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斜」歸正 切骨矯正 肌腱轉移 讓她左腳掌著地走路

吳欣翰指出,透過「脛後」肌腱前轉移,將足內翻變形的力量轉為踝背屈的力量,不易再度變形。(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從沒想過可以平踩在地上走路。」51歲潘小姐在3歲時感染小兒麻痺病毒,導致左足踝變形,走路都要斜著走,飽受長繭、壓瘡的痛苦。經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吳欣翰進行切骨矯正及肌腱轉移手術,終於改「斜」歸正,左腳掌也可以著地走路了。  潘小姐說,得小兒麻痺後阿公阿嬤帶著她到處求醫,整骨師用兩塊木板夾住腳踝部位,包著布在火上面烤,再硬生生的要「喬」正,但10幾年來都沒有用,直到國中畢業,又在台北開兩次刀,還是沒法治好。 肌腱轉移「改斜歸正」,小兒麻痺病人潘小組左腳終於能踩平,腳踏實地走路。(記者鄭錦晴攝) 由於腳部外側長期摩擦下常會長繭,繭硬了走路就會痛,就得找醫師把繭切除,還曾多次產生壓瘡併發感染,住院清創。到東基原本只是想改善繭的老問題,不料,吳醫師說「把它變正就好了」,手術後復健3個月,真的左腳就能踩在地上,腳踏實地的走路,原本長繭的部位也不再疼痛。  吳欣翰指出,透過「脛後」肌腱前轉移,將足內翻變形的力量轉為踝背屈的力量,不僅不易再度變形,也讓左腳不再垂足,也是潘小姐3歲之後第一次可以主動翹起自己的左腳踝。  神經肌肉疾病常導致骨關節變形,除在台灣已絕跡的小兒麻痺症外,頭部外傷、中風、腦性麻痺、周邊神經損傷都是常引起骨關節變形或活動障礙的原因,都可以用手術來矯正。

Read More

高效電腦刀放療 癌患免整天跑醫院

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劉怡君指出,中榮引進最新的第六代電腦刀,有機器手臂,入射角度更靈活,可適當閃避重要器官組織。(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8歲劉姓婦人罹唾液腺腫瘤,手術摘除後,同步放化療,不幸又出現兩處肺轉移,9年來反覆化療,接受標靶藥、免疫藥物,成效不明顯,常因疲倦、血球低下掛急診,經常性頭暈、走路喘吁吁。台中榮總評估後,建議以超分次高效電腦刀放射治療,療程約1週,目前穩定門診追蹤近1年,不用一天到晚跑醫院,找回生活品質。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劉怡君表示,近年放療技術進步神速、推陳出新,為了讓民眾了解辨識需求,各醫院紛紛取名為各種刀,如銳速刀、螺旋刀、光子刀、威力刀、電腦刀等等,這些機器除了在放療技術精進、劑量率提高、引進影像導航系統等,經由各方面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能給病患更精準安全的治療、更低的副作用。 劉怡君指出,中榮引進最新的第六代電腦刀,有機器手臂,入射角度更靈活,可適當閃避重要器官組織,同時具備高劑量率,精準治療中AI影像導航腫瘤即時追蹤系統,治療中追蹤腫瘤,電腦刀能達到最好的治療劑量包覆、最佳治療效果及最低副作用。

Read More

安醫成功病例 肝癌末男免疫治療再續命

林先生夫婦和女兒向安南醫院主任蔡坤峰(左)獻花致謝。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林先生肝癌末期經過肝動脈化學灌注整合性治療,腫瘤已成功消除9成,1年後又復發,再給予免疫治療,目前已3年狀況穩定,與一般認為肝癌末期存活期只有數月大不相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19日發表這項成功病例。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林先生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3年前因為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下肢水腫,呼吸困難入院治療,經緊急檢查後發現肝臟有超過10公分肝癌,且肝癌已侵犯肝門靜脈和肝靜脈,腫瘤血栓已延伸至下腔大靜脈和心臟,狀況相當危急。消化科主任蔡坤峰評估後,先由心臟外科以開心手術將血栓移除,緊接著肝癌團隊馬上進行肝動脈化學灌注整合性治療,經3次療程後,腫瘤已成功消除90%,心臟和大血管內的腫瘤血栓也未復發。  許秉毅說,林姓病人的體力和食慾逐漸恢復,體重增加,當中又給予腫瘤栓塞與標靶治療以加強腫瘤控制,但經1年後,病人胎兒蛋白又開始上升,追蹤影像發現又有肺轉移跡象,消化科醫療團隊評估後,開始施以最新的免疫治療;經治療後肺腫瘤已完全消失且胎兒蛋白亦回到正常值至今。  安南醫院說,2013年後,醫學專家發現癌細胞躲避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並成功以藥物加以阻斷,癌細胞可以占據免疫檢查點,以下降人體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的作用,因此免疫治療的概念即在於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抑制作用,增強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2018年起安南醫院已累積近30例之免疫治療經驗,約5%的病患經由免疫治療合併各專科團隊之整合醫療後腫瘤被完全控制,逾4成病人存活已超過1年,和一般嚴重肝癌病患平均存活只有4-6個月相比,成效顯著。

Read More

改良式失禁便袋 護理師創意抗褥瘡

大同醫院護理師創新研發的失禁便袋。(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齡80歲王奶奶因肺炎重症住進加護病房,護理師發現她的肛門口皮膚紅腫且破皮,且因吃抗生素一直拉肚子,一天多達8-9次,護理師擔心後續演變成壓傷(褥瘡),除由藥師與醫師討論更換抗生素類型,護理師也依據糞便型態給予相關皮膚保護措施,並更換改良式便袋,結果皮膚發紅潰瘍處復原良好,讓王奶奶一家人相當開心。  大同醫院重症加護室張旭良主任表示,加護病房病人因為病情的關係無法自我表達,使用尿布的機率很高,容易有失禁性皮膚炎的發生。大同醫院重症加護室與傷口護理師一起發展了一系列守護皮膚的武器,有依據不同糞便型態設計的皮膚保護流程,並以不包尿布保持皮膚乾爽為前提,設計全國首創改良式失禁便袋提供持續腹瀉病人使用,同時也由營養師提供完善的營養照護,幫助傷口癒合。 大同醫院護理師小創意大體貼,創新研發失禁便袋,預防壓瘡產生。(記者王正平攝) 傷造口護理師蘇郁婷指出,市售的失禁便袋因引流管路連接處較硬且孔徑小、容量小,在使用時易使病人有發生壓傷的風險,因此與同仁討論將堅硬的連接處移除並以蛇型管連接尿套取代,既可增加容量、減少家屬經濟壓力,也可避免醫療器材產生的壓傷。  大同醫院院長黃志富說,預防壓傷除了基本的翻身減壓外,再加上事前預防保護的概念,大同醫院加護病房壓傷發生率由0.41%降至0.09%,發生在臀部的皮膚損傷件數為0,有效降低壓傷的發生,我們期望利用超前部署概念,一起守護病人的皮膚健康,一起分擔家屬的身心負荷。

Read More

孕婦急產 3消防隊大男孩合力接生

竹縣孕婦急產,3名不到25歲且未婚的消防員成功接生,他們說有賴於平常紮實的訓練。(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消防局日前接獲一起產婦報案,表示陣痛難耐,疑似即將臨盆,山崎消防分隊隊員徐書桓、蕭惠元、張煜辰以及救護義消鄭淇睿等4人立即攜帶接生器材趕赴現場。到達報案人家中後,只見女子躺在床上大聲哀號,經檢查發現寶寶的胎頭已經明顯外露,當下決定在現場接生。  徐書桓表示,看到寶寶黑黑的頭髮,心裡嚇了一跳,產程進行的非常快,先是噴出大量的羊水,感覺全身溼溼的,接著就看到寶寶滑出來,他趕緊接住,張煜辰立刻將口鼻的異物吸除後將臍帶夾住、蕭惠元負責給氧,3個平均不到25歲、沒女朋友的大男孩,就這樣合力完成第一次接生。

Read More

異性戀延遲愛滋篩檢成隱憂

專家指出,台灣雖然愛滋新增感染者逐年降低,但去年延遲診斷比例仍高達36%,顯見民眾預防及篩檢的意識仍需持續提升。(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愛滋防疫有成,新增感染比例逐年降低。然而,專家指出,據調查,去年延遲診斷比例仍高達36%,主要原因為民眾自認沒有風險;另,台北市統計資料指出,異性戀延遲篩檢比例為同性戀族群的3倍。呼籲愛滋篩檢應該漸趨常規化,只要有過性行為的民眾就應該要做篩檢。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即在2020年前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我國在愛滋防治上成績斐然,防治成果達到了「88-92-95」的優異成績,且與去年同期相較,台灣累計愛滋新感染人數下降20%,達15年來同期最低。  雖然愛滋新增感染者逐年創新低,但洪健清指出,去年延遲診斷比例仍高達36%,主要原因為民眾自認沒有風險,所以不接受或延遲篩檢,顯見民眾預防及篩檢的意識仍需持續提升。  其中,異性戀族群尤須注意愛滋篩檢。根據台北市統計,異性戀延遲篩檢比例為同性戀族群的3倍。  洪健清呼籲,愛滋篩檢應該漸趨常規化,只要有過性行為的民眾就應該要做篩檢;而持續有無套性行為者,則建議每3個月至6個月至少篩檢1次。  此外,透過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搭配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的方式,將可更進一步幫助民眾用更積極的方式掌握健康自主權降低感染愛滋的風險。

Read More

柳奇反毒衛教成果發表

柳奇醫院反毒教育資源中心工作人員表達拒毒。 (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柳營報導  柳營奇美醫院反毒教育資源中心18日上午舉辦109年成果發表會,表揚推動反毒有功單位暨績優人員,也準備「本場所拒毒」貼紙,供民眾及相關職場索取。  柳奇副院長黃文聰表示,反毒教育資源中心不論在防制宣導文宣、教材開發、培訓教育師資等,讓民眾對新興毒品有更加深刻的體認;本年度針對職場及校園,總計進行60場次反毒衛教講座,參與人數達5882人次。而有鑑於安眠藥易有濫用情形,「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宣導活動,針對職場及社區民眾共舉辦28場次衛教講座,參與達686人次。

Read More

肺復原治療 酷酷嫂擺脫夢魘

蔡姓婦人(左)分享顧肺心路歷程,感謝主治醫師鄭孟軒(右)的悉心照顧。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屏東71歲蔡姓婦人罹患支氣管擴張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病10多年,每到這個季節就成了「酷酷嫂」,曾因咳血在其他醫院接受開刀治療,並花53萬元買拍痰機試圖改善呼吸問題,仍未獲改善,還發生大出血緊急做肺血管栓塞止血;2年前轉診到高醫胸腔科才漸擺脫咳血噩夢。她鬆了一口氣說,「終於能安心、自在呼吸了」。  高醫配合11月「世界肺阻塞日」,18~20日在啟川大樓大廳舉辦「勇健您的肺─安心、自在、好呼吸」宣導活動。蔡姓婦人會中分享顧肺經驗,表示生病並不可怕,如何學會與疾病和平共存,讓身心舒暢才是下半生最重要的。  蔡姓婦人說,為了解決喘、咳及血痰,求助過很多醫師,幾乎每隔2~3個月就要住院治療;且因為痰多,花53萬元買了一台俗稱拍痰機的「高頻胸壁震盪儀」自我照顧;晚上睡覺怕痰卡住喉嚨,長年半坐臥著到天亮。  領有殘障手冊的蔡婦,咳到肺部受傷及感染,肺部一度長了5顆膿瘍,雙肺都開過刀。還有一次咳血不止,在救護車上一路咳到醫院,累積了600cc血,緊急做肺血管栓塞止血才救回一命。  最後輾轉到高醫胸腔科做肺復原治療,2年來沒有咳過血,也沒有再住過院。  高醫胸腔內科主任許超群表示,肺阻塞病人的年紀較大,常有久咳、多痰、易喘等症狀,除了需學習如何正確用藥外,戒菸、打疫苗、肺復健,甚至是嚴重病人所需要的居家氧氣治療及呼吸器治療,也都是重要的「顧肺」功課。

Read More

中醫大北港附醫獲友善醫療銅級獎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榮獲專業友善醫療─銅級獎,守護雲林海線偏鄉長者健康。 (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由台灣企業永續學院主辦的第13屆台灣企業永續獎」,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今年首次參加第5組「醫院HSR永續方案獎」,以「專業友善醫療」獲得銅級獎殊榮。  北港附院院長吳錫金表示,該院是雲林縣沿海地區唯一教學區域醫院,秉承「救腦、救心、救命」的急重症醫療,發展專科特色醫療,堅持「優質醫療服務」及「友善醫院」的精神,建立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並推廣至偏鄉社區。  從病人入院時,即整合出院準備服務,提供長照個案管理、復能、沐浴車、失智共照等社區長照中心專業團隊一條龍式服務,讓病患得以解決返家照顧問題;更結合地方扶輪社辦理失智及攝護腺癌篩檢,進行早期預防早期介入,並成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失智照顧整合中心、社區巷弄服務站,尤以水林、東勢、北港失智據點獲雲林縣衛生局失智據點評核優等單位。  在藝術治療方面,該院結合各種專長與專業人士,為高齡者策劃出多元的展演活動與計畫,如長者在年輕舞者帶領下一起曼妙共舞,有傳承、有記憶、有健康、有歡笑的概念。  吳錫金表示,這次獲得獎項,顯見該院深耕在地服務永續發展的成果獲得肯定,也更加努力讓雲林海線偏鄉長者健康快樂的生活。

Read More

歧視愛滋歧視推公益猛男月曆

 台灣愛滋病學會18日舉行記者會,推出「2021為i篩檢愛滋公益猛男月曆」,強調唯有通過全球共同努力,弭平歧視與偏見,才有機會終結愛滋等疾病的流行。 (中央社)(新聞刊B3)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