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跌倒骨折 微創手術後一週就下床

99歲黃姓老婦人跌倒左大腿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後康復出院,醫師黃清順與護理同仁送上花束與禮物。(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9歲黃姓老婦一直以來身體都很健康,沒有3高等慢性疾病,走路與活動也都很自如。元旦晚上因為不小心踩空跌倒,導致下肢疼痛無法起身站立;家人緊急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經骨科醫師看診並檢查後,確認她的左大腿股骨轉子間骨折,立刻安排住院及手術,術後1週後就能下床行走。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黃清順評估阿嬤身體與骨折情況後,進行微創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復位暨重建手術,手術傷口不到10公分,對於患部的周圍組織破壞非常少;復位後以鋼板、髖螺釘固定患部,再灌注入人工骨進行強化,術後1週即能下床行走,住院10天即返家休養。昨天出院後第1次回診,阿嬤恢復狀況非常好,醫師鼓勵阿嬤能多多活動。 黃姓阿嬤出院當天,黃清順與護理同仁送上花束與禮物,恭喜阿嬤平安健康出院。阿嬤非常高興,表示醫護非常親切,也都願意陪她聊天,,還歡迎醫護到家裡作客。 黃清順表示,造成高齡者骨折的2個重要原因,就是骨質疏鬆與跌倒。常見的高齡者骨折為脊椎壓迫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撓骨遠端骨折,以及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與股骨轉子間骨折)等。 黃清順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不同骨折形態可選擇使用鋼板、鋼釘固定或人工股骨頭置換;還可使用微創方式加人工骨進行手術治療,降低傷口面積、減少內固定鬆脫,促使病患術後儘早下床活動,減少長期臥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黃清順呼籲,老年人骨折應在治療或手術後儘早下床活動,以適度規律復健運動強化骨骼強度;並在術後進行骨密度檢查,以骨鬆藥物治療,預防再次骨折。

Read More

背痛當拉傷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亞大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向患者解釋病情。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3歲楊太太在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頓時上背劇痛,經四處求醫仍未好轉;而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與骨髓穿刺,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得控制。 楊太太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4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8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後來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3週,醫師抽血檢查後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表示,患者經安排骨髓穿刺,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第3期,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 黃文豊指出,多發性骨髓瘤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及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惡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 黃文豊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放射治療除可以改善骨骼疼痛,減少使用止痛藥,也能增加病人的活動力;當病人有脊髓壓迫問題時,放射治療合併類固醇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只要與醫療團隊配合,不僅存活期大幅延長,生活品質也能顯著改善。

Read More

運將腰椎痛 徹夜難眠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表示,余伯伯經診斷是第4節腰椎嚴重神經壓迫。(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62歲余姓職業司機經常久坐,因右邊腰部莫名疼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有時候甚至痛到睡不著。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第4節腰椎嚴重神經壓迫,透過「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當天術後疼痛立刻緩解,也可以下床走動,目前復原狀況良好。 余伯伯表示,他8、9年前曾開過腰椎手術,當時在其他醫院透過傳統手術治療,傷口很大也很痛,休養很久才回去工作。這次再發作痛到懷疑人生,前往台中市太平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看診,透過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發覺跟第1次傳統手術很不一樣,完全不會痛,而且手術麻醉退了之後,就可以下床走路、正常作息,。 朱彥澤表示,下背痛是常見慢性疼痛症狀,許多患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常常因疼痛糾纏影響生活品質。微創脊椎手術透過顯微鏡與內視鏡,精準處理神經壓迫的部位,更快、更安全,並且能縮短恢復時間;和傳統脊椎開放手術相比,對肌肉與軟組織的創傷較少,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自由行動,快速回復日常生活。

Read More

成醫員工健檢揪21人肺癌

成醫健檢揪出院內21名醫護罹患肺癌,由外科部主任曾堯麟(左3)手術治療後皆恢復健康並回到工作崗位。(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揪出院內所屬21名醫事、護理、行政人員罹患肺癌,其中1名最嚴重3期轉移淋巴。經手術治療後,罹癌員工全部恢復健康,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成醫自2019年10月開始辦理員工健檢,選定「50歲以上員工低劑量肺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執行至去年11月4日完成檢查607人,結果有16人確診肺癌,另有5人屬於癌前病變(非典型肺腺瘤性增生);確診包括護理師、技術師、檢驗師等醫事人員7人、一般行政人員3人、基層勞務人員7人,以及技術職行政人員4人。 成醫員工21名確診者皆由外科部主任曾堯麟等胸腔外科醫師完成手術治療,共切除28個病灶,包括12個肺楔型切除、11個肺節切除及3個肺葉切除手術。除了1個第3期病患因有淋巴轉移接受追加化學治療外,其他病患均只接受術後定期追蹤照顧,目前均恢復良好,並回到工作崗位。 曾堯麟表示,肺癌是國人死亡率第1的癌症,關鍵原因在於發現太晚。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鑑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醫員工肺癌篩檢專案以年齡「50歲」為唯一的資格條件。 曾堯麟說,根據國健署與肺癌學會共同發布「推動肺癌篩檢共識」,最需要篩檢的3大危險族群包括年齡介於50~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或戒菸未超過15年;具肺癌家族史者;有肺病個人史者,宜諮詢相關專科醫師評估後安排檢查。

Read More

年節食品抽驗 高市1件豆干絲 檢出防腐劑

高雄市衛生局針對食品販售業、網路熱搜食品製造業及知名年菜餐廳業者,執行年節食品抽驗。(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衛生局針對食品販售業、網路熱搜食品製造業及知名年菜餐廳業者,執行年節食品之抽驗、稽查及標示查核共計118家,抽驗年節應景食品175件,檢驗結果計有1件豆干絲檢出防腐劑與規定不符。 衛生局指出,這件檢驗不合格的食品,係台南市永康區中華一路新高商行製作的散裝豆干絲,被檢出過氧化氫,違反食安法規定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已將同批產品下架回收,違規產品已移請所轄衛生局處辦。 此外,衛生局針對高雄4家網路熱搜年節食品製造業者與4家年菜餐廳業者進行稽查,5家初查合格,2家食品製造業與1餐飲業經限期改善後複查合格。

Read More

藥師把關 發現患者重複用藥

中榮推動住院前用藥整合與評估,鼓勵民眾簽屬雲端藥歷系統同意書,患者入院手術前由藥師評估謹慎用藥。(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5歲婦人到台中榮總進行骨科手術,藥師評估發現她長期使用抗憂鬱劑並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由於抗憂鬱劑可能與部分術後止痛藥有交互作用,增加藥品副作用,建議醫師選擇較適合病人之止痛藥;並告知病人止痛藥重覆之風險,暫停使用自購的止痛藥。婦人術後無明顯併發症與藥物交互作用。 另1名82歲男姓患者進行脊椎減壓手術,醫師術前於門診告知需停用抗凝血藥;藥師在手術前審視病人用藥時,發現病人不清楚自己有服用抗凝血藥,指導病人藥品名稱、外觀與停藥天數,讓他如期順利進行手術。 中榮藥學部藥師廖怡茹指出,接受手術前停用的藥品多半為可能增加麻醉或手術併發症風險之藥品。術前用藥評估,主要目的為決定手術前後是否應繼續使用慢性病藥物,讓術前及術後用藥更安全。 廖怡茹表示,增加出血風險的藥品包括,抗凝血劑與抗血小板藥物。但並非大部分人於手術或特殊處置前必須停藥,術前停藥因停藥會讓栓塞風險增加,須由醫師評估,選擇對病人傷害最小的術前停藥策略。 另非類固醇消炎藥也會增加手術出血風險,此類藥品除了醫師處方外,部分為民眾可以自行購買的指示藥品或民眾自國外購買使用,無法經由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這類藥品若因病情需要無法停藥仍可繼續使用,但建議還是需要告知醫師,如果非必須則建議手術前3天不要使用。 藥師陳宇婷說,增加栓塞風險的荷爾蒙,常見於避孕藥或停經後婦女的荷爾蒙補充,另一類是治療乳癌的荷爾蒙藥品,建議手術前告知供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需進行調整。 她指出,現代人常用保健食品,大蒜精、褐藻萃取物、納豆萃取物會增加出血風險;增加麻醉劑鎮靜作用的纈草、卡瓦胡椒及會產生藥物交互作用的聖約翰草等需注意。

Read More

低溫間回暖期 好發心血管病

寒流一波波來襲,中國醫大內科部心臟血管系醫師陳科維呼籲民眾注意頭頸部的保暖,避免吃飽飯後或吸菸、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寒流一波波,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1名67歲患有糖尿病男子,去年底清晨突然感到胸悶不適,自睡夢中驚醒,合併有冒冷汗的情形。經家人送醫急診,被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已有心搏過緩合併休克的跡象,狀況危急。經緊急心導管手術,將已完全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打通並恢復血流。患者接受2次心導管手術將血管完全修復後,不到1週即康復出院,超音波也顯示心臟功能獲得良好保存。 67歲男子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將已完全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打通並恢復血流。(記者陳金龍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指出,心臟疾病位列國人10大死因第2名;其中,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需要及時診斷、打通血管並阻止心肌壞死,以及進一步的心臟功能損傷。最近天氣變化劇烈,寒流來襲時民眾更應注意因冷熱變化,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 陳科維說,依中國附醫心臟血管系胸痛中心資料顯示,冬季11月至隔年1月的ST段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人數平均每月近20人,是夏季人數的1.5~2倍。 陳科維表示,除了寒流來臨時的幾天,在2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民眾也需特別注意,「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上述患者發病時間,在去年耶誕節與跨年的2波寒流之間,溫度變化期更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此外,有3高、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注意保暖,睡前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陳科維指出,一般民眾也須注意特別是頭頸部的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等。 陳科維提醒民眾,糖尿病患或年長者應注意「不典型症狀」,多為惡心嘔吐、上腹痛或意識改變、全身無力等。

Read More

防疫升級 醫院訂定新措施

慈濟醫院進行上呼吸道感染採分流動線措施,避免交叉感染,並採用次氯酸水消毒環境。(記者徐義雄攝)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趨於嚴重,台南市各大型醫院為減少院內感染機會,成大醫院民眾探病時間,改為一般病房開放時間為上午11:30~12:30、加護病房上午10:30~11:00、燒傷中心下午2:00~3:00。奇美醫院即日起強化新冠肺炎防疫措施,發燒的民眾會引導至急診室就醫。 衛福部台南醫院只開放上午探病時段,一般病房為上午11:30~12:30,加護病房上午11:30~12:00;市立安南醫院一般病房上午11:30~12:30,加護病房上午10:30~11:00;市立醫院只開放上午探病時段,一般病房為上午11:00~12:00,第一加護病房上午10:45~11:50,第二加護病房上午10:30~11:00;新樓醫院一般病房上午11:30~12:30,成人與小兒加護病房、嬰兒室上午11:00~11:30,慢性呼吸照護病房10:00~11:00。郭綜合醫院探病時段不變。 高雄、嘉義長庚醫院探病與陪同家屬必須前一天透過醫院APP預約才能進入病房:醫護人員若出現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就算沒旅遊或明確接觸史,都要通報所屬單位並回院就醫,不可自行就醫。照護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的醫師專責專人,不能再執行門診、會診,專任醫療小組成員也要避免參與會議或聚會,避免出現防疫破口。 中區指揮官黃高彬呼籲台中市醫院加強院內的感染管制措施,包括南投、彰化醫院,都需要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慈濟醫院一般病房、加護病房探病統一於上午10:30開始,一般病房1小時、加護病房30分鐘,護理之家取消探訪。原採預約探病的精神科病房,取消夜間探病時段。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全面禁止探病,加護病房只開放上午一個時段探視。(記者彭新茹攝) 中國附醫門診加追問北部就醫史、新竹附醫全面禁止探病;光田綜合醫院陪、探病以電腦資訊方式加強管控;童綜合醫院明定外送員送餐地點,以1樓公共區域為原則,不得進入醫療區域。

Read More

防疫升級 各醫院加強門禁

慈濟醫院進行上呼吸道感染採分流動線措施,避免交叉感染,並採用次氯酸水消毒環境。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醫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宣布,即起強化醫療院所門禁管制措施,每天訪客可探視時段從2時段減少為1個時段,陪病者限1人。 指揮中心昨天起強化醫療院所門禁管制措施,指揮官陳時中於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說明,所有訪客與人員進入醫療院所須全程配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進行體溫量測等健康監測,並落實手部衛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加強感染管制,在各出入口量測體溫、要求戴口罩。 (記者陳金龍攝) 同時,也將訪客探視(病)由每天固定2個時段限縮為1個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以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醫院得視情形調整;住院病人的陪病者(含照顧服務員)以1名為原則。 陳時中也說,住院病房訪客及陪病者採實聯制登記,落實詢問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並可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相關資料。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於管理期間,勿至醫院陪病及探病。 另外,若居家隔離/檢疫第1天(含)以後且無症狀者,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無症狀者,可依「開放民眾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申請規定」採檢陰性後探病。 陳時中也強調,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含外包人員)應穿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如需提供病人物品,建議可交付予醫院轉交;若仍有實地探視之需要,應配合實聯制登記與院方相關管理措施。另醫療機構相關管理規定,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

Read More

竹山秀傳高齡運動中心 訓練肌力

竹山秀傳醫院高齡友善運動中心啟用,南投縣副縣長陳正昇也一起體驗訓練器材。 (記者劉晴文攝)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為照顧長輩健康,延緩失能失智,竹山秀傳醫院耗資百萬元成立的高齡友善運動中心,19日揭牌啟用。這是南投縣首座針對高齡者設立的運動中心,除了於上班時間對外開放,還會針對第一次前來運動的長者先進行健檢,副縣長陳正昇與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竹山鎮長陳東睦、竹山紫南宮主委莊秋安等都特地到場體驗,並鼓勵社區長輩們能多多運動。 因應台灣步入老年化社會,高齡者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常見的肌少症及失智失能的情況,普遍能藉由規律運動有效延緩。竹山秀傳醫院有鑑於此,特地成立高齡友善運動中心。昨天舉行揭牌典禮,縣府衛生局長黃昭郎、社會及勞動處長林志忠、集集鎮長陳紀衡等也都出席。 陳正昇表示,竹山秀傳醫院的高齡友善運動中心,是縣內第一個專門為年長者設計的運動中心,秀傳醫院不僅僅為了院內的高齡患者,更將關注焦點延伸到全體民眾。目前南投縣內高齡人口占全縣人口18%以上,在這樣高比例的前提下去做老年失智失能的研究,並添購更新了適合高齡人口運動的設備,對於南投縣民來說是一大福音。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謝輝龍指出,設立高齡友善運動中心主要的目的在於使患有肌少症以及衰弱的老人,能藉由規律運動改善症狀,進而產生自我健康管理的習慣。此次引進的高齡環狀運動系統,共有8款器材,其中包括上肢運動3種、軀幹運動兩種及下肢運動3種,皆採等速肌力訓練方式;另外也有全身律動儀、爬梯機、跑步機及腳踏車等設施,期盼提供長輩們全方面的訓練,歡迎大家來體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