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多樣性不是疾病 專家呼籲推動「生活導師」制度接住孩子

目前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未能有效整合,導致許多神經多樣性的孩子「被看見,卻沒有被接住」。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每個人的神經發展和運作都是獨特的,但大腦功能、運作方式跟行為認知卻被調整成符合社會期望的樣貌,對於那些偏離平均值的人來說,在生活、教育或醫療上,往往出現落差、忽略甚至被排除在體制外。1990年代社會學家朱迪·辛格(Judy Singer)提出「神經多樣性」的概念,強調神經多樣性不是一種病,也不是必須被「矯正」的例外,而是人類自然發展的差異樣貌。日前,亞東紀念醫院、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立法委員林月琴及國教行動聯盟共同主辦的「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聚焦於「制度如何接住孩子」,不僅借鏡國際生活導師制度經驗,更以實務策略「生活導師」制度去接住台灣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的行動方案。 社會的認知和期望應改變 不該用單一標準要求神經多樣性的孩子 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理事長暨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指出,社會對那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強烈、社交方式不同的孩子,往往第一時間選擇排除,而不是理解。如果總是從「缺陷」角度定義差異,就無法為這些孩子建構有尊嚴的選項。 來自香港SPOT心理服務總監 Dr. Amanda Visher認為,自閉症從來不應被視為悲劇,真正需要被改變的是社會的無知與誤解。「如果他們無法按照我們的方式學習,我們就應該按照他們的方式來教。」她強調,教育應從理解差異開始,而非要求一致。 經過陪伴和指導 神經多樣性的孩子也能活出自我 神經多樣性的孩子只要經過後天陪伴和指導,度過轉變期,一樣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來自美國Telos臨床執行總監Larry Smith教授指出,生活導師的角色不是替代教師或醫師,而是建立一個能陪孩子走過轉變期的角色。生活導師提供的是方法與信任,協助孩子發展時間管理、就學與就業技能、情緒自我調節能力等核心能力。 美國Telos生活技能總監Jennifer Mills輔導15歲女孩「艾瑪」,這位15歲的女孩初期幾乎無法完成任何學業計劃,情緒起伏大、缺乏執行力。經過生活導師六個月的陪伴,艾瑪從「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進展到能獨立制定作息表與主動回報進度。「她不是變得一樣了,而是更像她自己了。」 另一位美國Telos生活導師教練Phillip Stewart提到另一位孩子保羅。保羅是一位具有高智能但執行功能低落的學生,常因無法啟動任務、記憶混亂而陷入拖延焦慮,在生活導師協助下,他透過目標分解、轉移策略與行動提示練習,逐漸掌握了自我節奏。 看見卻接不住 台灣應推行生活導師制度   面對神經多樣性的孩子,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彭渝森直言,不是孩子不配合,而是制度尚未準備好。目前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未能有效整合,導致許多神經多樣性的孩子「被看見,卻沒有被接住」。 甄瑞興醫師也指出,目前多數學校教師雖有意識,但卻缺乏實務支援與轉介網絡,所以呼籲政府應建構一個「可訓練、可持續、可融入社區」的支持體系,生活導師的角色是當中關鍵環節。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也認為,過去他曾協助一位ADHD學生在班級中留下,但那名學生因為資源和家長壓力而不得不轉學,神經多樣性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說明與評估,而是能夠長期陪伴、實際可行的支持機制。

Read More

害怕癌症化療副作用想試「自然療法」?醫:可作為輔助 但不能取代正規治療

部分患者將另類療法視為更有希望的選擇,對此乳癌外科Elizabeth Comen醫師強調,另類療法可能對患者有幫助,但必須配合標準治療一起進行才有效。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前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Ananda Lewis6月初因乳癌過世,享年52歲。根據ABC News報導,她於2020年透露已罹患乳癌超過兩年,並選擇放棄正規治療,改用喝蔬果汁、草藥和排毒等另類療法,她長期害怕乳房攝影檢查、擔心輻射暴露,也是其確診時已是晚期的原因之一。像Lewis一樣,部分癌症患者因對癌症正規治療有疑慮而卻步,但醫師警告,放棄正規治療可能讓患者錯過治療時機,導致疾病惡化、影響存活。 研究:僅用另類療法患者死亡風險增 未經證實的宣傳手法別信 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Steve Jobs在診斷出胰臟癌後,同樣選擇延遲手術,改吃素食,並採用排毒淨化療法和草藥治療。根據2022年5月的研究指出,將近1%的癌症患者拒絕所有的正規治療,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有19%的患者拒絕部分正規治療,包括化療、放射治療等。 不過,延遲或拒絕接受正規治療,轉而選擇另類療法,可能影響癌症患者的存活。美國耶魯大學附設醫院2017年的研究顯示,與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相比,僅選擇另類療法的乳癌或大腸癌患者死亡風險增加近5倍,肺癌患者的風險則增加超過2倍。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乳癌外科Elizabeth Comen醫師表示,患者拒絕正規治療,多半是因為害怕副作用、不信任醫療體系或想要掌控病情,他們往往認為「自然療法」更安全、更有利於健康。 Comen醫師指出,部分不肖業者和社群媒體用戶經常美化自然療法,將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宣傳為比標準治療更安全,再加上對治療的恐懼和不信任,使得一些患者將另類療法視為更有希望的選擇。「我見過患者抵押房屋、耗盡全部財產,只為了購買他們在網路上看到的『神奇藥物』。」Comen醫師強調,輔助與另類療法可能對患者有幫助,但必須配合標準治療一起進行才有效。 另類療法有這些好處 但延誤正規治療惡化風險高 Comen醫師進一步表示,針灸、正念冥想和瑜伽等做法可以幫助減輕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如疼痛、疲勞和焦慮等,也有充分證據顯示飲食和運動能提升治療效果、改善生活品質。一項2022年的研究發現,以運動作為輔助治療,有助於降低癌症治療副作用的嚴重程度,並對心理健康產生正面影響。 「我曾遇過不少患者不信任醫療體系,卻被沒有醫學背景的人欺騙,回來找我時疾病惡化嚴重,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Comen醫師強調,及早接受標準治療是提高癌症存活率的關鍵,如果先嘗試另類療法再回歸正規治療,患者可能面臨疾病惡化至無法控制的風險。

Read More

中藥行「都更」卡關?專家出來說分明 中藥到底怎麼管才對!

中藥材「調劑」和「食補」大不同 面對中藥店世代更迭,如何在使用中藥材與兼顧民眾健康的同時,促進中藥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應與時俱進。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近來衛福部以行政釋令,核釋藥事法103條中藥商的規定,造成數千名藥師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相反的中藥商赴衛福部陳情,引發雙方團體嚴重對立。台灣藥學會常務理事暨藥學教育委員會主委沈麗娟教授,特別站出來跟大家說說,要解決多年來中藥商高齡化及人才斷層的困境,需要的是透過合法修法程序,先訂好清楚的遊戲規則,讓不同專業分工合作,才能在使用中藥材與兼顧民眾健康的同時,促進中藥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沈麗娟教授感性地說,中藥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台灣的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民眾習慣透過中藥材來食補養生,對特定疾病也尋求中醫的辯證論治。然而,時代在變,民眾對健康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就像老舊的房子需要「都更」才能符合現代居住需求一樣,中藥行的管理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用「文化保存」的高帽,阻礙進步。 把中藥管好,要從「藥材」和「人」雙管齊下! 沈麗娟教授很直接地說,政府公告解釋令,不宜與母法相牴觸,政府出解釋令,本來就不能跟法律規定打架,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這個「318解釋令」卻被發現跟《藥事法》裡面的第28條規定衝突了。她解釋說,根據《藥事法》第28條第2項,買賣中藥(材)的店家,還是得請「有專業」的中醫師、藥師或藥劑生在店裡管著,才能買賣中藥。所以就算「318解釋令」說了買賣中藥的店,需要什麼條件的人才可以當老闆,那些新開的中藥店,還是得找專業的人來管理才行。 而且《藥事法》後段,103條的訂定就是要讓民國82年2月5日以前就在開中藥店的人,可以「繼續」賣中藥。條文文字都清楚寫著「繼續經營」,那當然就不會有新的中藥店跑出來啦,這在當時修法開會時,都紀錄得很清楚。所以她覺得,「318解釋令」根本就跟當初立法的原意不一樣。 沈麗娟教授更進一步說,就算衛福部不看過去的歷史,「經營」這兩個字,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也不包括公司裡的員工。她舉個例子,如果以後中藥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在中藥行工作了一年,想自己開新的中藥店,這些畢業生其實並不是店的「經營者」,就不符合第103條「繼續經營」的規定。這樣一來,「318解釋令」不只可能違法,也達不到它本來想達成的目的。 中藥「調劑」「食補」大不同 管理法規需跟上時代 沈麗娟教授特別指出,藥師「調劑」使用的中藥材和大家平常需要「食補」所用的中藥材,其實大不同,是透過國內GMP中藥廠,科學化方法對「中藥材」的取得、辨識、品管、檢驗、運送和包裝,嚴格處理後,所提供的高品質中藥材。一般藥食同源的「食用藥材」,菜市場就可以買到。她說,現在都已經是AI時代了,究竟誰可以來從事中藥材的種植、販賣?對於中藥材販售,是否可以採取更開放的態度?都值得進一步討論仍需由主管機關綜合評估,審慎研議。 這次「318解釋令」引起的爭議,顯示中藥(材)的管理法規真的需要跟上時代。沈麗娟教授呼籲政府,要多聽聽各方的專業意見,用更全面、更符合法治精神的方式,一起為台灣中藥產業的健全發展擘劃藍圖。

Read More

夏天暈眩找不到原因?當心是體質惹的禍 中醫點出「兩大類型」

眩暈也可能與低血糖、貧血或頸椎疾病有關,甚至可能是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的前兆;若症狀持續,務必儘早就醫,切勿輕忽。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每到夏天,因眩暈症狀前來就診的病患不少,常見主訴是眼前突然天旋地轉,讓人相當難受。有些人曾在西醫門診接受多項檢查卻找不到異常原因,只能依靠藥物暫時緩解,但效果有限,還可能出現其他副作用。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徐瑋憶分享,一名年輕上班族每到夏天就會出現眩暈情形。經過問診得知,因為天氣炎熱,她飲水量明顯增加,也常喝冰飲、吃甜食,加上久坐少動,導致體內痰濕水飲堆積,進而誘發眩暈。這類型的情況單靠止暈藥效果不大,反而需透過中醫方式來溫化水飲、健脾化濕,才能真正改善。 針灸搭配中藥 改善氣機、標本兼治 徐瑋憶醫師也曾治療過一位中年男性,因工作需要長時間走動,越忙碌越容易頭暈。雖然服用西藥可暫時緩解,但停藥後又會復發。醫師先以針灸調順氣機,再搭配疏肝理氣與通竅的中藥,一週後病人發作頻率從每天一次降至一週一到兩次,持續服用中藥兩個多月,進一步補脾益氣後,眩暈症狀完全改善,停藥後也未再復發。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眩暈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除了緩解症狀,也強調調整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火熱型vs痰濕型 夏季常見兩大眩暈體質 根據《黃帝內經》,古人就已對眩暈有多種描述,如「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等。徐瑋憶醫師說明,現代中醫臨床會先區分是實證還是虛證,接著再判斷屬於風、火、痰、瘀、虛等哪一類型。其中,夏天最常見的為「火熱型」與「痰濕型」。 火熱型多因暑熱引起心浮氣躁、上火,適合用放血等方式來宣洩火氣;痰濕型則與貪涼、冰飲攝取過多有關,需健脾祛濕。若補瀉方向錯誤,反而可能加重症狀,因此辨證論治非常重要。 針灸助調體質 選對穴位更有效 針灸對不同類型的眩暈也有對應的穴位選擇。針對火熱型眩暈,可先「開四關」,也就是針刺合谷穴與太衝穴,迅速將頭部火氣往下引導;痰濕型眩暈則可選擇脾經的豐隆穴與陰陵泉穴,有助改善脾胃功能,排除體內痰濕。 食療對症調養 白木耳蓮子湯與黃耆陳皮茶入門推薦 針對不同體質的眩暈,徐瑋憶醫師也提供簡單實用的食療建議: 火熱型眩暈:推薦食用白木耳蓮子湯 蓮子不需去心,保留些微苦味能幫助清熱;搭配白木耳具滋陰降火效果。 材料:新鮮白木耳一朵、新鮮蓮子30克、冰糖適量 做法:白木耳洗淨去蒂切小塊,放入電鍋,外鍋加兩杯水蒸煮。跳起後加入蓮子與冰糖,再蒸第二回即可。 痰濕型眩暈:推薦飲用黃耆陳皮茶 黃耆可補氣利濕,陳皮調和脾胃,幫助痰濕代謝。 材料:黃耆5錢、陳皮3錢 做法: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500c.c.水,大火煮滾轉小火煮10分鐘,過濾藥材即可飲用。 徐瑋憶醫師特別提醒,眩暈也可能與低血糖、貧血或頸椎疾病有關,甚至可能是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的前兆;若症狀持續,務必儘早就醫,切勿輕忽。

Read More

下鼻甲手術搭配膠原蛋白粉 減緩術後結痂困擾

初期應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與長時間曝曬,以降低對鼻腔造成的負擔;擤鼻力道應輕柔,並可使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清潔,協助保持鼻腔通暢。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隨著鼻科手術技術的進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為患者林先生執行低溫射頻鼻甲消融手術合併後鼻神經雷射燒灼術(以下簡稱為 RPN3),並於術後使用膠原蛋白基質粉幫助恢復期更加舒適。林先生自小鼻塞嚴重,長期影響睡眠品質並引發打鼾、高血壓等多項健康問題,他曾接受傳統鼻甲電燒手術,但術後效果不彰,且術後鼻腔滲血與不適,讓林先生對二次手術感到猶豫。經醫師充分評估與溝通後,林先生選擇接受 RPN3 手術,與傳統高溫電燒不同,RPN3 以低溫射頻技術執行,手術僅需局部麻醉,大約三十分鐘完成,術後無需住院,隔天可恢復日常生活,且陳俊志醫師指出術後搭配膠原蛋白基質粉替代傳統敷料,回診時不僅能降低患者傷口表面的結痂也有助於減輕傷口恢復時的不適。 創新替代選擇 膠原蛋白基質粉協助傷口癒合 膠原蛋白基質粉可作為替代傳統敷料的選項之一,幫助手術患者術後恢復期更加舒適、輕鬆,中國醫大新竹分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強調,膠原蛋白基質粉有助於輔助傷口癒合過程、吸收血水及組織液,幫助術後傷口症狀的緩解,並具有防沾粘、不過度膨脹的特性。 保護傷口表面 緩解術後不適感 陳俊志醫師提到傳統敷料常因膨脹壓迫鼻腔,造成患者術後三至五天必須用嘴巴呼吸,伴隨不適感、喉嚨乾燥等情況。而膠原蛋白基質粉因可被人體吸收,不需從鼻腔中特別取出,有助於避免傷口過度刺激及取出時伴隨的疼痛感,同時避免傷口感染的可能性,提供患者較為舒適的術後體驗,且此種基質粉適用範圍廣,只要經醫師許可,一般鼻部手術可視個案情況使用,緩解患者術後恢復期的不適感。 ▲鼻甲肥厚示意圖 低溫射頻鼻甲消融手術與傳統手術的不同之處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指出,傳統鼻甲手術主要分為電燒手術及鼻道手術,電燒手術雖僅需局部麻醉,但因溫度高,患者常感受到類似燙傷的疼痛感,且術後易造成大面積結痂;而鼻道手術則需全身麻醉,術後需塞入止血棉條,臨床經驗顯示,部分患者在術後三天幾乎無法經鼻呼吸,造成極大不便。相較之下,陳俊志醫師指出,新式的低溫射頻鼻甲消融手術合併後鼻神經雷射燒灼術(RPN3)是一種高頻率、低溫的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及術後結痂較少,只需二十至三十分鐘即可完成,且無需住院隔天即可正常上班,相較於傳統手術需二至四週的復原期,RPN3 術後通常僅需約三至五天的恢復期,但實際恢復時間仍因個人體質而異。此外,中國醫大新竹分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透露,此次 RPN3 術後以膠原蛋白基質粉替代傳統敷料,有助於傷口癒合,並可舒緩術後傷口不適感。 鼻塞、打鼾治療方式及術後注意事項 術後恢復期間,中國醫大新竹分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指出,患者應依照醫囑進行正確的日常照護。初期應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與長時間曝曬,以降低對鼻腔造成的負擔;擤鼻力道應輕柔,並可使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清潔,協助保持鼻腔通暢。對於有鼻塞、打鼾問題的民眾,醫師亦可能依照個人情況搭配鼻噴劑與口服藥物進行症狀緩解,然而,長期使用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如影響日間工作表現、攝護腺功能及心悸與高血壓等情況,若經藥物治療超過一個月仍未改善症狀,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行全面評估與討論合適治療方式。

Read More

嚴重氣喘患者治療新選擇 生物製劑應用範圍更廣泛

目前台灣氣喘治療策略也與國際接軌,透過生物製劑針對特定發炎途徑進行抑制,達到控制氣喘的目的。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蘇靖昀報導 嚴重氣喘症狀除了咳嗽,還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甚至影響肺功能,國內嚴重型氣喘患者占氣喘人口3至10%,若未能透過治療穩定病症,恐提高疾病惡化導致住院風險,事實上,治療氣喘已進入精準化治療,隨著生物製劑成為生力軍,加上新一代生物製劑也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提供患者更全面的治療選擇。 氣喘需高階藥物治療控制 醫:屬於嚴重型氣喘 高醫岡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蔡英明醫師指出,氣喘最常見症狀,就是咳嗽,重要特徵就是間歇性。患者會間歇性的出現如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但當已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合併其他藥物治療等仍無法有效控制,或需長期使用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治療才能控制症狀,就可定義為嚴重型氣喘。目前台灣氣喘治療策略也與國際接軌,透過生物製劑針對特定發炎途徑進行抑制,達到控制氣喘的目的。 環境刺激因子多 嚴重型氣喘易反覆發作 氣喘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環境刺激因子也是關鍵;蔡英明醫師指出,包括空氣污染、天氣溫度、濕度改變、季節交替等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另外,像花粉、塵霾、居住環境甚至毛小孩也都可能誘發氣喘,臨床曾有一名嚴重氣喘患者家裡養貓,經檢測也證實與貓毛過敏有關,雖採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病症,但還是得靠患者少與貓接觸等減少過敏原暴露,才能持續控制病症。 生物製劑應用範圍更廣泛 助攻治療嚴重氣喘 事實上,治療嚴重型氣喘,除了採以升階藥物治療,也可找出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白血球、一氧化氮(NO)等生物標記,再選擇對應的生物製劑治療;蔡英明醫師提及,生物製劑分成好幾類,能適用於更廣泛的嚴重氣喘患者,包括抗IgE、阻斷IL-4/13、針對嗜酸性白血球進行抑制的抗IL-5,以及作用於發炎上游、抑制TSLP(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不須配對到特定生物標記就能使用的新生物製劑。 60歲男飽受嚴重氣喘困擾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找回正常生活 臨床一名60歲男性,長達十年氣喘史,直到近兩年因控制不佳診斷為嚴重型氣喘,但透過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合併其他藥物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蔡英明醫師表示,這名患者曾嚴重至呼吸困難送至急診治療,後續進一步經過生物標記配對,也未發現明確過敏原,因此幫患者申請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經六個月治療後,氣喘病症獲得舒緩,也恢復日常生活。蔡英明醫師也提醒,每位病人的氣喘控制情況仍需依個人症狀與治療配合情形調整。 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醫:能減少類固醇藥量 「生物製劑能減少嚴重性氣喘患者對於類固醇藥物的依賴。」蔡英明醫師提及,治療嚴重型氣喘患者,口服類固醇的確能在短期間發揮作用,但最怕就是長期下來出現腳浮腫、糖尿病、白內障等副作用。與口服類固醇相比,生物製劑在治療嚴重氣喘時,其常見副作用較少,但仍有可能出現特定的副作用,像是注射部位過敏反應、部分感染風險提升等。 國際指引治療氣喘策略 建議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蔡英明醫師解釋,無論是抗IgE、阻斷IL-4/13、針對嗜酸性白血球進行抑制的抗IL-5,還是從上游位置抑制TSLP的新一代生物製劑,只要符合健保條件就能申請。全世界治療策略包括全球氣喘倡議計畫(GINA)和美國胸腔醫學會(ATS)也建議,針對嚴重氣喘者應持續性以生物製劑作為長期控制病症的策略。 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 對嚴重氣喘患者更友善 蔡英明醫師指出,國內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條件相較國外較為嚴苛,像得符合嗜酸性白血球必須大於300 cells/mcL、急性發作住院1次以上、口服類固醇得使用一段時間等條件才能申請,而新一代生物製劑也有相關條件,但不需配對到生物標記就能使用,對於嚴重氣喘者相較更友善。 治療嚴重氣喘 應與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方案 蔡英明醫師也提醒,臨床上,氣喘患者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包括用藥間隔期、如何維持穩定的生活品質等方向,不要認為氣喘是難治療的疾病,而是學習怎麼應對氣喘,尤其嚴重氣喘患者更應積極用藥,配合醫師囑咐,必要時藉由生物製劑協助治療,讓原本備受影響的生活回歸正軌。

Read More

手麻睡不好 頸胸椎錯位惹禍

中醫師蔡昕儒以AMCT脊椎活化槍為「頸胸椎錯位」患者作精準矯正治療,幫忙找回舒暢人生。(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退休多年的張先生愛打麻將,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近來常感到胸口悶、呼吸不順、肩頸痠痛,有時手臂發麻、睡不好,卻找不到病因。求助中醫,檢查發現是典型的「頸胸椎錯位」,透過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調整幾次後,胸悶與肩頸酸痛明顯改善,直呼終於可以一覺好眠!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指出,許多中老年人長時間久坐打麻將,或長期低頭滑手機、用電腦,這些不良姿勢讓脊椎長期受力不均,易導致頸胸椎的小面關節產生微小錯位,這些錯位不易在影像檢查中發現,卻可能引發惱人症狀。例如,「頸椎錯位」會影響肩頸肌肉及周邊神經,造成緊繃、痠痛,甚至手臂發麻;而「胸椎錯位」則可能影響胸腔擴張,或壓迫負責胸部感覺和自律神經的脊神經,導致胸口緊繃、壓迫感,甚至伴隨心悸感。許多人以為是心臟出問題,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實際上是脊椎出狀況。 AMCT是一種結合檢查、治療與評估的精準整脊技術。蔡昕儒說,從中醫觀點來看,長期姿勢不良會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瘀滯,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氣血運行本就相對遲滯,筋骨容易僵硬,若加上不良習慣,更易使「頸胸椎錯位」加劇,導致疼痛纏身,影響睡眠與精神。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是利用專業儀器「脊椎活化槍」,提供溫和無痛的結構調整方式,針對錯位的頸胸椎作精準的矯正,有別於傳統整脊常見的「喬」或「扳」等手法,AMCT不會讓人感到疼痛或害怕,對於不敢整脊的中高齡族群,是安全又有效的選擇。 蔡昕儒說,AMCT有助恢復脊椎排列,改善胸椎及頸椎活動度,緩解神經壓迫不適,若與針灸、中藥調理搭配,可達到更全面的療效。另外,提醒打麻將或使用手機,每隔30分鐘就起身活動,做些簡單的肩頸和上背伸展,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更是鞏固療效的關鍵。平日打太極拳、八段錦,或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核心訓練,增強脊椎穩定度,有助於預防症狀復發。

Read More

《與生命共舞》南市醫衛教電子書 撫平癌友焦慮

由醫師李楊成(中)領軍的血液腫瘤科團隊強調,癌後支持是醫療延伸,更是人性關懷的延續。(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為協助癌症病人走出治療後的焦慮陰霾,台南市立醫院整合血液腫瘤科醫療團隊資源,推出兩項癌後心理支持衛教工具,包括免費下載觀賞電子書《與生命共舞》及YouTube影片《STAR正念呼吸法》,盼以溫暖內容與具體自我調節技巧,幫助病人穩定情緒、減少對癌症復發的恐懼。 南市醫副院長李楊成指出,癌後照護不僅是身體的修復,更需關注心理層面的支持,除了治病,更要照顧病人的情緒與生活。推出這套衛教資源的目的,是讓病人知道「你不孤單」,焦慮可以被理解、安放。根據臨床觀察,約有5成癌後病人出現「害怕癌症復發」相關症狀,常伴隨焦慮、失眠、胃口不振與回診恐懼等現象,這類心理困擾若未妥善處理,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影響後續療程配合與身體康復。 電子書《與生命共舞》是蒐集乳癌、肺癌、大腸癌、胰臟癌等多位癌友抗癌的溫馨故事;影片《STAR正念呼吸法》則是透過4步驟呼吸法:Stop(暫停)、Take a breath(深呼吸)、Accept(接受情緒)、Relax(放鬆身體),教導病人在焦慮升高時快速穩定情緒。電子書及影片,內容涵蓋焦慮認知、不確定性的接納、正念練習、實用呼吸技巧及病人故事,每章皆附有「心靈雞湯」鼓勵語錄,適合病人在睡前、回診前翻閱,作為自我安慰與內心對話的工具。 血液腫瘤科醫療團隊表示,癌患最怕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希望透過這些電子書等工具,提供一條安心依靠的路,癌後支持不只是醫療延伸,更是人性關懷的延續。

Read More

熱天騎車 婦橫紋肌溶解症

婦人少喝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大甲李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陳采峰詢問病情。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天氣炎熱提醒一定要多喝水!一名70多歲婦人,平時覺得無聊,每天從住家騎車約30分鐘,到8公里外的文化健康站參加活動,日前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身體發熱,趕緊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出她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而且還有第4期腎臟病,治療後才逐漸正常。醫師提醒,天熱容易好發橫紋肌溶解症,運動時要量力而為並補充水分。 大甲李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采峰表示,患者到院時自述,覺得全身熱熱的,全身也覺得麻,外觀看患者腳部水腫,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肌酸激酐、肌酸酐、尿素氮數值皆飆高,診斷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後續給予藥物治療再持續追蹤。 「天氣熱激烈運動又喝水不足,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急性腎衰竭。」陳采峰說,最近天氣持續高溫,不論是坐在冷氣房或是在室外活動,一定要隨時補充水分,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他建議,最好減少大熱天做戶外運動,如果身體出現肌肉疼痛、無力、僵硬,以及尿量減少、尿液呈現深色,就有可能罹患橫紋肌溶解症。 陳采峰指出,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由於該婦人罹患第4期腎臟病,腎臟功能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3,在天熱少喝水、脫水的狀況下,誘發病症。這一次身體不舒服拖了好幾天,才導致病情加重,最後住院治療。 患者透露,平時自己一個人在家覺得無聊,因此,每天上午都騎機車到住家8公里遠的文健站參加活動,學舞蹈、交朋友,沒想到有一天參加活動後,身體覺得不舒服,不加以理會,一開始先忍,原本只有手腳感到麻麻的,後來愈來愈嚴重,變成全身都麻,而且全身還熱熱,嚇到趕緊就醫,「經過這一次我怕了,天氣熱到不行,每天還騎車太久,以後要照顧身體,不想再去上課了。」

Read More

AI檢測儀深入社區 揪心房顫動

嘉基心臟血管科醫師蔡子賢說明心律不整的治療趨勢以及電燒術。(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心律不整是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其中「心房顫動」尤為常見,恐導致血栓、中風等嚴重後果。為強化早期發現與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國際扶輪社3470地區攜手,透過AI可攜式檢測儀深入社區,結合高成功率的心導管電燒術(射頻消融治療),推動公益心律不整篩檢。 嘉基指出傳統心電圖檢查受限於院所,難普及。AI心律檢測設備則可快速初篩,有效發掘潛在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每年逾15萬人因心律不整就醫,卻有近1/4未被診斷。 嘉基心臟內科醫師蔡子賢表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嚴重時引發中風或腎臟阻塞。電燒術已成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僅需30分鐘,住院1至2日即可出院,臨床成功率高達85%以上,嘉基累計已逾2千例成功案例。 會中分享3起典型成功案例,包括一名50多歲男子於社區篩檢中發現心律異常,進一步確診為心房顫動,經電燒治療後成功康復。他感動表示:「沒想到篩檢救了我一命。」 扶輪社即將就任總監莊和達表示,自去年8月起於雲嘉南澎辦理180場篩檢,篩檢人數逾1.8萬,檢出2100人心律異常。致力推廣腦中風預防篩檢的醫界泰斗高明見教授指出,台灣每15分鐘就有1人中風,能透過篩檢預警、快速連結醫療資源,是守護民眾健康的關鍵。 嘉基院長陳煒強調,醫療應走入社區,結合AI科技與公益行動,實踐預防醫學精神,守護每一顆跳動的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