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過瘦脂肪少 腸阻塞開刀救命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指出,楊姓少年十二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6歲楊姓少年突然出現上腹部絞痛、呼吸困難、惡心與拉肚子,從凌晨開始就嘔吐超過5次,由家人帶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就醫,進行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醫師研判為12指腸腸阻塞,收住院並會診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確診個案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緊急進行手術,住院1週即出院返家。 郭敏勇指出,楊姓少年身高172公分,但體重僅有45公斤,因過瘦體內缺乏脂肪堆積,導致原本撐開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夾角處的脂肪消失或過少,造成從中經過的12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當食物無法從胃進入腸道,形成腸阻塞,也促使胃與十二指腸嚴重擴張,出現腹痛、腹脹、嘔吐與食慾不佳等症狀,嚴重時則會造成膽汁嘔吐、體重驟降、營養不良、電解質異常或腸壁壞死等。 郭敏勇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不常見,罹患機率約0.1-0.3%,且以女性多於男性,但較少於成年前作出診斷。 郭敏勇說,楊姓少年因腸阻塞情形嚴重,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手術將12指腸阻塞的前段處打開,直接與空腸做吻合,使其食物能直接從胃部進入腸道,讓營養正常吸收。 郭敏勇呼籲,若孩子飯後出現腹脹、腹痛或伴隨惡心情況,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視與檢查,早期治療,以避免合併症或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成長。

Read More

長期低血糖 38歲女昏睡不醒

高姓女子極度低血糖,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的腦病變,經過數月治療仍然呈現認知及動作障礙,無法自理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高姓女子沒有特殊病史,只有失眠偶爾服用抗焦慮藥物,某天睡到下午還叫不醒,家人以為鎮定劑過量,趕緊送醫。驗血發現極度低血糖,緊急注射葡萄糖液也不見清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腦病變,診斷為長時間低血糖造成腦病變和腦損傷,治療幾個月後,慢慢醒來但行為反應遲鈍。  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敬說,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常會莫名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失去知覺,甚至誘發心臟病發作及永久性腦病變。  林子敬表示,低血糖腦病變除了行為怪異、抽搐、昏迷外,如果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林子敬說,這名高小姐送至急診時,嗜睡昏迷叫不醒,緊急注射葡萄糖液還是昏迷,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兩側大腦及海馬迴腦病變,診斷是長時間低血糖造成腦病變腦損傷,治療後雖然醒來,行為反應都變得遲鈍。 林子敬指出,低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低於生理狀況的正常值,正常人血糖濃度通常維持在70至140mg/dl之間,幾乎不會低於70mg/dl。低血糖症狀最常發生在糖尿病友身上,高達9成5的糖友都曾因低血糖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症狀;少部分病人本身沒有糖尿病,卻因急性感染症、創傷或空腹下大量飲酒加上飲食減少或腹瀉導致低血糖。  林子敬說,發生低血糖時,及時補充糖分,症狀會得到明顯緩解,但如果低血糖不能及時改善,就會影響到大腦功能,出現系列神經系統異常表現,甚至導致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林子敬醫師提醒,低血糖狀況如果沒有緩解或改善,應即刻就醫進一步診斷治療。  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控制血糖在一定範圍內,不要波動,台中醫院提供民眾5秘訣:按時用餐不勞累、規律監測血糖值、隨身備有含糖物、密切關注遵醫囑、多次低糖找病因。只有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就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長效凝血因子年底上市 血友病新選擇

安南醫院辦血友病醫療座談及聯誼,分享為血友病徒手治療及醫療新知。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舉辦血友病醫療座談及聯誼,分享為血友病徒手治療及血友病治療新知講座。年底將上市長效凝血因子可達7天保護效果,減少病患打針次數,也增加便利性,讓患者多了一種更好的選擇。  安南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明賢表示,藉由此活動讓病友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照護經驗,透過醫療講座讓病友更了解如何透過徒手治療讓筋膜按摩,達到軟組織張力平衡去改善關節活動度及不適感。復健科主任葉典松進一步說明徒手治療在出血當下及血腫過程每個階段介入治療的重要性,期望病友能提升功能性運動及維持良好關節及軟組織彈性,也能找到適合治療方法,重回良好的生活狀態,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中山醫學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表示,患者對於凝血因子的注射,可依據自己的關節健康度、出血頻率、藥物動力學結果,來選擇個人化的治療方式,目前傳統的第8凝血因子(短效)在標準的預防治療中,每週需要施打2-3次,而年底即將上市長效凝血因子最多可達到7天的保護效果,等於一週只須施打1次,更增加血友病患便利性。

Read More

剝殼20年 青蚵嫂拇指基底關節炎

醫師莊柏堯指出,拇指基底關節是腕骨連結拇指掌骨的關節,位於大拇指近端靠近腕關節處。(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1名年近50歲女性病人剝蚵工作逾20年,近一年發覺在手部大拇指基底處靠近腕部有疼痛腫脹的現象,手指抓握及捏的力量逐漸減少,且持續惡化到影響工作,經轉介至嘉義長庚醫院骨科醫師莊柏堯診斷為「拇指基底關節炎」,與病人討論後採取腕骨切除合併韌帶重建,術後2個月逐漸恢復手部功能及正常工作。  莊柏堯指出,拇指基底關節或稱拇指腕掌關節,是腕骨連結拇指掌骨的關節,位於大拇指近端靠近腕關節處,由於其活動量大,且在捏握等動作時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為手部好發關節炎的部位,為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處第2名,通常以女性居多,且長期在生活或工作上用到手部動作者。  臨床上須與其他常見的疾病,例如媽媽手或舟狀骨的疾病作出鑑別。以X光看關節炎的嚴重度及影響的範圍,通常會分為4期。第1期的關節炎只影響拇指腕掌關節,可見到關節腔狹窄的狀況。第2期可見骨刺產生,骨刺的大小需小於2釐米。第3期關節腔的狹窄較為嚴重,且會有大於2釐米的骨刺。第4期則是重度的關節炎,且連帶影響其他的關節。  治療上需就疼痛的程度、功能的影響及X光的分期,與病人討論後做出治療的方向。輕微的關節炎通常以保守治療,如口服消炎藥物,配合護具或副木的保護為主,局部藥物注射也是可以選擇。若較嚴重或保守治療失敗時,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在較輕微的情況,可考慮關節鏡的清創,以減緩發炎及關節不穩定情形,但關節炎仍可能繼續惡化。若已到較重度的關節炎,可評估進行關節融合手術或腕骨切除手術配合韌帶重建。  莊柏堯提醒,大拇指基底關節炎並不少見,嚴重時會影響生活及工作,若不及早處理,可能會持續進展甚至影響手部其他關節及肌肉。

Read More

關懷失智 大手牽小手憶起來!

頭份市為恭醫院關懷失智症活動。(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頭份報導  9月份為國際失智症月,主要呼籲大眾重視對失智症長輩的關懷與陪伴。推估苗縣內約7千2百多位疑似、確診失智症者,可以看出失智症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名詞,而是每個人都要了解並共同面對的疾病。  苗栗縣政府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偕同為恭醫療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及為恭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合作舉辦「大手牽小手~憶起來寮」活動,透過南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於平時提供失智長者及照顧者多元複合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延緩失智、安全看視、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服務,連結當地幼兒園讓學童與長者共同參與活動,讓有需要的失智長者及家屬能就近找到服務資源,減輕照顧者及家庭的負擔,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照顧、延緩增加,故於2017年成立苗栗縣第一家緩病程進展,也幫助照顧者獲得喘息。  為恭醫院陳振文院長表示,因高齡化社會,「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提供民眾、失智者及家庭所需失智照護服務諮詢,亦協助「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成立。

Read More

擁抱愛 唇顎裂女孩畫出自信

羅慧夫公益桌曆10位得獎人共同呼籲社會大眾支持2021年「Hug!」公益桌曆義賣,善款扣除製作成本後全數用於「好好長大」募款計畫。 (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對一般人來說,戴口罩是防疫,旦卻也是唇顎裂患者的保護色,17歲的楊昀蓁就因患有左側唇顎裂,曾害怕被盯著看,直到學會了「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天生的容顏。但,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讓她勇敢擁抱世界。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向顱顏患者徵稿製作公益桌曆已邁向第9年,20日舉辦2021年「Hug!」公益桌曆頒獎典禮暨首賣會。12位顱顏創作者共同發聲,懇請社會大眾購買2021公益桌曆,擁抱顱顏孩子,擁抱愛。  楊昀蓁四度投稿基金會公益桌曆活動,三度入圍。今年「擁抱生命之源頭」畫作獲選,以懷孕的孕婦環抱孩子,「擁抱的感覺是熱熱的、暖暖的。」 現年17歲的楊昀蓁患有左側唇顎裂,畫作三度入圍羅慧夫基金會公益桌曆。(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過去曾經很想要變成隱形人的楊昀蓁,在疫情之前,就一直戴著口罩,逃避我是唇顎裂患者的事實,直到透過一次次的參與基金會活動,「心境上產生變化,我對相貌釋懷了,不再害怕別人投射的眼光。我學會了肯定自己、愛自己,別人才會愛我。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天生的容顏。但,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羅慧夫基金會2021年「Hug!」公益桌曆即日起可在網路上購買,扣除印製成本後盈餘將全數運用於「好好長大」募款計劃,給予台灣及海外顱顏患者面對的勇氣,一步步變回普通人。

Read More

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 84人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今年有84名癌症家庭子女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受木雕藝術家黃明鍾抗癌啟發,目前就讀苗栗三義高中多媒體設計系的黃尹琳同學,20日北上帶著父親作品北上領取獎助學金,要以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傳承父志。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罹癌人口數與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2007-2017年癌登報告,針對45歲至59歲,統計出近十年來罹癌人口成長率達34%,其中男性成長25%,女性成長高達45%,此年齡層之罹癌民眾,子女多是就讀高中、大學時期,身兼家庭多重角色的三明治族群,肩負家庭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與照顧者身分,一旦罹患癌症所伴隨而來的不僅是龐大醫療照護支出,甚至面臨因接受治療而離開職場的窘境,也易衝擊到孩子的就學情形。  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遠雄人壽企業資源挹注之下,連續10年共同推動「一個鼓勵.愛的希望-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每年針對高中職及大專院校之罹癌家庭就學子女,提供獎助學金,今年受助名額從80名增加至84名,至今已協助近800位學生,讓更多優秀的癌症家庭子女有公平的機會接受教育。  黃尹琳同學的父親為台灣知名木雕藝術家黃明鍾。於2019年診斷出大腸癌並轉移至肝臟,後又轉移至腹膜,8月初還因腸阻塞緊急入院,才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脊椎,放療所帶來的疼痛,讓身體像火烤般的難受。雖然因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而積欠了債務,但父母仍讓她學習無缺,也讓她看到了父母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除陪伴爸爸度過抗癌難關,未來也要傳承父志,創作出更美更優質的作品。

Read More

群體生活 延緩老人失智

嘉南療養院設置「萬年青日間照顧中心」,提供長者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長照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缺乏社交的老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2倍以上,且認知功能退步的速度也會明顯較快。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設置「萬年青日間照顧中心」,建議高齡的長者可以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嘉南療養院主治醫師王紹丞指出,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2015年發表的論文,顯示國人的平均餘命和健康平均餘命落差約為8~10年,亦即國人在死亡前會度過八至十年的不健康生活。而台灣於2020年人口開始進入負成長,因此,維持高齡人口的身心健康,不僅可以增進長者的生活品質,更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嘉南療養院院長吳文正表示,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產生的照顧問題及配合政府長照政策,嘉療成立「失智共照中心」以提供長者和家屬相關生活照護與醫療照護的諮詢與轉介,有效率地整合各項服務、醫療機構和社區服務據點的資訊及管理,並提供一站式服務。  嘉療更結合專業醫療人員及照服員成立「萬年青日間照顧中心」,占地約百坪,有多功能活動室、休憩室及廚房等活動空間,可為30名高齡長者提供全人的長照服務。萬年青日照中心的主責醫師王紹丞在帶領醫療團隊照顧長者的過程中,觀察到群體生活的確能明顯地延緩長輩的失智病程、減少不適切行為以及精神症狀,並增進長輩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台灣逾3千患者 紫斑症 輕碰就瘀青 體內恐出血

藝人Selina任家萱(中)20日擔任ITP紫斑症衛教大使,跟著50位血液科醫師齊健走,以生命經驗鼓勵病友,勇敢面對困境。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目前台灣有超過3000位ITP紫斑症患者,輕輕一碰就瘀青,但出現症狀卻不知求診管道,深陷其苦。醫師提醒,皮膚出現紫斑、瘀青別大意,體內恐出血,雖然疾病難纏,如穩定持續治療,仍可放心地擁抱感受美好時刻。  響應紫斑週,藝人Selina任家萱20日跟著50位血液科醫師齊健走!以生命經驗鼓勵ITP病友,勇敢面對困境。她認為「勇敢是沒有選擇性的」,必須「面對它,因為害怕會讓人躲在原地」就像當時燒傷復健的自己,每天也萬分痛苦,曾經也有很多負面的念頭,但轉念很重要,「有時候生命不同的際遇,反而會讓我們遇到更勇敢的自己」。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ITP又被稱為紫斑症)的好發族群為年輕女性,也有部分是18歲以下的孩童,正常的血小板數值為15萬-40萬/ul之間,ITP患者嚴重時會掉到2萬/ul以下,可能導致致命的腦出血。 藝人Selina任家萱20日擔任ITP紫斑症衛教大使,跟著50位血液科醫師齊健走,以生命經驗鼓勵病友,勇敢面對困境。 (記者戴淑芳攝) 紫斑症病友也因為容易瘀青、體內出血,影響工作與人際社交關係,例如月經血流不止頻頻跑廁所,卻被主管認為偷懶而被資遣;ITP孩童容易瘀青,在求學期間容易被排擠,讓疾病除了造成病友們身體的不適之外,心理上也更需要支持協助。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宗傑指出,ITP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會讓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血小板,除了阻礙血小板的生成,也加速破壞的速度,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過低,導致內出血,皮膚上出現的紫斑、瘀青即是一種警示,除此之外,流鼻血、牙齦出血、月經異常出血、嚴重異常的腸胃道出血等也都是常見症狀,須提高警覺心,若有發現上述病兆,務必儘快到血液科就診。 雖然疾病難纏,但所幸目前有多元的治療選擇,過去口服類固醇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但僅能治標,加上肥胖、血糖上升、骨質疏鬆等的副作用常讓患者望之卻步。目前的治療新趨勢是以血小板生成素治療,當患者血管受傷時,能和血液中凝集因子合作,及時幫助止血,讓患者減少紫斑跟瘀青、血小板穩定 ,提升生活品質。但部分患者也需留意頭痛、疲倦、嘔吐等副作用。

Read More

中醫失智操 拉耳踏步敲敲頭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顧問廖益聖與中醫科醫師鄭名惠齊做可愛失智操。(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很多人常誤以為「失智症」是腦部退化,醫師說失智其實是腦部生病非退化,平時要加強訓練手腳運動、動作、記憶等預防失智。中醫師推每天10~15分鐘失智操,簡單拉耳、頭部敲敲,原地踏步等動作,大家一起預防失智。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廖益聖表示,「失智症」其實就是腦部生病,大腦分很多區域,有管記憶的、聽說讀寫的和管手腳運動的,每個區域都很重要,藉由手腳訓練運動來訓練大腦,對失智預防很有幫助。  中醫的失智操是藉由穴位刺激及手腳運動,運動的同時,達到西醫所說的「趨吉避凶」,趨吉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團活動以及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態;避凶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不抽菸、不憂鬱、避免頭部外傷及避免3高產生。  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說,人身上有很多穴位,「失智操」就是藉由身體的穴位做刺激,像是頭部的百會穴,在兩耳連線之上的地方,輕敲頭部百會穴及兩指寬的周圍頭部,疏通頭部經氣。耳朵有很多穴位,從耳廓慢慢畫圓,往外摸熱再到全耳,或是拉拉耳垂、提耳尖,一邊敲頭頂穴位、或拉耳朵穴位,一邊原地踩踏,從1數到100下。  加強訓練手腳運動、動作、記憶等,每天原地快走10~15分鐘,快走同時手在輕敲頭頂百穴位置、或是摸摸兩耳、拉拉兩耳,刺激耳朵穴位預防失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