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菸槍腿中風未回診 險截肢

亞大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替患者做腿部超音波檢查。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75歲歲徐伯伯長年抽菸,造成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3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叮囑應再次回診。但徐伯伯自覺症狀緩解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才免於截肢風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提醒務必回診追蹤。患者自認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  張育晟表示,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  張育晟指出,針對患者第2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一天即可出院。  張育晟表示,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Read More

台南市醫推中西醫共照失智症

台南市立醫院推動失智症中西醫共照,提升治療成效,減輕照護者負擔。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舉辦為期一週的「失智共照週」,透過門診衛教活動與認知小遊戲,讓民眾更認識失智症,也推出中西醫共照,提供失智症患者更多治療照護方案。  南市醫表示,10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也接辦歸仁區失智社區關懷據點、關廟區失智社區關懷據點,協助民眾認識失智症,提高確診率,並整合長照資源,提供適切的照護協助,透過各類課程幫助延緩失智,經失智量表與衰弱篩檢量表前後測指數顯示,課程對延緩失智失能有顯著效果。  另外,108年也接辦台南市第二區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照護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為了提供失智症患者與照護者更多協助,南市醫今年推出中西醫失智症整合門診,由神經內科與中醫部共同照護。南市醫指出,研究發現中藥方劑「人參養榮湯」跟西藥「愛憶欣」合併使用可有效降低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效果比單獨使用西藥好。此外,對於無法耐受西藥副作用的病人,中醫可幫助改善患者情緒、睡眠和進食障礙等問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Read More

失智長者畫自畫像 記錄生命歷程

花蓮縣長徐榛蔚出席失智長者自畫像展暨失智影展,期盼建立世代共融的失智友善社會。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富邦人壽、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及吉安鄉衛生所19日共同辦理「國際失智日」宣導活動,縣長徐榛蔚表示,期盼透過多元方式的宣導,讓社會大眾對失智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徐榛蔚表示,縣府推動「一村裡、一據點;一部落、一文健」,目前全縣共有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社區照顧C據點、文化健康站、伯公照護站、福氣健康站、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及巷弄長照站/醫事單位附設據點等計7大類,各個據點逐年增加;此外,各農會也陸續開辦「綠色照顧站」,推出多元課程,促進在地高齡者健康學習。  徐榛蔚感謝各鄉鎮公所、衛生所及照服員和志工對老人的照護與關懷,更感謝慈濟醫院及老人家暨家庭關懷協會長期深入鄰里、到宅服務,給予許多老人家心理及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協助,縣府期盼未來提供長輩更多活動聚會、增進情感交流及活絡身心的聚會場所,並給予溫暖優質的全方位照護。  宣導活動首次結合全縣關懷據點長者共同於好客藝術村展出失智長者的自畫像。其中,花蓮縣鳥踏石關懷協會的103歲失智長者吳錫浩出席介紹作品,用不一樣的眼界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並用富有溫度的手作繪畫,讓鄉親透過自畫像了解失智者的世界。

Read More

糞便潛血檢查 早期發現腸癌

醫師蔡志奇說,50歲以上的民眾應作糞便潛血檢查,提早預防大腸癌。(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衛福部105年統計,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亦是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常見原因,台北榮總新竹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志奇表示,目前政府大力推動4癌篩檢,其中1項就是利用糞便潛血檢查來提早發現大腸癌,才能加以早期治療。  蔡志奇表示,大腸癌與家族基因、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一般人建議在50歲過後接受定期糞便潛血檢查,而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應提早到40歲之後開始。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紅肉、燒烤食物、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者較易發生大腸癌;抽菸喝酒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而運動及避免體重過重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多半沒有症狀,但是因為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會有少量慢性出血的情形,在抽血數值上可能會發現貧血。比較嚴重的貧血則會有頭暈,走路運動容易喘的症狀。至於比較大的大腸癌可能會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部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等症狀。  蔡志奇表示,絕大部分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息肉會變成大腸癌。一顆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平均大概需要5~10年的時間。另外,愈大的息肉愈容易變大腸癌。如果能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切除,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機會。

Read More

台中醫院鼓勵民眾提病安疑慮

台中醫院響應病人安全日,藉由活動主題「為病安發聲」,鼓勵民眾主動提出病安疑慮,營造正向的病安文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為營造病人安全優先的組織文化,台中醫院響應病人安全日,藉由活動主題「為病安發聲」,鼓勵民眾主動提出病安疑慮,營造正向的病安文化。  衛福部台中醫院透過病安活動,響應醫策會109年病人安全週主題活動「為病安發聲 Speak up」,邀請主管於院內大型會議中齊響應。院方表示,「病人安全,人人有責」,不僅於全院影視系統撥放「為病安發聲」影片,更於1樓大廳設置響應專區,吸引同仁及民眾共襄盛舉。  響應專區活動內容透過賓果連連看闖關遊戲,讓參與者知道自己曾經向醫療人員提過哪些相關問題、有哪些疑慮可以發問。  為病安活動開場,台中醫院醫務秘書楊文達說,透過醫師開立醫囑、藥師評估調劑用藥做把關,提醒民眾用藥整合的重要性,避免用藥衝突及重覆用藥;針對高齡就醫民眾,因身體功能漸漸退化、易產生平衡感及視力不佳等現象。也分享不論居家或醫院環境,從小處著手如隨時將洗手間保持乾燥,避免病人跌倒,宣導預防跌倒的重要性。呼籲「病安不僅靠醫護,病人家屬也重要」,隨時落實病人安全8大目標之提升用藥安全及預防病人跌倒及降低傷害程度之目標。

Read More

自體免疫細胞疫苗 抗癌新希望

奇美醫血液腫瘤科暨癌症中心主任馮盈勳表示,該院通過衛福部核准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樹突細胞疫苗計畫,適用於肝癌等8種第4期實體癌症,再度開啟癌症治療新希望。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109年6月通過衛福部核准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樹突細胞疫苗」計畫,除已順利為病人進行樹突細胞疫苗備製及治療,此疫苗亦提供適用於肝癌等8種第4期實體癌症治療,利用自身免疫機制來對抗腫瘤,是癌症治療重要項目之一,也再度開啟癌症治療新希望。  衛福部107年9月發布《特病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開放國內醫院細胞治療技術,奇美醫通過核准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樹突細胞疫苗計畫,由血液腫瘤科暨癌症中心主任馮盈勳為主要施行醫師,另有5位主治醫師擔任協同醫師共同執行。  免疫治療分為「免疫藥物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前者是以藥物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後者是取用自身的免疫細胞,於體外培養數量更多的免疫細胞再輸回身體內,進而對抗腫瘤,這類治療方式目前國內有許多醫院已開始實施。  一名63歲男子罹患大腸直腸癌手術後因淋巴結復發,經化療及放射線治療,近來又發現癌症肺部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雖然化學及標靶治療等藥物均已產生抗藥性,沒有可控制腫瘤的藥物,且血液腫瘤指數一直增加,肺部癌細胞也持續惡化中,得知奇美醫有免疫細胞治療,諮詢馮盈勳後同意接受此項治療,目前完成樹突細胞疫苗培養,近期預備開始回輸疫苗。  馮盈勳表示,樹突細胞疫苗注射每個療程半年,共注射10次,治療期間可經討論後搭配癌症藥物治療,是目前被公認為頗具發展潛力之癌症輔助治療方式,臨床試驗結果病人接受此類治療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件機率低。  樹突細胞疫苗治療對象皆為第4期實體癌症,包括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癌、上皮性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頭頸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8種,但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屬於自費醫療。可以納入治療的病人需要視病情的必要與適當性仔細評估,奇美醫目前已有多位病友正接受治療評估中。

Read More

東元醫院25週年慶 辦捐血/公益嘉年華

竹縣東元綜合醫院25週年院慶,舉辦公益嘉年華捐款、捐血、捐輔具,獲得愛心響應。(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東元綜合醫院18日舉辦「東元廿五,與愛為伍」院慶暨公益嘉年華活動,號召250位醫護人員及熱血民眾挽袖捐血,國際獅子會300G1區竹北獅子會及達興獅子會,愛心捐贈25輛輪椅,公益嘉年華園遊券營收2成也將捐助給弱勢團體。  新竹縣長楊文科感謝東元醫院長期以來和縣府攜手守護鄉親健康,新冠疫情期間,東元也在跨院整合、緊急醫療扮演重要地位。  院長黃忠山表示,縣府消防局和東元成立全台唯一的「醫務協勤專案—鳳凰計劃」,2年來搶救到院前心跳停止總共75人重拾生命康復出院,榮獲行政院消防署頒發「特殊績優獎」。今年度東元醫院更榮獲「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頒發「急性冠心症照護品質認證」及「健康檢查品質認證」雙認證肯定,成為竹竹苗地區唯一通過急性冠心症照護品質的認證醫院。  黃院長也和醫護團隊一起切生日蛋糕,歡慶25歲生日,現場規劃成人、高齡族群免費健檢攤位,有4癌篩檢、握力檢測、骨密度檢查及輔具免費維修服務。同時邀請知名餐飲企業及在地特色品牌參與,販售月餅禮盒、飲品、健康餐盒等。

Read More

睡不好傷大腦 恐增失智風險

高醫睡眠健康促進智慧病房可調整病人的睡眠舒適環境,改善惱人的睡眠障礙。(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睡覺打呼雷響震天除吵到枕邊人外,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醫失智共照中心引進人工智慧揭開睡眠RNA,可以逐步改善惱人的睡眠障礙。高醫副院長吳文正表示,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失智症與失眠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有睡眠障礙,失眠又失智已是兩大健康威脅。  高醫睡眠障礙特別門診,引進人工智慧透過人臉對稱、身形及平衡感等檢測,進行大數據分析,可預測未來失智的風險,並提供諮詢服務及確立診斷的一條龍服務,縮短掛號─就診─檢查過程,量身訂作適當的失智復健計畫,幫助民眾夜夜好眠,遠離失智症的威脅。  一名72歲李姓老翁晚上睡覺時,常常咒罵個不停,有時還轉身打老婆;平時老翁反應遲鈍,四肢僵硬,走路呈小碎步,也經常跌倒,自訴偶爾看到死去的親朋回來找他,有次竟隨著夢境跟著死去的堂兄走出屋外,隔天才被警察找回來。  高醫神經部主任徐崇堯表示,老翁經診斷罹患「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症」,是因為腦幹控制快速動眼期的中心退化所致,而且病情已進展成包括失智、巴金森氏症及視幻覺的「路易體失智症」;而「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症」一旦產生,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可能是某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開始,所幸這種睡眠障礙已可使用低劑量藥物控制。他提醒家屬隨時病人注意是否轉變成失智症或巴金森病等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  徐崇堯指出,DNA掌握著人體的遺傳密碼,RNA則像是DNA的下一代,也同樣掌握著人體的奧密;所謂睡眠RNA,就是快速動眼期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及呼吸中止三者英文字首的縮寫。睡眠主要區分為快速動眼期睡眠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這兩者和記憶以及學習都有關係。前者常見的疾病有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後者常見的疾病則包含睡眠週期性肢體抽動或夢遊症等;而阻塞型呼吸中止則可能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或非快速動眼期睡眠。  早期發現與治療,可減緩病情惡化。高醫神經部醫師蔡君儀指出,使用陽壓呼吸器治療輕中度失智和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在語言學習、記憶力以及執行能力上有部分進步。同時,因為陽壓呼吸器能改善睡眠品質,進而穩定心情,能延緩認知功能下降。

Read More

亞洲最佳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死亡率2.4%

全台每年逾萬人腦中風,近3成是腦出血,台大醫院團隊以微創手術降低對正常腦部傷害,不僅手術時間可從2到3小時縮短至1小時,死亡率也可降至2.4%,比傳統手術降低8成,堪稱亞洲第一。(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過往針對腦出血患者,治療上需以鐵鉤勾開腦部找出要清除的血塊位置,但多少會傷到正常組織。台大醫院團隊在近10年期間,利用微創手術治療超過400位腦出血病患,將死亡率降至2.4%,締造亞洲最佳紀錄。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致死率可高達6成,無論是自發性的腦出血,或是因為外傷造成顱內出血,即使痊癒出院,除了要長時間復健,也往往會有各種不同的身體功能障礙。  傳統的腦瘤與腦出血手術皆需經過正常的腦部才能到達須清除的血塊或腫瘤,故手術中往往需要用鐵鉤勾腦以增加手術視野。這樣的缺點是正常的腦部會受到一定程度傷害。  然而,近幾年來腦部微創手術發展蓬勃,台灣的神經外科在腦瘤與腦出血手術方面也有許多創新的發展與成就。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在近10年期間,已利用微創手術治療超過 400位腦出血病患。該院目前腦出血死亡率可利用微創手術降到2.4%,為亞洲第一。  黃博浩說,微創手術經由透明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傷害。  這樣的微創手術技術已逐漸普遍,近年來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團隊還將這樣的技術應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都相當良好。

Read More

調控體溫關鍵機制 研究登國際

因應極端氣候超前部署,高醫大譚俊祥助理教授跨國合作研究成果再獲《Nature》刊登。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球暖化讓人類未來要嚴肅面對「抗熱」相關議題,高醫大譚俊祥助理教授跨國合作,找到了調控體溫相關溫度的關鍵機制,研究成果再獲世界頂尖期刊《Nature》發表;他指出,未來將進一步深究改變體溫的機制,也許有一天可結合生醫技術來改變人類對溫度的感受,讓酷熱高溫可以變成舒適的溫暖感受。  高醫大譚俊祥助理教授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彼得麥克諾頓教授發表一篇關於找到「溫覺感知」機制的論文,探討了TRPM2在溫覺感知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分獲得國際期刊《Nature》刊載,這個研究結果有望對未來全球暖化的問題產生重大啟發。  由於比利時團隊2018年發表於《Nature》之研究發現TRPA1在感覺神經元中參與熱覺之感應,與譚俊祥之研究結果有極大之差異;為找出兩團隊研究結果差異之原因,彼得麥克諾頓教授團隊與譚俊祥經過了數種可能性的探索與排除,重新確認了TRPM2於感覺神經元之熱感受性,且找出比利時團隊之實驗未能察覺TRPM2於感覺神經元之熱感應特性的原因,乃起因於該團隊溫度刺激之不足而導致,這樣正向的科學良性驗證,可說是科學研究的典範。  而該研究成果不但再度榮獲《Nature》刊登,使科學的正確性得以延續,並再次確立TRPM2於溫覺感受所扮演之重要角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