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暴露奈米微粒 增肺損傷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中)21日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奈米微粒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若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圖右為國衛院長梁賡義、左為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奈米微粒比PM2.5還小,因為體積極微小被廣泛用於日用品產業,但國衛院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PM2.5指直徑小於2.5μm(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奈米微粒則是直徑小於0.1μm,當粒徑愈小,就愈容易累積在下呼吸道、肺泡區,可能增加發生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  國衛院環醫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帶領的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研究團隊,於4年間重複測量台灣14家製造和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包含13家工廠與1家研究機構,分為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監測其血液、尿液、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等多項生理數值,結果發現,出現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吳威德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中,有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等情況,是處理奈米材料工作者潛在健康風險的主因,代表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研究成果已於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吳威德表示,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觀察到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而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此研究將會持續追蹤。  吳威德提醒,由於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從事奈米材料相關製程時,多設有無塵室等配備,工作人員受到影響機會較低,但磁磚或馬桶製造業有些員工只戴活性碳口罩恐怕不夠,至少要N95以上才能防護,同時建議可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措施。

Read More

高市訪查口罩通路 揪15家違法

高雄市全面啟動口罩販售通路聯合訪查,主動發現15家違規法辦。(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為杜絕非法口罩流竄市場,率全國之先全面啟動口罩販售通路聯合訪查,針對全市2萬多家雜貨店、超商、公司行號等非藥商販售口罩販售醫用口罩等擴大清查,共查獲15家違規,並依法送辦。  衛生局指出,8月份以來,陸續接獲民眾檢舉多起口罩事件,造成民眾對於購買口罩的疑慮;由於醫用口罩屬藥事法醫療器材管理範疇,一般商家未申請藥商資格不得販售,為提振民眾選購合法醫用口罩信心,並維護防疫物資流通之市場秩序,市長陳其邁指示啟動口罩訪視宣導工作,以保障民眾取得合格醫用口罩通路無虞。  衛生局自9月11日起率全國之先啟動市面通路口罩訪查工作,全面展開非藥商販售口罩訪查宣導,針對全市24,121家雜貨店、超商、公司行號等非藥商販售口罩販售醫用口罩,或一般口罩宣稱醫療效能等可能違規情事擴大清查,共查獲15家違規。  其中發現某文具店違規口罩數量6,500片最多,據店家表示,本身為一般複合式文具店,主要以販售文具為主,本身不具藥商資格,因見市場口罩需求殷切,因為有客人詢問口罩,在利之所趨,即擅自進貨醫用口罩販售給不知情民眾,本身並不了解相關法令規定,歷經此次教訓爾後不再販售口罩了。  衛生局指出,訪查所發現違規販售醫療口罩部分,零售商的部分均為合格醫用口罩,在非具藥商地點販售,容易造成民眾誤解,由於非藥商取得合格醫用口罩途徑相對困難、加上專業不足難以判別品質良窳,故其口罩來源可能為非法劣質品,不法廠商易透過非藥商管道將一般口罩冒用混充成為醫用口罩流通於市面,因價格比較低廉,常會吸引消費者上門購買,民眾因判斷不易,屢受欺騙,需雷厲風行以有效遏止。  衛生局強調,接續將啟動口罩第二波合法通路訪查,務必確保民眾口罩醫材於合法通路選購的安全性。

Read More

突然話不輪轉 50歲女漸進式失語

李先生陪太太向蔡銘駿(後右)醫師團隊致謝,協助確診病情並藥物治療。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0歲李太太在旅行社上班,能說一口流利英語,3年多前英語能力突然急速衰退,且無法協助客戶完成訂機票等工作,並常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緒變得很不穩定且少言。就醫確診為少見的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漸進式失語症」,藥物治療3個多月,現持續追蹤,讓病情延緩惡化。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蔡銘駿表示,失智症有很多類型,診斷不易,李太太來醫院就診之前,也曾在某家大型醫院看過病,僅被告知可能阿茲海默氏症。經幫李太太安排一系列評估檢查並排除其他病因後,初步認為可能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但仍需病理證據來佐證。由於類澱粉蛋白斑塊為阿茲海默氏症最早出現之病理特徵,建議自費作「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李太太在與家人討論後決定作檢查,造影結果為陽性,證實腦中確有此斑塊堆積。  蔡銘駿說,「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是關鍵證據,加上先前其他臨床評估檢查報告,診斷李太太為少見之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漸進式失語症」,這種個案較少見,因目前臨床上仍無一致性失語症測驗,故要精確診斷不容易。  不同類型之失智症即使臨床症狀相似,但引發病因跟病理變化也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其疾病進程及治療方式也因此會有差異,若無精確診斷,不僅會耽誤治療,使用藥物不對,也可能讓病情更惡化。  他說,正確診斷疾病非常重要,過去評估及檢查只能推論「可能或極可能阿茲海默氏症」,這樣並不夠精確,對病人不好。「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是較新技術提供關鍵病理證據,作精準診斷,提供病人最合適藥物治療。

Read More

又是流感流行期 醫籲施打疫苗

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COVID-19的病毒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福部豐原醫院21日指出,每年11月開始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流行期間,今年年初開始,全世界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迄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建議,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  即便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醫師說,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  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  王唯堯說,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  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COVID-19」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  尤其「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 王唯堯醫師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儘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Read More

少年過瘦脂肪少 腸阻塞開刀救命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指出,楊姓少年十二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6歲楊姓少年突然出現上腹部絞痛、呼吸困難、惡心與拉肚子,從凌晨開始就嘔吐超過5次,由家人帶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就醫,進行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醫師研判為12指腸腸阻塞,收住院並會診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確診個案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緊急進行手術,住院1週即出院返家。 郭敏勇指出,楊姓少年身高172公分,但體重僅有45公斤,因過瘦體內缺乏脂肪堆積,導致原本撐開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夾角處的脂肪消失或過少,造成從中經過的12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當食物無法從胃進入腸道,形成腸阻塞,也促使胃與十二指腸嚴重擴張,出現腹痛、腹脹、嘔吐與食慾不佳等症狀,嚴重時則會造成膽汁嘔吐、體重驟降、營養不良、電解質異常或腸壁壞死等。 郭敏勇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不常見,罹患機率約0.1-0.3%,且以女性多於男性,但較少於成年前作出診斷。 郭敏勇說,楊姓少年因腸阻塞情形嚴重,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手術將12指腸阻塞的前段處打開,直接與空腸做吻合,使其食物能直接從胃部進入腸道,讓營養正常吸收。 郭敏勇呼籲,若孩子飯後出現腹脹、腹痛或伴隨惡心情況,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視與檢查,早期治療,以避免合併症或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成長。

Read More

長期低血糖 38歲女昏睡不醒

高姓女子極度低血糖,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的腦病變,經過數月治療仍然呈現認知及動作障礙,無法自理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高姓女子沒有特殊病史,只有失眠偶爾服用抗焦慮藥物,某天睡到下午還叫不醒,家人以為鎮定劑過量,趕緊送醫。驗血發現極度低血糖,緊急注射葡萄糖液也不見清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腦病變,診斷為長時間低血糖造成腦病變和腦損傷,治療幾個月後,慢慢醒來但行為反應遲鈍。  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敬說,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常會莫名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失去知覺,甚至誘發心臟病發作及永久性腦病變。  林子敬表示,低血糖腦病變除了行為怪異、抽搐、昏迷外,如果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林子敬說,這名高小姐送至急診時,嗜睡昏迷叫不醒,緊急注射葡萄糖液還是昏迷,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腦病變,診斷是長時間低血糖造成腦病變腦損傷,治療後雖然醒來,行為反應都變得遲鈍。 林子敬指出,低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低於生理狀況的正常值,正常人血糖濃度通常維持在70至140mg/dl之間,幾乎不會低於70mg/dl。低血糖症狀最常發生在糖尿病友身上,高達9成5的糖友都曾因低血糖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症狀;少部分病人本身沒有糖尿病,卻因急性感染症、創傷或空腹下大量飲酒加上飲食減少或腹瀉導致低血糖。  林子敬說,發生低血糖時,及時補充糖分,症狀會得到明顯緩解,但如果低血糖不能及時改善,就會影響到大腦功能,出現系列神經系統異常表現,甚至導致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林子敬醫師提醒,低血糖狀況如果沒有緩解或改善,應即刻就醫進一步診斷治療。  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控制血糖在一定範圍內,不要波動,台中醫院提供民眾5秘訣:按時用餐不勞累、規律監測血糖值、隨身備有含糖物、密切關注遵醫囑、多次低糖找病因。只有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就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長效凝血因子年底上市 血友病新選擇

安南醫院辦血友病醫療座談及聯誼,分享為血友病徒手治療及醫療新知。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舉辦血友病醫療座談及聯誼,分享為血友病徒手治療及血友病治療新知講座。年底將上市長效凝血因子可達7天保護效果,減少病患打針次數,也增加便利性,讓患者多了一種更好的選擇。  安南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明賢表示,藉由此活動讓病友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照護經驗,透過醫療講座讓病友更了解如何透過徒手治療讓筋膜按摩,達到軟組織張力平衡去改善關節活動度及不適感。復健科主任葉典松進一步說明徒手治療在出血當下及血腫過程每個階段介入治療的重要性,期望病友能提升功能性運動及維持良好關節及軟組織彈性,也能找到適合治療方法,重回良好的生活狀態,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中山醫學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表示,患者對於凝血因子的注射,可依據自己的關節健康度、出血頻率、藥物動力學結果,來選擇個人化的治療方式,目前傳統的第8凝血因子(短效)在標準的預防治療中,每週需要施打2-3次,而年底即將上市長效凝血因子最多可達到7天的保護效果,等於一週只須施打1次,更增加血友病患便利性。

Read More

剝殼20年 青蚵嫂拇指基底關節炎

醫師莊柏堯指出,拇指基底關節是腕骨連結拇指掌骨的關節,位於大拇指近端靠近腕關節處。(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1名年近50歲女性病人剝蚵工作逾20年,近一年發覺在手部大拇指基底處靠近腕部有疼痛腫脹的現象,手指抓握及捏的力量逐漸減少,且持續惡化到影響工作,經轉介至嘉義長庚醫院骨科醫師莊柏堯診斷為「拇指基底關節炎」,與病人討論後採取腕骨切除合併韌帶重建,術後2個月逐漸恢復手部功能及正常工作。  莊柏堯指出,拇指基底關節或稱拇指腕掌關節,是腕骨連結拇指掌骨的關節,位於大拇指近端靠近腕關節處,由於其活動量大,且在捏握等動作時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為手部好發關節炎的部位,為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處第2名,通常以女性居多,且長期在生活或工作上用到手部動作者。  臨床上須與其他常見的疾病,例如媽媽手或舟狀骨的疾病作出鑑別。以X光看關節炎的嚴重度及影響的範圍,通常會分為4期。第1期的關節炎只影響拇指腕掌關節,可見到關節腔狹窄的狀況。第2期可見骨刺產生,骨刺的大小需小於2釐米。第3期關節腔的狹窄較為嚴重,且會有大於2釐米的骨刺。第4期則是重度的關節炎,且連帶影響其他的關節。  治療上需就疼痛的程度、功能的影響及X光的分期,與病人討論後做出治療的方向。輕微的關節炎通常以保守治療,如口服消炎藥物,配合護具或副木的保護為主,局部藥物注射也是可以選擇。若較嚴重或保守治療失敗時,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在較輕微的情況,可考慮關節鏡的清創,以減緩發炎及關節不穩定情形,但關節炎仍可能繼續惡化。若已到較重度的關節炎,可評估進行關節融合手術或腕骨切除手術配合韌帶重建。  莊柏堯提醒,大拇指基底關節炎並不少見,嚴重時會影響生活及工作,若不及早處理,可能會持續進展甚至影響手部其他關節及肌肉。

Read More

關懷失智 大手牽小手憶起來!

頭份市為恭醫院關懷失智症活動。(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頭份報導  9月份為國際失智症月,主要呼籲大眾重視對失智症長輩的關懷與陪伴。推估苗縣內約7千2百多位疑似、確診失智症者,可以看出失智症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名詞,而是每個人都要了解並共同面對的疾病。  苗栗縣政府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偕同為恭醫療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及為恭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合作舉辦「大手牽小手~憶起來寮」活動,透過南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於平時提供失智長者及照顧者多元複合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延緩失智、安全看視、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服務,連結當地幼兒園讓學童與長者共同參與活動,讓有需要的失智長者及家屬能就近找到服務資源,減輕照顧者及家庭的負擔,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照顧、延緩增加,故於2017年成立苗栗縣第一家緩病程進展,也幫助照顧者獲得喘息。  為恭醫院陳振文院長表示,因高齡化社會,「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提供民眾、失智者及家庭所需失智照護服務諮詢,亦協助「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成立。

Read More

擁抱愛 唇顎裂女孩畫出自信

羅慧夫公益桌曆10位得獎人共同呼籲社會大眾支持2021年「Hug!」公益桌曆義賣,善款扣除製作成本後全數用於「好好長大」募款計畫。 (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對一般人來說,戴口罩是防疫,旦卻也是唇顎裂患者的保護色,17歲的楊昀蓁就因患有左側唇顎裂,曾害怕被盯著看,直到學會了「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天生的容顏。但,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讓她勇敢擁抱世界。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向顱顏患者徵稿製作公益桌曆已邁向第9年,20日舉辦2021年「Hug!」公益桌曆頒獎典禮暨首賣會。12位顱顏創作者共同發聲,懇請社會大眾購買2021公益桌曆,擁抱顱顏孩子,擁抱愛。  楊昀蓁四度投稿基金會公益桌曆活動,三度入圍。今年「擁抱生命之源頭」畫作獲選,以懷孕的孕婦環抱孩子,「擁抱的感覺是熱熱的、暖暖的。」 現年17歲的楊昀蓁患有左側唇顎裂,畫作三度入圍羅慧夫基金會公益桌曆。(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過去曾經很想要變成隱形人的楊昀蓁,在疫情之前,就一直戴著口罩,逃避我是唇顎裂患者的事實,直到透過一次次的參與基金會活動,「心境上產生變化,我對相貌釋懷了,不再害怕別人投射的眼光。我學會了肯定自己、愛自己,別人才會愛我。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天生的容顏。但,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羅慧夫基金會2021年「Hug!」公益桌曆即日起可在網路上購買,扣除印製成本後盈餘將全數運用於「好好長大」募款計劃,給予台灣及海外顱顏患者面對的勇氣,一步步變回普通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