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降血壓藥 勿吃魚油保健品

台北慈濟醫院藥師王平宇表示,無論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若食用不當或過量,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74歲許伯伯患有心律不整,最近聽親友推薦吃魚油可以降血壓、抗血栓、保心顧眼睛,但因本身在服用藥物,許伯伯擔心會有副作用,便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諮詢。藥師王平宇評估他服用的藥物為抗凝血類,若再吃魚油一類保健食品,恐產生加成影響,增加出血風險,遂即時衛教正確用藥觀,強化對保健食品的認知。  9月25日是用藥安全日,近年保健風氣盛行,民眾常抱著「有吃有保庇」、「有病治病,無病安心」的心情,服用健康、保健食品。但市面上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琳瑯滿目,不少民眾不清楚兩者差異,甚至在服用藥物的同時,補充多種保健類食品。  王平宇說明,成為「健康食品」須有嚴格的審查標準,如:市面上部分魚油、紅麴產品等,有科學證據顯示其具生理調節及保健功效,並在產品包裝上標有健康食品標章(小綠人)及認證字號;而常見「保健食品」如:膠原蛋白、酵素等,僅做為一般食品使用,沒有實證證明其保健功效,且日常所需的營養素,民眾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無需特別額外補充,因為無論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若食用不當、服用過量,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  王平宇表示,服用保健類食品前,需確定食用原因、建議攝取量,若因慢性疾病正服藥者,更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常見易產生交互作用者如: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抗血小板、抗血凝劑: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建議先與醫師討論。  至於降血脂藥物需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二者並用如同提高藥的劑量,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深色尿液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之藥物,需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併用。  高血壓與腎臟疾病患者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針對許多民眾認為「只要將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王平宇藥師提醒,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若真有服用需求,應先向醫師、藥師諮詢,避免弄巧成拙,產生不良影響。

Read More

輸出武肺增19例 張上淳質疑菲檢測

菲律賓驗到自台入境的武漢肺炎陽性個案,一口氣暴增18例。專家張上淳說,相較於其他國家,菲律賓驗到自台灣入境的陽性率高出數十至數百倍,「無法理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疑似台灣輸出武漢肺炎病例,23日一口氣新增19例,包括18例菲籍與1例日籍,累計達38人,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質疑,認為菲律賓驗到自台灣入境的陽性率較其他國家高出數十至數百倍,實無法理解。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18名菲律賓籍民眾及1名日本籍民眾自我國返回母國時,檢出COVID-19(武漢肺炎)陽性。18名菲律賓籍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8名男性及10名女性,分別在台從事作業員、家庭看護工、船員等工作,離境日期介於8月19日至9月11日,皆於入境菲律賓時採檢陽性。經匡列在台接觸者共372人,應採檢202人,核酸及血清抗體檢驗均為陰性。  惟其中有11例於今年9月11日搭乘同班機返回菲律賓,該班機共78人自我國入境,含9月16日已公布2名個案,該班機累計13名檢驗陽性個案,陽性率達16.7%,異常偏高;另有4例為9月10日同班機返菲旅客。  至於另1名日本籍個案為50多歲男性,今年8月29日入境我國,9月12日檢疫期滿,9月14日返國,於入境日本時採檢抗原檢驗結果呈陽性,但9月20日及9月21日核酸檢測複驗結果為陰性;個案在台接觸者共匡列1人,核酸及血清抗體檢驗均為陰性。  據統計,已有38人由台灣出境到其他國家採檢為陽性,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分析,6月1日至9月20日自我國出境至鄰近國家檢驗陽性率,菲律賓累計檢出25例,陽性率達0.48%(8月0.39%、9月2.00%),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介於0.005%至0.055%),已透過正式管道向菲國瞭解細節。   張上淳也表示,從今年6月開始陸續傳出台灣疑似輸出個案,指揮中心都比照本土病例進行疫調,但到目前為止,個案在台接觸者採檢都是陰性、抗體也是陰性,且追蹤14天也都沒有症狀,顯示台灣並沒有社區感染現象。  尤其在境外被驗出的個案中,經專家小組研判,有5例是偽陽性、有3例是在當地感染機會大;有1例是在美國感染機會大,且這些個案在台灣都沒有造成傳播。讓張上淳表示,台灣出境到菲律賓驗出的陽性率比其他國家高出數十、數百倍,實在無法理解。

Read More

國際研究:逾5成武肺確診者染流感

專家指出,今年秋冬恐面臨疫情與流感雙病毒威脅。據研究,施打流感疫苗有助減少9成交叉感染風險。(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當前,台灣又即將進入流感高峰季節。專家指出,國際研究顯示,在數百名新冠肺炎確診者中,超過5成同時感染流感。然而施打流感疫苗有助減少9成交叉感染風險,並降低新冠肺炎罹病的嚴重度。鑒於10月5日公費疫苗即將開打,呼籲民眾重視施打流感疫苗的必要性。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狀表現與流感相似,兩種疾病都一樣會出現發燒、疲勞感等症狀。不同的是,新冠病毒患者臨床病症表現多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如乾咳、呼吸困難等。在流感盛行的秋冬季節中,若新冠肺炎碰上流感肆虐,恐造成診斷不易,增加醫療資源與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  根據國際單一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在307名新冠肺炎確診者當中,超過5成同時感染流感,顯見在新冠疫情期間,同時感染的情況十分常見。而在新冠肺炎合併感染流感確診者中,出現疲勞的機率增加9.9% ;且新冠肺炎合併感染B型流感確診者,治療後有高達3成會出現病情惡化現象。  從上述研究間接證實,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獲得控制之前,施打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黃立民指出,加拿大上個月發表的研究論文顯示,當社區流感疫苗接種普及率提高到90%時,新冠狀病毒確診案例的累計數量將減少23%、交叉感染的病例更減少92.9%。  雖然流感疫苗是避免雙病毒交叉感染的重要角色,但依國內8月底一份出爐的網路調查顯示,每年都會固定去打疫苗者占44.31%,今年雖新增了12.59% 施打者,但以前和今年都不會去施打的人,仍有3成之多。  黃立民呼籲,今年秋冬在雙病毒威脅下仍然險峻,民眾仍不可輕忽,建議無論公費或自費,皆進行流感疫苗的接種,以確保健康。

Read More

生產用力過度 29歲婦中風

自然產用力過度,29歲孕婦中風,新高醫院協助復健療程一年,現已可生活自理。(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29歲產婦(安妮),因生產過程用力過度,造成腦血管破裂導致中風,開刀發現動靜脈畸形,與因主動脈剝離症狀驟逝的藝人小鬼,都屬於身體內的不定時炸彈;新高醫院復健團隊指出,此案例發生率不到1%,但右腦因受到血液壓迫造成左半身暫時癱瘓,經院方負責後續復健療程一年,安妮已可生活自理,並照顧三個小孩。  安妮於去年6月自然產後即陷入昏迷,經檢查發現腦血管因生產用力過度破裂而導致中風,主要病因為動靜脈畸形,經電腦斷層顯示,右額葉前顱內血管出血破裂,同時造成腦中線結構位移,出血蔓延至蜘蛛網膜下腔,瞬間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劇烈疼痛且可能當下猝死。  孕婦當下即插管住進加護病房,並接受顱骨切除術發現動靜脈畸形,需要清除出血,但因當下出血壓迫右腦,導致術後身體左半邊暫時癱瘓,在新高醫院歷經一年多復健及診治後,安妮進步神速,除了左手無精準控制,現在其餘正常生活皆可自理,也可在家照顧孩子,持續繼續門診復健即可。  新高醫院復健團隊說,動靜脈畸形導致中風的症狀相當罕見,一般來說只有1%的機率,而發生在產婦生產過程的病例更是極少;通常復健的程序第一步需要先訓練到能坐於床邊不靠背,到不用人扶,能獨立坐床邊,軀幹核心夠力才能較長時間坐於輪椅上,可坐輪椅就能到治療室使用較多治療器材復健,有助於增進其身體能力。  可坐輪椅後,也能到院外走走及外出;平時在床上可練習抬屁股,持續增進核心肌群,有助於後續練習站立、使用輔具站立,再一步一步到行走練習,及未來能上下樓梯。  安妮說,整個復健過程花了1多年的時間,還要帶著剛滿月的嬰兒來住院復健,家中2名孩童也被迫與媽媽分開,真的很艱辛。

Read More

眼澀口乾 婦乾燥症上身

適度讓眼睛休息,是減緩現代人文明病乾眼症的最基本預防。(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眼科醫師劉音慈表示,一名典型乾燥症的60餘歲女性,除了嚴重的角膜破皮影響視力外,也有口乾舌燥,關節痠痛的全身性症狀,除了眼睛部分的各項藥水治療外,還要配合使用淚管塞,隱形眼鏡及全身性免疫調節藥物才將病情控制。  劉音慈說,所謂乾眼症係指眼睛角膜上的淚水層是由最外層的脂肪層,中間的水層和最內層的黏液層所組成。不論是哪一層因為疾病或物理蒸散而改變,就會造成淚液膜的不穩定,出現眼睛刺痛不適,乾澀,疲勞甚至反射性流淚等症狀。嚴重的乾眼症可以造成角膜破皮受損,感染以致影響視力。  乾眼症可透過自我症狀檢測,初步篩檢自己是否有乾眼症的症狀,這些症狀包括常感到眼睛乾澀疲勞、眼皮常感到緊繃沉重、眼睛常常發癢、眼睛模糊有異物感、眼睛有灼熱感刺痛感、眼睛對光、風砂、煙等外在刺激很敏感、眼睛分泌物很黏稠。  醫師則可透過裂隙燈觀察角膜上淚水層的分布狀態,角膜破皮,結膜充血的狀態及以試紙直接檢驗淚水的分泌量。有些乾眼症的病人容易伴隨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或乾燥症,則可抽血檢驗是否有相關抗體。  嚴重的乾眼症易造成角膜感染潰瘍,導致角膜的永久病變─即失明。輕微的乾眼症可以利用熱敷,使用人工淚液等方式來改善症狀讓眼睛適度的休息,並適時地補充未含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來減緩眼睛的不適。中等程度的乾眼症則需使用藥膏及局部抗發炎藥水來改善眼表病灶。更嚴重的乾眼症可以加入免疫調劑之藥水,自體血清,放置淚管塞等方式來治療。  如何減少乾眼症的發生,民眾可讓眼睛適度休息,使用3C產品40至50分鐘後就要休息10分鐘,提醒自己多眨眼、多看遠方,也可以透過熱敷眼睛、在工作場合放杯熱水,增加空氣中的濕度;飲食方面多攝取魚油含omega-3,但最好食用巴掌大的魚,少吃深海魚油,避免重金屬累積。

Read More

新北登革熱家庭群聚 增2例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說明新北市三峽區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研判為一起群聚事件。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儘管時序已值秋分,但濕熱天氣仍使病媒蚊活躍,疾管署22日表示,新北市三峽區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皆為9月16日公布個案(案1、案2)之家人,採檢確診,為一群聚事件。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分別居住於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的30多歲女性(案3)及礁溪里之30多歲男性(案4),為9月16日公布個案(案1、案2)之家人,因皆為確診個案接觸者,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因IgM、IgG抗體均呈現陽性,研判確診。  劉定萍表示,新增2名個案近期皆無出國史,案3平時活動以住家為主;案4平時活動以住家及公司為主。案3於8月29、30日,案4於8月29、30日及9月5、6日至五寮尖山菜園協助案1、2務農。2人皆曾於9月4日出現發燒症狀並就醫,案4於9月8日曾出現紅疹。  由於案3、4皆有五寮尖山菜園活動史,研判該菜園周邊感染可能性較高,為同一起群聚事件。  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活動地及住家周遭孳清及區塊化學防治,並持續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同時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加強疑似個案通報,相關社區監測將持續到10月9日。  據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5例居住新北市(4例三峽區、1例中和區);另累計59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再次呼籲,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且近期受鋒面影響各地有雨,民眾應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如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或覆蓋,避免成為孑孓孳生的死角。

Read More

童頭痛常跌倒 竟是罹患腦瘤

少年從國小四年級開始頭痛到國三,最後暈倒送醫才發現竟腦部竟長腫瘤(紅圈處為中腦腫瘤)。(圖由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15歲男孩因頭痛不適昏倒,被家人緊急送醫,經送醫檢查,發現男孩眼動受限,眼睛無法往上看及往外側注視,醫師問診發現,他自小學4年級就開始頭痛,且因眼動受限而時常跌倒,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水腦併中腦腫瘤,立即安排手術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張寶玲醫師表示,在臨床經驗中,頭痛是病童最常抱怨的問題,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及國、高中學童;其中大部分為原發性頭痛,如偏頭痛及緊縮型頭痛等。但是,如小朋友有日漸增強或頻率增加之頭痛,且併有不對稱之神經學異常,如:單側肢體無力、抽搐、眼動異常、步態不穩或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燒或體重下降等,應注意有可能是「繼發性頭痛」,也就是明確病因所引起之頭痛,如:感染或腫瘤所致,應立即就醫治療。 除繼發性頭痛外,張寶玲醫師也指出、青少年常有「原發性慢性頭痛」,也就是偏頭痛及緊縮型頭痛的問題,青少年慢性頭痛常與心理狀態及生活習慣有關,如:壓力、憂鬱焦慮、睡眠障礙、阻塞性呼吸中止症或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姿勢不良等引起。青少年頭痛不僅是生理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課業表現、人際互動及生活品質,也易加重憂鬱、焦慮及造成抗拒就學、常請假等問題。 醫師指出、處理慢性頭痛患者除了要排除繼發性頭痛外,另需細心問診及評估病童心理及精神狀態,如情緒、同儕相處及課業問題等。針對頭痛患者之治療,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方式可考量壓力處理技巧等。如果是因睡眠問題引起之頭痛,則需另作相關評估及處理睡眠問題。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小朋友有長期頭痛問題,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Read More

驚!臥床嬤滿耳蛆 醫花1小時除蟲

老奶奶耳朵裡長滿蛆蟲,不排除是蒼蠅鑽進耳朵裡產卵所致,再晚處理恐傷及腦部。 (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一名86歲長年臥病在床的老奶奶,驚見右耳裡長滿蛆蟲!老奶奶因近日右耳不適、出血,被送往台北榮民醫院台東分院治療,耳鼻喉科醫師江冠緯說,第一次看到病人耳中長滿蛆蟲,她邊清除邊尖叫,結果花了1小時,才把20多隻的蛆蟲清乾淨。  長相甜美的江冠緯醫師,談到清除蛆蟲的過程還有點「心驚驚」,她說,透過內視鏡儀器,發現老奶奶右耳裡滿是蟲蟲、不斷蠕動,結果清出20多隻的蛆蟲,若再晚處理恐傷及腦部。 醫生江冠緯說,第一次看到病人耳中長滿蛆蟲,她邊清除邊尖叫。 (記者鄭錦晴攝) 老奶奶因長久臥病在床,近日右耳感到相當不舒服,耳鼻喉科醫師江冠緯透過內視鏡儀器發現,原來她右耳裡長滿蛆蟲,經吸引導管抽取,才把20幾隻大大小小的蛆蟲清除完畢。大大小小的蛆蟲約0.3至0.5公分長,讓醫護人員驚嚇不已。  江冠緯說,不排除是蒼蠅鑽進老奶奶耳朵裡產卵所致,導致疼痛難耐的情形,還好及時發現送醫治療,再晚的話,一旦蛆蟲進入中耳牆再進入腦部,後果將更嚴重,呼籲民眾家中有臥病在床的長輩,一定要注意平日要清理耳朵。  如何預防蒼蠅進入耳朵,江冠緯提醒,臥床病人平日除要保持身體的清潔,包括耳朵至少每天用毛巾擦拭,定期清除耳垢,此外,生活環境保持乾淨,減少吸引蒼蠅的誘因,最重要的是耳朵一旦不舒服,就要立即就醫。

Read More

台大超級電腦 加速精準診斷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將啟用新一代AI超級電腦系統,整合資料、人才、算力及轉譯等智慧醫療四大資源,加速智慧醫療發展。(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22日宣布啟用新一代AI超級電腦系統,整合資料、人才、算力及轉譯等智慧醫療四大資源,加速智慧醫療發展,連腫瘤都可精準揪出。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自今年2月成立的智慧醫療中心,將啟用新一代AI超級電腦系統,期望藉由系統強大的運算能力,處理巨量複雜的臨床文字及影像資料,整合資料、人才、算力及轉譯等智慧醫療四大資源,加速智慧醫療發展。  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新一代AI超級電腦系統DGX A100,運用自然語言處理與電腦視覺等人工智慧技術,在生理訊號自動監測、醫療決策輔助及醫療風險預測等已有卓越的研究成果。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張允中在表示,院方與永齡健康基金會、睿傳數據攜手開發應用於電腦斷層之疾病偵測的人工智慧輔助系統,首期開發的肺結節自動偵測系統,在放射科醫師通力合作下,完成標註近5,000組肺結節,系統整合10種AI模型,系統可擷取檢查部位自動分類,也自動肺臟肺葉分割模型、肺臟腫瘤自動偵測模型等,可找出腫瘤位置、大小、體積、位置,直接把資訊轉到放射科,可自動生成結構化報告,減少人為疏失,協助醫師精準判斷。  台大醫院團隊也藉由心胸部電腦斷層影像,以自行開發的神經網路架構,及聯邦式學習之模式,共同開發心臟主動脈鈣化及脂肪全自動分析AI模型,透過模型可以自動分類及計算胸腔鈣化與脂肪定量,心臟分割準確度達94.2%,分析一個病例只需要0.4秒。  另也發展快速乳房超音波電腦,輔助偵測或診斷系統,以電腦輔助方式協助腫瘤的偵測以及診斷,採一次性及單階段的設計,在1秒內快速完成超音波影像閱片程序,並精確定位出腫瘤可疑位置。本系統具有高檢測率、低偽陽性和具備強韌度。在95%偵測準確度下,每個pass(300張)的偽陽性率僅2個病灶,大幅減少檢測時間,而良惡性診斷準確度高達89.2%。

Read More

平腦症致病新基因找到了

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平腦症」致病新基因CEP85L,論文躍登國際期刊。 (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平腦症」在台灣預估約有300個病人,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腦部發育異常。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平腦症」致病新基因—CEP85L,將有助成為藥物或基因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小佑(化名)今年20歲,出生時跟其他小孩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但是媽媽發現他的語言能力似乎發展的比較慢,到一歲半還只能講一兩個單字。小佑在3歲及4歲時有兩次熱筋攣(發燒時會抽筋癲癇發作),持續大概約5分鐘。8歲時確診有癲癇症,但即使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每個月還是有一到兩次癲癇發作。  經腦部核磁共振後發現小佑的大腦跟別人很不同,在後面的大腦區域沒有正常的腦迴發育(平腦症),因此高雄長庚醫院研究團隊與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鐘文宏主任合作,應用次世代定序技術,替小佑和家人做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小佑是因為一個從未被發表過的新基因突變所導致的平腦合併癲癇症。 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平腦症」致病新基因CEP85L,論文躍登國際期刊。 (長庚醫院提供)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醫學部腦功能暨癲癇科蔡孟翰主任表示,正常人的大腦表面會有許多皺褶,稱之為腦迴,和高階認知功能發展息息相關。但有極少數的人腦迴沒有發育或發育不好,呈現較平滑無皺褶的外觀,因此被稱為「平腦症」。  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發現了平腦症的致病新基因—CEP85L,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20年4月神經科學重量級期刊「神經元(Neuron)」,期望未來能成為藥物或基因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蔡孟翰表示,平腦症目前已知是第17號染色體上的LIS1基因缺失所造成,平均每一百萬個新生兒中僅有12個平腦症個案,通常無法存活超過2歲,部分存活者,腦的智力發展也只有3至6個月大程度,且常合併嚴重的發展遲緩以及頑固型癲癇症,嚴重者甚至沒有語言、吞嚥或是行走能力,對病患家庭來說,是很沉重的負擔。 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平腦症」致病新基因CEP85L,論文躍登國際期刊。  (長庚醫院提供) 由於有一部分的平腦症是因為基因突變所造成,因為大腦在發育時,神經細胞需要移動到大腦表面(皮質),這個過程需要很多基因來調控,當這些基因出了問題,神經細胞無法移動到對的地方,就會引起大腦的皺褶無法正常發育,而產生平腦。  經繼續與澳洲、美國、馬來西亞等跨國團隊合作,發現全世界其他12個同樣是CEP85L基因突變的病人。再進一步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蔡金吾教授的基礎研究團隊合作,在動物及細胞模式,確認此基因在老鼠身上的確會影響大腦發育;而此基因製造的蛋白質位於中心體上面,因此也是第一個「中心體組成基因」被發現和平腦症相關。  這個新的平腦症致病基因—CEP85L,是病人本身自發性的突變,父母親都沒有帶這個基因突變,全世界也從來沒有發現過這個基因和人類的疾病有相關。  蔡孟翰表示,由於這項重要的研究發現,有助於加速未來醫師在診斷這類大腦發育異常疾病的速度,解答了家屬為何沒有任何家族史、但是小孩會得到這個嚴重疾病的疑問,甚至未來可以提供成為產前篩檢的基因,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也期望未來能成為藥物或基因治療發展的方向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