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聽不清… 竹科男突發性耳聾

邱浩睿醫師說,起床突然聽不見,可能係耳蝸內膜破裂,小心突發性耳聾。(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劉晴文/綜合報導  1名30多歲竹科男性工程師,一早起來突然左耳有大聲耳鳴、聽不清楚、好像進水感覺;拿手機放在兩邊耳朵做比較,右邊聽力正常,但左邊幾乎完全聽不到聲音。至台北榮總新竹分院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查,發現左側聽力僅剩約3成。經過緊急口服類固醇治療2週,聽力恢復7成,耳鳴的聲音也幾乎聽不見;後續接受20次高壓氧治療,聽力完全恢復。  另1名40歲男子近日容易暈眩,並覺得右耳悶悶的,原本以為罹患梅尼爾氏症;就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接受治療後聽力逐漸恢復。  北榮新竹分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浩睿表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在定義上最常見為連續3個音頻,聽力掉超過30分貝以上,並且在3天內發生。但所謂的中風,一般指血管的阻塞或血管破裂出血,單純把突發性耳聾說成是耳中風其實不是那麼完整。突發性耳聾發生的原因目前不明,可能的原因包括耳內病毒感染、血管血流受阻、耳蝸內膜破裂、免疫相關內耳疾病。該竹科男即是耳蝸內膜破裂所致。  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期,患者大多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症狀;部分還會合併暈眩。患者就診時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接著安排聽力檢查,並視患者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排除神經病變、腫瘤的可能性。突發性耳聾一定要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損失。 邱浩睿說,突發性耳聾目前主要有藥物治療以及高壓氧治療。藥物部分有口服、耳內注射類固醇或靜脈注射類固醇,其他輔助的藥物像是血管擴張劑以及增加血流量的藥物等。高壓氧不會建議單獨使用,要合併類固醇、或使用一段時間的類固醇以後效果不理想、再追加高壓氧治療。若追蹤半年仍未恢復,仍有部分剩下的聽力或耳鳴,可以考慮配戴單邊助聽器。  南投醫院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表示,高壓氧治療是安排患者在高壓氧艙內,給予患者百分百的氧氣治療。可以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的含氧量,改善內耳組織缺氧情形,促使循環與組織細胞修復,加速聽力的恢復。  南投醫院表示,耳中風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是平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是維護聽力的保健方法。邱浩睿則提醒,若是過勞或感冒後突然發生耳鳴或聽力降低,應至醫院做完整聽力檢查。

Read More

疾管署推出擬人化2021防疫桌曆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宣布,疾病擬人2021年防疫桌曆「我們 永遠站在防疫最前線」19日開放預購。(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將法定傳染疾以擬人化手法賦予形象,2021年防疫桌曆新角色「檢疫少年」簡奕,將與「公衛少女」白靜搭檔,攜手抵禦傳染病,19日開放預購。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今年度疾病擬人企劃由蚩尤、ALOKI、Say HANa等3名台灣繪師完成;ALOKI及Say HANa是初次合作,藉由不同繪師創意,讓每個傳染疫病角色,用全新的面貌出現。  今年推出的全新疾病擬人角色共13名,已於疾管署臉書「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亮相,包括白靜的大學長、將檢疫作業擬人化的前輩「簡奕」,及因應國際疫情趨勢,推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希望加強民眾對疫情的重視。  莊人祥表示,2021年疾病擬人防疫桌曆將延攬13個角色作為封面及各月份代表人物,19日中午12點開放網路預購。

Read More

免疫療法治晚期肺癌見療效

戰勝肺癌、大千相挺,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參加大千醫院院長徐千剛主持記者會。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根據國健署數據,肺癌是發生率第2位的癌症。苗栗大千綜合醫院17日舉辦「戰勝肺癌‧大千相挺」護肺健康記者會,介紹各項肺癌治療方式及診斷利器。活動現場邀請縣長徐耀昌及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夏德椿等,見證苗栗肺癌醫療大躍進。 大千醫院院長徐千剛表示,醫療團隊從早期篩檢的低劑量肺部斷層掃描、診斷及追蹤的正子造影設備、到各種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現行最新的免疫療法)皆已具備完善,讓鄉親在苗栗就能有良好的肺癌醫療。 活動中分享病友張先生案例。過去他每天抽1包菸,已有40年的菸齡;近日因咳嗽有痰,持續在診所治療近2個月未改善,到大千胸腔內科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疑似有腫瘤,接受肺部斷層掃描及正子造影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目前已戒菸並積極配合治療。 針對晚期肺癌治療,大千也引進最新的免疫療法。胸腔內科主任陳信如表示,免疫療法是激發人體的免疫力來對抗癌細胞,不僅可延緩癌症惡化、延長病人生命,且較傳統化學治療副作用小、生活品質也較好。目前已有多名晚期肺癌的病人獲得良好療效。

Read More

藝術治療 思覺失調病友笑了

透過繪畫等藝術治療課程,讓病友可以在創作中得到療癒。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結合奇美博物館共推藝術治療計畫,透過系列的實作課程,讓病友在藝術創作中得到療癒;並透過臨床心理師的引導,讓病友穩定心情,找回自信。17日在奇美博物館發表成果,不少病友上完課笑容變多了,心情也進步了。  該計畫由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提議,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某次看見奇美博物館設計的國小藝術修復實作後,提出共推提供思覺失調症病友學習的治療課程,雙方一拍即合。歷經近10個月的發想、討論,7月開始上課,為期半年、共17堂課,有「藝術修復」、「摺紙創作」、「繪畫」等3大主題。  奇美博物館長郭玲玲、副館長廖婉如及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台南市衛生局專委吳昭慧等人,昨天出席成果發表;病友「阿國」也分享參與藝術體驗繪畫與雕塑修復的心得。 奇美醫學中心結合奇美博物館共推藝術治療計畫。 (記者黃文記攝) 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專員林雅琦表示,為了增強病友信心、減少其挫折感,課程設計上都有特殊調整,如簡化操作步驟、拉長練習時間等,讓病友可以逐步在藝術創作中得到療癒、紓壓。  同時,透過奇美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的引導,讓病友學習情感表達、活化記憶與覺察自我,成功穩定其心情。  張志誠指出,舊稱「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是一種可治療的大腦疾病,除了幻覺、妄想的干擾之外,影響更深遠的是認知功能損傷,負性症狀如動機減弱、情緒表達困難、社交與興趣下降等,成為回歸工作與就學的主要障礙。  張志誠認為,藝術治療是一個合適的方式,透過非口語的互動,探索自我、增進表達,在治療過程中慢慢提升病人自尊,重拾回到社會的自信。  郭玲玲感謝奇美醫學中心給博物館服務病友的機會。她說,藝術本是療癒社會的良方,博物館除了提供藝術教育資源,也努力讓藝術融入民眾的生活,希望透過藝術陪伴,能夠滋養民眾心靈、幫助精神平穩,為家庭與個人帶來幸福力量。

Read More

秋冬防疫緊縮 8場所無罩開罰

外界關注秋冬防疫專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16日下午在記者會表示,方案還在研議當中,將從入境須提3天前陰性證明、部分場所強制戴口罩、獎勵醫院採檢等方向執行,執行細節和開罰方式18日公布。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流感好發季節,加上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18日公布秋冬防疫專案,擬朝向強化邊境、社區、採檢等三大方向緊縮管制,強制戴口罩場所若不戴將開罰,另對醫院採檢給予獎勵等。  針對秋冬防疫專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上週已有跟各縣市開會,以及8大類場所的主管部會討論,做草案研議,但有些仍在做最後討論階段,具體執行內容、完整方案將於18日記者會說明。  據了解,秋冬專案會以邊境、社區、檢驗三部分加強防疫,羅一鈞指出,在邊境部分,未來國人返國也須提供相關採檢陰性證明才得以入境,以降低無症狀感染者的潛在風險。  社區部分則會加強要求民眾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口罩改為「強制」佩帶後將會比照現行規定開罰,若不聽勸導可罰3千至1萬5千元的罰鍰。  至於採檢部分,羅一鈞表示,會針對檢驗醫院提供獎勵措施,對於經醫師臨床評估沒有旅遊史,但可能屬於高風險行業,或是有呼吸道症狀進行採檢,希望鼓勵醫院採檢量達到一定目標值。

Read More

摩天輪愛心燈 為早產兒祈福

麗寶樂園渡假區響應世界早產兒日,「Sky Dream天空之夢摩天輪」代表點紫色愛心燈,表達對早產兒的支持與祈福。 (圖文: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后里報導 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大地標都會在這一天點亮代表早產兒的紫色燈光,中部麗寶樂園渡假區響應,「Sky Dream天空之夢摩天輪」代表點燈,換上紫色燈光,特別加入紫色愛心,響應「紫耀2020,只要愛你愛你」,表達對早產兒的支持與祈福。 麗寶樂園渡假區表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全台共有10個地標加入響應,麗寶連續第2年加入行列,天空之夢摩天輪作為中部地標點亮紫色燈光,特別加入紫色愛心,呼籲更多民眾關注早產兒議題,鼓舞辛苦的早產兒父母,守護孩子能健康成長。 台中麗寶樂園渡假區內的「Sky Dream天空之夢摩天輪」,為全台最大、也是全球前十大的摩天輪,直徑達120公尺,海拔總高384米,是全台唯一可以從3條國道、高鐵列車、國際機場等重要交通設施都能看得見的摩天輪,夜間燈光秀更是一大亮點,例如國慶日、七夕、萬聖節、聖誕節都有主題燈光表演,響應台灣女孩日、應援中華隊等,藉由台中地標的關注度,帶動更多人一同響應賽事與公益活動。

Read More

小港醫院22周年院慶 守護南高雄環境健康

小港醫院22周年院慶,誓言守護南高雄環境健康。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16日舉辦22週年院慶暨環境健康守護誓師儀式,除表揚資深員工、防疫小尖兵、防疫照護貢獻卓越獎等,並分享近年在環境守護的努力,特別是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下,有賴於全院團結合作守護居民的健康,讓到場貴賓了解港醫一年來防疫表現。  高醫大陳建志董事長表示,感謝郭院長帶領港醫在急重症醫療照護及環境職業醫學的努力,藉歡度22周年慶之際小港醫院將承諾配合市府政策,朝準醫學中心邁進,每位高醫人皆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高醫大鐘育志校長則期勉港醫持續朝地方環境之特殊需求,投入資源發展環境醫學及職業病醫學,提供精準健康促進和全人照護服務,「與地方共生共榮」。  院長郭昭宏表示,面對COVID-19疫情流行,港醫位於防疫重要門戶之處,針對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療系統保全三道防線,推動防疫黃金三角重要策略。目前國內疫情趨緩,為感謝全院齊心合作,經各單位推薦執行防疫工作重大貢獻人員,頒發感謝狀及致贈醫院自製「暖心燈」,溫暖照亮同仁。  郭昭宏接著說,港醫近日添購新磁振造影對民眾健康很有幫助,新棟大樓目前進度已至地下室基礎結構工程,預計112年完成。另外「成為最優質環境職業醫療特色醫院」是港醫的一大特色,今年更榮獲全台第一家通過健康環境建築認證標章醫院、2020年無菸醫院國際金獎、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為環境健康守護貢獻良多。

Read More

教練巡迴指導 北市長者動起來

北市鼓勵銀髮族投入運動。(記者吳靈芬攝)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5年有成 台北市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成果分享會16日上午在菲特邦健康管理中山區場館主題教室舉行。  出席成果會的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為營造台北市成為健康城市,鼓勵銀髮族投入運動,增加高齡規律運動人口,台北市體育局成立「台北市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5年來巡迴12個行政區,涵蓋170里,開辦334個運動據點,共2683場運動課程,帶動11391位運動人口,創造69004運動人次,課後持續運動比例達75.6%,使台北市高齡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有效增強銀髮族的免疫力並減少肌少症風險。 「5年有成 台北市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成果分享會16日上午在菲特邦健康管理中山區場館主題教室舉行。(記者吳靈芬攝) 由於今年面臨疫情考驗,衡量運動能有效提升免疫力,是抗疫的根本方法,體育局表示,因此排除萬難地調整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上課方式─「結合戶外公園」,在12個行政區各設立一個運動據點,運用公園既有健體設施、設計團體遊戲多元體能訓練法,並搭配使用彈力帶、踩盤、繩梯等專業運動器材,進行肌力、肌耐力、反應力、平衡感等體能訓練,讓長輩能在通風良好的戶外,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下,持續運動維持免疫力。  針對想要進階訓練體能、挑戰自我的長輩,體育局則是在今年新開設4大訓練之主題教室,使用TRX、壺鈴、藥球、槓片、單槓、反應訓練燈等器材,規劃和社區運動據點截然不同的訓練課程。

Read More

過敏性鼻炎 忌寒性飲食

針灸取迎香、合谷、足三里穴位,有助調理改善過敏性鼻炎。(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5歲陳先生有抽菸習慣,因鼻塞嚴重而戒菸,後來作鼻甲肥厚切除手術,術後鼻塞症狀持續困擾,常流清涕或鼻子乾到不行。求助中醫,經採中藥配合針灸治療一週後,鼻塞症狀大幅改善,睡眠品質也變好。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為嚴重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有時會伴隨眼睛紅腫、癢及流眼淚,從鼻腔流出來的液體通常是清澈的,且伴隨咳嗽和疲倦。過敏性鼻炎和感冒的症狀類似,但症狀常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且少有發燒狀況。下鼻甲是鼻腔前端鼻肉,具過濾、暖化吸入的空氣,但長期過敏性鼻炎易造成下鼻甲組織發炎腫大,形成鼻甲肥厚合併鼻塞,甚至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陳奕任指出,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先天體質、氣候、情緒、飲食等有密切相關;身體功能下降會導致鼻子對抗寒冷的能力變差,容易在早上或夜晚等溫度變化較大時出現打噴嚏和流鼻水的症狀。依病人陳先生體質與脈象用藥,以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為主,視狀況加少量麻黃、白芷,穴位則以迎香、合谷、足三里為主,用藥與穴位皆依脈像和症狀調整,經一個多星期的調理,已有明顯改善。  他說,過敏性鼻炎者應避免寒性飲食,如西瓜、番茄、白蘿蔔、冬瓜、牡蠣等;水果類可吃芭樂、葡萄等,或是請教中醫師,依個人體質建議食用。另外,降低接觸潮濕與減少塵蟎和貓、狗毛等過敏因子;早上起床及進出冷氣場所,帶口罩預防溫差過大,平時多運動,睡前及起床可以每天按摩迎香、合谷及足三里各兩分鐘,平常保養與預防可減少過敏性鼻炎發作機率。

Read More

眼斜半癱 嫗急性腦動脈堵塞

 86歲阿婆突然半癱,中醫大新竹附醫醫師趙怡靜和李喬華以IA手術搶救順利出院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86歲阿婆患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生活尚可自理。某天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癱,立即送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  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在神經內科趙怡靜醫師與神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3小時內,趙怡靜醫師先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接續再由李喬華醫師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  趙怡靜醫師表示,透過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和動脈內取栓1個多小時手術,使得全阻塞的血管獲得部分暢通,缺少血流的腦細胞獲得了更多的灌注。兩個禮拜後阿婆病患順利出院,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上可以自理。  李喬華醫師也提到,另一名40多歲男工程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最近服藥順從性不佳,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急診搶救,經檢查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李喬華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3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另外,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  李喬華醫師表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至71%,但有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比率為7.7%,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但越早發現越早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