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醫學研討會 台日視訊交流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在虎尾院區舉辦第3屆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國際研討會,跨界交流激盪新契機。邀請到國內多位高齡照護領域學者共同探討。(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日前在虎尾院區舉辦第3屆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國際研討會,跨界交流激盪新契機。今年除了邀請國內各領域專家學者,還邀請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荒井秀典理事長與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秋下雅弘副院長,透過視訊分享專業及進行國際交流,研討主題為運用智慧科技與數位健康趨勢。  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學者,橫跨高齡居家環境、健康促進、疾病照護、高齡人力再運用、財務管理、高齡政策發展等領域進行討論;台大雲林分院的「台大休士頓阿波羅計畫」整合基層醫師,以遠距健康諮詢方式照顧社區長者健康,也引發討論。  台灣大學楊泮池特聘教授分享台灣高齡社會的省思及未來,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李國俊博士分享阿波羅生理數據與數位分身連結;台大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分享鏈結大健康體系的多元農業科技產業發展;台大電機工程暨研究所楊家驤教授講授癲癇與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術之閉迴路系統晶片開發,及電機工程學系林宗賢教授分享慢性腎衰竭病友之居家照護系統、社會工作系趙曉芳副教授分享高齡人力再運用、建築及城鄉研究所張聖琳教授分享時間銀行與高齡化社會、大氣科學系陳正平教授分享高齡敏感族群的健診四早術、法律系黃詩純教授分享失智者財產剝削之實態等專題。2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國內高齡照護發展政策制定、研究領域發展及臨床照護經驗。

Read More

下肢麻木 原來脊椎腫瘤作怪

比較術前與術後之胸椎核磁共振,可確認腫瘤已被完全移除。 (記者曾芳蘭翻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50歲女性半年來下肢感覺麻木,接受復健及保守治療,仍無緩解且無法長時間行走,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神經學檢查後發現,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的表現並不相同,下肢的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胸椎有腫瘤壓迫脊髓,因此讓她產生麻木與難以行走的症狀,經顯微脊椎腫瘤切除手術後,病患恢復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許多。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何孟穎醫師指出、脊椎有各式各樣的腫瘤可以造成脊髓壓迫,進而導致四肢癱瘓、麻木等症狀,患者的胸椎腦膜瘤屬於硬腦膜內脊髓外腫瘤的類別,這一類別常見的還有許旺細胞瘤,一樣會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兩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 脊椎腦膜瘤9成為良性腫瘤,8成發生於50至60歲之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見,大部分病人都是偶發的單一腫瘤,少部分病人會有多發性腫瘤,而這些病人通常為第二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遺傳基因,一般病人不用過度擔心,只要手術後定期追蹤即可。 醫師說、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呼籲病人症狀如果越來越嚴重,甚至無力且不良於行,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檢查與協助。

Read More

男操作除草機台不當 肩傷手不舉

長安醫院骨科醫師邱宗恆表示,曾先生右邊肩膀旋轉袖肌腱斷裂近4公分。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太平報導  台中市52歲曾先生幫家裡農作,不慎肩膀受傷,右手舉不起來,復健、中醫治療3個多月仍不見起色,赴長安醫院骨科就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邊肩膀旋轉袖肌腱斷裂,肩袖肌腱縮進去近4公分,醫師邱宗恆為他進行「肩膀關節鏡肌腱縫合手術」治療,目前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很快就回到工作崗位上。  骨科邱宗恆醫師表示,人體的肩關節使用率十分高,當活動量太大、動作太快、用力過猛,都容易發生肩旋轉肌群受傷,是常見的職業傷害之一。務農的曾先生即因操作除草機台不當,瞬間扭力太大,造成肩袖肌腱斷裂。  邱宗恆表示,一般較為輕微的旋轉肌袖損傷,可以透過休息或冰敷等處置方式,慢慢讓肌肉自行修復並改善症狀。一旦像曾先生發生如此嚴重斷裂,則需要以外科手術來修復撕裂,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術式,目前部分手術已可使用「肩膀關節鏡肌腱縫合手術」治療,有時會使用其他區域的肌腱進行修補,更嚴重甚至會使用肩關節置換術,改以人工關節取代。

Read More

新冠疫苗 拚明年Q1開打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在較冷的天候與極端相對濕度環境下保持活躍。圖為舊金山矽谷的餐廳以戶外帳篷方式提供民眾用餐。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歐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2日表示,除了自12月1日起實施秋冬專案;在疫苗採購也多方進行,爭取明年首季開打,以醫護、防疫人員、警察、長照社工、65歲以上長者等為優先,兒童相對風險低,未列入優先名單。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際最近一波疫情較3、4月更嚴重,連亞洲包含日本、香港都有不少疫情,韓國也每天新增超過400例,這在防疫有成的台灣比較難想像。但全球疫情惡化中,主要是各國原本有嚴格的措施,但久了之後就放鬆;加上目前溫度較低,多待在室內可能有通風不良的問題,進而提高接觸感染的風險。因此,才決定在12月起實施秋冬防疫專案,強化邊境管制把關。  至於新冠疫苗的取得,莊人祥表示,目前疫苗都尚在臨床試驗中,全球疫苗取得機制(COVAX)首波釋出BNT、AZ、GSK、賽諾菲等疫苗,我國都有跟廠商洽談,並盡力爭取中。  莊人祥指出,如果COVAX第一波疫苗有後續,預計BNT、AZ疫苗有機會明年第1、2季使用;我國可能先取得1或2支疫苗,仍待後續洽談確認,保守估計明年中可望接種,但會儘量爭取到第一季開打。  莊人祥也表示,目前新冠疫苗優先接種名單包含醫事人員、防疫人員、維持社會運作的警察與憲兵、長照機構照顧人員、軍人等;若依照對象來說,65歲以上優先,其次是19~64歲高風險疾病族群、罕見疾病、重大傷病、50到64歲成人。另考量兒童因感染後大多是輕症,因此不會被列為首批施打族群。

Read More

大里仁愛75週年院慶 義賣捐弱勢

大里仁愛醫院舉辦七十五週年院慶系列活動。(記者黃俊昇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里仁愛醫院21日舉辦「守護健康‧祝福仁愛」75週年院慶系列活動,有愛心義賣及健康知識、健康檢查等闖關活動,並邀請民眾在小卡片上寫下話語繫在櫻花樹上,傳遞對仁愛醫院的祝福。  院長郭振華表示,該院落實守護社區民眾及提升醫療品質承諾,去年11月泉生醫療大樓落成啟用,著重醫療團隊的整合及疾病治療的全人照護,規劃疼痛治療、糖尿病內外科共治、再生醫學、高壓氧、乳房醫學、醫學美容、健診管理等醫療中心,除了提供舒適、隱私的就醫環境外;透過跨科別的專業合作,讓民眾獲得更完整的治療。  郭振華表示,仁愛醫院提供民眾醫療專業整合及友善安心的就醫環境,照顧屯區民眾健康。現場並結合愛心義賣,所得將捐給仁愛基金會,為貧困、弱勢患者提供醫療補助。

Read More

日本增2425例創新高 14人死亡

東京鐵塔20日施以特殊鑽紗光雕愛心點燈,但遊客稀少。(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20日新增武漢肺炎確診病例2425例,創單日新高紀錄;東京都單日新增522例,連續兩天單日逾500例,其中30例是豐洲市場人員,累計豐洲市場確診人數已破百達114人。  日本20日因確診武漢肺炎死亡的人數有14人,包括大阪府4人、兵庫縣與埼玉縣各3人、北海道2人、千葉縣及東京都各1人。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20日新增確診病例2425例,刷新前一天單日2388例的最高紀錄。日本47都道府縣當中有40都道府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創新高。  朝日電視台報導,日本20日新增2429例創新高,東京都疫情依舊維持高檔,單日522例。東京都522例包括80例65歲以上高齡者,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另30例來自豐洲市場。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位於東京都江東區的豐洲市場內,相繼傳出水產中盤商等人員確診,截至20日為止,累計確診人數已有114人。  東京都政府表示,8月15日以來,相繼出現以水產中盤商人員為主的確診病例,由業者組成的團體,本月已開始針對出入市場的約480人自主檢查。  東京都政府統計,包括這樣的自主檢查結果在內,已有114名跟豐洲市場有關的人士確診,其中98人是水產中盤商。  因為這114人中多達100人無法掌握感染途徑,東京都政府表示,現階段還沒法認定群聚感染。

Read More

高榮x越醫大論壇 談重症搶救

高榮與越南震興醫院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論壇。(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與越南胡志明醫藥大學震興醫院,21日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2020台越重症品質國際論壇,針對心臟及重症照護課題進行探討。  高榮副院長陳垚生表示,震興是越南大型教學醫院,與該院多年來建立多方合作機制,適逢該院心導管重症認證通過,為加強雙邊合作,共同舉辦重症品質國際論壇,邀台灣醫療品質協會、中山大學、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共同參與探討。 高雄榮總與越南震興醫院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國際論壇。(記者許正雄翻攝) 高榮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論壇由陳垚生、臺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長鄭紹宇及震興院長陳團道開場;震興專家加護病房科長武清心、心臟專家武英明,以及高榮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馬光遠、護理長陸雅美等人,則針對心臟與重症照護課題演講。  另外,阮綜合醫院醫師林韋丞、高榮品質管理中心科主任莊旺川及護理部副主任周學智也參與論壇,希望改善重症照護品質,提升世界心臟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  高榮在重症醫療上,陸續獲得420項國內外品質與研究獎項,是全國唯一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系類金獎之重症單位。

Read More

美日疫情升溫 商場餐廳冷情

紐約市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哈德遜廣場購物中心內人潮稀落,告示提醒顧客保持適當距離。圖攝於11月9日。(中央社) 東京都疫情擴大,東京鐵塔下方廣場的啤酒屋生意清淡。(中央社)

Read More

冠狀動脈狹窄 跑步喘又胸悶

陳姓男子接受中榮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施行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目前重量訓練、游泳、10公里慢跑樣樣行。(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8歲陳姓男子有高血脂病史,4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開過脊椎手術,熱愛運動的他雖然經過脊椎手術但都還可以慢跑5公里。但最近半年運動時越來越力不從心,中間休息的間隔越來越短,有時還會跑到喘不過氣,並伴隨著胸悶、心臟被抓住的感覺,雖然休息幾分鐘後症狀會緩解,但體力的下滑日與俱增。  台中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表示,陳男自行到心臟內科掛號,經過檢查後,雖然心臟功能是完整的,但是心電圖已經看出冠狀動脈可能有異常的徵兆,住院檢查發現心臟上面的3條冠狀動脈,每條都有超過70%以上的狹窄,造成他運動時心臟灌流不足,才會產生不適。經過轉介照會,住院中就由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接手,安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經過詳細的術前檢查,陳男身體狀況,除心臟血管有問題之外,其他器官功能都很正常。考慮到陳先生的年紀尚輕,且對運動量的有需求,建議他做傳統開胸手術。避免心臟支架的使用年限約3~5年(個人體質不同,效果不同),日後需反覆進出醫院治療的不便。  吳詠斯說,陳姓男子手術後約1週就順利出院,積極配合復健、進步神速。過程中都未出現併發症,甚至術後3個月時就安排運動計畫,目前術後5個月已經可以慢跑10公里、完成專業健身教練指導的重量訓練項目、游泳1000公尺,且日前還完成彰化縣田中馬的賽程。  吳詠斯指出,在過去的觀念中,多認為傳統開胸手術後,必定會帶來運動上的不便利,以及復健過程遙遙無期。但現在運動醫學的觀念在進步,人人都該「動起來」,即使像陳姓男子這樣歷經傳統開胸的大手術,術後若能盡快動一動,在專業人士的陪同下,進行適當的重量訓練和有氧訓練,皆能大幅改善術後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經導管治療3疾病 嫗開心出院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團隊以經導管方式為同一個病人成功治療冠狀動脈支架、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二尖瓣修補3項手術,並平安出院。(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84歲老嫗同時有2個瓣膜出現嚴重疾病,加上冠狀動脈疾病,若以傳統開刀手術需較長時間,手術死亡風險高達39%,經奇美醫團隊利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完全以經導管方式成功治療冠狀動脈支架、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二尖瓣修補手術,快速恢復並平安出院。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該名女病人過去病史有高血壓、淋巴瘤及主動脈瓣膜狹窄,持續於其他醫療院所藥物治療。109年7月底因呼吸愈來愈困難至奇美醫急診,當時已瀕臨呼吸衰竭,安排入住加護病房,並由奇美醫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團隊進行治療及術前評估。  術前心臟超音波發現病人除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另有嚴重二尖瓣膜逆流。經家屬討論後決定以經導管TAVI,加上經導管二尖瓣修補手術治療這2個嚴重瓣膜疾病。在TAVI術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狹窄,先塗藥支架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後,順利將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以TAVI完成治療。  該病人在TAVI手術後,肺部積水逐步改善,成功脫離呼吸器,但持續有活動性呼吸喘情形。在醫療團隊合作下於8月19日成功以導管治療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並於5天後成功出院。  施志遠說,造成主動脈瓣狹窄原因可分為先天、後天性。大部份病人在主動脈瓣狹窄之早期是沒有症狀,隨嚴重度上升開始出現胸悶、喘、昏厥及猝死等,長期下來則會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臟衰竭。  然而症狀發生時預後也就相對差,尤其是有心臟衰竭症狀病人,經由存活分析發現,一旦病人有心衰症狀,從有症狀起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2年。1年死亡率25%,2年死亡率是50%,超過一半是猝死。  施志遠表示,近年來奇美醫對於瓣膜性心臟病的經導管治療,發展出許多針對不同病變成因設計的瓣膜修補,或瓣膜置換器材,期待將來能夠應用在更多不同病因的病人身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