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棒插肛門滑入結腸 下腹劇痛

35公分按摩棒卡在直腸,經醫師以大腸內視鏡免開刀方式拿出。(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一名20歲男子日前因誤將一支長約35公分的矽膠按摩棒置入肛門,卻無法自行取出,隨後出現下腹劇痛被緊急送醫。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團隊在X光透視即時影像輔助下,透過大腸內視鏡結合特製器械,成功將異物從乙狀結腸取出,全程無需開刀,創下全台首例透過自然孔道(肛門)移除大型腸道異物的紀錄。 羅東博愛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李明璋說,該男將長條形按摩棒完全插入直腸,原以為能自行排出,但一夜過去未能如願,隔日清晨開始出現下腹劇烈疼痛,緊急赴急診就醫。 醫師進行直腸觸診時,並未觸及異物,隨後安排X光檢查,確認按摩棒整根滑入距離肛門20公分深的乙狀結腸處,頂端甚至深入降結腸,情況十分危急,若刺穿腸壁引發破裂併發腹膜炎,後果可能危及生命,屆時恐須緊急開腹手術。 所幸,男子大腸尚未出現破裂情形,跨科醫療團隊在X光透視即時影像輔助下,以大腸鏡搭配特製取物工具,成功將長約35公分的矽膠按摩棒從肛門完整夾出,免於開腹手術之苦。 醫療團隊指出,此次成功處置,不僅讓患者免於開腹手術的風險與疼痛,也代表內視鏡技術在處理消化道異物方面再度取得突破。李明璋表示,這是國內首例以內視鏡方式,安全移除深藏於乙狀結腸巨大異物的案例,未來有望成為處理類似狀況的重要臨床參考。 李明璋同時提醒,民眾使用情趣用品時務必注意安全,應選擇具有防脫落設計的產品,並掌握適當使用方式,以免一時疏忽釀成嚴重傷害。

Read More

台大:球黴菌症激增 均曾赴美

台大醫院29日舉辦「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記者會。(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肺球黴菌症感染恐引發致死風險。台大醫院29日指出,過往此病例相當罕見,2000至2020年間僅見1例;然而,台大在2022到2025年間卻迅速累計13例,且均具美國西部或南部旅居、工作或旅遊史。疾管署說,依近期回顧文獻,2005年一名71歲男性,至美國加州旅行返台後,出現嚴重咳嗽、盜汗症狀,且體重減輕,確診球黴菌感染,最終死於敗血性休克。 台大醫院29日舉辦「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記者會。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在台灣,肺球黴菌症屬境外移入疾病,以往病例相當罕見,2000至2020年間僅見1例。 然而,陳晉興說,台大醫院在2022到2025年間卻迅速累計13例,且均具美國西部或南部旅居、工作或旅遊史。陳晉興說,這些病人一開始大多被懷疑是肺癌或腫瘤,甚至動了胸腔手術,最後才確診,如果台大已發現13例,其他醫院恐怕也有,只是還沒被辨識出來。 根據臨床統計,約4成感染者在暴露後1至4週內出現症狀,包括倦怠、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及肌肉酸痛等。絕大多數患者可於數週內自行緩解,僅少數症狀較為嚴重或免疫力低下者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疾管署回顧過去國內發表的醫學文獻,共有8例個案,皆與美國加州或亞利桑那州的旅遊史有關,加上台大醫院案例,國內至少已有20例的球黴菌症,而近期出現的病例「雖然大多是輕症,或透過X光檢查才發現」,但顯示境外移入的趨勢正在上升。 針對病例數呈上升趨勢的原因,羅一鈞說,主要與氣候變遷有關,越來越乾燥、降雨型態改變,讓環境更適合這類黴菌生存。台灣與美國西部往來頻率增加,不論旅遊、工作、經商或年底即將開通的直航航班,都可能令境外移入風險持續升高。 羅一鈞表示,因應此趨勢,疾管署本週已儲備新的球黴菌症檢驗抗體,並已公布送驗流程,29日也將對醫界發布通函,提醒注意。 他強調,球黴菌症雖然絕大部分都是輕症,但過去8例中,仍有1例重症死亡,為71歲男性,在加州待了5個月,返台前3週出現發燒、體重減輕10公斤,最後因肺炎及腦膜炎引發重症不治,死因和年紀大及延誤治療有關,儘管已是10多年前的個案,仍值得注意。 美國當地每年約有2萬例病例,其中約200例死亡,致死率約1%或略低於1%。羅一鈞提醒,若民眾返國後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或是少數人單純只以皮膚為表現,出現皮膚紅疹、腫脹結節性紅斑等,都要留意。

Read More

PanAMR系統 1小時內鑑定病原體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中榮總昨日宣布,聯手開發的PanAMR可以從血液培養陽性樣本直接定序,上機1小時內完成病原體鑑定,15小時內完成精準藥物使用建議。(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隨著精準醫學蓬勃發展,感染症需要更即時而精準的診斷。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中榮總聯手開發的PanAMR(泛基因體病原體鑑定與抗藥性診斷系統),可以從血液培養陽性樣本直接定序,上機1小時內完成病原體鑑定,15小時內完成精準藥物使用建議,大幅縮短原本各需1及3天的流程,對臨床血液感染症的診斷及治療是一大創新突破。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與台中榮總院長傅雲慶昨日上午出席記者會宣布,由台中榮總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劉伯瑜、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逢叡、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玉潔開發的PanAMR系統,可以精準快速辨識病原體並預測抗藥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Genome Medicine。 傅雲慶表示,血液感染臨床治療很重要,敗血症致死率很高,過去血液培養要耗時很多天,現在精準醫學時代來臨,可以更快速診斷,對病人幫忙很大。 許惠恒說,這項研究成果可以造福敗血症病人,治療都是在跟時間賽跑,過去要花3天找出哪種抗生素有用,現在大幅縮短時間,可以減少病人住院天數,也減少醫療支出。 陳逢叡說明,全球每年約有4890萬敗血症病例,死亡約1100萬人,血流感染死亡率約15%至30%。而台灣1年約3000例院內血流感染,占醫療感染的39%,及早適當治療顯著降低死亡率與併發症。 劉伯瑜表示,血流感染傳統檢驗需2到3天,而PanAMR系統結合奈米孔定序,1小時內可鑑定病原體,15小時內完成抗藥性預測,準確率超過90%,目前已於台中榮總導入進行臨床驗證資料收集,未來期許擴展到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領域,並結合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建構國產精準感染診斷生態鏈,嘉惠全台病人。

Read More

翁開角型青光眼 眼針治療改善

新營醫院中醫師何柏逸為患者實施眼針治療。(記者翁聖權翻攝)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72歲的男性患者罹患開角型青光眼多年,左眼視野逐漸縮小,近一年視力惡化迅速,左眼眼壓常年偏高、藥物控制效果不彰。經轉介至新營醫院中醫科門診,經過眼針治療3個月後,左眼壓逐漸由26降為13左右,穩定改善。 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何柏逸說,青光眼是全球第2大導致失明的原因,常被稱為「視力小偷」。青光眼最常見類型包括:1、開角型青光眼:進展緩慢,初期無明顯症狀,眼壓亦正常。2、閉角型青光眼:進展快速,常伴有劇烈眼痛、頭痛、惡心等急性症狀,須緊急處理。 何柏逸指出,眼針療法是運用特殊的針灸針,刺激眼周特定穴位,調和臟腑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清肝明目的作用。中醫眼針療法近年來逐漸受到醫療界與患者的關注,許多臨床案例顯示,眼針可改善青光眼、降眼壓、視神經萎縮等眼科疾病,對於斜視以及假性近視亦有顯著療效。 立陶宛最新研究指出,「不只是眼壓,腦壓與眼壓之間的壓差,也可能對視神經造成慢性壓力,導致不可逆損傷。」因此在許多眼壓正常的青光眼患者中,除了中醫眼針療法外,更加上頭皮針來輔助治療青光眼,亦取得不錯的效果。眼針療法常應用於視神經病變、視力退化、乾眼症與眼底黃斑部病變等疾病。眼針並非取代西醫,而是有效輔助。透過中醫輔助治療,可活化眼部神經,改善氣血運行,為青光眼慢性病爭取更多恢復空間。

Read More

結婚紀念日太激烈 GG硬生生斷裂

醫師戴順慶指出,陰莖斷裂第一時間加壓止血,6小時內盡速到醫院治療,超過黃金治療時間可能導致陰莖嚴重彎曲、陽萎,甚至喪失性功能等後遺症。(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40歲郭姓男子日前深夜急診,郭男扶著下身表情痛苦,彎曲身體無法站立,原來是夫妻適逢結婚紀念日想好好慶祝「大戰一場」,孰料床戰過猛,竟不慎「陰莖斷裂」,郭男疼痛難耐,情況岌岌可危,所幸醫師深夜緊急執行修復手術,術後追蹤性功能恢復,郭男得以重振雄風。 東元綜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戴順慶表示,該個案抵達急診時陰莖海綿體已經破裂,大量血液堆積在皮下組織,垂頭喪氣彎成「鵝頸狀」,必須緊急開刀。而陰莖是由兩根陰莖海綿體和一根尿道海綿體所組成,陰莖海綿體內有豐富的血管竇積存血液,外面則由堅韌的白膜包覆。雖然陰莖沒有骨頭,但是當充滿血時卻非常脆弱,經不起外力撞擊。 戴順慶說,假設是輕微挫傷只須需要口服用藥,不必手術,但如果是嚴重斷裂,就要立刻執行「陰莖白膜修補手術」,此項手術一般在半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會先進行止血、清除血塊,再修復白膜斷裂處,使用不可吸收縫線堅固縫合,最後加針注水確認手術完整。 戴順慶表示,造成陰莖斷裂的最主要原因,8成是因為性交而受傷,最常見的姿勢是女上男下,因陰莖滑脫「錯位頂撞」而導致白膜破裂,受傷時往往會有「啪一聲!」,隨之而來的是劇烈疼痛,並可見皮下出血腫脹呈現深紫色,外觀扭曲變形成一團。少數是撞到桌子、床角等硬物而受傷,或是使用不當的器械,或因服用藥物導致在睡夢中不慎撞及而斷裂。 戴順慶指出,這種案例時常發生在深夜,萬一真的不慎發生斷裂,第一時間可以繃帶加壓止血,並在6小時內盡速到醫院治療,超過黃金治療時間,可能導致陰莖嚴重彎曲、動靜脈廔管、陽萎,甚至陰莖組織壞死,喪失性功能等後遺症,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尿道海綿體而導致血尿或排尿困難。 手術後需要禁慾6週才能「重新開機」,需注意行房的姿勢及力道不可過猛,在狹小的空間也要小心。

Read More

交7女友不戴套 龜頭變黑爛掉

一名青年沒有安全性行為導致下體染菌潰爛,醫師提醒年輕人「性愛戴套是恥辱」是錯誤觀念。(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23歲的青年日前到醫院泌尿科看診,他害羞地向醫師透露,自己的雞雞「流湯」,醫師檢查時嚇到倒抽一口氣,因為生殖器化膿「幾乎爛一半」,化驗確認是真菌與細菌感染,還好沒染性病,追問下得知,青年交了7個女朋友,而且每次愛愛時皆不戴套,認為戴套是男性的恥辱,錯誤的觀念讓醫師嘆為觀止。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品叡表示,患者自述,生殖器又痛又腫脹,先到其他醫院急診看病,拿了藥膏便離開,沒想到擦了兩天後覺得沒改善,害怕自己罹患性病,才趕緊到門診就醫。 黃品叡透露,患者身高170公分以上,染了時尚的頭髮,外表看起來非常時髦,但是他看到對方的生殖器時嚇一大跳,因為包括包皮、龜頭整個爛掉,而且顏色都變黑色,1/2的陰莖化膿帶血水,他研判,患病至少兩個多禮拜,但腹股溝沒腫脹也沒長菜花。 由於患者生殖器化膿的情形非常嚴重,擔心還有蓄膿,因此,建議清創、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療。黃品叡說,治療期間替患者至少清創3次,經細菌培養,確認對方生殖器是真菌與細菌感染,檢驗梅毒、淋病、愛滋病、披衣菌等全部都陰性,不過,他向患者強調,如果性行為沒有做好安全措施,難保以後不會染性病。 該青年的朋友向醫師爆料,對方非常花心,交了7位女朋友。黃品叡忍不住追問患者,難道從事性行為都不知道戴保險套做安全措施,不擔心染性病嗎?沒想到,對方居然回答,「戴保險套是男性的恥辱」,甚至在出院時還追問,「治好了何時可以再玩?」錯誤的觀念讓醫師也傻眼。 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統計顯示,國內愛滋病毒感染及淋病疫情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感染梅毒疫情卻持續上升。黃品叡表示,從個案上透露,年輕人對性行為有錯誤觀念,不懂得保護自己與身邊伴侶,他提醒,有高危險性行為的人,除了要有正確的性觀念,更要定期做篩檢,建議能施打M痘疫苗,提升對M痘病毒保護力,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非常低熱量飲食適合你嗎?醫親曝安全減重最佳策略

「非常低熱量飲食」有機會在短期內使體重下降,但同時潛藏不少風險,必須在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執行,否則容易對健康造成傷害。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一餐不到800大卡」聽起來或許十分吸引人,許多人因此選擇嘗試所謂的「非常低熱量飲食」(Very Low-Calorie Diet,VLCD),期望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減重。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謝怡君表示,VLCD是指每日總熱量攝取少於800大卡,通常以代餐、蛋白粉或營養液為主要來源。 這樣的飲食模式有機會能在短期內使體重下降,但同時潛藏不少風險,必須在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執行,否則容易對健康造成傷害。 「這些」高風險族群 不宜嘗試VLCD 謝怡君醫師指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採取VLCD,以下族群不建議使用這種方式: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高齡長者、糖尿病患者或需服用降血糖藥物者,以及有進食障礙病史者。此外,肝臟與腎臟功能異常者若進行極端低熱量飲食,可能會加重器官負擔。這些族群在嘗試任何減重策略前,都應優先諮詢專業醫師,避免因飲食方式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 評估基礎代謝率 熱量攝取要足夠 若打算透過熱量控制達到減重效果,首先必須了解自身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謝怡君醫師解釋,基礎代謝率代表身體維持最基本生理機能所需的能量,例如呼吸、心跳與體溫調節。若每日熱量攝取低於BMR,可能導致代謝下降,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長期反而更容易復胖。安全的熱量控制,應確保攝取量至少能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 減重不能太急 適當速度才安全 理想的減重速度應控制在每週0.5至1公斤之間,謝怡君醫師提到,若體重下降過快,很可能流失的是肌肉與水分,而非真正的脂肪。肌肉量的減少會進一步降低基礎代謝,使後續的減重更加困難。此外,快速減重可能帶來頭暈、疲倦與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因此,選擇循序漸進的方式,不僅能減去多餘脂肪,也更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 均衡飲食避免副作用 比壓低熱量更關鍵 謝怡君醫師提醒,在減重過程中,營養的均衡性比一味壓低熱量更為重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都應保持適當比例,不可完全排斥。若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容易造成能量不足與情緒不穩;蛋白質不足會導致肌肉流失;脂肪攝取過低則影響荷爾蒙分泌與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均衡飲食才能避免副作用,並確保減重過程中的身心狀態穩定。 短期速成難維持 長期與規律穩固成果 許多人希望透過 VLCD 在短期內達到「速成」效果,但這樣的成果往往難以維持。謝怡君醫師建議,與其依靠極端飲食,不如培養規律飲食與持續運動的習慣,這才是維持理想體重的根本之道。長期規劃不僅能讓減重成果更穩固,還能改善整體代謝健康,降低慢性疾病風險。換言之,短期的「快瘦」不如長遠的「穩健」。 嘗試前必須謹慎 專業評估不能少 謝怡君醫師呼籲,若考慮實行 VLCD,第一步應先問自己:「我真的適合嗎?」快速減重雖然具有吸引力,但若沒有專業指導,可能會付出健康代價。最理想的方式是進行完整的身體檢查與專業評估,確認自身狀況後,再由醫師或營養師設計專屬計畫。唯有如此,才能兼顧減重目標與身體安全,避免因盲目追求效果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

低密度膽固醇為什麼危險?認識壞膽固醇的健康危害和預防3關鍵

劉秉彥醫師建議,30歲就可以開始每半年規律追蹤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提早注意血脂問題,必要時可以從藥物和生活型態提早介入、養成定期追蹤的習慣。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辰瑞報導 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秉彥醫師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引發粥狀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那麼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膽固醇是身體必須的原料 累積過多會引發動脈硬化 膽固醇不是壞人。劉秉彥醫師指出,膽固醇是肝臟代謝的產物、是身體必須的物質,能用來進行細胞和組織修復以及維持大腦運作。 但是如果膽固醇累積太多,加上年紀增長、飲食和生活習慣不佳導致血管內皮受損,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會滲入和累積在血管內皮下,使血流受阻、血管硬化,這就是「粥狀動脈硬化」,增加高血壓和各種心臟疾病的風險。 低密度膽固醇生成和累積主要是因為飲食。劉秉彥醫師表示,攝取過多蛋黃、肥肉、動物內臟、海鮮等高膽固醇、高油脂的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另一個是家族遺傳「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這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身體無法移除過多的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數值依照風險因子而不同 醫師籲30歲就應開始注意 高血脂初期不像高血壓或高血糖有症狀或不舒服,高血脂也不大容易居家量測,加上心肌梗塞、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建議及早檢查。 劉秉彥醫師建議,30歲就可以開始每半年規律追蹤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提早注意血脂問題,必要時可以從藥物和生活型態提早介入、養成定期追蹤的習慣。 該怎麼看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呢?劉秉彥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跟心血管疾病有關,所以數值標準會依照風險因子而有不同: 一般人、沒有慢性病、肥胖等風險因子:130mg/dl以下 風險因子有高血壓、過重:115mg/dl以下 糖尿病、有腎功能障礙:100mg/dl以下 心肌梗塞或發生過其他心血管疾病:70mg/dl以下 心臟疾病反覆發作,或有裝心臟支架仍發生心肌梗塞:55mg/dl以下 治療低密度膽固醇選擇多 分成抑制生成和阻止回收兩大類 改善低密度膽固醇需要藥物和生活型態同時進行。藥物方面機轉大致可以分成「抑制生成膽固醇」和「阻止腸道回收」兩類: 史塔汀(Statins)類藥品:第一線藥物,可以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可能會有肌肉痠痛的副作用。 膽酸結合樹脂:第二線藥物,能抑制小腸再吸收膽固醇。膽酸結合樹脂常和史塔汀(Statins)類藥品搭配使用、提升降膽固醇效果。 ACL抑制劑:第二線藥物,為近期上市的口服降血脂藥品,與史塔汀類藥物機轉相近,部分患者反映其副作用較為溫和,但使用仍應由專業醫師評估。 纖維酸鹽衍生物:活化肝臟脂蛋白酵素、降低肝臟生成脂肪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且較不易有肌肉痠痛副作用。如果病人使用史塔汀出現肌肉痠痛,或在使用第一、二線藥物後低密度膽固醇仍無法理想控制時,可由醫師評估是否考慮搭配或改用纖維酸鹽衍生物進行調整。 單株抗體和siRNA藥物:基因中PCSK9和低密度膽固醇受體有關,大規模的人體觀察研究發現,如果PCSK9基因功能異常,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比一般人明顯較低。 在2019年已上市了單株抗體和siRNA藥物,用於調節PCSK9基因功能、協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由於此類藥物目前為特定適應症條件下的治療選項,臨床使用上仍需配合醫師專業評估與健保規定。 藥物只是輔助 養成3大良好生活型態才能真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藥物能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但劉秉彥醫師表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人除外),藥物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生活和飲食型態: 均衡飲食 減少高油和高糖的食物,避免攝取牛油、豬油、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多吃高纖、低油的食物或適量攝取橄欖油、芥花油等好的植物油。 規律運動 減重、消耗體內的脂肪有助減少低密度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建議每周中等強度運動150分鐘,或至少不要長時間都坐著,能多走動或走路。 戒菸戒酒 抽菸會降低好膽固醇,增加壞膽固醇;喝酒則會累積脂肪,所以戒菸戒酒除了能降低壞膽固醇,連帶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劉秉彥醫師提醒,有服藥不代表可以「右手吃藥、左手吃漢堡」,偶爾稍微放輕鬆一下無妨,但更應該追求飲食和藥物的平衡並定期追蹤,以養成良好生活型態、降低或停用藥物為目標,才是真的健康生活。

Read More

藥物副作用不可輕忽!北榮桃園分院傳授5招為健康築起安全防線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提醒,唯有建立正確觀念並積極防護,才能為自身健康築起安全防線。(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藥物已成為對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潛在的副作用卻常被忽略。藥品副作用雖然多半「沉默不語」,卻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提醒,唯有建立正確觀念並積極防護,才能為自身健康築起安全防線。 北榮桃園分院藥劑科藥師李嘉峰說明,藥品副作用是指藥物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產生預期或非預期的反應。輕微者可能僅是嗜睡、口乾或輕微腸胃不適;嚴重者則可能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危及生命。他強調,「藥品並非全然無害,每種藥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民眾不應抱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觀念,更不能輕忽藥物可能帶來的風險。」 李嘉峰指出,藥品副作用成因複雜,其中「個體差異」是一大因素,基因、生理狀況、年齡、性別與共病等,都可能影響藥物反應。例如,年長者因生理機能衰退,藥物代謝和排泄速度減緩,更容易產生藥物蓄積而增加副作用風險;肝腎功能不佳者,也可能因代謝障礙而副作用加劇。另一大關鍵則是「藥物交互作用」,許多人同時服用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藥或保健食品,這些藥品之間可能產生化學反應,影響彼此藥效,甚至產生副作用。因此,就醫時務必詳盡告知醫師所有用藥,包括看似無害的保健食品,以利醫師評估用藥安全。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提醒,民眾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過敏史、過去病史與現有用藥,以利醫師評估風險並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同時,領藥時務必仔細核對藥袋資訊,包括藥品名稱、劑量、用法、用量及可能發生的副作用。若有疑問,應主動向藥師諮詢,切勿自行臆測或聽信偏方。 為了更有效地預防和管理藥品副作用,北榮桃園分院藥劑科提出五大用藥安全建議。首先是「建立正確用藥觀念」,所有藥物應於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藥物是治療工具而非萬能丹,切勿自行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更不應服用他人藥物;「詳閱藥袋與說明書」,藥品說明書詳細記載藥品成分、適應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及可能副作用。藥袋上則載明個人用藥指示。務必花時間仔細閱讀,遇有疑問應詢問藥師;「注意身體細微變化」, 用藥後,應密切觀察身體反應。任何新出現或不尋常的症狀,都可能是副作用徵兆。即使是輕微不適,也不應掉以輕心,應記錄下來並及時告知醫師或藥師,以便判斷是否與藥物有關。 北榮桃園分院進一步提到,應「定期檢視與回顧用藥」,長期用藥或同時使用多種藥物者,應定期與醫師或藥師討論藥效與副作用,必要時調整處方。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以免疾病復發或產生其他不良反應;最後要「善用藥師專業諮詢」,藥師具備專業藥學知識,是最佳用藥守門人,民眾用藥過程遇到任何問題,都應積極尋求藥師協助。 北榮桃園分院強調,該院持續推動用藥安全教育,透過衛教講座、諮詢服務與知識宣導,協助民眾更認識藥品並安全使用。最後,李嘉峰提醒,藥品副作用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建立「主動防護」意識,只要了解藥品、觀察身體變化,並與醫療人員充分溝通,就能大幅降低風險,讓藥物真正成為守護健康的可靠助手。院方也表示,將持續透過衛教講座、藥品諮詢與用藥安全宣導,提升醫療人員與民眾的藥品安全知識,共同營造更安心的醫療環境。

Read More

七夕浪漫也要護健康 桃市衛生局推匿名篩檢守護愛情安全

情人節享受浪漫之餘,別忽略自我與伴侶的健康安全。(圖/截自freepik)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七夕過節傳情意,健康守護更要緊。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醒,享受浪漫之餘,別忽略自我與伴侶的健康安全,正確的性行為與防護措施,是保護彼此的最佳方式,讓愛情更加長久且安心。 為使民眾更安心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衛生局與多元性別健康社區服務中心—GisneyLand桃園部屋合作推動1對1免費愛滋及梅毒匿名篩檢諮詢服務,鼓勵有需要的民眾定期接受篩檢,匿名篩檢不需提供個人資料,能夠保障受檢者隱私。除此之外,桃園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敏盛綜合醫院、桃園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天成醫療社團法人天晟醫院及天成醫院亦提供匿名愛滋篩檢服務,有需求之民眾可至各醫療院所官網查詢或撥打GisneyLand桃園部屋專線0909-741-069諮詢。 衛生局與多元性別健康社區服務中心—GisneyLand桃園部屋合作推動1對1免費愛滋及梅毒匿名篩檢諮詢服務。(圖/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說明,除了定期篩檢外,愛滋預防性投藥(PrEP)亦為目前廣泛應用於高風險行為者預防策略,PrEP是一種預防愛滋感染的藥物,只要在有感染風險的情況下持續服用,能大幅降低感染機率,例如有多重性伴侶、未持續使用安全套者以及性工作者等。衛生局提醒,PrEP並非萬能,仍需搭配安全套使用以防其他性病感染,使用PrEP前須經醫師評估並定期追蹤檢查,確保藥物使用安全與效果。 民眾如有風險行為應落實個人保護,正確地使用保險套及潤滑液,別讓性傳染病趁虛而入。(圖/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呼籲民眾,七夕是愛情的慶典,更是提醒我們關注健康與安全的時刻民眾如有風險行為應落實個人保護,正確地使用保險套及潤滑液,別讓性傳染病趁虛而入。如有相關疑問,可洽詢桃園市防疫專線0800-033-355,或疾管署專線1922。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