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與高醫合作 那瑪夏衛所首設人臉辨識系統

 高雄市那瑪夏區在醫療上以人臉辨識系統成果分享。(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刷臉時代來臨,並應用在醫療上」!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與高醫一起守護原鄉,在全國偏鄉的高雄市那瑪夏區衛生所,首創365天全年無休首設人臉辨識系統;副署長蔡淑鈴與高醫院長鍾飲文,5日翻山越嶺深入原鄉了解科技導入偏遠地區,並結合智能照護的使用與執行效益。  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高雄市那瑪夏、桃源及茂林3個原鄉部落都位在遙遠的山區,為弭平健康不平等,健保署從民國86年起委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全民健保山地離地區醫療給付效益計畫」,簡稱IDS計畫,將醫療送進偏鄉,結合3區衛生所及旗山醫院提供全天候的醫療服務。  蔡淑鈴指出,健保署為鼓勵承作團隊創新精進照護模式,高醫再結合資訊科技建構智能健康照護系統,運用疾病管理等,整合為家戶健康照護管理系統,今年10月高醫更首創結合人臉辨識,已建檔的居民沒帶健保卡也能智能裝置健康量測數值上傳供醫療團隊進行疾病管理,並推廣部落居民使用。  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去年爭取衛福部「健康福祉整合服務計畫」,在那瑪夏區投入資訊服務,利用智慧手環及人臉辨識結合APP系統,進行智慧生理量測、將身高、體重、血壓、心跳及體溫等生理徵象,於一站式完成量測,讓常忘了帶身分證件的偏鄉老人,也能用臉去辨視個人的健康資訊,提升自主我照顧的能力,這套科技設備將在明年陸續推廣到桃源、茂林兩個區,造福更多民眾。  高醫並在「那瑪夏大光教會」簡報執行的情形,說明引進人臉辨識系統在健康照護上,讓醫療資源缺乏,靠著一張臉就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副署長蔡淑鈴會中也頒發感謝狀給高醫,感謝為偏鄉居民的付出與辛勞。

Read More

醫揪多發性骨髓瘤 免洗腎

醫師林增熙表示,多發性骨髓瘤診斷不易,如果延誤治療,會出現不可逆的併發症。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69歲王姓男子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醫生認為是急性末期腎衰竭,每週3次洗腎;經轉診到烏日林新醫院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2期,在施打標靶藥物之後,終於不需再洗腎。  王男去年11月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至他院檢查竟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每週3次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家人想找出真正病因,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抽血檢驗血紅素指數只有5,為正常數值的1/3;經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2期。  在及時施打標靶藥物下,王男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而腎功能指數恢復8成後,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家人慶幸當初沒有放棄找尋病因,才能免於終身洗腎。  林增熙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好發族群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左右。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4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1/3的病人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王男在2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  林增熙表示,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  林增熙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只要早期發現,儘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大多治療3個月後,超過2/3的病人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醫學研結盟研發 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 獨創全球

醫、學、研結盟研發全球獨創「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4日舉行發表會與國人分享研究成果與榮耀。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師範大學邀集高雄長庚醫院及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中心結盟,開創醫、學、研的研發成果─「重建造口幸福人生─全球獨創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4日研發單位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國人分享研究成果與榮耀。  主持人之一的長庚醫院主任醫師盧建璋表示,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此後已連續11年居發生人數第1位,平均每天約有41個人確診大腸癌。  有些直腸癌或是腸道阻塞或破裂的病人,常需要採用所謂的2階段手術治療法,也就是病患常需要暫時性人工造口,避免遠端傷口的汙染或是腸道減壓。  盧建璋表示,傳統造口貼袋黏貼處脫落及滲漏,除了會導致化學性皮膚炎及病患恐懼感,也無法解決造口脫垂問題及限制患者高強度運動。體認到患者的需求,研發團隊開發內置型造口固定器,藉由特殊的結構設計來搭配環形造口的型態,同時達成固定與遠端阻擋的功能。  此外,內置型設計使得造口在腹壁的位置選擇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讓病患有更寬廣的活動品質、更好的生活品質對抗疾病。  盧建璋表示,該專利發明可以解決造口貼袋黏貼處脫落及減少滲漏,也可治療造口脫垂,讓病人可以從事高強度之工作或運動。  高師大校長吳連賞表示,相信這個突破只是開端,期待團隊繼續努力,為國人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成果。

Read More

爬樓梯喘吁吁 不一定是老化

醫師廖瑋安說,肌肉疾病類型及病因多元,需多科醫療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正確診斷。(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王姓婦人最近覺得下肢無力,稍爬樓梯就很容易喘,原以為年紀漸長退化,到醫院檢查確診「發炎性肌肉病變」,經使用類固醇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  成大醫院病理部醫師廖瑋安指出,一般人對於肌肉疾病的了解,僅止於肌肉痠痛或肌肉無力,且大多數人會認定是因為工作操勞所造成的;甚至當肌肉發生萎縮時,很多人也會把原因歸於老化。事實上,肌肉病變並不只是老化而已。  肌肉病變的成因很多,但不管是肌纖維結構異常、發炎、異常物質堆積,高強度的重量訓練或運動反而會讓症狀加速惡化。因此,正確的診斷與提升社會大眾對肌肉病變的認識很重要。  廖瑋安說,臨床上「高爾現象」有助於診斷肌肉病變,這是指病人大腿的肌肉群受損比下肢遠端的肌肉嚴重,從蹲姿要站起來時,大腿無法單獨撐起身體重量,需先張開雙腳、臀部上揚,再利用雙手支撐膝部,慢慢撐起。  另外,茶色尿則會出現在橫紋肌溶解症等較為嚴重的病症,因為肌肉細胞大量壞死,造成肌球蛋白釋放到血液中,經尿液排出體外,而肌球蛋白會使尿液呈現深棕色;當肌球蛋白濃度太高時,可能使腎臟受損,導致急性腎衰竭,是個重要的警訊。急性腎衰竭嚴重可能致命。  其他的肌肉病變中,有的是肌肉因為非感染性的原因發生發炎反應,這種發炎性肌肉病變主要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病人血液中也常能驗出特定攻擊自己細胞的自體抗體,自體抗體可能合併如間質性肺病等其他病症、惡性腫瘤等,值得注意。還有因基因異常導致酵素代謝功能受損的代謝性肌肉病變,如龐貝氏症;比較罕見的肌肉失養症和先天性肌肉病變,屬於所謂罕見疾病的範圍。肌肉疾病的類型及病因多元,需要多科醫療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正確診斷。

Read More

安胎2月 3胞胎28週剖腹產

林太太(中)懷孕28週剖腹生下3胞胎,如今已6個月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許多家庭也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大兒童醫院4日公布2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  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表示,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產前類固醇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23週僅660公克的嬰兒一出生,能在2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 陳姓婦人懷孕23週產下僅560公克的兒子,在保溫箱中媽媽牽著兒子的小手加油打氣,如今男嬰已是1歲6個月大的活潑男童。(記者陳金龍翻攝) 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  另6個月前,僅28週、1000公克的林家3胞胎,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2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週數出生。  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週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  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週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  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說,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Read More

針灸治療耳鳴 失眠也byebye

亞大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俊昌替患者針灸治療。(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0歲葉先生飽受耳鳴所擾,經耳鼻喉科確診為神經性耳鳴,透過藥物治療後雖有改善,但進步幅度不大,讓他相當憂鬱;直到改透過針灸搭配電針及服用中藥等方式多管齊下,經每週治療2~3次後,不僅改善失眠,不用聽著耳鳴聲徹夜難眠,也克服焦慮及憂鬱心情,恢復正常生活步調。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俊昌表示,患者自述3年前開始,耳鳴讓他每晚無法入睡,幾乎快得憂鬱症;直到透過針灸搭配電針及服用中藥後,發現耳鳴聲逐漸降低,「主觀耳鳴聲分數」由治療前8分,治療3個月後降至5分,6個月後剩2分,且自覺失眠情形大幅改善,雖耳鳴聲仍存,但僅在安靜時才會聽見,多數時間幾乎聽不見,也不再焦慮及憂鬱。  吳俊昌表示,台灣平均每5個人有1人有某種程度的耳鳴,其中有5%的患者會因嚴重耳鳴而影響日常生活。由於耳鳴原因複雜,因此初發性耳鳴需先經西醫專科醫師排除危險因素後,再考慮以針灸配合治療,往往臨床上有顯著改善。  吳俊昌指出,中醫治療耳鳴方式主要涵蓋中、西醫的治療思維,取穴上使用傳統的中醫辨證思維,加上西醫神經解剖的思路,藉由「非典型路徑」治療;此路徑除了從內耳傳入神經刺激,也從其他的感覺系統傳入刺激,進而導致耳鳴的發生。藉由針刺耳朵附近穴位並搭配電針,抑制非典型神經路徑,減緩病患耳鳴。  此外,搭配耳穴治療部分,使用王不留行種子貼紮耳穴,可留置4~5天,平常即可對其按壓,可延長及加強治療效果。  吳俊昌表示,耳鳴的治療是長期抗戰,許多患者擔心長期耳鳴是否造成聽力受損或全聾?仍需衛教患者試著與耳鳴和平相處,消除不必要的焦慮。

Read More

背痛跛行 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醫師許哲嘉指出,梨狀肌位於位於髖關節處,梨狀肌症候群會造成臀部壓痛及小腿麻痛,症狀類同坐骨神經痛。(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58歲蘇姓婦人6年前因下背痛、左下肢疼痛合併神經性跛行,先後嘗試保守治療且2度執行不同部位的脊椎減壓與融合手術,卻仍難緩解不適。直到前往成大醫院就診,骨科部脊椎外科醫師許哲嘉發現蘇女罹患梨狀肌症候群,經左髖梨狀肌切斷手術後,緩解多年頑疾。  蘇女於103年間因長期下背痛、左下肢疼痛神經性跛行就醫,長期疼痛讓蘇女終日鬱鬱寡歡、嚴重失眠,甚至因此想要輕生,至身心科治療情緒障礙。後醫師懷疑蘇女是因鄰近關節退化產生神經壓迫,先後於105、106年間,分別接受腰椎第3~第5節及第5腰椎~第1薦椎的減壓與脊椎融合手術,但疼痛並沒有任何舒緩。  後經骨科、心血管科與身心科醫師偕同會診,卻未發現病灶,且檢查結果均無不妥。蘇女四處求助脊椎權威醫師,但改善有限。直至5月接受左髖梨狀肌切斷手術,放鬆左側坐骨神經才緩解症狀。  許哲嘉指出,坐骨神經痛需要跟很多疾病作鑑別診斷,其中,梨狀肌症候群並無精準的診斷套路,須以排除法釐清,診斷相對不易。根據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臨床神經科學雜誌去年一篇對坐骨神經痛的研究,在腰椎磁振造影檢測正常的研究對象中,同時為梨狀肌症候群者有17%,為數不少。  蘇女術後不再因疼痛所苦,身心狀況改善,僅剩左下肢腳趾末端微微麻木。許哲嘉強調,現今脊椎手術盛行,有些術後成效不甚理想的患者,再重新尋找解決問題之際,不要忘記尋找脊椎以外的可能病灶。

Read More

減少環境濕度 減緩骨頭不適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潮濕的生活環境易成為骨頭關節隱患,日常保建應從避免潮濕環境做起。(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每當季節變換,舉凡梅雨季或秋冬濕冷季節時,少數民眾的骨頭或關節總是疼痛痠麻不適,宛如「人體氣象台」。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台灣高齡人口逐年增多,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患也越來越多,除配合醫生指示用藥治療外,日常也應多留意保健細節。  台灣天氣潮濕,而潮濕的住家生活空間,總是讓一些骨頭慢性毛病於秋冬濕冷季節慢慢浮現出來。許惟傑指出,潮濕的環境除讓慢性關節炎不適,也容易造成黴菌滋長,進而造成呼吸道過敏,還易造成食物發霉,成為引發腸胃不適的隱藏風險。  要打造乾燥舒適的健康環境,民眾可於白天打開家裡的窗戶讓空氣流通,讓外面乾爽空氣帶走家裡濕氣而達到自然除濕效果。如不方便開窗,除濕機也是不錯的選擇,搭配自身所居住房子坪數來選擇最適宜的除濕機,也是一種常保家中乾燥的好方法。  此外,近年來流行的香氛蠟燭也有部分除濕效果,除了能增加家中香味也能放鬆心情。除留意日常保健細節,減少不舒服骨頭及關節痠痛不舒服的發生頻率及程度,也建議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經常至戶外曬太陽流汗來增加身體新陳代謝,減少體內濕氣,同時增加鈣質,以維持良好骨質。  許惟傑強調,除了減少家中濕度,常保乾燥通風,可減緩骨頭在秋冬濕冷季節所引發的不適外,根本之道還是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一直保持良好骨密度與骨質,如發現任何不適,應儘早就醫檢查,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Read More

全球新冠疫情 奇美醫整合預測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表示,民眾除了遵守相關防疫措施之外,也能透過中醫藥調養身體,提升免疫力。(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有鑒於新冠肺炎的研究較缺少關於國家和地區的死亡率、傳播率、潛伏期及對年齡和人口統計的綜合討論數據資料,也較沒有可靠的地域性風險評估。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分析整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公布的疫情資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Medicine國際知名SCI期刊。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的範疇,中醫長期與疫病對抗,自古累積豐富的經驗。傳染病的流行有其地域性,奇美醫學中心醫學部參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的新冠肺炎確診率和死亡率數據,分別使用羅序模式及貝氏定理,結合新冠肺炎確診率的加倍天數,預測疫情變化及地域性傳播風險,再結合Google Maps將疫情爆發的風險及案例死亡率視覺化,讓民眾知道健康預警資料訊息。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爆發後,全球學者傾力研究治療方法,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也分析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公布的疫情資訊,期讓民眾可以即時查詢疫情的地域性傳播風險,獲取健康預警資料訊息作為防疫參考。根據中醫部分析地域性傳播風險結果,顯示與CDC發布旅行健康預警均呈現一致。  任東輝強調,時序進入秋冬,呼吸道疾病可能增多,民眾除了配戴口罩、勤洗手,遵守相關防疫措施之外,也能利用中醫藥調養身體,提升免疫力。如有使用中藥或食療調養的需求,應該諮詢專業中醫師後再使用,平時也應該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避免過度焦慮緊張,方可安然度過疫情。

Read More

清大團隊發現胃癌新標靶療法

.清大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從3萬多種可能性中找到了癌症惡化的生物機制,關鍵就在兩種酵素PHF8及PKCα。(圖由清大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治療胃癌有新標靶療法了。新竹清華大學分生所特聘教授王雯靜領導研究團隊應用大數據找到2個造成胃癌惡化及轉移的關鍵生物標記,並採用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藥物進行標靶治療,可有效消滅腫瘤細胞並抑制轉移,讓胃癌治療邁上精準醫療之路。清大3日發布新聞稿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國際知名的《美國國家科學期刊》。  胃癌是全球癌症的第5名,因治療相當棘手與難纏,致死率更高居癌症排名第2。王雯靜指出,許多胃癌病患確診時癌症細胞就已轉移到其他部位,手術切除的成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精準與標靶療法。  王雯靜表示,目前可治療胃癌的標靶藥物僅有1種,且只適用於不到2成的患者,國內可適用的患者更只有8%,王雯靜研究團隊致力於解開胃癌惡化之謎,找到新的生物標記,未來可使用新標靶藥物療法的胃癌患者將可大幅提升至4成。 清大團隊利用大數據從3萬多種可能性中找到癌症惡化生物機制,關鍵就在2種酵素PHF8及PKCα。 (圖/清大提供) 王雯靜說,胃癌細胞擴散的主因是抑癌蛋白PTEN失去效用,「抑癌蛋白就像煞車,當煞車失靈,癌細胞就會不斷增生並轉移」。因此,團隊研究目標首先就鎖定在找出「煞車失靈」的原因。  研究團隊蒐集300多個胃癌病例,利用大數據從3萬多種可能性中找到了癌症惡化的生物機制,關鍵就在2種酵素PHF8及PKCα。團隊發現,胃癌組織中的PHF8特別多,並促使另一種酵素PKCα激增,造成了抑癌的煞車失靈。  王雯靜說,目前已有一種美國食藥局3年前核准應用於治療血癌的藥物Midostaurin可以抑制PKCα,團隊將這種藥物打在罹患胃癌的斑馬魚及小鼠身上,進行標靶治療,證實可讓腫瘤縮小且不再轉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