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五十肩 帕金森症警訊

 五十肩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警兆,台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左起)、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呼籲提早介入治療,台灣研發的新劑型也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人專利,醫師提醒,便秘、嗅覺異常、五十肩等都可能是先期警訊,只要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以新劑型多巴胺藥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找回身體主控權。  一名50歲女性因為肩膀痛,一直以為自己五十肩,但是怎麼治療都沒改善,直到神經內科門診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  收治個案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一般人以為手抖是帕金森氏症症狀,但葉篤學表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  依台灣動作障礙協會列出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如果10項中有3項,可能就要注意。  葉篤學表示,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症狀,還包括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快、作夢時會大叫等等,留意這些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帕金森氏症。  有「台灣帕金森之父」之譽的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其實這疾病本身是良性的,只要可以好好控制,存活20年不是問題,但治療上會有3個階段,包括7年的蜜月年、14年的工作年、21年的退休年,其實並沒有那麼悲觀。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也表示,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因為多巴胺細胞數量過與不足都有問題,不足會導致帕金森氏症,過多就可能會有思覺失調症的幻聽、幻覺;因此,如果藥物濃度太高,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off)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連起床都沒辦法,就常讓他們深感挫折。  要減少異動症與off發生,就得讓藥效維持在有效區間內,巫錫霖表示,由台灣研發的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在美國與台灣已取得藥證,特殊的「速效+緩釋」二合一劑型,讓藥效有智慧的釋放,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不再顫動或斷電,找回身體主控權。

Read More

義大宣導器捐 收到近兩百份簽署

 義大醫療體系醫院辦理「無私的您.點燃愛的希望」系列週,並由該院志工擔綱「感恩有您音樂會」,宣導器官捐贈。(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義大醫療體系醫院辦理「無私的您.點燃愛的希望」系列週,陸續於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與癌治療醫院接力宣導器官捐贈活動,邀請陳耀森副院長及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小麥貝兒一同推廣「器捐同意書簽署活動」,還安排「生命傳承儀式」、「感恩有您音樂會」等節目,期能提升民眾對器官捐贈的風氣;院方說,一週活動結束,共收到近2百份的器捐簽署,可見得民眾對器捐的普遍認同。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表示,器官捐贈年齡並非最重要考量,重視的是捐贈者生理年齡非實際年輕,器官功能良好仍可捐贈。

Read More

高市婦居檢死亡 採檢陰性

 黃志中局長說明居家檢疫期間死亡的個案,市府防疫團隊進行後續處置。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陳雯萍/高雄報導  高雄市爆發第2起居家檢疫期間死亡的女性,經高雄地檢署派法醫上午前往殯儀館採集檢體,並送CDC檢驗,檢驗結果為陰性。主任檢察官徐弘儒表示,該案相驗結果為燒炭自殺死亡,與新冠肺炎無關。  衛生局長黃志中指出,該名婦人平日於國外工作,9月16日自上海搭機由高雄國際機場入境返台,並回林園區自宅進行14天居家檢疫,21日失去聯繫,被發現時人已死亡。居檢期間除與家人經常性聯絡外,里幹事依照規定執行例行性訪查,個案並未向里幹事主述身心病痛或困擾。  由於婦人有申請居家檢疫期間垃圾清運,因環保局人員前日下午無法聯繫個案,故通報民政局會同警察人員到現場查察,相關人員到場發現其門窗緊閉,經案姊同意後開鎖入內,由消防人員著防護衣進入後發現個案已明顯死亡;不過,據了解,該婦人有慢性病。  衛生局初步評估,個案居家檢疫期間獨居於其老家自宅,其居住場所符合1人1室1衛浴,檢疫期間亦常與居住於外縣市之案姊電話聯繫,前晚已由轄區衛生所協助並指導家屬進行居家環境清消工作。  衛生局再次提醒,居家檢疫者面對與外界阻絕下,若未能妥善調適,可能產生焦慮、憂鬱、吃不下、睡不好等身心反應,甚至出現心理上的急性壓力反應,如有相關心理諮詢服務需求,可撥打衛生福利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請打一九九五。)

Read More

服用降血壓藥 應避開吃柚子

中醫大醫師和營養師說,柚子會影響某些藥物作用,民眾一定要特別注意。(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秋佳節將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提醒鄉親要吃的健康營養,家醫科主任胡松林指出柚子與藥物有交互作用,民眾要特別注意,營養師黃琳惠和吳婉瑜則提出烤肉6原則及月餅3原則供大家參考。  胡松林主任表示,中秋節應景的柚子中具有類似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成分,可能會與部分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或影響療效。若民眾有服用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安眠藥、抗心律不整藥物、免疫抑制劑、抗癲癇藥等,應儘量避免食用柚子,或諮詢專業醫師。  營養師黃琳惠提醒,中秋烤肉謹遵6原則,中秋過後不長肉,首先飲食順序要調整,先菜再肉後澱粉,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避免澱粉攝取過多。其次要吃大量蔬菜助蠕動;第三則是選擇天然食材;第四則是選擇無加糖氣泡水、無糖茶飲或檸檬水,減少精製糖攝取又解膩。第五可將新鮮肉品以胡椒粒、米酒、蔥薑蒜等先醃再烤,或在烘烤後撒點海鹽、蔥蒜、七味粉取代醬料,更顯肉質鮮甜。第六則是要生熟食分開,以免交叉汙染。  營養師吳婉瑜分享,自製醬料也是降低熱量攝取的好方法,醃肉沾醬兩相宜。  將柚子、蘋果、洋蔥及蒜頭加入水、檸檬汁及醬油,以果汁機攪打後濾渣。鳳梨切細條,少量洋蔥切細絲、蒜頭切小丁,少量柚子及蘋果切丁放碗中。倒入濾渣後的沾醬於碗中,即可沾取食用。  至於月餅,餅皮跟內餡都是大量糖跟油組成,若不想中秋過後拼命減重,黃琳惠說可選高纖內餡,例如土鳳梨、核桃、地瓜等內餡,再搭配無糖飲,避免血糖及體重節節攀升。

Read More

南市稽查 未發現不合格口罩

衛生局長許以霖(右)帶頭稽查市面上賣的口罩,杜絕非法口罩流通。(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為杜絕非法口罩於市場流通及保障民眾醫療器材安全,台南市衛生局最近稽查219家次,均未查獲不合格口罩在南市藥商、藥局等通路販售。  衛生局指出,自今年9月24日起,國產平面式醫用口罩應於口罩本體上標示「MD」及「Made In Taiwan」之雙鋼印;9月23日以前製造的無雙鋼印醫用口罩,仍可賣到109年12月24日,市民朋友如在這段期間於合法藥商局,有可能購買到標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無雙鋼印醫用口罩,請勿緊張。  衛生局針對日前輿情報導之不合格口罩品項加強稽查,衛生局長許以霖帶頭稽查市面上賣的口罩,自9月5日起至17日共稽查兩百多家次。  許以霖呼籲,醫用口罩屬於醫療器材,不具有藥商或藥局資格不得違法販售,如經查獲依藥事法可處3萬元以上罰鍰;一般口罩更不可宣稱醫療效能,違者依藥事法可處60萬元以上罰鍰,如冒用其他業者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會涉有刑事責任。

Read More

防2波疫情 嘉療醫護演練採檢病毒

嘉南療養院演練新冠肺炎病毒採檢。(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疫情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總數已突破3千萬例,面對詭譎多變的新冠肺炎病毒威脅,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日前邀請衛福部台南醫院感染科主任洪元斌與感管團隊授課演練「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採檢實務及檢體運送注意事項」;嘉療並呼籲,秋冬時防疫重點除了新型冠狀病毒之外,也不能忽略流感的威脅。 嘉療表示,一旦爆發第2批疫情感染,面對疑似個案時,第一線醫護人員需立即穿上防護裝備執行採檢確認、及時阻隔疫情擴散,顯得相當重要;在洪元斌主任帶領演練時,與會人員多能體會到「平時多一分準備,災時便能減一分傷亡」,也能降低群聚感染的風險。 嘉療一般精神科主任張耿嘉表示,秋冬時防疫重點除了新型冠狀病毒之外,也不能忽略流感的威脅。該院雖屬於精神專科醫院,為避免疑似個案集中於大醫院造成急診壅塞,需秉持公醫使命、落實「精準防疫」原則,立即做好把關,藉由及時篩檢維持醫療能量及避免社區感染傳播。  嘉療院長吳文正再次呼籲民眾應時時做好手部衛生、增強免疫力等自我健康管理,及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或不明原因腹瀉等疑似症狀,應立即撥打市府防疫專線(06)2880180通報就醫。

Read More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 增肺損傷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中)21日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奈米微粒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若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圖右為國衛院長梁賡義、左為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奈米微粒比PM2.5還小,因為體積極微小被廣泛用於日用品產業,但國衛院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PM2.5指直徑小於2.5μm(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奈米微粒則是直徑小於0.1μm,當粒徑愈小,就愈容易累積在下呼吸道、肺泡區,可能增加發生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  國衛院環醫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帶領的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研究團隊,於4年間重複測量台灣14家製造和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包含13家工廠與1家研究機構,分為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監測其血液、尿液、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等多項生理數值,結果發現,出現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吳威德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中,有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等情況,是處理奈米材料工作者潛在健康風險的主因,代表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研究成果已於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吳威德表示,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觀察到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而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此研究將會持續追蹤。  吳威德提醒,由於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從事奈米材料相關製程時,多設有無塵室等配備,工作人員受到影響機會較低,但磁磚或馬桶製造業有些員工只戴活性碳口罩恐怕不夠,至少要N95以上才能防護,同時建議可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措施。

Read More

高市訪查口罩通路 揪15家違法

高雄市全面啟動口罩販售通路聯合訪查,主動發現15家違規法辦。(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為杜絕非法口罩流竄市場,率全國之先全面啟動口罩販售通路聯合訪查,針對全市2萬多家雜貨店、超商、公司行號等非藥商販售口罩販售醫用口罩等擴大清查,共查獲15家違規,並依法送辦。  衛生局指出,8月份以來,陸續接獲民眾檢舉多起口罩事件,造成民眾對於購買口罩的疑慮;由於醫用口罩屬藥事法醫療器材管理範疇,一般商家未申請藥商資格不得販售,為提振民眾選購合法醫用口罩信心,並維護防疫物資流通之市場秩序,市長陳其邁指示啟動口罩訪視宣導工作,以保障民眾取得合格醫用口罩通路無虞。  衛生局自9月11日起率全國之先啟動市面通路口罩訪查工作,全面展開非藥商販售口罩訪查宣導,針對全市24,121家雜貨店、超商、公司行號等非藥商販售口罩販售醫用口罩,或一般口罩宣稱醫療效能等可能違規情事擴大清查,共查獲15家違規。  其中發現某文具店違規口罩數量6,500片最多,據店家表示,本身為一般複合式文具店,主要以販售文具為主,本身不具藥商資格,因見市場口罩需求殷切,因為有客人詢問口罩,在利之所趨,即擅自進貨醫用口罩販售給不知情民眾,本身並不了解相關法令規定,歷經此次教訓爾後不再販售口罩了。  衛生局指出,訪查所發現違規販售醫療口罩部分,零售商的部分均為合格醫用口罩,在非具藥商地點販售,容易造成民眾誤解,由於非藥商取得合格醫用口罩途徑相對困難、加上專業不足難以判別品質良窳,故其口罩來源可能為非法劣質品,不法廠商易透過非藥商管道將一般口罩冒用混充成為醫用口罩流通於市面,因價格比較低廉,常會吸引消費者上門購買,民眾因判斷不易,屢受欺騙,需雷厲風行以有效遏止。  衛生局強調,接續將啟動口罩第二波合法通路訪查,務必確保民眾口罩醫材於合法通路選購的安全性。

Read More

突然話不輪轉 50歲女漸進式失語

李先生陪太太向蔡銘駿(後右)醫師團隊致謝,協助確診病情並藥物治療。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0歲李太太在旅行社上班,能說一口流利英語,3年多前英語能力突然急速衰退,且無法協助客戶完成訂機票等工作,並常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緒變得很不穩定且少言。就醫確診為少見的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漸進式失語症」,藥物治療3個多月,現持續追蹤,讓病情延緩惡化。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蔡銘駿表示,失智症有很多類型,診斷不易,李太太來醫院就診之前,也曾在某家大型醫院看過病,僅被告知可能阿茲海默氏症。經幫李太太安排一系列評估檢查並排除其他病因後,初步認為可能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但仍需病理證據來佐證。由於類澱粉蛋白斑塊為阿茲海默氏症最早出現之病理特徵,建議自費作「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李太太在與家人討論後決定作檢查,造影結果為陽性,證實腦中確有此斑塊堆積。  蔡銘駿說,「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是關鍵證據,加上先前其他臨床評估檢查報告,診斷李太太為少見之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症「漸進式失語症」,這種個案較少見,因目前臨床上仍無一致性失語症測驗,故要精確診斷不容易。  不同類型之失智症即使臨床症狀相似,但引發病因跟病理變化也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其疾病進程及治療方式也因此會有差異,若無精確診斷,不僅會耽誤治療,使用藥物不對,也可能讓病情更惡化。  他說,正確診斷疾病非常重要,過去評估及檢查只能推論「可能或極可能阿茲海默氏症」,這樣並不夠精確,對病人不好。「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是較新技術提供關鍵病理證據,作精準診斷,提供病人最合適藥物治療。

Read More

又是流感流行期 醫籲施打疫苗

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COVID-19的病毒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福部豐原醫院21日指出,每年11月開始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流行期間,今年年初開始,全世界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迄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建議,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  即便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醫師說,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  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  王唯堯說,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  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COVID-19」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  尤其「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 王唯堯醫師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儘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