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炎夏三伏貼強化免疫力

時序入炎夏,節氣有所謂「熱在三伏」,中醫師建議過敏體質民眾,可以三伏貼搭配中藥調理。(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天氣入暑,中醫師全聯會5日指出,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可把握天氣熱時以三伏貼搭配中藥調理,強化免疫力並預防呼吸道感染,「冬病夏治」對改善症狀收效更佳,而今年三伏天為7月11日、7月21日及8月10日。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我國早在1800年前,南北朝已經有將中藥材研磨後塗抹至身體處,經皮治療膚疹、頭痛等疾病,有些會再加艾灸溫熱之,唐代孫思邈、清代張璐之著作中都有提及,利用天氣炎熱陽氣盛,用辛溫發散之藥,溫易咳虛寒體質,驅因冷飲導致寒痰滯身,降低冬季易誘發過敏呼吸系統疾病的機會。 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龔彥穎表示,三伏貼有助改善過敏,每年至少敷貼3次,連續敷貼3年,可能讓免疫功能調節更好,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病人若在對的時間點進行三伏貼,臨床上約有6到8成病人可以獲得症狀改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俊良指出,三伏貼常敷貼的穴位包括大椎、風門、定喘、肺俞、脾俞、腎俞等,適應症包含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久咳怕冷、胃寒腹瀉、體質虛弱、容易反覆感冒、痛經及月經不調、風寒濕性關節疼痛等。

Read More

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 新生兒開刀搶命

卓姓產婦孕期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有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光田醫院組成婦、兒醫療團隊密集追蹤胎兒整體狀況,懷孕到38週順利生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懷孕後迎接新生命的來臨同時也伴隨著擔憂,27歲卓姓產婦,孕期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有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寶寶出生後立即安排新生兒超音波篩檢確認,及早發現並與醫師溝通,及早介入治療,最後產婦順產,寶寶也順利接受心臟手術,目前恢復得很好,讓新手爸媽放下心中大石。 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陳穎中表示,卓姓產婦懷孕5個月時,發現胎兒主動脈直徑比肺動脈小,血液流速也較快,判斷胎兒先天性主動脈弓狹窄,屬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 陳穎中說,經安排羊膜穿刺與羊水晶片檢測,確認胎兒染色體完全正常,預估胎兒出生後接受手術恢復健康機率很大,於是該院組成婦、兒醫療團隊,密集追蹤媽媽及胎兒整體狀況,卓姓產婦懷孕到38週順利生產。 光田兒童心臟科醫師郭業文指出,患有主動脈弓狹窄的寶寶,出生後不一定會立即發生低血氧的狀況,由於剛出生時,新生兒仍有動脈導管支持,而動脈導管會在出生後24到72小時內逐漸開始生理性閉合,1週到1個月內動脈導管會完全閉合,失去支持的主動脈狹窄這時才會顯現出症狀,嚴重的狀況可導致新生兒猝死。 郭業文說,孩子出生後兒科團隊立即給藥保持動脈導管暢通,分秒必爭安排北部醫學中心緊急為寶寶進行手術,手術非常順利,目前恢復得很好。 陳穎中說,能夠及早發現胎兒的先天性心臟病,高層次超音波功不可沒。一般會建議產婦在20到24週自費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此時胎兒大小剛好,結構發展幾乎完整,羊水量也適中,可增加對胎兒的內部構造,如心臟、腦部等做進一步的檢查,針對每一個器官部位做詳細的測量、檢查與評估。

Read More

右腳麻痛 翁心律不整+下肢急性血栓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聖中提醒民眾,平時可觀察自身是否有上下肢疼痛、摸不到脈搏、腳麻、腳蒼白、癱瘓等症狀,如有發現應及早檢查與治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7旬宋姓老翁有高血壓及冠狀動脈心臟病,曾做過心導管支架手術,今年5月因右腳麻痛冰冷無法走動,送醫診斷為心律不整合併右下肢急性血栓,啟動心導管血栓抽吸術合併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血流恢復良好無明顯併發症,改以口服抗凝血劑治療,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聖中表示,急性上下肢缺血性壞死不同於慢性肢體缺血性疾病,一旦發作上下肢易出現痛、摸不到脈搏、麻、蒼白、甚至癱瘓等症狀,雖不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險,但原理如同急性心肌梗塞般,若不緊急處理恐造成肢體細胞壞死,造成病人肢體缺失、失能、甚至感染敗血症等,嚴重可能還需面臨截肢風險。 黃聖中指出,急性上下肢缺血壞死常見成因有兩種,一是常見於心律不整病人因心房顫動產生的栓子流出導致血管阻塞,此種狀況也常造成腦中風或腸中風,而下肢缺血壞死也可稱做腳中風。 另一是上下肢血管裡的斑塊破裂,造成血小板凝集而阻塞血管,此成因類似急性心肌梗塞。正常人體其實有一定的血栓溶解因子,能在人體內達成凝血與抗凝血平衡,不會在體內形成血栓或栓子,但在此兩種狀況下,身體無法溶解大量血塊,導致血流阻塞而產生急性症狀。 黃聖中提醒,當肢體缺氧時間過長,已無知覺或神經壞死,冒然的打通血管,反而有可能造成再通暢危害,讓大量的壞死細胞從患肢回流到全身,可能造成高血鉀、橫紋肌溶解併發急性腎衰竭或死亡,此時可能無法給予直接血管疏通或重建手術,只能走上截肢一途。 黃聖中表示,一旦發生肢體功能喪失或截肢,對病人未來生活有很大影響,所以平常追蹤保養相當重要,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更是一大關鍵。 平時民眾可觀察自身是否有上下肢不適症狀,包括疼痛、摸不到脈搏、腳麻、腳蒼白、癱瘓等5種,如發現可及早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早期肺癌免疫療法 病理完全緩解提高11倍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王金洲(左)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趙盈凱(右)指出,免疫治療擴大至早期肺癌的輔助治療,使肺癌治療再添生力軍。(台灣肺癌學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肺癌每年致死人數已破萬人,約每小時就有1人因肺癌過世,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表示,現行早期肺癌的可輔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術後復發率卻達40%-70%,近年來醫界發現使用免疫療法進行術前輔助治療,可以使患者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的比例從2.2%提升至24%,提高近11倍。 肺癌連續19年居我國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因肺部神經偏少,初期很少出現疼痛或不適感,等到患者「有感」時有很高比例都已轉移。不過,若患者在第3A期,僅有同側縱膈腔淋巴轉移時,仍可透過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後的高復發率相當高,也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王金洲表示,肺癌不是癌症中在台灣盛行率最高的,但卻是死亡率最高的,主因之一就是發現得晚、無法手術,早期有近8成都是到3、4期才發現;到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非小細胞肺癌個案診斷出時已是3、4期病人大約占50%,就只能依賴化療、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延長存活期,無法靠手術根治。 趙盈凱表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東方人,約60%帶有標靶基因,可以標靶藥物治療;但其餘4成標靶投藥效果有限。肺癌就算在第2期或第3期初發現,並且經手術切除,復發率仍有40到70%,近年發展的輔助治療,依在術前、術後使用分為2大種類,可讓手術效果更好、避免復發,但僅以化療為主的輔助治療卻僅能提升5%的5年存活率。 王金洲表示,臨床上觀察到免疫療法、免疫合併療法在晚期肺癌治療成效顯著,現隨篩檢推廣,早期診斷患者增加,免疫療法提可以延緩晚期患者的疾病惡化並延長存活期,近年也開始擴大應用,並以早期患者的術前輔助治療為主。趙盈凱補充,研究指出對比過去術前單純輔助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應用於肺癌術前輔助能降低疾病出現惡化或復發的機率,在TFDA核准免疫治療可用於術後輔助後,如今又再踏入術前輔助的領域,將造福更多患者,成為翻轉癌友人生的新希望。 台灣肺癌學會舉出實際案例,一名40多歲男性在健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時發現罹患2期肺癌,且腫瘤長在肺部中央,雖然可靠手術治療,但須切除6成之肺組織,日後光走路就喘。醫師評估狀況後,建議使用術前免疫治療,先縮小腫瘤再動手術,術後一週病理報告出爐,在組織切片中已完全測不到癌細胞,有望再多活好幾年。但因免疫療法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30至40萬元治療費用。

Read More

花蓮縣出現首例猴痘確診本土個案 衛生局呼籲盡速接種二劑疫苗

花蓮縣已出現首例猴痘確診本土個案,衛生局呼籲符合接種對象,盡速完成接種二劑疫苗,以取得完整保護力。(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上週新增二十三例猴痘確定個案,其中二十一例為本土個案,花蓮縣上個月也已出現首例猴痘確診本土個案。花蓮縣衛生局表示,截至七月四日全縣已完成猴痘疫苗接種五百五十八人次,其中六個月內高風險族群接種四百八十二人次、醫療照護及清消人員接種七十一人次、實驗室操作人員接種五人次。呼籲符合接種對象者,盡速完成接種二劑疫苗,以取得完整保護力。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隨著猴痘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於七月五日起擴大施打對象,除原訂定接種對象,包含:正痘病毒屬的實驗室操作人員、與確診猴痘個案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高風險接觸者,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照顧猴痘確診個案之醫療照護與清消人員以外,並將原本近六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調整為:近一年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 花蓮縣衛生局積極推動猴痘疫苗接種,除門諾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吉安鄉衛生所採固定每周開診,玉里鎮及光復鄉衛生所採意願登記集中接種,並請院所每月開立一診假日門診,近期花蓮慈濟醫院七月八日上午開診,供民眾彈性預約接種;花蓮市衛生所夜間於酒吧及花蓮市國光里活動中心辦理猴痘疫苗隨到隨打設站服務,增加民眾疫苗施打可近性,提高縣內猴痘疫苗接種率。 猴痘傳播對象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朱家祥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等,以及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Read More

均衡顧健康 嘉縣廣邀餐飲業者提供健康餐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積極推行「我的餐盤六口訣」。(記者張翔 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積極推行「我的餐盤六口訣」,廣邀縣內二十三家餐飲業者響應健康餐行列,由營養師輔導設計餐食,從此民眾有更多健康選擇,七月十五日至十月三十一日止凡購買輔導合格店家健康餐可索取「香Q卡」集點,集滿十五點至在地衛生所換精美好禮。 衛生局表示,依國健署公布十大死因除惡性腫瘤外以慢性病居多,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及癌症都與飲食密不可分。嘉縣轄內醫院營養師親自輔導業者設計健康餐盒,建議主食加入全穀雜糧類,蔬菜至少二道、二份豆魚蛋肉類,如能少油炸、少加工品更佳,遠離疾病風險。 衛生局長趙紋華指出,健康餐盤六口訣是均衡飲食的觀念,近年增加「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類」營養,加工過程少營養更多,如白米飯是國人最常見主食,若以糙米、地瓜、芋頭、綠豆等取代健康多更多,維生素B1是人體代謝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 縣長翁章梁呼籲鄉親為健康飲食採取實際行動,未來也將逐年輔導更多店家加入,民眾方便買健康餐顧身體,健康吃預防疾病勝於治療。二十三家健康餐盒店家訊息,歡迎到衛生局官網及臉書查詢。

Read More

血友病患福音!「非凝血因子藥物」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    

醫師指出,健保於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非抗體A型重度血友病患者,不僅注射方式從靜脈轉換成皮下注射、頻率也從1週數次到每月1次,使血友病患更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友病患者關節會因長期反覆的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醫師指出,A型重度血友病患需要定期接受凝血因子靜脈注射,但不少病患在治療照護的過程中,因長期頻繁打針導致不易找到血管注射、以及靜脈萎縮等因素,都成為血友病患沉重的心理負擔。所幸,健保於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非抗體A型重度血友病患者,不僅注射方式從靜脈轉換成皮下注射、頻率也從1週數次到每月次,使血友病患更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表示,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基因缺陷造成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目前國內的血友病患者大約1000名,其中以缺乏第八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 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日常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關節處,雖沒有立即危險,但長時間反覆可能會導致關節變形,許多人因此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表示,在符合國際治療趨勢及醫病需求下,「非凝血因子藥物」終於擴大健保給付,不僅提升整體治療品質、減少人力負擔、在備藥與治療上也更簡單方便。(記者陳柏翰攝) 沈銘鏡指出,近年來,國際間血友病治療共識,透過採取規律的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有助於預防不可控的出血風險,便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與一般人相同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有進步空間。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至少必須每週2-3次注射補充,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頻率,甚至有些患者是從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接受預防性注射,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非凝血因子藥物」療法衍然而生,周聖傑說,其注射方式從靜脈注射轉為皮下注射,減少了患者找血管打針的不便,治療方式也更加簡單;藥物半衰期可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1次,與過去靜脈注射相比,1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 另,經臨床試驗證實,即使是4週1次的注射頻率,於患者體內的藥物濃度都是維持穩定活性,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活動過程中也不再因擔憂而設限活動力,家屬也能更加放心。 國內健保原本僅限於給付A型血友病抗體患者,但即將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非抗體A型血友病,不僅可讓患者獲得更良好的治療方式、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周聖傑說,7月起「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族群包含12歲以下兒童,以及12歲以上但規定須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該治療可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對患者、照護者及醫護人員來說更是三贏的局面。

Read More

綠豆薏仁湯利濕 脾虛應忌口

中醫師黃書澐表示,夏天常見的慢性濕疹,可以中藥內服、外用及針灸方式治療改善。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台南報導 夏天氣溫高,容易罹患濕疹。中醫師表示,濕疹是皮膚發炎,在急性期常見紅腫癢、組織液滲出,若伴有舌紅、小便黃、口苦而黏等濕熱的表現,吃綠豆薏仁湯有助益;慢性濕疹則可以中藥內服、外用合併針灸治療。 麻豆新樓醫院中醫師黃書澐指出,連日高溫曝曬在工地工作的民眾,常受濕疹困擾,有病患原本擦濕疹藥膏就能有改善。但漸漸擦藥已無效,時好時壞的症狀已經1年,想要服用綠豆薏仁湯。 黃書澐說,病症超過1個半月~3個月就屬慢性濕疹,中醫治療可使用內服、外用藥合併針灸。內服藥需依照體質調整,除清熱利濕,也要考慮久病必有瘀、久病必有虛。若有脾虛的狀況,再喝冷飲、吃綠豆薏仁湯會使脾虛更甚,不利於復原。 慢性濕疹的照顧需多方面配合,除吃藥、擦藥外,還有許多小細節要注意。例如炎熱的天氣、汗水都易誘發,工作場合應盡可能保持通風,空檔時間用清水沖去汗水,更換乾爽的衣物,以避免持續刺激。 黃書澐提醒,補藥如黃耆、人參、當歸等使用不當反而會使病灶搔癢更甚,藥燉排骨、當歸羊肉爐等要小心忌口。

Read More

農摔斷頸椎 超磁場治療可行走

芭樂農術後積極復健並接受超磁場治療儀治療。(常春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74歲蕭姓果農噴農藥時踩空摔斷5節頸椎,全身癱瘓倒臥田間,送醫時一度被宣告不治;經兩度轉院手術成功,後續復健搭配超磁場治療儀治療復原良好,已能緩步行走。 常春醫院復健科主任吳俊諺說,脊髓損傷復健通常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為受傷後的臥床期,第2階段為可坐起或離床做輕微活動,第3階段為積極的肌力及耐力訓練,第4階段則是社會適應期。 吳俊諺指出,蕭男轉到常春醫院約進入第2階段,四肢肌力大概只有2~3分,無法坐床邊也無法站立。住院期間藉由藥物控制麻痛與張力,加上復健團隊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藉由傾斜床訓練克服姿勢性低血壓,之後再開始平衡與軀幹控制訓練。 蕭男進入第3階段復健四肢肌力進步到3~4分,開始訓練用助行器行走;再透過超磁場治療儀增加雙腳肌力與核心訓練,現在已可每日練習步行約30、40分鐘。 吳俊諺說,超磁場治療儀是非侵入性治療設備,能產生與人體組織相互作用的電磁場,透過磁場交互作用讓身體肌肉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刺激肌肉產生肌力強化與關節放鬆,刺激神經去極化達到止痛的效果,可治療神經肌肉和關節骨骼系統的慢性和急性疾病,包括肌力強化、痙攣抑制、神經修復、骨折癒合、關節鬆動、肌肉放鬆與止痛等療效。

Read More

駝背痠痛 高中生截骨矯正長高9cm

患僵直性脊椎炎的高三生「小億」(左)因駝背造成長期腰酸背痛,經「脊椎截骨矯正手術」術後長高約9公分。(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患僵直性脊椎炎的高三生「小億」因駝背造成長期腰痠背痛,也因此自卑沒自信,經就醫接受「脊椎截骨矯正手術」,術後長高約9公分,抬頭挺胸重拾自信。 大里仁愛醫院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40歲的男性,大部分患者可以維持正常生活,但有約10~17%的患者會發生駝背畸形,甚至會讓患者無法平視前方,造成生活不便,只能用手術矯正。 仁愛醫院台灣脊椎中心主任陳盈佑表示,脊椎矯正手術是脊椎手術中的困難手術,「小億」除有70度駝背,還有26度脊椎側彎,且因為脊椎緊臨主動脈,前方有心、肺等重要臟器,更重要的是若稍有閃失,也易造成神經損傷,不僅困難而且危險。 住院手術前。(記者徐義雄攝) 經醫療團以史密斯彼得森截骨術,讓「小億」僵硬的脊椎恢復鬆動,再以鋼釘做矯正手術,且手術中進行即時神經監測,減少發生神經功能缺損風險,歷經5小時才完成手術。 手術後一個月回診。(記者徐義雄攝) 陳盈佑指出,「小億」手術前身高163公分,矯正脊椎拉直後身高變成172公分,長高約9公分,讓他能夠抬頭挺胸、重拾自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