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衰 慈濟精準救命

病患古先生經花蓮慈濟內外科攜手合作,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救回一命,醫療團隊為他慶祝重獲新生。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0多歲的古新松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併發急性心衰竭,被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救治。後續在急診團隊緊急處置後,由心臟內科、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協助,完成不用開刀的開心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搶救回寶貴的生命。  利用高階整合型手術室 (Hybrid OR) 內建的影像檢查系統,醫療團隊就可以透過心導管的方式,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慈濟外科醫學發展中心賴鴻緒教授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用高階整合型手術室可以同時進行檢查與術式,讓團隊完成精準醫療。  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因為古先生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併發有急性心臟衰竭,後續還有肺炎感染、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的症狀,一度用上葉克膜來輔助治療,虛弱的身體狀況很難承擔傳統開心手術的負擔,甚至是微創開心手術的負荷都很難承擔,所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是最好的選擇,只要打開0.5到1公分左右的傷口,術後癒合後幾乎看不見傷口。  其實成功搶救古先生的生命,從家人的緊急送醫,到急診團隊的緊急處置,再到開刀房團隊、病房團隊的接力,以及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的攜手合作都功不可沒。在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時候,高階整合型手術室內就有兩位具有10年以上心導管經驗與心律器的心臟內科醫師、兩位具有10年以上心臟血管手術經驗的心臟外科醫師、麻醉部醫護團隊、影像醫學部醫護團隊、手術室護理師與行政同仁共同努力。而且因為手術中使用影像醫學設備的關係,團隊還必須全程穿著約六公斤的鉛衣。  醫療搶救生命的同時,常常搶的就是「時間」。張睿智呼籲,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狀況,請到合格的醫療場所就醫,千萬不要輕忽。

Read More

她產後體重飆升 脂肪肝報到

產後體重飆升脂肪肝報到,啟動甩油計畫慎防肝病三部曲。(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湯朝村/嘉義縣報導  32歲的林小姐產後為照顧寶寶而3餐不定、疏於運動,體重從原本64公斤直線上升到81公斤,就醫檢查有多項健康指數超標,並有重度脂肪肝。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說,以「高階超音波脂肪肝量化分析」可量化脂肪肝程度,精準掌握病人利用調整飲食和運動後的改善成果,避免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林小姐除了體重超標外,經常感冒,走路爬樓梯經常會喘不過氣,睡覺時會打呼,躺著也覺得有重物壓身。經周醫師檢查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後,得趕緊面對過重引發的諸多問題。  周宜群表示,脂肪肝是一種文明病,若放任不處理,可能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他指出,以往做抽血與超音波檢查後,醫生以肉眼評估脂肪肝的程度,現在可由「高階超音波脂肪肝量化分析」直接量化脂肪肝的程度,協助醫師做更準確的評估,並在後續追蹤時可比較數值,掌握病人脂肪肝改善的程度。  周宜群表示,脂肪肝的治療方式是透過正確飲食觀念及體重控制,一般是減掉5%的體重就可明顯改善脂肪肝的程度。周宜群建議,一旦發現有脂肪肝時應盡量避免飲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並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肪、減重,切記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腹痛救醫 AI揪心梗高危險群

陳姓婦人經由中國附醫新建置完成的AI系統判讀,查出她為心肌梗塞,救了她一命,陳婦感謝醫師陳科維、許凱程救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婦人因腹痛送急救,醫師發現她有高血壓病史,利用新建置完成的AI系統判讀,發現陳婦為心肌梗塞症高危險群,進一步查出她左主冠狀動脈堵塞9成,經手術疏通血管、裝2根支架搶救,前後花38分鐘,較一般急診縮短約一半時間,心臟功能也恢復到8成,康復出院。  陳婦昨日現身說法表示,她不曾有胸悶典型症狀,從沒想過會心肌梗塞,感謝中國附醫醫療團隊救治,她出院後遵醫囑,除了定時服藥、飲食規律節制,丈夫每天清晨陪她起床走路1小時保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全台每年急診就醫件數從2005年568萬件增加到今年655萬件,凸顯急診壅塞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心臟疾病列國人10大死因第2位,尤以心肌梗塞猝死率為甚,死因與急診壅塞導致未能及時搶救、打通血管並阻止心肌壞死有關。  許凱程指出,心肌梗塞典型症狀多為胸痛,約有1/3患者為非典型心肌梗塞症狀,主要以意識改變、全身虛弱、上腹痛、嘔吐呈現,易被醫師忽略,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導致未做心電圖而成為漏網之魚,延誤治療時機。  許凱程與心臟科醫師團隊打造「人工智慧輔助急診心肌梗塞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判讀8000名病患、判讀率9成;利用AI演算出不典型症狀患者的危險等級分數超過3分,或出現胸痛,立即傳送通知、心電圖給醫師,大幅縮減搶救黃金時間。

Read More

負向思考 憂鬱少女輕生

醫師李博偉說,台灣一年有近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其中4成有憂鬱症狀。(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5歲少女「小璇」自國一開始經常悶悶不樂,在教室無法專注、無故緊張、坐立不安,甚至有突發恐慌發作的狀況,是校方輔導對象;國三開始不想上課,功課愈來愈無法負荷,成績也退步,有一天竟在學校割腕,經送醫救治,事後作情緒障礙治療半年才恢復穩定上課,現由門診追蹤。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博偉表示,評估「小璇」的憂鬱症狀、家庭及人際關係,採取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方式,協助她跳脫不斷重複循環的負向思考。在小璇的憂鬱症狀逐漸減輕後,並安排家庭諮商,重新連結其與家庭關係,加強親子彼此間的溝通模式,也協助小璇父母紓解面對孩子轉變的情緒壓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小璇開始能找出不同情緒處理方法並回到學校上課。  李博偉指出,青少年身體、心理、社會情感等面向皆有大幅度轉變,他們急於尋求獨立自主、建立自我認同,但同時也面臨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壓力,面對自我價值觀的挑戰、重複經驗的無助感,若親子關係再疏離,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青春期也被稱為情緒風暴期。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障礙症,以憂鬱症或低落性情感障礙症為主;其背後的成因複雜,包括同儕關係、家庭問題或是自我認同等發展危機,有些青少年會出現拒學、離家出走、藥物濫用及自我傷害等行為。  他說,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15~17歲的青少年有6.8%罹患重度憂鬱症,1年有將近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其中4成有憂鬱症狀。青少年憂鬱症狀常常不典型,常因為情緒表達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無法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反而變得脾氣暴躁、易怒,或出現許多身體症狀,例如頭痛、腹痛,常讓家長或師長誤以為孩子是叛逆期或生病,而延誤就診及治療的時機。 (珍惜生命,請撥打專線一九九五。)

Read More

住院長輩互畫肖像 後青春繪本 好療癒

高榮南院住民在後青春大人繪本俱樂部活動中,藉由「畫我.話我」整理敘說與實物化,手作完成自我敘事後青春自傳繪本,並相互分享。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與台灣文學館跨界合作,舉辦「後青春大人繪本俱樂部」活動,以創齡資源箱結合繪畫與輕文學繪本為基底,突破疫情與身心障礙的限制,住院長者藉由「畫我.話我」整理敘說與實物化,手作完成自我敘事後青春自傳繪本,並相互分享。  後青春大人繪本俱樂部活動以2人為1組,讓長輩互畫大頭肖像,先用奇異筆描出對方輪廓,再佐壓克力顏料幫自己的圖像上色,阿公、阿嬤看到同伴所畫的成品後莫不開懷大笑「原來我長這樣子」。  上色過程中,有的長輩用色大膽、線條前衛,獲得老師盛讚大家太有天分了,以後要爭取將作品放在博物館開展。  台文館合作的閏風箏美術工作室老師閻孟潁表示,藉由繪本故事及肖像畫的創作,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雖然長的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被理解的價值。

Read More

乙醛易累積體內 酒精不耐症 增罹癌風險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資深研究員暨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創辦人兼理事長陳哲宏,呼籲國人重視酒精不耐症與食道癌、口腔癌息息相關。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為「酒精不耐症」症狀。研究發現,台灣有45%的人有酒精不耐症,高居世界第一,等於近一半人口的基因中缺乏酒精代謝酵素,無法將乙醛代謝為醋酸;若是持續飲酒,導致乙醛長期累積在人體中,將提高癌症的發生率,尤其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高達一般人50倍。  花蓮慈濟醫院21日邀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資深研究員暨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創辦人兼理事長陳哲宏博士,分享「戒酒與食道癌防治」,呼籲國人重視酒精不耐症與食道癌、口腔癌息息相關。  陳哲宏指出,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過多的累積容易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及其他疾病;尤其國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分別居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4及第6名。他呼籲重視酒精不耐症及癌症的預防,包含醫療院所檢查表單中可加入飲酒習慣調查外,也期待未來可將酒精不耐症納入口腔癌篩檢。

Read More

坐月子逢生日 中榮為媽咪慶生

鄭女坐月子期間巧逢生日,中榮產後護理之家貼心為她慶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1歲鄭姓女子因為高齡懷孕,不敢大意,轉診到台中榮總高危險妊娠門診,就診期間得知醫院有產後護理之家,對一條龍式服務印象深刻,立馬簽約。懷孕36週時,突然破水,寶寶提早報到,回想生產過程驚險,慶幸轉到中榮,在團隊照護下,母子均安。在坐月子期間巧逢鄭媽媽生日,護理之家特別為寶寶準備手腳拓板,讓爸媽親手為寶寶拓印,貼心安排,讓她很感動。  在中榮產兒科團隊照護下,鄭女和兒子阿發一起到產後護理之家,鄭女透露,家族大都餵奶不成功,在護理團隊陪伴指導下,她可以擠出乳汁,順利讓兒子吃到珍貴母乳,讓她很感動,也感謝醫護團隊的細心照顧。中榮附設產後護理之家,有別於坊間機構,是醫學中心等級的專業團隊照護,由護理部、婦女醫學部、兒童醫學中心、傳統醫學科、復健科及營養室專業人員,共同為母嬰照護品質把關。  另外,由資訊室、護理部與智聯公司共同設計專業全智能系統,從產檢期,就提供專屬智能APP及網站資訊,讓媽咪能快速即時獲得護理之家服務資訊、方便預約參觀、貼心主動提醒等等功能,提供母親從孕期的指導延伸到後續健兒門診並記錄寶貝成長。並建置醫學中心等級的資訊系統,詳實記錄媽媽及寶寶每日照護紀錄、護理交班、醫師巡診紀錄、感控紀錄等,確保媽媽與寶寶的最高照護品質。  此外,還有多項智能設施,如感應式門禁管理、寶寶定位與管制區即時告警、即時視訊探視寶寶、APP控制冷氣燈光、多處空氣品質24小時偵測等等安控及貼心措施,維護母嬰與照護環境的安全。寬敞的嬰兒室坐落在機構正中心,提供24小時寶寶視訊功能,讓愛無距離,家人可以一起關心寶貝的成長。

Read More

補鈣規律運動 可預防骨鬆

門諾醫院表示,骨質疏鬆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問題,其實從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注重鈣質的補充,愈早開始,便可減少日後出現骨折的機會。(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門諾醫院響應10月20號世界骨鬆日,昨天在門診大廳舉辦宣導活動,除了透過骨科醫師的衛教短片讓民眾對骨質疏鬆有更多的了解,現場也提供民眾免費的骨質密度檢測,希望民眾重視自己的骨骼健康,維持好骨力。 門諾醫院表示,台灣髖關節骨折率全球第一!其髖關節骨折的原因就是從「骨質疏鬆」開始,因此;千萬別小看骨質疏鬆,很多人經常覺得全身痠痛,卻不知這其實可能是骨質疏鬆所造成,直到發生骨折才發現問題大了。 門諾醫院副院長游冬齡表示,骨質疏鬆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問題,其實從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注重鈣質的補充,愈早開始,便可減少日後出現骨折的機會。 門諾醫院健檢中心主任黃繩龍表示,社區健康部同仁自今年7月至9月間,於花蓮市各關懷據點針對65歲至90歲的長者,以超音波式骨鬆測量儀為383位長者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只有16%的長者骨質密度正常,有骨質流失現象的長者占72%,其中骨質疏鬆現象者占了12%,可見有大多數長者對於骨質疏鬆症仍然不了解。 骨科醫師蔡傳恩表示,骨鬆症常被認為是女性疾病,其實,男性也會有骨質流失的現象。尤其30歲以後骨質便會開始慢慢流失,女性在經歷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更快,因此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比男性提前10年左右。 蔡傳恩表示,因骨質疏鬆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因此不易察覺,除了老化,有些男性因為生活型態的不正常、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是因特殊狀況需接受賀爾蒙治療者,都會增進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骨質疏鬆早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男性同樣有患病的風險。 蔡傳恩強調,年輕時就要增加自身的骨密度,平時透過補充鈣質、蛋白質,加上健走、慢跑及負重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症,而停經後女性更要注意平時的骨頭保養, 每天花30分鐘健走,15分鐘日曬增加維生素D的攝取,促進鈣質的吸收。

Read More

婦偏頭痛 吃飯也痛 竟是中鼻甲症候群

江姓女子長期頭痛鼻塞流淚,經就醫檢查發現是中鼻甲症候群,經醫師透過內視鏡鼻中膈矯正及鼻甲微創刀切除後,找回生活品質。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6歲江姓女子長期偏頭痛,去年起臉頰眉頭眼窩都痛,到了今年連吃東西也痛,常常流淚,看過牙科眼科中醫,都沒改善,輾轉到中山附醫耳鼻喉頭頸外科,原來左側鼻中膈彎曲如骨刺,直接刺在患者中鼻甲上,當下以止血棉隔開鼻中膈與中鼻甲,頭痛鼻塞立即改善,確診是中鼻甲症候群,經過內視鏡鼻中膈矯正及鼻甲微創刀切除後,找回生活品質。  江姓女子說,長期偏頭痛,都靠止痛藥緩解,去年起臉頰眉頭眼窩都痛,到了今年連吃東西也痛,常常流淚,看遍過牙科眼科中醫,都無法徹底改善,因為鼻塞症狀,中醫師懷疑是鼻炎或鼻竇炎造成頭痛,建議看耳鼻喉科,輾轉到中山附醫耳鼻喉頭頸外科就診,才找到真正病因,終於擺脫長年來的痛苦。  中山附醫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黃承楨表示,患者在鼻竇內視鏡檢查下,發現左側鼻中膈彎曲如骨刺,直接刺在江女的中鼻甲上,門診當下利用止血棉隔開鼻中膈與中鼻甲,江女頭痛及鼻塞當下立即獲得改善,確診是中鼻甲症候群。接受內視鏡鼻中膈矯正及鼻甲微創刀切除後,除了頭痛症狀解除,鼻塞也不見了,恢復正常生活品質。醫師指出, 頭痛原因相當多,由鼻子造成的鼻因性頭痛,大約占3%到5%。  黃承楨說,中鼻甲症候群原因包括急、慢性鼻竇炎或鼻中膈彎曲。中鼻甲症候群就是因為鼻中膈彎曲或中鼻甲肥大,造成原本不該接觸的部位,互相壓迫。支配鼻中膈及中鼻甲的神經為三叉神經的眼分支,受刺激就會造成頭痛的症狀,疼痛位置大多自眼眶內側開始,沿著鼻子、眼睛到額頭,有些甚至痛到腦後。  第1線治療是口服抗組織胺及黏膜去充血劑合併局部類固醇噴劑,部分患者症狀嚴重,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考慮手術。在內視鏡系統下,將彎曲的鼻中膈矯正,同時將肥大的鼻甲部份切除。由於彎曲的鼻中膈不會再生,解決鼻塞及頭痛問題,幾乎不會有復發的情形。

Read More

護理師貼心升旗典禮 逗樂住院翁

亞大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陳俞廷替患者舉辦升旗典禮。(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南投縣1名75歲白姓退休師,因腹主動脈瘤緊急住院,經醫護悉心照料2月餘狀況好轉,日前恰逢雙十國慶,護理師陳俞廷隨意一句「老師,今天是國慶日,您想參加升旗典禮嗎?」患者頓時精神大好頻頻點頭,於是她巧手製作國旗,再用點滴架模擬「升旗大典」,果然讓老翁笑得合不攏嘴,也激起復健動力。  亞大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罹患腸阻塞及慢性肺阻塞肺病,並有腹主動脈瘤,緊急置放支架後症狀好轉,但仍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一度命危,醫療團隊仍奮力一搏。  由於患者病況過於嚴重,經評估無法開刀,僅能透過廣效型抗生素保守治療,同時輔以優酪乳餵食,以提升腸道好菌,雖然進步緩慢,但在護理師們悉心照護下,總算讓患者從重度昏迷到恢復清醒。  由於白伯伯為忠貞愛國的退休高中歷史老師,當他恢復精神後適逢雙十國慶日,護理師陳俞廷在每天例行換藥時隨意一句:「老師,今天是國慶日,您想參加升旗典禮嗎?」沒想到患者頓時眼睛睜大頻頻點頭,於是陳俞廷精心繪製一面國旗,還用點滴架充當旗桿,為患者舉行專屬升旗典禮,逗得白伯伯眉開眼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