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潰瘍感染 恐引發敗血症

奇美醫傷口護理師團隊提醒民眾注意,糖尿病人足部潰瘍傷口如未治療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造成嚴重感染引發敗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連日低溫讓許多民眾為家中長輩穿上厚厚棉襪,若長輩患有糖尿病,卻為了保暖而未每日檢視雙腳,易忽略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形成足部潰瘍傷口。奇美醫提醒民眾足部潰瘍如未治療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造成傷口嚴重感染,引發敗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奇美醫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魏秀慧表示,大部分的足部潰瘍產生之前會經歷初期紅腫熱痛的反應,一旦發現應立即就醫,評估檢查是否有感染情形,並檢視血糖與下肢循環的問題。必要時給予藥物使用與適當的傷口護理,避免炎性反應加劇引發感染而使得傷口持續惡化。 足部照護關鍵在於先了解引發糖尿病足原因,其危險因子主要是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損傷起因於代謝異常,它影響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包含末梢的感覺。老人家易因感覺不敏銳,即使足部有紅腫或破損也無法及時察覺而易形成足部潰瘍,尤其穿上棉襪更不易發現傷口。 足部潰瘍傷口是導致糖尿病人截肢的關鍵,不可忽視所帶來的威脅。奇美醫除成立傷口照護中心,開設的傷口照護特別門診由護理部傷口專業護理師團隊提供完整的足部照護服務,項目含足部評估、周邊血管疾病篩檢、足部清潔保養、指甲修剪與凍甲處理,糖尿病足部潰瘍傷口護理與衛教指導。 長照時代來臨,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人口增加,而糖尿病人一生中有高達25%的機率會發生足部潰瘍。以台灣地區為例,45歲以上罹患糖尿病人口之盛行率為12%,其中發生足部潰瘍之盛行率為2.9%。 護理部督導李穎俐表示,足部健康可藉由每日的檢查、血糖的控制及選擇合適的鞋子,以預防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發生;已產生足部潰瘍的病人更應加強足部管理。足部保養不馬虎健康隨時在,因此,協助家中長輩作好足部清潔與保養,是呵護長輩健康最好的方式。

Read More

低輻射立體定位+冷凝燒灼 高風險心律不整 成功治癒

中榮醫療團隊利用低輻射立體定位併冷凝燒灼,成功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6歲翁姓女子數月來因反覆心律不整,曾經至其他醫院就診,其病因屬於常見的心室上頻脈,因為其心律不整的病灶,經研判可能非常靠近心臟的正常傳導路徑(房室結),電燒灼手術可能引起心臟正常傳導路徑的受損,因此她猶豫不敢接受治療。經由轉診至中榮就診,隨即為病患安排心導管電燒灼手術,團隊選擇採用低輻射3度空間立體定位儀執行手術,同時使用冷凝電燒灼導管來治療病灶。 台中榮總醫師李政鴻手術中,翁女的心律不整病灶,確實位於心臟正常傳導路徑的旁邊,也屬於高併發症風險的位置,因此在精準的立體定位並輔助冷凝電燒管的治療下,成功燒灼掉其病灶,同時未損傷到正常的房室結,治療後也未再復發心律不整。3度空間立體定位儀除了能更精準的定位出病灶外,也大幅降低了輻射線的曝露劑量,減少輻射傷害,對於年輕的育齡族群,更有保護的效果。 李政鴻指出,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是年輕族群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傳統的心室上頻脈心導管電燒灼手術,是使用X光透視心臟定位,將導管放到正確的位置後,找出病灶加以熱燒灼能量治療,成功率雖可達9成以上,病人卻也需要接受輻射線的曝露,對於年輕的育齡族群,具有潛在性的輻射傷害風險。隨著科技的進步,3度空間立體定位儀除了能更精準的定位出病灶外,也大幅降低了輻射線的曝露劑量,減少輻射傷害,對於年輕的育齡族群,更有保護的效果。 此外,傳統使用熱燒灼能量來治療病灶時,如果病灶位於心臟正常傳導路徑附近時,可能會同時損及正常傳導路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使用新型的冷凝燒灼導管相較於傳統的熱燒灼,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台中榮總心臟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指出,3度空間立體定位系統使用在複雜性心律不整治療已經發展多年,然而該技術在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的應用卻是新的領域,可藉由電阻的改變來偵測定位導管在心臟內的位置,不需要輻射線曝露就可以達到和傳統X光透視一樣的效果,比傳統X光透視的方式精準,也減少輻射量,提升病患安全。

Read More

打疫苗癱瘓判賠150萬 家屬提訴願

(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高職生楊祐誠3年前就讀國中時,在校施打流感疫苗後身體不適,兩個月之後雙腿無力,癱瘓至今。3年來以輪椅代步,楊母辭職在家照顧愛子。衛福部審定病歷後,核發救濟金150萬元,家屬收受審議結果後,認為金額過少,將向中央提出訴願。台中市府衛生局21日表示,尊重家屬決定。 據了解,楊祐誠2017年10月5日接種流感疫苗,當時就出現身體不適,在校休息後才緩解。楊母指出,兒子同年11月底跟著補習班到墾丁校外教學,突然背部痠麻,腳底麻痺無力,小睡半小時依舊無法起身行走,爬行到廁所小便,趕緊載回台中就醫,至中國醫學大學附醫住院快3個月,還是無法行走,心臟跟肺部功能也大不如前,申請在家自學。目前就讀東勢區私立玉山高中進修部資料處理科,同學會協助推輪椅。 楊母說,自己育有3名子女,祐誠排行老二,發病後,自己辭職在家照顧,3年來帶他復健、看中醫、心理治療,從沒中斷過,現在以復健跟中醫治療為主。 祐誠3年前出院後,台中市衛生局協助家屬申請藥害救濟補助,2019年審定救濟金150萬元。楊母說,對這個金額難以接受,向法律扶助律師諮詢後,並參考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金額範圍,律師指出,祐誠的案例屬於重度,應該可以申請到3百萬元補助金額,月底會上訴。 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楊姓少年於2017年10月5日接種流感疫苗,11月底出現腳麻症狀,12月1日因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就醫,衛生局於2018年6月13日受理其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並協助相關病歷收集,2019年1月11日將相關資料函送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進行審議,審定救濟金150萬元,對於家屬收受審議結果後,擬向中央提出訴願,市府尊重家屬決定。

Read More

浪費 ! 國人年丟5億顆藥

高醫藥局設置廢棄藥回收箱,指導民眾正確回收步驟。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年終大掃除時,面對家裡一大堆的藥品,該怎麼處理?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國人每年丟棄的藥物約有193公噸、近5億顆;而藥局回收民眾棄置的藥品中,以慢性病用藥居多,不乏一些高貴的標靶藥品;病人常因服藥依順性不佳或害怕副作用等,導致許多藥品被丟棄浪費。 他指出,家裡一大堆不用的藥品,直接丟垃圾桶或沖馬桶,不僅浪費健保資源,連帶也會造成環境汙染,希望大家能珍惜有限的健保資,包括如何正確用藥及回收藥品,可徵詢醫師或藥師;「藥」安全、「藥」健康,就從自己做起! 高醫藥學部提醒,化療抗癌藥、鎮定安眠藥、麻醉止痛藥、荷爾蒙和抗生素等5類藥品,不可隨意丟棄或倒進馬桶和水槽,須送回藥局回收。 (高醫大附醫提供) 一名李姓確診的癌症女患者,提一只行李箱和兩個大袋子到高醫藥局前,裡面裝滿了藥品和保健品,因不想接受化療,而四處尋求自然療法,買了許多保健品,最近發現癌症惡化,於是決定重返醫院治療。但醫師告知原先的藥品已不適用,須重新開立處方。 另一名王姓病人每隔一陣子都到醫院藥局丟藥品,原來他是有症狀才吃藥,沒有不舒服就自動停藥,所以每月醫師開新藥後,他就將上一次吃不完的藥拿到藥局回收,以為還可以給其他病人使用。 藥師說明指出,藥品沒過期還可繼續吃,若是吃不完那麼多藥,可請醫師開少一點,免得浪費健保資源;藥師強調,回收的藥品會被銷毀,並不會給其他病人使用,所以拿藥回來並不能減少藥品浪費。 還有一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陳姓病人,習慣將藥品先分裝到藥盒再服用,但近日更新藥盒,沒有注意到新藥盒密合度不佳,導致藥品外觀變色,他還是照常服用,結果發生皮膚癢及癲癇發作。藥師指出,藥品分裝在藥盒除了須注意藥盒密合度外,有些易潮解藥品也不適合事先分裝,藥品潮解會影響療效導致疾病控制不良,若藥品已變色、變質或有異味,也不要繼續服用。

Read More

韌帶斷裂軟腳 微創重建手術恢復行動力

醫師巫承翰說,前十字韌帶斷裂傷者若年紀小於45歲,建議接受手術治療較好。(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8歲張先生半年前車禍造成膝部疼痛,作X光片檢查骨頭沒事,吃藥作復健,但膝蓋疼痛使不上力,一天軟腳4、5次,無法上下樓梯。就醫發現關節不穩定,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才發現原來前十字韌帶早已斷裂,經作微創重建手術後才恢復行動力。 台南新樓醫院骨科醫師巫承翰說,近年國內運動風氣盛行,前十字韌帶斷裂病患有上升趨勢。以前認為前十字韌帶斷裂病患,有一部分不需接受手術治療,如年紀過大者多未作手術治療。目前文獻普遍認為,如病患仍想恢復跑、跳等中高強度運動,前十字韌帶斷裂會導致持續性關節不穩定,易造成軟骨及半月板的受損,長期追蹤下會提高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的表現,所以45歲以前受此傷害者,建議手術治療較好。 巫承翰指出,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治療,採手術縫合方式療效不佳,多改採重建手術。傳統重建手術須在膝關節大劃一刀,打開關節囊後,才能執行;現在微創重建手術皆有內視鏡輔助進行,破壞較少,術後的疼痛大幅下降,也減少術後關節僵硬的機會。微創重建手術已發展相當完全,成果相當卓越,頂尖運動員因運動傷害致前十字韌帶斷裂,以此方式作治療,有6-8成能回到賽場上;重建的選擇,也從過往的髕骨韌帶改為近期主流的後腿肌肌腱,減少術後的前膝部疼痛。 他說,一般在微創重建手術結束的當天,病患皆可以利用膝支架及助行器輔助,完全負重行走。術後6週內可藉由膝支架的調整,恢復完全關節活動度,3個月開始慢跑,6-12個月可恢復到原本的運動強度。

Read More

支援中央 新北提供百間防疫旅館

新北市防疫旅館。(資料照片)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讓國內疫情拉警報,因應疫情需要,新北市緊急提供一00間防疫旅館,即日起由中央,統一調度使用,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在防疫上,沒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只有一個團結的台灣。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長張其強表示,二十日接獲交通部觀光局來電,因疫情需要,急需集中檢疫所,故須將日前申請集中檢疫所做為居家檢疫的返台旅客,轉介由防疫旅館接手,希望地方支援,侯市長隨即指示,立即提供一00間防疫旅館,由中央統一調度,如果還有後續需求,新北市會在能力範圍內,全力支援。

Read More

防疫大作戰 各醫院強化門禁管制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強化醫療院所的門禁管制措施,訪客探視(病)由每天固定兩個時段,限縮為1個時段,而且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以2名訪客為原則,新竹市衛生局督導各大醫院,落實院內感染管制措施,新竹市8家醫院表示、會全力配合。 新竹市衛生局表示,新竹台大、馬偕、國泰、國軍、南門等5大醫院,訪客人數都限制2人、陪病人數1人,每天訪客可探視的時段 都減少為1個時段,衛生局籲請民眾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替代實地探視。 另竹北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也表示,即日起該院全面禁止探病,陪病限1人,由護理站發放陪病證;加護病房會客時間為每天1次,上午10點半到時一點,由加護病房發放陪病證,才可進入加護病房探病。另外,居家檢疫或是國外家屬,加護病房會選擇時間提供視訊探病。 高雄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轄醫療院所及醫師公會,決議醫院防疫再升級,全面強化感染控制防線。(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因應國內醫院發生COVID-19疫情攀升,加上春節、元宵及228連續假期將至,為避免COVID-19肺炎因人流南北往返交集造成感染風險,以及保全本市醫療機構,高雄市醫院防疫再升級,訪客探視(病)每日限縮為1個時段,每次探病以1小時為限(加護病房30分鐘),且每名住院病人每次限縮1名訪客為原則,民眾進入醫院須持健保卡勾稽;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於管理期間,請勿至醫院陪、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 高雄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提醒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有就醫需求,請洽市府衛生局防疫專線723-0250,安排通訊診療或指定醫院就醫,切勿自行進入醫療院所。

Read More

過期藥品斷捨離 回收6步驟

藥品保存首先要注意期限,若過期就要丟棄,就算未拆封也一樣。(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藥品要如保存及回收?高醫藥學部主任王雅玲表示,藥品保存首先要注意期限,若過期就要丟棄,就算未拆封也一樣;且一旦開封後,藥品的有效期限就會縮短,在正確的保存下,口服藥或藥膏一般可保存3至6個月,眼藥水或口服液劑最多保存1個月。未過期但變色、變質、有異味的藥品也必須丟掉。 王雅玲主任指出,大部分藥品保存建議放在避光、陰涼、乾燥、兒童不易拿取之處;少數藥品則需要冷藏,如胰島素儲存時應與冰箱其他食物隔開。各藥品保存方式可參考藥袋或藥品說明書。 至於過期或變質無法使用的藥品,請依照「藥品回收六步驟」來處理,步驟如下:倒入:剩餘藥水倒入夾鏈袋中;沖洗:將沖洗藥罐的水也倒入夾鏈袋;集中:廢棄的藥丸、膠囊從鋁箔或藥袋包裝取出後放入夾鏈袋;混合:將用過的擦手紙、茶葉渣或咖啡渣等放入夾鏈袋中一起混合;密封:將夾鏈袋密封好,隨一般垃圾清除;回收:乾淨的藥瓶和藥袋可以回收。 王雅玲主任特別提醒,5類藥品須送回藥局回收,包括:化療抗癌藥、鎮定安眠藥、麻醉止痛藥、荷爾蒙和抗生素等,不可自行隨意丟棄,尤其不可倒進馬桶和水槽,可能汙染居住的環境。 高醫指出,健保是國人健康的保障,但健保連年虧損,病人可以做的就是不浪費藥品,也不自行要求醫師開藥,已經領回的藥應依醫囑使用,以控制病情,減少未來更多的醫療支出。

Read More

老菸槍肺阻塞 冬天狂咳險送命

亞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提醒,若肺阻塞病人出現「咳、痰、悶、喘」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引發猝死。(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74歲張先生,年輕時任職於菸草產業,本身菸齡高達50年,近年每到秋冬總是狂咳、氣喘吁吁,更數度引發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導致嚴重呼吸困難緊急掛急診,數度進出鬼門關,所幸經規律用藥並戒菸,病況穩定。醫師提醒,若肺阻塞病人出現「咳、痰、悶、喘」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引發猝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患者在進入菸草產業工作前就有抽菸習慣,每天抽兩包,一抽就是50年,雖然看似興趣與工作結合,長期下來卻使肺臟功能惡化,多年前便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加上患有3高及肝癌等疾病,導致退休後總為疾病所苦。 黃建文指出,患者菸齡超過半世紀,每到冬天就常會出現喘不過氣、狂咳等症狀,尤其一波波寒流襲來,更讓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加速惡化,患者常因呼吸急促送醫急救,每隔幾天就在急診室和加護病房不斷進出。 患者在飽受菸害之苦後,決定聽從醫囑規則用藥、戒菸及適度運動等,配合呼吸治療師指導的呼吸方式,每天固定步行40分鐘,無形中也使3高問題獲得控制,可說是一舉數得。 黃建文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阻塞每年造成3百萬人死亡,居全球第4大死因,在國內肺阻塞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7位,每年約有超過6千人喪命。 黃建文呼籲,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症狀缺乏特異性,易使患者輕忽,導致沒有早期確診、及早治療。建議確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必須配合醫囑,透過長效型吸入藥物改善肺功能,延緩肺功能急速惡化,也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除了減少細菌性肺炎發生,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機率。

Read More

婦紅棗核卡喉嚨 手術取出保命

禦寒食補紅棗(圖左下)。(資料照片)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寒流來襲,禦寒食補常見紅棗食材。一名67歲婦人吃紅棗誤吞棗核,經手術取出棗核。彰基醫師提醒,發生棗核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或飯菜等方法強行咽下;另,營養師也提醒,食補禦寒並非人人都適合,年長者、三高及腎臟疾病者,記得均衡飲食! 倪渟淵指出,老人家年紀大,有一些失智症或是退化的問題,常常會有誤食異物的情形;魚刺之類的東西被吞到消化道,嘗試「喝醋」或「吞飯菜」,卻是個危險動作,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併發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