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 竟罹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血液腫瘤團隊科昨日舉行「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記者會,宣導民眾認識此疾病的真實面貌,以提高防患疾病的意識。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30歲男性病患,反覆持續腹瀉10幾年,體重瘦到40公斤,就醫經驗大都認為是消化道疾病,吃藥改善效果不佳,飽受折磨。後來透過CgA(嗜鉻蛋白A)檢測,證實罹患了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在確認病因後,經使用長效型抗荷爾蒙製劑進行治療,該病患腹瀉情形改善,體重也逐漸恢復。  每年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覺醒日」,由於民眾對此疾病較為陌生,容易疏忽,臨床上也不易診斷,有高達5成的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癌症末期,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佳訓提醒民眾經常腹瀉、低血壓、氣喘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在「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覺醒日」前夕,9日透過「斑馬非馬」的概念宣導,希望讓民眾認識此疾病的真實面貌,並提高防患疾病的意識。  謝佳訓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經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分布極廣,好發於消化系統,尤其是在胃、迴腸及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更占了7成以上。由於各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都會分泌CgA,致使患者的血清CgA濃度會有升高現象,因此CgA檢測是目前輔助診斷及追蹤的最適工具。  不過神經內分泌腫瘤缺乏特異性,病患在確診前,隨著腫瘤位置與出現的症狀不同,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給予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但因病因未除,仍會反覆發作,致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平均需5至7年才能確診,甚至高達5成以上的患者確診時已進入癌症末期,5年存活率僅剩3成左右,讓病患和家屬難以接受。  謝佳訓表示,醫學上用「斑馬」來形容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就像是聽到馬蹄聲,以為來的是馬,結果卻是斑馬,以突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難以診斷,和容易與其他的疾病混淆。  他強調,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不易,必須仰賴各專科通力合作,尤其是胃腸肝膽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血液腫瘤科與外科等相關科別,才能儘快找出原因進行治療,以解除病患的痛苦。呼籲民眾如出現相關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Read More

不是結膜炎 眼內廔管藏結石 婦險摘眼球

患者先天性淚小管結構異常,醫師將淚小管內多顆結石沖出,才終結反覆感染情形。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70多歲楊女士因右眼結膜紅腫和大量的眼分泌物四處求醫卻無法根治,日前她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眼科部醫師沈姵妤先以抗生素治療,好轉不過三天又開始惡化,出現角膜周邊潰瘍、穿孔及虹膜突出,歷經角膜縫補手術與各式檢查,最終發現,其右眼下內眥出現淚小管先天異常的結構,導致眼部易堵塞而細菌感染。醫師將淚小管內多顆結石沖出,才終結反覆感染情形,免於眼球被摘除的危機。  沈姵妤指出,先天性淚小管結構異常發生率極低,約2千至5千人才會出現一位,且多數本為基因異常患者,如3至4%的唐氏症患者雙眼會有此症狀。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醫師沈姵妤看診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沈姵妤說,楊女士的淚小管旁還多了一個廔管,其未連接到鼻子,而是直接通到眼睛表皮,形成一個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小洞。眼表面的淚水與排泄物本應從淚小管排出,但因廔管所形成的結構異常導致無法排出雜物,經年累月下易感染及發炎。  經醫師檢查發現,造成楊女士右眼周邊性角膜潰瘍的是克氏檸檬酸桿菌,一種屬於腸細茵科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後,蛋白與鈣質等物質在管內累積成數顆如硬乳酪般的小塊結石,使病情更為惡化、眼分泌物更多。  沈姵妤提醒,角膜具有折射光線、保護眼睛的功能,當發炎或潰瘍時會有疼痛、畏光、流淚的症狀,此時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或病程過長造成角膜穿孔導致失明;若罹患周邊性角膜潰瘍,經醫師診斷與藥物治療仍無法根治,除考慮是否為急性自體免疫因素外,亦可考慮是否為先天性結構異常所導致。

Read More

高榮30週年院慶 馮世寬來賀

高雄榮民總醫院9日舉行30週年院慶。(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9日舉行30週年院慶,並展開一系列活動,退輔會馮世寬主委親自到場祝賀,感謝所有醫護人員這一年對抗疫情的辛勞,也期盼高榮能與大學合作設立醫學院,幫助及教學更多未來醫護人員,也服務更多的病友。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林曜祥表示,高榮從創立至今,在醫療服務品質、教學研究、服務流程不斷創新突破,落實高雄榮總「精進高榮,名揚天下」的願景,30年是人生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對高榮來說更是醫院發揮影響力的關鍵點。  林曜祥指出,今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全院上下一條心,責無旁貸地站在第一線守護全民健康,更超前佈署提早防範,匯集院內同仁的防疫力量,為彼此打氣,大家能為高榮慶生,這個生日十分有意義,也得來不易,也可說這是全臺灣齊心抗疫的成果。 高雄榮民總醫院九日舉行卅週年院慶。 (記者許正雄攝) 高榮30週年院慶,為凝聚全院共識,也邀請院內主管及屏東、台南兩分院主管共同參與主管共識營,為未來的卅年做更為寬廣的規劃,繼續為高雄榮總寫下歷史,並邀請建教合作學校、醫療合作醫院出席院慶同歡。  院慶上並請來樂團演出,以及邀請名歌手萬芳獻唱祝賀,「金曲歌王」蕭敬騰也喜獻上祝賀影片,感謝第一線醫療人員的辛勞,讓台下同仁感到驚喜;院慶系列活動有「參拾歲月」看見高榮攝影展,以及專題演講、研討會、健走活動、臉書抽獎、感恩音樂會、球類競賽、院史特展、主管共識營、醫師節大會等。

Read More

血友病患者靠復健治療 紓緩疼痛

中醫大新竹附醫鍾智淵主任說,血友病患者靠復健治療,紓緩疼痛,可回復正常生活。(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血友病趙姓患者長期全身痛,睡覺會痛醒甚至睡不著,右手肘和右腳踝因為長期血腫侵蝕而角度嚴重受限,走路會一跛一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鍾智淵主任,鍾智淵主任協同復健科共同診治,提供「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及「增生治療」來幫助病人紓緩疼痛、減少沾黏並促進恢復。  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血友病患者往往因為怕出血而不敢多做運動,透過復健科「運動治療」來增加患者的肌力,不但可以減少出血次數,更能提供患者多元化的運動選擇,讓血友病患者大大提升生活品質。血友病患者可透過門診超音波檢查軟組織的健康狀況,亦可透過增生治療,例如玻尿酸或是葡萄糖胺注射來促進組織修復,減少出血發炎情形。  復健科治療師張佑萱指出,「徒手治療」是利用豐富的解剖學、生理學以及生 物力學的概念,用「治療師的雙手」執行例如關節鬆動術、神經鬆動術、筋膜鬆弛術、淺層及深層按摩等手法,幫助病人舒緩疼痛、減少沾黏;而「運動治療」則需要控制運動強度、頻率與種類,因血友病患者長期疼痛造成的身體感覺及動作異常,可以透過不同的動作評估再重新訓練正確的發力方式,達到改善的效果。  趙姓患者提到,經過拉筋、伸展、運動校正後,讓他原本的頭痛,上背痛,下背痛逐漸改善了許多。整個人的睡眠、精神也都漸漸的改善,現在只要平時維持正確的坐姿以及物理治療師教導的伸展訓練,就可以維持治療後的成果,真的是很讓人開心。

Read More

創4月新高 新冠移入單週增19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公布,國內再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創4月以來單週新高。 (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數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累計2-8日單週病例達19例,創4月以來新高紀錄。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相較4月最後一週單週新增22例,過去7天累計19例,確實是從4月以來新增數最高的一週,應是境外生、移工檢疫期滿人數較多所致,反映出國際疫情及國內開放程度,但大多培養不出活病毒,研判對社區威脅小。  羅一鈞分析表示,因為國內對社福類和產業類移工有需求壓力,勞動部於是向指揮中心協調增加開放移工人數,加上國際疫情變得嚴峻,跟4月情形有點類似,當歐美和亞洲病例數不斷增加,台灣相對會有較多境外移入個案。  羅一鈞也表示,新增境外移入病例個案大多都在居家、集中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被發現,對社區威脅低,但要仍要戒慎恐懼,避免跑到社區中造成小規模家庭、社區內不明原因感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案575至578),分別自印尼及菲律賓入境,其中一名菲籍移工經4次採檢才確診,但研判不具傳染威脅。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案575及案576均為印尼籍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多歲,今年10月24日搭乘同一班機來台工作,11月6日檢疫期滿前進行採檢,皆檢出陽性並於8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2名個案來台迄今均無症狀,且集中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因此無匡列接觸者。  案577為菲律賓籍20多歲男性,10月16日來台工作,入境迄今無症狀,10月29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惟個案於10月31日檢疫期滿後,至防疫旅館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並由仲介安排於11月5日至醫院自費採檢,於8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  羅一鈞指出,案577前後共採檢4次,10月29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11月5日仲介安排至A醫院自費採檢,結果為陽性,轉到B醫院住院隔離,但採檢核酸檢驗結果為陰性,因而再做核酸檢驗及血清抗體檢驗均為陽性,顯示已經感染一段時間,才有陰陰陽陽結果所以最終判定確診。  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36人,其中30人為同班機接觸者、2人為專車司機,列為自主健康管理,4人為專車同車乘客,列為居家隔離。  另案578為菲律賓籍10多歲男性,10月25日來臺就學,入境迄今無症狀,11月7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於8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其餘16名同車學生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均為陰性。由於個案來臺集中檢疫期間接觸人員均有適當防護,因此無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7例確診,分別為485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24人解除隔離、46人住院隔離中。

Read More

抽菸是最常見禍首 藥物+復健 肺阻塞不再不可逆

台中榮總舉辦世界肺友日暨肺友會活動,學習如何和疾病和諧共存,維持生活品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肺阻塞(COPD)是種因為長期吸菸,或暴露在生物燃料燃燒後產生的有毒氣體,所引發的肺部疾病。病人常有慢性咳嗽,或活動後呼吸困難,過去肺阻塞不可逆,如今可預防也可治療。台中榮總日前舉行世界肺友日暨肺友會活動,上百病友到場,臨床試驗科主任許正園表示,只要和醫療團隊合作,就能學會如何和疾病和諧共存,維持生活品質。  今年世界肺友日主題是:與肺阻塞和諧共存,中榮和惠康基金會,邀請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羅才仁出席,共同支持肺阻塞病友照護及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和中榮好氣道團隊、肺友及民眾,一起終結肺阻塞。  中榮臨床試驗科主任許正園指出,肺阻塞代表肺部氣流受到阻塞,最常見就是抽菸,造成肺部被破壞,這些咳嗽或喘的症狀,會持續多年,過去是不可逆的疾病,很多藥物進展,加上非藥物治療,比如復健等,讓肺阻塞不再不可逆,透過治療,可達某些程度的效果,不會引起急性發作,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定期舉辦肺友會,讓病友彼此交流,互相鼓勵,打造更優質生活。

Read More

高醫號召63早產兒回娘家

高醫號召63名早產兒回娘家,高醫大校長鐘育志(左3)帶領小兒科團隊和早產兒家庭一起切蛋糕慶生。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高醫新生兒科8日提前發出召集令,號召63名早產兒回娘家,參與「守護小腳丫─『鼠』不盡的祝福」活動。其中,體重最輕出生只有691公克,是媽媽到高雄旅遊時出生,如今已頭好壯壯、活蹦亂跳。  高醫大校長、小兒科醫師鐘育志表示,台灣平均每10名新生兒就有1名早產兒。過去早產兒的醫療花費很高,有些家長甚至要賣房子;健保開辦後,醫護人員及家長得以無後顧之憂全力搶救,醫療品質也大幅提升。  副院長程廣義表示,高醫每年約收治200名早產兒,在新生兒醫療團隊照護下,1000公克以上存活率達9成。看到這群「巴掌仙子」如今健健康康、活潑可愛,一雙雙小腳丫都變大了,讓醫療人員感到很驕傲與欣慰。  活動中,一名從小琉球來的洪小妹父母,媽媽懷胎24週時因破水轉至高醫安胎,洪小妹妹於25週問世,出生只有691公克,在高醫接受治療6個多月出院;出院後又發生開放性肺動脈導管合併症,接受開放性動脈導管心導管關閉術。現已3歲4個月、12公斤,發展一切正常,已經上幼兒園。  在早產兒相聚的這一天,父母除了交換育兒甘苦談外,也邀請眼科、復健科、小兒神經科等專科醫師與營養師,講述如何照顧早產兒;更設計親子互動遊戲,還有早產兒住院成長過程紀錄影片觀賞,配合音樂與感性的心得分享,讓與會的早產兒個個歡喜幸福,期待年年回娘家。

Read More

高市高齡整合長照中心 開幕

全國唯一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八日在高雄市開幕,市長陳其邁(左二)聽取簡報後,參觀設施環境。(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國唯一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八日開幕,市長陳其邁主持開幕儀式時指出,中心主要收治多重重度障礙、特殊疾病、兒虐重症個案及高齡失能長者等弱勢族群,整合市府所屬市民生、凱旋、市立中醫院等中西醫資源資源,能就近提供高強度的服務,並透過結合中西醫、精神專科和長期照護的完整服務模式,提供更加完善的醫療服務。  陳其邁指出,高雄市截至今年十月老年人口高達四十五萬餘人,老化比例達一成六五,位居全國第二位,因此如何從一般的社區關懷據點、C級長照站至今天成立的高齡整合長照中心,滿足高齡民眾及照顧者對長照需求是困難的挑戰,感謝長照醫護工作人員在繁重的工作下,仍致力提供最好的服務。  隨後,陳其邁至全國首創重大兒虐致重度障礙照護專區的飛象家園,聽取簡報瞭解設施環境,並對各式輔具、天花板投影等整合型服務,提供兒童創傷復元,具有治療性滋養照顧的友善環境表示肯定,同時也親自慰問關懷院中兒童。  衛生局表示,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大樓主體結構為地下二層、地上十層,總經費為八億元,整合市府所屬市立醫院中西醫資源,包含中醫醫院、民生醫院附設住宿型長照機構與凱旋醫院附設住宿型長照機構、社區復健中心及綜合型長照機構,衛生局長期照顧中心及社區心衛中心等行政管理單位同時進駐。

Read More

反覆腫痛非痔瘡 他罹複雜性肛門廔管

黃政義醫師以肛門廔管鏡解決「複雜性肛門廔管」解除患者痛苦。(記者誼張攝) 記者張誼/嘉義報導  32歲李先生半年前因左臀近肛門處反覆腫痛及產生分泌物,本以為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直到症狀頻繁發生,才到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門診就醫,經黃政義醫師診斷是罹患複雜性的穿括約肌肛門廔管。肛門廔管一旦形成,只能經由手術治療才能痊癒,評估後李先生接受新式廔管鏡治療,精準的破壞廔管結構,排除肛門失禁的風險,且因手術傷口小,經過3天休養即恢復正常生活,也未再復發。  黃醫師指出,肛門廔管多好發於男性,起因多是肛門齒狀線上的腺體發炎化膿,形成肛周膿瘍合併疼痛,繼而自行破裂或需外科手術切開引流治療。在傷口復原過程中,約有一半的患者會在肛門內開口,與肛周的傷口逐漸形成管狀通道,繼而慢性發炎且反覆有膿狀分泌物或膿瘍產生,導致肛周搔癢腫痛,甚至因膿瘍需反覆接受切開引流手術,而形成複雜性廔管。  依照管道穿越的組織不同,肛門廔管分成在表淺位置的單純型廔管,與穿過括約肌的複雜型廔管。  單純型廔管因為影響括約肌少,傳統廔管切除或切開手術即可數日內,恢復工作及日常生活,也不大會影響括約肌功能。但是,複雜型廔管進行傳統根治手術傷口大、照顧不易且有排便失禁風險,再加上複雜型廔管有些為多開口型,手術後復發的機會較高。  黃醫師指出,複雜型廔管可以使用傳統掛線引流手術,來避免肛門括約肌功能的受損,但是傷口疼痛及影響工作時間過久,病人的接受度不高。  肛門廔管內視鏡微創手術為新式手術,近年來已逐漸成為歐美國家,治療複雜性肛門廔管的主流,有傷口小、術後疼痛輕、復原快等優點,且不會造成排便失禁,能有效治療深受複雜型廔管所苦的病人。  廔管內視鏡微創手術後需定期門診追蹤,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肛門乾燥清潔衛生,便後搭配溫水沖淨,避免過度擦拭清潔肛門,適量蔬果、減少辛辣油炸的食物,每天溫水坐浴數次(可促進肛門血液循環,放鬆肛門括約肌並緩解適感)。  黃政義醫師也提醒民眾,反覆便秘及腹瀉都容易造成肛門周邊組織發炎,平日應減少攝取過多高油刺激性食物,不宜久坐久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如果自覺有肛門膿瘍或廔管的相關症狀發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才能降低手術的困難度,提高治癒的機率。

Read More

骨折中高度風險長者 僅2成接受骨鬆治療

 雲縣長者九成處骨折高風險,卻僅二成接受治療,籲請高齡長者積極篩檢顧建康。 (記者陳虹伶攝)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去年起與台灣楓城骨科學會、台灣安進攜手合作,推動雲林縣老年族群骨折風險暨骨質疏鬆篩檢計劃。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說,深入四十間長日照機構篩檢千名長者發現,長照、日照機構中,高齡族群有九成以上身處骨折中高度風險,但卻僅二成長者接受骨鬆治療,呼籲高齡長者積極篩檢、及時治療。  副院長劉宏輝說,推動縣內老年族群骨折風險暨骨質疏鬆篩檢計劃,仍有許多暴露於骨折風險的長者並不自知,亟待宣導與建立正確認知,同時也結合「休士頓阿波羅計畫」主動出擊前進社區替長者健康把關,提高醫療的可近性。  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說,三年前診治一位因骨質疏鬆長者痛得唉唉叫,加上自己是雲林人,而起了為長者骨鬆篩檢念頭,三年共完成一千三百位長者骨鬆篩檢,也礙於經費、交通及人力需求,所幸在總院的支持及臺灣楓城骨科學會、台灣安進的協助,推動雲林縣老年族群骨折風險暨骨質疏鬆篩檢計劃,並深入長、日照機構及社區位長輩骨鬆篩檢及傳達日常保健課程。  傅紹懷說,一般人身體骨骼內有造骨、破骨細胞,負責骨質的製造和分解,若受激素分泌下降影響,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會使分解速度高於製造速度,造成骨質流失,也就是所謂骨質疏鬆症。高齡骨鬆患者加上共病,骨折風險是一般高齡者的三倍以上,甚至到了八十歲骨質更會加速流失。  傅紹懷表示,篩檢調查發現,縣內長、日照機構中,高齡族群有九成以上處骨折中高度風險,但卻僅二成長者接受骨鬆治療;目前骨鬆藥物使用有口服和針劑型,視個案需求搭配,飲食可透過營養師建議食譜預防、降低骨鬆、骨折產生的風險,呼籲高齡長者積極篩檢、及時治療顧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