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學中心研發 AI預測脫離呼吸器 平均減用18H

奇美醫跨部科團隊研發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之AI系統,發現平均病人使用呼吸器時間有減少之趨勢,且整體成功脫離率增加。(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研發「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之AI系統」,輔助醫療人員預測重症病人脫離呼吸器決策,上線後病人平均使用呼吸器時間減少18小時,並提高成功拔管率。 去年底一位新冠肺炎病人因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專責ICU,經團隊照顧病情漸改善準備脫離呼吸器。由於無法有家屬陪伴及探視,病人情緒激動幾度欲扯掉管路,經運用AI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移除氣管內管順利轉出ICU。 奇美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表示,呼吸器(MV)是一把雙面刃,它是加護病房(ICU)病人續命的重要維生儀器,但是也可能引起呼吸器相關的合併症,例如感染、肺損傷等,同時它也會造成醫療資源龐大的支出,因使用呼吸器的重症病人比起一般住院病人,整體的住院天數、儀器、藥物、費用跟死亡率都會比較高。因此照顧插管的重症病人,縮短呼吸器輔助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雖然臨床上70%病人能嘗試呼吸器脫離及移除,但脫離呼吸器的最佳時機有時難以判斷,過早或過晚脫離呼吸器都可能引發相關不良反應;若延遲拔管病人可能每天增加1~3%的呼吸器相關肺炎機會。因此掌握適當時機移除呼吸器,在醫療品質與醫療成本上均相當重要。 陳欽明指出,傳統呼吸器脫離評估準則無法適用於各種病人,且無量化數據,加護醫學部研發以人工智慧技術分析透過雲端接收相關大數據,結合現有加護病房與呼吸治療系統,完成「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之人工智慧系統」,於2020年正式上線使用至今。 他說,院方統計加護病房導入這套系統輔助前後差異,發現病人平均使用呼吸器時間可減少約18小時,成功拔管率也提升,節省不少相關費用。

Read More

童咳嗽發燒不止 竟罹肺炎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吳秉昇提醒,若發現孩童有咳嗽、呼吸喘、腹痛、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病情持續惡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歲的庭庭因咳嗽、流鼻水且持續高燒2天被送往醫院急診,經診斷懷疑為扁桃腺炎,急診醫師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後便讓其返家觀察。但6天後仍舊高燒不退,甚至出現嘔吐、腹痛等情況而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兒科部醫師吳秉昇安排X光檢查,發現庭庭左肺出現嚴重肺炎,透過核酸檢測確診為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加上白血球飆高,發現是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所幸經過5天的抗生素點滴治療後,肺炎情況改善,平安出院。 吳秉昇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少見,臨床表現類似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有些個案可能發展成細支氣管炎、哮吼、熱痙攣、肺炎及腦炎等嚴重疾病。由於此種病毒好發於2至3歲以下的幼童,具有氣喘、肺部疾病史與免疫系統較弱者容易使其症狀更加嚴重。春末夏初的季節可能出現流行期,診斷方式可透過抗原篩檢與核酸檢測來確認,如果懷疑進展為肺炎就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 吳秉昇說,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目前尚無抗病毒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或預防,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一般而言,若病人出現痰多、氣促的表現時,就可能有住院的需求,而除了症狀治療藥物外還能夠以蒸氣噴霧治療及氧氣帳等輔助的方式,利用水分子稀釋呼吸道黏液及分泌物,使痰容易咳出,也減輕局部刺激、發炎腫痛等不適。若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時,則需要使用盤尼西林或第3代頭孢子素類抗生素治療。 吳秉昇指出,如果兒童除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外,一旦合併肺炎鏈球菌或金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肺部,症狀將會嚴重許多,甚至可能會出現氣胸、廔管以及肋膜積膿等嚴重併發症,不可輕忽。

Read More

人瑞脊椎骨折 灌骨水泥擺脫疼痛

人瑞阿嬤脊椎壓迫性骨折,經中山附醫高齡骨鬆整合團隊進行微創骨水泥椎體成型術後,能脫離臥床,重新站起來。(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百歲人瑞因服用止痛藥影響意識,就醫住房後進行老年周全性評估,發現罹患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日常生活無法自理、情緒低落、拒絕進食,接受椎間神經根麻醉止痛輔助骨水泥椎體成型術,隔天能下床走路,阿嬤術後2天順利返家。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指出,骨質疏鬆是年長者常見的骨骼疾病,也是銀髮族骨折原因之一,尤其在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這些骨折會導致年長者慢性疼痛與行動不便,大量減少活動量,增加臥床時間,造成肺炎、皮膚壓瘡、血栓形成等併發症,升高死亡風險。 楊宗熹表示,高齡患者的手術與麻醉的高風險,患者家屬常會優先考慮保守治療,依賴藥物止痛來緩解症狀,但可能未能改善患者疼痛,也失去生活品質,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中山附醫老年醫學科主任張惠雯表示,中山附醫高齡骨鬆整合團隊提供年長者有更多治療選擇及生活功能的改善,包括手術照護、轉介居家復能、長期照顧資源或居家環境改造建議,協助疼痛控制好,同時減少口服止痛藥物的種類和劑量,避免藥物的副作用產生。 楊宗熹說,針對年長者深受疼痛困擾且擔憂手術風險,透過治療計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安全進行手術,術前完整評估與準備,術後搭配肌力訓練復健,恢復走路行動,甚至脫離臥床生活,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跨國醫療 4期攝護腺癌華僑重生

醫師林威宇表示,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有異狀須追蹤。(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86歲的旅外華僑,因解尿困難長期服藥仍未見改善。經醫師確診攝護腺癌第4期,攝護腺指數(PSA)高達165,骨盆腔淋巴結腫大達7公分,已壓迫左側輸尿管導致明顯左腎水腫,癌細胞甚至已轉移至骨頭,已屬末期癌症。 嘉義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威宇立即安排跨院的手術解決左腎水腫的問題並開始男性荷爾蒙阻斷治療,改善病人的症狀與不適。病人待在新加坡治療並透過網路諮詢,疫情解封返台就診追蹤,攝護腺指數(PSA)降至<0.025,左腎水腫消失回復正常,骨盆腔淋巴結縮小至1.3公分。5年過後86歲的他至今持續環球經商並每週打高爾夫球。 林威宇表示,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超過30%的病人診斷時已經是攝護腺癌第4期。早期診斷,透過積極性的治療不論是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合併荷爾蒙注射,5年存活率都超過80%。 攝護腺癌根除手術的好處,不僅可以摘除罹癌器官,同時清除可能罹癌的淋巴結,許多患者因此意外發現淋巴結轉移。因此,根除手術獨特的價值在於診斷癌症嚴重度的正確率超過90%,避免低估癌症嚴重度,以做為後續治療的依據。此外,近年來達文西手術的精準治療透過義大利醫師發展的新術式,更讓許多病人在術後1週恢復正常排尿不漏尿,並且回歸日常甚至參與路跑活動、球類競技與百岳攻頂。 林威宇提醒,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特殊症狀,所以如果有攝護腺指數(PSA)異常、持續性排尿困難或下泌尿道症狀、血尿、血精等特殊狀況,應盡早由泌尿科醫師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4歲童染腸病毒併發腦炎

醫師林亭妤說,腸病毒流行高峰在夏季,2個月至6歲兒童可打疫苗防重症。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歲男童突然發燒38.6℃合併口腔潰瘍及全身倦怠,腳掌出現細小紅疹,第2天開始狂吐又頭痛,住進醫院仍有步態不穩、心跳每分鐘140下,確診為腸病毒71型重症併發腦膜腦炎,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及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症狀改善,第6天才出院返家。 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林亭妤指出,1998年台灣爆發大規模腸病毒71型疫情,140萬名孩童感染,造成405名兒童感染重症,78例死亡。之後數年,台灣持續出現腸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流行高峰在夏季,腸病毒重症每3到4年有一波流行,感染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重症致死率約1.3~33.3%,其中又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約占所有重症病例9成。 她說,腸病毒71型常見初期症狀,包括39℃以上高燒超過3天、手、腳及口腔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或水泡等。若患者開始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病徵,需要緊急送醫,如未及時治療,發病後3至7天內就可能引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肺出血等重症。 林亭妤說,目前已有兩家廠商成功研發出腸病毒71型疫苗,分別為高端與國光及安特羅,已獲得食藥署許可,最快將於今年7月開始施打,施打對象為2個月至6歲之兒童,不需考慮是否感染過腸病毒。6歲以上兒童,非目前腸病毒71型疫苗通過核可之適應症,且感染腸病毒71型後重症比例較嬰幼兒低,是否接種此疫苗,可依家屬意願討論後決定。

Read More

腹悶痛 揪膽囊內滿滿結石

婦人上腹悶痛竟是膽結石作祟,醫師手術取出膽囊有多顆如「魚子醬」的膽結石。(記者陸瓊娟翻) 記者陸瓊娟∕岡山報導 一名50歲的許女士近3個月一吃完飯就脹氣、上腹悶痛,原以為是胃潰瘍,服用胃藥後卻未見好轉,前往醫院腸胃科做檢查,結果發現是膽囊炎,超音波照出膽囊內滿滿「魚子醬」狀的膽結石,醫師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終於恢復健康。 高醫岡山醫院籌設營運處一般及消化外科主治醫師吳柏宣表示,膽囊炎疼痛部位接近胃部,常被患者誤當胃痛而延誤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常在吃完油膩食物時,會感到右上腹部疼痛。他也提醒,粽子中的糯米為高油脂食物,本就有腸胃道疾病及慢性病患者,建議不要餐餐都吃粽子,如未控制口腹之慾,誘發膽囊炎風險恐增。 吳柏宣指出,膽囊炎患者有8成是膽結石阻塞造成,門診病人常自述胃痛,吃胃藥卻未緩解,照胃鏡看起來也好好的,因而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延誤治療。吳柏宣表示,除了原本有膽結石者,較容易阻塞膽管造成膽囊發炎,根據統計,女性膽囊炎發生率高於男性,又以40歲以上女性為高風險群;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因為荷爾蒙分泌激素改變,也易出現膽囊發炎。 吳柏宣指出,92%的病人在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後,膽道疼痛症狀完全消失,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其中以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是主流,死亡率較低,住院時間較短,對組織傷害較少,且術後恢復較快、照護相對容易等。

Read More

性格丕變疑中邪 竟是腦中風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重覆式經顱剌激治療有助腦中風患者提升認知功能。(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3歲林小姐突然性格丕變,熟悉事務一夕間都遺忘,身為會計專業人員突然連簡單的數字加減都不會,神情姿態與人應對都變得淡漠,還有嗜睡狀況,家人以為中邪,一度帶去收驚。後經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發現罹患大腦視丘血管梗塞,是腦中風,透過重覆式經顱磁刺激治療與復健治療,逐漸恢復正常。 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第一次看見林小姐時,發現她的注意力明顯較差、數學功能減退到無法執行簡單加減法,更奇怪的是無法控制衝動且無視一般社會禮節,有時還會發生幻視;幸好其護理師姊姊直覺儘快帶她到神經內科檢查,發現罹患大腦視丘血管梗塞為腦中風。 葉圜叡指出,若發生大腦視丘血管梗塞,一側腦細胞中風後死亡,另一側的腦細胞就會相對地過度活躍,進而阻礙患側腦部功能的恢復,久未就醫,病症會更嚴重、難以順利恢復,因此立即施以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並搭配職能治療提升其認知功能,加深大腦學習、記憶、動作、語言的技能。 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的原理是以強大電流透過感應線圈,藉由電生磁創造出磁脈衝打入大腦皮層,及磁生電感應出電流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產生對於患部的「促進」或對於健側腦「抑制」的作用,能精準定位使腦部迴路重建、改善症狀。 葉圜叡表示,經顱磁刺激能治療包括手腳動作、吞嚥、語言及認知功能的恢復,且不會有強烈疼痛或不適感,常用於失智與失能治療。 患者進行第9次治療時,主動對護理師說「我病好了!」並能描述自身感覺及說出探病的好友字;醫師評估測量認知、數學程度已大幅進步,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

童暴瘦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作怪

男孩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醫師廖子涵表示,最佳「處方」是增胖,一段時間養胖後,不藥而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11歲男孩3個月瘦4公斤,食不下嚥,胃脹難忍,父母以為得了厭食症,四處求醫,卻都被當胃炎醫治,輾轉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兒科就診,醫師表示,男孩是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造成十二指腸被壓扁,食物無法通過,最佳的「處方」是增胖,一段時間養胖後,果然不藥而癒!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兒科醫師廖子涵說,這位瘦高的男孩,3個月前突然胃口變得不好,情況越來越糟,一吃東西就想吐,到後來完全吃不下東西,體重由30公斤遽降到2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僅剩15.05Kg∕m2,父母以為孩子得了厭食症,起初求醫被認為是胃炎,但吃藥不見好轉。 廖子涵表示,經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孩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夾角只有23度,這個夾角正常時,大約38到65度之間。這種情況,常見原因是體重過輕,上腸繫膜動脈缺少脂肪支撐,壓迫到十二指腸,胃裡消化的食物較難順暢下到十二指腸,而導致食慾不振與頻繁的惡心嘔吐。 他說,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如果是先天性,就需要手術處理,但如果是因為太瘦而造成的可考慮「增胖」,來增加上腸繫膜動脈支撐的脂肪,讓夾角慢慢的增大,以解除對十二指腸的壓迫,因此,他下的處方是讓男孩改吃流質的營養食物,並給予適當的止吐和促進食慾的藥物,果然吃了兩個多月後,體重逐漸增加,病情也獲得很好的改善。 廖子涵指出,正在成長的孩子,體重應該是逐步增加,不應該有急速下降的情形。醫學統計分析,兒童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機率約為0.05%,如有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就要求醫找出真正的原因。另若是年輕的女性如果過度減重,也有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故追求完美體態的同時,也須注意不要過度減重以免得不償失。

Read More

熱傷害! 流汗貪涼 頭痛欲裂

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任洪怡錂說,夏天常見的熱傷害,有熱衰竭與中暑兩種。(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炎炎夏日,吳小姐頂著大太陽在中午外出辦事,一身汗趕回公司吹冷氣,順便來杯冰涼手搖飲解渴,下午就開始頭暈頭痛、煩躁惡心,非常不舒服。 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洪怡錂主任說,夏天常見的熱傷害,分為熱衰竭與中暑兩種,依據西醫學上的定義來說,(1)熱衰竭:是指處在熱的環境,身體持續出汗,導致體液大量流失,出現頭痛、倦怠、身體沉重無力、肌肉痙攣、惡心嘔吐等症狀;(2)中暑:是指處在過熱環境,身體無法經由發汗調節體溫,導致身體核心溫度>40.5°C。還會出現神智混亂、多器官衰竭的嚴重狀況,可能危及性命,需要格外注意。 中醫學中所說的中暑與西醫定義略有不同,可以區分為陽暑與陰暑: (1)陽暑:大量流汗後,體內津液大量流失,未及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營衛失調,此時應該以生津止渴、清熱消暑為主,常用西洋參、玉竹、麥門冬、淡竹葉等藥物。 (2)陰暑:因熱導致微血管擴張與毛細孔大開以散熱,因遇寒使毛細孔閉合,濕熱積於體表難以散出,出現頭痛頸背肌肉、緊繃、身體沉重乏力等症狀;或因大量冷飲損傷脾陽,導致濕邪不化出現惡心嘔吐、食慾不振、排便黏糊等症狀。應以解表消暑、化濕和胃為主,可用葛根、升麻、白朮、陳皮等藥物。 醫師洪怡錂建議,炙熱的夏天可以泡點清涼生津的茶飲,使用烏梅、薄荷、麥門冬、沙參、玉竹、桑葉、淡竹葉等藥材,幫身體補充水分、疏風清熱。用藥以外,刮痧也是中醫常用來處理中暑的好方法,建議選擇肩背部與後頸部等肌肉豐厚處、太陽經與督脈循行區域進行刮痧,而皮膚較薄與重要血管經過的地方(如頸部前方)則不宜刮痧,以免發生危險。

Read More

頸椎間盤突出 手麻無法拿筷

吳先生向醫師許峻誠(右)道謝,並與院長林聖哲合影。(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0歲吳先生長期雙手微微麻痛及走路不適,接受復健及一般民俗療法後,症狀未改善,後來加劇演變到難以拿筷子、走路不穩易跌倒,就醫檢查為「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頸椎第5、6節及第6、7節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壓迫,經手術治療後,手指已恢復靈活度可拿筷子吃飯,走路亦恢復正常。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副主任許峻誠指出,因為椎間盤突出伴隨韌帶的肥厚,頸椎脊髓腔就會被擠壓造成狹窄,如果嚴重擠壓到頸髓,就有可能造成「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此常分為上肢及下肢之症狀,而下肢症狀通常出現比較早,主要為雙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行走不穩等,嚴重者則下肢痙攣、行走困難。 此外,上肢症狀出現較晚,壓迫較輕微的患者不一定有上肢症狀,或因症狀不顯著而被患者忽視,大多為雙側上肢的運動障礙,造成無力及無法從事精細動作等,大部分患者求診主因是難以寫字或使用筷子。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往往合併神經根的損害,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肢疼痛及麻木,偶爾會有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常見表現為尿急、排尿無力、尿不乾淨、便秘等。 許峻誠說,若發現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醫師多會建議直接手術治療,因採保守治療恐造成症狀持續加重,最終出現四肢癱瘓及大小便功能障礙。像吳姓病患,透過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與椎體融合及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後,目前手腳均已恢復正常。 他說,針對選擇非手術治療的脊髓型頸椎患者,必須嚴密觀察,一旦症狀加劇,仍須儘快手術。提醒若出現前述相關症狀,應及早接受完整評估,進而採取適當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