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照護 規律用藥復健佳

  醫師林伯翰表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才是關鍵。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0歲王奶奶罹患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返家療養;但術後初期經歷傷口搔癢、局部麻木及睡眠品質下降等不適,遵照醫囑持續照護傷口、規律用藥並進行復健運動,恢復情況良好。 嘉榮心臟醫師外科林伯翰指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與患者本身的配合,才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常見的術後搔癢、麻木屬於神經再生過程,通常會隨時間改善;但若發現傷口紅腫、突起或有小膿泡,可能與體內縫線未完全吸收有關,須盡速返院就診。 在飲食方面,術後初期應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以促進復原;待穩定後則轉為低脂、低膽固醇、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型態,避免攝取豬油、內臟、蛋黃與魚卵等高膽固醇食物。濃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也須避免,以減輕心臟負擔。 活動方面則應採漸進式復健,避免彎腰、提重物及劇烈運動,胸骨尚未癒合期間尤其需小心。可從散步與伸展運動開始,逐步訓練胸肌與耐力。洗澡宜待拆線後3~4日,確認傷口無感染方可淋浴。 林伯翰也提醒,「戒菸」對術後患者至關重要,吸菸會導致血管收縮與血壓升高,不僅延長恢復時間,更提高再次發病風險。 至於性生活恢復,建議以「體能指標」評估;若能不吃力地快步行走或上下樓梯,通常代表可逐步恢復性生活。但仍應因人而異,謹慎進行。 林伯翰強調,心臟手術的成功不止於開刀順利,更仰賴術後全方位照護與患者積極配合。呼籲心臟病友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落實定期回診與追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提升生活品質,早日重拾健康人生。

Read More

自製低糖冰品 糖友也能清涼一夏

  營養師表示,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只要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概念,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控制血糖不是不能吃冰,而是要吃對、吃巧!」門諾醫院營養師陳淑珠2日在糖尿病友會中表示,6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水果與乳品都含醣,需留意攝取量。例如糙米、南瓜、玉米、馬鈴薯雖看似蔬菜,其實屬於全穀類;若與主食同餐攝取,應一併納入醣類總量計算,以免血糖飆升。 至於水果方面,她建議每天攝取2份,每份約為1顆拳頭大小,並分開2餐食用,避免一次攝取過多。尤其2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盡量1餐吃1份,並建議可將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的點心。 針對冰品選擇,陳淑珠建議,像「仙草愛玉杏仁冰」這類無糖版本相對安心;若選擇紅豆芋頭冰,則需留意糖與醣類攝取,因紅豆與芋頭都屬於全穀雜糧類,應納入當餐主食計算,建議可減少飯量或與家人分食,避免攝取過量。 陳淑珠強調,熟紅豆50克、芋頭55克,大約等於吃了1/4碗飯;如果再加上糖漿或黑糖醬,就是會讓血糖飆升的高風險組合。 她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如用仙草乾煮成仙草茶;愛玉籽搓揉成愛玉凍後,加檸檬汁做成檸檬愛玉;或者以茶葉水加鮮奶做成奶茶,鮮奶再搭配無糖豆漿用鮮奶的乳醣增加無糖豆漿的口感,營養又減糖,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Read More

每天有3.3人等不到器捐離世

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團隊攜器捐宣導布條登上玉山前峰,象徵推廣器官捐贈精神勇往直前,為等待移植的病人發聲。 (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全球面臨器官來源不足的嚴峻問題。截至6月,全台仍有超過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3.3人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失去生命。等候人數前3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眼角膜及肝臟。 台中慈濟醫院響應器官捐贈10週年推廣活動,醫院大廳器捐紀念牆旁設置器官捐贈宣導攤位,社服室社工師、器官捐贈協調師向大眾宣導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協助有意願的大德簽署器捐同意書,將愛心化為具體行動。 吳先生簽署器捐同意書,分享家人因意外接受大量輸血救回一命,感恩社會大眾的無私付出,他每年固定捐血,並認同器官捐贈的理念。而他的2個孩子在醫療領域工作,分別擔任護理師和藥師,一家人用行動實踐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透過器官捐贈幫助到需要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今年6月底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萬0171人,等於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重獲新生,見證器官捐贈帶來的生命奇蹟。 吳先生(左一)因家人在緊急時刻接受輸血而獲救,認同器官捐贈理念,簽署同意書希望將愛延續給更多人。(記者徐義雄攝) 該中心資料指出,台灣的器官移植醫療水準已達世界級標準,器官移植3年存活率約70~93%,5年存活率達5成以上,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 台中慈濟醫院社服室社工團隊以創新方式擴大宣導效果,社工室主任林怡嘉等3人登上玉山,在前峰拉起器捐布條推廣器官捐贈,展現醫護人員對推廣器官捐贈熱忱與決心。

Read More

脊萎納健保 成醫收治首例

  醫師吳博銘說,過去曾被視為無藥可醫的SMA,現有治療藥物問世並納入健保給付。成醫今年展開首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獲有效控制。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去年健保署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給付條件。成大醫院今年展開首例SMA患者13歲少女的治療,治療迄今4個多月病情獲得有效控制,運動功能明顯進步,患者坐姿更穩定、手腳活動能力提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顯著增強,對照顧者的依賴減少,信心也提升。 小兒神經科醫師吳博銘指出,SMA是一種罕見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會影響控制自主肌肉運動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漸進性的四肢肌肉無力萎縮、吞嚥異常,甚至因呼吸肌肉無力而影響生命。SMA過去曾被視為無藥可醫,如今隨著治療藥物問世、健保納入給付,提供更多改變的契機。他鼓勵尚未接受治療的病友積極就醫。 成醫為SMA病友打造完善的治療照護計畫,整合神經部、影像醫學部和復健部等專科資源合作,提供病友全方位支持。SMA藥物需經由腰椎穿刺注入脊髓腔,而患者常伴隨脊椎側彎,施打藥物技術難度高,影像醫學部醫師的專業可大幅提升注射精準度與舒適度。復健部醫師則根據患者狀況規劃個別化訓練,透過適當的復健訓練與定期功能評估,幫助患者強化肌力、恢復活動能力,進一步鞏固治療成效。整體照護流程緊密銜接,期望讓病友在治療之路上獲得最大支持,提升生活品質與自信心。 吳博銘說,SMA患者的治療與照護不易,目前國內具備SMA治療資源的醫療院所仍屬少數,成醫跨科團隊順利整合、啟動治療,提供患者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也在罕見疾病患者的照護上添一份助力。

Read More

新竹臺大分院智慧醫療研討會產學研醫齊聚 共推智慧醫療新未來

  二0二五新竹臺大分院智慧醫療研討會邀請多家產業代表分享前瞻技術與實務經驗,展現台灣整合醫療與科技的堅實實力。(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二日攜手竹科管理局舉辦「二0二五新竹臺大分院智慧醫療研討會」,以「智慧融合與創新驅動大未來」為主軸,吸引超過四百廿位產業界與醫療界人士透過視訊熱烈參與,為台灣智慧醫療發展注入新動能。 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竹科管理局局長胡世民與新竹臺大分院余忠仁院長親自出席,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張上淳強調,智慧醫療的推動不僅是技術議題,更關乎倫理、公平與可近性。臺灣大學作為教育與醫學研究重鎮,將持續支持產學研鏈結,強化AI與醫療的深度整合,推動全民健康福祉。 余忠仁指出,新竹臺大分院以成為智慧醫療典範為目標,持續與科技產業密切合作,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智慧醫療服務。醫療發展已邁入整合與創新的時代,不僅要提升醫療效率與照護品質,也必須重視人文關懷與健康平權,為病人、醫護團隊與整個社會帶來長遠的健康價值與生活品質提升,也為台灣培育新世代醫療人才奠定扎實基礎。 胡世民表示,智慧醫療是生醫產業發展最新趨勢,新竹生醫園區發展策略是串聯資通訊與生醫的跨域合作,並配合政府「健康台灣」政策,鼓勵高科技廠商投入智慧醫療領域,也期盼未來新竹臺大分院與園區密切合作,支持創新應用系統的開發,為新世代健康產業鋪路。 多家產業分享前瞻技術與實務經驗,展現台灣整合醫療與科技的堅實實力,為未來智慧醫療實踐開拓更多可能,也為國內產業注入新契機,提升全球競爭力。

Read More

研究觀察:乙醯半胱胺酸抗發炎機制 未來可望應用於腎病控制輔助

若出現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族群更需謹慎留意。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團隊主導的回溯性研究發現,許多家長俗稱的小鳥藥粉、抗氧化藥物「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 NAC)」,除了應用於治療感冒上,或可作為探討慢性腎臟病控制策略的潛在輔助,引發對輔助控制策略的新方向討論。 NAC具抗氧化與抗發炎潛力 研究觀察慢性腎病應用可行性 根據長達三年的回溯性資料統計,團隊自光田綜合醫院7,668位慢性腎病的患者中,篩選出330位,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65位,結果發現,長期服用NAC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其腎絲球過濾率(指腎臟清除血液中廢物的效率)下降幅度較小,進入洗腎階段的比例也相對較低。 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王家良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因體內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所致,而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 NAC)具備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雖過去常被使用於化痰及預防顯影劑造成的急性腎損傷,但本身的抗氧化功能,有研究觀察到,可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並降低發炎反應,進而使腎臟中負責過濾廢物的「腎絲球」減緩損傷。不過,目前相關應用仍需更多臨床實證支持。 腎臟病初期多無症狀 三高群族應多加留意 台灣腎臟醫學會報導也指出,目前全台洗腎人口已突破九萬人,而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位罹患腎臟病,加上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三高比例升高,越來越多年輕族群也罹患慢性腎臟病。因此,王家良主任提醒,腎臟病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需透過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若出現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族群更需謹慎留意。 處方藥需專業醫師評估開立 日常這樣做守護腎健康 慢性腎臟病與長期發炎、代謝異常有關,除了調整飲食與作息外,部分患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可能會搭配處方藥物進行輔助治療。王家良主任強調,NAC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開立使用,切勿自行購買。平時若能養成健康作息、均衡飲食、戒菸酒及多喝水,才能從根本保護腎臟健康。

Read More

台灣也瘋「西芹汁」抗發炎還能排毒?營養師:8種人先不要跟風

高敏敏營養師指出,腎功能不佳、體質偏寒、腸胃敏感、孕婦等8類人喝西芹汁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跟風前務必三思。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西芹汁」風潮近期從歐美延燒至亞洲,成為社群媒體上爆紅的健康飲品。高敏敏營養師指出,西芹確實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消水腫、降血壓等功效,還有助於調節消化系統,促進身體代謝和肝臟排毒,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她提醒,腎功能不佳、體質偏寒、腸胃敏感、孕婦等8類人喝西芹汁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跟風前務必三思。 西芹汁營養價值豐富 但不能取代正餐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資料顯示,Amber Sommer營養師指出,一份10盎司的西芹汁就含有2克蛋白質、9克碳水化合物、0.5克脂肪、5克纖維和4克糖分,可提供維生素K、葉酸、鉀、維生素C等日常所需營養素。西芹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還能幫助減少體內發炎,苯酞類化合物則有助於放鬆血管壁肌肉、降低血壓。 不過,當西芹被榨成汁時,會失去大部分的纖維,而纖維正是幫助人體產生飽足感、穩定血糖和降低膽固醇的重要成分,同時含糖量增高。Sommer營養師也提醒,只靠西芹汁無法讓身體攝取充足的營養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疲勞、脫水、頭痛、易怒等問題,因此不建議用西芹汁取代正餐。 8類人飲用需謹慎 先問問醫師或營養師! 高敏敏營養師也點名8種不適合飲用西芹汁的族群: 腎功能不佳或需限鉀者:西芹的含鉀量不低,每100克就含有240毫克,對於腎功能不好、鉀代謝能力差的人來說,過量攝取可能影響心律。有家族腎病史的人也建議先諮詢營養師意見。 腎結石體質者:西芹含有草酸,容易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有腎結石病史的人應該避免飲用。 服用抗凝血藥物者:西芹富含維生素K,可能干擾藥效,增加出血風險。 體質偏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西芹性寒,具有利尿降火的特性,寒性體質者飲用過多,反而會讓身體更加虛寒疲憊。 過敏體質者:西芹與芹菜、香菜同屬一科,容易誘發過敏、氣喘、皮疹、喉癢等不適。 經期易痛的女性:生理期時吃太多寒性蔬果會加劇經痛症狀,並可能導致血塊增加。 孕婦:西芹種子可能刺激子宮收縮,不建議在懷孕期間長期大量飲用。 胃潰瘍或腸胃敏感者:西芹屬於高纖維且具刺激性的蔬菜,可能導致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 「天然不代表人人都適合,先搞懂自己的體質,再來跟風也不遲!」高敏敏營養師提醒,上述族群在嘗試飲用西芹汁前請務必先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喝得安心才是真正的健康。  

Read More

雲縣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衛生局籲加強防蚊措施

雲縣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病例,衛生局於個案住家周邊豬舍懸掛誘蚊燈,籲民眾加強防蚊措施。(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出現首例日本腦炎病例,經查該案為北港鎮民六十多歲男子,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周圍為主。衛生局已針對個案住家附近進行環境調查,並於周邊豬舍懸掛誘蚊燈及加強民眾衛教宣導,提醒呼籲鄉親做好防蚊措施,並確認家中幼兒已依時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鼓勵出入高風險區成人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衛生局副局長張翌君表示,該個案於六月廿三日開始出現全身不適、發燒及嘔吐等症狀,六月廿六日經醫院通報採檢,疾病管制署於同月卅日研判確診,目前仍住院治療中。同住三位家人皆無疑似症狀,疫調發現住家居住地三公里內有豬舍等風險場域,已於豬舍放置誘蚊燈及養豬業者相關人員衛教,同時加強附近民眾防蚊宣導。 衛生局指出,五至十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以六至七月為流行高峰,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日本腦炎潛伏期約五至十五天,大部分感染日本腦炎的人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會有頭痛、發燒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國內傳播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一天中叮咬人的高峰期為黎明和黃昏時段,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 而豬隻是日本腦炎流行最重要的宿主,日本腦炎病毒可在豬體內大量繁殖,然後這些病毒再經由病媒蚊傳染給人類,請鄉親注意加強防蚊措施,儘量避免高峰時段於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派卡瑞丁或伊默克等有效成分防蚊藥劑避免被叮咬。  

Read More

北榮智慧回收機 集點換魚飼料

  北榮與義美吉盛共同推動智慧回收機。(北榮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1日宣布啟用AI智慧回收機,推動院區內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等資源分類回收,民眾可累積點數兌換院內商店購物折價券,或忘憂湖魚禽飼料。 北榮院長陳威明指出,為落實環境永續與綠色醫療理念,與生活廣場委託經營廠商義美吉盛公司攜手合作,導入AI智慧回收機,推出院區內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等資源分類回收。 民眾透過智慧回收機投遞資源可累積點數,除可兌換院內商店購物折價券外,還可兌換忘憂湖魚禽飼料,將單純療癒空間轉化為環保與教育共融的場域,提升民眾參與意願。 北榮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資料,回收一個600ml寶特瓶可減少約63.4克碳排放。智慧回收設備的導入,讓病患與醫護人員可輕鬆參與環保行動,日常即能落實減碳,展現醫療單位對永續責任的態度。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為加速智慧醫療的深化與實踐,嘉義大林慈濟醫院1日舉辦「卓越講堂」,邀請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分享該院數位轉型的經驗與成果,吸引眾多醫療同仁參與,反應熱烈。 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致詞指出,隨著科技發展,醫療體系面臨數位轉型契機。院方持續推動人工智慧應用,期待透過創新科技提升臨床品質與病人照護。此次講座提供寶貴的學習與交流機會。 李偉強以「以病人為核心」為主軸,說明北榮如何整合AI、雲端、區塊鏈、邊緣運算等技術,建立智慧醫療系統;並串聯電子病歷、醫療影像、智慧排程等平台,優化病患就醫體驗。他強調,數位轉型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醫療服務的深度革新。

Read More

健康促進 秀傳捐贈救國團百萬

秀傳醫療體系捐贈100萬元給救國團,持續攜手守護社區民眾健康。(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深化社區健康推廣與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秀傳醫療體系舉辦「114年秀傳醫療體系社區健康中心『健康促進,服務有勁』關懷活動基金捐贈儀式」,捐贈100萬元給救國團,由救國團主任葛永光代表接受,攜手推動在地健康促進與衛教服務,持續守護社區民眾健康。 葛永光表示,救國團長期與秀傳醫療體系合作,將醫療資源深入社區,透過多元的健康促進講座與服務,協助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秀傳醫療體系社區健康中心陳進堂強調,醫療不該只存在於醫院,而應該深入每一個社區、每一位民眾的生活中;透過這次基金捐贈,期望讓更多長輩與居民獲得專業的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預防勝於治療,讓健康成為全民共同的目標。 南部院區總院長蔡良敏指出,此次捐贈將支持今年度在高雄市多個地點辦理的「健康促進,服務有勁」系列活動,主題涵蓋預防失智飲食、三高飲食控制、銀髮族營養保健、免疫力提升、中醫養生保健、失眠改善、爆汗有氧運動、芳療精油舒壓等。活動範圍涵蓋北高雄各地,期望透過多元健康教育,提升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強調,透過與救國團的長期合作,將醫療專業走入社區,落實健康平權,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更是實踐「健康醫療在地深耕」的重要一步。未來,秀傳醫療體系將持續結合更多社會資源,攜手各界共同打造健康永續的社區環境,讓醫療不僅止於醫院,更深入生活角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