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捍衛國人健康到疫情結束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與長庚大學6日在桃園舉辦COVID-19新冠病毒研討會,包括副總統賴清德(右5)、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右4)、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右3)及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左2)等與會。 (中央社) 中央社/桃園6日電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表示,肯定衛福部長陳時中對國內疫苗廠支持,台灣確實做到社區裡沒有病毒的程度,但仍要持續捍衛國人健康至疫情結束,盼打敗病毒、累積經驗因應未來挑戰。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與長庚大學在桃園舉辦「新冠病毒研討會」,包括賴副總統、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及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等人出席與會。  賴副總統致詞時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是人類二十一世紀浩劫,台灣相對幸福是全體國人打拚結果,包括第一線醫療人員、政府超前部署,經濟部前線後勤合作等,社會上也許有些質疑,「但台灣的確做到社區裡面沒有病毒的程度」。  賴副總統指出,台灣這次防疫成功關鍵,是因有2003年SARS經驗,當年他擔當立法委員,當時台灣防疫經驗不夠、國際援助也不足,只能靠自己,「那段時間很難過,死亡的很多都是年輕的醫師護士」。  直到SARS疫情結束後檢討,因此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增設疾管署、防疫醫師、疫情指揮中心、隔離病床,就是為了因應下一波疫情,「這一次疫情也要從中學習,累積經驗在未來做得更好」。  賴副總統強調,支持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爭取世界衛生組織的疫苗分配單位、購買國際疫苗,也支持陳時中對國內疫苗公司給予經費支持,讓他們製造疫苗的能力提升。  他指出,這次病毒太新了,國外案例數仍在攀升,台灣即便相對安全,仍要謹慎小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不能在這個時候解甲歸田,「要持續捍衛國人健康,到疫情結束為止」。  長庚醫院表示,這次研討會探討3大主軸,包括「病人臨床研究、藥物治療與免疫反應」、「感染管制、智慧防疫物聯網」以及「疫苗抗體等技術層面」。  長庚醫院指出,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武漢肺炎抗體藥物,同時結合長庚大學、中研院、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所組成合作團隊,成功分離出數十種武漢肺炎病毒株,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而且這些病毒株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病毒類型,可進一步作為檢驗試劑或抗病毒治療材料。

Read More

預防兒少受虐親職失能 中國醫大團隊陪你同行

兒童神經科張鈺孜醫師張鈺孜評估個案身心狀態並進行親職衛教(情境照,非個案)。(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國二學生被送急診,通報後發現,協助照顧的親屬常用鐵棍毆打,孩子身上總有不明傷痕,少年剛到安置機構時,常偷偷哭泣,轉介到中心後,心理師不辭辛苦前往關懷,經過團隊1年多介入與心理諮商,少年逐漸走出失落,衛福部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6日在中國醫大兒童醫院,舉辦兒保個案成果發表會,希望減少兒虐發生。 衛福部統計,去年兒少保護通報案7萬多筆,今年1月到6月,已通報近4萬筆。衛福部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昨日在中國醫大兒童醫院,舉辦109年度兒少保護服務個案研討暨成果發表會,討論兒少受虐傷勢辨識評估、安置個案心理諮商介入,與親職協談結合強制親職教育等議題。 中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張鈺孜醫師說,1名10歲孩子,因為身上多處傷痕,在校學習狀態不佳、有情緒困擾,被轉介到中心,母親對孩子管教相當無力,無法處理孩子情緒,只能以體罰管教,評估後,先安排孩子接受心理治療,並啟動親職協談服務,1個月後,母親再度因為管教過當,半夜趕孩子出門,使孩子必須被安置保護。 家防中心與兒少保護醫療中心為整合家庭現有的服務資源,將母親的強制親職教育時數,併入仍在服務中的親職協談內,延長會談時間,並減少重覆進行同質性會談,另外,請臨床心理師調整治療模式,改為共同親子互動治療,讓母親可直接在臨床心理師指導下,學習親子互動技巧,孩子與家長,都在系統中,獲得最大利益。張鈺孜強調,中心推動早期親職教育的介入,目的就是要早期發現風險,早期介入服務,減少兒虐發生。

Read More

肝癌微創手術 長者也可以

劉信誠醫師表示,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高齡長輩若罹患肝癌是否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現行肝癌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只要長輩健康狀況評估良好,術後恢復狀況不會輸給年輕人。  84歲的劉爺爺是C肝帶原者,因腹痛就醫發現右肝臟長一顆15公分的腫瘤,安排腹腔鏡右側肝葉切除手術,完整將肝腫瘤切除,後續追蹤無復發跡象。94歲的徐爺爺抽血檢查發現胎兒蛋白指數有異常,檢查發現橫膈下的肝臟高處有3公分腫瘤,經腹腔鏡熱頻燒灼手術將腫瘤燒融,術後恢復良好,指數也正常。兩位長輩術前評估心肺及肝功能皆正常,且天天能勞動或運動,因此接受手術治療都有很好的成效。  劉信誠醫師表示,肝癌治療包含:根除性治療(手術、熱頻燒灼術、冰凍術、肝臟移植)及緩和性治療(栓塞術、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手術治療一直是肝癌主要的治療方式,可以完整地將腫瘤切除,有效降低復發率。傳統手術會在上腹部留下至少30公分的傷口,術後的疼痛感常讓病人拒絕咳痰及下床活動,嚴重甚至導致肺炎、延長住院、增加死亡率。微創手術相對傷口小、疼痛較輕微、術後復原快、傷口感染低,這些好處對高齡長輩尤其重要。  大千綜合醫院引進新型腹腔鏡諧波手術刀、高解析度腹腔鏡超音波及各式腹腔鏡手術凝血醫材,能在高畫質腹腔鏡下安全的進行肝臟組織及血管的剝離,大幅增加腹腔鏡肝臟手術的可行性及完成性。由於慢性肝炎是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且早期肝癌的治癒率非常高,因此劉信誠醫師建議,有B型、C型、酒精性肝炎的病人,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

Read More

台新增4例境外移入新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6日宣布,國內新增4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指出,國內新增4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其中3人為來台工作的印尼籍女性,迄今無症狀,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另1人從墨西哥入境。  指揮中心6日召開疫情說明會,宣布台灣新增4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據統計,國內確診個案累計573例,分別為481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這次新增的4例病例(案571至574),分別自印尼及墨西哥入境。其中,案571、572及573均為印尼籍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今年10月22日搭乘同一班機來台工作。  3名個案在11月4日檢疫期滿前進行採檢,皆檢出陽性於6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由於3名個案來台迄今均無症狀,且居家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因此無匡列接觸者。  案574則為台灣籍20多歲女性,2月至墨西哥工作,曾於當地接觸確診個案,10月30日出現流鼻水、鼻塞、頭暈症狀,11月4日返台入境主動告知,在機場採檢於集中檢疫所等待結果期間出現嗅味覺異常情形,確診後收治住院隔離。

Read More

車禍手腕痛 三角纖維軟骨撕裂 

 亞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做理學檢查。(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47歲張先生熱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重返健身房。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表示,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才會赴醫接受檢查。  賴禹呈指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表示,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Read More

陳建仁:可望明年年中量產 可望明年年中量產

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全球新冠肺炎苗已有4支研發成功。(記者楊淑芬攝) 記者楊淑芬/台南報導  新冠肺炎還在全球肆虐,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支疫苗進入臨床3期研究,可望今年年底得到許可,明年開始施打,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各地都在研究疫苗,4支研究成功的疫苗,人體試驗成功後,可望明年年中量產再施打,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長期致力於流行病學研究的陳建仁應「楊祥發紀念教育基金會」 之邀,在台南一中以「台灣新興傳染病防疫的成功模式」為題,對台灣令人引以為傲的防疫成果,深深感謝全國民眾的努力,他說這是全台灣2360萬無名英雄共同成就。  對於眾人關心的疫苗問題,他指出全世界已經有4支疫苗研發成功,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可望明年量產並且全面施打,遏止疫情擴散;國內也有3家公司進行疫苗研發,估計明年中可問世,政府也正積極簽約採購國外疫苗,將訂出接種優先順序。  陳建仁說,如同流感一樣,新冠肺炎病毒也會變異,從流感到新冠肺炎,這隻病毒變異得相當聰明,致死率沒有那麼高,傳染性高,加上病癥初期不明顯,才會傳染迅速;新冠肺炎未來可能會成為季節性的病毒,也會不斷變異,所以台灣要有自己製造疫苗的能力。  陳建仁說台灣經歷2003年SARS風暴,2006年至2008年的禽流感威脅,2009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見證台灣從不同傳染病侵襲的經驗中,不斷學習成長,持續精進防疫作為,進而創造出專屬於台灣、最接地氣的防疫模式。  陳建仁從數據上分析,台灣確診個案中,有83%是境外移入、10%為本土病例、6.5%敦睦艦隊群聚案、另有1例傳染源不明個案,只有7人死亡,確診率是美國的1000分之1、死亡率是2000分之1,這個成就受到全球矚目。

Read More

久咳不癒 翁罹小細胞肺癌

罹患小細胞肺癌治癒的吳姓老翁,昨送花給蔡昆道,黃克章及李芃逸三名醫師,表達感謝之意。(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有多年吸菸史的76歲吳姓老翁,去年底久咳不癒以為感冒,至中國醫大北港附醫求診,內科部長蔡昆道醫師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經積極合併多專科治療方式,目前肝臟控制良好無副作用。  吳姓老翁檢查發現除了肺部與縱膈腔淋巴結,肝臟亦有3.5cm的轉移腫瘤,經化療後腫瘤顯著縮小幾乎消失不見,今年8月份又有增大的跡象,經放射腫瘤科李芃逸主任施予放射線治療,及腸胃科主任黃克章醫師的射頻燒灼術治療,肝臟控制良好無副作用。  李芃逸主任指出,台灣人罹患小細胞肺癌,僅占所有肺癌中10至15%。小細胞肺癌病情進展迅速,發現時常已有遠端轉移,治療以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為主。  吳姓老翁雖有轉移但僅限於肝臟一處,仍能積極合併多專科治療方式,對疾病可有效控制;針對發現時已有遠端轉移的病患,最新研究顯示免疫治療藥物搭配化學治療能有效地延長腫瘤控制時間以及總體存活期,惟健保尚未納入給付。  黃克章醫師說,肝臟腫瘤無論是原發性或轉移性,若腫瘤數量不到3顆,大小在3cm以內者,可評估以射頻燒灼術處理,此治療方式複雜度不高,不需要全身麻醉,也只需要1至3天的住院日,患者通常恢復良好。  胸腔科蔡昆道醫師指出,肺癌的成因中以「吸菸」為頭號危險因子,其他包括曾罹患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或環境暴露等,也被指出會增加得到肺癌的機會。  吳錫金院長表示,肺癌造成國人相當大的健康危害,每年新診斷肺癌個案約有1萬3千人,其中女性的肺癌人數增幅有超越男性的趨勢,儘管女性較少吸菸,仍不可輕忽,民眾應定期健檢防範未然。

Read More

齒槽脊保存術 牙齒重建打地基

奇美醫牙醫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蔡鎮州表示,拔牙當下進行齒槽脊保存術可有效減少骨頭吸收,為後續假牙療程打好地基。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5歲陳姓男子後牙區因牙周病造成牙齒嚴重鬆動,且於外院植牙製作不良,致植體周圍炎,因疾患處骨頭缺損嚴重,經奇美醫牙周病科拔牙當下進行齒槽脊保存術,打好地基減少後續補骨手術的複雜度,整體完成全口重建療程後,已無牙齦腫脹及咀嚼無力問題。  奇美醫牙醫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蔡鎮州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健康牙齒拔除後因缺少牙周韌帶的支撐,6個月後會有水平骨吸收約29%~63%,垂直骨吸收約11%~22%。可見拔牙後齒槽脊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吸收。  而當牙齒或植牙本身若已經有齒槽骨嚴重破壞的狀況,例如牙周病、植體周圍炎或是困難拔牙需要磨除大量骨頭等,均有可能使得齒槽脊吸收後與原有齒槽脊外型的落差更加劇烈。  傳統上可以進行齒槽脊增進術,利用骨粉、骨塊、再生膜等材料重建缺損的齒槽脊,然而隨著骨頭缺損範圍越大,此術式的困難度、術後疼痛與動輒6個月以上的骨粉癒合期也隨之增加,造成醫病雙方的困擾。  蔡鎮州表示,齒槽脊保存術是在拔牙當下即進行齒槽脊保存的動作,包含拔牙時儘量減少周圍軟硬組織的創傷,清除發炎的肉芽組織,並視病人不同需求與條件透過各式手術方式、骨粉、再生膜或自體軟組織來減少齒槽脊體積的變化,可為後續的假牙療程建置出友善環境。  相較之下,若採取傳統先拔牙再採取大範圍的齒槽脊增進術,此方式可大幅減少術後腫脹、手術複雜度,並節省癒合時間。另若暫無製作假牙的打算,也可考慮進行齒槽脊保存術,先打好地基可為未來的治療方式多一些選項。  蔡鎮州提醒民眾,重建齒槽脊軟硬組織只是整體治療其中一環,還是需要跟醫師討論擬定出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並配合醫師治療與定期追蹤,才能讓口腔健康長長久久。

Read More

髖關節微創手術 嬤當天可行走

 醫師楊睿明說,髖膝關節微創手術具傷口小、組織破壞少、低疼痛、少出血、恢復期短等優點。(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0歲林姓阿嬤左側鼠膝部疼痛大半年,卻忍受到無法行走才就醫,檢查發現左側髖關節嚴重退化,需作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她接受髖關節微創手術傷口小、組織破壞少、疼痛降低、出血量少,上午手術完,下午即下床拿助行器走路,還可將大腿抬高跨步。  台南新樓醫院骨科醫師楊睿明指出,醫療進步及平均壽命增加,家中長者常為關節退化苦惱,疼痛伴隨使老人家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可能進而影響其身體機能。美國關節置換專家近年來極力推廣微創手術,已有一半醫師對髖關節退化病患,採用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而膝關節置換更是有內含活動是襯墊之英式活動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選擇。多篇研究也顯示,退化性關節疾患在微創手術置換後,可以用極快的速度讓病人開始行走,更可以快速讓病患回復正常社交活動,融入社群。  楊睿明指出,由於微創手術破壞較少的肌肉群,較傳統手術後肌肉疼痛大幅下降,復健難度也下降,病患下床行走意願大幅提高,進而減少臥床時間。台灣近10年來,正前開髖部關節置換微創手術與膝關節微創手術已成為手術風潮,拜微創技術所賜,病人恢復期較短,縮短住院天數及復健療程。微創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新一代關節置換手術潮流,也是髖膝關節病人治療新選擇。

Read More

5歲妹首開邊境來台捐髓

印尼移工莉娜(右)確診為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台灣在6月首開邊境,讓莉娜的媽媽及妹妹(中)來台進行幹細胞移植。左為北榮兒童醫學部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 (北榮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23歲印尼籍移工莉娜,去年11月開始出現數個月經血不止,且合併暈眩、發燒等症狀。今年3月入住北榮確診為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急需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在各界多方的配合下,莉娜的母親、妹妹抵達台灣,由妹妹捐贈異體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後,如獲新生。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後天疾病,臨床上,患者會有因貧血造成的倦怠、臉色蒼白,血小板缺乏所導致的瘀青等凝血問題,以及白血球缺乏導致的免疫低下,使病人容易罹患各種感染,嚴重甚至可能因而引發敗血症。  顏秀如說,一般而言,兒童或年輕人罹患此病,經由兄弟姊妹捐贈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其痊癒率高達8-9成;若經由非親屬之幹細胞移植成效較差,約7-8成。  然而,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嚴竣,莉娜的家人遠在印尼鄉下、加上語言隔閡、印尼醫療不便,以及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等因素,於印尼配對一事遲遲未能進行。  所幸,在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積極協助下,醫療團隊多次和病患在印尼的雙親、翻譯視訊會談病情,迅速的確立了治療方向,並安排家人盡快至台灣進行配對檢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決議首開邊境,莉娜的母親及二位妹妹於6月2日夜間終於抵達台灣,下機後直驅北榮,經初步檢疫,確認5歲的妹妹與莉娜的配對完全相符,居家檢疫21天、2採陰性後,總算得以展開移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