以及引發低血糖症狀等。 黃宇君指出,若多重用藥又未正確使用藥物易產生危險,例如治療鼻塞與過敏的抗組織胺藥物具有鎮靜效果,當與治療失眠、憂鬱症的鎮靜安眠藥併用時易引起老人產生嗜睡;治療關節疼痛常用的鎮痛劑易造成老人胃部不適甚至出血;心衰竭常用的毛地黃製劑則易因忘記或重複服用造成疾病惡化等。法國一項研究亦指出,65歲以上老人經常發生藥品適應症、副作用、肝腎功能調整劑量與順從性等問題,大約有7成醫師會接受藥師建議更改處方。 王瑛玫表示,當身邊老人有2種以上慢性疾病時,應尋求各醫院整合門診,或請藥師評估建議,避免多處醫療院所藥物併用產生不良反應與交互作用。防方每月於門診候藥大廳舉辦各種主題用藥安全講座,每年針對醫事人員舉辦高齡用藥安全講座,希望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與病人參與,提升高齡用藥安全。

Read More

置換膝關節 3招運動助復元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70歲的阿公因為右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僅越來越疼痛還出現變形,經保守治療也沒改善,決定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他卻擔心是不是須限制活動,免得影響傷口癒合;專業物理治療師黃富明則建議,接受此一手術的患者最好在術後開始做運動,尤其推薦躺著就可做的3招運動,幫助降低水腫並恢復肌力及活動度,促進術後及早復原。 黃富明物理治療師指出,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以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主。此外,包括,肥胖、長期負重者、運動員或嚴重車禍有外傷病史者,也都是接受手術的高危險群。這些族群因為膝蓋嚴重磨損,關節損害,嚴重影響行動與生活,並經保守治療無效,故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在術後的復原上,黃富明物理治療師並建議經醫師評估後,患者能開始做運動,他並示範3招躺著就可以做的運動,一天做3回,反而能幫助患者及早復原。這3招運動分別是: 第1招「腳踝幫浦」運動。(記者王正平攝) 第1招「腳踝幫浦」運動,躺著,在患肢小腿墊上毛巾(或較硬質枕頭),腳踝往上勾、之後往下壓,每回30-40下。可幫助血液打回心臟,以降低術後水腫。 第2招「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記者王正平攝) 第2招「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躺著,在患肢的膝窩墊上毛巾,膝蓋往下頂,每次撐5秒,做10-15下為一回。可增加大腿肌力,避免手術後肌力下降。 第3招「下肢滑行」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第3招「下肢滑行」運動,躺著或坐著均可,患肢的腳跟往後滑行,角度維持在膝蓋不疼痛的範圍,做15-20下為一回。可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活動度下降。

Read More

素人宣導 嘉婦癌篩檢成長17.9%

嘉義市衛生局國民健康科林秀猜科長釋出誘因,鼓勵女性朋友接受癌篩。(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市免費婦癌篩檢活動開跑1個月,共有1,221人次完成乳房攝影及子宮抹片檢查,較去年同期成長17.9%,特別是7年以上子宮頸抹片未檢查婦女參加篩檢人數與去年同期比較成長22.2%。嘉義市今年邀約包括美容、美髮、美體、美膚、美甲及美睫時尚老師在社區中推廣女性癌篩,運用素人宣導魅力在社區中發酵。 衛生局張耀懋局長呼籲,45-69歲或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可以接受1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5歲首篩女性,以及45歲以上未篩檢之女性,一定要落實乳房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危害。 欣柔髮廊林麗月美髮設計師宣導女性癌篩有成效。(記者湯朝村攝) 在這段期間宣導成果排名第一的欣柔髮廊林麗月老師表示,她們在洗髮或燙髮的過程中很熱情地把癌篩的資訊告訴顧客,也是透過健康資訊與客人「搏感情」,希望客人可以藉由免費檢查,看顧自己的身體健康。 市衛生局國民健康科林秀猜科長說,今年為鼓勵女性朋友接受癌篩,凡居住在嘉義市3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即日起至9月30日止,可在參與活動的美容美髮美體美甲店家接受宣導後,索取篩檢券,之後前往合作醫院診所接受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的免費檢查,只要完成1項以上篩檢,即有禮券可領;如經衛生局確認完成篩檢者符合36歲以上且子宮頸抹片7年以上未檢資格者,每項再加碼。相關活動訊息歡迎上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網站點閱或電話2338066轉國民健康科洽詢。

Read More

中藥、針灸 改善失眠

位於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位於肝、腎、脾經交會,施針能能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經臨床實驗也能有助改善失眠。(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健康從一夜好眠開始,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精神緊張,影響睡覺品質之餘也可能因睡眠障礙影響健康。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截至108年國內失眠人口已達78萬人。經安南醫院實證醫學證實,中藥、針灸能有助改善睡眠品質。 安南醫院中醫師黃千甄表示,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失眠人口中以50至59歲最多,其中又以女性多於男性,以108年數據為例,女性失眠人口就比男性多出兩倍。以中醫理論分析,睡眠障礙屬於中醫「不得臥」、「目不暝」的範疇,主要是因體內陰陽兩氣不平衡所致。 中醫治療也以補虛抑陽,調和陰陽以達鎮靜安神目的。根據實證醫學研究,在180人的大型臨床試驗中,患者透過針灸百會、神庭、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為穴位治療六週後,可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及白天功能狀態。根據研究報導亦指出,針刺神門穴與氨基丁酸(GABA)途徑相互作用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活性並影響腦內褪黑激素濃度。 此外,也有患者可能因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引發如心肝化火、痰熱、胃腸功能失調等影響睡眠,還需由專業醫師臨床診斷,針對患者進行個人化調理,以期達到陰陽調和之身心平衡狀態。黃千甄也提醒良好睡眠衛生習慣也至關重要,建議民眾養成固定的作息並培養固定運動習慣,避免睡前滑手機、上網、看電視等。

Read More

腫瘤術後聲音沙啞 打玻尿酸救聲帶

郭姓主持人罹患惡性食道腫瘤術後聲帶沙啞,接受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玻尿酸聲帶內注射」,術後效果非常好,現在說話完全不費力。(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15日舉行2021世界語音日紀念活動,郭姓主持人現身說法,因為食道惡性腫瘤手術,聲帶受損,講話容易累,聲音變沙啞,輾轉到中榮耳鼻頭頸部治療,接受喉肌電圖導引玻尿酸聲帶內注射聲帶軟骨整形手術,聲音圓潤度恢復8成,特別擔任現場主持人,分享保養嗓音的重要。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這也是台中榮總首度舉辦世界語音日活動,藉此提醒民眾珍惜嗓音,他指出,抽菸喝酒,以及說話習慣不正常誤用及濫用,都可能傷害聲帶,要多喝水,如果有兩個星期聲音沙啞,就要及時治療。 50歲郭姓主持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就是活動主持人,平常菸、酒、檳榔不忌口,108年11月因吞嚥異物感,接受胃鏡檢查,發現食道惡性腫瘤,109年1月底接受食道惡性腫瘤手術,術前醫師告知,手術可能傷及聲帶,開完刀後可以說話,但聲音沙啞,容易累,而且無法唱歌,對身為活動主持人的他來說,非常困擾。 後來郭男轉介到中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評估後,去年10月進行喉肌電圖導引玻尿酸聲帶內注射,聲帶軟骨整形手術,術後自覺聲音回來8成,可以輕鬆說話,聲音宏亮,特地擔任活動主持人,提醒大家嗓音保養很重要。 王仲祺指出,人類喉部主要由兩條會動的聲帶,控制呼吸和發聲,並在吞嚥時保護食物,不會誤入呼吸道。聲帶的運動也可能麻痺,較常見的是單側聲帶麻痺,單側聲帶麻痺也可能由不明病毒感染引起,或因甲狀腺癌、食道癌、肺癌等癌症侵犯喉神經或手術併發症造成。 王仲祺說,台中榮總在單側聲帶麻痺有全方位手術服務,傳統上包括在麻痺聲帶內注射自體脂肪、或在喉軟骨內聲帶旁植入填充物等手術,都有豐富的經驗,中榮為讓急性單側聲帶麻痺患者有更微創的治療選擇,獨創喉肌電圖導引,玻尿酸聲帶內注射,搶救單側聲帶麻痺的沙啞音聲。累計超過數百例,是種簡單、微創、且結合提供聲帶神經功能檢查的治療。

Read More

催打氣 周志浩直播接種AZ疫苗

疾管署署長周志浩率醫護打AZ疫苗。(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拉抬AZ疫苗接種率,「防疫五月天」疾管署署長周志浩15日帶領防疫、醫護人員於網路直播接種疫苗,笑說好快就打完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辦理「防疫好生活 疫苗提升保護力」COVID-19疫苗網路活動,由周志浩帶領防疫人員、萬芳醫院及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醫事人員共同接種AZ疫苗,呼籲符合第一至第四類對象踴躍接種,以儘早獲得免疫力,保護自己及他人。 周志浩先接受醫師評估,確定符合接種疫苗條件後,即由護理師迅速注射疫苗完成,讓他笑說:「速度很快,好像心裡還沒有準備好就打完了」也展示拿到一張疫苗接種卡。 由於指揮中心提醒,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周志浩在接種疫苗後,約休息10多分鐘也表示,感覺非常好,直呼疫苗是安全的,但還是提醒民眾接種後要休息觀察30分鐘,確定無不適症狀再離開接種院所,並掃描V-Watch健康回報系統,萬一回報有身體不適,就會有專人協助。 周志浩也呼籲,目前全台接種疫苗點已增加至173個點,符合接種資格對象儘速預約接種。由於疫苗為多劑型包裝,為減少疫苗耗損,請依預約時間,攜帶健保卡等身分證明文件準時前往接種。

Read More

翁喝草藥顧腎 輸尿管癌上身

患者進行好神刀治療。(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南投縣一名70歲黃先生患有慢性腎臟病,但長期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導致慢性腎臟病控制不佳,半年前因血尿赴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腫瘤達8公分,切片確診為輸尿管癌第4期,緊急安排「好神刀」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一個半月後,其腫瘤接近全消,恢復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患者平時有在醫院追蹤治療腎病,但私下也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以為「可以顧腰子」,沒想到卻因腎臟病控制不佳合併血尿,緊急到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長出一顆8公分大腫瘤,並侵犯周邊組織造成腎水腫,伴隨左腰疼痛、痠麻,經評估無法手術,建議接受「好神刀」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 吳偉榤表示,上泌尿道包括腎盂和輸尿管,兩者表皮所產生的癌症,統稱為「泌尿道上皮癌」,根據統計,台灣泌尿道上皮癌發生率較歐美國家高,特別是常發現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多數原因與使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主要治療方式是採取腎臟輸尿管全切除手術。 但因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採取切除手術,如果腫瘤已侵犯周邊組織或器官、病人身體狀況不佳,或其他原因無法接受手術者,則會建議選擇接受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優點在於腫瘤反應率高且副作用低。 吳偉榤指出,醫療團隊使用高速放療儀器「好神刀」,僅需15秒即可完成電腦斷層掃描「鎖定目標」,配合呼吸調控即時校正對位,可精準打擊腫瘤細胞,同時搭配雙層多葉式準直儀,將治療時間大幅縮短為傳統治療放療的一半,也大幅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吳偉榤表示,泌尿道上皮癌最常見的症狀為無痛性血尿,約有9成患者因血尿發現罹癌,也有少數患者因腎水腫造成的腰痠背痛而發現,此癌症對於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有不錯反應,一旦發現上述症狀並積極治療,都有機會痊癒。

Read More

麻豆新樓醫院到工地推廣戒檳榔

麻豆新樓醫院到工地幫工人進行口腔黏膜檢查。(麻豆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林相如/麻豆報導 嚼檳榔容易罹患口腔癌,麻豆新樓醫院為了推廣戒檳榔,主動到工地替工人進行口腔黏膜篩檢,並宣導戒菸、戒檳榔,日前與宸茂營造公司合作,到工地進行口腔黏膜篩檢,結果發現一名工人口腔黏膜受損,醫生建議戒掉檳榔,並進行追蹤檢查,以免後悔莫及。 麻豆新樓醫院從108年開始,就到營建工地為有抽菸、嚼檳榔或已戒檳榔的工人,提供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以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公共衛生責任。院方表示,嚼檳榔、抽菸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檳榔中的檳榔子(俗稱菁仔)為致癌物質,也是造成口腔癌最大兇手。 麻豆新樓醫院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對於口腔癌死亡率統計分析,最高的三大產業為運輸業、建築業與漁業,有鑒於多數從事工地工作者有咀嚼檳榔的習慣,日前牙醫師陳柏諧特別到宸茂營造的工地,替工人進行口腔黏膜篩檢,其中一名工人接受檢查時,發現嘴巴不舒服,最後查出口腔黏膜已有受損,醫師建議應戒掉菸檳,把健康找回來。 陳柏諧表示,檳榔引起的前期病變,常見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黏膜白斑或紅斑等,若能藉由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早期診斷與治療癌前病變,就能阻斷其轉變為癌症的可能性。另外若在頰黏膜、嘴角發現白斑、腫塊,或是有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應儘速就醫,以免持續惡化成為口腔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