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作 未必就是癲癇

醫師黃虹菱說,首次發生癲癇症狀患者,未必是癲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在醫院實習的護理系學生「美美」無癲癇病史,某天在跟學姊交班時,突然跌在地板上,雙眼上吊、牙關緊閉,四肢呈現僵直抽搐,經急診檢查、抽血、腦部電腦斷層並無異常,她完全不記得自己發生什麼事情,由於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也正常,醫師並未將她診斷為癲癇。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神經科醫師黃虹菱指出,癲癇(epilepsy)是大腦細胞異常放電的一種疾病,會造成反覆癲癇性發作,其診斷必須符合下列其中一種條件:1.至少兩次非誘發性發作(例如非發燒或睡眠不足等引起)或反射性發作,並且兩次發作間隔24小時以上。2.僅有一次非誘發性發作或反射性發作,但經臨床醫師評估此發作至少有60%的復發機率(60%是擁有兩次非誘發性發作的病人在接下來10年的復發機率)。3.臨床症狀及腦波符合某種癲癇症候群。  黃虹菱說,「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加上有一個可能誘發因子(她連續一週,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因此尚不能診斷為癲癇且不必用抗癲癇藥;若是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或腦波等檢查有異樣,經醫師判斷有高復發機率,才會建議開始用藥。而癲癇用藥的選擇也須因病人本身狀況做調整,例如若為計劃懷孕的年輕女病人,須避免使用懷孕用藥安全分級D或X之藥物,以免導致畸胎等。另外,很多病人會擔心一旦開始用藥就需吃一輩子,其實只要控制得宜,加上超過兩年以上未發作,就可開始慢慢減藥、甚至停藥。  她說,第一次發生癲癇會特別焦慮,但須經詳細檢查後才能判定是否為癲癇,建議就醫接受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睡眠不足等容易導致復發因子;若有二次復發,須儘早回診評估是否須開始用藥。

Read More

美感恩節趴趴走 疫情恐暴衝

感恩節前夕,在鄰近美國華府的雷根國家機場,不少旅客選擇口罩配面罩全副武裝防疫。 (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25日綜合外電報導  全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仍有不少美國人無論如何這週末的感恩節假期照樣要家庭聚會與訪友,這樣持續保持大規模人流讓外國觀察家看得心驚膽戰,甚至有幾分難以置信。  法新社報導,感恩節假期即將到來,但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今天統計,美國24小時內記錄2439人染疫病故,創6個月來單日病死新高;截至今晚8時30分(台北時間26日上午8時30分),全美病故人數已達26萬2080人。單日新增確診近20萬例。  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分支的「泛美衛生組織」(PAHO)建議,有鑑許多國家疫情復燃,在即將到來的假期應推遲或減少大型聚會。  助理處長巴波薩說:「當下不是舉辦大型聚會的時機…疫情大流行期間,沒有低風險假期這回事。」他建議,所有聚會、逛街與任何旅遊計畫都會增加病毒擴散機會,對所有人來說,最安全的選項就是待在家中。  但專家的耳提面命,似乎也難動搖美國人返鄉過節的決心。美國汽車協會預估,今年感恩節假期將有5000萬人旅遊返鄉,只比去年的5500萬人略低。美國運輸安全局(TSA)的統計也顯示,感恩節前最後一個週末以來,每天都有超過90萬人通過機場安檢,其中22日突破100萬大關,雖相較去年同期,搭機人數已少了一半,但這仍達疫情以來的運輸高峰。  「華盛頓郵報」報導,許多人已好幾個月沒能見到所愛的家人,因此要否返鄉的決定也很分歧;專家警告,感恩節的幾個關鍵要素─團圓飯、家庭聚會等,恐在未來幾週讓疫情更加惡化。在他國,類似感恩節的耶誕與新年連假,官員無不試圖避免這類群聚。  昆士蘭大學副教授、病毒學家馬凱說:「從澳洲的觀點看,(美國的)情況像是在疫情失控下又進入難以想像的危險篇章。不幸的是,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感恩節只會以一切都是錯誤來銘記。」  澳洲最近幾週已大致回復正常生活,大型體育賽事乃至雪梨歌劇院都已重新開放,但澳洲此前已經歷嚴格的區域封城與各州之間關閉邊界。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研究機構代表、喀麥隆籍流行病學家波姆表示,部分美國人寧願冒著自己與家人健康風險也要感恩節一聚,令他大惑不解。  波姆說:「要我看,我覺得這真是瘋了。一方面你們看到人們正病死,另一方面…可看到疫苗已快問世了,縱然心理有所糾結,但何不再忍忍呢?」

Read More

雲端減重 吃素外食族2月甩10㎏

 江姓醫院員工加入中榮雲端減重,在醫師鄭由承線上指導下,2個月成功減下10.9公斤,肝指數也降至70。(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2歲江姓醫院員工吃素,外食族的他,常吃加工類豆干、豆輪、素火腿等居多,瘦不下來,且有脂肪肝,2個月前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採取低碳飲食,經調整為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如蛋料理取代,1天總熱量1300卡就可以吃很飽,成功減下10.9公斤,肝指數從197降至20正常範圍。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表示,江姓員工採取低碳飲食,即採用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大量蔬菜例如早餐無糖豆漿、2顆茶葉蛋加1根香蕉,可以撐到中午,中午蔬菜加煎蛋,五榖飯不到半碗,晚餐也有三色蛋,掌握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可用五榖飯取代白飯,多吃蛋料理、豆漿、豆類等高飽足感的原型食物,一餐當中,則以水果、飯二擇一。  鄭由承說,減重最重要的環節為飲食控制,中榮體重管理整合門診雲端減重,使用中榮與研華科技共同研發的糖尿病先導照護平台,病患加入返家後照護APP後,拍照上傳每餐吃的食物、體重,並由醫師及營養師即時回覆,教導如何調整,優點是省時間、做中學,而且接受度高,醫師看診也可以藉由飲食紀錄與患者討論,建構客製化的減重模式。  江姓醫院員工說,他大學時期曾採不吃晚餐、大量有氧運動減重,但無法持久,很快復胖至90公斤以上,即便運動、控制熱量,但因無法達到飽足感而瘦不下來,直到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經醫師鄭由承指導,調整飲食,熱量控制在1天1300大卡,就能吃很飽,也不會想吃零食,搭配運動,很好執行。  另1名61歲徐姓男子,體重84.1公斤,為糖尿病20年以上患者,平日1天注射4次胰島素加上吃口服降血糖藥控制血糖,胰島素1日總劑量可達91單位,傳統上注射胰島素會有體重上升的副作用,此副作用影響他生活上的困擾,而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飲食控制計劃後,1個月內成功瘦下2.3公斤,胰島素也漸漸調降至1天67個單位,同時血糖的控制也改善。  鄭由承說,由於世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醫院成為感染病毒高風險區域,對於有慢性疾病需長期回診的病患造成許多的困擾,然而肥胖也是一種慢性疾病,以傳統醫院的減重班來說,病患需定期至醫院上課,如:運動、營養等,暴露於醫院中的比例相對提高。

Read More

口腔癌術後復健半年 他能吃水煎包

 奇美醫院復健部部長王鈺霖(中)及物理治療團隊。(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8歲工廠老闆林先生口腔癌手術治療,因左臉頰處重建皮瓣區域大,僅能以流質進食且口水溢流、說話不清,左肩術後活動受限、無法自己洗頭,大感苦惱。經作復健及語言治療半年,目前已能吃他最愛的水煎包,生活可自理,重回工作崗位。  奇美醫院復健部部長王鈺霖說,據統計口腔癌為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從接受手術切除惡性腫瘤開始,口腔癌病人可能立即面臨顏面部淋巴水腫、肩頸功能活動受限、張口困難、咀嚼吞嚥障礙、說話不清、疼痛、身體活動力下降及焦慮等問題。支持病人度過治療期的不適,協助回歸原本的生活模式,為目前臨床治療的一大重要目標。  物理治療師黃芷嫣表示,109年1月起,針對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合併頸部淋巴廓清術及皮瓣重建病人,於手術後7天開始提供床邊復健介入,協助病人儘早移除氣切、安全下床活動及早期擬定促進安全吞嚥的策略;出院後,延續完整的復健計畫,進一步針對肩頸活動度、口腔功能、咀嚼吞嚥及言語能力,安排相關的復健治療。初步評估,透過更早期的復健介入,口腔癌病人在肩頸活動、張口度及吞嚥能力方面,相較於過去確實有更顯著的進步,及早恢復身體功能,順利回歸生活。

Read More

憂染疫 氣喘未回診又犯菸癮 她臉紅脖子粗 險插管

亞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育生指導患者使用氣喘藥。(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55歲吳小姐有蕁麻疹及氣喘病史,爬樓梯經常感到胸悶、呼吸費力,確診為慢性肺阻塞性肺病,由於她未定期回診拿藥,繼續抽菸解癮,日前天氣轉涼症狀加遽,被送入加護病房險些插管,才讓她下定決心戒菸並配合用藥。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育生表示,吳小姐小時候曾被診斷氣喘,上大學後則常受蕁麻疹所擾,近幾年因工作、生活壓力大,平均一天要抽20到30支菸。  約1年前開始,吳小姐爬樓梯或稍微走快一點時,發現會感到胸悶、呼吸費力,就診後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有支氣管狹窄的現象,研判吳小姐應是本身有氣喘體質,加上長期抽菸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  林育生指出,除了開立支氣管擴張劑外,更建議吳小姐戒菸、注意居家環境清潔,症狀一度獲得改善,也恢復以往的正常狀態。沒想到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大眾恐慌,吳小姐憂染疫沒有回診追蹤拿藥,並重拾吞雲吐霧的嗜好。  近來入冬後氣溫轉涼,患者胸悶、喘不上氣的毛病又犯,且比之前發作時更厲害,旁人都可明顯聽到喘鳴音,急診就醫後發現吳小姐支氣管攣縮情形非常明顯,頸部的呼吸輔助肌明顯收縮,幾乎是「臉紅脖子粗」,抽血顯示二氧化碳數值較正常高出50%,且有血酸症的情形,恐有呼吸衰竭的風險,緊急送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所幸透過雙陽壓呼吸器與藥物治療後,情況終於穩定下來。  林育生表示,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時,都可能聽到喘鳴音,但造成原因不同,前者與體質、過敏原相關,有部分遺傳傾向,後者與長期抽菸,或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有關,而這兩類病人族群有部分重疊,吳小姐即屬於這類病患,除了治療上需更注意,並減少接觸過敏原,還要及早戒菸並規則使用控制藥物,切莫輕易自行停藥。

Read More

邊境採樣 冷凍食品未驗出新冠

針對中國大陸在進口冷凍食品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迄今進口冷凍食品包裝檢驗皆為陰性。(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中國大陸指稱,在冷凍食品內、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食藥署長吳秀梅25日表示,執行COVID-19病毒透過冷凍食品傳播之前導性研究,在邊境採樣44件檢體,採檢結果皆為陰性。  吳秀梅表示,針對COVID-19病毒是否有透過冷凍食品傳播之可能性,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國際組織皆說明,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會透過食品傳播,且無透過食品或其外包裝感染新冠肺炎實例。  基於各界關注,由食藥署執行COVID-19病毒透過冷凍食品傳播之前導性研究,6~20日在邊境採樣檢驗進口冷凍食品之內外包裝,監控進口冷凍食品內、外包裝之病毒污染狀況及消毒作業效果評估。  研究取樣標的為國際疫情盛行率前20大之國家,並經國際媒體報導遭檢出病毒核酸陽性之冷凍產品,共抽驗4個國家之輸入豬肉、牛肉及鮭魚共11批產品,就其外包裝、內包裝,在消毒前、消毒後分別取樣共44個樣品,COVID-19病毒核酸檢驗結果皆為陰性。

Read More

中醫治療骨鬆 補腎補脾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中醫在治療骨鬆上,以「補腎」、「補脾」為主,並輔以「活血化瘀」。(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骨質疏鬆症又稱「隱形的殺手」,往往在發生骨折就診時才發現。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中醫治療以「補腎」、「補脾」為主,還可以針灸、拔罐緩解疼痛,提醒可注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並養成規律運動,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許益彰表示,骨鬆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都是危險因子。  治療上除要戒除危險因子外,西醫以抗骨流失的鈣劑、維生素D、抑鈣素、雙磷酸鹽、雌激素等,以及促進骨骼生成藥物為主。中醫則以「補腎」、「補脾」,輔以「活血化瘀」。  部分補腎藥有提高骨礦含量與骨密度的作用,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與分化成熟的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與維生素D的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的修復與新生。  另外,還可以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的穴位緩解疼痛,有助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達到防治骨鬆目的。  許益彰說,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與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中也要養成每天曬太陽15分鐘的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並戒除抽菸、過度飲酒及咖啡、類固醇的濫用。  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訓練平衡感,減少跌倒的機率。以負重運動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能提升骨密度,但要做好暖身。  他說,骨鬆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為老年人見的慢性病之一,其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前往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中、西醫對治療骨鬆都有不錯效果,可以相互配合應用。

Read More

機器人鼻咽採檢 節省醫護人力

「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採檢COVID-19安全精準,可加強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安全。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和鈦隼生物科技合作,10月底完成「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臨床實驗,每個案件都符合採檢標準。透過機器人的採檢,視覺辨識系統快速測量鼻翼至耳垂的距離來確定採檢的精準度、依照人體解剖學,以精確及穩定的動作,機器人手臂定位後,夾取棉棒並緩慢旋轉進入鼻咽取得採檢,全程時間需約5分鐘。  為了避免新冠肺炎蔓延,醫護人員通常要全副武裝穿上隔離衣約10分鐘,再用採檢棒於鼻咽或口咽採檢約15秒,全程約需11分鐘。但這15秒卻讓醫護人員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中。  「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衛福部臨床實驗申請案總主持人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採檢技術自動化可減少醫護人員接觸傳染病毒,可保存醫院面對疫情的實力,更讓醫護團隊回歸原本專業,避免因疫情而影響日常醫療行為。院方也正在評估使用「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並將採檢流程標準化,保護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  急診醫學科主任游俊豪指出,「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採檢新冠肺炎檢體可減輕醫護直接執行「高風險工作」、緩解醫護人員的精力跟體力。使用「自動鼻咽採檢」可將採檢的流程標準化並設定SOP,透過高科技技術來節省醫護人員花費在採檢的體力跟精力,讓精準度更提升,避免偽陰性的產生。  鈦隼執行長陳階曉表示,「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不只有適合在醫院使用,未來在機場也可以協助醫護人員執行大量採檢。

Read More

吞嚥困難 開心享用介護食

小港醫院攜手高餐大開發「介護食」,讓吞嚥困難患者也能享受營養豐富的飲食。(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咀嚼吞嚥能力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68歲陳姓男子長期有嚼食檳榔習慣,造成牙齒構造鬆軟。住院期間由小港醫院與高雄餐旅大學合作開發專屬的「介護食」,讓有吞嚥困難的陳男也可以享受到營養豐富的飲食,達到美觀與維持營養的目的。  小港醫院107年成立全台首座「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由跨專業團隊組成,成立專屬檢查室並配置先進的醫療設備,並建立個案相關評估、診療等標準,制定客製化診療計畫。本次與高餐大合作開發介護飲食,希望讓高齡者吃得下、吃得對。  高餐大中廚系老師趙憶蒙說,介護飲食係對有咀嚼、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餐食開發,依據不同飲食文化與信仰需求,以中、西、日式方式調理;主菜分別有雞、豬、魚及素食等,以符合患者的口味需求。  小港醫院營養室主任侯孟伶表示,針對病患咀嚼能力的差異,比照日本介護食標準,依據質地差異,開發「玉米香菇雞」、「洋蔥和風燒肉」等2套泥質餐,「法式鮭魚慕斯」、「菠菜咖哩豆腐排」等2套慕斯餐,以及「東坡肉」、「照燒雞腿」、「檸檬鯛魚排」、「鮮菇豆腐排」等4套塑形餐,品項從主菜、配菜、湯品到水果甜點,還有結合台菜文化的塑形焢肉,用舌頭就能夠將菜肴壓碎,便於吞嚥。  食材皆以天然原料製作,使用山藥泥、蛋白、米穀粉等增稠,兼具滑順口感與軟綿質地,讓不易咀嚼的病患有更多選擇。

Read More

清大燭光道 擁抱暗黑抗藍害

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出版《擁抱暗黑》新書,力推類燭光的好處。 (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長期推動無藍害及類燭光(OLED)的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周卓煇,累積多年藍光害與類燭光的研究成果,近期出版《擁抱暗黑》新書,登暢銷書排行榜。他致力推動無藍害光源多年,獲校方支持推動智慧校園,率先在校園相思湖建置47盞無藍害的類燭光燈源,同時呼籲要擁有健康就應擁抱暗黑、遠離3C電子照明光害。  周卓煇說,擁抱暗黑可以讓人健康、長壽與美麗,他在《擁抱暗黑》書中,提到多位名人擁抱暗黑、好好睡覺的抗癌故事,甚至提到光害對人類健康的危害,與讀者分享他多年研究藍光對人體造成的健康傷害等情形,像會造成眼睛病變、乳癌和攝護腺癌等。只有減少光害並擁抱暗黑,就能享受擁有健康的秘訣。 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長期推動無藍害的類燭光燈源,也在清大相思湖更換47盞類燭光燈源,讓學生老師能擁抱無藍害的環境。 (記者曾芳蘭翻攝) 周卓煇說,這本書不是教科書,沒有艱深的學術理論;以淺顯易懂的故事人物案例,分享個人好好睡覺及擁抱暗黑、拋開電子照明及3C產品帶來的好處與效益。更提供方法,讓讀者從生活中學習暗黑學,從而擁抱健康。  除推廣暗黑學,周卓煇這幾年也推動無藍害的類燭光燈源運動,去年在新竹縣司馬庫斯打造第一條無藍害的類燭光路燈;今年也獲清大校方支持,在校園內的相思湖換掉白色且燈光強勁的燈泡,改用溫和的類燭光燈源。47盞類燭光的燈源已全面換好,夜晚走在清大校園散步,可在相思湖畔感受真正的燭光大道,不受藍光侵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