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放粽! 土城醫院衛教認識膽固醇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粽情端午,認識膽固醇」活動,胃腸肝膽科主任鄭浩材講解膽固醇與脂肪肝衛教講座。(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人體需要膽固醇製造荷爾蒙、幫助吸收維生素D並消化食物。膽固醇有2大來源,由肝臟自然生成70~80%,另從食物中攝取20~30%。隨著現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改變,低密度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酯(TG)過高,容易造成肝臟及心臟疾病之無聲殺手。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舉辦「粽情端午,認識膽固醇」活動,由胃腸肝膽科主任鄭浩材講解膽固醇與脂肪肝衛教講座;現場並結合立蛋、營養師健康諮詢、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預立醫療決定宣導攤位闖關活動,提供民眾衛教知能及響應器官捐贈、安寧善終。 鄭浩材表示,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製造膽汁,幫助身體消化脂肪、清除膽固醇;若肝臟受損,這項功能也會下降,導致膽固醇指數上升。脂肪和膽固醇聚積在肝臟和血液中,可能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或脂肪肝。過量飲酒、糖尿病及肥胖也是造成脂肪肝的高危險因子,長期脂肪肝容易導致肝臟慢性發炎,無聲無息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他說,平日飲食應注意糖分攝取及適當飲食,可選擇植物性油脂如南瓜子油、小麥胚芽油、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椰子油等適度替換,以平衡身體脂肪酸失衡比例,避免攝取過多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的皮或內臟、豬油、牛油或肥肉、蟹黃、魚卵、蛋黃等海鮮,以及奶油、甜食。

Read More

有胃疾 粽子白天吃較易消化

豐原醫院腸胃科醫師王柏政(左)、營養師張淑涵建議,端午節吃粽子宜有所節制。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配料油膩。醫師建議,如有消化道潰瘍、逆流性食道炎或膽結石者,儘量在白天食用,晚餐之後盡量不吃粽子。 豐原醫院腸胃科醫師王柏政表示,糯米蛋白大、黏性高,並不適合人體,進入腸道後易因消化不完全而引發腸漏症或過敏。有些人本身有腸胃機能障礙,腸胃神經敏感或蠕動不協調,特別容易消化不良或引發急性腸胃炎。另外,粽子的高脂肪、高鹽分,會使得消化變慢,刺激更多胃酸分泌,不利逆流性食道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容易加速膽囊收縮,導致膽結石患者膽囊發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建議端午節吃粽子要節制,吃一點應景就好。

Read More

AI輔助搶救更多生命 中國附醫獲今年HIMSS戴維斯卓越獎

中國附醫榮獲HIMSS戴維斯卓越獎,是全台唯一獲獎的醫院,也是亞洲今年唯一獲得此殊榮的醫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公布今年戴維斯卓越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3大智慧醫療平台「智抗菌平台i.A.M.S」、「遠距AMI平台」以及「智慧肺護守ARDiTeX」成果,拯救更多重症病人的生命,受到高度肯定,成為台灣唯一獲獎的醫院。 亞太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Simon  Lin指出,戴維斯卓越獎成立28年,此獎項是以智慧醫療改善病患健康之傑出成果作為全球醫院學習標竿而設立,曾獲得該殊榮的頂尖醫學中心有克里夫蘭診所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照護體系等國際知名醫院,HIMSS戴維斯卓越獎歷來審查嚴謹,來自亞洲的醫院獲獎較少,中國附醫不但成為唯一獲獎的台灣醫院代表,也是今年唯一來自亞洲獲得此殊榮的醫院代表。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醫院致力將臨床數據訊息,以工作流程標準化與視覺化介面,進一步分析推動改進,是獲得國際評審肯定的關鍵,其中「遠距AMI平台」團隊利用救護車AI輔助系統,到院前檢測出心肌梗塞病患,從症狀發生到血管打通,最快只要12分鐘,降低病人到院前死亡率。 周德陽指出,「智抗菌平台i.A.M.S」加快對敗血症診斷與抗藥性細菌預測,以介面視覺化提供個人抗菌圖譜與抗生素治療輔助判斷,結合人工智慧提升病人存活率23.7%;最後,於加護病房創建「智慧肺護守ARDiTeX」,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人提高20%存活率。這些數位轉型最可貴的,則是創新過程加速與精準提升醫療決策品質,拯救更多病人並提高生活品質。 周德陽率領跨專科團隊,108年通過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的EMRAM第7級及111年全球排名第3的數位醫療指標認證,今年再獲得HIMSS戴維斯卓越獎的最高榮譽認證,這是台灣首家獲得國際評審讚譽的醫療機構。

Read More

門諾護理之家慶端午 健康養生粽飄香

門諾壽豐護理之家迎接端午,長輩們一起包健康養生粽。(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端午佳節前夕,門諾壽豐護理之家舉辦包粽活動,嚴選長糯米、紫米以及滷蛋、豆干、蝦米等內餡,在社工及營養師以及照護團隊的協助下,讓長輩們體驗與回味年輕時包粽的心情,同時現場也掛起了一串串的香包,讓長輩們提前感受端午的熱鬧氣氛。 為了讓住在護理之家無法回家過節的長輩們也能感受過節的歡樂,門諾壽豐護理之家特地舉辦包粽體驗,除了可以品嘗自己包的特製養生粽,也藉機訓練長輩的手指靈活度及增進手眼協調功能。 營養師張君美表示,考量長輩們的牙口及腸胃消化等問題,特地選擇長糯米與紫米,以三比一的比例調配且先蒸熟,內餡則以質地較軟的滷蛋、豆干、蝦米來替代傳統粽子的肥肉、栗子等,由於紫米可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滷蛋與豆干也容易入口,再加上低油、低鹽的調味,特製養生粽不僅讓長輩們吃的安心也能減少身體負擔。 營養師也藉此提醒,家中若有血糖問題的長輩,端午吃粽要特別注意,一顆中型粽子相當於一碗白飯,建議若正餐食用一顆粽子就不要再吃白飯等主食類食物,以免血糖控制不佳,由於糯米容易使血糖上升,建議喜歡吃粽的長輩可以先吃青菜再吃粽或是搭配竹筍湯、蘿蔔湯等,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若實在不方便搭配蔬菜,建議可選擇高纖的全穀雜糧粽來取代糯米粽。 社工師鐘若菡表示,住在護理之家的爺爺奶奶知道有包粽子體驗都非常期待,奶奶們一拿起粽葉,就彼此分享包粽趣事,也有從未包過粽子的爺爺,在志工的教導中,慢慢完成,拿著自己包的粽子,嶄露了無比自信的笑容。 護理之家督導江筱蕙表示,折粽葉、包食材到封口、綁繩、打結等包粽子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看似簡單,但對於護理之家的長輩們卻是訓練手指靈活度及手眼協調的好機會,尤其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大家能夠齊聚同歡,快樂共度佳節才是最重要。

Read More

近5成婦女有經前症候群困擾 中醫師說依不同證型採取不同處方治療

中醫師簡珮珊說,中醫依病患不同的證型給予不同中藥處方治療經前症候群困擾。(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1名年約30歲的婦女就診,自述每月總有幾天情緒莫名沮喪且易生氣,還有乳房脹痛、四肢水腫等情況,月經來潮後恢復正常,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說,這是典型經前症候群,中醫可依不同的證型給予不同的中藥處方治療,並建議在接近症狀發作前,應避免攝取咖啡因、戒菸酒、要運動和充足睡眠,有助經前症候群的緩解。 簡珮珊表示,經前症候群的定義是在月經來潮前約一週出現,症狀包括身體浮腫、肌膚敏感、便秘、脹氣、胸部脹痛、頭暈、腰痛等,以及心理焦煩、生氣、易怒、憂鬱、無法集中精神等,嚴重時工作及人際關係都受影響,月經來潮後開始消退,月經來潮一週內完全消失。 根據統計,約有4成7的女性女性有經前症候群的困擾,其中更有3%-8的人會嚴重到產生經前不悅症,表示症狀已嚴重到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她指出,經前症候群的原因錯綜複雜,可能是和黃體激素和雌激素比例失調有關;中醫依據不同證型做不同治療,常見的「肝氣鬱結型」,是指平時容易緊張焦慮,經前焦躁易怒更加嚴重、胸部悶脹、乳房脹痛、胃口不好,治法以疏肝解鬱,理氣散結,處方可選用逍遙散來治療。 「肝腎陰虛型」,症狀常有經前易煩熱、夜睡不安、手足心煩熱、口乾,治法須滋養肝腎,育陰清熱,處方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來治療。 「氣滯血瘀型」,此類型於經前或經期常有頭痛、腹痛、肢體不定處疼痛、經前面貌及肢體腫脹、經色紫黯、血塊多,治法以理氣行滯,活血養血,處方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 「氣血虛弱型」,可見月經顏色淡質稀、經期時眩暈,或平時腸胃功能欠佳,經前易疲倦、腹瀉、胃口不好,治法須補益氣血,健脾和胃,處方可選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加減來治療。 她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是重要的治療方式,接近症狀發作期間,應避免攝取咖啡因、戒菸酒、規律的運動與營養補充如鈣質、維他命B6等,保持充足睡眠,有助經前症候群的緩解。 大多數人症狀輕微;少數經前不悅症的女性,經前不適程度較嚴重,嚴重影響生活機能,建議應尋求醫師幫助並積極治療。

Read More

上腹悶痛狂吞胃藥無效 竟是膽結石作祟

婦人膽囊炎,醫師手術取出膽囊,內有多顆如「魚子醬」狀的膽結石。(記者陸瓊娟翻) 記者陸瓊娟/岡山報導 一名50歲的許女士近3個月一吃完飯就脹氣、上腹悶痛,原以為是胃潰瘍,服用胃藥後卻未見好轉,前往醫院腸胃科做檢查,結果發現是膽囊炎,超音波照出膽囊內滿滿「魚子醬」狀的膽結石,醫師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終於恢復健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籌設營運處一般及消化外科主治醫師吳柏宣表示,膽囊炎疼痛部位接近胃部,常被患者誤當胃痛而延誤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常在吃完油膩食物時,會感到右上腹部疼痛。而端午連假將至,他也提醒粽子中的糯米為高油脂食物,本就有腸胃道疾病及慢性病患者,建議不要餐餐都大啖粽子,如未控制口腹之慾,誘發膽囊炎風險恐增加。 吳柏宣指出,膽囊炎患者有8成是膽結石阻塞造成,門診上常看到有病人自述胃痛,吃胃藥仍沒有辦法緩解疼痛,照胃鏡看起來也好好的,因而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延誤就醫治療時機。吳柏宣表示,除了原本有膽結石者,較容易阻塞膽管造成膽囊發炎,根據統計,女性膽囊炎發生率高於男性,其中又以40歲以上女性為高風險群;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因為荷爾蒙分泌激素的改變,也易出現膽囊發炎。 吳柏宣指出,膽囊位於腹部右上方、肝臟下方,膽囊炎診斷除了腹部理學檢查與抽血檢驗外,可利用超音波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掃描,進行綜合性評估。一般而言,膽囊炎主要以膽囊切除手術處理,研究指出,92%的病人在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後,其膽道疼痛症狀完全消失,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其中以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是目前主流,死亡率較低,住院時間較短,對組織傷害較少,且術後恢復較快、照護相對容易等。 至於許多患者擔心術後沒有「膽」該怎麼辦?吳柏宣醫師表示,膽囊切除手術後即可恢復正常飲食,但建議術後飲食清淡、低油低脂,才能避免拉肚子。

Read More

誤食綠褶菇 花蓮6人嘔吐腹痛

綠褶菇常被誤認為美味無毒的雞肉絲菇,時而傳出民眾誤食中毒,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還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衛生局日前接獲醫院通報,有6位民眾疑似烹煮食用野生菇類後,發生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衛生局派員查詢,民眾表示野菇長的相當漂亮,經指認確認為誤食「綠褶菇」造成。6位民眾經急診治療後已返家休養。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台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自行採食野菇造成的食品中毒案。綠褶菇屬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並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誤食後1~3小時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衛生局說明,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主要生長季節為春夏秋季,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 通常一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如誤食野外毒菇不適,應盡可能收集檢體,提供醫師或專家判定。

Read More

登革熱流行期 連假出遊注意防蚊

岡山新增2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病例,高雄市衛生局派員進行噴藥及懸掛蚊燈監測。(記者王正平攝) 日本腦炎添3例 住家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南市20日新增2名登革熱確診病例,為住仁德區的58歲男性及8歲女童。經疫調分析,疑與台南今年第5例境外移入病例有關。疾管署疫情中心表示,上週新增16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均居住台南,分別為仁德12例、東區3例及永康區1例;新增病例與首例病例具活動地或居住地關聯性,研判為群聚疫情。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新增2例皆由醫院通報確診,登革熱防治中心針對疫情源頭追蹤,經分析後高度懷疑與台南市第5例境外移入病例有關:疾管署確認基因定序結果相同,均為泰國株。這名病例為東區大同里個案,於2月25日~3月27日與家人前往泰國旅遊,4月5日經醫院通報確診登革熱。個案居住地已完成戶內外化學防治作業,同時加強動員擴大孳生源清除及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盼能阻斷社區傳播鏈。 台南市20日再新增2名登革熱確診病例,防治人員在個案活動地點附近擴大孳生源清除,並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台南市政府提供/中央社) 另外,國內新增3例日本腦炎病例,個案年齡介於50~60多歲,分別為高雄市岡山區2例、台南市西港區1例,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皆未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步態不穩、下肢無力等腦炎症狀。今年截至19日,累計6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為高雄4例,台南及花蓮縣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場域。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感染日本腦炎多數不會發病,出現臨床症狀的比率小於1%,尤其小朋友或老年人發病比率較高,致死率可達2到3成,康復後也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後遺症,不能輕忽。 疾管署提醒,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等病媒蚊傳染病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在戶外活動;端午連假期間,民眾出遊或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國家,應加強自我防護,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以降低疾病感染風險。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搭車轉頭就暈 竟是過敏侵犯內耳

過敏發炎侵犯一側內耳(右邊紅圈處)後,頭或身體向患側轉時,因患側水平半規管內淋巴液黏滯,難以流動,致引發眩暈。(醫師陳建志提供) 1名40歲男性近1年來右耳老是會聽到相當細碎「嘰嘰咂咂」的聲響,很像是有人一直在耳邊搓揉塑膠袋;與人交談時,若用該耳去聽,會覺得悶悶的,好像有東西塞住耳道。只要開車走山路或進入迴旋車道時,就會頭暈想吐;即便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捷運,當車輛過彎時,依然會感到眩暈。 病人來到診間,一撐開鼻孔就發現他的鼻腔下鼻甲黏膜呈現嚴重的蒼白,這是過敏性鼻炎;耳鏡檢查發現右側耳膜下方,中耳腔黏膜呈現紅腫,聽力檢查顯示右耳有輕度的傳導性聽障,耳蝸功能極度不良。請病人注視前方,向右轉他的頭,其眼球會被拉開,接著再轉回注視前方;但頭向左轉時,就沒有這種現象。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其右側顳骨氣房內的黏膜增厚。 該患者罹患「慢性過敏性顳骨炎」,併發內淋巴液高度黏滯症候群,這疾病不算少見,常見於過敏體質者,不僅鼻腔黏膜水腫,連顳骨氣房內的黏膜也跟著發炎腫脹。組織胺及其它過敏性胜肽激素藉著黏膜微血管網的擴散作用,經由卵窗或圓窗進入內耳,引發過敏性耳蝸炎,血管紋路開始分泌出含有大量蛋白質的內淋巴液,循環到該側全部半規管及前庭。當患者轉頭或旋轉身體時,因兩側水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黏滯度不同,驅動頂帽扭曲的角度也跟著不同;特別是向患側轉時,因為該側內淋巴液流動較少,使患者以為頭部轉動不足,產生眼震、引發眩暈,宛如前庭神經炎。耳蝸發炎時,「疼痛」訊號傳入聽覺神經路徑,出現發炎性耳鳴。 此病治療,以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組織胺及副腎皮質素為主,輔以紅外線局部照射,促進血液循環,儘速消除顳骨氣房內黏膜的發炎腫脹,並消除耳蝸發炎,症狀可迅速緩解。長期服用止暈止吐藥物,或者反覆多次接受耳石復位術,均無法治癒疾病。病症緩解後,患者仍需持續控制過敏,以免疾病復發,該患者在規則且持續地接受治療後,大約2個月左右病症都消失了。提醒讀者,若有長期眩暈或耳鳴者,宜儘快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喝溫水 更助排汗又解渴

按壓「合谷穴」可幫助腸胃系統更健康,提高免疫力。(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21日「夏至」,喝溫熱的水會影響人體局部排汗的速率,比起喝冰水更可以透過提高局部排汗速率,帶走人體更多的熱量,讓人感覺更消暑。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冠蓁教民眾消暑養生3招。第1招就是喝熱水。陳冠蓁表示,1個人1天喝了2000cc的0℃冰水,只能增加約70~80大卡的熱量消耗;相對1餐1個約600大卡的便當,這樣的消耗其實非常沒有效益。喝溫熱的水不但可以解渴,還能透過提高局部排汗速率,更好的幫助人體散熱。 其次,飲食選用清爽酸收的食物,建議可以吃綠豆加薏仁,紅色的紅豆、紅鳳菜或胡蘿蔔,還有酸梅湯。陳冠蓁表示,台灣夏季普遍濕熱,清熱退火的綠豆加上利濕的薏仁成了很好的選擇;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心神煩躁,尤其頻繁進出冷氣房可能對心血管造成負擔,可選擇中醫理論中紅色入心的食物。而酸梅湯的酸味在中醫理論中,可以收斂人體過多的汗水,以及收斂耗散過多的氣,讓心神不那麼浮躁,也能消除暑氣帶來的疲累感。 第3招就是「晚睡早起多運動」。夏季日出早、日落晚,依循追隨日光的原則,可以晚點睡、早點起。很多人會擔心休息睡眠時間不足,陳冠蓁表示,這時候午休就很重要,可以避開陽光最炙熱激烈的中午,還能補充休息時間。而在炎熱的夏天運動,除了有原本運動的好處,還可以增強人體對熱的適應能力,透過流汗、血管擴張,讓人體散出更多的熱,也能讓全身的血流量保持充足。運動完後,也建議用溫熱的水洗澡,避免身體毛細孔打開的時候受到風邪侵襲。 清熱退火的綠豆湯。(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陳冠蓁也推薦2個穴位按壓點,第1個是位於手肘肱骨外上髁跟肘橫紋連線中點的「曲池穴」,第2個是在手掌虎口處的「合谷穴」,這2個穴道都位於大腸經上,對於中醫來說,幫助腸胃系統更加健康,排便順暢提高免疫力,也可以提升整體的精神陽氣,讓身體更有活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