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血便揪直腸癌 腹腔鏡切除

 外科醫師吳俊賢說,大部分腹部手術都可用腹腔鏡做,預後不比傳統手術差。(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許小姐排便不規律常便秘,最近半年有血便狀況至腸胃內科就診,發現在直腸距肛門7公分處,有約1.5公分的潰瘍性腫瘤,切片檢查確診為直腸腺癌一期,未移轉,經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術後月餘已回到職場,由門診追蹤。  郭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吳俊賢指出,微創手術的進步發展是近30年來外科手術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腹腔鏡外科學從100年前開始,經過許多的進化,從一開始需藉由燭火照明的小鏡頭,變成現在明亮清晰視野可進行精細切除手術的先進設備。  不同於過去傳統手術動輒15、20公分的大傷口,腹腔鏡手術是利用數個約1公分的傷口,經由肚皮將細長的器械放入腹腔中,藉著腹腔鏡頭將手術視野放大,傳送到電視影像系統上,使原本需要大傷口才能進行的腹腔內手術,經由微創傷口來完成。  也因為能夠看得更清楚,器械也更精良,可以進行更精細的切除,同時對腹內組織損傷更少,術後沾黏更少,傷口小,術後疼痛少,能更早恢復日常活動。

Read More

吃藥未見效 心導管電燒改善心房顫動

亞大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執行心導管電氣消融術。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47歲王老師,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王先生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決定以「心導管電氣消融術」(簡稱電燒)治療。  術前患者先服用4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立體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莊傑貿指出,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至5倍。  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

Read More

勃起障礙易併心血管病 勿亂用藥

勃起功能障礙年輕化,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右)、秘書長吳佳璋呼籲尋求正規治療。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統計,逾半數4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有勃起功能障礙問題,除影響生活與工作,也因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而危及性命。惟僅10%就醫,甚至逾8成民眾誤入網路偽藥陷阱,傷財又傷身。  上網搜尋已是現代人的日常習慣,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40歲輕熟男,連續2-3個月服用網購壯陽藥卻遲遲不見效,不得已下攜帶藥品到門診求助。經化驗後竟發現藥物主要成分為澱粉。  陳煜表示,幸好只是澱粉,某些偽藥工廠可能會與其他偽藥共用生產線,且環境髒亂,若摻雜到其他藥品成分,長期服用,危及健康後果恐不堪設想!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秘書長吳佳璋醫師進一步表示,勃起功能障礙主要是因陰莖動脈血管阻塞所致,因此更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當陰莖血管阻塞50%,患者便會出現勃起問題,然而此時在冠狀動脈恐已有30%阻塞。據統計,每3位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有1位合併心血管疾病,超過6成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會在3年內併發心血管疾病。  鑑於網路販售非法壯陽藥品的問題猖獗,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特別將11月11日訂為「夠硬日」,提醒男性也要「夠硬」,硬起來正面回擊網路偽藥,更呼籲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應尋求正確管道治療,找回性福生活。

Read More

婦腹脹便祕 竟是卵巢癌晚期

卵巢癌復發率高,精準治療已納健保給付,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左)與副執行長蔡麗娟(右)、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賴鴻政攜手呼籲女性定期檢查。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剛滿40歲的網紅王小姐,曾因卵巢良性腫瘤開刀,術後持續定期追蹤,後來工作忙又鬧腹脹與便祕,對解細便也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因為嚴重便祕而就診,才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大腸,為卵巢癌晚期。  收治王小姐的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卵巢癌被稱作女性的沉默殺手,是由於疾病初期多以腹脹、腹瀉、便祕等類似腸胃道症狀為主,加上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使得患者難以於早期發現。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卵巢癌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相較於乳癌和子宮頸癌(均不到2成)高出2至3倍。  賴鴻政表示,頻繁復發是過往卵巢癌治療的瓶頸,也使得患者罹病後通常心力交瘁。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具精準治療概念的標靶藥物,已被證實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可有效延緩疾病復發時間超過4倍。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也強調,今年健保將許多新型藥物納入給付範疇,今年已通過卵巢癌精準治療藥物的給付,打破過往治療費用高昂的壁壘,讓醫病討論時得以有更多的治療方式選擇。  由於卵巢癌的好發族群為40~59歲的中年婦女,因此,賴基銘與賴鴻政都建議,於每年健檢時可以多做骨盆超音波檢查,若一、二等親屬具有卵巢癌的病史,更應該定期檢查。

Read More

急性血癌4症狀 常被當感冒老化

 血液病學會發布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作為全台照護準則。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年27歲的黃珮瑜在23歲那年,一邊忙著世大運體育服的設計,一邊發現四肢莫名出現像丘疹的點點瘀青,並有貧血、容易疲勞等症狀,就診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度嚇到昏厥,也曾沮喪到想開生前告別式,後來撐過數十次化療、兩次骨髓移植,終於重獲新生。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9日公布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作為全台照護準則,提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 421口訣」,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應儘速求診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且「一」定要盡速至血液科就醫,以利掌握治療黃金期。  周文堅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低存活率,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在台灣發生率逐年增加。主要症狀不典型,常被當成感冒或老化,但病程惡化快速,病患確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需立即住院治療。  多癌症陸續有多種創新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卻長達40年無新藥。但在醫護團隊積極照護下,台灣治療成果在全球名列前茅,過往65歲以上病患整體平均存活期僅3-4個月;預後較好的年輕病患,五年存活期僅4-5成。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兩成患者放棄治療,或採取另類療法。  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醫師說明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  因此,為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四」大症狀,務必就醫進行血液及骨髓重點檢測,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降低疾病對健康的衝擊。  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也說,近年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在台上市,終於突破臨床上反覆復發、疾病控制困難、治療副作用等治療瓶頸。  侯信安指出,將標靶合併化療可以增加緩解率、降低復發率,改善疾病控制困難的困境,減輕療程副作用。在標靶藥物介入下,不只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從不到半年,延長為10-12個月;部分年輕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將由4-5成,提高至6-7成。   因此,侯信安也分析新版治療指引指出,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精準治療等個人醫療的三大關鍵,藉由最有效、最少次的療程,搭配標靶藥物,提升預後並減輕副作用,維持生活品質也避免療程中斷。

Read More

蛀牙越補越大洞 陶瓷鑲嵌保齒質

 牙醫師鄭順榮說,陶瓷鑲嵌保有美觀、耐久等優點,讓治療多一項不錯的選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3歲黃小姐反覆填補牙蛀洞卻持續大及出現牙冠斷,導致牙齒大範圍缺損,未做固定式傳統假牙治療,接受建議改採「陶瓷嵌體」完成牙齒復型,不僅恢復咀嚼功能亦兼顧美觀。  台南市立醫院牙科部醫師鄭順榮表示,蛀牙、牙齒斷裂或根管治療,常常是造成後牙齒質過大缺損的原因,而治療若以樹脂直接填補,其強度與耐用度較為不足;以往固定式傳統假牙常是早期治療的唯一選擇,然而傳統假牙須將牙齒整顆修磨成較小的牙齒後,以類似戴帽子的形式把假牙黏著於牙齒上,或多或少會需要多磨損一些健康的齒質,來達到製作假牙的需求,並導致可能需額外的根管治療及牙冠增長術,增加治療的時間。  鄭順榮指出,許多患者有補牙材料掉落的困擾,反覆補牙卻蛀洞越來越大,不得已需磨掉大量齒質甚至拔牙裝設假牙來處理,因此,對於有補牙需求的患者,較新的「陶瓷鑲嵌」擁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較佳的強度與抗磨耗性,可承受較高的咬合功能,且外觀及顏色和原本的牙齒一樣,自然又美觀,不會因長久使用而變色,適合牙齒缺損範圍較大的病人。陶瓷鑲嵌在適合的條件下,可根據不同的蛀牙、齒質缺損的形狀,設計出客製化的陶瓷鑲嵌,在保留牙齒的前提下,達到牙齒恢復功能與美觀。

Read More

肩膀旋轉肌袖老化 孫拉扯離奇斷裂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醫師王稚暉表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肩關節旋轉肌袖嚴重斷裂,寬達約4.5公分。(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位擔任油漆工作40多年的70歲男子,在與孫子拉扯玩耍時不慎摔倒,右手竟無法抬舉,離奇地造成肩關節的旋轉肌袖嚴重斷裂,並與肱骨脫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醫師王稚暉表示,縫合手術不難,難在手術後的肌肉訓練,如果復健不當,極可能造成五十肩疼痛或再次斷裂的2次傷害。 王稚暉說,這位高齡患者發現自己右手完全無法抬舉後,由於肩膀僅微弱疼痛,曾到骨科診所求醫,經X光檢查未發現有骨折現象,認為是摔倒拐到筋肉,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幾天後依然無法抬舉才到澄清醫院骨科門診求醫。  物理治療師吳佳儒表示,運用運動醫學中心引進挪威的紅繩懸吊運動訓練設備,以精準的角度進行多方向的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記者陳金龍攝) 王稚暉表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肩關節旋轉肌袖嚴重斷裂,寬達約4.5公分,一端已往身體方向退縮,與肱骨脫離,才造成整隻右臂無法抬舉,經微創肩關節鏡手術,縫合斷裂的旋轉肌袖,並在肱骨打上帶縫線錨釘,用縫線將脫離的旋轉肌袖拉綁住肱骨,才完成這複雜的手術,手術後僅留下4個小小的傷口。 王稚暉指出,該患者的術後復健才是兩難,如果長期肩關節不動,恐會使肩關節囊沾粘,導致冰凍肩(即俗稱五十肩),以致許多人接受肩關節手術後活動度不佳,或更是疼痛;如果做了不當的抬動,又擔心造成縫合處再次斷裂。 物理治療師吳佳儒表示,運用運動醫學中心引進挪威的紅繩懸吊運動訓練設備,以精準的角度進行多方向的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每週1次訓練50分鐘,6個月後,該患者的右手臂已可完全抬舉,連往背後彎曲也不成問題。 王稚暉說,由於該患者從事油漆工作長達40多年,反覆使用右手臂,日積月累已造成旋轉肌袖病變,使旋轉肌袖不但會彈性鬆弛更被油質取代,如果再遇到外力衝擊就很容易斷裂。 曾經有1位貨車司機,用彈性帶拉綁貨車上的物品,一個不慎,該彈性帶反彈回去,因而造成他的旋轉肌袖被拉扯斷裂,如果斷裂的傷口較輕微,經縫合手術後,運用紅繩懸吊運動訓練,3個月後應都可以恢復正常。

Read More

遲緩兒治療 把握3歲前黃金期

 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梁孫源表示,小孩發展遲緩最好在3歲的黃金期前治療。(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小弟弟2歲了還不會說話,媽媽帶他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評估,發現他的語言、認知及動作發展落後,開始接受早期療育。1年後追蹤評估發現他的發展已經有顯著進步,說話說得很好,而且情緒也比過去更穩定,原本自責沒照顧好的媽媽也綻開笑容。  彰醫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梁孫源表示,小孩發展遲緩大部分並非父母之過,不要背罪於身,應把握3歲前的黃金期,陪孩子一起治療成長。  梁孫源表示,和小弟弟狀況類似的個案很多,但有的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發展遲緩,鬱鬱寡歡,如此一來,讓孩子隨時感受到壓力,處在不安的環境中,發展遲緩的情況雪上加霜。  梁孫源說,目前6歲前的兒童,約有8%發展遲緩,除了極少數是父母忽略所致,多數的原因並非父母所造成。在發展遲緩兒童中,有少數是孩子內向而不願說話,也是俗話說的「大隻雞慢啼」,長大了就好,但大部分確有遲緩問題,最好在3歲的黃金期前治療,而在6歲前治療也還有不錯的效果。  在彰化醫院早療治療室內,孩子和心理治療師在遊戲中學習語言互動,增加認知及人際互動,也在有輸有贏的遊戲中學習情緒控管;有些活動需要父母一起參與,讓父母學習把療育課程帶回家去做。在一週3天的課程裡,孩子大都能持續進步。  梁孫源強調,1歲半的孩子應能叫「爸」、「媽」等簡單單字,2歲的孩子應該可以說「喝水水」、「媽媽開」、「爸爸抱」等簡單句子,如果沒有,建議家長向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諮詢,若確實有發展遲緩也才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早期療育。

Read More

血友病患復健紓緩疼痛

血友病患者靠復健治療,紓緩疼痛,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血友病趙姓患者長期全身痛,睡覺會痛醒甚至睡不著,右手肘和右腳踝因為長期血腫侵蝕而角度嚴重受限,走路會一跛一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鍾智淵主任,鍾智淵主任協同復健科共同診治,提供「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及「增生治療」來幫助病人紓緩疼痛、減少沾黏並促進恢復。  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血友病患者往往因為怕出血而不敢多做運動,透過復健科「運動治療」來增加患者的肌力,不但可以減少出血次數,更能提供患者多元化的運動選擇,讓血友病患者大大提升生活品質。血友病患者可透過門診超音波檢查軟組織的健康狀況,亦可透過增生治療,例如玻尿酸或是葡萄糖胺注射來促進組織修復,減少出血發炎情形。  復健科治療師張佑萱指出,「徒手治療」是利用豐富的解剖學、生理學以及生物力學的概念,用「治療師的雙手」執行例如關節鬆動術、神經鬆動術、筋膜鬆弛術、淺層及深層按摩等手法,幫助病人舒緩疼痛、減少沾黏;而「運動治療」則需要控制運動強度、頻率與種類,因血友病患者長期疼痛造成的身體感覺及動作異常,可以透過不同的動作評估再重新訓練正確的發力方式,達到改善的效果。  趙姓患者提到,經過拉筋、伸展、運動校正後,讓他原本的頭痛,上背痛,下背痛逐漸改善了許多。整個人的睡眠、精神也都漸漸的改善,現在只要平時維持正確的坐姿以及物理治療師教導的伸展訓練,就可以維持治療後的成果,真的是很讓人開心。

Read More

幼兒流感易重症 醫籲快打疫苗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出席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呼籲家長快帶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以利提高保護力。 (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受流感疫苗不良事件影響,今年幼兒流感疫苗接種量掉8成,小兒科醫師提醒,幼兒染流感有併發症更危險,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打疫苗;另對幼兒感染肺炎鏈球菌致死,疾管署也表示,疫苗保護具成效,請家長按時帶孩子接種。  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量累計已達504.8萬劑,較去年同期的465.4萬劑明顯成長,但幼兒接種率僅41.8%,與目標接種量55.5%仍有距離。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後,民眾接種較往年踴躍,惟自韓國發生流感疫苗不良反應事件,觀察診所接種量掉了8成,甚至預約接種都沒來。  陳映庄指出,學齡前嬰幼兒為流感重症高危險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為主,且腦膜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  至於流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陳映庄表示,目前國內幼兒接種後幾乎只有局部疼痛,並沒有神經系統副作用或死亡病例,相較之下,疫苗的保護效益更高,呼籲家長應盡快帶孩子打流感疫苗。  此外,對於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收治1名10歲男童感染肺炎鏈球菌,從發病到身亡僅短短3天的案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不便對個案做說明,但統計今年截至11月8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一共通報確診193例,其中,13例死亡,較往年大幅減少,呼籲小朋友要按時接種疫苗。  羅一鈞指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於2007年被列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我國從2015年起,就提供小朋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今年截至11月8日,累計通報確診共193例,其中有13例死亡,較2018年同期的389例確診、74例死亡,及2019年同期的360例確診、74例死亡,均有大幅下降情況,研判除了疫苗保護力生效外,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戴口罩、勤洗手,也有助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