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亢進 運將眼花上路

貨運行吳姓老闆(右)眼窩手術順利,出院前接受醫師張丞賢檢查視力。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60歲吳姓貨運老闆,近半年來視力驟減,但為了生計仍冒著眼花開車上路,期間焦急求醫至少8家眼科診所,卻都查不出原因;經轉診高醫眼科部才發現是甲狀腺亢進造成,眼科主治醫師張丞賢運用導航定位內視鏡進行眼窩手術,終擺脫「青瞑(失明)」危機。 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抗體引發的眼窩疾病,嚴重者會導致患者失明,如同眼窩深處長了眼窩腫瘤會壓迫視神經,導致不可逆的視神經傷害。藥物治療或許可稍微緩解,但病人視力如果持續下降,便須緊急進行眼窩手術,包括眼窩減壓或眼窩腫瘤切除手術。 傳統眼窩手術由眼表切入,不容易清楚見到深處的病灶,高醫眼科的眼窩專門醫師可利用內視鏡,經由鼻腔深入眼窩深部清楚看到病灶,執行眼窩減壓或腫瘤切除手術。 此項技術在台灣屬於領先地位,高醫更引入導航系統技術,可讓施術者更精確掌握手術器械在眼窩中的位置,如此可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精確率及增加手術安全性。術後病人不會有嚴重眼周圍紅腫,也不需要因拆線而留下外眼部的傷痕。病人通常可提早在術後隔日就出院,並且明顯感受到視力回復。 吳老闆表示,「我不要青瞑,我相信張醫師的醫術,手術前請示神明還連續3聖筊!」原本兩眼凸出及視力模糊的吳老闆,經張丞賢醫師詳細檢查不只視力降低,色覺及視野也都嚴重受損,先接受類固醇消炎消腫處理,但仍無法回復視覺功能,進而接受眼窩減壓手術,預防視覺永久喪失。 術後視力立即恢復的吳老闆,開心站在病房窗檯看風景,「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他感謝張丞賢醫師的治療及神明的加持,讓他不致陷入暗黑世界。

Read More

賣場請離無罩一歲兒 衛局挺

永康UNIQLO永大店十三日因請離不符防疫規定顧客,意外遭一星評論洗版。(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北部某醫院近日爆發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後,全台的防疫意識再度提升,永康某日系連鎖服飾店13日卻傳家長不給一歲小孩帶口罩槓上店員,更號召親友團洗負評引發關注。南市衛生局事後回應,建議家長應避免帶無法戴口罩的幼兒出入公共場所。 台南永康的UNIQLO永大店13日突然遭大量一星評論洗爆,其中一條評論指稱現場服務人員態度極差,帶一歲兒子到該店添購冬季衣物,遭服務人員攔下,提醒小孩未戴口罩不能進入賣場,家屬辯稱因小孩才1歲,戴不住口罩,更指出WHO有規定5歲以下兒童不強制戴口罩,惟服務人員回應「公司規定跟我說也沒用」,政府有規定都要戴口罩。 家屬事後悻然帶小孩離去,卻在離去時聽聞另名女服務人員對其他客人說「沒關係,就是有這種客人」,令他們覺得相當不被尊重,認為自己沒有要為難服務人員,只是覺得該女服務人員服務態度不佳,也強調「再也不會光顧這家店。」,另也有數則一顆星負評回應稱「小孩沒戴口罩竟然直接mic問要不要罰款?請問Uniqlo是很缺錢嗎?」、「1歲兒童戴不住口罩,是家長的問題嗎?小朋友悶死誰負責?」等。 當晚也有許多網友五星評論湧入聲援,給滿五顆星「補血」,認店員盡忠職守,嚴守防疫規定,現該店總評論為四點五顆星。南市衛生局事後回應表示,目前未接獲相關檢舉案件,但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規定,八大場域無分年齡都應配戴口罩,且嬰幼兒抵抗力較弱,如非必要建議家長有責任避免帶孩童出入人口聚集處所,也呼籲防疫期間,應謹遵防疫規定,小心為上。

Read More

急凍保胃戰 上消化道出血增

一連幾波寒流來襲,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也跟著變多。(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半個月來了3波寒流,許多人都注意要保暖防止心血管出問題。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張歐高奇醫師提醒,不只心血管,臨床已經發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也跟著寒流而變多。 張歐高奇醫師發現,門診許久未見的老病人在幾波寒流中出現在急診,緊急接受胃鏡處理的個案增加,尤其是原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越來越多。他解釋,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導致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就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85歲老翁是長期背痛及腰痛的老病人,平時服用止痛藥治療,這波寒流來襲,一天清晨上廁所突然解了大量黑便,同時出現頭暈症狀。家屬緊急送到醫院急診,醫師評估檢查發現是上消化道出血,緊急經過內視鏡處置後才恢復。 張歐高奇指出,病人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常以解黑色大便表現;更大量出血時,大便會呈現暗紅色,有時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質;有病人伴隨出現頭暈、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等情況。 醫師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主要以藥物治療和內視鏡治療為主,張歐高奇醫師表示,依據不同出血部位及原因,內視鏡可以進行注射血管收縮劑、電燒止血、機械性壓迫止血法(如內視鏡止血夾)、血管結紮,或進行血管攝影的栓塞治療,到最後的手術治療,依據病人狀況採取不同處理。 老年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病人、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病人、幽門桿菌感染及之前有過潰瘍病史的人,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 張歐高奇呼籲,屬於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酒、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飲食;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盡量紓解工作壓力,避免三餐不定時及暴飲暴食,少吃不必要的止痛藥,萬一出現消化道出血症狀,務必早就醫。

Read More

椎間盤突出 背痛延伸到腿部

內視鏡治療椎間盤突出,減少疼痛並且安全。(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41歲陳姓男子工作跌倒後造成背痛,痛感往下延伸到左腿劇烈痠痛,甚至痛到無法行走,診斷為第4/5節腰椎椎間盤突出併神經壓迫,經微創內視鏡手術移除病灶;術後背部與腿部的痠麻疼痛感消失且可下床走路,恢復日常生活。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洪誠澤表示,椎間盤突出症以前以傳統手術方式,傷口至少3~4公分,肌肉、韌帶及骨頭破壞大,手術後疼痛感較明顯,長遠的影響可能有組織、神經的沾黏及慢性下背疼痛等。 腰椎內視鏡手術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透過2個不到1公分的小傷口進入腰椎,直接到達病灶,透過內視鏡輔助把病灶與神經看更清楚,切除達到手術目的且更安全。內視鏡屬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對鄰近組織的傷害也能減到最輕,而且手術出血量少,可減少手術併發症。 北港附醫吳錫金院長表示,並非所有脊椎病人都適合脊椎內視鏡手術,複雜脊椎變形滑脫或是神經嚴重壓迫與多次手術個案,傳統神經減壓及融合手術是比較好的方案。

Read More

撕裂般胸痛 主動脈剝離典型症狀

醫師黃暄喬表示,突發性胸痛、背痛,嚴重是主動脈剝離病徵。(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54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但沒有規則服藥,突然劇烈胸痛合併後背撕裂疼痛感,左腳肢體無力冰冷。診斷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左下肢急性缺血」,經緊急手術置換升主動脈並進行左下肢股動脈血管繞道,住院治療1週後出院。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暄喬表示,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症狀為撕裂般劇烈的胸痛,疼痛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 慢性高血壓且未按時服藥控制,以及抽菸的患者,因血管壁長期承受過高壓力,容易因季節變化或日夜溫度差異劇烈,動脈壁產生破口讓血液進入到血管內夾層,從真腔進入假腔,形成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夾層血腫;若侵犯到升主動脈,可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破裂,死亡率達20%。若只侵犯降主動脈,處理原則以內科治療、控制血壓為主。 醫師呼籲,民眾平時需注重血壓控制、特別是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抽菸,或正值壯年;約40~55歲之間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容易因血管壁壓過高發生主動脈剝離,平時更因積極控制血壓,。 此外,醫師提醒「馬凡症候群」的患者,特徵是手長腳長等,為一結締組織異常之遺傳性疾病,此類患者罹患主動脈剝離的風險性較常人為高,需特別小心。

Read More

孕婦主動脈剝離 16h手術母子均安

個案於懷孕第9個月時併發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台北慈濟醫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6歲、懷孕9個月的劉小姐無預警劇烈胸痛、瀕臨休克,急診發現有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內膜裂開導致A型主動脈剝離。醫療團隊先取出胎兒,而後執行升主動脈與主動脈根部動脈瘤置換手術,手術時間逾16小時,母子均安。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貴棟指出,主動脈剝離發生率約每年每10萬人口的2~2.5個百分比,好發於動脈硬化、3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患者。另外,孕婦在第3產程時,受胎兒成形影響會增加20%的母體心臟輸出量,併發主動脈剝離的風險是同齡無懷孕女性的4倍。 主動脈剝離典型症狀為劇烈性胸痛,可依病灶分為A型、B型2種。A型主動脈剝離因侵犯到主動脈弓、升主動脈,死亡率以病發當下每小時1~2%累計,且一旦主動脈根部破裂將造成休克、心包膜填塞死亡,需立即手術;B型主動脈剝離侵犯到降主動脈,可先以藥物控制。 蔡貴棟說,孕婦併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極少見;若伴隨先天性主動脈血管壁異常,風險將大大提升。劉小姐幼兒時因主動脈瓣逆流做過瓣膜修補手術,且於日後罹患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更加劇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其先前做過心臟手術所形成的沾黏,或可延緩心包膜填塞產生時間,遂與婦產科合作先進行剖腹產,確保無產後出血等症狀後再計畫執行主動脈剝離手術。 產後修復期間,劉小姐病情急遽惡化。醫療團隊緊急裝置葉克膜與人工心肺機,針對主動脈根部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執行逾16小時的升主動脈與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同時置換手術。術後,患者短暫出現抽蓄癲癇等症狀,蔡貴棟照會神經內科團隊治療後,確定無嚴重顱內出血與腦部受損情況後轉至普通病房,經過1週復健出院。

Read More

雙側髖關節壞死 微創置換重生

醫師黃贊文表示,雙側髖關節壞死,可施行正前開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64歲建築商常常喝酒應酬。8年多前髖關節越來越不舒服,晚上常常痛到無法入睡。起先在診所拿止痛藥吃,後來發現酒喝多一點才能睡著,沒想到反而陷入惡性循環,還因為胃潰瘍與腎功能變差變成醫院的常客。經診斷出兩邊髖關節的股骨頭壞死,接受雙側「正前開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當天麻藥一退就在病房走來走去。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表示,髖關節股骨頭壞死好發在30~50歲,除了創傷以外,酗酒是台灣年輕男性最常發生的原因,而且有70%的病人會發生在雙側。初期因股骨頭壞死尚未完全塌陷變形,可進行保留股骨頭的手術;若股骨頭壞死進展到末期,治療方式則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黃贊文說明,長期疼痛與沾黏的病人,肌肉萎縮的情況嚴重,如果採行需要切開肌肉的傳統手術方式,術後容易因肌肉無力跌倒,進一步造成脫臼和骨折。「正前開微創髖關節手術」從肌肉間隙進入關節,對周圍的肌肉幾乎沒有破壞,術後疼痛減輕、恢復快,行走步態較穩定,通常病人在術後當天即可持助行器下床走路,馬上進行復健治療。 黃贊文提醒,若病人骨頭發育不良或外傷導致的骨頭變形、骨頭遺留手術鋼釘、鋼板或患有病態肥胖等,不合適進行「正前開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

Read More

新型表皮移植 揮別白斑困擾

臉上白斑病灶讓楊姓男子困擾已久,醫師張廖年峰透過新方式手術後,在視覺辨識上與原來膚色是相同的,且色素恢復持續度久,讓楊男很滿意。(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楊姓男子臉上白斑病灶困擾已久,經過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引進新型「表皮移植儀器」進行表皮移植治療後,術後在視覺辨識上與原來膚色相同,手術過程中疼痛感低,有較佳適應度,且色素恢復持續度久。 中國附醫引進新型「表皮移植儀器」,由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召集,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發表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Dermatology。(記者陳金龍攝) 此一新型表皮移植技術由中國附醫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召集,透過與中醫大藥妝所長教授江秀梅,以及馬偕醫院皮膚外科醫師王研人等研究團隊,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Dermatology。研究中也發現,移植區旁原已白的眉毛竟也變黑,此一發現同時也寫進論文中,未來還可進一步研究。 張長正表示,白斑是一種黑色素細胞退化疾病,好發於臉部、脖子、手、腿、生殖器,誘發原因常是基因遺傳與自體免疫問題。治療上通常給予類固醇、照射紫外線及傳統皮膚移植。但使用類固醇可能有皮膚變薄、血管擴張等副作用;長期照射紫外線也可能導致皮膚曬傷、色素斑生成,甚至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傳統皮膚移植是利用負壓產生水泡以取得表皮,需耗時1~3小時,病人疼痛不適,尤其在供皮區也易產生永久色差與疤痕。表皮移植株儀的取皮方式,是利用熱能以及負壓吸取的方式,比傳統水泡取皮更加精準、省時,且極低痛感、過程不用全身麻醉,40~60分鐘內就能完成移植;且以陣列式的移植株規則排列,讓移植處和非病灶皮膚色差大幅縮小,擺脫傳統植皮後白斑移植部位仍有色素不均的問題。 張長正指出,根據試驗結果,患者患部色素隨著時間逐漸恢復,移植率普遍達8~9成,甚至接近移植處完全覆蓋;且色素均勻度透過光學儀器分析色澤相似度,平均也超過8成。 皮膚科醫師張廖年峰表示,對於穩定的尋常型白斑,以及對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節段型白斑病人而言,該新型表皮移植儀器術中時間短、術後疼痛低、色素恢復佳。特別是患者最在意的臉部區塊,常常因為患處顯露造成心理壓力,此治療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Read More

秋冬易眼睛乾澀 可熱敷緩解

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明璇表示,年輕族群因使用3C產品時間過度,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乾眼症發生。 (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到秋冬季節,眼睛就會乾澀容易流眼淚,很不舒服。醫師提醒,冬天因為環境濕度改變,眼睛容易乾燥,導致乾眼症發生;建議培養正確護眼的習慣,改善眼睛乾澀、疲勞。 冬季乾眼症是入冬以後眼科看診的常見問題。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明璇表示,冬季乾眼症多是冬天天氣乾燥,造成淚液過度蒸發,無法保持眼球表面濕潤,產生眼睛乾澀、異物及灼熱刺痛感,有時還會畏光、短暫視力模糊。如果症狀持續嚴重,眼睛還會發紅,甚至角膜上皮受損。 江明璇指出,乾眼症以人工淚液補充淚水,改善眼睛乾燥症狀。有些病人、特別是老年人因皮脂腺阻塞,造成淚液缺乏油脂,淚水容易蒸發,導致眼睛乾燥,可熱敷眼部周圍以改善症狀。 除了冬季容易發生乾眼症外,在其他時間、特別是年輕族群使用3C產品時間過度,一直注視螢幕很少眨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乾眼症。另上班族長期待在密閉空間內觀看電腦螢幕,也會因較少眨眼,使得眼睛乾澀不適。 江明璇建議,年輕人或上班族需要有正確護眼的習慣,如使用3C或看電腦半小時~1小時,讓眼睛適度休息約5~10分鐘,可以改善眼睛乾澀及疲勞。另外,保持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飲食均衡、少吃刺激性食物,也可減少乾眼症的發生機會。

Read More

台北醫院 一站式篩檢新冠病毒

衛福部台北醫院建立新冠病毒一站式篩檢服務。(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北部某醫院傳出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衛福部台北醫院建立一站式篩檢流程,幫助民眾快速完成篩檢,並確保第一線採檢與檢測人員安全執行篩檢任務。 台北醫院檢驗科主任洪忠志表示,檢測量激增加重醫檢師工作負荷。台北醫院因此建立一站式篩檢流程,幫助民眾快速完成篩檢、取得報告、統整諮詢窗口,並希望減少溝通耗損、確保第一線採檢及檢測人員在安全防疫狀態下,執行篩檢任務、維護社區安全。 衛福部台北醫院新冠肺炎篩檢醫檢師在負壓設備的安全操作櫃中,裝備完整的防護裝備下進行檢驗。 (記者吳瀛洲攝) 洪忠志指出,台北醫院一站式篩檢可透過電話掛號或網路預約檢測,報到、檢查、繳費、發報告皆在急診指定地點,民眾可透過急診掛號櫃檯取得最完整的資訊;並提供24小時急件與48小時一般件的選擇方案,費用分別為7000、5000元。除可節省民眾奔波、等待時間,也能讓有急迫需求的民眾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報告。 洪忠志表示,目前檢測方式有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培養、病毒抗體檢測等,為避免操作感染,皆由醫檢師在具有負壓設備的操作櫃中,配戴包含護目鏡、防護衣、口罩、雙層手套等完整的防護裝備下進行檢驗。 他說,目前各大醫院採用的病毒核酸檢測,因為病毒的特異性與敏感度相當高,採檢後醫檢師必須經過特定的核酸萃取步驟,才能進行RT-PCR核酸放大的程序,將病毒核酸片段複製、放大,並隨時以高敏感度的螢光偵測反應,監測反應時間約需2~2.5小時,相當迅速、便利、準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