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長QT症候群 13歲男生數度昏倒

中國醫學大學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呼籲家長為孩子安排心電圖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先天性心臟病。(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13歲國中男生,雖然長得比同年齡高壯,從小很少生病,但兩次在家中無預警昏倒,經心臟科醫師確診為「先天長QT症候群」,目前接受藥物治療,定期回診,至今半年沒有發生暈倒的情形,由於先天長QT症候群為遺傳性疾病,醫師建議家長進行家族篩檢預防憾事。  中國醫學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指出,這名患者罹患相當少見的「先天長QT症候群,簡稱LQTS」,QT代表心臟肌肉收縮到完全放鬆所花的時間,心電圖中的QT波段會明顯延長大於450毫秒,使用基因篩檢可以確診分型,發生率約萬分之四,為基因缺陷導致的心臟電生理發生異常,患者多半沒有任何症狀,僅有反覆突發性的暈厥。在某些因素誘發下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或纖維震顫引起暈厥甚至死亡。  戴以信表示,誘發因素包括運動,第一型患者中有68%的病患在運動中發作,因此,建議病患宜避免游泳,以免在游泳池內發作而暈厥,會造成立即溺水,非常危險。其次是巨大聲響,第二型患者有30%會受到巨大尖銳的聲響誘發,醫師建議病患不要使用鬧鈴,手機調至震動,因為聲音的刺激可能會誘發致命的心律不整。再來是睡眠,第三型患者占比較少,64%的患者會在睡眠中發作。另外,許多藥物也有可能誘發LQTS,如抗生素、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等,這類病患僅需停藥便能停止誘發。  戴以信說,統計資料顯示,絕大部分致命性心律不整引起的暈厥因為沒有其他先驅症狀很難預測,如果無法立刻取得體外電擊器(AED),將錯失救命良機,即便盡力救活也可能造成大腦永遠的損傷。因此「先天長QT症候群」病患確診後,醫療團隊會根據病患個別情形,進行風險評估將來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機率,再與家屬討論是否提早放置「植入式體內去顫器(ICD)」,當心律不整發作導致暈厥時,「植入式體內去顫器」將自動電擊心臟,救活病患,目前這是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時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 戴以信建議,「先天長QT症候群」有明確的家族遺傳性,如果家人有過不明原因暈厥,都應該做心電圖篩檢排除,他也呼籲家長為孩子安排健康檢查,進行心電圖篩檢,可以降低先天性心臟病對孩子生命的威脅。目前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在部分縣市國小亦實施心電圖檢查,以提早發現心臟疾病。「先天長QT症候群」有明確的家族遺傳性,若家人有過不明原因暈厥,都應該做心電圖篩檢排除此病。

Read More

憂鬱症得失智症是沒憂鬱者2倍

 高榮南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韋伶走入社區演講,強調憂鬱症與失智症息息相關,老年憂鬱症常以許多身體不適為表現,平時可利用心情溫度計幫自己測驗。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憂鬱症與失智症息息相關。憂鬱症的人得到失智症機會是沒憂鬱症者的2倍。高榮台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韋伶表示,很多人以為心情不好是憂鬱症的開始,但老年憂鬱症則常以許多身體不適為表現,平時可利用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幫自己測驗。  陳韋伶表示,目前在台灣老年15大死因中,失智症為第11名;老年男性15大死因中除失智症外,還包含蓄意自我傷害(自殺)。而老年人自殺常見原因中,慢性化疾病占36%、憂鬱傾向、憂鬱症占26%、家庭成員問題占20%。並伴隨著幾個特性,包括老人自殺意圖強、很少透露自殺想法或計畫、獨居、身體較脆弱。從過往統計數據來看,老年男性自殺率和自殺方式與老年女性相比顯得較高,也較激烈。  陳韋伶說,台灣失智盛行率,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每5人就有1人失智。失智症表現不只是記憶力退化,而是多項認知表現降低,例如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和記憶、語言、知覺─動作或社交認知等,並影響到日常生活獨立進行,複雜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需要協助,例如吃藥。  失智症病程中任何時候都會發生精神行為症狀,包含憂鬱、焦慮、錯認、幻覺、妄想症,及譫妄的視幻覺較不相同和行為障礙等。  陳韋伶說,上週六配合衛生局心理健康月在永康中興里進行老年失智與老年憂鬱演講,就有民眾詢問其母親確診罹患阿滋海默症,而擔憂自己罹病的高風險,如何在生活中預防失智症?她建議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預防三高、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免頭部外傷、不過度飲酒。  在藥物治療方面,因早期失智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認為是老化而延誤就醫,可至高榮南院進行篩檢。

Read More

腹瀉疫情升 1週逾萬人就醫

 中秋團圓烤肉,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提醒,近期腹瀉疫情上升,民眾烤肉、聚餐,應注意衛生安全。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秋賞月烤肉除了計較熱量,也請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疾管署29日公布,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除上週已逾萬人因拉肚子跑醫院,近4週更高達58起腹瀉群聚通報,提醒民眾聚餐烤肉務必注意衛生,以免腸胃炎上身。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腹瀉就診累計11萬3,361人次,近幾週呈上升趨勢;且全國近4週共接獲58起腹瀉群聚通報,除高於2018年同期的38起與2019年同期的37起,其中24起檢出陽性,計393人次,以餐飲旅宿業(10起)及校園群聚(8起)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19起)。  郭宏偉表示,依據往年紀錄也顯示,中秋節當週及後1週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提醒民眾若要烤肉、聚餐,應注意安全。  防疫醫師林詠青也表示,腹瀉分為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源包括: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徹底煮熟,甚至諾羅病毒也可能因為接觸到感染者的嘔吐物、汙染物或飛沫而傳染。  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諾羅病毒感染發病約2-3天,其他腸胃炎症狀會持續1至10天。且依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  因此,林詠青表示,若民眾腹瀉症狀持續超過2到3天,或是嚴重腹瀉、腹痛、嘔吐、無法進食而脫水,就應該盡快就醫。  至於每年國人多以烤肉、賞月度中秋,林詠青表示,切記食材要新鮮,更要充分加熱煮熟,料理前要以肥皂勤洗手。民眾若有腹瀉症狀,應避免處理食材,並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如需外出者,應佩戴口罩,並做好手部衛生,避免傳染給他人。

Read More

上腹痛 發現14cm肝腫瘤

原有十四公分腫瘤(左圖紅圈)經化 療(右圖)消失。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60歲林先生平常有喝酒習慣,且本身有C型肝炎,因右上腹疼痛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肝臟右葉有一顆約14公分的肝腫瘤,不僅侵犯右側肝門靜脈,還有輕度腫瘤破裂的情形,診斷確認為晚期肝癌。醫師與病人討論後,決定接受肝動脈化療,在完成2次治療後,林先生腹痛明顯改善且無副作用,甲型胎兒蛋白從原本51800ng/ml下降至1400ng/ml,14公分肝腫瘤也縮小到幾乎消失。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肝癌病人中大約有2-3成一診斷就已經是晚期肝癌,以往晚期肝癌診斷後存活時間可能只有數個月,但根據研究顯示,肝動脈化療有三成以上的部分及完全治療的成效,有些晚期肝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存活時間可達數年。 肝動脈化療是從左下鎖骨動脈或是股動脈放置暫時性肝動脈導管,對肝腫瘤採用低劑量化療,對肝臟傷害少且安全性高。病人每1-2個月進行一次治療,每次療程共5日,視病人狀況搭配其他治療,如:標靶治療,可以為晚期肝癌病人獲得完善的治療成效。林德福醫師建議,治療方式與成效因人而異,治療前可與醫師討論與規劃。 根據衛生福利部報告指出,肝癌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每年因肝癌的死亡人數高達8千人。林德福醫師提醒,B、C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都是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建議3-6個月要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一旦有肝腫瘤發生時,即可盡早確認及治療。

Read More

自製綠豆燕麥月餅 高纖低脂

花蓮慈院營養師范綱傑與廚師余春櫻聯手示範以綠豆、燕麥等等高纖、低脂食材,製作健康美味的綠豆燕麥月餅。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中秋節前夕,花蓮慈濟醫院29日在蔬福食堂料理小學堂上,營養師範綱傑與廚師余春櫻聯手示範以綠豆、燕麥等等高纖、低脂食材,教民眾製作健康美味的綠豆燕麥月餅,在歡度佳節時也可以吃得輕鬆、安全、無負擔。  範綱傑表示,以1顆50克的月餅來比較,市售的廣式蛋黃月餅熱量就高達257大卡;綠豆椪熱量也要203大卡,含糖量高達39克,常常一不注意就攝取過多的熱量及糖分,所以跟團隊一起設計了高纖、低脂的綠豆燕麥月餅,熱量不僅只有93大卡,糖分減少到5.3克,還多了1.6克的膳食纖維,讓民眾在吃應景的月餅時也可以吃得很健康。  將綠豆仁泡水5小時後蒸熟,並加入椰棗過篩,再加入蔓越莓乾揉勻,就是綠豆椪的內餡。餅皮則是將蒸熟的地瓜過篩,再加入即溶燕麥、低脂鮮乳搓揉成團後,包入綠豆餡壓膜成型再送入150度的烤箱烘烤3至6分鐘,美味的綠豆燕麥月餅就完成了。  范綱傑指出,綠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以及鉀離子,可助於利尿、維持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使用燕麥、地瓜取代傳統餅皮的精緻糯米粉、再來米粉、麵粉等來製作,不僅增加膳食纖維也減少熱量;並以椰棗取代糖,低脂鮮乳取代水,少油少糖外,其中鮮奶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建議長者除了飲用外,也可藉由鮮乳入菜來補充鈣質。  但範綱傑也提醒,因為綠豆及地瓜中的鉀離子含量高,患有腎臟病的病友不宜過量食用,建議1次最多食用半顆月餅,避免攝取過多鉀離子引起心律不整,若是腎臟病友體內的鉀離子偏高,應減少食用含鉀量高的綠豆及地瓜。  另外,范綱傑建議,糖尿病友1天以1顆月餅為上限,最好是分切淺嘗,1次不宜超過半顆,同時「用飯換月餅」的概念減少攝取白飯、南瓜、地瓜、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或是食用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的無糖月餅,用代糖取代一般的糖,降低月餅的總糖量。用食物交換的技巧,酌量攝取,才不會破壞過節興緻。

Read More

HER2陽性乳癌新藥 降3成復發率

HER2陽性乳癌復發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左)與中醫大附醫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透過術後強化輔助治療,可望降低復發率約3成。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乳癌多年來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為婦癌之中的頭號殺手,且雖早期乳癌治癒率高,術後仍有高復發的問題。對此,醫師表示,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領域中,今年8月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加入術後強化輔助治療,有助降低復發率約3成。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相比起其他乳癌類型也較高。  面對復發風險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曾令民表示,依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除了手術治療,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國際公認的標準療程,才能有效避免癌症復發。惟過往研究顯示,即使將術後輔助治療標準療程延長為兩年,復發率也並未因此而下降。  中醫大附醫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唯有積極治療,才是對抗癌症最好的辦法,乳癌的治療以手術作為切點可分為術前與術後,術前輔助治療的治療目標在縮小腫瘤大小、提升治癒率,而術後輔助治療的目標在降低病人的復發率,盡可能地避免復發以爭取更好的生活品質。  早期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劉良智表示,近年來出現了新的觀念,就是接續在標準療程後繼續治療的「術後強化輔助治療」,目的在加強手術後的輔助治療,透過強化輔助治療讓輔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復發率更降低。  劉良智表示,今年8月通過衛福部核准的新一代小分子藥物,國外研究證實,應用在早期乳癌術後強化輔助治療,可再降低約3成的疾病復發率,成為醫師的新武器,有助提升治癒的機會,讓乳癌復發夢魘不再困擾病友。

Read More

B肝孕婦服藥 避免垂直感染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預防B肝母嬰垂直感染,成功杜絕B肝寶寶。 (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國內新生兒雖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高傳染性B肝帶原的媽媽在懷孕及生產的過程中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垂直傳染給寶寶,台大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徐明洸主任表示,為提升全面防護,凡是血清B型肝炎病毒量高的孕婦,可於懷孕滿27週後,健保給付使用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持續至產後4週,以減少在生產過程中垂直傳染給寶寶的機率。  據研究,高傳染性B肝帶原的媽媽仍有10.7%的寶寶垂直傳染成為慢性B肝帶原;而雲林分院目前收治符合高病毒量準媽媽4例,第1例新生兒目前出生已滿1歲,經過追蹤,體內HBS表面抗原檢驗為陰性,第2例也已出生還在追蹤中,目前另2人尚在懷孕治療中。  徐明洸主任表示,2011至2013年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美惠教授與臺大醫學院陳慧玲教授帶領北部數家大型醫學中心研究證實,經過孕期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B肝病毒傳染率可由10.7%降到1.5%,可進一步有效預防母子垂直傳染。  院長黃瑞仁表示,該分院婦幼醫學中心8月起延聘總院婦癌專家陳啟豪副教授到院服務,其專長為婦癌腹腔鏡手術以及機器手臂婦癌手術治療,產科的部分則有高危險妊娠專家許文瑋醫師的加入。 

Read More

訓練肌力 北醫教長輩跳防跌舞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鼓勵民眾及醫護人員勇敢提出病安顧慮,並呼籲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以減少跌倒風險。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你不敢說、我不敢問」是造成醫病溝通與病人安全最大的原因,衛福部台北醫院舉辦中秋防跌暨病人安全發聲活動,鄭舜平院長鼓勵民眾及醫護人員勇敢提出病人安全的顧慮,並與現場民眾一起跳防跌舞,呼籲預防跌倒從日常做起。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鼓勵民眾及醫護人員勇敢提出病安顧慮,並呼籲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以減少跌倒風險。 (記者吳瀛洲攝) 台北醫院鼓勵長輩養成運動習慣,訓練肌力減少跌倒風險。除安排衛教講座,也播放醫病溝通宣導短片,邀請民眾至台北醫院FB粉絲專頁,按讚加入成為粉絲並留言,希望透過多元方式增進醫療互動。  院長鄭舜平表示,無論是機構、醫護、病人或家屬,都是醫院病人安全重要一環,若有任何醫療安全上的疑惑,應該要勇敢說出來,一起守護病人安全,讓溝通零距離。

Read More

糖友開心過秋節 個管師教4招

 糖友也想吃點月餅,醫院個案管理師林俋伶推出四招指導怎麼吃才安心。(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秋節快到了,坊間應景的各式口味月餅紛紛上架,近來門診詢問飲食問題的患者也變多了。為讓糖友也能開心過中秋,醫院個案管理師林俋伶提供衛教營養的4招好用撇步,讓糖友過中秋節時避免吃出問題。  林俋伶指出,最近有位中年男性糖友,有10年的糖尿病史,平時血糖均控制良好,但是這次回診驗血糖,卻發現他的血糖數值出現波動大情形,飯後血糖達到285,以這名患者的情形而言,他的飯後血糖值應該在180 mg/dl,數值明顯過高。詢問最近飲食內容,才發現因為中秋節快到了,不僅多吃了些月餅,連帶平時餐後散步的習慣也怠惰了。  林俋伶表示,糖尿病患開心過中秋的原則是藥物、飲食和運動,3者皆不可或缺。她因此提供糖友在中秋節期間衛教營養的4招撇步,分別是,第1招,開心過節之餘不能忘記服用藥物,藥物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第2招,運動不能停,餐後散步30分鐘,飲食營養要均衡,3餐定時定量。  第3招,避免吃過多慶節代表食物。中秋節期間各大連鎖超商、麵包店陸續出現禮盒,內容不外乎,月餅、蛋黃酥、鳳梨酥等各式糕點。糕點是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品,成分包括,麵粉、奶油、油、糖。而內餡則包括,紅豆、芋頭、綠豆及鹹蛋黃等。吃一整塊月餅就等於吃了半碗飯,五穀根莖類,例如,飯、麵、地瓜、南瓜等,就須減量。  第4招,由於月餅不易有飽足感,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量,建議增加蔬菜及蛋白質,例如肉、蛋、海鮮、豆腐及魚類等份量,來提升飽足感。

Read More

婦長紅斑 竟是皮膚鱗狀細胞癌

台中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提醒無症狀的紅斑易被溼疹、乾癬、角化斑等膚況混淆。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2歲王姓婦人,右額處出現一塊不痛不癢的紅斑已有4個多月,起初在診所接受擦藥、冷凍治療等都不見好轉,進而至台中醫院皮膚科就診,經醫師診治後安排皮膚切片檢查,確診為皮膚鱗狀細胞的原位癌,隨即會整整形外科進行病灶切除,目前恢復良好。 台中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指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中表皮層主要由鱗狀上皮細胞構成,在接受外來的傷害後可能會出現病變,幸運的是因為肉眼可見,較有機會及早診斷,所以切莫諱疾忌醫而耽誤了治療時機。 吳家華表示,皮膚鱗狀細胞原位癌好發在年紀約莫5、60歲以上患者、及高危險族群如長期曝曬於陽光下、本身有免疫力低下的問題、曾有過輻射線傷害或砷中毒的患者,常出現在頭頸部、前臂、小腿處,包括全身的皮膚都有可能出現。 吳家華說,門診最常見到的是以一個沒有症狀的紅色斑塊來表現,合併有結痂、脫皮、色素沉澱的情形,並且慢慢擴大,民眾常會和溼疹、乾癬、角化斑等膚況混淆,所以必須要尋求專業的皮膚科醫師的檢視及切片檢查,才能及早診斷並治療。 吳家華,原位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進展成皮膚癌,侵入肌肉、骨骼,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除了接受完整切除,還得定期門診追蹤是否有復發的情形。她也提醒,這些患者將來再得到皮膚癌的機率會大幅上升,平常外出要做好防曬工作,避免紫外線的曝露,並且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才能預防皮膚癌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