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慈樂智同學會 長者指紋建檔

台中慈濟失智病友會與轄區警分局配合,為失智老人製作指紋資料建檔。(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失智病友會「樂智同學會」16日以花香中藥溫暖病人與家屬,大雅警分局為失智長輩製作指紋按壓建檔服務。 失智病人容易忘記回家的路而走失,慈濟醫院失智照顧團隊趁樂智同學會活動,由大雅警察分局協助「指紋建檔」服務,協助走失長輩被送到警局時,透過資料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 中醫師鄭宇真也帶領病友與家屬,使用中藥材手作「安眠枕」,運用薰衣草、茉莉花,搭配陳皮與石菖蒲等藥材作成小枕頭,不只病人,照顧的家屬都能拿來午睡或當靠墊,可以幫助安神、助眠。 神經內科醫師凃敏謙集合門診時經常被問到的疑惑,幫助病人與家屬從生活飲食到睡眠、運動全方位解答,參與活動的聽眾都勤作筆記,活化腦細胞也練練記憶力。 慈濟醫院失智病友會「樂智同學會」提供失智個案及家屬非藥物治療與健康促進資訊。活動主題包含認知訓練、物理職能治療,藉由園藝、芳香、寵物陪伴等活動,增加病友正常社交機會。

Read More

一氧化碳中毒 高壓氧治療降神經後遺症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蔡建宗醫師表示,若發生一氧化中毒,一定要即刻送高壓氧治療,降低後遺症發生。 (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寒流一波波到來,不少民眾會緊閉門窗抵禦寒風,若家中瓦斯熱水器燃燒不完全或是使用木炭火爐取暖,就容易引發一氧化碳中毒,此時若能即時接受高壓氧治療,將是降低日後發生神經學後遺症機率的重要關鍵。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一氧化碳會讓血色素無法與氧氣結合,導致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提升、氧氣下降,初期會感覺輕微頭痛和頭暈,中毒程度提升後就會有惡心、嗜睡的症狀,嚴重甚至陷入昏迷。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在完全密閉的壓力艙內吸入100%純氧,以高濃度氧氣置換出體內的一氧化碳,同時改善身體組織缺氧狀況及增加細胞存活。 根據研究顯示,約有40%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會出現神經學後遺症,包含認知功能受損、人格特質改變或是行動功能障礙等,這些症狀可以持續1年以上甚至終身,對病人生活起居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若能在中毒初期盡早給予高壓氧治療,就能減少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傷害,也能大幅降低日後發生神經學後遺症的機率。 蔡建宗副院長表示,大千自成立苗栗縣第一家高壓氧中心以來,每年接獲不少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為能在第一時間提供病人高壓氧治療、降低中毒傷害,大千高壓氧中心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治療服務,不但照顧苗栗縣鄉親,也協助不少外縣市病人恢復健康。 蔡建宗副院長提醒,無論是在家中或是會使用到熱水器的公共場所,除了熱水器要定期安檢,也要注意排氣功能,才能為生命安全增添保障。

Read More

肺炎治不好 支氣管鏡揪病灶

新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汪政德說明支氣管鏡檢查。(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80多歲謝先生因咳嗽有痰、發燒且呼吸喘息嚴重約兩日,醫師診斷為左側肺炎收治住院,給予經驗性抗生素治療,但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再由胸腔內科醫師診視後,懷疑有支氣管內之病灶。經為病人實行支氣管鏡之檢查,發現其左主支氣管及其分支均充滿痰液,對症用藥後,病人之症狀及胸部X光明顯改善並順利出院。 50多歲林先生過去有抽菸習慣,因身體不適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右肺葉塌陷,便收治住院做相關檢查及治療。透過電腦斷層檢查高度懷疑右主支氣管內病灶,經為病人實行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右主支氣管內腫瘤,切片後確診為癌症,已轉診至大型醫院做後續治療。 80多歲陳先生因呼吸有哮鳴音一兩個月,接受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且最近較嗜睡,醫師診視後發現有二氧化碳滯積的情況,便緊急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並住院治療。在住院後發現他只要脫離正壓呼吸器,哮鳴音和二氧化碳滯積的情形又會出現,懷疑有動態性氣管塌陷,便安排支氣管鏡檢查,發現病人確實有動態性氣管塌陷。與家屬解釋與討論後,照會外科安排氣切管置入,並提供正壓呼吸治療後,病人後續哮鳴音、二氧化碳滯積及精神狀態有明顯改善。 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汪政德指出,由上述3個案例,可以發現支氣管鏡為診斷及治療胸腔及呼吸道疾病之利器。民眾若有久咳(咳嗽大於3週)、呼吸喘、呼吸有哮鳴音等情況,可至胸腔科給專業醫師做相關評估與診斷。

Read More

指揮中心:全台醫院查核 無關院內感染

疫情升溫,台中市衛生局啟動醫院無預警查核,稽查全市採檢收治醫院。    (台中市政府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日前發生醫院新冠肺炎感染事件。外傳指揮中心因應醫院院內感染,近日對全台醫院啟動地毯式查核。對此,指揮中心表示,無預警查核是秋冬專案一部分,無關院內感染事件。 北部醫院一名照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的醫師染疫,並傳染給護理師女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雖強調防護措施都有依照SOP,但「百密仍有一疏」,院內感控措施是否夠嚴謹引發外界關注。 近日傳出疫情指揮中心近日發函各衛生局指出,將派員無預警抽查各醫院通報、動線規劃和門禁管制等防疫措施,要地毯式檢視全台院內感控。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說明,無預警查核是秋冬專案一部分,並不是因應院內感染才祭出的加強措施,預計1月1日至2月28日間進行,共計將查核487家醫療院所,1月底前將查核199家重點專責醫院,包括社區採檢醫院、重度收治醫院等,2月份則查核重點醫院外的288家。 他指出,截至目前,全台已經查核21家,查核3大重點包括配合秋冬專案擴大採檢以及落實通報,這些醫院都已經在做,第3則是確保醫院動線、門禁管理以及陪探病管理,目前已發現有1家醫院沒有落實,會要求限期改善並由衛生局複查,若未通過複查,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最重可罰新台幣6萬至30萬元。 針對發生院內感染的醫院是否完成相關查核,羅一鈞則說,該醫院因應疫情調度,工作較吃緊,目前還沒啟動查核,會視進度進行調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國內有醫院發生新冠肺炎感染事件。疾管署15日發布醫界通函,提醒醫護落實個人防護裝備穿脫。 北部醫院一名照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的醫師染疫,指揮中心至今未證實究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僅稱百密總有一疏。 疾管署15日發布醫界通函,提醒照護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個案時,應落實正確穿脫個人防護裝備,避免在脫除裝備時自我污染,並在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後立即執行手部衛生。 此外,若醫界執行照護過程中發現個人防護裝備未穿戴妥當,疑有暴露風險時,在可行情況下宜暫停處置或由備援人員接替,儘速離開照護區,以降低暴露風險。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當天下午疫說明會中表示,國內只要發生醫院感染,疾管署就會依照慣例發醫界通函提醒醫院,並不是指涉北部醫院院內感染事件原因,只是重新提醒照顧呼吸道患者時的注意事項。

Read More

常偏頭痛 竟是頸椎問題

第一招「縮下巴運動」。 第二招「擴胸運動」。 第三招「按摩枕骨下肌」。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頭痛時不見得醫頭,一名30歲男子長時間使用電腦作業,最近只要長時間上班就會偏頭痛,且痛得受不了,轉動頭部反而更痛,吃了止痛藥還是常復發;為此,就醫後醫師這告知是頸因性頭痛,亦即姿勢不當引起肌肉緊繃所造成,除了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外,物理治療師林惠玲並示範三招運動,以緩解這類頭痛,並減少復發。 林惠玲物理治療師指出,頸因性頭痛是因上頸椎疼痛皮節分布在頭部,而脖子筋膜與頭部相連,因此,只要脖子常處於壓力不當的位置,就會使肌肉緊繃,連帶頭部也會跟著痛起來。除了職業的因素之外,包括,學生或3C重度使用族群,都是好發族群。 這類患者若僅以服用止痛藥,只能治標不治本,常常容易反覆發作。長此以往,將因頭痛無法專心,影響工作與學業。 至於如何做頸因性頭痛的鑑別診斷,林惠玲表示,一般為單側偏頭痛,會從脖子及肩頸開始延伸至頭部。會因頸部動作,如長期低頭、抬頭或不當姿勢而引發。會因為脖子的動作而使症狀改變。在脖子的疼痛處觸摸會有硬塊或條索。伴隨同側的肩頸和上臂僵硬或疼痛。屬於中等疼痛,不會到頭痛欲裂的程度,疼痛發作時間長短不定。 對於這類患者的治療,林惠玲建議,可接受儀器治療及徒手物理治療,尤其以徒手治療的效果最佳。此外,她並示範以下三招運動,以紓解及減少這類頭痛的發作,每式動作可以每天早、中、晚做三次。 第一招「縮下巴運動」: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雙手合十置於下巴前方做輔助,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 第二招「擴胸運動」:站立姿,雙手放頭後方,挺胸、雙手往後牽拉,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 第三招「按摩枕骨下肌」:平躺,將小球置於枕骨下肌位置,可用手協助固定小球,給予壓迫,維持30秒。此區域較敏感,使用輕的力道至感覺微酸、微緊即可。

Read More

男頭頸癌 化療中風

黃姓男子(左)與太太(右),感謝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嚴寶勝(中)與醫療團隊的照顧。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0多歲的黃姓男子罹患頭頸癌6年,在自家化療的過程中,突然感到身體無力不適,立即打電話給妻子求救,妻子返家後發現他倒臥在地上,趕緊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急救,到院時已半身癱瘓,醫師診斷為內頸動脈及中大腦動脈同時阻塞造成腦中風,經「顱內動脈取栓術」後,目前復原情況穩定良好,醫師表示,黃男在黃金救援時間及時送醫,幸運撿回一命,目前已經恢復到生活可以自理。 黃姓男子罹患頭頸癌在自家昏倒在地,經醫師診斷為內頸動脈及中大腦動脈同時阻塞造成腦中風,術後目前復原情況穩定良好。(記者陳金龍攝)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毓慧指出,黃姓患者曾經長期有抽菸、吃檳榔的習慣,罹患頭頸癌後曾接受放射線治療,因此可能加速動脈硬化狹窄造成阻塞,發生災難性的中風,所幸在黃金救援時間內及時送醫,幸運撿回一命。 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表示,在檢查出病因後,立即為患者進行顱內動脈取栓術,隔週再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打通原本狹小的血管,黃男1週後就出院,如今回診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顯示血管血流十分通暢,預後良好。 嚴寶勝說,「顱內動脈取栓術」是由鼠蹊部置入大型動脈導管,經腹、胸腔主動脈到阻塞的頸動脈及顱內血管,導管順著導絲在梗塞的地方,以抽吸或支架拉栓的方式,將血栓取出清除打通血管。 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耿僚建議,癌症患者在治療完成的第1年,應每3個月密切追蹤1次,而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於治療完成後1年開始,每年定期追蹤頸動脈超音波,一旦經檢查發現頸動脈硬化、呈現狹窄情形,及時置放支架,預防未來中風發生。 嚴寶勝說,光田綜合醫院與各大醫學中心同步通過台灣腦中風學會認證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動脈取栓訓練醫院,從治療、復能、照護到預防,提供精密診療儀器,把握治療黃金3小時,可提高3成的治癒率,並成立腦中風照護小組,由個案管理師、復健科、神經內外科、護理部、中醫部、急重症醫學部、社工師、出院準備小組跨團隊組成,讓病患與家屬獲得最完善的照護。 林毓慧提醒,頭頸癌患者如伴隨頸動脈狹窄,發生中風的機率很高,所以定期配合檢查才是預防中風的最根本之道。因為中風發生時,幾乎沒有任何前兆,如有突發性半身麻痺無力、口齒不清、臉歪斜,甚至眼睛突然看不到、暫時性黑矇症等以上症狀,在黃金3小時內送醫急救,能大幅增加救治成功的機率。

Read More

中榮新任院長陳適安布達

台中榮總院長昨日舉行佈達,由陳適安接任中榮院長,退輔會主委馮世寬監交,台中市長盧秀燕(左3)等人都到場觀禮道賀。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15日舉行新任院長陳適安佈達宣誓典禮,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監交,馮世寬鼓勵新院長團結榮總整體醫療人員。 台中榮總原任院長許惠恒調任台北榮總院長,新任院長由原北榮副院長陳適安接任,陳適安致詞時說,有機會到中榮就任新職,是生涯驚喜,也是樂意、願意承擔的任務,心理惶恐,在歷任的院長及許院長經營下為中部地區排名第一的醫學中心,在中榮人生地不熟,期望更多指導,更多機會與大家努力,為中榮、中部提升醫療水準,一起打拚,他也送上「never stop growing」期許大家一起往前邁進。

Read More

口腔癌唾液快篩試片 9成有效

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長蔣維凡說,奇美人體生物資料庫在各類癌症研究將提供諸多助益。(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建置人體生物資料庫,口腔腫瘤是其中數量最多樣品之一,奇美和長庚大學合作開發唾液快篩試片,相關研究成果在口腔癌化篩檢臨床測試成效可達9成,將有助口腔癌的防治。 蔣維凡說,台灣在2010年通過「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奇美醫療財團法人自2012年通過衛福部核可設立人體生物資料庫,收集臨床上有意義病例和相關臨床資訊。 奇美人體生物資料庫在永康總院和柳營院區一同收案下,至去年底結算保存的檢體、冷凍組織檢體共3千多例、血液檢體1萬8百例,檢體來自多種疾病,口腔腫瘤是其中數量最多的樣品之,可提供口腔癌化完整過程面的檢體型態。 他表示,奇美自2012年和長庚大學合作進行口腔癌生物標識研究計畫,以免疫檢測方法開發唾液快篩試片,研究成果在口腔癌化篩檢臨床測試成效可達9成,並取得多國專利,技轉給生技公司,並曾獲國家新創獎,此唾液快篩試片,有如「驗孕棒」的概念,可以及早得知結果及早治療,該產品由開發到上市前的人體試驗,奇美人體生物資料庫提供大部分檢體,未來有助於口腔癌的防治。 他指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開發獨步全球的「紅外線蠟吸附動力學影像數位技術」,技術的亮點在運用醣衣辨識癌細胞的專利技術,可及早辨識病理組織切片、細胞樣品上變異細胞,此技術在開發階段,是結合奇美和多家醫學中心的檢體進行研發。

Read More

停業消毒 五金行送飲料挺醫護

北部一間醫院醫師及其護理師女友染疫,疫調足跡有振宇五金行桃園國際店,店家因此停業消毒2天。該院13日起進行全院篩檢,振宇五金行也送飲料至該醫院慰勞醫護人員。(翻攝照片,中央社) 中央社∕桃園14日電 北部某醫院醫師及其護理師女友染疫,疫調足跡有振宇五金行桃園國際店,店家因此停業消毒2天。店家昨天送飲料到該醫院「挺醫護」,院方發文表達感謝,網友也大讚此舉暖心。 指揮中心日前公布2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某醫院30餘歲男性醫師(案838)及其20餘歲護理師女友(案839);初步疫調2人曾去過振宇五金行桃園國際店,該店也因此停業消毒2天。 該院昨天起進行全院篩檢,振宇五金行也送飲料至該醫院慰勞醫護人員,該醫院昨天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貼文表示,「感謝振宇五金行,醫檢師們收到你們的飲料後精神百倍,我們也因為有你們更加有衝勁,謝謝所有防疫英雄」。 網友紛紛響應表示,「真的是正向且良善的舉動」、「謝謝你們的體諒和支持」、「社會需要這樣的力量」、「相信還有許多人在醫院擔任著螺絲釘的角色,謝謝所有醫護、行政同仁們」。

Read More

包緊緊? 小心嬰兒髖關節傷害

出生幾週內新生兒若發現異樣應儘快就醫,只需要以吊帶固定,通常可恢復正常。(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寒流一波波來襲,台東馬偕醫院醫師鄭凱元呼籲家長,勿將嬰兒雙腿包太緊,應預留伸展空間,避免髖關節傷害;出生幾週內若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應儘快就醫,只需要以吊帶固定,通常可恢復正常。 鄭凱元指出,日本人、本土美國人和北歐原住民習慣將嬰兒雙腳拉直,用布巾裹緊,經研究可能是導致「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好發率較高的原因;建議家長布巾包裹應預留足夠空間,讓嬰兒雙腿可自由屈曲及伸展。 新生兒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1至1.5,較常見於女性、第一胎、臀產位、有家族病史、母胎時有羊水減少現象的新生兒。其原因與嬰兒關節較為鬆弛及子宮內空間狹窄,導致髖關節脫位的壓力增加有關;將來會有髖部疼痛、長短腳、跛行、臀中肌無力、脊椎代償性過度彎曲、早期髖關節退化等後遺症。 髖關節脫臼的新生兒,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因此家長應仔細觀察雙腳外觀徵兆,如活動嬰兒髖關節時是否有聲響或卡住的感覺、雙邊鼠蹊部的皺褶是否對稱、雙邊髖部外展的角度是否對稱、雙腳平放腳是否等長等。 出生幾週內發現異樣應儘快就醫,只需要以吊帶固定,半年後通常可恢復正常,若等過2歲才處理,都需要手術介入,且以後發展的預後都比較差,將形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