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多囊腎 多喝水控制血壓防感染

醫師莊凱舟說,多囊腎現無藥物可讓囊泡停止生長或消失,只能多喝水控制血壓,防腎臟感染和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9歲李先生因腹脹及血尿就醫,經安排腎臟超音波等檢查,兩側腎臟有大小不一水泡,確診為自體顯性多囊腎。安南醫院腎臟科醫師莊凱舟說,目前並無藥物可讓囊泡停止生長或消失,患者主要仍是多喝水控制血壓,防止腎臟感染和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莊凱舟指出,多囊腎是一種遺傳疾病,因基因缺陷導致腎臟會出現大小不等水泡。男女性患病機率都一樣,多囊腎可由父母遺傳給子女且遺傳機率是50%。通常患者一出生腎臟結構雖有問題,然而初期常沒有症狀也不容易看到水泡,但隨著水泡增多、增大,才會開始有腰部痠痛、血尿、蛋白尿、尿路結石跟高血壓情況。由於正常腎臟組織被水泡所取代,加上又高血壓因素影響導致腎功能會逐漸衰退,據統計3/4病人至60歲時會進展至腎衰竭階段,而需開始洗腎。  他說,多囊腎患者除腎臟長有水泡外,也常伴隨一些腎臟器官外之症狀表現,如肝、肺、胰等臟器也可能發現多囊性病變。多囊腎患者中大約有1成會有腦動脈瘤,當動脈瘤直徑到1公分時,破裂危險性將大增,此時應考慮手術治療。若有腰部痠痛,發燒或血尿情形,則應趕緊至醫院就診,有可能是患者腎臟的囊泡有出血或感染情形,讓醫師可及時投予對症下藥之藥物以防止腎臟功能衰退。多囊腎患者家人也應定期追蹤腎功能、血壓和做腎臟超音波檢查,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Read More

血尿 解尿不順 翁檢出癌症

達文西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盡可能保留重要組織,解決阿伯難言之隱。(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一名住台東市68歲阿伯因血尿及解尿不順,到台東馬偕醫院泌尿科求診,經切片及確診檢查為癌症,醫師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終於解決病人的難言之隱,不僅癌症控制良好,且無須到外地奔波。  攝護腺癌是專屬男性的隱形殺手,目前是台灣男性的第7大癌症,台灣每年逾4千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在台東的發生率約為35人/10萬人。  早期攝護腺癌最好的治療就是手術摘除整個攝護腺及儲精囊,醫師必須在下腹部開一個20到25公分左右的大傷口。開腹手術常造成大量失血,較長及痛苦的回復期,並較高機率造成性功能障礙和尿失禁,讓不少病人望而卻步。  醫師楊迪媛指出,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微創手術可放大十倍超清晰的3D立體視野,又機械手腕在體內靈活的執行旋轉、抓取、剝離、運針等精細手術步驟,精確執行根除、修復和縫合,並且盡可能保留重要的神經、血管、肌肉和正常的組織,讓手術風險降至最低。

Read More

臉書貼文有助防疫 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榮發表臉書粉專直擊防疫第一線,院長許惠恒探視急診發燒篩檢站及病房,感謝同仁付出,獲得2萬個讚。(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今年新冠肺炎襲捲全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透過社群媒體管道發布最新疫情及衛教訊息,台中榮總蒐集全國19家醫學中心臉書粉絲專頁貼文並深入分析,以台灣醫學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使用臉書之研究分析,獲刊登在醫學資訊頂尖期刊《醫學網路研究期刊》。  台灣醫學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使用臉書之研究分析,主要分析全國醫學中心,自去年12月至今年4月張貼新冠肺炎相關貼文情形,結果發現新冠肺炎相關貼文比例隨著確診病例增加而增多,由今年1月的2成(21%)增加至4月近6成(56.3%),由此可見在疫情期間,運用社群媒體傳播疫情及衛教訊息,在台灣的防疫措施中扮演極重要角色。  尤其在1月台灣爆發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全國醫學中心有4成貼文以轉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為主,2月到3月貼文則以醫院防疫措施規定及醫護團隊現身說法為主(2月52%;3月36.9%),4月則超過4成(42.1%)的新冠肺炎貼文與民眾感謝有關,例如國小學生以卡片表達對中榮醫護人員防疫的辛勞、及社會大眾熱心提供防疫資源等訊息有關。 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朱為民表示,經比較所有醫學中心中貼文,發現中榮在相關貼文獲得民眾按讚數、分享及留言等民眾互動等相關訊息拔得頭籌,資料最多,其中一篇貼文主題為直擊防疫第一線默默工作的中榮同仁,內容為許院長於晚間探視急診發燒篩檢站及病房,感謝同仁認真專業的付出,更提醒同仁,工作忙碌也要照顧身體,按讚數為19281,留言數為494,獲得民眾高度回響。

Read More

愛滋感染連3年下降 今年估再降2成

為響應2020世界愛滋病日,疾管署邀各界一同「攜手團結 為愛向前」,共創友善愛滋防治環境。(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防治愛滋病有成,新增感染人數連3年下降,並為2004年以來同期最低數,衛福部長陳時中29日表示,估計我國2020年防治成效可達90-92-95。  為響應2020世界愛滋病日,疾管署與微風集團合作,共同打造紅絲帶聖誕火車藝術裝置,29日在台北車站大廳舉行「攜手團結 為愛向前」活動,由衛福部長陳時中、微風集團常務董事岡一郎、愛滋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會委員與民間團體等出席響應,並邀請金鐘視帝莊凱勛共同點燈,一起點亮「零新增、零死亡、零歧視」的3零願景新希望。 為響應2020世界愛滋病日,疾管署邀各界一同「攜手團結 為愛向前」,共創友善愛滋防治環境。 (記者戴淑芳攝) 陳時中表示,我國持續以預防、篩檢及治療三大面向推動各項愛滋防治策略,並在各部會、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的協力合作下,愛滋防治成果已具相當成效。  截至今年10月底,累計新增感染人數為1,190人,較去年同期減少317人,降幅達21%,已連續3年下降,並為2004年以來同期最低數,已達成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的「90-90-90」目標,目前台灣達成90%愛滋病感染個體知道自己被感染;92%知道被感染個體服藥;95%接受藥物治療個體成功遏制血液中的愛滋病毒。 為響應2020世界愛滋病日,疾管署邀各界一同「攜手團結 為愛向前」,共創友善愛滋防治環境。 (記者戴淑芳攝) 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也說,國內過去有4萬名愛滋確診者,當中有3萬3千多名愛滋病感者在治療中,預計今年可再下降2成的感染者人數,將每年的感染者人數限制在2500人以下。  陳時中也呼籲各界以團結、共同擔負責任的態度,關注愛滋病防治議題,建立更完整及友善的防治網絡。

Read More

海外陰性證明 陳時中:難辨真偽

境外移入個案大增,有多名移工曾提出核酸檢驗陰性證明。衛福部長陳時中28日表示,很難辨別海外檢附的陰性報告真偽。(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近日出現多名印尼移工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其中有多名移工曾提出核酸檢驗陰性證明。衛福部長陳時中28日指出,不排除有各種可能性,各國檢驗技術、判別都有歧異,事實上很難辨別真偽。  對於移工提出檢驗陰性證明,陳時中表示,27日的13例中,有9例曾檢附登機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3例檢附抗體檢驗陰性證明。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探究原因,不排除各種可能性。包括搭飛機時感染、在集中檢疫所中感染,也不排除在印尼就已感染,會再檢討訓練機構的隔離措施是否確實。  對於海外檢附的陰性報告如何辨別真偽?陳時中則說,其實很難,因此政府也在鼓吹建立國際通用的認證方式,畢竟各國檢驗技術、判別都有一些歧異,而台灣仍無法透過核酸檢驗證明來縮短檢疫時間。  近日印尼移工個案暴增,未來是否會禁止該國移工來台?陳時中指出,還要和勞動部等相關部會討論人力的需求和急迫性。

Read More

乳癌放療…媽怕哺乳危及寶寶

醫師郭瑾說,乳癌患者放療後體內即無殘留放射線物質,不必擔心輻射外洩影響家人,也可餵母乳。(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3歲已婚的小學老師陳小姐發現早期乳癌,作局部乳房切除及放射線治療,她擔心以後懷孕生子能否哺餵母乳,也怕放療影響到小孩。成大醫院放射線腫瘤部醫師郭瑾說,作完放療體內即無殘留放射線物質,只要乳腺不影響乳汁分泌,照樣可餵母乳,安全無虞。  郭瑾表示,乳癌患者會擔心生子能否哺餵母乳,也怕放射線治療影響到小孩的問題,並不罕見。事實上放射線只有在儀器啟動治療時間內、患者可聽到規律滴滴聲時會產生輻射,治療儀器停止運轉,身體內即無殘留放射線物質,所以不必擔心輻射外洩會影響到身旁的家人、同事,也無須隔離。  至於針對放射線治療後懷孕生產有哺乳需求的婦女,國外研究結果說明,有1/4~1/3接受過放射治療的病患仍然可以成功授乳,大有機會可以緊抱小寶貝哺餵,不用擔心放射線的問題。  另外,網路傳聞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不能吃太營養,否則腫瘤會越長越大。郭瑾說,癌細胞為求生長會剝奪體內的養分,但問題是病人不吃東西,癌細胞並不會變乖或餓死,若營養更少,正常細胞恐怕比癌細胞先死掉,且放射線治療對生長代謝較快的癌細胞效果較好,所以吃營養一點,不僅可以強化正常細胞、增強免疫力,又可以殺更多的癌細胞,而且癌症病患重視營養補充,其治療過程都會比較順暢。接受治療的婦女顧好自己的營養,也能讓吃母乳的小寶貝獲得足夠營養,也能同時壯大自己的抗癌資本。  郭瑾說,放射線治療在乳癌的治療中常作為輔助型治療,以殺死肉眼看不見、手術沒切除乾淨的殘留腫瘤細胞,可以有效減少50%的局部復發率。

Read More

適當哭泣 可以緩解壓力

情緒困擾、緩解壓力、防範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 (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據統計,去年每10萬人就有6.2名青少年自殺,去年自殺防治通報高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   「哭!哭什麼哭!」李品賢指出,社會上有些既定印象,如長大了就不能哭、男子漢或爸爸不能哭、不要讓小孩擔心所以大人不能哭,這些都是沉重的包袱。事實上「哭」不一定是最傷心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1部電影或1本書或1則故事感動,適當哭泣能放鬆、緩解壓力。  李品賢說,常見門診病人說「我壓力大到好想哭」,他都會建議「那就哭吧,哭出來就會好很多,如果你擔心影響到別人,那就選擇一個你安心的空間好好哭一場」。  李品賢表示,多數人以為情緒不穩定的人是自殺高危險群、自殺者通常有憂鬱症、笑嘻嘻的人就不會走上絕路、青少年自殺都因為學業壓力或被霸凌、如同放羊的小孩,常說想自殺的人不會真正尋死等,事實上這些都是迷思。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複雜且多變,每一刻所發出的訊息都有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如果誤解以為是刻意展現想獲得注意而忽略,可能就會產生憾事。  該如何辨識自殺警訊?李品賢表示,情緒異常徵象如情緒異常低沉或異常高亢、情緒起伏大、突然就哭了、改變平常親子互動的頻率,高齡者更會呈現生活無望或感到自己無用、對生活無熱情。  他說,當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可透過「以同理心傾聽、不責怪批評、在心靈上理解對方,與對方站在一起的方式關心對方,過程中透過「心情溫度計」檢驗對方的心情健康狀態,迅速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在自己產生情緒困擾時也適用,不要給自己及對方太大的壓力,揣著溫柔溫暖的心,多給自己及他人溫暖的機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Read More

新增9境外移入 8例印尼移工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右)、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最新疫情。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8日指出,國內新增9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有8例來自印尼,皆為移工,且其中多人同班機、同一訓練所;另1例個案則是自美國移入。  指揮中心昨日召開疫情說明會,宣布台灣新增9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這次新增個案中,有8例自印尼入境(案641~644,及案646~649),以及1例自美國入境(案645)。  案641~644都為印尼籍女性移工,年齡介於20多~30多歲,25日搭乘同一班機來台工作,其中案641~643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有不適症狀,案644則無症狀,但主動告知有服用藥物(經釐清為維他命C),4人於機場採檢於28日確診。  案646、647及649也都為印尼籍女性移工,年齡介於20多~40多歲,13日搭乘同一班機來台工作,入境至檢疫期間無症狀,26日進行集中檢疫期滿前採檢於28日確診。案648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移工,15日來台工作,入境至檢疫期間均無症狀。  指揮中心自20日起暫緩4家印尼仲介公司仲介移工來台,並針對10月已入境的該4家公司仲介產業移工共30人進行回溯性採檢,共採檢27人。  案648於27日採檢,因檢出陽性於28日確診;其餘26人皆為陰性。已掌握個案之接觸者共3人,均為防疫旅宿工作人員,其中1人有症狀已安排就醫採檢。  案645為台灣籍40多歲女性,長期居住美國(前次自台灣出境日期為2019年11月),19日返台探親,迄今無疑似症狀。該個案在居家檢疫期間提出外出奔喪申請,2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自費採檢於28日確診。

Read More

節省舟車勞頓 新北推偏區遠距醫療照護

新北市萬里、石碇、坪林3衛生所「遠距智能2.0」打造5G智慧醫療照護共享28日啟動,市長侯友宜觀摩遠距醫療示範。(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偏鄉長者人口居多且醫療資源極度匱乏,影響就醫意願。新北結合產官學資源,推出「遠距智能2.0」打造5G智慧醫療照護,28日由市長侯友宜主持啟用儀式,將以國衛院「5G智慧科技改善偏鄉醫療環境計畫」串聯醫學中心級的亞東醫院,及遠傳電信與萬里、石碇衛生所,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為臨床主題,藉由5G高速、低延遲、廣連結的特性,實現遠距醫療應用。  另台北市萬芳醫院透過「OneTeam+智慧共享平台」連結坪林衛生所,攜手建構萬坪醫療照護網,使資訊透明共享,醫療資訊即時傳遞,配合綠色通道轉診服務,提供全人完整照護。  侯友宜指出,新北市偏鄉醫療資源相較不足,居民就醫需依賴當地衛生所。以坪林為例,衛生所是唯一僅有的醫療機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又高達26%,即使到鄰近的大醫院看診,單程就要耗上近1個小時,身上有病痛的長者還要歷盡就診路途遙遠的折騰,讓人於心不忍。  提升偏鄉醫療照護服務品質,新北市萬里、石碇、坪林三衛生所「遠距智能2.0」打造5G智慧醫療照護共享昨日啟動。 (記者吳瀛洲攝) 衛生局表示,萬里及石碇衛生所與板橋亞東醫院合作,由亞東提供新陳代謝科及眼科醫師,糖尿病友依約診時間到衛生所,透過視訊由雙方醫師進行會診、營養諮詢、衛教、開藥;到宅服務時,則由衛生所主任攜帶眼底鏡進行遠距聯合問診、共同判讀眼底相片。另提供病友血糖機,將平常居家血糖量測值自動上傳雲端,若出現異常值個管師即可進行糖尿病衛教。  坪林衛生所與萬芳醫院合作,透過萬芳醫院「OneTeam+智慧共享平台」,建構萬坪醫療照護網,使資訊透明共享。同時針對新陳代謝科及皮膚科跨團隊遠距會診,提供衛生所藥物整合及處置意見,若需要進一步檢查,衛生所醫師輕鬆點選,即可完成綠色通道轉診優先掛號,透過轉診簡訊通知、醫學中心與診所完整病歷互相查閱,節省許多資料調閱與溝通時間,有效提升診療品質。

Read More

一咳就漏尿 嬤坐磁波椅找回乾爽

告別尿失禁問題,衛福部台北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威佑表示,「磁波椅」治療漏尿問題3個月立刻有感。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65歲潘姓婦女有長期漏尿困擾,到衛福部台北醫院診斷罹患了混合型尿失禁,經接受體外磁波儀(坐在磁波治療椅上)治療數週,尿失禁問題獲得明顯改善。  台北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威佑表示,骨盆底肌肉隨著年齡增加會漸老化鬆弛,做腹壓增加的動作,像是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就會漏尿,造成患者身心煎熬,影響生活品質。  潘婦以體外磁波儀治療,每週坐2次、每次20分鐘,3個月24次療程後效果明顯改善。林威佑表示,磁波治療椅屬非侵入式治療,患者不需脫衣服,直接坐在治療椅上即可,治療時每個人的感覺不一定會相同,可能會有酥麻或刺痛感,通常2天內就會緩解消失。  他提醒,已知或可能懷孕、體內裝有心律調節器及金屬植入物、泌尿道或陰道感染的人,並不適合做磁波治療。  林威佑說,體外磁波儀藉由高密集磁波產生之電流深入穿透會陰部,透過不同頻率的調整,給予神經肌肉不同程度的刺激,加強骨盆底肌肉的收縮,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強度和尿道的支撐力,改善咳嗽漏尿;經由放鬆骨盆底和膀胱的神經及肌肉,改善頻尿、急尿;活化深層肌肉和神經,增強骨盆底肌肉、放鬆痙攣肌肉,緩解慢性骨盆腔疼痛。  體外磁波儀臨床治療範圍包括婦女常見的尿失禁、間質性膀胱炎、前列腺切除的失禁、攝護腺發炎、便秘、慢性疼痛、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性功能失調,及生產後陰道鬆弛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