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會讓你長痘痘嗎?專家這樣解析

蒼藍鴿(吳其穎醫師)指出,辣椒可能刺激油性或敏感肌,但科學上並無明確證據。是否冒痘,仍看個人體質與飲食習慣。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吃辣會長痘痘」這是許多人的疑問。對一些人來說,吃了辣椒後,臉上可能會冒出不速之客——痘痘。這讓大家不禁想知道,吃辣是否真的會引發痘痘呢?是否應該完全避開辣味食物,才能擁有光滑的肌膚?蒼藍鴿(吳其穎醫師)將從專業角度,為大家解答這些常見的疑問。 吃辣與皮膚的關聯 吳其穎醫師解釋,辣椒中的辣椒素(Capsaicin)會刺激身體,促進血液循環,並使皮膚變熱、發紅。這樣的刺激可能對一些皮膚較敏感的人產生不良反應,進而引發痘痘。尤其是油性皮膚的人,過多的油脂分泌和毛孔堵塞可能會加劇痘痘的生成。 科學證據是否支持? 目前的科學研究尚無確定證據顯示,吃辣必然會導致痘痘。雖然一些研究指出過度食用辛辣食物可能會加劇皮膚問題,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大多數長痘的問題與油脂分泌過多、荷爾蒙變化、生活習慣等多因素有關,而辣椒的影響往往是間接的。對於敏感皮膚的人,辣椒的刺激可能會加重痘痘的狀況,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另外也要注意,辣椒常與重鹹、高油食物一起攝入,也可能加劇痘痘的生成。 如何控制吃辣引發的痘痘? 如果民眾發現自己吃辣後容易長痘,吳其穎醫師建議,首先可以考慮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取量,尤其是對皮膚較敏感的人。了避免過量食用辛辣食物,選擇較溫和的香料或調味料,也能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保持均衡的飲食也非常重要,適量攝取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健康。 另外,保持皮膚的清潔與保濕也是關鍵。油水平衡對於防止痘痘的生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適當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也能幫助穩定荷爾蒙,改善皮膚狀況。 結論:聰明選擇辣椒,保持肌膚健康 總結來說,辛辣食物與痘痘之間的關聯並不絕對。吃辣是否會長痘,取決於個人的體質與皮膚狀況。對於那些皮膚較為敏感的人,適當減少辣椒的攝取量是明智的選擇。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適量食用辣椒不會對皮膚健康造成明顯影響。了解自己的皮膚狀況,並根據需求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健康的肌膚。

Read More

孩子生長發育留意黃金期 中醫轉骨助攻增高

https://d1j71ui15yt4f9.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8/28142659/%E6%9F%B3%E7%87%9F%E5%A5%87%E7%BE%8E%E9%86%AB%E9%99%A2%E4%B8%AD%E9%86%AB%E9%83%A8%E9%86%AB%E5%B8%AB%E8%8E%8A%E5%AD%9F%E8%87%BB.mp4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孩子的生長發育問題備受家長關心,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莊孟臻說,若孩子有生長發育問題,在西醫就診的同時,也可尋求中醫的協助,治療方法多元,包括中藥、藥膳、針灸等,第二性徵出現時開始介入轉骨方,把握黃金成長期衝刺身高,提醒家長,平時孩子的飲食、運動及作息的配合也很重要,不要熬夜,建議讓孩子十歲前就寢。 莊孟臻表示,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長多高,身高受多重因素影響,如遺傳、營養、運動、作息及壓力等,其中遺傳決定了七成;宜於六到八歲左右開始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可較準確預測成年身高並及早發現問題。 若孩子有生長發育的問題,在西醫就診的同時,可同時尋求中醫的協助,中醫常透過補腎、疏肝、健脾的方式來處理兒童生長發育的問題,治療方式包含中藥、藥膳、針灸、雷射針灸、艾灸或穴位按摩等。 她說,當孩子還沒有出現第二性徵前,中醫會先調理脾胃、過敏和睡眠等問題,建立好的體質基礎;第二性徵出現時,則開始介入轉骨方,補腎壯骨、活血通絡,把握黃金成長期衝刺身高。 中醫轉骨目的不僅在長高,也有調理生長發育和改善體質等作用,性早熟或骨齡超前的孩子要慎用中藥處方,服中藥期間也要持續追蹤骨齡變化,以避免補過頭,反而造成生長板提早閉合,不利於成年身高。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莊孟臻說,「身柱穴」為督脈穴位,可提升陽氣、調整體質,有利小兒生長。(記者陳佳伶攝) 除中藥調理,亦可刺激長高穴位,如「湧泉穴」為腎經井穴,能啟動腎氣循行,可透過跳躍或按摩刺激;「身柱穴」為督脈穴位,有身體的支柱之意,可提升陽氣、調整體質,有利小兒生長,可透過艾灸或推拿刺激。 莊孟臻提醒,除西醫或中醫的藥物治療,飲食、運動及作息的配合也很重要;飲食上要多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少吃高糖、高油脂食品;建議以跳躍運動為主,如跳繩、慢跑等;要有規律作息,早睡、不熬夜,建議孩子十歲前就寢,因為生長激素在深夜十時到二時,會藉由熟睡分泌至最大值;要讓孩子學習如何解壓、抗壓,保持身心愉快對長高也有幫助。

Read More

普度供品 妥善保存免滋生細菌

奇美醫院提醒民眾,中元普渡的誠意固然重要,但更要守護食品衛生安全,才能吃的更安心。 (奇美醫院提供之示意圖)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中元普度是台灣重要民俗節慶,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供品。但在夏季高溫潮濕環境下,普度後的供品若未妥善保存,極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一不小心就可能釀成食物中毒。奇美醫院提供普渡供品保存要訣,讓民眾在祭拜後,也能安心享用「保平安」的美食。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賴春宏表示,中元普度供品即使包裝完整,也應隨時注意有效日期,並遵循「先進先出」,優先食用即將到期供品,並提供普度供品保存的5大要訣,包括「熟食祭拜不超過2小時,拜完立即處理」、「充分覆蓋避免香灰及蚊蟲汙染」、「拜過食用前務必澈底加熱」、「罐頭、乾貨也不能輕忽」、「生食與熟食分開處理」。 賴春宏說,普度供品上經常會插香,或長時間暴露戶外,導致香灰、灰塵或蚊蟲掉落食物上,造成二次汙染。建議祭拜時應使用保鮮膜或鍋蓋將熟食蓋好。另也提醒,使用保鮮膜時應避免直接接觸高溫、高油食物,以免塑化劑溶出。 許多人認為拜過食物只要沒有異味就可直接吃,這是錯誤觀念。賴春宏說,即使看起來沒有變質,但祭拜過程中已經滋生許多看不見的細菌。食用前務必將食物澈底加熱,確保食物溫度達到攝氏70度以上,才能有效殺滅病原菌。

Read More

植人工心臟 4寶爸重獲心生

  嘉義長庚成功完成「人工心臟」植入術,四寶爸重獲「心」生。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日完成新一代左心室輔助器(HeartMate3)植入手術,成功挽救一名長期飽受心臟衰竭折磨的37歲男性病人,為末期心臟衰竭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嘉義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黃耀廣教授表示,病人因擴張型心肌病變與嚴重心臟衰竭長期反覆住院,並因有腎臟動脈梗塞病史,從2年前就開始等候心臟移植,但受限於國內器官捐贈稀缺,遲遲未能等到合適心臟,不幸於今年5月病人因心臟功能急遽惡化,合併肝腎病變、肺水腫及呼吸衰竭,必須依賴強心劑維持血流,病情岌岌可危。經過心臟外科團隊評估,於6月決定接受左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在心臟移植之外,迎來另一條治療新方向。 黃耀廣教授進一步說明,左心室輔助器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人工心臟」,HeartMate3是目前新一代採用全磁懸浮馬達設計,能長期穩定輸送血液,並顯著降低血栓形成、機械磨損與感染風險。病人在心臟外科、心臟內科、麻醉科組成跨科別團隊協作下,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歷經近一個半月的休養與復健,病人心肺功能顯著改善,能夠自行走路,並於7月底順利出院返家,讓這位有四個孩子的父親,能繼續陪伴家人,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Read More

食藥署抽驗 午仔魚檢出禁藥

食藥署抽驗市售水產品發現1件午仔魚含還原型結晶紫,違反不得檢出規定。 (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7日公布市售禽畜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結果,經檢測585項市售水產品,僅發現1件午仔魚檢出還原型結晶紫,違反不得檢出規定,屏東縣政府已依法除裁處業者3萬元,並轉由農業單位輔導養殖業者不要再使用相關化學品。 食藥署聯合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禽畜水產品於進口商、批發市場、盤商、傳統市場、餐廳及各大賣場與超市等場所,抽樣檢驗動物用藥及農藥殘留是否符合標準。今年5至6月禽畜水產品的動物用藥殘留總計檢驗585件,其中水產品1件檢出動物用藥殘留不符合規定,總合格率99.8%;另針對禽畜產品檢驗農藥殘留84件,也都符合規定。 食藥署表示,不合格的1件產品為屏東有冷凍食品行所販售的國產午仔魚,被檢出還原型結晶紫。還原型結晶紫是結晶紫的主要代謝產物,而結晶紫是一種合成染料,化學結構與孔雀綠相似,具有抗菌效果,通常用來維持環境乾淨,但目前對人體致癌證據尚不足。 食藥署中區管理中心主任林旭陽指出,現行規定前端養殖業者禁用、後端市售產品不得檢出,除了由地方衛生單位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業者3萬元罰款,同時將由農業單位輔導業者,不要繼續使用。 食藥署呼籲,食品業者對販售的禽畜水產品,應保留發票、收據或憑證等進貨來源證明文件,以利追溯來源。並建議消費者應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禽畜水產品,並優先選擇具有CAS、產銷履歷標章、生產追溯QR code或信譽良好的商家,以保障消費權益。

Read More

學校廚房查核 連江縣3件豆干違規

食藥署稽查1441間學校廚房、1812件豬肉、1467件午餐成品都符合規定,但有3件半成品之豆干檢出過氧化氫,已裁處供應商3萬元罰款。(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7日公布校園午餐之學校自設廚房稽查專案第一階段執行結果,總計查核1441家國中、小學自設廚房,在複檢後全都合格。另抽驗1812件豬肉、1467件午餐成品檢驗都合格,但在半成品方面,連江縣發現有3件豆干檢出殺菌劑與規定不符,而台灣本島各校則都符合標準。 食藥署表示,為保障學童食用校園午餐之衛生安全,針對全國國中、小學之自設廚房作業環境衛生、從業人員衛生、製備流程、食材效期、豬肉及其可食部位原料原產地標示等項目進行查核,並抽驗午餐成品及半成品,檢驗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 食藥署指出,稽查專案配合學校開學實際供應午餐時間,共分上半年及下半年等兩階段執行,第一階段鎮總計查核1441家國中、小學自設廚房,發現有部份廚房之天花板、門窗、地面、風扇與設備器具未保持清潔或破損,以及未實施有效之病媒防治措施等,經地方政府衛生局要求限期改正後均複查合格。 在查核學校自設廚房使用之豬肉及其可食部位原料原產地標示資訊1812 件,結果均符合規定;另抽驗1467件午餐成品檢驗食品微生物,及201件半成品檢驗食品添加物等項目,結果有連江縣中山國中及中國小的3件半成品豆干檢出殺菌劑與規定不符,經調查來源都是雲林縣元長鄉的品冠商行,已依法裁處業者3萬元罰款。

Read More

減重設定點 逐步調低易達標

  醫師安欣瑜建議,可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逐步調低設定點,達到減重目的。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為什麼減重這麼難?」許多人以為肥胖是意志力不足,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指出,人體其實存在一個「體重設定點」,由大腦下視丘與荷爾蒙維持在固定範圍,一旦想突破,身體就會自動反擊。 安醫師解釋,減重時基礎代謝率會下降,身體進入「省電模式」;同時,飢餓荷爾蒙(ghrelin)上升、飽足感荷爾蒙(leptin)下降,使人更容易食慾大增、難以停口。這些都是生存本能,導致體重雖能短期下降,卻往往容易回升。 那麼該如何突破?安醫師建議,可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逐步調低設定點。包括:均衡飲食、優先攝取蛋白質;規律運動,尤其重量訓練以維持肌肉;並確保充足睡眠、降低壓力,以維持荷爾蒙穩定。 必要時,也能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輔助。安醫師指出,目前常見的減重藥物如猛健樂、週纖達,是模擬腸泌素荷爾蒙,能降低飢餓感、延緩胃排空、調節血糖,幫助減少暴飲暴食,相當於暫時突破體重設定點的防線。 然而,她提醒,藥物並非萬靈丹,一旦停藥且生活習慣未改善,體重仍可能被設定點拉回。唯有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與長期習慣調整,才能真正維持成果。 「減重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安醫師強調,藥物可以扮演助跑員,但最終能否達成目標,仍取決於自己的持續努力。

Read More

三總微創手術 有效降青光眼眼壓

  陳女士雙眼進行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後,眼壓控制良好,醫師呂大文指出,青光眼病程為不可逆,呼籲民眾定時檢查眼睛,早發現早治療。(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27日指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不知不覺中讓視力惡化,甚至有眼科醫師自已都不知道已罹患青光眼,三總開發出結合微創與傳統手術的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可有效穩定青光眼患者的眼壓,讓視力不再惡化。 呂大文指出,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5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出了更多患者。 青光眼是因眼內的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其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呂大文指出,青光眼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初期緩慢,隨著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也因此,若患者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 呂大文指出,三總眼科部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但目前健保並不給付這項手術,每隻眼睛費用約9萬5千元。 呂大文表示,一名68歲陳女士因眼壓控制不佳,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患者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而在過去3年三總已為68位患者的125隻眼睛進行「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患者均年齡54歲,術後12個月5成患者不再要使用降眼壓藥物,顯示這項複合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更快。

Read More

守護視力 兒童期是關鍵時機

  眼科醫師賴奕雯提醒,近視應防患於未然,兒童期是預防與控制的關鍵時機。(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近視議題一直是國人健康焦點,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得主李洋、王齊麟,及世界棒球賽MVP陳傑憲隊長等多位知名運動員,皆透過雷射矯正視力與散光,引發年輕族群與運動員對度數控制與矯正的廣泛關注。成大醫院眼科醫師賴奕雯提醒,近視應該防患於未然,兒童期是預防與控制的關鍵時機。 賴奕雯指出,台灣學齡學童近視盛行率不斷攀升,近視不是配戴眼鏡或雷射矯正就能解決,若發展為高度近視,將大幅增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嚴重時恐導致失明,需及早介入控制。兒童近視與年齡、遺傳、用眼習慣及戶外活動時間密切相關,研究指出,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30-60分鐘,會顯著提高近視與高度近視風險。良好的用眼習慣是預防近視惡化的根本,包括每天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一次,並維持35至45公分的閱讀距離。 她說,目前主流的近視控制策略,包含藥物與光學輔具,眼科醫師會根據兒童的年齡、近視與散光度數、角膜弧度、近視進展速度、配戴接受度及生活型態,量身規劃適合的控制方案,主要可分為以下4類:1.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品眼藥水);2.角膜塑型片(OK鏡);3.近視控制軟式日拋隱形眼鏡;4.周邊離焦眼鏡(兒控鏡片)。其中第4類近年有多款功能型眼鏡問世,透過中心清晰聚焦與周邊微透鏡產生離焦,達到近視控制效果,惟相關研究時間較短,實證效果略差於前述三種方式,需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合適。 賴奕雯說,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與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今年共同提出臨床聲明:「對於6歲以上兒童,若散瞳後等效球面度數達-0.25D以上,醫師可考慮進行個別化的近視控制干預評估。」家長應定期帶孩子至眼科進行視力與屈光檢查,及早評估規劃近視控制方式,建立正確用眼習慣,共同守護清晰視界與健康未來。

Read More

高溫多雨登革熱疫情升溫 衛生局籲落實防蚊措施守護健康

登革熱、屈公病,愛注意圖卡。(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近期高溫多雨,適逢國際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風險仍高,疾病管制署已公告國內南部出現本土登革熱社區群聚疫情。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務必加強防蚊措施,齊心防治登革熱及屈公病等蟲媒傳染病,守護自身與家人健康。 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八月二十六日,全國累計登革熱確診病例一百五十五例,其中本土七例、境外移入一百四十八例;本市則有十七例境外移入個案,感染來源皆為東南亞國家。另全國累計屈公病十九例(皆為境外移入),台中市則有三例確診。近期國內外疫情風險升高,呼籲市民若前往東南亞、中國廣東或國內疫情熱區,務必採取防蚊措施,以降低遭蚊叮咬風險。 曾梓展提醒,隨著各級學校即將開學,若民眾自境外或國內疫情熱區返家後十四天內出現發燒、頭痛、關節肌肉疼痛、後眼窩痛等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通報與治療。 此外,衛生局也特別提醒本市醫療院所,國內外登革熱及屈公病疫情升溫,且近期社區同時有新冠與流感病例,醫師如遇民眾有疑似症狀,應提高警覺,詳細詢問 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以 NS1 抗原快篩輔助診斷。不論快篩結果如何,均須於二十四小時內完成法定傳染病通報,以利防治單位及早因應,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衛生局呼籲,天氣高溫多雨,雨後積水易孳生病媒蚊,只要0.5公分積水就可能成為孳生源。登革熱與屈公病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是典型的「社區病、環境病」。請市民把握雨後四十八小時黃金清除期,落實「巡、倒、清、刷」四撇步:巡視環境、倒置容器、清除積水、刷洗容器,並加強社區空屋、空地、廢棄工廠與校園環境巡檢,共同防治疫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