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 翁買止瀉藥吃 月餘瀉到無力

醫師陳昌志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與遺傳及環境影響有關。(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0歲賴伯伯最近經常腹瀉、腹脹,嚴重時還有血便情形,忙碌或壓力一來症狀更是嚴重,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瀉藥服用仍未改善,其症狀反覆已有1個多月,甚至出現疲倦無力情形,體重也急遽下降,經醫師檢查確診為左側「潰瘍性結腸炎」,經由靜脈點滴營養及合併口服加灌腸5-ASA抗發炎藥、類固醇治療,症狀明顯改善,漸進式地嘗試軟質、低渣飲食,症狀完全緩解,恢復正常飲食及正常排便後順利出院,改以門診長期追蹤治療。 嘉榮大腸直腸科醫師陳昌志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一種,主要為遺傳與環境相互影響所導致的終身疾病,而非一般細菌、病毒感染導致的大腸結腸炎。男性比女性多,好發年齡層為20歲至40歲之間,但也有少數幼兒及年長者得病。 醫師說,IBD成因未明,目前研究顯示與基因、環境、飲食等…有關,包含過多精緻加工飲食、抽菸、生活壓力、藥物及高社經地位等,目前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有逐年增加趨勢。臨床症狀主要為腹瀉,多有合併黏液及血便的情況,通常排便次數會變多,其他症狀包括腹痛、想排便排不出來、大小便失禁、出血、腹痛、嘔吐等;有些病人則會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燒、疲倦和體重減輕等症狀。 陳昌志說明,潰瘍性結腸炎需按時服藥,疾病活性都可以得到控制,生活作息應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控制病情。有些患者易低估此症,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按時服藥、自行停藥等,一段時間後症狀又復發,等到嚴重才又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病情控制較不理想。

Read More

頸椎狹窄造成脊髓病變 他手腳輪流麻

宋先生約術後半年,仍持續於神經內、外科門診追蹤,尤其是體重控制與神經功能。(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正值青壯年的宋先生一個多月前從右手開始有麻麻痛痛的感覺,接著是左腳、右腳,然後是左手,尤其是慣用的右手變得遲鈍、不靈活,右邊膝蓋在運動的時候也容易疲軟,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步伐相當不穩,醫生疑是脊髓病變,經頸椎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認是頸椎狹窄造成,經開刀治療已康復出院。 宋先生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內科門診評估,醫師黃旭東經問診、神經學檢查與深層肌腱反射測試後,懷疑是脊髓病變,立即安排頸椎核磁共振檢查(MRI)。看完MRI報告,認為應是頸椎狹窄造成,建議宋先生轉診至神經外科門診進行後續治療。 基隆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神經外科醫師唐寄皋表示,接續為宋先生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骨密度及頸椎動態X光檢查,加上宋先生有步態不穩,四肢肌高張力的表徵,很明確是頸椎狹窄的問題,建議盡速開刀治療為宜。宋先生手術相當成功且恢復良好,術後第2天即能下床行走,在第10天順利康復出院。 目前宋先生約術後半年,仍持續於神經內、外科門診追蹤,尤其是體重控制與神經功能。副院長陳韋達呼籲民眾,「只要有不舒服,不管是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都可以」,即使需要轉診也可快速銜接。

Read More

男黑便揪胃腺癌 次全胃切除康復

內視鏡配合腹腔鏡進行次全胃切除手術,肚臍邊僅留下4.5公分小傷口。(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1名67歲男性因反覆解黑便求診,胃鏡檢查發現胃體部存在一表淺性潰瘍,切片檢查證實為早期胃腺癌。鑑於病灶小,與一般胃潰瘍難以區分,經內視鏡定位進行腹腔鏡次全胃切除手術,僅在肚臍邊留下約4.5公分傷口,術後恢復良好,術後2週後康復出院。 北榮新竹分院表示,早期胃癌診斷不易,定義上是胃部腫瘤侵犯黏膜層或是黏膜下層,因臨床症狀不明顯,常常被忽視。一般患者可能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消化不良、胃痛、惡心和食慾不佳等。當病情惡化時,患者可能出現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及貧血等進階症狀。 胃癌在早期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早期診斷對於提高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胃鏡檢查搭配病理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黃金標準,確定診斷後根據腫瘤位置及侵犯深度有不同的手術選擇,常見包含全胃切除及次全胃切除。腹腔鏡微創手術為現今治療主流。

Read More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 石崇良視察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1日生效,健保署長石崇良(前右2)上午到區域醫院、醫學中心視察首日實施情形。(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1日生效,門診藥費、慢箋、急診均受影響。健保署長石崇良強調,盼藉由制度改變,落實醫療分級。 石崇良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視察首日實施情形。他表示,視察重點主要為對民眾宣導與收費系統這2大塊,已免費提供各醫療院所宣導單張、宣導品。 他指出,這次針對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予以不調整的保障,跟過去同步調整的情況不同,因此系統設計較複雜,在第1線、健保卡中就註記,當場直接優免,避免後續退費行政程序。 視察過程中有民眾當面抱怨藥費變貴了。石崇良強調,盼藉此讓重症、急症患者得到多一些醫療資源挹注,穩定慢性病人就近基層診所看醫生,所以基層醫療的收費都沒有增加,希望利用制度改變落實分級醫療。 他也提到,慢連箋第1次調劑原本不收費;新制上路後,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第1次調劑也改成比照門診藥品,藥費100元以下收取藥品部分負擔10元,101元以上收取20%,上限300元。 對於此次視察後是否認為醫院宣導夠清楚?石崇良說,健保署製作宣導海報免費提供張貼,不過院方主要以電子看板輪播為宣導管道;經提醒院方新制上路這幾天固定放送新制加強宣導已立刻改善。健保署各區業務組會積極輔導醫療院所落實。

Read More

靜脈曲張拖到栓塞 無刀微創解危

醫師楊智鈞指出,靜脈曲張治療趨勢是無刀微創治療,免住院、無刀口,術後立刻能行走。(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5歲農民右腳靜脈血管腫脹,因為擔心治療要全身麻醉,術後恢復期又長,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不能走路,遲未就醫;直到大腿疼痛難耐就醫,已發生靜脈栓塞。經無刀微創治療,免住院、無刀口,術後立刻能行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楊智鈞指出,腿部靜脈曲張放任不管,嚴重會出現下肢腫脹、痠痛甚至潰瘍,有的還會有難聞氣味,且靜脈曲張患者發生血栓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5倍之多。 楊智鈞指出,靜脈曲張的發生原因包括遺傳、年齡、性別、生活型態等。像是久站工作或女性懷孕等因腿部壓力大,日積月累之下血液在腿部靜脈裡回流不順,靜脈發生血管瓣膜閉鎖不全,血液淤積在下肢血管甚至逆流,腿部會開始有腫脹、疼痛、搔癢、抽筋等症狀,慢慢造成血管的管徑擴張變形;嚴重恐致腿部潰爛,引發患肢缺血壞死。 楊智鈞表示,另1名84歲江姓婦人因為聽說就算治療了也會再復發,因此不願耗費時間、金錢治療,直到靜脈瘤破裂出血,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才由女兒帶到醫院就醫。經無刀微創雷射手術獲得改善。 楊智鈞表示,無刀微創雷射手術是現在的治療趨勢,跟傳統手術最大的不同,微創手術不是運用外部抽除破壞淺靜脈主幹,而是透過內部關閉完成治療。無刀微創擁有專用獨立的治療空間,全程無菌操作,並由高精準影像定位輔助施作,可提高治療完整性,降低復發機率。且只需局部麻醉,無刀口,手術時間約40分鐘即可完成,單次療程,不需住院,術後也可以馬上下床行走。

Read More

過動症可改善 降低意外傷害

醫師陳錦宏剖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關鍵。(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據統計,台灣地區6~18歲兒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為7~9%,影響孩子的學習及生活品質;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行為療法及特教方案等,80~90%患者的注意力和控制力可以得到改善,降低受到意外傷害的風險。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說明,ADHD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大和衝動等症狀,對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常被視為家長和師長眼中的問題兒童,同時孩童發生意外傷害風險也大幅提升。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導致孩童學習分心、車禍、燙傷等意外狀況;衝動及活動量過大可能導致在危險的場合下表現出危險行為,例如與同儕肢體衝突、攀爬高處或做出危險的體育活動等導致頭部撞傷。 陳錦宏表示,ADHD孩童治療需要長期追蹤症狀變化,目前已和資訊團隊合作完成陳氏ADHD中文評估量表APP,讓照顧者、兒童及治療者隨時使用手機即可記錄每次症狀。APP可自動記錄日期與分數,並畫成曲線圖,以完整及具體的數據紀錄不同時間、環境及治療情況下長期的症狀變化,達到進一步精準醫療的目標。 陳錦宏提醒,完整的症狀收集追蹤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關鍵,除了可以幫助家長與孩童了解症狀的進展,確保治療計畫的有效性;更可以及時與醫師討論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擔憂就可即時向醫師尋求專業協助。

Read More

高市13醫療院所提供酒癮治療

「要醉不要罪新生活運動」團體提供相關課程,幫助飲酒者走出困境。(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與高雄市13家醫療院所合作,提供「酒癮治療費用服務方案」,每人每年最多提供4萬元,協助有意願戒酒市民,提供「陪伴型關懷訪視服務」,陪伴飲酒者接受治療,定期追蹤就醫狀況,並連結社會福利及就業資訊,協助過量飲酒者一起面對酒精成癮的問題,讓生活、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衛生局表示,節制飲酒歷程需要長期抗戰與家人一同建立及執行遠離酒精生活模式,透過治療及團體課程協助走出困境。 高市社區心衛中心每年定期辦理「減量飲酒,幸福久久」宣導講座、「要醉不要罪新生活運動」團體及「好心肝,家減酒」家屬支持團體,相關活動訊息,歡迎至Facebook搜尋高雄市「心靈好厝邊」系列講座)查詢。 衛生局運用AI輔助,建置「AI心靈會客室」,可透過LINE加入,節制飲酒相關資源,並鼓勵飲酒者一起參加節制飲酒活動。

Read More

沉迷網路 恐影響心智發展

醫師鍾德表示,每週至少一名以上患者求助或諮詢網路成癮,盼能回歸現實生活。(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漫長暑假展開,許多家長擔憂孩子「宅在家」會過度使用網路,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呼籲,長期沉迷網路易造成局部大腦血流變少,進而影響心智活動發展,建議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可玩桌遊或從事戶外活動,增進正向親子關係,也能重拾對話空間。 過度沉迷或長期使用網路、手機遊戲的學童及青少年族群,多半會有專注力不足現象,甚至出現情緒憂鬱、焦慮等問題,國小、國中生則普遍會被師長反應學習力不佳。鍾德說,疫情爆發迄今,每週門診至少就有一名以上患者,求助或諮詢網路成癮,盼能回歸現實生活。 鍾德指出,長時間沉迷於網路世界,因高感官遊戲刺激,容易造成局部大腦血流變少,進而影響心智活動發展,以及認知思考判斷力、情緒衝動控制力等,更有研究指出,孩童若過早使用3C產品,也會讓大腦皮質成長停滯,導致IQ退化。 鍾德說,以預防醫學角度,家長一開始在孩子接觸網路時,就應該討論好使用時間及相關規範,並在陪伴過程中,也把自己的手機或平板放下,專注於親子關係間,建議可趁著這次暑期,試著共同減少3C產品使用頻率,透過桌遊或安排戶外運動、營隊等活動,幫助孩子遠離網路世界。 孩子容易因現實生活得不到滿足,而透過「網路代償」獲取成就感,若已出現沉迷情形,家長應先試著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切勿採取強硬方式中斷孩子行為,避免出現更大親子衝突。 此外,家長在了解孩子沉浸在網路遊戲背後的緣由和動機後,也可運用遊戲術語來拉近彼此關係,進而重新引導認識網路世界,透過溝通、傾聽及陪伴,找出適合孩子的方法來協助他們,一起重建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鍾德說,當沉迷於網路,因遊戲競爭時的快感或畫面,掌管喜悅回饋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受到刺激分泌,孩子就會感到興奮開心,長期下來容易使人無法自拔而成癮,一旦制止或中斷則會出現生氣、失落等負面情緒,倘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或學習,建議家長還是需要帶著孩子尋求專業諮詢或協助。

Read More

全台首位直腸外科醫師范宏二91歲榮退

全台首位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范宏二院長造福病患,昨天以91歲高齡榮退。(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台首位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范宏二院長30日榮退,范宏二醫師曾擔任高雄長庚醫院首位院長兼科主任,醫學研究、論文發表、臨床醫療,居領先全台灣之地位,從醫60多年來范宏二醫師教導指導過的醫學生將近430多位,孕育出不少醫療菁英人才,昨天以高齡90歲在博田國際醫院正式榮退,畫下從醫的完美休止符。 范宏二醫師民國59年在美國Ferguson Hospital接受大腸直腸外科專科訓練,回國後,成為台灣第一位受過正式訓練的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 民國65年12月林口長庚醫院成立時,聘請范宏二醫師擔任主任在林口長庚醫院服務10年時間之久,民國75年高雄長庚醫院成立時,由台塑集團長庚醫院創辦人王永慶欽點,邀請他擔任高雄長庚醫院首位院長兼科主任,醫學研究、論文發表、臨床醫療,居領先全台灣之地位。 從醫63年來,范宏二醫師指導過的醫學生430多位,孕育出不少醫療菁英人才,從醫數十年仍堅守崗位致力造福廣大的民眾,民國75年至85年都在高雄長庚醫院服務,85年後成為高雄長庚醫院永久名譽院長,其後范宏二醫師自行開業,爾後陸續到博正醫院及其他院所服務,最後則是在博田國際醫院繼續為病患看診手術。 而范宏二醫師直到110年9月,以高齡89歲正式封刀,迄至昨天更以高齡91歲在博田國際醫院正式榮退,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卸下了一生為病患服務的使命。

Read More

乳癌術後腋下緊繃 中藥+拉筋改善

中醫師劉家蓁說,手臂上舉伸展運動可減緩緊繃疼痛。(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罹患乳癌1期的50歲陳姓婦人術後常覺得左側腋下緊繃,且延伸至肩膀,左肩活動不順甚至會痠痛,此外還有疲倦、睡眠障礙等問題,尋求中醫協助。經給予中藥調理搭配伸展拉筋運動4-6週後,漸有改善,現持續治療中。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陳姓婦人的症狀是屬「腋網症候群」,是乳癌病人於乳房腫瘤切除和淋巴摘除後,常見的一種併發症。檢查病人的腋下可以觸摸到條索狀物,大約會在術後2-8週內出現,但也可能會在數月至數年後才發生或復發。主要表現是緊繃和痠痛,並且伴隨肩膀活動度的受限,例如手臂抬高會疼痛或執行上有困難,長期下來會影響整隻手臂的活動模式,痠痛可能向後延伸肩胛骨,或手肘手腕關節活動。 她說,治療腋網症候群除了用針刺放鬆緊繃的筋膜、肌肉,再搭配拉筋、伸展運動,一方可以減緩緊繃疼痛,二方面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如此形成正向循環。以中醫的觀點而論,乳癌病因情緒抑鬱、肝失疏泄、脾氣虛衰、氣鬱化火、痰濁內生,而導致痰熱搏結、經絡閉塞。且肝主筋,所以調理筋骨,會從疏肝解鬱著手,以柴胡、白芍、鬱金等中藥,依病人體內的失衡的狀況調理,幫助患者調暢情緒、恢復體力和睡眠品質。 劉家蓁說,乳癌病人術後身體調理和復健很重要,平日可自行按摩,先抬高手臂,沿淋巴走向由手掌手背從下向上推按,幫助淋巴液回流。搭配伸展運動,如雙手與肩同寬,手臂上舉,可搭配毛巾或彈力帶,約停留10-15秒,連續5次。或是手臂上舉,向左(右)側彎。動作簡單不會帶來負擔,早晚各一次,可以達到伸展拉筋的效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