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糖尿病 後天行為導火線

  天氣熱,市售飲料銷售佳,醫師提醒,糖尿病並非單純的遺傳,而是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共同作用,才會引發疾病,提醒民眾少喝含糖飲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糖尿病是國人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許多人在驗出糖尿病後,第一句話常是「因為我爸媽有糖尿病,這是遺傳」。台中市小兒內科醫師林玉彪則指出,糖尿病並非單純的遺傳,而是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共同作用,才會引發疾病。 根據臨床觀察,若父母一方患有第2型糖尿病,子女的發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至3倍;若雙親都有,風險更高。但基因不是宿命,只要控制體重、均衡飲食、保持運動,帶有高風險基因的人也可能一輩子不發病。 為何多數人小時沒被檢查發現,到中年甚至年長才被檢查出糖尿病?林玉彪指出,後天因素最為關鍵,包括飲食過量、缺乏運動、肥胖、壓力大,甚至睡眠不足,皆會加速胰島素功能退化。年齡本身也是高危險因子,隨著胰島功能逐漸下降,更容易觸發糖尿病。 林玉彪提醒,許多人習慣把病因歸咎於遺傳,卻忽略自己在生活中的影響,這是一種心理安慰,實際上,後天行為往往才是最終發病的導火線。中秋節將到,吃月餅、烤肉或聚餐大魚大肉都要有所節制。

Read More

中醫針灸治療 婦擺脫惱人乾眼症

針灸眼周攢竹、魚腰、絲竹空等穴,有助舒緩眼部不適。(南市醫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現代人用眼頻繁,更應守護靈魂之窗健康。60多歲的李姓婦人長期因雙眼乾澀、疲勞所苦,每天使用4次人工淚液仍難緩解不適,至台南市醫中醫部求診,經中西師江驊修診至,以針灸治療4個月,李婦也終於不再依賴人工淚液,雙眼舒適度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江驊修表示,據患者自述,每每長時間用眼、閱讀後,便會感到眼睛酸澀與不適,使用人工淚液也無法根除不適,經中醫辨證診斷,研判李婦因長期生活壓力及思慮過多導致肝氣鬱結、日久化火,進而損傷肝腎陰液。 中醫理論中認為,肝開竅於目,受血而能視,雙眼清明與肝血是否充足有關,若肝血不足將影響視力,五行中腎屬水、肝屬木,腎為肝之母,腎陰不足時也會加重眼睛乾澀與疲勞症狀。針對李婦的症狀體質,治療方向也著重於「補肝益腎、疏肝解鬱」。 透過針灸太谿、太衝、三陰交、合谷等穴位紓解鬱結肝氣,同時配合眼周攢竹、魚腰、絲竹空等穴位,舒緩眼部不適症狀,李婦經治療3月後症狀明顯好轉,使用人工淚液的頻率也從四次減少為兩次,經治療4月後也不再仰賴人工淚液。 江驊修指出,乾眼症為現代常見眼疾,常見症狀包括眼乾、異物感、刺痛、紅癢與視力模糊,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惟乾眼症治療需要患者長期配合與耐心持續,李姓患者雖平時工作繁忙,仍規律接受每週一至兩次針灸治療,才得以顯著改善。提醒民眾留意用眼健康,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適時讓眼睛休息才能有助預防眼部疲勞與病情惡化。

Read More

28歲女糖尿病失控 腎病變

提醒林正浩醫師,年輕型糖尿病不只罹患得早,惡化程度還更快,千萬不要仗著年輕,忽略糖尿病的長期危害。(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糖尿病早已經不是中老年人專利,近年臨床發現,40歲前發病的糖尿病患者有明顯增多趨勢;高雄阮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正浩指出,國內外調查研究也證實,早發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況下,導致腎臟、心臟及眼睛等病變及併發症的進程比中老年型糖尿病患者更加快速;提早8至10年就必須洗腎,對患者的家庭與工作等生涯規劃無不造成巨大衝擊。 林正浩醫師指出,28歲高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22歲就罹患糖尿病;她為了早些實現經濟自由而從事餐飲娛樂業大夜班,近期雖然體重稍增,但更常感覺倦怠、疲勞,除了雙腿水腫,還有泡泡尿,就診時臉色灰黑,經血液尿液檢查及腎臟切片報告顯示罹患「免疫球蛋白A型腎病變」合併「糖尿病腎病變」,顯然她在壓力與未按醫囑規律吃藥下,對腎臟造成損害的進程速度比一般快得多。 另一名年僅28歲從事金融業、同樣有糖尿家族史的蔡小姐,未成年就確診糖尿病,近期因為情緒困擾以致飲食無節制,體重肥胖級,不但血糖失控又忽視門診追蹤,在高血壓、嚴重水腫、啤酒尿情況下就醫檢查,報告也顯示必需洗腎的結果。 林正浩醫師指出,糖尿病腎病變是尿毒症主要原因,當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全身血管產生病變,腎臟微血管也受到傷害使腎臟功能受損惡化,一旦與微白蛋白尿症狀合併,就是糖尿病腎病變了,未及時積極治療、洗腎,將成危及生命的腎衰竭。 微白蛋白尿是腎臟病變徵兆,尿液中出現過多蛋白質,可能使尿液產生泡沫。當尿液泡沫過多且不易消散,俗稱啤酒尿或泡泡尿時,同時下肢或全身性水腫、高血壓、倦怠感、血尿等症狀則是腎臟損傷的信號,出現以上情況務必及早尋求腎臟科醫師協助,盡快就醫診斷。 林正浩醫師說,年輕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常見原因包括,1.三餐不規律、攝食過多精緻糖和加工食品,運動量不足;2.對血糖偏高警覺性低,未及時治療;3.情緒低、忙碌或壓力大,影響飲食和用藥的規律性及遵從性;4.胰島素細胞功能退化速度比中高齡者快,血糖更難控制。

Read More

涼感/清熱藥布 依急慢性症狀選用

中醫師李宜津說,急性紅腫痛建議使用涼感或清熱藥材貼布;慢性舊傷或勞損可選擇溫熱活血貼布,均避免長時間或大面積連續使用。(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因肌肉痠痛、關節不適,甚至運動扭傷,選擇貼藥布緩解症狀。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宜津說,市面上藥布種類多,從西藥貼布到中藥膏藥,各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與適用時機,使用時應依症狀選擇,急性紅腫疼痛建議使用涼感或清熱藥材貼布;慢性舊傷或勞損則可選擇溫熱活血貼布。 李宜津指出,常見的西藥藥布均含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成分,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多為乾性貼布黏貼方便,藥效穩定,透過局部皮膚吸收後,可以快速緩解局部疼痛與腫脹,並具有抑制炎症反應的效果,特別適合急性扭傷或關節發炎等問題。 中醫藥貼布依製程和用途可分為乾性與濕性,乾性貼布通常適用於慢性勞損或舊傷疼痛,常含有草烏、玄參、乳香、沒藥等成分,具有袪風濕、溫裏、清熱及活血化瘀的功效。乾性貼布依照劑型,又可再分為油性與水性兩種,前者如通透活血膏藥布,藥布黏性高、厚度較薄,適合貼於活動頻繁的關節或肌肉,具有較高的穩固性,常用於慢性勞損或舊傷疼痛,但也因製程及黏性強,對於皮膚敏感患者,部分會有過敏的情形發生;後者如金絲膏藥布,主要為高分子聚合物製成,厚度較厚、黏性低,對敏感肌膚較友善,也有局部保濕效果。 李宜津說,中醫濕性貼布則以中藥粉末製成膏狀,需要再以外層貼膠固定。急性期可選擇含清熱解毒與祛風止痛藥材的貼布,例如含黃柏、冰片、天南星等成分,如如意金黃散藥布,幫助清熱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反應;慢性期可選擇溫經活血的貼布,如好骨膏內含附子、桂皮、當歸、紅花等成分,改善循環、舒緩舊傷痠痛。 李宜津提醒,使用藥布每次貼敷約4-6小時,避免長時間或大面積,連續使用若出現紅腫、刺癢或其他不適,應立即取下並清潔皮膚。孕婦、哺乳期婦女、幼兒或體質特殊者,建議諮詢醫師再做使用。

Read More

中榮兒童門診變身侏羅紀公園

為提供兒童更友善、舒適的就醫環境,台中榮總重新整修已使用22年的兒科門診空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為提供兒童更友善、舒適的就醫環境,台中榮總重新整修已使用22年的兒科門診空間,日前舉辦剪綵啟用典禮。新的門診空間融合童趣及巧思,天花板設置雲朵燈,牆面有小火車模型和恐龍壁貼,讓兒童一踏入候診區就像展開奇幻療癒旅程,有效降低兒童對就醫的不安感和焦慮情緒。 候診空間設計靈感以「火車過山洞」為核心概念,入口處採用溫暖明亮的黃色框景,引領視覺進入中心區域。當穿越入口「山洞」後,彷彿進入立體繪本世界與恐龍相遇,歡迎大小朋友用眼睛觀察、四處探索這個「侏羅紀公園」主題空間,打造沉浸式冒險體驗,讓就醫過程充滿探索樂趣。 台中榮總傅雲慶院長指出,兒科門診自民國92年啟用以來,隨著13個兒童次專科持續擴展,看診人數、疫苗接種及注射治療量逐年攀升,舊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感謝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吳春福董事長和欣上原公司施權航董事長的愛心支持,讓就醫的小朋友擁有更友善、充滿童趣的看診空間。另外,醫院特別打造2組主題公仔搭配嶄新空間,歡迎家長在候診時與孩子一同探索。 中榮兒童醫學中心主任王建得說,全新啟候診區設有12診間,候診空間採用明確分區設計,動線規劃流暢便利,色彩明亮溫馨,營造療癒舒適就醫氛圍,有效提供每日平均400人次的服務量。

Read More

老菸槍暴瘦火燒心 揪3期食道癌

新竹台大醫師劉廷芳提醒,避免菸酒,若有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速檢查,有助早期診斷與治療食道癌。(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63歲老菸槍,近一個月出現體重減輕與吞嚥困難情形,僅能進食軟質、流質食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病患前往醫院檢查確診為第3期食道鱗狀細胞癌,進行前導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結束,後續將接受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目前第一階段治療結束後,腫瘤部分緩解,已恢復正常飲食。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劉廷芳表示,食道癌常見症狀包括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黑便、聲音沙啞等。其中,又以吞嚥困難最常見,也是最早出現警訊;早期食道癌可以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 或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若是如案例病患腫瘤較為嚴重的情形,則建議接受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然後再進行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若身體因素無法接受切除手術,則會建議進行治癒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 劉廷芳表示,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在食道癌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助於手術前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整體存活率。放射線治療療程通常依腫瘤大小、位置及整體治療計畫規劃,一般約需接受20至30次照射。 劉廷芳提醒,食道癌最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抽菸,吸菸不僅顯著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亦與多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包括口腔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肺癌、胃癌等,呼籲民眾盡早戒菸。

Read More

生理時鐘亂了 增罹癌風險

黃軒醫師提醒,「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是否常覺得腦袋昏沉、專注力下降,甚至在飲食控制下仍然發現體重緩慢上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這些困擾背後,往往與人體內一個容易被忽略卻舉足輕重的「生理時鐘」有關。 黃軒指出,生理時鐘並非抽象概念,而是一套在細胞內精密運作的分子機制,負責調控睡眠、代謝、免疫反應與基因修復。當時鐘運作失調,身體就像一座工廠出現亂流,能量代謝與情緒調控大受影響,長期甚至可能提高癌症風險。 人體的「主時鐘」位於大腦視交叉上核,主要依靠光線調整。每天早晨曬太陽,就如同替生理時鐘「打卡」,讓身體節奏重新歸位。相反地,若長期熬夜或日夜顛倒,時鐘就會「走鐘」,導致睡眠品質惡化、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 除了睡眠,飲食時間也深受生理時鐘影響。黃軒強調,「我們常在意吃什麼,但卻忽略了什麼時候吃。」研究發現,若將每日進食時間壓縮在8到12小時內(例如上午8點至晚間8點),能有效改善血糖、膽固醇及脂肪代謝。相反地,若半夜還在進食,就如同工廠不停加班,最終導致效率低落、系統崩壞。 對於長期夜班者,挑戰更為嚴峻。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9年已將「長期夜班」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因子。黃軒提醒,夜班打亂生理時鐘,讓細胞DNA修復功能下降,癌症風險隨之上升。他建議輪班族盡量保持固定作息,下班後拉上遮光窗簾,確保一段完整的睡眠,減少對健康的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治療同樣與生理時鐘息息相關。所謂的「時間治療學」(Chronotherapy)指出,相同藥物在不同時間服用,療效與副作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抗癌藥與降壓藥,早晚服用效果差距顯著。 「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黃軒提醒,維持規律作息、早晨曬太陽、固定進食時間、避免熬夜,這些看似小事,卻是守護健康的關鍵。當時鐘維持穩定,精神、體重、血糖乃至免疫力,往往都會一併改善。

Read More

腎臟病福音 腹膜透析好處多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許淳惟醫師示範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技術。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高居全球首位,透析盛行率更居高不下,說腎病為國病毫不為過,但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中,腹膜透析占比相當低,比起血液透析,腹透有便利、自由且安全的三大好處,面對氣候變遷,更提高醫療韌性;高雄長庚醫院更推出腎科經皮植管門診化,免除住院麻煩,值得腎友考慮。 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腎臟病照護,是賴政府推動「健康台灣」的重要目標,除針對高風險族群的例行腎功能檢驗外,也鼓勵以居家腹膜透析,取代院內洗腎。他更感謝高雄長庚,協助六龜區衛生所建置腹透室,讓偏鄉居民能進一步強化醫療韌性。 市立鳳山醫院院長李建德則說,該院做為高雄長庚醫療團隊的一員,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照護,期望結合社區醫療資源,讓更多腎友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便利且安全的治療,造福更多腎友。 高雄長庚腎臟科主任李文欽強調,腹膜透析讓洗腎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不是生活中「只有洗腎這一件事」。目前全台有9成洗腎病友仰賴院內洗腎,但實際上,居家腹膜透析不僅成本效益高,更能提升腎友生活品質。 居家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夜間睡覺同步進行透析治療,不影響白天工作與日常活動,飲食也相較有彈性。李文欽並說,高雄長庚腎臟科團隊更結合「植管門診化+在宅醫療化」概念,增進腎友對於腹透的認識,且免住院的腎科經皮植管模式,讓有需求的腎病患者都能安全啟動透析治療。 尤其,高雄長庚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迄今累計82例個案,該院腎臟科醫師鄭本忠指出,傳統外科植管需開刀、全身麻醉,且住院五至七天。但經皮植管只需局部麻醉,不用住院,經由門診完成植管,留觀幾小時便可返家,做到「及時、安全、低負擔」的治療目標。

Read More

從夜間磨牙到睡眠與口腔機能的健康新視角

廖奎如醫師(左四),廿九日受曾子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執行長范思筠邀請至台南演講,市長黃偉哲到場歡迎。(曾子南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許多長者常出現肌肉痠痛、睡眠品質不佳、慢性疲勞、夜間磨牙與情緒起伏等困擾。臨床觀察顯示,這些現象成因多元,可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呼吸習慣及口腔機能等因素相關;專家建議應由專業醫師進行個別化評估。 享譽國際的醫療領域思想領袖與創新者——廖奎如醫師(Dr. Felix Liao),此次受曾子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執行長范思筠之邀回台29日晚間至台南演講,市長黃偉哲也到場表示歡迎,感謝廖醫師帶來新的健康和醫療概念。 廖奎如出生於台灣,16 歲時移民美國。他先於布朗大學取得工程學位,隨後進入凱斯牙醫學院攻讀牙醫,憑藉工程背景與東西方思維的融合,在牙醫領域走出了一條獨特道路。在牙醫學院求學時,他曾被一個根本問題深深困擾:「身體為什麼會磨損自己的牙齒?」這個疑問,成為他終身探索的起點。 自 1967 年旅居美國至今近 60 年的廖醫師,此番返鄉,帶著一個簡單卻容易被忽略的提問與大家分享:「為什麼有人會在夜間磨牙?」多年來,他結合工程與牙科的專業訓練,深入觀察睡眠、呼吸與口腔機能的交會點,並以淺白易懂的方式推動跨專業的健康對話。 在臨床溝通中,廖醫師提醒民眾留意可自行覺察的訊號,例如:打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夜間磨牙、晨起難以清醒、頭頸肩背痠痛、顳顎關節不適(含卡住、聲響)、甚至情緒與專注力困擾(如憂鬱、焦慮、腦霧)等。這些現象的成因因人而異,可能涉及 OSA、鼻/口呼吸習慣、口腔機能或生活型態。他建議,民眾可先向睡眠醫學中心或牙科醫師諮詢,並在需要時與其他相關專科合作。 廖奎如指出,睡眠問題多有身體訊號可查,如打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晨起困難、頭頸肩背痠痛、顳顎關節不適或情緒與專注力困擾等。(曾子南文教基金會提供) 為了幫助醫師與病患之間有更好的對話,廖醫師在 2017 年提出「Impaired Mouth Syndrome(口腔氣道缺陷症候群)」的臨床框架。這並非診斷,而是一個提醒:口腔結構與機能可能影響睡眠與日間表現,需要專業醫師做個別化評估與討論。 廖奎如醫師表示,我希望把好問題帶回台灣,讓更多家庭更早理解口腔機能與整體健康的關聯,並在合格專業的評估下,做出最適合的健康選擇。」 廖奎如醫師經常受邀於北美及國際論壇分享相關議題,並出版多本專著,年底將在台灣出版。

Read More

談卸任 邱泰源:回歸台大醫院看病教學

為讓更多民眾認識心肌梗塞的危險,馬偕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蔡瑞鵬(前左3)與資深主治醫師顏志軒(前左2)聯合撰寫「你的心,分秒必爭:心臟科醫師教你的事」,29日舉辦新書發表記者會,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右4)出席。(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內閣改組,衛福部長邱泰源將卸任。他於29日表示,相信石崇良做衛福部長會做得非常好,自己離任後則將回歸台大醫院看病與教學,並與醫界共同思考如何讓年輕醫師有更好工作環境。 新任內閣團隊成員將於9月1日起陸續交接,邱泰源將卸任衛生福利部長,由原健保署長石崇良接任。談及未來去向,邱泰源說,自己將與剛卸任立委時一樣,回歸台大醫院做「醫療志工」,看看病人、教教學,跟醫界老朋友共同思考,如何讓年輕醫師有更好的工作環境、照顧人民健康,「這才是重要的」。 邱泰源表示,「不論在哪個崗位,每天都把它做好」,自己在衛福部時,最希望的就是達成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的國家願景,目前已規劃11項重點工作,都已經啟動,相信未來在石崇良的領導下,會做得更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