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眼睛乾癢 恐是乾眼症

高醫舉辦乾眼週活動,盼提高民眾護眼意識,進而落實護眼行動於日常。(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秋冬是乾眼症的好發季節,有些民眾的眼睛會開始乾、癢或是刺痛等症狀,卻誤以為是過敏,但其實可能是乾眼症;高醫即日起至27日在眼科門診中心舉行「揮別乾眼 一起愛眼eye健康」衛教宣導活動,提醒民眾重視眼睛健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眼科部主任許淑娟,表示,乾眼症的成因複查且多樣,包括長時間吹冷氣、看3C產品、服用口服藥、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或曾做過雷射手術,甚至是自體免疫疾病等,都可能造成乾眼症。曾有一名空姐因長時間處在乾燥的機艙內工作,加上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確診乾眼症第三級,再晚一步可能對眼睛造成危害。  乾眼症好發老年人、停經後的更年期女性。不過,近年隨著3C產品流行,許多年輕人常目不轉睛盯著螢幕,眨眼次數減少,加上電腦大多在有冷氣的乾燥環境裡,在雙重因素夾擊下,使得乾眼症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對痛的耐受度很高,常常忍受不了,甚至到角膜表皮破損,才願意就醫治療;由於初期乾眼症的表現並不明顯,症狀也相當多樣,因此不易察覺是乾眼症,而延誤治療時機,提醒若眼睛不舒服,就必須及早就醫檢查。  徐旭亮醫師說,乾眼症依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每個等級不適程度與乾眼頻率有所不同。一旦出現乾眼症,則可熱敷眼睛、食用優質魚油或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等來舒緩症狀,嚴重的可點眼藥水、甚至手術等。  人工淚液可舒緩眼睛不適的症狀,對於人工淚液使用量大、對保存劑和防腐劑有疑慮或眼表已不健康,不能再遭受破壞的患者,建議使用不添加防腐劑的單支包裝人工淚液,可減少對眼表過度傷害,是較安全又合適的選擇。  至於預防乾眼症的發生,徐旭亮醫師建議先改變周遭環境,如開空調時提高室內濕度或是在電腦旁邊放杯水,或用熱毛巾敷眼來減緩疲勞,增進淚水的油脂分泌等,都是對眼睛很好的保健方式。活動現場提供眼表疾病指數量表自我檢測及諮詢。

Read More

頸椎壓迫 呼吸堵塞30年

 游先生自創打噴嚏法,每隔4-5小時以Y字型樹枝探入、刺激鼻腔,維持暫時性的呼吸通暢感。(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已退休的64歲游先生,呼吸堵塞現象困擾30年,多次求診耳鼻喉科及胸腔科專家,接受3次鼻腔內視鏡手術仍未改善。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邵國寧昨天表示,原來患者是因頸椎壓迫伴隨自律神經失調引發,手術後緩解。  游先生30年來一直為鼻塞、手麻、胸悶等症狀所苦,尤其是鼻塞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雖然四處求醫仍未改善,他說,為了能打噴嚏讓鼻子順暢些,他自創每隔幾小時就以Y字型樹枝探入、刺激鼻腔來打噴嚏,以維持暫時性的呼吸暢通。  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邵國寧主任問診發現,除呼吸不暢外,患者年輕時專職粗重的工作,長期右臂冰冷、雙手麻木、頸部僵硬、肩膀疼痛等問題伴隨著他。相關病症均為頸椎壓迫常見症狀,安排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頸椎3.4.5.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判斷導致呼吸堵塞最主要的原因,有可能為頸椎壓迫而致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安排手術治療,行頸椎3.4.5.6節間,共3節椎間盤置換手術。手術後長年困擾的呼吸不暢現象立即緩解。右臂恢復溫暖,雙手麻感消退,長年隨身攜帶的樹枝,立即歡喜的丟棄。  邵國寧表示,頸椎椎間盤凸出導致脊髓壓迫的病患,臨床表現通常以神經壓迫的症狀為主,譬如:頸痛、手麻、無力等;約莫有20%會伴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包括:頭昏、耳鳴、視力模糊、臉麻、心悸、胸悶、消化不良、大小便問題等等。游先生以呼吸不暢為主訴的甚為少見。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尋求失調器官的專科檢查或治療,譬如胸悶心悸找胸腔科;消化不良接受胃鏡檢查;視力模糊找眼科;或者像游先生呼吸不暢,多次接受耳鼻喉專科手術治療;當失調的症狀不得緩解時,歸納為身心官能症。患者往往忽略其病症有可能為頸椎壓迫所導致。若確診為頸椎壓迫所造成,經治療而解除壓迫後,失調的症狀可獲得緩解,病患身心皆可改善,不致影響到心裡層面,甚而面臨憂鬱、厭世等情況。  邵國寧說,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已是文明人常見病症。若伴隨頸肩疼痛,手腳麻木無力,很有可能為頸椎椎間盤所導致,應至神經外科求診確認,早期發現、盡早治療,恢復生活品質。

Read More

久咳呼吸喘 老菸槍罹肺阻塞

 醫師表示,吸菸後久咳及呼吸喘 小心可能是「肺阻塞」。(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8歲的王先生,近40年來平均每天抽1包菸,60歲出頭時開始有典型「吸菸咳嗽」的症狀,還伴有白色濃痰情形,連散步走一下也出現呼吸不順狀況。經榮總嘉義分院胸腔科戴士昕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阻塞」。經過數月規則使用吸入型藥物治療後,情況明顯改善。  戴士昕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吸菸、空氣汙染等有害物質,長期刺激呼吸道而引起氣道慢性發炎之疾病,吸菸量越大、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越高。肺阻塞典型的症狀包括慢性咳嗽、痰多、呼吸急促等,嚴重時甚至可聽到「咻咻咻」的呼吸音,民眾常會與氣喘此一疾病混淆。  該院胸腔陳俊升醫師提醒有肺阻塞之患者,除了規則接受吸入藥物治療外,首要治療方式便是戒菸,包括抽電子煙;陳主任表示,電子菸是由電能驅動霧化器,加熱菸液內液體為煙霧,該液體內容除了尼古丁外,可能混有丙二醇、二甘醇、可丁寧或其他香料等有害物質,會造成肺臟及全身的其他器官的傷害,也可能有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故醫師建議民眾,一般菸品或電子菸,建議都要戒保健康。  戴士昕醫師提醒,每1百人就有近5人罹患肺阻塞,發現抽菸容易造成慢性肺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的風險,吸菸與肺癌、口腔癌等癌症發生,息息相關。因此,醫師呼籲民眾要及早遠離菸害,才是維護自己及家人朋友健康的不二法門。

Read More

烏腳病專家曾文賓辭世 享耆壽98歲

曾獲第15屆「醫療奉獻獎」的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22日於家中逝世。圖為曾文賓(右)在台大醫院服務期間,每月還到慈濟義診所看診。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花蓮縣23日電  曾獲第15屆「醫療奉獻獎」的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11月22日於家中安詳逝世,享耆壽98歲。他研究烏腳病,一生守護偏鄉貧病,令人敬佩。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經與曾文賓的兒子曾漢民醫師研商後,治喪期間23日起至26日中午,院內同仁及曾文賓的親朋、學生可至花蓮慈院助念堂悼念、追思。12月20日在花蓮慈院協力講堂舉辦「曾文賓院長追思會」及「曾文賓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向曾文賓在烏腳病及心臟醫學上的學術貢獻致敬。  林欣榮表示,曾文賓是台灣醫界楷模、也是人醫典範。1958年曾文賓在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加入台大醫學院「烏腳病」研究團隊。  林欣榮指出,流行病學專家、前副總統陳建仁曾提及當年台灣烏腳病調查研究是相當的困難,因為烏腳病人的腳都已經壞疽了,很臭很不好聞,而且病人都很受苦,「曾文賓要為4萬個人一個個做檢查,即使在今天,有很大團隊的情況下,大概也不太容易做得到像他這麼棒。」  曾文賓於1968年在「環境衛生展望」國際期刊裡面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是烏腳病的盛行率跟飲水中砷含量的關係;他發現砷含量越高,烏腳病的盛行率也越高,這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0次,所以當時美國環保署或世界衛生組織,就是以此資料決定飲水中的砷含量標準值,實際上要降到50個ppb(0.05ppm)以下。  林欣榮指出,因為曾文賓與台灣烏腳病研究小組的研究,也促成政府提撥8億元完成流行區域的自來水幹管工程架設,增加自來水普及率,估計當時約有4鄉鎮約15萬人受惠。

Read More

胃繞道術減重 辣媽甩病痛

徐先生、趙小姐作減重代謝手術,胖哥胖姊變成型男和辣媽,向醫師黃致錕(左2)團隊致謝。(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0歲的徐先生曾經胖到180公斤,健康不佳,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膝關節疼痛、睡眠呼吸中止症,一身是病,經作胃繞道手術成功減重至87公斤,前述病症先後不藥而癒,型男般的外觀讓他自信心大增,並已交到女朋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師也是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表示,徐先生從小就胖,自國中開始使用各種方式減重,一度曾靠著吃代餐瘦下30公斤,但卻在短短三個月內復胖回比原本更重的體重,多次減重無效,決定選擇胃繞道手術,在2018年完成手術後,短短一年內成功減掉90幾公斤。徐先生原本身高180公分、180公斤,BMI值56的超級肥胖身材,如今BMI值降為27接近標準。  黃致錕說,另一例,44歲趙小姐是藥品代理商忙於業務,常飲食不均衡、三餐不定量,使得身高163公分的她,體重飆至85公斤,在36歲時更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吃藥控制,成了「糖胖症」患者。趙小姐2019年作減重代謝手術,接受縮胃曠腸手術1年半後,飯前血糖從190降至83,現無需服用血糖藥,更成功減掉25公斤。BMI值由32降為23標準值,既擺脫長年的藥罐子生活,更甩掉過去的大嬸形象,成為人人稱羨的辣媽。  他說,減重代謝手術不僅能有效減輕8成過多體重,也能有效治療緩解糖尿病,依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15年來的統計,8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作減重代謝手術後,無需靠服用血糖藥及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效果顯著。但不論是減重手術或是代謝手術,都必須結合專業外科減重手術醫師以及醫療照護團隊,搭配營養師及體適能老師,為患者安排個人化的術後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才能得到最好的手術照護及成效。

Read More

彈響髖 跨步坐下都彈痛

 屁股側邊緊繃疼痛原來是「彈響髖」,黃鼎鈞醫師說,以微創手術,就可恢復正常生活。(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一名55歲女性,長期屁股側邊緊繃疼痛,只要稍微跨大步,屁股就會震動好像「彈」起來一般,慢慢的開始從坐著到站著也疼痛,坐著要躺下也疼痛,晚上睡覺翻身都會被「彈」到痛醒,這名女子求醫後竟然被當作脊椎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脊椎開完刀後還是沒有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最後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處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彈響髖」,初步解套注射無法緩解後,接受髖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隔天緊繃大幅改善,走路也變順,很快就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黃鼎鈞醫師表示,彈響髖是嚴重的髂脛束筋膜天生過緊或是後天受傷後攣縮變緊,就如同一條從腰際連至膝蓋的大片筋膜,在腳從外八變成內八的時候,大腿骨的骨突點會跟筋膜接觸,就像彈吉他在撩撥吉他的弦一般,普通人的筋膜不會太緊,摩擦就不會太劇烈,彈響髖的患者筋膜就像鋼索一般,每一次撩撥就會發著聲響、震動與疼痛。  現在可以透過兩個半公分的傷口,以髖關節鏡進行微創手術,將過緊的筋膜放鬆,術後隔天就可以明顯改善,不影響走路,恢復相當快速。黃鼎鈞醫師說,大腿外側的彈響髖又稱「外彈響髖」,但有的患者是在大腿內側鼠蹊部的彈響髖,是另一條「髂腰肌」造成,稱為「內彈響髖」,很多患者怕要整個人工關節要重換,而不敢求醫,其實也是可以透過髖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不需要重換人工關節。  黃鼎鈞醫師表示,一般民眾當有屁股側邊緊繃疼痛時候,可以觀察自己側躺屈膝,如果雙膝合攏屁股側邊會痛甚至難以合攏,或者越來越難翹二郎腿,都有可能是彈響髖初期。可以透過伸展髂脛束方式預防惡化,可以躺著坐,也可以坐著做,將膝蓋往對側拉,尤其是久坐或久站之後,或者運動前當作熱身動作,都可以預防惡化至彈響髖。

Read More

抗生素非萬靈丹 應正確使用

 胸腔病院院長黃紹宗(右一)帶領該院同仁響應世界抗生素週。(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抗生素的發現與使用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但抗生素濫用卻導致具抗藥性「超級細菌」的產生,這將造成普通感染症更加難以治療,增加了疾病傳播,重病和死亡的風險。衛福部胸腔病院響應「世界抗生素週」,透過舉辦抗生素正確使用宣導活動,向民眾傳達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正確觀念。  胸腔病院院長黃紹宗表示,抗生素不是感冒藥,更不是萬靈丹,民眾就醫時不要主動跟醫師要求開抗生素,醫師會依據臨床診斷及相關檢查後,判斷是否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胸腔病院藥劑科主任陳建坊指出,服用抗生素必須遵照醫囑使用完成療程,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減量,否則造成細菌抗藥性的產生將讓疾病難以控制治療。感管師詹雅涵則提醒,正確配戴口罩及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可以阻止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Read More

屁股麻痛到腳 椎間盤突出

60歲的林姓男子一個月前下背痛,合併左側臀部和下肢麻痛所苦。(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60歲林姓男子1個月前下背痛,合併左側臀部和下肢麻痛所苦,前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滑脫外,並出現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破裂突出,壓迫到神經根,導致下肢疼痛。經施行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及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融合固定手術,患者疼痛緩解,住院5天後出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表示,椎間盤指的是連結每1節脊椎的軟骨,椎間盤的纖維環因為磨損、退化及水分流失、外力的撞擊等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可能壓到脊髓或神經根,造成脖子痛、腰痛、手麻腿麻、上下肢疼痛。  楊宗熹說,在頸椎壓迫嚴重時還會造成四肢無力的情形,腰椎嚴重時會產生馬尾症候群,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絕對不可以輕忽,建議找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檢查,千萬不宜尋找偏方,隨意進行整骨整脊治療,以免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造成的原因常為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或低頭工作,姿勢不良,或因瞬間突發的受力過重或車禍外傷等。  楊宗熹說,在較嚴重的情況,或是經過復健治療仍然疼痛持續或是越來越痛,就需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使得治療更困難,甚至出現無力,或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時,就必須緊急手術。手術分為傳統手術和微創手術,兩種手術對於神經減壓的效果都一樣,差別在於傷口和肌肉軟組織破壞的大小。

Read More

「超微創無切口腹腔鏡直腸切除以及保肛、免除人工肛門手術」 六國4k全球教學直播

 「超微創無切口腹腔鏡直腸切除以及保肛、免除人工肛門手術」,中醫大新竹附醫作六國4k全球教學直播。(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22日在新竹縣登場,因應疫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和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率領團隊,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分別在新竹和台中,以「超微創無切口腹腔鏡直腸切除以及保肛、免除人工肛門手術」,透過4K影像向全球直播,和美國、法國、日本、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分享直播手術教學。  陳自諒院長表示,「超微創無切口創腹腔鏡直腸切除以及保肛免除人工肛門手術」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最新技術,一般腹腔鏡手術,傷口大概5-10公分,「超微創無切口腹腔鏡直腸切除以及保肛、免除人工肛門手術」只需要約幾個1-2公分的洞口讓器械從腹腔進入,完整切除直腸,再從肛門取出腫瘤,堪稱「微創中的微創手術」。無切口手術的檢體是由人體的自然孔道取出,例如肛門或陰道或等,傷口更少更小更微創,病患恢復更快。  此手術適用於大腸直腸腫瘤小於5公分,腫瘤位置靠近左側大腸,距離肛門不得超過30公分。而超低位直腸癌不只可免除暫時性人工肛門,更可以成功保肛。這次教學手術直播由院長陳自諒和沈名吟主任、柯道維主任親自執刀,希望全球醫療業界皆能觀摩學習,見證醫療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科技結合,影響無遠弗屆。  為了促進國人健康及提升醫療水準,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於2010年開始舉辦 「 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 」簡稱 ICRSF,引進全世界最新的大腸直腸相關知識與技術,今年邁入11周年,新竹縣腸腸久久協會也加入行列。陳自諒院長表示,ICRSF 除了是外科醫師在技術和學術上的交流平台外,期望年輕學子,即使身在台灣,也可以把握難得的學習機會,擴展眼界。

Read More

8月中以來新高 港本土爆61例跳舞群組釀疫窩蜂

據官方通報,香港22日暴增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68例,創8月16日以來新高。其中本土病例多達61例,且多來自一個「跳舞群組」。圖為被官方點名的其中一家舞廳招牌。(中通社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據官方通報,香港今天暴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68例,創8月16日以來新高。其中本土病例多達61例,且多來自一個「跳舞群組」。  綜合香港01、明報報導,香港近日爆發一個「跳舞群組」本土超級傳播疫情,起源於一間交際舞俱樂部並迅速擴散。香港官方已公布相關的14間跳舞場所名單,要求11月1日以後去過這些場所的市民主動接受檢測。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天表示,香港新增確診68例,境外移入占7例,本地61例,且有12例源頭不明。其中,「跳舞群組」再添46人確診,累計已有80人染疫。  她並指出,香港今天還新增初步確診(一篩陽性)50多例。  張竹君表示,確診數字上升得很快,尤其是「跳舞群組」,而且不少患者沒有病徵,各人有不同活動,「難控制形勢、滲入不同區」。她呼籲市民保持社交距離,僱主盡量安排在家辦公,政府也可考慮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據官方通報,香港迄今累計確診病例已達5569例,目前有164名確診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其中8人情況危殆,2人情況嚴重,154人情況穩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