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菸槍胸痛胸悶 檢出氣胸

高榮南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原弘提醒民眾,氣胸不可輕忽,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如有潛在的肺部問題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氣胸不可輕忽,嚴重可能危及生命。一名有抽菸習慣及慢性咳嗽症狀的61歲男子,晚餐後感覺右側胸痛,喘不過氣來且胸悶,經高榮台南分院胸部X光檢查診斷為氣胸,以置入胸腔Pig-tail引流管排空肋膜腔內液體,使肺部完全張開,確定沒再漏氣拔掉管子出院。  高榮南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原弘表示,氣胸通常被稱為肺塌陷,在這種情況下,空氣會從肺漏出來,並在覆蓋肺的薄層組織和胸腔內壁之間積聚,空氣被困在肺外,在肺和胸壁(肋膜腔)之間,空氣會占用空間並阻止肺部完全擴張。這種情況有時會突然發生,沒有明顯原因,空氣積聚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小的氣胸可能會自行消失,較大氣胸需要立即治療和住院,千萬不可輕忽。  氣胸發生的原因,有外傷和胸壁受傷、手術和其它醫療處置及潛在的肺部問題之併發症,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氣腫。另還有原因不明,包括病人本身有潛在的肺部疾病、抽菸,年齡在20~40歲之間、男性、高個子和體重過輕,有氣胸的個人或家族病史。  林原弘說,只要有胸痛、呼氣急促、嘴唇或皮膚發藍或發紫等症狀,都應及早就醫,透過病史和學理檢查、胸部X光或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掌握黃金治療期;氣胸的治療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目的是去除多餘的空氣,並使肺部恢復至正常大小。  因此,對於小的氣胸,可能不需要治療或有時會使用氧氣使其更快地消失。對於大的氣胸或引起症狀的氣胸,需要執行引流以排出肋膜腔的空氣,胸管可用於在有持續滲漏進入肋膜腔的地方抽吸氣體,可能須要將胸管保持在原位幾天,直到漏氣得以修復。另外,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修復。  林原弘提醒,如果民眾有潛在的肺部問題,都應及早就醫檢查,嚴重症狀或較大的氣胸,通常需要住院處理治療。

Read More

6旬女腦中風半癱 9週治療能拄杖走

徐女士因中風到麻豆新樓醫院救治,經醫療團隊努力,症狀減輕不少,出院前夕,院方切蛋糕慶祝她重生。(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麻豆報導  60歲的徐女士因腦中風,到麻豆新樓醫院就醫並進行復健,因意志堅定,從入院時的臥病在床,無法動彈,經9星期的治療復健,已經可以拄著助行器走路,17日醫療團隊特為她切蛋糕慶祝「重生」,今天將出院。  家住新營的徐女士,9星期前突然因腦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送到麻豆新樓醫院救治,經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楊創州救治,透過抗血小板的藥劑及點滴注射過濾血液、清除血管淤塞,症狀逐漸改善。  由於徐女士到院時身體狀況不好,屬於半癱瘓狀態,僅手部能輕微的移動,但無法抬起來,楊創州評估屬於中度到重度中風的患者,治療之餘,也由復健科醫師與職能治療師協助進行復健。  一開始先推著病床到復健室,後來狀況改善,但因徐女士體型較大,一般的輪椅使用不便,為了方便徐女士進行復健,院方還特別打造一輛大型的輪椅,讓徐女士能專心做復健。  因徐女士對復健的態度相當積極,但健保給付只能住院六週,經楊創州評估後,幫她申請急性後期照護(PAC)計畫,得以延長住院,方便進行復健。  楊創州說,徐女士在醫療團隊的協助,加上自己努力下,復健的情況很好,從臥床無法動彈,至今已可以拄著拐杖走路,評估的中風狀況已從4分降為2分,讓他相當感動。  由於徐女士今天將出院,麻豆新樓醫院的醫療團隊昨天特別幫他切蛋糕慶祝重生,楊創州指出,徐女士如此的恢復狀況,可以減輕家屬照顧的負擔與壓力,讓他感到欣慰,也為徐女士的重生獻上祝福。

Read More

婦反覆中耳炎 聽力直直落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張耕閤醫師以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耳膜,病人很快就返家休養。 (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64歲邱女士長期洗腎,多年來雙側中耳炎的反覆發作持續困擾著她,中耳炎導致兩側耳膜幾乎全部破裂,耳朵時常會流出膿性分泌物,且聽力持續變差,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經由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張耕閤醫師治療,連續採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耳膜的修補,雙耳聽力幾乎恢復至正常狀態,終於完全解決了邱女士多年來的困擾。  過去邱女士在許多醫師治療期間,需要反覆使用耳滴型抗生素及口服抗生素來控制其中耳炎的急性發作,但對於一個洗腎病人來說,過多的藥物容易造成身體負擔,期間因為聽力持續惡化,病人有嘗試過配戴助聽器,但是無法適應於是放棄。醫師也有建議病人考慮手術治療,但是她擔心本身免疫功能較差,補起來的耳膜可能因為術後感染而失敗,且也會擔心術後耳部的傷口感染造成癒合不佳等問題。  後來她到嘉義長庚醫院由耳鼻喉科張耕閤醫師治療,張醫師先控制中耳炎至穩定後,考慮病人身體狀態,於是採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耳膜修補。術後耳部外觀無傷口,病人很快就返家休養。術後耳膜癒後良好,同時也治癒中耳炎。兩年後,病人再次接受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另外一側耳膜』,術後雙耳聽力幾乎恢復正常狀態,解決了邱女士多年來的困擾。  張耕閤表示,現在新式技術為使用耳內視鏡外接螢幕,直接從耳道進入修補耳膜,鏡頭就在破裂的耳膜前面作觀察,畫面能放大且更加清晰、可視範圍更廣,能將手術的細緻度作大幅度提昇,且術後外觀無傷口,疼痛感很輕微,能有效改善病人中耳炎及聽力障礙。

Read More

糖尿病年輕化 面臨病齡長期化

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每3分鐘新增1人確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左起)、病患涂女士、家醫科醫師陳宏麟共同呼籲,血糖管理除了達標,也保護心腎防共病。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且正面臨「高齡化、共病多」和「年輕患者病齡長期化」的情況。醫師提醒,國際血糖管理趨勢除了要求控糖達標,還需注意器官保護防共病。  今年56歲的涂女士有糖尿病家族病史,3年前因手臂痠痛就醫,意外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從此開始規律口服降血糖藥物,但血糖卻仍控制不佳,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影響爬山興趣,再次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大失控。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短短3個月就讓糖化血色素指數從9%降至6.3%,不僅改善血糖,體重也減輕。  收治涂女士的家醫科醫師陳宏麟表示,WHO資料顯示,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近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目標,因此併發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且高達9成體重過重或肥胖,涂女士就是如此。  因此,為避免糖尿病的共病,陳宏麟以腸泌素幫助涂女士更有效地控糖達標,除可降低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也延緩胃排空速度,減少飢餓感,避免低血糖,做好體重管理。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儼然已成為新一代的國病。除了患者「高齡化」之外,國內糖尿病也因患者年輕化而面臨「病齡長期化」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不單純只是糖尿病,還會侵犯身體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要達到理想的控糖目標,杜思德強調,健康生活形態的飲食和運動絕對不能少,適當的藥物治療則可發揮事半功倍之效。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出個人的最佳控糖之道,翻轉血糖人生。

Read More

高聯醫玩賓果遊遊 宣導病安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響應醫策會「為病安發聲」。(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響應醫策會「為病安發聲」,16日起在醫院大廳設置「病安賓果連連樂」,宣導「我的健康我做主,就醫顧慮勇敢說」,邀民眾透過賓果遊戲,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與醫病良好的溝通管道,降低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發生。  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表示,活動已邁入第16年,病人安全是提升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除強化醫療人員訓練,也鼓勵他們勇於表達病安疑慮,讓病人了解就醫過程中,應扮演積極主動參與的角色,共同預防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  張宏泰說,主要以民眾在醫院看診、領藥、治療、檢查及手術前之常見疑惑,透過圈選和連線提醒就醫時遇到相同情況應主動發聲;「您有主動詢問醫師手術風險為何的經驗?」、「您是否注意過醫院環境安不安全?」,為持續營造醫院以病人安全為優先為目標。  高聯醫病人安全週活動,也獲得在地企業共同響應,沃得貿易公司、台灣康田生化科技公司與寶淨科技公司,分別捐贈院方休閒鞋100雙、防護衣1000套及61.5公升電解氣態2氧化氯水溶液清潔用品。  為使病人安全議題受到更多重視,即日起至9月24日,在臉書粉絲專頁有為病安發聲抽獎活動,邀請民眾上網分享自己就醫期間,曾向醫療人員問過的安全問題,詳細活動辦法請至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粉絲團查詢。

Read More

全台唯一 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揭牌

 安南醫院蘇冠賓(右四)醫師團隊,成立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提供多元整合治療。(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安南醫院成立全台第一個憂鬱症中心16日啟用,並舉行揭牌儀式。憂鬱症中心提供多元整合的治療模式,包括結合中醫針灸、西醫治療、心理治療、磁刺激治療、瑜伽正念及營養治療。  憂鬱症中心是由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負責籌劃成立,蘇在憂鬱症的治療和研究已經累積多年的經驗和國際的聲望,是台灣憂鬱症研究領域專家,也是世界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研究權威,以實證醫學的角度建立「營養療法於憂鬱症治療之臨床指引」,從預防的角度改善全民身心健康。  蘇冠賓說,民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比以往進步,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台灣身心症患者就醫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就醫後一半的比例不到一個月就不再回診,這與傳統治療注重在藥物治療,效果不足,顯著副作用,難以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有關,這也是憂鬱症中心的依病人需求而成立的原因。  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憂鬱症中心也結合穿戴裝置,以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探測未來可能的腦部疾患,並提出「大腦高階健檢」幫助民眾提升對腦部健康的關心,防範疾病於未然。另外,憂鬱症中心也引進新型的經顱磁刺激治療 (rTMS),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可以在醫師評估後,使用這新型的治療方式改善情緒症狀。  精神科醫師陳威任說,許多民眾表現出的憂鬱症狀,往往不覺得自己憂鬱,而是以身體多重非特定性的身體症狀來表現,就會在內外科反覆就醫而沒有得到適當醫療,憂鬱症中心能藉由醫師專業的評估,儀器的檢測,心理方面的諮詢,整合個人化的治療模式,重獲身心靈的健康。

Read More

3招式 減少退化性關節炎復發

緩和膝蓋痛與減少復發的規律運動,第一招「腿伸直抬高訓練」。 (記者王正平攝) 緩和膝蓋痛與減少復發的規律運動,第2招「終端伸直運動」。(記者王正平攝) 緩和膝蓋痛與減少復發的規律運動,第3招「膝彎曲運動」。(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隨著天氣轉涼,1名中年男子一早起床就感覺右側膝關節又痛又僵硬,通常活動之後疼痛及僵硬感會減少,但晚上疼痛感又增加,讓他困擾不已,有時甚至不敢多運動,就醫檢查發現是退化性關節炎;物理治療師黃富明指出,切勿因為膝蓋痛就不敢運動,想緩和膝蓋痛,平時可多做3招規律運動,還能減少復發。若實在很痛,還是建議盡早就醫診斷,接受適當治療。  黃富明指出,患者來接受治療時,右側膝蓋確實有腫脹的現象,加上疼痛與僵硬。除了年紀大的因素之外,這位患者因工作所需,經常要搬重物,且經常要走與站,因此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的好發族群。其他的好發族群還包括,停經後的女性,體重過重者,膝關節曾經外傷者及關節受力不平均者,例如,X型腿與O型腿。  在治療上,黃富明物理治療師指出,就醫診斷評估後,患者可接受冰敷、電療、熱療、超音波、儀器治療、徒手治療及肌力訓練等治療。在治療新趨勢方面,則可接受吃藥、體外震波、玻尿酸注射及PRP。由於膝關節退化為不可逆,不治療,症狀只會更加嚴重,誰都不想最終只能走到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之路。  黃富明示範3招能緩和膝蓋痛與減少復發的規律運動,建議每回做20-25次,1天3回,可左右交替重覆動作。第1招「腿伸直抬高訓練」,平躺,大腿抬高於45度,撐15-20秒,可訓練大腿前側;第2招「終端伸直運動」,平躺,膝蓋微彎,膝窩下放毛巾捲,接著伸直膝蓋,撐15-20秒,可訓練大腿前側;第3招「膝彎曲運動」,俯臥,腳綁沙包,膝蓋微彎約45度,撐15-20秒。可訓練大腿後側。剛開始可先用空腳,視狀況可增加沙包重量或使用彈力帶。

Read More

中西醫治不孕 喜得龍鳳胎

仇小姐(右)子宮內膜太薄,先生又有寡精症,和丈夫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經中醫針灸、中藥治療,仇小姐子宮內膜順利增厚,歷8年終於生下雙胞胎團團圓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7歲的仇小姐因子宮內膜過薄難以受孕,先生也因寡精症,可植入胚胎僅剩2個,經中西醫整合治療後,終喜獲龍鳳胎寶寶,一圓8年求子夢。  北醫附醫生殖醫學科醫師王呈瑋表示,仇小姐和丈夫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檢查後發現,丈夫精液中每1c.c的精蟲數量低於1500萬隻,確診為「寡精症」。為了完成生子的夢想,丈夫先在外院接受長達9小時的取精手術,透過運用體外受精得到2個胚胎,也是夫妻倆僅存的希望。  兩年前仇小姐轉至北醫附醫求診,在生殖醫學中心及傳統醫學科團隊合作下,展開中西醫整合治療。  王呈瑋表示,子宮內膜的健康也是影響受孕的重要指標。受孕過程中,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中結合成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內膜並成長為胎兒。換句話說,子宮內膜就像是滋養的泥土,是胚胎能夠順利成長的溫床。  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變化,正常來說,排卵期的子宮內膜會增厚到0.8-1.5公分,也是最適合受精卵著床的厚度,若當月沒有受精,子宮內膜會剝落排出,就是所謂的「月經」。子宮內膜若太厚,可能會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子宮內膜過薄,受精卵著床困難度會增加,不孕的風險也會提高。  北醫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指出,為了墊厚病人子宮內膜,傳統醫學科根據病人體質,量身打造專屬的荷爾蒙治療計畫,包含一週2次的針灸、薰臍、客製化中藥湯劑等,使子宮內膜逐漸增厚,且越來越穩定。  中醫調養過程中,生殖醫學科每週透過超音波檢查,觀察針灸前後血流阻力、子宮內膜變化等,主觀症狀的判斷加上客觀儀器的數據,確認仇小姐子宮內膜厚度穩定後植入胚胎,也順利著床。  雖然成功懷孕,但考驗尚未結束,陳玉娟說,病人妊娠初期害喜,5月底也因過於勞累而宮縮嚴重,只好住院安胎,透過中西藥共同照護,終於讓寶寶們到接近足月時剖腹,母子均安,結束長達8年的求子過程。

Read More

共挺幼兒健康 學齡前是關鍵

 衛福部和教育部15日共同舉行「擁抱健康起點 共挺幼兒健康」記者會,學齡前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及早介入健康促進措施,可養成幼兒健康習慣,對於兒童未來成長有深層且正面的影響;新北市、台中市等6縣市超過100家幼兒園投入幼兒園健康促進試辦行列,共挺幼兒健康,呼籲全國幼兒園主動投入推動幼兒園健康促進。 (中央社)

Read More

打破迷思 烤海鮮比烤五花肉好

營養師打破民眾錯誤觀念,中秋節選擇海鮮當烤肉料理,遠比五花肉要好得多。(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中秋節不少家庭已經準備好和親友團聚烤肉,要怎麼吃才健康,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打破民眾對油脂及膽固醇的錯誤觀念,一般都認為海鮮類的膽固醇爆表,其實海鮮計算出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若沒有尿酸或高膽固醇疾病,選擇海鮮當烤肉料理,是遠比五花肉要好得多。  陳麗如指出,人體內升膽固醇指數是由食物本身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所形成,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飽和脂肪酸。事實上海鮮雖然膽固醇比肉類高1至2倍,但其所含飽和脂肪卻很低,計算出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  如何選擇好油也是重要關鍵,在臨床上曾遇過家長對小孩過於限制油脂,造成孩子不明原因起疹子,後來查出原因,原來是欠缺油脂內所含必需脂肪酸。因此平日料理可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菜籽油。  除非高溫烹調,盡量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如豬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奶油、白油、烤酥油等及其製品。  另應景月餅,一百克的綠豆碰其升膽固醇指數才7.24,但同樣大小的蛋黃酥卻高達40.98,所以選擇綠豆碰會優於蛋黃酥。  最後提醒有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的慢性病患者,部分藥物和柚子同時食用會影響藥效,要特別留意服用的藥物是否有禁忌食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