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腰痛… 暗藏要命非典型主動脈剝離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胡珀元呼籲民眾注意主動脈剝離的情形。(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57歲賴先生,出現腹痛、腰痛的狀況,接連看了骨科、腎臟內科、胃腸肝膽科,症狀仍未明顯改善,經前往烏日林新醫院門診,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是死亡風險高的主動脈剝離引起,所幸進行複合式心臟手術,歷時7個小時後終於脫離險境。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胡珀元表示,主動脈剝離以發生剝離位置來區分判定,可分為A型、B型及非典型(近似A型)。A型的剝離位置在距離心臟較近的上升主動脈,致死率最高,必須緊急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術才有機會活命。B型主要發生在距離心臟較遠的下降主動脈處,致死率不如A型高;而此個案屬於比B型危險的非典型主動脈剝離,相當於A型。以CT腦斷層重組的立體圖可見,從主動脈弓的地方開始出現約7公分左右的主動脈瘤,一般來說只要最大直徑超過6公分以上,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一旦出現破裂就可能會立即致命,必須立即手術治療。  心臟血管外科胡珀元主任表示,此個案採複合式心臟手術,先進行開胸手術後重新修復主動脈弓血管,同時併行微創血管內支架,減少手術的時賀風險,遠離生命危機,出院後恢復良好。  醫院表示,由於主動脈剝離會因不同發生部位,產生不同的症狀,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約有9成的患者會出現如撕裂般地劇烈胸痛,隨著血管內膜和中層順著血流剝離,疼痛也會由前胸移至背部或背部下方,但也有可能會出現腹痛、呼吸困難、半身癱瘓及休克等症狀。根據統計,若未能立即處理,有5成的病人會於48小時內死亡,約7成1的人會在兩個月內死亡,8成9的人在3個月內死亡,9成1會在6個月內死亡,如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就醫。

Read More

高中生跑步心悸 竟罹心臟黏液瘤

亞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替患者做心臟超音波檢查。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17歲廖同學,近來上體育課跑步常會心悸,赴心臟內科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一顆如網球大的黏液瘤,隨著心臟猛烈收縮,隨時有猝死風險,猶如不定時炸彈,經心臟血管外科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成功後,廖同學恢復以往運動表現,也讓家人鬆一口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國峰表示,患者喜愛跑步、打籃球,但近來常心悸、呼吸喘不舒服而赴醫檢查,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有肥大情形,以年紀而言,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了約7公分大的黏液瘤,僅靠有如香菇蒂頭般的繫膜黏住左心房,一旦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就可能瞬間致命。  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後,廖同學心臟收縮功能恢復,重拾高中生活。  劉殷佐指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大多為良性且偶發,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如廖同學年紀的患者較少,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至於心臟黏液瘤臨床症狀不典型,多會出現胸口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與心臟衰竭相似的症狀,難以被診斷。  劉殷佐表示,當心臟黏液瘤越大,或是腫瘤碎片脫落,都可能阻塞心臟出口而危及生命或造成中風,一旦心臟腫瘤合併瓣膜問題,會引起瓣膜閉鎖不全,往往無法靠藥物治療,必須接受心臟腫瘤切除術,通常術後預後佳,且症狀多能緩解。  劉殷佐表示,心臟黏液瘤患者術後仍需於門診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再長出,提醒民眾若出現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才能降低猝死風險。

Read More

雷射治療 改善鼻過敏

長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俊嘉透過下鼻甲雷射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37歲吳小姐從小鼻子過敏,只要換季、變天、溫差大就會過敏發作,打噴嚏、流鼻水是家常便飯,嚴重時甚至眼睛會腫起來。由於藥物治療效果不彰,長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俊嘉醫師建議透過下鼻甲雷射手術治療,只需15~20分鐘即可完成治療,術後有效改善過敏不適症狀。  黃俊嘉表示,由於飲食習慣及空氣汙染的影響,很多人都有過敏的困擾。過敏性鼻炎症狀非常多,從鼻塞、鼻涕到流鼻水、打噴嚏到眼睛紅腫,嚴重時往往衛生紙不離手,鼻子擤到紅腫都無法好轉,有些人甚至會有耳朵癢、皮膚搔癢等症狀,常影響工作與社交。而過敏症狀最先大多投以藥物治療,然而一旦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建議患者可以透過手術來積極治療。  黃俊嘉表示,下鼻甲雷射手術是以雷射能量射向肥厚或慢性發炎的下鼻甲黏膜。雷射熱能會破壞黏膜下組織的分泌細胞使鼻內分泌減少,也可使黏膜產生結疤反應而縮小體積、增加鼻腔的空間,以減少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同時由於深層穿透的作用,對於鼻黏膜表面的傷害反而較小,可以保持鼻甲黏膜的完整性,不會引起萎縮性鼻炎。  手術最大優點為健保給付,可在門診進行,當天手術完即可回家,不必住院。手術時間短,約15~20分鐘即可完成,而且出血風險較傳統手術低,傷口疼痛很輕微,恢復時間也較短。術後可緩解鼻塞症狀約一年,是一種安全、有效且便利的手術。

Read More

脊髓內輸注幫浦 緩解化放療疼痛

醫師林中仁說,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可有效緩解疼痛。(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7歲王先生因癌症化療及放療,左胸及肩劇烈疼痛已2個月,夜間尤甚,常常太陽出來才能小睡片刻,但不久又會被痛醒,翻身、移動更是痛徹心扉,嗎啡也無效。成大醫院採「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直接把藥物打進疼痛關鍵處,既收止痛效果也少副作用,直到王過世前,皆不曾再使用口服嗎啡。  成大醫院疼痛科主任林中仁表示,對於頑固性疼痛、頑固性肢體痙攣、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或腦脊髓癌症的疼痛,幾經藥物控制不了,皆可以考慮「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像案例王先生在就診半年前,因食道癌合併左頸、肩、肺等多處轉移,接受手術、化療及放療,雖每4小時口服30毫克嗎啡以控制疼痛,但效果不彰,且合併嚴重的惡心嘔吐,來診時更已有1週未解大便。  經醫師說明多個疼痛治療選項中,王選擇脊髓內輸注幫浦。因王先生未住院、疼痛部在上肢,先採用單次脊髓穿刺給藥,1小時後回報疼痛減輕7成;接著再由精神科醫師評估無精神疾病、藥物濫用等影響治療的因素,並經術前檢查、麻醉評估後,進行脊髓內輸注幫浦植入,隔天傷口已不大痛,手的疼痛也好些了,沒有皮膚癢、惡心的感覺。雖然病人不幸於半年後辭世,但過世前這段期間不曾再使用嗎啡止痛。  林中仁指出,藥物治療腦脊髓相關病症,除了使用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還有脊髓內輸注。靜脈注射、肌肉注射需經過血液系統,口服則經過消化系統再血液系統,最終到達標的的藥物不多;脊髓內輸注幫浦可直接將藥物打入脊髓腔,大多數藥物與標的受體結合,因此,只要低劑量就會有止痛效果,全身性副作用也少,比起口服用藥,脊髓內嗎啡甚至只需要用到1/300的藥物濃度,是不錯的新選擇。

Read More

中正大學研發試劑 30秒測出登革熱

中正大學團隊研發新試劑,30秒快速偵測登革熱。(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縣報導  目前登革熱沒有特效藥和有效疫苗。一群中正大學學生從預防醫療出發,發想新型登革熱病毒檢測試劑,能有效提高檢測試劑的耐溫程度、降低保存門檻,也能在30秒得到檢測結果。中正團隊日前已研發這項試劑原型,更參加美國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iGEM)奪獎。  研發團隊表示,登革熱只能仰賴醫院給予緩解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台灣在2014和2015年曾爆發大流行,造成6萬多人感染、200多人死亡,近2年約有500~600個登革熱病例;以全球來說,近39億人口在登革熱可能影響範圍,足見登革熱在傳染病上的嚴重性。  團隊成員黃湘雁說,團隊研發「新型登革熱病毒檢測試劑」原型,並用3D列印製作試劑盒外殼,如同驗孕棒,只要血液樣本滴入試劑盒的一端,與試劑的奈米金結合後流到測試線,如果含有病毒,試劑就會呈現2條紅線,短短30秒內就得到檢測結果。  有別於一般市面上的登革熱快篩試劑利用抗體做檢測,中正團隊開發的試劑原型則利用「多肽鏈」直接檢測登革熱病毒,除了降低成本,因為結構簡單,更不易受到環境酸鹼值或溫度影響,試劑保存期也較長。  今年中正大學共14位同學參加iGEM競賽,在全球239組隊伍中,與成大、交大等校並列金牌,以及最佳包容性主題獎提名。未來中正團隊也將以發表論文為目標,不排除尋求廠商合作。

Read More

實名制口罩增量減價 12/31開賣

實名制口罩將增量、減價調整,無論成人口罩或兒童口罩為14天10片40元,藥局自12月31日起開賣。(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口罩產能大幅提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表示,實名制口罩將增量、減價調整,無論成人口罩或兒童口罩為14天10片40元,藥局自31日起開賣、超商等販售通路自110年1月4日起。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統一包裝成10片裝,於包裝袋上明確標示許可證字號、廠商名稱及有效期限或保存期限等相關資訊後,再配送至藥局及超商(市)銷售。  實名制口罩在藥局通路自第20週期(109年12月31日~110年1月13日)起實施,口罩售價為10片40元;超商通路則自第24期(預購及續購109年12月21~30日;取貨110年1月4~17日)起開始實施,販售價格為10片47元(含7元運費)。  為因應新制,口罩配送及電腦系統程式將配合進行調整及修改、轉換等作業,因此第23期取貨及第21期補領口罩(仍為9片45元,另再外加運費7元)之取貨及補領時間,將由原先109年12月21日~110年1月3日,調整為109年12月21~27日,由於補領期間少7天,第23期取貨及第21期的補領時間延至與第25期一樣領10片,但不用加錢。  另為保障民眾健康及權益,民眾未來若對10片包裝口罩品質有疑問,或於必要時須辦理退換貨事宜,可依包裝標示之製造廠商資訊,向該廠商詢問辦理。

Read More

胃鏡縮胃減重 高榮完成2例

高雄榮總在胃鏡縫合胃手術有新的創舉。(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在胃鏡縫合胃的手術上,9日宣布有新的成功創舉,在與歐洲視訊指導下,順利完成兩名病患的胃縫合,病患在手術後當晚可喝水及下床走動,並於隔日出院,目前追蹤有著適當體重減輕,是最新醫學減重法。  高雄榮總副院長鄭錦翔表示,最新醫學減重法有了新的選擇,可以採非開刀方式,在全身麻醉下使用胃鏡,將胃部縫合變小,稱得上是在胃鏡縫合胃手術上的創舉。2名病患,1名BMI為41、1名BMI為45,在上個月成功利用胃鏡縫合胃。 高雄榮總在胃鏡縫合胃手術上有新的創舉。(記者許正雄攝) 鄭錦翔指出,胃鏡縮胃減重法是在全身麻醉後,利用胃鏡縫合技巧,在胃的內部將胃部縫合使得胃部縮小,減少胃部容量,減少進食量與延長食物在胃部排空時間,效果約為減少20%的體重,身上無傷口、只需住院2天、併發症及風險小約0.3%、無胃食道逆流後遺症等  高榮代謝減重中心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盛世表示,內視鏡縮胃技術非開刀手術,維持減重效果達2年以上。若BMI大於28、未達到開刀標準,或者對開刀有安全疑慮病患,此方法為好 的選擇之一。

Read More

確診台商疫調 張上淳:境外感染機率高

浙江返台台商(案719)確診武漢肺炎,從境外到發病相隔12天,遭疑為本土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前)9日表示,這名個案沒有疑似本土感染的條件,將做基因序列釐清感染源。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日昨公布1名浙江台商(案791)持陰性證明返台,卻在居家檢疫第12天發病確診,外界擔憂可能是本土感染。對此,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9日指出,國內環境中不會有病毒,感染機也相對低;反而個案曾在上海浦東機場脫下口罩進食,在境外感染的機率較高。  案791因持PCR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在防疫旅館居家檢疫第12天發病,經2次採檢確診,且CT值低,顯示是剛感染的高病毒量,被外界認為本土感染的機會逾9成。  不過,張上淳表示,以新冠肺炎的潛伏期來講,12天發病其實是合理的;採檢PCR的CT值低,也代表病毒量高。不過,在感染源上,他認為,指揮中心試圖用培養病毒做基因比對釐清在實際上有難度,因為台灣長期以來並無本土病例,無法從基因序列研判本土個案。至於中國大陸也是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基因序列。  張上淳說,個案居家檢疫的防疫旅館,過去從未有過確診案例,顯示環境中沒有病毒。因此,目前只能從流行病學與疫調資料去做研判。  張上淳表示,以個案的足跡進一步縮小範圍來看,個案在浦東機場轉機時,剛好機場有出現確診病例,也大量採檢逾萬人。且根據媒體報導,該台商在浦東機場進食時,曾脫下口罩,出境當天也就有狀況。個案在疫調時自訴也表示,回想起來比較有可能在機場感染。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淅江台商的感染源不能完全排除本土感染,但可能性極低。站在指揮中心的立場,還是當作本土個案來疫調,並一一排除可能狀況來釐清。

Read More

成大開發VR治療 提升上肢復健成效

虛擬實境鏡像治療系統協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上肢動作與功能。(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組成跨領域團隊開發虛擬實境鏡像治療系統,參加今年全球復健工程與輔具科技學生創新挑戰賽獲銀牌獎。這套系統經臨床實驗證實,可協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其上肢動作與功能表現。  虛擬實境鏡像治療系統(VRMT)由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6位師生,及成大醫院復健部組成跨領域團隊共同開發完成。以前傳統鏡像治療中,患者經常受限於鏡面尺寸與活動空間,無法執行更貼近日常生活活動的動作,治療易受外界環境干擾;成大VRMT團隊實現現有的復健療程並優化虛擬實境,解決傳統鏡像治療空間受限和環境干擾等問題;同時,在虛擬實境環境中加入震動回饋,提供患者視覺回饋,亦提供患者觸覺感知體驗,突破傳統鏡像治療模式。  成大團隊指出,臨床醫療與虛擬實境的結合已是現在進行式,可被應用於許多醫學與生活的領域。VRMT團隊作品的特色是以職能治療師的專家經驗及臨床需求為基礎,結合醫學工程團隊應用於偏癱患者的虛擬實境鏡像治療復健療程,讓患者可在虛擬實境中得到沉浸式復健體驗,提高患者的復健成效與參與意願。  成大VRMT概念發想及臨床實驗,由復健部職能治療組長徐秀雲副教授與臨床治療師群共同執行;工程設計則由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哲偉帶領劉尚銘、施又嘉、李芳瑜、黃姵瑄等學生研究開發,解決臨床所面對的問題並予以驗證而獲得「技術實作組」銀牌獎。

Read More

疾管署:社區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

 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社區內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家長應留意嬰幼兒重症前兆病徵並落實手部衛生。 (記者戴淑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雖已入冬,且國內腸病毒疫情尚處於低點,但近期疫情緩升。疾管署提醒社區內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家長應留意嬰幼兒病徵並落實手部衛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5956人次,較前一週(5,516人次)上升8.0%,近期疫情呈緩升;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  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均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2017~2019)同期分別為18、35、67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由於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除了嬰幼兒外,青少年甚至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只是症狀大多輕微,易與一般感冒混淆。且酒精乾洗手等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由於今年無腸病毒流行,無抵抗力的易感宿主較多,林詠青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皆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若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