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性濕疹≠藥物疹

胸腔病院藥師黃俞甄提醒民眾要留意藥物疹的症狀,避免和乾燥濕疹混淆。(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近期寒流來襲,天氣乾冷,許多民眾皮膚也跟著又乾又癢,這是乾燥性濕疹;另一種皮膚紅癢則是藥物引起的皮膚過敏,又稱「藥物疹」,兩者容易讓民眾混淆。胸腔病院藥師提醒,藥物疹不可大意,必須好好處理。 衛福部胸腔病院藥師黃俞甄表示,乾冷天氣會讓皮膚內的水分流失,造成乾燥性濕疹,可能會導致龜裂、紅疹甚至皮膚感染。可藉由正確保養方式,如沐浴完畢後補充保濕產品,避免長時間使用電暖器,或在房間內放一杯水提高空氣濕度,或是使用藥物類固醇、抗組織胺來治療。 黃俞甄指出,如是藥物引起的皮膚過敏,則要注意6大前兆症狀為:疹、破、痛、紅、腫、燒,若服用藥物後出現皮膚紅疹或起水泡,甚至嚴重會有口腔黏膜或喉嚨潰瘍或疼痛、嘴唇腫、眼睛紅腫、發燒,就必須高度懷疑為藥物過敏。此時應立即停藥並攜帶藥物來讓醫師診斷,越早察覺過敏徵兆,就能及時設下停損點,避免嚴重過敏反應。 黃俞甄強調,藥物疹的表現非常多樣化,不一定會出現在首次用藥後,也可能長時間服藥後才會出現症狀。她指出,常見易誘發藥物疹的藥物有抗生素、消炎止痛藥、抗癲癇藥物、降尿酸藥等。

Read More

產氣性膀胱炎 阿嬤一肚子氣

一名70歲阿嬤罹患糖尿病且洗腎,日前確診罕見疾病「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一肚子氣」。圖為亞大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替患者做理學檢查。(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一名70歲蔡阿嬤長年罹患糖尿病且洗腎,日前在家因發燒、呼吸喘經家人送往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再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罕見疾病「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終於改善,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和敗血症的風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患者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 林軒任表示,產氣性膀胱炎為較為罕見疾病,好發於女性以及大於60歲的患者,約有8成的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血尿、胃口變差、解尿困難、發燒、呼吸喘等,其中超過8成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膀胱感染的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同時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因而無法儲存一定量的尿液,造成尿液混濁以及上述症狀。 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2成的產氣性膀胱炎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而且這些患者甚至有高達2成5的死亡率。 針對產氣性膀胱炎,主要治療為抗生素治療,而大部分病原菌為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若持續性血尿造成膀胱阻塞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膀胱灌洗將血塊以及壞死的細胞由尿管排出。 另外,約有1成的產氣性膀胱炎的患者由於膀胱壁嚴重潰爛、持續性血塊凝固於膀胱內時,則需透過泌尿科施以內視鏡手術,以協助清除潰爛的膀胱壁,若膀胱壁已經被感染破裂,則必須進行部分膀胱切除術。 林軒任表示,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會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

Read More

標靶藥治高齡肺腺癌 亮曙光

奇美醫胸腔內科主任謝俊民表示,追蹤統計80歲以上晚期肺腺癌病人,接受以標靶藥物為主的治療組,存活率明顯優於未治療組。(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標靶藥療高齡肺癌病人救治有望。一名92歲老翁因咳嗽經奇美醫X光、電腦斷層及切片檢查,診斷為第4期肺腺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每日服用一粒口服標靶藥物並定期追蹤2年來,除些微出現皮膚疹亦無其他不適,門診追蹤穩定無惡化情形,咳嗽症狀亦獲改善。 奇美醫胸腔內科主任暨肺癌醫療團隊召集人謝俊民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有9701人死於肺癌,連續10年居癌症死因之第一位,平均每54分鐘就有1人死於肺癌,占總死亡人口的5.53%,約等於每18名死亡人口就有一名是因肺癌而死。 奇美醫統計分析2014~2018年之1294名肺癌病人中發現,組織類型仍以非小細胞肺癌88.9%占多數,小細胞肺癌比例僅占7.6%,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仍以肺腺癌占7成居多,其年齡層集中在50~79歲間占78%。 以往認為抽菸與肺癌是有重要的關聯性,但以奇美醫統計之全肺癌來看抽菸比例,肺癌病人中有抽菸者只占37.4%,其中肺腺癌抽菸比例更低到30.3%,因此抽菸對肺腺癌此組織型態來說似乎不具顯著之相關性。但若分析到組織型態為小細胞肺癌及麟狀上皮細胞肺癌來看,仍是以抽菸者居多。 奇美醫分析2014~2018年診治的1294名肺癌病人中,年齡大於80歲共117人,其中晚期84%,此年齡層分別占男性肺腺癌之17%及女性之18%,進一步分析有接受治療組(使用標靶治療占63%)與未接受治療之兩組發現,有接受治療組約一半病人可存活超過13個月;未接受治療組卻只有一半病人能存活超過2個月。 另經長期追蹤發現,使用標靶治療之80歲以上之晚期肺腺癌病人甚至有5年以上的存活者,然而未接受治療組卻無人存活超過13個月。 謝俊民表示,面對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之病人,即使是80歲以上長者,當其基因檢測證實適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時,可選擇兼顧生活品質及延長生命之治療方式,千萬不要順其自然,也不必選擇放棄治療,應審慎評估治療策略,控制病情才是不二法門。

Read More

手機滑不停 年輕族群上交叉症候群

長時間愛滑手機的族群,當心上交叉症候群。(李佳霖醫師提供)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近年手機快速進步,人們使用時間明顯增加,尤其是年紀愈輕者愈顯嚴重,最近常有20多歲年輕人,因為頸肩疼痛求治,骨科醫師李佳霖診斷為「上交叉症候群」;他建議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以緩解緊繃的筋膜,並輔以伸展運動後,均獲得改善。 李佳霖指出,這類年輕族群大部分平常缺乏運動,每日使用手機時間極長。因為年輕,在X光檢查下並不會有骨刺形成或頸椎椎間空隙減少的現象。 這類患者若是持續幾年下來,頸椎因為過度受力,椎間盤軟骨會開始磨耗,周遭的韌帶易有骨刺的形成,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上肢神經,最後被迫走上手術一途。 李佳霖醫師指出,因為文明社會進步,人們使用3C的時間也愈來愈長,造成低頭族的現象,使得在胸廓及後頸部的肌肉筋膜過緊。另一方面,肩胛間及前頸的肌肉筋膜力量就不夠,長時間下來,A線的肌肉筋膜力量遠大於B線,導致造成頭部往前傾以及兩側肩膀會往前縮的圓肩外觀,這就是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此外,有些年輕人在做重量訓練時,會將胸部肌肉訓練的很強大,但卻忽略掉肩胛間的肌肉,也會導致出現上交叉症候群。 面對上交叉症候群,李佳霖醫師指出,在急性期,可以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以緩解緊繃的筋膜,再輔助一些伸展運動,來改善症狀。此外,要盡量收縮肩胛肌肉讓胸部挺出來,也就是軍人的基本教練中挺胸及縮下顎的姿勢,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抬高手機使用時頭部彎曲角度,避免造成頸椎過度的壓力,降低日後肩頸不適的機率。

Read More

輝瑞疫苗嚴重過敏為流感疫苗10倍

美CDC表示輝瑞疫苗嚴重過敏比率是流感疫苗的10倍。圖為美國一護理師施打輝瑞-BioNTech新冠肺炎疫苗畫面。 (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天表示,近190萬人接種輝瑞&BNT COVID-19疫苗後僅21人出現嚴重過敏,雖是流感疫苗的10倍,但接種仍利遠大於弊。 法新社報導,CDC資料顯示,去年12月14日到23日共為189萬3360人施打輝瑞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合研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通報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僅21例。 CDC官員梅森尼爾告訴記者們:「這相當於每施打100萬劑平均會出現11.1例嚴重過敏。」相較於流感疫苗平均每施打100萬劑僅約1.3例嚴重過敏反應,目前輝瑞&BNT疫苗引發嚴重過敏的比率約為流感疫苗的10倍。 即便如此,梅森尼爾補充說,其實輝瑞&BNT疫苗引發的嚴重過敏「仍屬極為罕見」,人們最好還是接種疫苗,特別是在疫情大流行對健康危害更大的情況下。 她說:「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如何治療嚴重過敏反應,也都有在接種現場做好相關準備,隨時能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治療。」 根據CDC資料,21例嚴重過敏反應出現的年齡層從27歲到60歲,中位數為40歲,有19例接受腎上腺素治療。19例(約占90%)發生在女性接種者,接種後會出現過敏症狀的時間從2分鐘到150分鐘都有,中位數為13分鐘。 21例中僅4例需住院,當中3例進加護病房,17例是在急診室接受治療,截至這份研究發表時,20例已出院回家或已復原,沒有致死案例。 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起疹子、吞嚥困難、舌頭或嘴唇腫脹、蕁麻疹、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噁心以及持續乾咳。有關單位建議有過敏史的人避免接種目前獲准的輝瑞&BNT、莫德納疫苗,也要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別接種第2劑。

Read More

英變種病毒+2 1重症用呼吸器

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單日確診首度突破5000例,其中東京新增1591例,大阪新增560例,雙創新高。圖為元旦東京淺草商店街仍人潮眾多。     (中央社,新聞刊醫藥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指出,新冠肺炎英國變種病毒株採檢新增2人驗出。截至目前台灣驗出英國變種病毒共4例。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6日於疫情說明會中宣布,新冠肺炎英國變種病毒株採檢新增2人驗出,為日前確診的案793與799,但沒有散播社區疑慮。還有6株病毒株等待培養結果。目前台灣驗出英國變種病毒共4例。 他指出,經檢驗31株來自7個國家確診個案病毒核酸,18株不是變異株,4株變異株都是來自英國,3株病毒量低沒辦法定序,還有6株待序列分析。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簡報台灣確診個案狀況時則說,2020年11月起新增的個案,97%都是無併發症的輕症;若只看英國境外移入病例,有11人是無併發症輕症,1人有肺炎、1人有嚴重肺炎,且此案例是目前住院確診者中唯一使用呼吸器者。 張上淳也證實,這名使用呼吸器的重症患者是驗出變種病毒株的其中一人。但此案例會重症是有其他的風險因子,包含年紀為70餘歲,有心血管危險因子,也比較肥胖,都是容易重症的因素。 張上淳表示,就目前對變種病毒的理解,其症狀表現、治療上都沒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Read More

成醫推出友善藥袋2.0

成醫藥劑部藥師鄭黃柏喻指出,友善藥袋2.0正反面均經巧思設計,前後分別備有各式用藥資訊,供患者參酌使用。(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為幫助病友正確使用藥品、確保用藥安全,成大醫院藥劑部設計友善藥袋,除了將用法用量等資訊放大為粗體字,更彙集看診科別、日期、姓名等資訊,方便患者整理使用藥品,藥袋上更印製QR Code以利病患查詢詳細衛教資訊。 成醫藥劑部藥師鄭黃柏喻表示,患者如果對藥物用法不清楚,恐影響治療效果。藥師時常收到民眾求助,如氣喘吸入劑拿顛倒噴不出藥、分不清胰島素筆注射劑量等。為幫助患者正確使用藥物,成醫藥劑部1月份推出友善藥袋2.0。 鄭黃柏喻指出,友善藥袋除放大粗體字方便閱讀,藥師也手繪黎明雞啼、星星月亮圖示標明早晚服藥時間,左上角則彙集看診科別、日期、姓名等資訊。右下角有QR Code,可透過手機掃描連結至藥劑部衛教單張與藥品資訊。

Read More

平補四神湯 全體質皆宜

中醫師陳暐棣提供燉煮四神湯方法,適合全體質。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表示,過去農業時代物質缺乏,入冬後適度攝取肉類蛋白質「進補」。現代人飲食西化、外食機會高、食物調味複雜,普遍營養過剩,3高疾病普遍,並沒有冬令進補的必要。 陳暐棣指出,坊間常見冬令進補的羊肉爐、薑母鴨、藥膳排骨、燒酒雞,多有加酒精食材與中藥芳香溫熱特性的藥材燉煮。酒在於中醫食物性質分類屬大辛大熱,雖然燉煮過程滿室生香,但性質卻非常燥熱。 陳暐棣表示,現今民眾飲食多元且國際化,飲食接觸烤炸辣的機會非常大。門診時常接觸便秘、口乾舌燥、痔瘡疼痛、面紅耳赤、面泛油光長痘痘、小便黃赤短澀等燥熱體質的患者,非常不適合此類食物;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發燒、發炎性疾病患者也必須避免。 陳暐棣說,四肢冰冷的患者多是體質偏孱弱或氣血循環不佳,腸胃功能也不一定健全。此類有肉有酒又有藥材的膏粱厚味食物,吃下肚也無福消受,反而停滯胃腸、難以消化,導致功能受損產生腹脹、噯氣、打嗝、便祕等消化不良症狀。 陳暐棣建議,「四神湯」是對於全體質包含孕婦都適合的平補燉湯。正統的四神湯僅由芡實、茯苓、山藥、蓮子材組成,4味中藥都屬根莖種子類,經過煮熟後皆可吃下,是沒有特別冷熱偏性且健脾養胃、去濕補中的良方。 她提醒,燉湯的過程必須加入豬小腸或排骨一起煮食,讓健脾養胃功效更加完全;但不加入酒類提味,維持此方平穩的特質。部分藥房提供的四神湯多經過加減藥方,會多加當歸、川芎、薏仁等其他性質藥物,容易導致偏性。

Read More

男胸痛掛急診 竟是膿胸復發

醫師楊絡勝提醒,膿胸若能及早診斷並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治癒並恢復健康。 (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5歲劉先生感冒幾天沒有好,因胸痛急診就醫,經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左胸有許多發炎積膿液,確診為膿胸。特別的是,劉先生本身沒有慢性疾病,因從事勞動工作體力也不差,非膿胸的高風險族群;但他3年前曾發生1次右胸膿胸,沒想到這次竟換左胸。在接受微創手術合併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當胸腔內發生感染,如肺炎、感冒、吃飯嗆到、久病臥床造成咳痰能力差等,且有肋膜腔發炎反應時,即可能產生肋膜積液、甚至積膿,也就是膿胸,症狀有胸痛、咳嗽、發燒、呼吸急促等。膿胸的高風險族群多為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齡、長期臥床病人,像劉先生這類病人則是少見的案例。 過去膿胸的治療方式為傳統手術或置放胸管。傳統手術傷口大、復原慢,且膿胸病人大多身體虛弱或合併多種內科疾病,不適合接受傳統手術,因此以置放胸管治療為主。但研究發現,置放胸管治療的病人,重複再入院的機率比較高,易造成病人負擔。現行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且可縮短住院時間等優點,為膿胸病人治療選擇之一。 楊絡勝提醒,膿胸雖是較嚴重的感染疾病,但若能及早診斷並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治癒並恢復健康。

Read More

護眼 入夜應調降手機亮度

清大OLED照明團隊周卓煇教授6日偕同曙光女中校長姚麗英與專題研究師生,以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葉伯廷共同發表專題研究成果。(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3C產品充斥,加重「藍害疫情」。清大OLED照明團隊周卓煇教授6日偕同曙光女中校長姚麗英與專題研究師生,以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葉伯廷召開記者會,呼籲睡前不要再曝照3C等富含藍光的夜光,尤其是手機與電腦。 周卓煇強調、入夜開燈看手機除會加重視網膜炎之外,更會妨礙抗癌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 葉伯廷指出,入夜開燈看手機,雖然環境光線與手機光線一樣亮,可以維持「亮視覺平衡」,但更亮代表有更多的光化學反應,將產生更高的氧化性壓力,更容易造成眼睛傷害。』 萬一入夜仍要使用手機,周卓煇與葉伯廷建議「全面調暗」、「有效去藍」、「減少使用」。 周卓煇說、在暗夜或暗黑環境下看手機,應該將手機螢幕光線調得更暗,好讓「暗視覺」啟動,以形成手機與環境的「暗視覺平衡」;如果沒將手機關暗,而是開了室內、車內燈光,雖可造成「亮視覺平衡」,卻會再一次開啟「亮視覺」,除了加重視網膜的負擔,還會傷害褪黑激素的分泌。 葉伯廷指出,在暗室或入夜後調降手機亮度,可有效減少進入眼睛的總體光線,減少眼睛內的光化學反應,降低氧化性壓力,減少氧化性廢棄物的產生。 清大OLED照明團隊周卓煇教授, 6日偕同曙光女中校長姚麗英與專題研究師生,以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葉伯廷,共同發表專題研究成果。(記者曾芳蘭攝) 曙光女中方忠暄、王芊云、莊智琇與清大研究生李薰、鄭仲凱、林昱宏合作研究發現,「相對於開燈,關燈看手機對眼睛與生理反而比較安全」,且關燈並不會影響視覺清晰度。 舉例來說,當手機亮度調整在25%,且使用距離為20公分,關燈比開燈對眼睛安全5倍,對生理安全3倍。具體來說,關燈時可觀看時間為450分鐘,開燈則降至85分鐘;關燈對生理的傷害若為16%,開燈則是54%。 研究團隊建議,在黑暗中若要使用手機,應該調低手機亮度而不是開燈,對眼睛與生理比較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