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長照推動 借鏡日荷經驗

奇美醫舉辦2020年長照暨失智症照護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後疫情時代智慧科技、數位健康與遠距醫療發展趨勢。(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5日舉辦2020年長照暨失智症照護國際研討會─「看見後疫情時代的曙光.智慧長照運用與契機」,以實體與視訊會議方式進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後疫情時代智慧科技、數位健康與遠距醫療發展趨勢。  研討會由奇美醫院長邱仲慶主持,與會者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台南市社會局長陳榮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及台南市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林宏榮等外,並邀請日本沖繩縣中部醫院內科社區保健科副主任高山義浩、荷蘭國立長照創新研發中心資深研究員Henk Herman Nap等與會。  周道君以台灣長照2.0現況與未來發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長照發展需要更多科技導入,許多民間部門也已引進如照顧移位、加強資訊管理等新做法,希望長照不要如傳統印象中只是靠人力來服務,讓這個產業愈來愈專業、愈來愈有效率。  他說,政府部門正努力透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學習等方式,希望找出社區裡需要長照的對象,不要等民眾來申請,而是透過政府現有資料找到可能需要的對象,並主動接觸,這樣會使長照更直接、更有效率。  邱仲慶表示,奇美醫長照服務為全面性執行疫情防治,於疫情期間啟動因應機制,包含防疫機制之建置、服務對象與人員健康管理、感染預防及處理與監測三大要項,第一線工作人員除透過網路學習平台接受感染管制教育訓練,以落實防疫措施外,更經由CMedLine APP即時掌握防疫資訊與完成個人檢疫登錄。  而服務對象於每次服務介入前以雲端表單進行健康評估等防疫措施,為防疫前線奠定防護基礎。即便防疫須長期作戰,不單是第一線預防,更要讓長照服務者可在原有的生活環境持續享有完善且安心的照顧服務與品質。  邱仲慶表示,隨著疫情發展需要促使智慧科技發展與長照間跨領域的合作,導入智慧科技成為樂齡世代的關鍵助力,此次研討會借鏡日本、荷蘭推動經驗,關注失能與失智照顧需求者的身體機能健康狀況與維持生活照顧品質,輔助賦能帶給需求者具尊嚴生活。

Read More

高榮冠心病會議 專家交流

 高榮舉行「全球冠心病國際會議」10縣市專家與會。(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5日舉行「全球冠心病國際會議」以台灣各縣市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為主題,邀請包括高雄市在內10個縣市的專家,探討積極建置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在這項醫療救護工作上經驗分享交流,未來能搶救更多的患者,齊心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高榮重症主任黃偉春表示,「全球冠心病國際會議」以台灣各縣市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為主軸,出席與會的有台北市、嘉義市、彰化縣、花蓮縣、台中市、台南市、屏東縣、雲林縣、南投縣及高雄市,專家匯聚高雄分享交流。  黃偉春指出,台灣自2012年,由高雄市率先推動救護車到院前心電圖系統後,各縣市陸續加入搶救行列,積極建置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  黃偉春表示,高雄市亞洲首創救護車到院前,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系統,彰化縣心肌梗塞LINE創意貼圖,南投縣成立十二導程心電圖關懷小組,台南市則整合四種心電圖系統,都有具體的成效。  會議由高市衛生局副局長林盟喬、消防局專委劉一娟,及高榮健康中心主任馬光遠共同主持,與會者包括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輔大醫院副院長王宗倫、佑民醫院院長王斯弘、屏基副院長吳榮州、高醫主任陳昭文、童綜合主任黃泰霖、高雄長庚主任洪士強等30餘人。

Read More

因禍得福!壯男車禍揪出腎臟癌

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微創內視鏡翁瑋駿主任解說達文西部分腎臟切除手術過程。(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5歲陳姓男子因車禍被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除了肝臟脾臟撕裂傷外,還意外發現腎臟竟然有1顆腫瘤,由泌尿科微創內視鏡主任翁瑋駿進行達文西部分腎臟切除術,藉由術中螢光顯影藥劑使用與腎臟降溫處理,保留大部分腎臟,病患術後恢復良好,重拾日常正常生活。  翁瑋駿表示,過去對於腎細胞癌最簡單的方式為腎臟全切除手術,腫瘤快速根除之後,病患必須面對的是少1顆腎臟,不過若是能早期發現,只需切除部分腎臟,不需將整個腎臟拿掉,儘可能多保留一些腎臟功能。  翁瑋駿指出,但是部分腎臟切除在傳統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上有相當的難度,出血及併發症也相對比較多,而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有別於傳統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可以解決大部分腹腔鏡手術遇到的瓶頸;因為機器手臂上有仿真手腕靈活的手術器械,在病人體內,可以依主刀醫師意志,精準的切割及縫合。  翁瑋駿說,經過10多年來國內外的印證,與傳統及腹腔鏡手術來比較,達文西手術能顯著的減少出血量,保存更多的腎臟功能,減少併發症,以及縮短住院天數。目前美國及日本的治療準則,已將達文西部分腎臟切除的定位優於傳統及腹腔鏡手術。

Read More

新增3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5日舉行記者會,宣布新增3例COVID-19境外移入個案,分別從愛爾蘭、德國及印尼移入。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日指出,國內新增3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分別從愛爾蘭、德國及印尼移入。  指揮中心昨天召開疫情說明會,宣布台灣新增3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案692~694)。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692為台灣籍30多歲女性,去年7月至愛爾蘭就學,於11月19日返台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入境時自覺輕微喉嚨癢,11月23日症狀改善。  然而,在11月25日接獲通知其愛爾蘭友人確診,個案才自覺有嗅覺異常情形,自行通報衛生單位,經安排採檢為陰性,但個案說嗅覺異常狀況未改善,經再次採檢於5日確診。  案693為德國籍30多歲男性,於11月29日來台探親,入境無不適症狀,且持有72小時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自述11月28日於德國曾接觸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日開始出現頭痛、畏寒、流鼻水等症狀,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5日確診。  案694為台灣籍30多歲男性,8月中旬赴印尼工作,於10月12日起陸續出現疲倦、發燒及腹瀉等症狀,並於10月21日自覺已恢復,11月8日入境後,進行居家檢疫,檢疫期間無不適症狀。  該案例在2日因需返回印尼工作,進行自費採檢於5日確診。

Read More

微型光譜議 新冠快篩添利器

小港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煌麒在台灣醫療展上介紹COVID-19抗體掌上型快篩檢測儀。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國外依舊嚴峻,位在高雄國際機場及高雄港旁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肩負起國門防疫的重任,小港醫院與科技業者合作開發攜帶型多功能微型光譜儀,讓原先設置在醫院檢驗室內的大型儀器,也能在家僅使用體積只有15公分的儀器,耗費5分鐘即能完成檢驗報告,且即時傳輸至醫院,讓醫療人員及早掌握疫情,並打造無距離的居家醫療服務網。  小港醫院醫務秘書、胸腔內科醫師陳煌麒,昨在台灣醫療科技展的高醫醫療體系展場發表「光譜晶片應用於遠距居家需求及COVID-19檢驗」專題演講;這套先進的設備也在會場展示,吸引許多民眾參觀。  陳煌麒醫師表示,這項科技是運用光譜技術機,將原先設置於醫療院所的一般大型檢驗儀器(約3公尺),設計成僅只有15公分的多功能微型光譜,縮小檢測儀器設備體積100倍以上,其檢驗時間僅僅5分鐘。  目前可檢驗的項目分成兩大項,其一是尿液檢查,包括尿蛋白、潛血、亞硝酸、白血球、酸鹼值、尿糖、酮體、膽赤紅、尿膽素原、尿液微量蛋白、肌酸酐等;其二是血液檢查,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糖、腎指標肌酸酐等。  陳煌麒表示,這項科技的特色在於省成本、空間和病人抽血量,且能快速檢驗後,將資料立即傳輸至雲端。對於防疫採檢具有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也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該院不僅開發這項技術,同時也朝向中風風險評估、心血管栓塞風險評估及毒物風險緊急分析之開發,希冀透過這項科技營造無距離的居家醫療服務網,打造成專業居家醫療照護環境。

Read More

加州染疫人數爆衝 封城禁令箭在弦上

美國疫情惡化,加州州長3日宣布如果各地加護病房使用率繼續升高,將實施區域的居家隔離令。圖為11月29日銀湖(Silver Lake)跳蚤市場,顧客戴口罩逛街。 (中央社) 中央社/洛杉磯3日專電  美國疫情惡化,加州州長紐松今天宣布,照加州所劃分的5大區域,一旦區域內加護病房使用率超過85%,當地就要實施為期3週形同軟性封城的的居家隔離令。  紐松今天在線上疫情簡報中,引述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奇意見強調,上週感恩節的影響尚未明顯,可預期「高峰之後還有高峰」的上升趨勢。  加州人口近4000萬,2日單日確診1萬8591例,過去7天平均單日確診1萬5121例,這是3月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這個平均數字為11月份的3倍,可見疫情惡化程度。  紐松提醒居民,做好防疫能夠救人性命。他強調,短短1個月的時間染疫死亡人數激增,11月2日單日14人喪命,到了12月2日單日死亡人數達113人。  住院人數同時達新高點。12月3日統計,目前染疫住院人數為8831人,相比兩週前增加了95%。到今天為止,加州染疫人數累計128萬2036人,死亡1萬9568人。  州政府將加州劃分為5個主要區域,分別是北加州、灣區、大沙加緬度、聖約金谷和南加州,一旦當地區域可使用的加護病房(ICU)比率低於15%,居家隔離令隨即生效。  據加州官員預估,幾個區域未來幾天可能達到門檻,部分加州居民可能在禁令下度過耶誕節假期甚至新年。

Read More

無喉病友交流 學食道語發聲

高雄榮總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為「無喉」病友推動復健活動,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會中,邀請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朱本元教授,透過與病友的現身,進行經驗分享及教學,希望協助南部無喉患者學習食道語。  交流會後,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秘書長張其忠、台北班主任楊復正等人,將在9、16、23日下午2點至4點,在高榮第三會議室舉辦講座座談,繼續協助南部無喉患者學習食道語。  院長林曜祥表示,高榮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希望透過專業老師為病友做更完善的復健及醫療服務,讓他們的生活品質能改善,因為這些病友其實都很健康,生命週期都還很長,但因為無法發聲,在生活上面臨很大的困擾,但可以學習獲得改善。   理事長朱本元也是北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指出,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喉癌及下咽癌患者人數約占頭頸癌患者的15%,此兩類癌症患者是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大宗;一部分的食道癌或甲狀腺癌的患者,也會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因患者缺少正常的喉頭結構,稱之為「無喉患者」。  正常喉頭結構兼顧呼吸、飲食、發聲等3大作用,缺乏此結構的「無喉患者」將面臨這3大作用缺失的挑戰,其中又以「發聲功能缺損」對於患者的生活影響最大,推動復健活動,尤其是音聲及吞嚥復健非常重要。  朱本元說,以發聲為例共有4種方式,但其中3種輔具都有個明顯缺點,講話時必須用一隻手拿著講話器或按壓氣切孔,如果講電話時另一隻手拿著話筒或手機,則無法做其他事情,而「食道語發聲法」,是最自然的發聲法,但學習不容易,必須練習半年以上才能較流利談話。  「食道語發聲法」,是食道語原理類似發聲瓣,利用吸引法或吞嚥法將空氣注入食道上方,當空氣排出時,促使食道與咽部肌肉收縮,震動其黏膜及空氣柱,最後透過口腔塑形及舌部運動發出不同聲音。

Read More

新冠奪命破150萬 每9秒1人亡

疫情期間,原本觀光客聚集的洛杉磯華埠著名的李小龍雕像前,只剩零星過客。 (中央社) 中央社/巴黎3日綜合外電報導  在數個已開發國家預計於12月間開始接種疫苗之際,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已奪走超過150萬條人命;根據每週平均數據,每9秒就通報1人死亡。  路透社報導,僅僅在過去兩個月,已有100萬人因而喪命,顯現出疫情的嚴峻程度。全球染疫人數將近6500萬,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美國正面臨第三波感染。  光是在上週,全世界平均每天就有超過1萬人死亡,而且每週病故人數一直在穩定上升中。目前全球許多國家正在更加費力對抗第二和第三波疫情,並對日常生活強制施加新限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新冠病毒過去一年造成的死亡人數比2019年的結核病還要多,且是因瘧疾喪命人數的近4倍。  中央社/洛杉磯3日專電  美國疫情惡化,加州州長紐松今天宣布,照加州所劃分的5大區域,一旦區域內加護病房使用率超過85%,當地就要實施為期3週形同軟性封城的的居家隔離令。  紐松今天在線上疫情簡報中,引述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奇意見強調,上週感恩節的影響尚未明顯,可預期「高峰之後還有高峰」的上升趨勢。  加州人口近4000萬,2日單日確診1萬8591例,過去7天平均單日確診1萬5121例,這是3月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這個平均數字為11月份的3倍,可見疫情惡化程度。  紐松提醒居民,做好防疫能夠救人性命。他強調,短短1個月的時間染疫死亡人數激增,11月2日單日14人喪命,到了12月2日單日死亡人數達113人。  住院人數同時達新高點。12月3日統計,目前染疫住院人數為8831人,相比兩週前增加了95%。到今天為止,加州染疫人數累計128萬2036人,死亡1萬9568人。  州政府將加州劃分為5個主要區域,分別是北加州、灣區、大沙加緬度、聖約金谷和南加州,一旦當地區域可使用的加護病房(ICU)比率低於15%,居家隔離令隨即生效。  據加州官員預估,幾個區域未來幾天可能達到門檻,部分加州居民可能在禁令下度過耶誕節假期甚至新年。

Read More

牙周病快篩 只需6分鐘

國研院4日舉行牙周病篩檢成果暨產學技轉金簽訂記者會,會中展示全球首創的牙周致病菌快篩套件。(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40歲以上有牙周困擾者占達9成9。針對牙周疾病,國內產學合作開發出全球首創的「牙周致病菌快篩套件」,檢測流程從2週縮短到6分鐘就有結果,有望提早治療牙周病,最快2到3年有機會上市。  世衛(WHO)2019年將牙周病列為全球慢性病。據統計,國內40歲以上國人有高達99.1%比例有牙周困擾,居亞洲之冠,台灣每年花費在治療牙周病的支出也超過新台幣11億元。  國研院儀科中心執行科技部法人鏈結計畫,連結成功大學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尖端醫)開發牙周致病菌快篩套件,並於4日舉行成果分享會。  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吳炳慶表示,牙周病不像蛀牙會疼痛,初期不易發現,但是牙周病危害不只是牙齦紅腫、刷牙出血等,也可能連帶影響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提高,嚴重者甚至會致命,因此有「沉默殺手」之稱。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丁羣展指出,牙周病臨床檢測通常要透過牙周囊袋探測、拍攝根尖X光片判斷。如果還要進一步做細菌檢測,來回就要2週。  然而,透過這次研發的快篩套件,檢體處理到試紙測試,受試者過程中不僅不會感到疼痛不適,而且6分鐘內就有結果。丁羣展說,快篩套件未來不僅可以針對較年輕族群提早進行診斷,針對比較高齡的牙周病確診患者,也可以透過快篩檢測細菌量,了解治療成效。  這套快篩套件在過去3個月內已在成大醫院完成600 多例人體試驗先期分析,研究團隊也使用牙周囊袋深度探測結果與快篩套件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檢測效果良好,快篩套件精準度高達9成。  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這次透過國研院儀科中心居中媒合與成大合作,看中高技術含量,決定與成大簽訂880萬元技轉合約,接下來也會申請認證,希望最快2到3年上市。

Read More

醫2度被救回 籲強化偏鄉醫療

 王政賢醫師二度由二基及彰基聯手救回一命,出院後繼續為芳苑民眾守護健康。(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55歲彰縣芳苑鄉的開業醫師王政賢,因糖尿病併發腎臟功能下降長期洗腎,5年內二度與死神拔河,105年因突發性心律不整導致心臟驟停、肺水腫,今年洗腎後停止心跳,所幸經二基及彰基總院搶救後康復出院,繼續為芳苑鄉居民守護健康。王醫師感謝彰基、二基聯手救命,也呼籲政府應重視偏鄉醫療弱勢。  王醫師105年因突發性心律不整導致心臟驟停、肺水腫,經二基及彰基緊急處置後康復出院;今年7月洗腎後約2分鐘突然倒在床上,喪失意識、無自發性呼吸且心跳停止,送二基時無呼吸心跳,經71分鐘CPR、施打31劑強心針、仍嚴重心律不整,反覆電擊後,緊急啟動彰基總院葉克膜團隊,並與彰基急診接力救回。  彰基指出,突發性心跳停止,報案時也可以同步CPR急救。如果是單獨一人,建議使用手機擴音功能,一邊操作CPR、一邊聽從指導員教導。再從鬼門關回來的王政賢醫師表示,很感謝二基、彰基聯手搶救,但偏鄉醫療資源缺乏真的很嚴重,不能單靠醫療機構的努力,希望政府也能重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