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

中研院士、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右)說,人類要與新冠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研院士、前台大校長楊泮池應邀至高醫演講。他指出,COVID-19造成全球5000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遠遠超過SARS;且新冠肺炎看起來不易消失,可能會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的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會發生巨大改變。  楊泮池強調,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未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但危機也是轉機,以新冠疫情來說,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了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  楊泮池不但分享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之契機,另更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師生分享個人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他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和預防的重要性,針對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的負擔。  楊泮池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也以解決西方人的癌症問題為優先;希望大家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及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的醫療找出自己的特色及社會影響力。他也感慨台灣的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  楊泮池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熱誠及使命感,勇於挑戰權威。

Read More

癌細胞骨轉移 恐致脊椎壓迫

 奇美醫集結各科資源及圖像化衛教資料,讓癌友自我照護力再提升。(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許多民眾聞「癌」喪膽,卻不清楚癌細胞還會轉移到骨骼,加速骨骼破壞速度,致脊椎壓迫等骨骼併發症。奇美醫11日舉辦「BoneBone骨力.抗癌有力」活動,許多民眾透過遊戲機衛教,了解骨轉移的治療方式、藥物訊息、生活上自我照顧的方法。  奇美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平均每4~5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癌症。癌症治療多樣化,同時也需要病人及家屬具備自我覺察症狀與居家照護能力,才能與醫師共同抗癌成功,然而口語化說明或文字樣的資料病人常常不易了解或記不住。因此,近年來,奇美醫運用多媒體視覺化資料,以互動方式衛教病人,甚至衛教影片也可帶回家與家人一起討論。  他說,奇美醫目前已有多項關於癌症治療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說明工具,例如「早期乳癌是否該接受全乳房切除?」「攝護腺癌第3期該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呼籲病友在選擇治療方式前,除醫師建議,可向醫師索取治療說明,了解各種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後,再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奇美醫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所有晚期癌症病人都有骨轉移風險,可能發生在癌症剛被診斷時,或癌症治療期間、癌症治療後,例如常見的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都有相當的骨轉移機率,其他如大腸直腸癌骨轉移也不少,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因侵犯處就是骨髓,高達9成病人會有骨骼病灶,許多病人確診時已發生骨折、脊椎壓迫等骨骼併發症。

Read More

劇痛發紫 嬤急性手中風

花蓮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右)提醒,年紀大、有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的病人為高危險群。(中央社) 中央社/花蓮縣11日電  1名79歲阿嬤因罕見急性上肢動脈阻塞,導致左手劇烈疼痛、冰冷發紫無力,及時就醫接受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  花蓮門諾醫院今天分享一則罕見「急性手中風」案例。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說,一般來說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較常見是阻塞腦部,這一例是阻塞在病人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  79歲李姓阿嬤有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瓣膜性心臟病病史。她說,當時左上臂痛到掉下眼淚;經過治療,現在舉手、握拳、做家事等都沒問題。  李阿嬤9月6日突然感到左上臂劇烈疼痛,左手冰冷發紫發麻、無力、冒冷汗,家屬送至醫院急診,當時阿嬤意識清楚,無胸痛及其他神經性症狀。  陳翰興說,經電腦斷層發現病人左手腋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施以導管手術,轉加護病房觀察,繼續抗凝血治療,3天後病情穩定,病人出院。  陳翰興指出,血栓栓塞如果在6小時內血流恢復,通常缺血肢體可完全恢復正常;當肢體缺血6~12小時內肌肉開始死亡,12~20小時後神經破壞,而24~48小時皮膚壞死。  年紀大、有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的病人為高危險群,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6小時內,否則將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

Read More

打通阻塞血管 糖友保住右腿

醫師黃睦翔說,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可能出現漸歇性跛行及傷口無法癒合,要儘快就醫。(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6歲長期洗腎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因左腳傷口感染不癒,手術切除膝蓋以下裝義肢;後來又發生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手術。最後其右腳動脈血管阻塞,出現傷口且癒合不佳,再次裝支架打通右腿血管,傷口才逐漸癒合,也免於再次截肢。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黃睦翔表示,人年紀大,動脈壁會因為脂肪的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即所謂的動脈血管粥狀硬化。在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稱為「周邊動脈阻塞」,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時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黃睦翔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年齡大、吸菸、三高及洗腎。下肢動脈狹窄嚴重阻塞者有4成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其中,4%病患在5年內面臨需要截肢;另有約1成患者會出現肢端缺血危症,休息時下肢都會疼痛,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爛等,病人1年內的死亡率將近25%。若已嚴重到須要截肢的程度,則1年內的死亡率升高至45%。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  他說,平時要注意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時會產生的症狀,輕度阻塞或許毫無症狀,但有的會略感下肢痠麻冰冷;中度阻塞者就可能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就又能繼續往前走,整個過程中會一再反複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會有無法癒合的傷口等,一定要儘快就醫,切勿等到血管嚴重阻塞出現肢端缺血危症,提高死亡風險。

Read More

陳時中:洽購疫苗 多管齊下

衛福部長陳時中11日在立法院表示,目前沒有能確切取得武漢肺炎疫苗的時間,但會加速腳步,至於能購買的數量多寡,則都保留選擇權。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疫苗被視為唯一解方。針對BNT疫苗宣稱有90%保護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1日表示,會盡快取得BNT疫苗,相關冷鏈設備也在籌備中,另對研發中的疫苗也都多方洽購。惟專家批評把疫苗預算全押在COVAX是亂花錢,他也回嗆「非常不公允」。  針對爭取新冠疫苗的時程,備受關注。在台灣東洋代理BNT疫苗破局後,我國是否還能購得該疫苗?陳時中說,會盡最大可能性談判接觸,選擇條件相符業者進一步洽談,相關冷鏈設備籌備中。  至於不少專家指出,台灣經由COVAX可取得疫苗有限,或有些疫苗仍要經過中國大陸,把錢全押在COVAX是亂花錢。陳時中表示,沒有參與COVAX的單位或人,不會比我們實際參與者更了解,如此批評「非常不當」。  陳時中強調,疫苗洽購不是單一管道,而是多方管道,COVAX是很好的平台,也有很多其他的考慮。目前研發的每個疫苗都有優劣點,且臨床試驗都還沒有完成,只能從先期資料,讓專家評定,台灣還是多方向與個別廠商洽購,並強調各種管道都沒有放棄,只要臨床試驗效果不錯,都有接洽,持續不放棄。   此外,陳時中也對國產疫苗寄以厚望,強調全力協助國內業者研發及臨床試驗,一旦新冠肺炎流感化,國產疫苗更可發揮作用。

Read More

心梗翁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

郭先生到院感謝嘉基重症內科團隊。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1歲郭先生因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心跳停止;經13分鐘急救復甦後恢復脈博,但仍昏迷,立即啟動低溫治療,精準的中心體溫監測、控制降溫及回溫,降低死亡率及神經損傷,郭先生重獲新生,康復出院返家並重回職場。  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吳濬宇表示,低溫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保護腦部,減緩或停止腦部損傷。將病患的中樞體溫降低至32~34℃,並持續24小時。體溫每下降1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就減少6~8%,降低大腦缺氧炎症反應、腦水腫及腦壓,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  吳濬宇表示,心跳復甦後6小時是黃金治療時間,年齡符合18~80歲的適用範圍,昏迷指數小於8分,無法遵循口頭指令,無禁忌症的病人,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低溫療法。  吳濬宇說,低溫治療需著眼於溫度控制及密切的醫療監控及照護,每隔半小時就要分別進行不同項目的評估,例如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脈搏、血行動力學、中心靜脈壓力、神經學評估、出血情形、機器水溫與流速等等,並需密切抽血並依照病人狀況調整溫控及鎮靜用藥,以達到保護腦細胞的目的。24小時低溫後,以每小時上升0.25度的速度,直到體溫恢復到36度為止。  吳濬宇表示,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病人,如中樞體溫低於32度、嚴重休克、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或大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罹患失智症或心跳停止前已長期無意識、嚴重創傷、懷孕或疾病末期的病人,不適用此治療方式。

Read More

國產新冠疫苗徵受試者 1hr破千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公布,政府建置「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意向登記平台」招募受試者。 (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協助國產新冠疫苗2、3期臨床試驗加速進行,食藥署建置「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意向登記平台」,招募志願受試者,希望月底前可招募到2萬人。短短1小時已逾千人登記,估計可望達標。  目前國內包含國光生技、聯亞生技、高端疫苗等3家業者研發的新冠疫苗都已進入第1期臨床試驗;為加速第2期臨床試驗進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建置「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意向登記平台」,有意願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民眾,即日起至30日上網登記,希望登記人數可達2萬人以上。  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表示,目前3家疫苗研發業者如第1期臨床試驗結果適合,有機會進入第2期,且直接併第3期試驗,因此,每家至少需要300位受試者,及500名對照組。  為協助業者收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到位,建置平台招募受試者,吳秀梅表示,招募對象包括20歲以上成年人,或12歲以上、未滿20歲未成年人。但後者在實際參與臨床試驗前,仍應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吳秀梅指出,包括病情不穩定的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癌症治療中、近1個月有大手術、準備懷孕與哺餵母乳等5類民眾不適合登記。另完成登記不等於成為受試者,仍要廠商評估,民眾也有最後決定權。如萬一出現不良反應,都會提供良好照顧。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由於受試者需要來來去去醫院,會有車馬補助費;因為需要抽血,也有會營養費的補助。萬一出現不良狀況,試驗機關就會無條件提供醫療照顧,同時有保險機構負責理賠的相關事項。  據了解,招募平台公布後,不到1小時就有逾千人登記。指揮官陳時中也感謝民眾對國產疫苗的支持;但也強調,不宜將人體試驗變成金錢報酬的情況,只希望把臨床試驗做好,生產安全有效的國產疫苗供國人接種,一旦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可能性變高之際,更有助於國內疫苗供應的穩定性。

Read More

陸進口冷凍奇力魚 檢出致癌物孔雀綠

食藥署10日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中國進口的「冷凍奇力魚」(圖)驗出致癌物還原型孔雀綠。 (食藥署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食藥署10日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3款產品,全數遭退運或銷毀,其中,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冷凍奇力魚」檢出致癌物還原型孔雀綠,食藥署將會提高抽驗頻率。  食藥署一口氣公布多達13項不合格名單,其他還包括有越南割背蝦仁、日本抹茶粉、秘魯進口馬卡粉未等分別檢出農藥殘留含量不合格。  食藥署表示,由桃園市朵芬貿易有限公司從中國進口的「冷凍奇力魚」,不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規定,檢出禁止驗出的還原型孔雀綠還原型孔雀綠0.5ppb(十億分之一濃度),9046.56公斤遭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10日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從法國進口的知名乳製品品牌PRESIDENT「總統牌」乾酪大腸桿菌超標11倍,54公斤全數退運銷毀。 (食藥署提供,中央社) 由於孔雀綠在國內主要作為養殖業者用於養殖池殺菌使用,但因有致癌性,僅可用於觀賞魚,且有使用量限制,而食用水產則是一律不可用。  食藥署指出,此次同號列、同產地的奇力魚檢出孔雀綠,是6個月以來首次檢出,若接下來再檢出第2批不合格,將會提高抽驗頻率。  另外,由台北市聯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從法國進口的知名乳製品品牌「總統牌(PRESIDENT)卡門貝爾乾酪」,則是檢出大腸桿菌大於1100 MPN/g,不符合現行規定的乾酪大腸桿菌標準為100 MPN/g以下,超標11倍,54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

Read More

黃英哲獲頒優良資深典範醫師

台南醫院神經科主任黃英哲(右)獲獎。(衛生福利部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0日電  台南醫院神經科主任黃英哲臨床服務22年,致力失智防治;疫情時身兼台南3個集中檢疫所指揮官,克服溝通困難,照顧許多來自異鄉、弱勢的移工。今天獲頒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行「衛生福利部醫院第七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頒獎典禮,表揚醫師守護民眾健康有卓著貢獻與付出。獲獎人員主要從27家醫院計1981名醫師中遴選出59名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而這59名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中,共有15人超過15年以上服務的年資。  衛福部新聞稿指出,獲獎的台南醫院副院長、神經科主任黃英哲,有臨床22年醫療資歷,無私奉獻在老年失智的防治工作。因應台南醫院50%的老年病人,建構堅實的神經科相關服務,且為體恤病人需求,積極提升醫師服務量能,就是希望每名病人都獲得最好照護。  今年台灣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但相較於國外,損害甚微,能將疫情阻絕境外,集中檢疫所功不可沒。

Read More

針灸月餘 足底筋膜炎緩解

針灸飛揚、跗陽、崑崙、陽稜泉、足三里、俠溪等穴,可緩解肌肉緊繃與足底疼痛。(記者葉進耀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5歲婦人右側足底疼痛反覆3、4年,雖曾就醫,但因症狀不嚴重多自己貼藥膏緩解;去年底跌倒,右手及足踝扭傷,過不久足底也開始痛,每天要下床都非常痛,稍微行走後,足底痛雖緩解,但走太久小腿就異常痠軟無力易跌倒,經中醫針灸治療月餘,腫脹、無力症狀減輕,也不再疼痛。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翁瑞陽指出,足底筋膜炎常見的原因多為足底筋膜反復性的拉扯,產生微小的撕裂傷所致,造成足底撕裂而感疼痛,常發生在足部由靜止到開始活動的時刻,如晨起剛下床或久坐剛起身走動的時候,但活動數分鐘後就開始減緩。造成此種撕裂傷的原因很多,包括扁平足或空凹足的先天結構異常,或是足部扭拉傷後行走姿勢暫時改變而造成不適應,或年老之後大小腿肌力減退,造成足部支撐習慣改變等等。  翁瑞陽表示,足底筋膜炎首先要避免引起疼痛的劇烈活動,如跳躍、長跑,也要避免久站;除定期回診治療外,平時也以多做足浴改善足部血液循環,能加速改善症狀並避免足底筋膜炎的再度發生。像案例55歲女病人雙側足底都會疼痛無力,但成因並不相同,右側因長期的慢性發炎導致足底肌肉較為鬆弛,但扳動足大趾時有滯澀感,同時扭傷後遺症導致有腫脹及些微內翻情形;而左側小腿及足底肌肉則是純粹的僵硬緊繃。  他說,案例經第一次針灸治療後即覺左足症狀明顯改善,回診第3次後已無明顯症狀;右足治療後症狀疼痛逐漸減緩,經1個月治療後腫脹明顯消退,無力症狀亦減輕,走1個小時以上都無明顯疼痛感,目前已經可以開始進行一些足底牽引的拉筋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