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放髖關節不敢動 3招練肌力

第1招:「踝關節幫浦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第2招:「直膝抬腿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第3招:「下肢滑行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1名70歲老奶奶近1年來走路總覺得右邊髖關節痠痛、行走無力,最近有時走久了還會跛行,就醫後才知髖關節軟骨嚴重磨損,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卻因為怕痛、擔心影響傷口復原而不敢復健;為此,物理治療師吳瀚庭示範3招在家躺著做的運動,不僅能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同時還能加速復原。  吳瀚庭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最常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族群,這類患者的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往往會導致疼痛,就如同這位老奶奶。此外,包括,老年人跌倒股骨頭骨折,造成癒合不良、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患者,也都需要面對人工髖關節置換。  患者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建議1至2天後就可以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千萬不要因為怕傷口痛或擔心影響傷口癒合而不敢動。  吳瀚庭說,患者在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需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蹲下時,開刀腳保持伸直在後。如廁保持患側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或建議可以在雙腳之間夾枕頭。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繁重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則在6個月後。  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吳瀚庭因此示範3招在家躺著做的運動,藉由訓練的方式來幫助患者加速復原。術後1-2天即可開始做,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招運動每回做15-20次,每天做3-5回。  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可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訓練肢往上抬,至最大忍受度,膝蓋打直,停滯10-15秒,可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腳跟、腳板貼床上,膝關節與髖關節彎曲,慢慢滑行,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

Read More

下背痛到暈厥 血栓惹禍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及彰基醫護呼籲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40歲電子工程師大維(化名)嚴重腰痛、下背痛,求診骨科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症狀反而惡化,中醫針灸於後膝蓋窩放血之後,疼痛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送醫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因右腳腫脹,以為是腎臟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沒改善,左、右腳及大腿根部腫到腳底,再就醫系列檢查,才發現大維全身多處血栓,經抗凝血藥物、併血管內導管溶栓治療,症狀才緩解。  彰基指出,台灣靜脈血栓發生率,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另外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  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尤其像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

Read More

愛滋匿名快篩 40分鐘可知結果

台中醫院感染科醫師陳宗家及感管師邱毓慧,提醒民眾應主動瞭解自身健康狀況,可透過早期篩檢及早發現感染,儘早進行治療。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21歲黃姓男子,本身是男同志,知道自己是高危險族群有染病風險,每半年接受篩檢1次,於8月初再度到台中醫院篩檢,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確診,確診後開始規則服藥,接受治療1個月後回診,已經測不到病毒量,生活規律如常。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愛滋病預防及治療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逐見成效。台中醫院感染科醫師陳宗家透過案例分享,提醒民眾應主動瞭解自身健康狀況,而台中醫院配合疾病管制署舉辦「愛滋匿名篩檢服務醫療院所刮刮卡及抽獎宣導活動」,今年10月31日前都可至醫院完成愛滋匿名篩檢並領取刮刮卡。 陳宗家表示,匿名篩檢條件必須於暴露風險後才能篩檢,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篩檢;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更是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有感染風險行為者(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性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Read More

智慧香火袋 具定位求救功能

 雲縣發行智慧科技香火袋守護長輩安全。(記者陳虹伶攝)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雲縣為守護長輩安全推出結合藍芽、GPS功能的第2代「智慧科技香火袋」,不僅能定位追蹤掌握長輩行蹤,還有求救功能,昨日縣長張麗善、新興宮主委賴建文、斗六市長林聖爵、智慧時尚總經理張育銓等,共邀65歲以上長輩至新興宮免費申請,數量共1千份。  張麗善說,斗六市公所與新興宮聖母加持的媒合,發行「智慧科技香火袋」守護斗六長輩的安全與健康,擴大雲林天倫D+卡服務功效,只要阿公阿嬤申請佩掛在身,走出家門在社區散步,並透過市區路口布建210台智慧化感測接收器,長輩走到哪裡都掌握得到,當不慎離開設定守護範圍時,也能第一時間通報家屬尋人,同時還能累積點數兌換好康給孫子使用。  林聖爵說,斗六市65歲以上長者近1萬6千人,率先發行1千個「智慧科技香火袋」,主要為照顧長輩們的安全與健康,歡迎長輩踴躍領取走出戶外散步,不僅促進健康還能累積點數換好康。  新興宮公關組長劉宗穎說,新興宮開基至今逾2百多年,本次參與健康促進的智慧科技應用,禪揚媽祖慈悲精神結合最新智慧技術展現守護地方的決心,許多長輩不喜歡攜帶求救器,把求救器放在香火袋內,可提高長輩接受度,落實守護長輩安全,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張育銓說,「智慧科技香火袋」除擁有「雲林天倫D+卡」的藍芽功能,更包含提供GPS定位服務,發揮藍牙微定位與GPS衛星定位的雙模技術,且只要35天充1次電即可,是台灣最嶄新的定位科技,加倍守護獨居、失智及易跌倒高風險長輩健康促進。

Read More

武肺後遺症 恐喪失發聲吞嚥功能

第12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在嘉義長庚舉行,首次採取線上與現場雙軌並行的國際研討會。 (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第12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16日起連續2天在嘉義長庚醫院舉行,超過350位來自13個國家或地區的專家透過視訊進行研討,本屆會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部主任的方端仁教授會中提醒,武漢肺炎除了造成呼吸道的後遺症外,也可能出現後病毒多重神經麻痺,病人無法發聲且不能吞嚥,需用鼻胃管進食及長期復健治療值得注意。  方端仁指出,他所收治一位壯年男子病患,今年初在國外染疫,最嚴重時昏迷被宣告病危,僅依靠呼吸器支持。經艱苦漫長的幾個月治療,竟奇蹟好轉,且恢復自主呼吸並拔管。不過辛苦的過程並未結束,肺炎痊癒移除呼吸管後,病患發現自己無法發聲且不能吞嚥,需用鼻胃管進食,當地醫師宣告他得到後病毒多重腦神經麻痺,需長期復健治療。  方端仁表示,大家注意到的武漢肺炎後遺症,多為肺纖維化、呼吸衰竭或慢性咳嗽等,但多重腦神經麻痺也不可輕忽。多重腦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樞型通常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全身性發炎導致血液變得濃稠,致使腦中血管梗塞中風引起缺氧,進而引起神經功能麻痺。根據最近的報告,在3、4月美國東部新冠疫情高峰期,青壯年腦中風率是往年的7倍,可見此問題的嚴重性。  而周邊型多重腦神經麻痺,是因插管病人受病毒直接感染口咽及喉部神經,導致嚴重的功能喪失,使病人無法發音與吞嚥,他所收治的個案即為此型,且幸運的是只有單側神經受損。方端仁教授指出,當病患呼吸功能漸漸恢復時,可接受現今最廣為國際接受的聲帶內玻尿酸注射,病人在清醒下接受治療,無須再插管麻醉,通常於術後1週內即可正常發聲進食。  他提醒無論是哪一型的多重腦神經麻痺,吞嚥發聲復健仍為必要的訓練。病人務必遵守以下原則:  1、進食時坐姿良好正直。2、盡量小口進食且選擇柔軟較不需咀嚼的食物。3、吃東西時保持緩慢而規律的呼吸。4、進食時勿分心,如若感覺疲勞即刻停止。5、少量多餐,注意攝取足夠熱量以促進身體恢復。

Read More

癌友打流感疫苗 先向醫諮詢

 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既安全也有助於癌症病人減少罹患傳染病風險,增加更多保護力。(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可以注射流感疫苗嗎?」台中慈濟醫院在流感疫苗接種時刻,接獲不少詢問。外科部主任余政展指出,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既安全也有助於癌症病人減少罹患傳染病風險,增加更多保護力,該打還是要打,但依個別不同情形,建議仍應諮詢主治醫師,決定接種與否與適當時機。  余政展指出,門診電話頻繁,多位癌友來電諮詢「剛診斷罹癌,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正在化學治療,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曾經治療過癌症,現在穩定追蹤,可以打流感疫苗嗎?」從癌友反應看出,不論是初診斷治療中還是已穩定追?的階段,對是否接種疫苗仍充滿疑問。  流感盛行高峰在冬天,余政展表示,孩童、老人、醫療院所工作者、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等高危險族群,建議應預防接種以降低罹患流感機率;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由於疾病本身以及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所受到影響,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傳染病,或是因感染而造成嚴重後果。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針對其他部分縣市限制設籍當地民眾,方可於當地接種流感疫苗乙節,衛生局16日表示,高雄市基於城市人口特性,實際上存在相當數量的外地民眾在此生活,為保障群體免疫效應,對於長期生活在高雄市非設籍民眾不特別限制接種。

Read More

隱性飢餓 吃得雖少也難瘦

「隱性飢餓」是因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素缺乏的飢餓,人體無法自行察覺,卻會阻礙減重效果。(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有些人利用「少吃多運動」方式減重,結果卻不如預期,或遇到停滯期卡關。台南市立醫院提醒,這可能是「隱性飢餓」所致,因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素缺乏的飢餓,是人體無法自行察覺,但缺乏這些營養素卻會阻礙減重效果。  南市醫營養師張秀如指出,調查發現約7成的人自認飲食均衡,事實上卻有高達9成9的人,每天攝取營養未達衛福部建議的6大類飲食指南標準,尤其是蔬菜及水果攝取量嚴重不足,是缺維他命、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的「隱性飢餓」高危險族群。  她舉例,汽機車加汽油外,還要加機油才能維持好性能,人們飲食中提供熱量的醣類、蛋白質、脂肪3大營養素就好比汽油;而維生素、礦物質就如機油,雖不能提供熱量與飽足感,但燃脂與代謝卻需要這些微量營養素,缺少會讓肥胖更猖狂而瘦不下來。預防或改善「隱性飢餓」要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乳品、堅果種子油脂等6大類食物,且補足各類營養素。建議每天應至少3到5碟蔬菜、2到4份水果,因蔬果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酸、鉀、纖維等營養素,長期攝取不足,將缺多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她提醒,蔬菜別川燙太久或水分太多,會加速菜中礦物質鉀流失,而用油部分避免淋肉燥或完全無油,以免影響礦物質鉀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率;水果以新鮮當季為主,避免市售濃縮果汁反而攝取過多添加糖。

Read More

鹿角狀腎結石作祟 女尿路感染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洪峻澤表示,鹿角狀結石會持續引發尿路感染,對於糖尿病、免疫力不佳者易引發腎臟炎及敗血症,不可輕忽。(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尿路感染困擾就醫,經檢查發現其左腎有一鹿角狀結石。經3次體外震波碎石後,結石完全擊碎並排乾淨,尿路感染亦治癒。醫師指出,鹿角狀結石會持續引發尿路感染,對於糖尿病、免疫力不佳者易引發腎臟炎及敗血症,不可輕忽。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洪峻澤表示,尿路結石多因體質或新陳代謝異常造成。其中,鹿角狀結石又稱感染性結石,占尿路結石的5-10%,多是因長期尿路感染造成。  洪峻澤指出,鹿角狀結石的治療方式有3種,一是傳統切開腎臟取石術;二是經皮腎臟鏡取石手術(PCNL);三是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雷射碎石。  體外震波碎石不是鹿角狀結石的治療首選,健保規定0.5-2.5公分的腎結石才可使用。上述案例因預期結石硬度較低,因此向健保署專案申請核准後,再施行體外震波碎石治療。  他也提到,腎臟鹿角狀結石是最難處理的結石種類,一般常規治療都很難一次就完全清除結石,需搭配術後體外震波碎石ESWL處理餘石。  洪峻澤提醒,鹿角狀結石會引起持續尿路感染,糖尿病或免疫力不佳者常造成腎臟炎及敗血症,也會影響腎功能,不可輕忽;而各種治療方式都可能會有餘石,需長期抗戰,患者可與醫師仔細討論後選擇適當的療法。

Read More

東基郭成興 11年接生6千寶寶

東基郭成興(捧花束者)十一年來接生第六千個寶寶,他感謝婦兒科團隊的幫忙及媽媽們的信任。 (郭成興醫師提供)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在東基11年,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任郭成興14日凌晨3時,接生第6000個寶寶,郭成興感謝婦兒科團隊的幫忙。郭成興因深受婦女和孕婦的信任,大約全縣3成新生兒都由其帶領團隊成功接生,108年曾榮獲第29屆醫療奉獻獎,被譽為「後山孩子的守護神」。  郭成興昨天在臉書上貼出訊息,「在東基11年,今天下午3時第6千個寶寶誕生,感謝麻醉科洪醫師的減痛分娩,阿長的一臂之力所有護理師的幫忙,不管生過幾個我們一樣戰戰兢兢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及各種嚴峻挑戰」。  他說「感謝台東媽媽們貢獻了1/6000,2/6000甚至5/6000,謝謝你們的信任,感謝東基婦兒科團隊的幫忙,我們一起打過美好的一戰,全科同命,繼續努力」。媽媽們也在臉書留言「6000個寶寶有我家的寶貝在裡面哦」、「感謝東基婦兒科!我也貢獻了2/6000哈」、「6000個寶寶裡也有我家3寶,謝謝郭醫師,有您真好,辛苦了」、「感恩郭醫師~我家兒子下個月滿11歲囉!很幸運的在11年前遇見你」,對郭醫師滿滿的感謝。  今年51歲的郭成興,11年前因父親一句「哪裡最需要你,你就去吧」,於民國98年開始到東基服務,在東基夜間門診常看診到半夜,加上24小時機動待命接生等,他曾於103年因心臟病住院接受治療;也因工作認真,連續多年獲得「嬰兒與母親」雜誌讀者推薦婦產科好醫師第一名,去年獲得第29屆醫療奉獻獎,前副總統陳建仁譽為「孩子的守護神」。  獲獎時他引用德蕾莎修女說過的話「也許我們無法做什麼大事,但我們能以大愛做小事」。

Read More

8歲男童吞磁鐵 險腸穿孔致命

 亞大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提醒幼童患者不可吞食磁鐵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8歲王小弟連續7天反覆出現嘔吐、肚子痛等症狀,起初媽媽以為是腸胃炎,先至診所求診,吃藥後卻不見效,再赴醫院透過X光檢查,赫然發現大腸竟有多個磁鐵條和鐵珠已連成一排,導致腸道壁整層發炎而且形成廔管,經手術取出後,才免於罹患嚴重併發症,幸運撿回一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患者為中度智能障礙患者,事發當下,家長因故並未在旁,因此不清楚吞下磁鐵的正確時間點,不過因患者嘔吐、腹痛長達一週,代表磁鐵無法自行排出,雖然沒有出現緊急症狀,但仍需開刀取出,否則時間一久,被吸住的地方會因缺血,導致腸子壞死、穿孔、潰爛,進而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經轉院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些磁鐵落在小腸,無法透過大腸鏡取出,且因兩段腸子被磁鐵吸住時間過長,導致腸道潰瘍、破洞,進而衍生膿瘍、廔管等併發症,所幸透過手術切除廔管,並修補腸道破洞後,恢復良好。  陳德慶指出,臨床上經常可見小朋友誤食磁鐵、巴克球、鈕扣、皮帶扣、鑰匙等金屬物品,若小朋友吞下兩顆以上磁鐵,或是一顆磁鐵加上另一種金屬物品,因彼此會在消化系統中吸附,對腸壁產生壓力,有可能引起腸胃穿孔或腸阻塞,須立刻赴醫接受治療,否則嚴重時恐危及性命。  陳德慶表示,家長應盡量不要讓八歲以下孩子玩具有強磁性小零件的玩具,若出現突發性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應立即送往急診治療,且必須禁食、禁水,一來可安排緊急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二來防止異物損傷或阻塞食道,若透過檢查仍無法取出誤食的磁鐵或金屬物,則可能需手術取出,不可不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