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種病毒入侵 紐約恐社區傳染

紐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回溫,民眾上街普遍戴口罩防疫。圖攝於2020年12月10日曼哈頓第五大道。 (中央社) 中央社∕紐約4日專電 美國深陷新冠肺炎危機,紐約州長古莫今天公布,州內首次發現傳染力更強的英國變種病毒,在疫苗施打速度緩慢、住院患者持續增加時帶來更多壞消息。 美國科羅拉多、加州出現最初在英國發現的變種病毒B.1.1.7後,紐約州政府公布,紐約上州薩拉托加郡一名年約60歲的男子確診感染英國變種病毒。患者逐漸康復,近期沒有旅遊史,意味已出現社區傳染。 紐約州對新變種病毒株進行逾5000次檢測,至今僅發現一例。但古莫警告,變種病毒如造成住院人數增加、疫區被迫實行封鎖措施,局勢可能改觀。 紐約去年春季淪為疫情重災區,自此以強硬手段防疫,加上民眾普遍配合戴口罩,紐約成為全美感染率最低的州之一。但美國近期新增確診、死亡人數屢創新高,紐約疫情也明顯回溫。 根據最新官方數據,2019冠狀病毒疾病3日在紐約州奪走170條人命;8251名病患住院,創去年5月上旬以來新高。

Read More

本季流感重症首例 歷年最晚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本流感季已出現首例重症與流感群聚,提醒民眾提高警覺。(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冬季是流感流行期,疾管署5日指出,近期類流感疫情緩升,上週已出現本流感季首例重症個案,也創歷年最晚出現重症個案紀錄,另在高雄托嬰中心也發生流感群聚事件,請民眾提高警覺。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本流感季首例流感重症,個案為居住北部的77歲女性,於12月最後一週發病,感染A型流感H3N2,且沒有接種疫苗,目前持續治療中。 同時,上週也新增1起類流感群聚感染事件,為高雄市某托嬰中心,共5人有症狀,同樣是感染H3N2。郭宏偉提醒,未來一週預測腸病毒與類流感都會緩升。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A型流感主要有H1N1、H3N2兩種病毒,前者多侵襲青壯年,後者則對年長體虛者較具威脅,嚴重度也比較大。 莊人祥表示,國內一直都有流感,但多只在社區出現散發病例,也未造成大流行,主要是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也同樣防杜其他傳染病的傳播。 至於外界質疑流感從國外進來,莊人祥也說,目前入境都要14天居家檢疫,進入室內或密閉空間時也會戴口罩,流感病毒也無法傳播,才未造成明顯疫情。 莊人祥也呼籲,公費流感疫苗還有存貨,符合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致水腫 女洗腎保命

李女雙腳變粗、肚子變大,體重增加15公斤,以為發胖拚命跑步,但體重未減輕反而出現血尿,就醫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破壞腎臟引發水腫,導致急性腎衰竭,經洗腎才救回性命。(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19歲李姓女大學生10個月前雙腳變粗、肚子變大,重了15公斤,以為自己發胖,拚命跑步減重,但經衛福部彰化醫院診斷,卻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發病破壞腎臟功能而引起水腫,後來還急性腎衰竭末期,幸好洗腎2個多月保了命。 病患表示,當時她很自然認為自己變胖了,並沒去想其他因素。於是開始狂跑步,早上跑2公里,晚上也跑2公里,還加上跳舞瑜伽,但體重就是降不下來,1個多月後她一直咳嗽,尿尿變紅泡泡變多,時常又累又喘,經診所轉到彰醫就診。 彰醫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指出,患者當時的蛋白尿高達每天8000毫克,正常人約100毫克,抽血及腎臟切片都顯示急性腎衰竭末期,除了緊急住院外,還必須透過血液透析解救,再經過一連串檢驗,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當時也擔心會變成慢性腎衰竭,那就必須長期洗腎,所幸洗腎2個多月後,腎臟慢慢恢復功能,目前患者吃藥控制並每個月回診腎臟內科及免疫風濕科追蹤。 蔡旻叡說,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是侵犯關節及皮膚,如蝴蝶斑或皮膚潰爛,也可能會破壞全身器官,如腎臟、神經系統、肺臟、心臟及血液相關的器官,好發在年輕女性,當腎臟受到侵犯時會因為蛋白由尿液中流失引起水腫,而這起個案在罹病初期只有水腫,沒有其他常見的皮膚症狀出現,在診斷上比較困難。 病患表示,她當時一聽到洗腎,不知道嚴重性,還問媽媽「洗腎很可怕嗎」?後來得知可能一輩子洗腎才驚覺事態嚴重,也才了解到自己把水腫當發胖是多麼危險的事,所幸沒有走到長期洗腎的地步。她特別感謝蔡旻叡醫師一直鼓勵她,還求了平安符送她,她很感動。 蔡旻叡強調,年輕女性若不明原因水腫,一定要就醫釐清水腫的原因,不一定是紅斑性狼瘡造成,也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靜脈栓塞、心臟衰竭等,千萬不要以為是發胖,逕自減重。

Read More

假牙不清潔 翁口腔染黴菌

王薏雯醫師說,口腔也會長黴菌,正確口腔清潔與假牙清潔應確實才能避免。(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5歲男性佩戴活動假牙多年,進食之後卻沒有取下並清潔假牙的習慣,並且常常戴著假牙睡覺。日前因為口腔一直有灼燒感,口內也發現有許多白色斑塊,他說「刷一刷白色的斑塊就掉了,但過一陣子又會長出來,雖然不會很痛,但嘴巴有灼燒感。」懷疑是口腔有病變,因此到北榮新竹分院就診。經視診與口內檢查發現,為口腔念珠菌感染,經兩週抗黴菌藥物治療,以及加強清潔活動假牙後,灼燒感已改善,口腔黏膜上出現的白色斑塊也已消失。 北榮新竹分院牙科醫師王薏雯表示,口腔念珠菌症多為白色念珠菌的伺機性感染,白色念珠菌係一種真菌,為口腔黏膜中的正常菌叢,正常分布於口腔、腸胃道及生殖泌尿道。然而當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正常菌叢的平衡被打破後,白色念珠菌大量增生後形成白色斑塊,或導致黏膜脆弱出現紅色變化,症狀常為刺痛的灼燒感、容易口乾、不能吃太燙的食物等等。 此外,因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接觸的時間頗長,若清潔狀況不佳,也容易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使得假牙覆蓋底下之黏膜呈現紅色的變化,稱之義齒性口炎。 王薏雯醫師說,除了年長者不良的口腔衛生或不乾淨的假牙、矯正器,還有許多因素可以導致口腔中的念珠菌增生而發病,例如因感染而長期服用抗生素,正常菌叢的平衡因此而被改變;嚴重營養不良;有全身系統性疾病、免疫功能不佳者,如嚴重的腎臟病、癌症、糖尿病、肝硬化、愛滋病、器官移植等等,都是可能造成口腔念珠菌的潛在原因。 因此,正確的口腔清潔與每天正確清潔假牙,配合均衡的營養提升免疫力,並且定期口腔檢查,才能避免口腔念珠菌的感染。

Read More

鼻塞釀蜂窩性組織炎 眼睛腫險失明

鼻竇炎擴散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3歲楊同學有鼻子過敏體質,長期受鼻塞所苦,日前因右眼疼痛至眼科診所,醫師判定為結膜炎,但用藥後卻無改善。幾日後右眼腫脹,伴有發紅、頭痛、高燒等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掛急診,診斷為篩竇鼻竇炎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及膿瘍,若持續惡化恐失明,甚至危急生命,緊急施打強度抗生素治療,並入院密切觀察,十天後順利出院。 楊同學被送至急診後,兒科部醫師吳秉昇見他右眼紅腫、泛淚且伴有高燒情形,懷疑為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隨即照會眼科醫師進行一系列眼部檢查:如:眼球轉動、瞳孔反射、辨色、眼壓、視網膜檢查。發現眼球轉動異常後立即為其安排電腦斷層,結果證實楊同學係因篩竇發炎,擴散至眼窩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膿瘍壓迫到控制眼球活動的肌肉,造成眼球轉動受阻,所幸尚未傷及視神經。 考量到未成年患者全身麻醉的風險,兒科部及眼科部討論過後,決定先施打強度抗生素,並密切觀察改善情況。擔心後遺症產生,住院期間眼科醫師每日為楊同學做眼部檢查。跨科合作下,楊同學的右眼逐漸消腫,視力未受影響,平安出院。 吳秉昇表示,兒童鼻竇炎依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鼻竇炎病程約在1個月之內,而慢性鼻竇炎則可能持續3個月以上。感冒與過敏是誘發兒童鼻竇炎的兩大原因。根據統計,6至9%的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併發鼻竇炎,而30至80%的鼻竇炎發生在過敏性鼻炎的兒童身上。 吳秉昇說明,人體有額竇、蝶竇、篩竇、上顎竇四對鼻竇,鼻竇內黏膜會持續分泌腺體,滋潤及過濾吸入的空氣。正常情況下鼻腔暢通,分泌物能自行排出,但若鼻黏膜腫脹,造成鼻竇開口堵塞使鼻液滯留,就可能因病毒、細菌增生引發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綠鼻涕、鼻涕倒流、口臭、頭痛等,長期下來會影響睡眠,導致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情形。若發炎情形惡化、擴散,恐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顏面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等併發症,除了失明,更會危及生命。一般而言,鼻竇炎治療會以口服抗生素及鼻噴劑為主,但若為鼻息肉導致的慢性鼻竇炎,或服藥後症狀未見改善,就需考慮內視鏡手術治療。

Read More

乾癬作祟 男被當癩痢頭

51歲何姓男子乾癬被誤認為癩痢頭,讓他相當困擾,經規律追蹤治療,頭皮病灶消失。(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何姓老闆拚事業,頻繁與客戶互動,但近3年乾癬從身上蔓延到頭皮和指甲等外顯處,藏都藏不住,常被客戶誤以為是會傳染的癩痢頭,或當成灰指甲而被敬而遠之,讓他相當困擾,後在經向皮膚科醫師洪琡茹求診,並規律追蹤治療,頭皮病灶消失,指甲病灶大幅改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洪琡茹表示,乾癬和癩痢頭,甚至脂漏性皮膚炎有何不同呢?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性疾病,病灶為界限明顯鮮紅色斑塊伴隨大量脫屑,絕對不會傳染;癩痢頭(癬)則是皮膚黴菌感染,會造成斷髮,常見的脂漏性皮膚炎通常集中在頭頸和臉部,頭部的病灶很少超過髮際線,身體也少有病灶。 洪琡茹說,全台灣罹患乾癬患者大約為20萬人,每年新增3000人,但其中僅有5萬名患者規律就醫。特別提醒乾癬患者,乾癬不只是皮膚上面的疾病,有30%的患者會合併關節腫脹和變形,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升高。務必定期在皮膚科醫師門診追蹤,做良好的疾病控制,杜絕併發症。 洪琡茹指出,何姓患者就醫後經評估,因忙於事業,無法每週接受2次以上紫外光照治療;又因肝功能異常而不適用免疫抑制劑,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結果,患者治療1個月後頭皮病灶消失,4個月後指甲病灶都大幅改善,患者對治療效果滿意,建議有類似症狀的病友應及早接受治療,以免花了冤枉錢和時間。 洪琡茹說,乾癬成因除了遺傳,也與後天環境刺激有關,例如生活作息良甚至情緒憂鬱也跟疾病嚴重程度息息相關,何姓患者除了定期追蹤治療,也配合戒菸、戒酒,運動、瘦身,規律作息,控制三高,減少壓力,病灶獲緩解。

Read More

克司博75%酒精含不純物 回收9.5萬瓶

國韶實業公司製造的克司博75%酒精液。 (食藥署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口罩與75%酒精是防疫利器,惟食藥署5日表示,國韶實業公司製造的克司博75%酒精液,因持續安定性試驗發現,不純物含量超出原核准規格,已要求限期回收三批號,計9萬5千瓶。 為保護自己,不少人在防疫期間養成用酒精乾洗手,及擦拭物品,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過,食藥署發布藥品回收訊息指出,克司博75%酒精液因不純物含量超標,需要下架回收。 食藥署表示,通常不純物是指非主成分的物質,在酒精當中對於不純物有一定的規範,需要透過紫外線測試,不同波長都有相對的限量規定。 由於任何化學品都有可能因長時間放置而產生不純物,這次發現是廠商根據「中華藥典」經紫外線測試,發現不純物含量超出原核准規格。 食藥署表示,這次克司博的不純物僅超過一點點,如果主要用途作為「乾洗手」,對人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為了慎重起見,仍要求全面回收「401A0090」、「401A0220」、「402A0160」3批號產品。 據調查,這批酒精在大約在一年前出貨,共9萬5千瓶,可能逾半已經銷售給消費者,但剩下的產品必須在要在110年1月24日前完成回收作業。

Read More

新北長者肺癌篩檢 2成1檢出肺結節

新北市府去年首創長者健檢中進行「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T;LDCT)肺癌篩檢。(新北市府衛生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肺癌致病原因主要是菸害及家族史,唯有預防及早期篩檢方能有效防治。新北市府去年率全國之先,首創長者健檢中進行「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T;LDCT)肺癌篩檢,至12月1日共有245名符合篩檢資格者接受肺癌篩檢,其中有53人(21.6%)檢出肺結節。 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長者健康檢查可接受LDCT肺癌篩檢條件有:一為菸齡超過10年(或30包年)且6個月內參與(或戒菸成功者)戒菸門診之個案;其次為二手菸暴露史超過10年;第三,有肺癌家族史之民眾。 衛生局指出,在去年首創長者「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共檢出53名肺結節民眾中,有31人(59%)是菸齡超過10年且6個月內參與戒菸者,有17人(32%)是二手菸暴露史超過10年,5人(9%)是有肺癌家族史。其中結節大於等於15mm有1人(2%),結節在6mm~8mm有4人(8%)。而文獻指出,結節越大惡性的機率越高,如結節大於15mm有15%的機率為惡性腫瘤。 新北市107年肺癌死亡人數達1,402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35.1,為新北市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陳潤秋呼籲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6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110年凡設籍本市滿65歲或原住民滿55歲,且針對上述三大類的高危險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期望達到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之目的;請符合前開條件的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明文件到合約醫院預約檢查日期。

Read More

牙口不好少食 恐缺乏營養

新竹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深入社區宣導,提醒長者牙口不好,更要好好吃。(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根據新竹縣衛生單位調查,縣內6成長者有「牙口不好,吃少一點也沒關係」的認知偏誤,衛生局健康促進科表示,營養若缺乏會提高健康風險,上了年紀更該好好吃。 衛生局表示,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衛生所及專家學者共同攜手合作,以立意取樣方式調查長者的營養認知、態度及行為狀況,共調查313份、分析8451題問卷,發現營養師深入社區推廣後,縣內長者看過或聽過「每日飲食指南」及「我的餐盤」的人數增加6.9%及9.3%,這項調查也發現縣內長輩對於全榖雜糧類建議攝取量認知不足,並誤以為「牙口不好,吃少一點也沒關係」。因此今年度的推廣重點之一是讓「銀髮族吃出軟質好肌力」。 竹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就預防肌少症、軟質飲食、天天5蔬果、顧骨本防老化等營養教育主題,進行營養教育,並就6大類食物設計食物撲克牌對對碰、轉轉盤、彈珠台、我的餐盤營養宣導摺扇、我的餐盤口訣連連看等好玩教材,讓上千位長者在遊戲中學習營養知識。 另外,也輔導社區餐飲業者提供高齡友善健康飲食,在食材來源方面提醒冷藏(凍)食材標示日期;製作環境上,食材應離地擺放;就人員衛生部分,說明餐點留樣注意事項、烹調時穿戴標準服裝;至於設備器材要注意食材加蓋避免汙染、冰箱應記錄溫度並定期除霜。

Read More

防疫情擴大 日擬再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日本考慮再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另外,在此之前,日本首都圈1都3縣考慮採取「緊急事態行動」。圖為1月1日東京淺草寺前。 (中央社) 中央社∕東京4日專電 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日本政府可能在本週內決定再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發布對象是日本首都圈1都3縣。在此之前,這1都3縣考慮採取「緊急事態行動」。 日本富士電視台新聞網(FNN)報導,為了防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擴大,日本首相菅義偉考慮針對首都圈1都3縣發布緊急事態宣言。菅義偉周邊人士透露,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適用期間為1月9日凌晨0時起,為期約1個月。 日本上次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是在去年4月7日,於去年5月25日全面解除。 報導說,菅義偉其實不想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因為這會對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但眼見過年期間確診病例急增,因此傾向發布。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為了防止疫情擴大,日本首都圈1都3縣,包括東京都、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正在做最後協商,傾向從1月8日起,籲請市民晚上8時以後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餐飲業打烊時間從晚上10時提早為晚上8時。 這1都3縣之前要求中央政府考慮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中央政府正在研議中,但等不及中央政府發布,認為有必要徹底控制首都圈1都3縣人員的往來,採取緊急事態行動。 如果在8日之前就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話,首都圈1都3縣考慮提前採取緊急事態行動。 除了籲請市民晚上8時以後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餐飲業提早打烊外,首都圈1都3縣也將分別設定目標,籲請公司行號徹底實施遠距上班、公立學校合併實施線上教學、暫停合唱等會有口沫噴飛的活動。 相關的內容,首都圈1都3縣正在做最後的研商,今晚首都圈1都3縣的知事(首長)將召開視訊會議,做出決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