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團體政院前擊鼓申冤

藥師公會全聯會4日上午號召藥師與藥學生到行政院「擊鼓申冤」,控訴衛福部違法核釋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拉起白布條呼籲行政院出面主持公道。(中央社)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藥師公會全聯會號召藥師與藥學生代表4日快閃集結行政院「擊鼓申冤」,強烈控訴衛福部違法核釋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理事長黃金舜代表擊鼓後發言,隨後代表遞交陳情書,明確訴求行政院「立即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要求衛福部撤回違法解釋令,終止制度錯誤延伸與專業崩壞的危機」。 黃金舜指出,歷年衛署、衛福部函釋一貫主張82年門檻具拘束力,如今卻以一紙解釋令強行突破,不僅混淆法條與政策,更加劇基層憤怒與社會疑慮。已多次正式行文衛福部,並舉辦凱道5千人集會、赴監察院陳情,迄今仍未獲正面回應,衛福部卻一意孤行,藥界忍無可忍。藥師團體重申,藥事法歷來規範明確,中藥與西藥皆屬藥品,依法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藥師執業與管理,任何繞過法制、破壞制度的做法,絕不容許。要求立即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並請衛福部撤回違法解釋令,終止制度錯誤延伸。

Read More

腕隧道症候群 她按滑鼠手麻/抓握無力

員榮醫院中醫部醫師吳晉廷解說針炙治療腕隧道症候。(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45歲陳姓女子因工作需要長期打電腦,日前發現右手按滑鼠時手會麻,且情況愈來愈嚴重,甚至沒力氣去抓握東西,睡覺時翻身,會感到手腕處有微微電流甚至被電醒,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經4週針炙治療調理,手部抓握功能恢復正常。醫師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如果不及時處理,不但會影響生活,甚至肌肉萎縮、手部無力。 員榮醫院中醫部醫師吳晉廷說,腕隧道症候群發生涉及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主要機制包括腕隧道狹窄或內壓上升,直接壓迫正中神經。慢性發炎與結構性病變,如腱鞘炎、關節炎、神經變性。生物力學應力過大,導致長期反覆壓迫與神經缺血。內分泌或代謝異常,使組織水腫、結締組織增生,增加腕隧道壓力。正中神經受壓迫,會導致大拇指、食指、中指及部分無名指麻木,嚴重時影響手部抓握力,有人甚至拿杯子、開門都感到困難。 吳晉廷說,針灸可促進局部血流供應,讓受損神經獲得更多氧氣與營養。針灸也可調控釋放血清素、多巴胺,減少手部刺痛、灼熱感等效果。預防腕隧道症候群,打電腦時可考慮用手腕護具、滑鼠壂及手臂支撐架。復健方式可將一隻手手掌朝上手臂打直,用另隻手將手掌向下扳,維持15秒,重覆5次再換手;此外可將近端指節彎曲、彎掌指關節、4指握拳及握拳等方式復健。

Read More

有家族病史/哥哥也罹癌 婦常打破杯盤 揪肺腺癌末期腦轉移

翁姓婦人近期經常打破杯子與盤子,走路搖晃、頻頻跌倒,甚至無法順利穿褲,經醫師許人文安排MRI磁振造影檢查,確定罹患肺腺癌末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1歲翁姓婦人近期經常打破杯子與盤子,走路搖晃、頻頻跌倒,甚至無法順利穿褲子,家人警覺異常帶她就醫。經磁振造影檢查,驚見兩側腦部竟布滿10顆大小不一的轉移性腫瘤合併嚴重腦水腫,確定罹患肺腺癌末期,且嚴重惡化到腦轉移,導致四肢無力且平衡感不佳;令人驚訝的是,翁姓婦人的哥哥竟然也在1年多前罹患肺腺癌,且在同一家醫院治療,所幸兄妹倆採用免疫療法,目前病情都獲得良好控制。 烏日林新醫院癌症副院長暨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指出,根據胸部X光與切片檢查顯示,翁姓婦人的右上肺有1顆7.3公分腫瘤,為第4期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在詢問肺癌家族病史的時候,翁姓婦人提及大她3歲的哥哥也曾罹患肺癌,同樣在烏日林新醫院接受治療。 許人文說,兄妹檔雖然都不菸不酒,卻在這1、2年相繼罹患肺腺癌,可見得肺癌家族化不可不慎。112年10月翁男由於聲音沙啞長達2週,甚至無法與人對話,體重驟減4公斤前往求診,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上肺有5公分腫瘤,合併9.6公分巨大的縱膈腔淋巴腺與右下肺轉移。 翁姓婦人及大她3歲的哥哥也曾罹患肺癌,兄妹檔都是醫師許人文的病人,可見得肺癌家族化不可不慎。(記者陳金龍攝) 許人文安排個人化精準肺癌治療,掌握翁男沒有常見的基因突變,反而有高表現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D-L1)」,於是向健保署提出單一免疫藥物使用申請,治療效果非常顯著,腫瘤迅速縮小,目前聲音不再沙啞,體重也恢復了,從外觀上看不出任何的病容。 許人文考量到這對兄妹檔家族遺傳的基因特性,在翁姓婦人所有基因檢查報告尚未出來之前,基於哥哥的成功治療經驗,推斷她也可能具有高表現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而目前因嚴重腦水腫病情危急,刻不容緩,建議病人先自費12萬元施打免疫藥物,讓腦腫瘤縮小,以爭取治療時效。當所有基因報告出來後,也證實了許人文的判斷正確,翁女也符合健保使用免疫藥物條件,成功申請到健保署的事前審查免疫藥物,幫病人省下1年100多萬元的藥費負擔。 許人文強調,肺癌除了吸菸者是高危險族群,甚至不抽菸的人都可能罹患,現在肺癌治療可透過精準醫療與免疫療法,大幅改善病情,是新世代肺癌治療的希望,建議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必須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抗癌。

Read More

供給同學同吸電子煙 2人均違法

衛生局提醒電子煙就是「違禁品」,青少年朋友千萬勿因一時「想耍酷」而誤觸法令。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某高職B同學吸食電子煙時,竟提供好奇的A同學吸食,遭教官當場「活逮」,衛生局獲報後依法處辦,兩人吸食電子煙均違法,最高可處1萬元,而B同學「供應」電子煙已觸犯《菸害防制法》紅線,最高可處25萬元罰鍰。 暑假到來,青少年多了與友人相聚機會,但也可能增加接觸違禁品風險,高雄市衛生局指出,近期校園有學生提供電子煙給同學吸食,不僅觸犯《菸害防制法》,最高可裁罰25萬元,且電子煙煙油多含尼古丁等成癮物質,損害呼吸道、心血管等並影響健康,提醒青少年朋友勇敢拒絕菸品誘惑,有效保護自身健康。 衛生局表示,112年3月《菸害防制法》修法,將電子煙歸類為「類菸品」,並明文禁止製造、輸入、販售、供應、展示及廣告,等同電子煙就是違禁品,觸法最高可處5千萬元罰鍰,即便是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轉傳電子煙相關資訊,最高可處100萬元罰鍰,青少年朋友千萬勿因一時「想耍酷」而誤觸法令。 衛生局指出,國民健康署於112年所做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電子煙主因為「朋友都在吸」,且因市售產品常包裝成時尚3C配件,強調無害、可助戒菸等誤導訊息,但事實上市售近9成煙油含尼古丁等成癮物質,損害呼吸道、心血管與免疫系統,還會影響還發育中的大腦,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甚至比紙菸更早出現肺纖維化與肺活量變差等嚴重後果,青少年必須謹慎看穿迷思拒絕誘惑。

Read More

2050失智人口破百萬 認知退化6個月 失智警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說明失智症新藥使用條件與治療觀念,期望翻轉「失智無解」的錯誤印象。(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各醫院搶打失智症新型單株抗體藥物,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醫師提醒,別把認和退化當老化,當認知功能退化持續6個月以上就要注意,可能是失智前的關鍵警訊。 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指出,失智症盛行率也正隨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預估將從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屆時全台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 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介入有助延緩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 (MCI)、輕度失智期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其實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居冠,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病情會持續惡化,但值得慶幸的是,阿茲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病症。 為了能及早診斷,王培寧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近幾年「單株抗體藥物」獲核准上市,才讓失智症治療邁入得以「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 然而,即使被及早診斷,是否能用上新藥,還得符合3項條件:首先需透過MRI (磁振造影) 確認是否排除「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脊髓液檢驗)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即便新藥問世,能否及時用上藥物,關鍵仍在於是否在黃金期完成診斷與介入。 胡朝榮指出,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會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續作用,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若能及早診斷並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時間、守住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Read More

肝癌晚期難切除 SBRT放療 腫瘤縮小7公分

SBRT治療中,從3個角度及劑量體積圖可見,高劑量集中於腫瘤區,周邊正常肝臟與腎臟獲得良好保護。(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8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癌晚期,肝臟右葉的12.6公分大腫瘤日前破裂,造成腹腔出血,由於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患者選擇兩週內接受5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5.8公分,準備評估開刀可能性。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常佑康說明,若肝腫瘤增大破裂出血,就須以動脈栓塞術止血,但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因此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過往,肝癌病人多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但因為病況已近晚期,肝功能狀態不佳,只能以連續20至30次的一般劑量(約每次2-2.5Gy)放射線照射,治療成效相對受限。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常佑康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常佑康解釋,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 常佑康提及,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由於放射劑量會一併影響鄰近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此病人正常肝臟體積必須足夠、肝功能相對良好才可安全施行。小腫瘤以SBRT治療有機會完全消失,另可應用於較大腫瘤的橋接治療,即先給予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國外研究指出,SBRT治療肝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高達82%,5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除肝癌外,SBRT也被運用於肺癌的治療。 常佑康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開刀的病人,可將SBRT 納入治療選項之一,建議盡早至放射腫瘤科讓醫師評估與討論,若可接受此類治療,將有機會使腫瘤縮小、消失,或達到銜接至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住院醫師廣發獎金 將接台大總院長 余忠仁:加強人員留任

肺癌權威、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中)學經歷完整,4日證實將接掌台大醫院總院長。(台大院方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癌權威台大醫師余忠仁4日證實,8月即將接任台大醫院總院長,並為留才喊話,將加強醫師與醫事人員留任。台大醫院下午就表態,8月起將針對約7百名住院醫師廣發獎金,幅度為新台幣2千元到2萬元,例如急診等「又忙又累」科部就可拿到最高2萬元。 台大醫院現任院長吳明賢將轉任台大醫學院院長。遺缺由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接掌總院長,新人事案預計於8月1日正式生效。 余忠仁4日透過簡訊表示,接任院長之後,將持續厚植研究實力,培育人才,加強醫師與醫事人員留任,促進跨領域合作,加強與國際連結,提升台大國際聲譽,朝向世界一流的大學醫院努力。至於近日的性平事件,余忠仁也提到,將加強內部教育,透明程序,維護良好幸福的職場環境。為了留才發獎金,台大醫院醫務秘書兼發言人陳彥元也表示,公務人員的薪資固定,無法隨意加薪,面對近年招募人力困難,像急診要招募到2、3輪才額滿,且過去搶手的兒科,近2年招募情況也不太理想,因此,台大醫院去年夏天就在討論加發獎金一事。 院方去年10月即達成共識,開始進行細部規劃,由於有相關公務流程要跑,所以今年8月正式上路,針對住院醫師廣發獎金,不同工就不同酬,且會回溯至6月份或7月份,不會虧待住院醫師。 陳彥元說,院方將常態性每年發放獎金,目前台大醫院一年有150位住院醫師,5-6年下來就約有7百名,當然會加重醫院的負擔,醫院盈餘留存會下降,不會是一筆小數量。

Read More

紫外線隱形殺手 讓你曬黑還偷走青春

紫外線是加速老化的隱形殺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炎炎夏日,紫外線成了看不見的「隱形殺手」,不僅讓你曬黑,更在無聲中偷走青春。重症醫師黃軒在社群貼文指出,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粗糙、皺紋增加、彈性下降,甚至損傷DNA、提高皮膚癌風險,是加速皮膚老化的頭號元凶。 醫師提醒,別以為躲在陰影下或陰天就安全了,牆面、玻璃、水面等都可能反射高達85%的紫外線,尤以占比達95%的UVA最具穿透力,能穿透玻璃與衣物直達真皮層,加速膠原蛋白流失,讓皮膚鬆垮、老化。 對抗光老化最簡單有效的武器就是—防曬霜。黃軒表示,每天使用廣譜防曬霜不僅能防止曬黑,更是延緩老化、改善斑點與細紋的關鍵。一項長達52週的研究顯示,持續使用防曬能顯著提升膚質、膚色均勻度與淡化色素沉著。 黃軒也指出,現今防曬產品科技大躍進,不再是厚重、假白的代名詞,許多新型防曬霜輕薄無感,還具備美白、淡斑等「養膚」效果。其中成分如氨甲環酸(TXA)可抑制黑色素生成;菸鹼胺能阻斷黑色素傳輸,雙重防護效果讓肌膚越用越透亮。 此外,高科技防曬霜多數已具備易卸功能,即使是高防曬係數產品,也能用一般洗面乳卸除,簡化卸妝程序。 黃軒最後提醒民眾掌握3大防曬原則:用量足夠(全臉約使用1枚硬幣大小)、手法輕柔(避免來回搓揉)、定時補擦(每2至3小時補塗一次),才能真正防護到底。 最後黃軒提醒,別再讓紫外線偷走你的青春,從今天開始,讓防曬成為每日保養的第一步,才是留住年輕的最大關鍵。

Read More

學習、工作已離不開ChatGPT?MIT研究:AI用太多恐讓大腦「變笨」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顯示,只依靠ChatGPT寫作的人,其大腦活動程度比單純靠自己寫作的人要低,也記不住自己寫過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AI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學生到上班族,越來越多人習慣依賴ChatGPT、Claude等AI聊天機器人來完成與文字相關的作業或工作。然而,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顯示,只依靠ChatGPT寫作的人,其大腦活動程度比單純靠自己寫作的人要低,也記不住自己寫過的內容,提醒若過度依賴AI,可能阻礙記憶力、批判思考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大腦工作「外包」AI 研究:思考能力、記憶力都變差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MIT研究團隊找來54名參與者,要求他們撰寫三篇文章,並將他們分為三組:第一組使用ChatGPT寫作,第二組使用搜尋引擎協助,第三組完全依靠自己的大腦思考。研究人員同時透過腦電圖(EEG)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並在寫作完成後,詢問參與者有關文章內容的問題。 透過腦電圖掃描,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神經之間的連結會隨著「外部支援」增多而減弱,其中依賴AI寫作的組別最明顯。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使用AI的參與者大腦中的θ波活動量明顯下降,而θ波與學習和記憶的形成有關,「可見,原本由大腦負責的思考和規劃工作,現在已經被『外包』給AI了。」 研究進一步指出,使用ChatGPT寫作的組別中,有83%無法準確引述自己文章中的任何一句話;相較之下,使用搜尋引擎或只靠自己的參與者只有約10%出現這種情況,代表依賴AI的人並沒有真正理解自己所寫的內容,不然就是完全無法記住自己寫了什麼。另外,研究同時發現,與只靠自己寫作的參與者相比,使用搜尋引擎的參與者大腦參與程度和記憶能力只有輕微的下降。 AI用過頭認知能力降 恐難以應對關鍵時刻 隨後,研究人員要求使用AI寫作的組別,只能靠自己的思考寫出一篇文章,結果發現沒有AI的輔助,他們表現出的記憶力和批判思考能力一樣較差。研究人員表示,頻繁使用AI的人往往跳過對寫作素材的深入思考,導致創意發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退化。研究也發現,透過ChatGPT完成的文章內容非常相似,主題和用詞也都大同小異。 參與這項研究的MIT媒體實驗室首席研究員Nataliya Kosmyna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在學業或工作使用AI工具,學習能力可能下降,「而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除了上述研究外,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月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8%的英國學生使用AI工具協助學習和完成作業,其中18%直接將AI生成的文字「複製貼上」到自己的作業中。微軟和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同樣於2月發布的研究則發現,習慣依賴AI的員工表示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變差,該研究的作者也警告,過度使用AI可能使認知能力下降,遇到真正需要思考的情況恐難以應對。

Read More

43歲男「睡再久還是累」開車險釀車禍 1治療找回好睡眠

許多人誤以為「打呼只是太累」、「睡不飽是壓力大」,卻忽略背後可能藏著危及健康的睡眠呼吸障礙。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43歲的何先生,平日白天忙於工作、夜晚照顧孩子,長期感到疲憊不堪。即使週末補眠12小時仍無法恢復精神,白天上班昏沉,夜間鼾聲如雷,讓妻子難以入眠。直到某天開車途中多次打瞌睡、險些發生追撞意外,他才驚覺情況非比尋常。就醫經亞東醫院耳鼻喉部鄭評嘉醫師診斷,確診為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別輕忽打鼾、頭痛、嗜睡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致健康風險 鄭評嘉醫師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打鼾、晨間頭痛、白天嗜睡等症狀,錯失早期治療時機。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睡眠障礙,當患者在睡眠期間每小時出現5次以上呼吸中止,就屬異常,應盡早檢查與處理。 長期未治療將增加多種健康風險,包括: 腦中風風險 ↑70–95% 糖尿病 ↑71% 心臟衰竭 ↑30% 胃食道逆流、夜尿、陽痿、耳鳴等症狀常合併出現 根據交通部統計,疲勞駕駛每年約佔車禍事故20%。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的白天嗜睡與注意力不集中,正是其中主因之一。 睡眠檢查不麻煩 檢測流程一次看 許多患者擔心睡眠檢查流程繁瑣、治療方式不舒服,導致延遲就醫。其實,現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與治療不僅簡便,且更人性化。鄭評嘉醫師強調,不需住院、不用手術,只要按部就班配合診療,多數患者都能在數週內大幅改善,重拾清醒與活力。 門診評估:由耳鼻喉部醫師判斷是否有打鼾、夜間憋氣等高風險症狀。 居家睡眠檢測:若符合條件,可攜帶輕巧的居家檢測儀回家使用一晚,過程無侵入性、無需住院,次日回診判讀報告。 院內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若需更詳盡數據,可安排住院一晚,進行包括腦波、血氧、心電圖、呼吸氣流等多項指標的全面監測。 根據檢查結果,醫師將提供量身打造的治療建議,其中正壓呼吸器為首選方案。目前也有提供正壓呼吸器免費體驗服務,病患可先行試用數晚,確認配戴舒適度與療效後再決定是否購買。此外,若有合併鼻塞、口腔結構異常等問題,也可搭配止鼾枕、牙套或結構矯正手術。 睡得飽不如睡得好 睡眠品質決定生活品質 許多人誤以為「打呼只是太累」、「睡不飽是壓力大」,卻忽略背後可能藏著危及健康的睡眠呼吸障礙。鄭評嘉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就診時已因長期睡眠中止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記憶力衰退,甚至影響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嚴重者甚至發生交通或工安意外。但只要及早發現、妥善治療,大多數患者在短時間內即可改善困擾多年的疲憊與嗜睡問題,重新感受到一夜好眠的清醒與活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