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病 童爆異膚炎鼻過敏

中醫師許晉嘉說,按摩手上的「合谷穴」可改善頭痛、肩頸痠痛緊,並緩解鼻塞鼻涕。(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歲李小弟因異位性皮膚炎及鼻過敏求診中醫,經辨證後診斷為風寒外束、內夾裡熱,即一般所謂「冷氣病」所致,立即施以相關證型的處方治療及針灸輔助,幾次回診後,皮膚已不再癢,打噴嚏和流鼻水等過敏症狀也逐漸緩解,數月未再發作。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晉嘉指出,詢問李媽媽發現李小弟活動力旺盛,下課後總是跑跑跳跳,放學滿身汗回到家後,面對23、24度的冷氣直吹身體,在外寒內熱的刺激下,導致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由於搔癢嚴重甚至抓到破皮,開始打噴嚏和流鼻水。 「冷氣病」指溫度持續攀升,很多人躲在室內吹冷氣避暑,是一種冷氣的過度使用加上人體對冷熱溫差調節不及造成的病理,症狀非常多元,包括頭痛、流鼻水、氣喘、皮膚癢、眼睛乾澀不適,甚至是肩頸僵硬、下肢無力等。 許晉嘉說,造成冷氣病,主因是緊閉門窗下的空氣循環較差,加上冷氣機未定期清理,易導致各種有害物質的濃度累積,或是加重黴菌等過敏原的影響;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身體水分會逐漸流失,因感受不明顯,易忽略補充水分,導致身體產生乾癢,眼球也會因缺乏水分而出現眼睛乾澀不適。造成冷氣病的另一個原因是身體對於環境溫度劇烈變化的調節功能不佳,夏天戶外溫度高,小朋友跑跑跳跳又急速進到冷氣房內,也可能誘發各種過敏反應。 他說,除了用藥方和針灸治療冷氣病,平常也可適度作穴位按摩,像頭頸交界處「風池穴」及手上的「合谷穴」可改善頭痛或肩頸痠痛緊,合谷穴還可以緩解鼻塞鼻涕,「足三里穴」則可以緩解因貪冷飲而導致的腹部問題。

Read More

暖濕氣候食物易腐 童染諾羅病毒

避免腸胃炎,醫師郭秉洋提醒民眾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8歲男童從學校下課回來後上吐下瀉,經醫師檢查發現是諾羅病毒造成的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表示,最近氣候溫暖潮溼,食物容易腐壞,小朋友一不小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常常就會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的症狀出現,家長要特別注意。 北榮新竹分院兒科醫師郭秉洋指出,大部分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吃到不潔的食物或水造成,其中以病毒性腸胃炎占大多數,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和腺病毒,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有時大便會有酸臭味。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群聚感染,常常一個人得到,結果全家人都有腸胃不適症狀出現。 另外係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大腸桿菌等等。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常有高燒數天、腹瀉、腹痛嘔吐、倦怠,大便常有血絲與黏液。另外,如果有飲用山泉水或常吃生食,也要小心寄生蟲感染造成腸胃炎。 一般來說,腸胃炎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主要以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搭配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飲食上可採取少量多餐,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避免食用太油或太甜的食物,而乳製品像是牛奶豆漿等等,在腸胃炎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如果沒有胃口,也可以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做補充。 雖然大多的腸胃炎屬於輕症,會慢慢復原,仍有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徵候,需要住院治療。如果小朋友持續高燒、活力食慾不佳、有脫水的徵象如皮膚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等, 或是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嘔吐等情形,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郭秉洋提醒民眾平常宜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食物應保持新鮮,盡量避免使用隔夜飯菜。接觸腸胃炎病患需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消毒。另外, 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Read More

旋轉肌群破裂 反轉式人工肩關節改善

手術前核磁共振影像。(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86歲江先生右肩疼痛多年,手臂無法舉高,一動就痛,睡覺休息時經常痛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接受「反轉式全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開始活動復健,術後恢復良好並且有力,已經可以再度提行李箱去旅行了。 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長黃贊文醫師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透過由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組成的旋轉肌群能讓肩膀做出各種複雜的動作和旋轉角度。旋轉肌群破裂是常見的職業傷害之一,職業棒球的投手、抬重物的工人、裝潢師傅、水電工人和常寫黑板的老師甚至於常打掃家裡的家庭主婦都容易為此病困擾。一般的日常生活如梳髮和舉起炒菜鍋的動作都難以執行。 江先生完成新一代的反轉式全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後,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記者徐義雄攝) 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劉永川說,肩部旋轉肌破裂情況若不嚴重,可以使用關節鏡手術,開數個小洞進行修補;要是破裂的範圍較大,可能需要使用肌腱轉移再加上異體肌腱或真皮組織去縫合,縫合處可以再加上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或是羊膜(生長因子注射)去促進癒合。如同時合併關節軟骨的退化缺損或多條旋轉肌破裂無法修補,考慮進行反轉式全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江先生完成新一代的反轉式全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後,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記者徐義雄攝) 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邱致皓醫師提及,傳統全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病人需保有完整的旋轉肌肌腱才能有完整的功能。 新一代的反轉式全人工肩關節置換設計利用三角肌來取代旋轉肌的工作,得到更好的效果。目前健保將大範圍旋轉肌肌腱破裂或肩盂骨性缺損,合併肩關節重度病變或無法修補,重大失能且65歲以上的患者納入全額給付。

Read More

去年321人溺斃 入暑玩水記3要2不

全台各地高溫炎熱,民眾水上活動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戲水應遵守「要合法、要暖身、要注意、不嬉鬧、不落單」等3要2不原則,以確保水域活動安全。圖為民眾在外雙溪戲水。(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時序入暑,民眾水上活動增加,國民健康署指出,統計去年不幸溺斃的民眾達321人,因此提醒民眾,水域戲水應遵守「要合法、要暖身、要注意、不嬉鬧、不落單」等3要2不原則,以確保水域活動安全。 國健署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國人死因中,事故傷害位居國人死因第8名,共有6953人死於事故傷害。其中因「意外溺死或淹沒」死亡人數共321人,占事故傷害4.6%,而「意外溺死或淹沒」在0-14歲以及15-24歲事故傷害主要死因類別中,分別排名第3名與第2名,顯示事故傷害中,「意外溺死或淹沒」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國健署提醒民眾,在享受戲水的涼爽與歡樂的同時,要時時注意自身體能與周遭環境的變化,更應避免做出危險的舉動,並謹記「玩水5招─3要2不」,才能安心、開心及放心的戲水,這5招分別是: 一、要合法:選擇有救生人員與設備的合法水域,且不要超越警戒範圍。 二、要暖身:下水前做好充分的暖身運動,可避免在水中抽筋,並衡量自身的體能狀況,絕不逞強也不長時間浸泡,若開始覺得疲累,請立即上岸離開水域。 三、要注意:掌握天氣狀況與漲退潮時間;在溪谷戲水時,發現清澈的溪水突然變得有一點混濁或有樹葉、枝條從上游漂流,可能在上游的山區下大雨,請以最快的速度,立即離開水域,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四、不嬉鬧:湖泊、溪流或海邊深淺落差大,在水中不應嬉鬧與惡作劇,更不可進行跳水等危險舉動。 五、不落單:戲水時要結伴同行,不單獨行動,安全裝備要齊全,若不幸落水時,要保持冷靜與保留體力,並利用身邊可增加浮力的物品使身體上浮,觀察周遭的環境,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Read More

端午連假屏基急診室湧病患 意外出現7例腦中風

端午連假屏基急診室湧現各類病患,醫護忙得不可開交。(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端午連假病毒不休假!屏基急診室求診人數每日飆逾200人,出乎意外的是有7例腦中風患者,緊急進行取栓手術;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溫要多補充水分,別讓血管卡住了。 屏東基督教醫院表示,連假期間急診室湧現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腹痛等病患,6月22日至24日三天,每天急診人數飆破220人次,其中更有7例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醫師緊急取出阻塞腦血管的血塊。 依據疾病管制署的疫情監測,高屏區類流感門診及急診,連續兩周都在9300人次以上,社區流行A型流感,近4週流感病毒以H1N1及H3N2共同流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則處高原期,疫情略升。 屏基醫務部主任陳志文表示,年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人迅速,尤其是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要加倍小心,隨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屏基小兒科主治醫師卓德松指出,呼吸道感染疾病並未因天氣炎熱而減少,新冠肺炎病毒,A型流感病例都有增加,小朋友除了高燒、肌肉痠痛、倦怠外,許多患者同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卓德松提醒家長,如發現孩子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下降、手腳無力、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儘速就醫,同時外出仍要勤洗手、戴口罩,做好防疫措施。

Read More

<默克年輕人科學競賽>中山博士生藥物合成策略獲傑出獎

中山大學博士生許哲銘(右)獲默克年輕人科學傑出獎。(台灣默克提供)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許哲銘憑藉創新的藥物合成策略在默克年輕人科學競賽中獲得化學領域首獎「傑出獎」。這項策略能夠提升藥物核心結構「叮丁啶」的合成潛力,同時降低成本,未來有望在學術研究和工業量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許哲銘的獲獎研究題目是「開發新的多取代叮丁啶合成策略,提升叮啶在藥物設計的應用潛力」。他指出,在藥物分子的合成過程中,構建叮丁啶是一項相當困難的挑戰,因為四元氮雜環的合成過程複雜且路徑長,使得藥物結構容易裂解,難以保持穩定,很少有研究能夠成功將叮丁啶應用於藥物的優化中。 許哲銘提出全新策略,其研究以雙催化循環的方式結合極性反應和自由基反應,提供了快速且穩定的路徑,可用於合成叮丁啶的骨架結構。相較於其他方法,這種策略的試劑成本更低,更適用於學術研究和工業量產,同時為四元氮雜環合成策略開創了新的方向。 目前已有超過50種不同的官能基耐受性被證實適用於這項策略,並且已應用於天然物或藥物官能基的後修飾。研究人員還從文獻中選擇2個候選藥物並成功合成了目標產物。 指導教授、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指出,許哲銘的研究突破傳統藥物化學上困難但重要的叮丁啶結構合成方式,這項技術在未來的藥物化學中將對小分子藥物研發做出重要貢獻。

Read More

微細動脈栓塞術 農擺脫關節痛

林姓農民關節腫脹疼痛數十年,進行「微細動脈栓塞術」疼痛改善,追蹤半年維持穩定無復發。(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林姓農民數十年來飽受肩膀、手肘、手指等關節慢性疼痛所苦,診斷為「網球肘」及「手指退化性關節炎」,經「微細動脈栓塞術」治療,術後返家休養,疼痛改善,追蹤半年穩定無復發。 台中榮總放射線部骨關節疼痛治療門診醫師林炫吟指出,根據統計,台灣約400~700萬人飽受頑固、慢性關節僵硬、腫痛或運動受限等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傳統治療方式包括止痛藥、貼布、復健、電療、震波、局部注射類固醇、玻尿酸等,通常效用有限;開刀手術則不一定符合適應症且需承擔較高風險、較長恢復期與高額的治療費用。 研究發現,慢性發炎會導致關節周邊生成異常微細動脈或動靜脈畸形。這些血管會異常擴張,並為關節周圍組織帶來發炎細胞,引起關節發炎腫脹。此外,異常血管新生還會伴隨裸露痛覺神經增生,進一步造成慢性疼痛。 林炫吟表示,「微細動脈栓塞術」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以微導管精準勾選出慢性發炎部位致病的異常新生微細動脈,給予栓塞藥物治療,降低疼痛神經的刺激,減緩局部發炎腫痛僵硬等反應。目前主要應用治療膝蓋及手部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旋轉肌腱群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關節置換術後積血,阿基里斯肌腱炎以及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等。 林炫吟說,手術僅於穿刺部位有2毫米傷口,術後當天即可返家休養,也不需全身麻醉,比傳統手術風險更低。 中榮於去年引進「微細動脈栓塞術」,目前已累積近百例成功經驗,且未發生任何重大併發或後遺症。進一步將這些經驗整理成論文,於今年歐洲放射醫學會發表,獲頒「優良論文獎」。

Read More

22歲男車禍器捐 遺愛5人

中榮器官捐贈感恩追思音樂會,邀請器官捐贈家屬及受贈者體驗感恩滿滿的端午節儀式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舉辦「器官捐贈感恩追思音樂會」,由一群台中市開業醫師組成的薩克斯風樂團現場演奏拉開序幕,中榮準備祈福香包、除瘴洗穢的抹草皂,分送器捐家屬及受贈者,體驗感恩滿滿的端午節儀式感。 22歲少年劉彥佑的父母在他因車禍意外過世後,從不缺席中榮追思音樂會,更每年赴三總、北榮參加活動;媽媽說,工作狂的爸爸全年無休,只有在除夕夜還有參加器捐追思音樂會時才會放假休息。劉彥佑在民國106年2月時騎機車經過修路路段摔車,送醫急救2週仍沒有起色,媽媽主動提出器捐,捐出心臟、肝臟、胰臟及2顆腎臟,遺愛中榮、北榮、三軍總醫院的5名受贈者。 因為免疫性腎臟病變接受腹膜透析6年、血液透析2年的林椲桀,兵役體檢時發現腎功能異常,牙痛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腎功能逐年惡化。他預備接受姊姊與太太捐贈的活體腎臟,接受檢查時竟發現一側腎臟有腫瘤。醫生說,雙側腎臟切除後必須追蹤觀察2年不可移植。屆滿2年後的110年,林接到器捐通知,卻在隔日因為本土疫情爆發,不可跨院取器官政策變動下,忍痛失格。 林椲桀111年重啟與太太的活腎移植評估,再次接到器捐通知。移植1年多以來準時回診、配合醫師照護,從洗腎束縛中解放。

Read More

走入診間 菲中醫觀摩針灸治療

菲國中醫師實際走入診間,觀察並學習花蓮慈院中醫師的問診、把脈、針灸等治療過程與技巧。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自2018年起承接衛福部新南向計畫,在「一國一中心」任務中以菲律賓為主要合作國家,至今已舉辦包括實體與線上多場醫學講座、論壇,並提供菲律賓醫師代訓計畫。6月19至24日,10位菲律賓衛生部官員及菲律賓中華崇仁醫院教授至花蓮慈院參訪,雙方簽署醫學交流及人員代訓合作備忘錄,並由中醫內科主任林經緯帶領參訪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 花蓮慈院長期致力以科學方式驗證中西醫合療對疾病治療和預防老化功效,於2019年成立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以推動中西藥合療全球化為目標,進行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相關研究,主要著重在中西醫合療、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以及癌症、精神疾病、幹細胞治療等轉譯等領域。不僅介紹研究環境與特色,參訪行程也安排了中醫門診觀摩,讓參訪貴賓能實際走入診間,觀察並學習花蓮慈院中醫師的問診、把脈、針灸等治療過程與技巧,相互交流臨床經驗。 菲律賓衛生部官員及菲律賓中華崇仁醫院教授參訪花蓮慈濟醫院,並簽署醫學交流及人員代訓合作備忘錄。(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副院長何宗融表示,過去3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民眾確診過後以中西藥治療,有效緩解症狀,期望未來花慈中西醫合作成果能持續進步,幫助更多患者。

Read More

代謝性減重 婦血糖獲控制

醫師吳柏鋼幫糖友陳女士進行「減重代謝手術」治療後,不僅血糖獲得良好控制,體重也降到59.5公斤。(花蓮慈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名BMI(身體質量指數)高達38.9、體重93.4公斤的糖尿病病友陳女士,因血糖一直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糖化血色素居高不下,醫師以「減重代謝手術」治療後,不僅血糖獲得良好控制,糖化血色素降到正常值,體重也降到59.5公斤。 陳女士身高155公分,體重超過90公斤,腰圍119公分,罹患糖尿病多年後再患失智症,開始無法控制飲食,體重與血糖直升,且腰椎與膝蓋出現問題,走路前傾,便在家人陪伴下尋求外科減重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柏鋼說,陳女士當時使用4種口服降血糖藥之外,還每日施打胰島素,但血糖仍居高不下,飯前血糖值在200以上(理想參考值70至100)、糖化血色素9.0(理想參考值4.0至6.0),經評估並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幫陳女士進行代謝性減重手術。 吳柏鋼表示,陳女士接受的是以腹腔鏡進行「迷你胃繞道」手術改變食物路徑,調節腸道荷爾蒙腸泌素的分泌,以改善長期飲食不當造成膽汁循環不良與菌相失衡狀況,增加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改善血糖的調控,也稱糖尿病代謝手術,對治療第2型糖尿病效果特別好;因為是微創手術,傷口極小。 糖尿病減重代謝門診團隊有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吳柏鋼說,病人手術前後須會診評估,包括營養諮詢,從飲食調整開始;術後也需要定期回診。胃繞道後腸子吸收能力也會減少,病人更應注重均衡飲食,定期回診監測並補充各種維生素。 代謝性減重手術主要是針對因肥胖導致血糖控制不佳,且BMI大於27.5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吳柏鋼說,肥胖會導致體質對胰島素不敏感,非手術減重也可以緩解糖尿病,但是遠比不上手術的效果,手術改善體重後,可明顯緩解糖尿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