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 睪丸癌恢復佳

容毅燊說,目前他恢復良好,每天皆作肌肉、心肺、投籃訓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即能在球場與球迷見面。(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職籃新竹街口攻城獅中鋒球員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3期,經過化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目前恢復良好,容毅燊特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獻花給醫護團隊表達感謝。 院長陳自諒表示,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3期,經過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約10個月時間,去年8月癌指數高達27萬mIU/ml,到今年6月的癌指數已經降到0.7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表示,睪丸癌的治療,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經過4次化療,9成病患基本上會痊癒,但是容毅燊癌指數從高達27萬mIU/ml降到39mIU/ml,雖有明顯進步,但距離正常指數小於5仍有改善空間。 醫師建議可進行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是先把正常的骨髓細胞、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液幹細胞冷凍保存,病人經過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消滅腫瘤細胞後,以輸血的方式將造血幹細胞輸入到病患身體,重建病人的造血系統。目前容毅燊癌指數已經降到0.7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職籃選手容毅燊(右2)特地至中醫大新竹附醫獻花給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中)、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左2)及護理部主任張鳳媛(右1),新竹街口攻城師業務總監莊凱評(左1)一起陪同致謝院方。(記者彭新茹攝) 容毅燊表示,知道自己罹癌後,一度不能接受,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後來用樂觀積極態度面對接受治療,曾經出現水腫,背痛等副作用,但現在整個身心靈非常健康,持續追蹤,治療期間除了原先的肌肉訓練外,目前已加入心肺訓練,每天仍然有練習投籃,以保持手感,期待很快重返球場,更感謝一直支持他的球迷。

Read More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 乳房重建塑型快

整形外科副院長李建智(右)指出,「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將體雕微創技術運用在組織受傷纖維化的乳癌病人,恢復重建到原外觀的9成,甚至比原來更美。(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的陳姓婦人,曾接受右側全乳房切除及腹直肌皮瓣重建手術,術後持續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癌症病情控制穩定恢復良好,然而數個月後乳房重建部分的皮膚,因為接受放射線治療產生疤痕及纖維化的現象,造成外觀的凸起,經醫師運用「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先鬆解堅硬疤痕,再抽吸掉硬化的纖維組織,術後恢復自然柔軟的乳房外觀,穿內衣不再緊繃卡卡。 醫整形外科醫師黃宗君表示,傳統抽脂手術破壞性較大,「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能保留大部分的結締組織及韌帶結構,移除表淺脂肪減少出血。(記者陳金龍攝) 另一名32歲的黃姓女子2年前因乳癌復發,到中國附醫求治,在完成雙側乳房3D內視鏡腋下全乳房切除手術後,同時由整形外科進行立即性雙側義乳隆乳重建手術後,追蹤2年沒有復發,且雙側乳房柔軟自然,但患者希望解決自己腋下及上胸凹陷的缺陷,經進行「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藉由抽脂改善患者下半身癌症治療後發福的身形,再把抽出的脂肪填補至義乳的邊緣凹陷處以修飾外觀,術後狀況良好。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最細的探頭直徑僅0.2公分,以震盪脂肪周圍的抽脂藥水的方式,鬆解疤痕,抽吸出乳糜化的脂肪。(記者陳金龍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學美容中心醫師黃宗君說,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抽脂手術,但因破壞性較大,術後往往有嚴重疼痛、瘀青、腫脹、凹凸不平等;「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則能在快速塑型發揮功效,藉由超音波震碎脂肪的原理,能保留大部分的結締組織及韌帶結構,增進表淺脂肪的移除,減少出血,術後疼痛感大大降低,輕度瘀青一般來說也能快速改善。 副院長李建智強調,幫病人回到癌症以前,「恢復舊觀甚至更好」,是整形美容醫學的最終使命。

Read More

買菜迷路非失智 檢出常壓性水腦症

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說明常壓性水腦症治療及預防情形。(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64歲周姓婦人近半年來,出門沒鎖、買菜迷路、叫不出親友名字等失智狀況變得明顯,家人以為她是失智症,未料,她跌倒後送醫檢查,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手術引流後,失智情況大為改善,讓她的家人直呼「太神奇了」! 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指出,水腦症是少數可經手術治療的可逆腦疾病,經過手術引流,將過多的脊髓液代謝掉,7至8成的患者是可以回復到原本的狀況,家人不要以為年長者記憶力變差就認為是失智症,可能會錯失回復的機會。 周婦的女兒表示,近半年來,媽媽經常忘東忘西,剛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去買菜沒有帶菜回來,反倒迷路了,叫不出親友名字,還會忘了關瓦斯爐及沒鎖門,他們直覺媽媽是失智,感到很憂心。 周婦女兒說,媽媽除了失智,也有尿失禁,走路不太穩,1個月前爬樓梯時跌倒撞傷,送到彰化醫院,急診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竟是水腦症作祟,這一跌倒反而因禍得福,找出病因。 手術後,媽媽失智、尿失禁及步履不穩的情況好了很多,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 賴肇康指出,電腦斷層顯示病患腦部的腦脊髓液過多,可能是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吸收太少,或流動受阻,因其腦壓增加不明顯,被稱為常壓性水腦症,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在腦室植入細小柔軟導管後經由皮下,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入腹腔,再由人體自然吸收,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設置,隨時解決腦脊髓液過多的情況。 賴肇康進一步表示,腦脊髓液具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過多就不平衡,造成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引發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現象,這3種情況是最典型的水腦症症狀,好發在60歲以上長者,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或失智而忽略。 賴肇康說,大多數常壓性水腦症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為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少數可追溯病因的有腦部受傷、腦出血、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腫瘤或感染等。建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則可避免腦部過早退化,如控制三高、少菸酒、適度運動。

Read More

大腸癌三期患者 撐過12次化療穩住病情

大腸癌患者郭男化療十二次,成功撐過手術及化療的不適,穩住病情。(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阿美族郭男去年底因腸阻塞入急診,經緊急開刀並將腫瘤送驗,診斷為大腸癌三期。去年起在台東馬偕接受化療,治療不間斷共化療十二次,到本週療程結束,成功撐過手術及化療的不適,並穩住病情。郭男說,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想去潛水抓魚貝龍蝦。 台東馬偕大腸直腸外科劉張惠泉醫師指出,郭男經實施右半側結腸切除術、合併淋巴結清除術及腸道吻合術沾黏廓清術,化療十二次終於穩住病情。 另一位吳姓退休老師也是同樣病情,去年因直腸癌二期選擇在花蓮治療,期間又歷經COVID-19疫情,導致治療幾度中斷,後來雖轉到台東馬偕治療,但病情急轉直下,不幸於去年底過世。 劉張惠泉說,許多病患都發現太晚,身體已虛弱到沒本錢承受化療的艱辛,在地醫療也是提高癌症五年存活率的不二法門。 根據統計,台東大腸直腸癌各期別發生率、回診率及五年存活率,發現台東與台北馬偕相比,第三期比率略高,表示發現癌症時間較慢;往後五年的回診率,尤其在第五年相差百分之十,證明台東民眾仍存在有癌症要往外求醫的迷思。這也造成台東大腸直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五十九,低於台北馬偕百分之六十七,也低於全國平均百分之六十五;建議持續有規則的在地治療,可大為提高五年存活率。

Read More

端午吃粽 營養師建議把握4妙招

端午連假將至,可選擇兼具腸胃道健康及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端午節許多人不免俗要來顆肉粽,營養師提醒,在大啖粽子的同時,也要留意熱量魔王找上門!建議民眾可把握吃粽4妙招,包含粽子取代白飯、進食四步驟、一天一粽及搭配彩色蔬果。蔬果可選擇花椰菜、甜椒或奇異果等,補充足夠膳食纖維、營養均衡。 營養師張家祥表示,粽子的平均熱量多落在400至600大卡間,相當於一個便當的熱量,成份以澱粉為主,為使配料有爆香的口感,通常會使用大量的油進行翻炒,若不節制食用可能會造成熱量攝取超標。 他指出,一般來說,大部分民眾會將正餐中的澱粉來源改成粽子,如果只是澱粉替換,則不需特別煩惱如何消耗粽子的熱量;但如果是一口氣吃了好幾顆粽子則需留意。 一顆粽子大約需要1小時左右的重量訓練或有氧運動才能幫助熱量充分轉移至肌肉中。對於端午要如何放心大口吃粽,張家祥也分享4大吃粽妙招: 1.「粽子取代白飯」:將粽子取代主餐中的白飯,避免攝取過多澱粉。 2.「搭配彩色蔬果」:在享用粽子的同時,建議搭配優質的彩色蔬果,如:花椰菜、甜椒與奇異果等,以當餐「吃到蔬果」為最基本的飲食原則。 3.「湯、菜、肉、飯」:遵循進食四步驟「湯、菜、肉、飯」,將澱粉放在最後可減緩食物進到身體後的血糖反應,讓胰島素有足夠的時間緩慢上升,避免造成血糖一次上升太快。 4.「一天一粽」:由於粽子中的糯米較難消化,建議一天一顆粽為上限,切勿三餐都吃粽子,避免對腸胃造成過大負擔。 張家祥補充,消化不良可能導致排便不順暢、脹氣、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因此建議補充富含膳食纖維與酵素的蔬果,像是深綠色蔬菜、蘋果、奇異果等,均衡營養且有助消化。

Read More

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 職籃選手容毅燊睪丸癌指數回正常值

職籃選手容毅燊(右2)特地至中醫大新竹附醫獻花給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中)、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左2)及護理部主任張鳳媛(右1),新竹街口攻城師業務總監莊凱評(左1)一起陪同致謝院方。(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職籃新竹街口攻城獅中鋒球員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三期,經過中醫大新竹附醫治療,目前恢復良好,特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獻花給醫護團隊表達感謝。 院長陳自諒表示,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三期,院方為其制定一系列治療,經過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約10個月時間,去年八月癌指數高達27萬mIU/ml,到今年6月的癌指數已經降到0.7 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容毅燊說,目前他恢復良好,每天皆作肌肉、心肺、投籃訓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即能在球場與球迷見面。(記者彭新茹攝) 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表示,睪丸癌的治療,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經過四次化療,9成病患基本上會痊癒,但是容毅燊癌指數從高達27萬mIU/ml降到39 mIU/ml,雖有明顯進步,但距離正常指數小於5仍有改善空間。於是,蔡明宏醫師和容毅燊討論,可進行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 蔡明宏醫師指出,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是先把正常的骨髓細胞、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液幹細胞冷凍保存,病人經過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消滅腫瘤細胞後,以輸血的方式將造血幹細胞輸入到病患身體,重建病人的造血系統。目前容毅燊癌指數已經降到0.7 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容毅燊表示,知道自己罹癌,一度不能接受,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後來用樂觀積極態度面對接受治療,曾經出現水腫,背痛等副作用,但現在整個身心靈非常健康,持續追蹤,治療期間除了原先的肌肉訓練外,目前已加入心肺訓練,每天仍然有練習投籃,以保持手感,期待很快重返球場,更感謝一直支持他的球迷。 蔡明宏醫師強調,睪丸癌會出現睪丸變腫大,有沈重感,疼痛等症狀,建議男性洗澡時可檢查自己的睪丸,看看兩邊睪丸大小是否一致,如果出現一大一小,或發現異常腫塊,應立即找醫師診治。

Read More

低溫療法救顱內高壓 擬7月納健保

醫師洪東源指出,低溫療法能有效地減輕炎症反應和腦水腫。(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59歲男子在工地上班時不慎自高處墜落,腦部受重創,出現難治型顱內高壓。經緊急開腦並結合低溫療法,病況好轉已可清楚對話。低溫療法擬7月起納健保。 顱內高壓是嚴重的腦疾病,頭部內部的壓力超過正常範圍,對腦部組織造成嚴重腫脹脫疝損傷,甚至城為植物人或死亡。傳統治療方法對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應有限。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洪東源指出,低溫療法基本原理是通過降低患者的體溫,從而減少腦部組織的代謝率,降低氧需求,能有效地減輕炎症反應和腦水腫,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程度,且可根據每名患者的狀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又稱為目標溫度控制,以確保治療目標要盡量達到不發燒。 臨床照護經驗觀察顯示,低溫療法對於難治型顱內高壓患者的消腫可以漸進式達成,且減少顱內高壓併發腦萎縮的程度。這種療法可以降低顱內壓,減少腦部組織的損傷範圍,有助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神經功能,還減少了顱內高壓併發腦萎縮的程度。 洪東源強調,低溫療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在心跳停止後經急救回復自發循環患者受到廣泛證實;醫療團隊透過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和身體狀況,確保低溫療法的順利進行,並減少副作用。不同的是心跳停止後經急救回復自發循環患者執行低溫療法通常為期3天,而難治型顱內高壓患者執行低溫療法通常要7天、甚至2週才讓腦消腫回復腦中線。 洪東源表示,健保署預定7月起給付低溫療法於難治型顱內高壓患者治療。三總過去3年來收治低溫療法患者共18名,其中2人死亡、13人甦醒,仍有3人昏迷。

Read More

成醫、嘉南6醫院 簽合作意向書

成醫與衛福部所屬嘉南地區6家醫療機構簽署合作意向書,強化雙方醫療合作等。(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與衛福部所屬嘉南地區6家醫療機構簽署合作意向書,將共同深化醫療、教學及研究合作,致力提升醫療水準及改善醫療品質,提供地區民眾更好的健康照顧及醫療服務。 簽署儀式13日在成功大學大成館舉行,由成醫院長李經維、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代表簽署;成大校長沈孟儒、衛福部主秘張雍敏出席。衛福部所屬6家醫療機構包括嘉義醫院、朴子醫院、新營醫院、台南醫院、胸腔病院和嘉南療養院。 張雍敏表示,期待藉由就原來建立的合作關係更加緊密及增加廣度,強化雙方醫療合作、人員交流與教學研究,提升南部地區部屬醫院醫療服務品質。林慶豐說,成大和醫福會共同一體,齊為公醫使命共榮共好,期盼在各醫院院長及同仁努力下,攜手為雲嘉南地區共創優質環境。 沈孟儒說,3年疫情中,公立體系醫院協力進行輕重症分流,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李經維強調,現今醫院走向無牆化,院與院間合作也朝向無牆化,不同層級醫院能發揮各自特色、相互學習、結合優勢,為南台灣構築健全醫療生態系。

Read More

體外反搏治療 心臟復健有一套

高禾醫院引進「心臟體外反搏治療」,為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復健。(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心血管疾病從外科手術進展到心導管治療,讓冠心症患者得以改善病情、延長壽命;但仍有不適合繞道手術,或侵入性支架置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體外反搏治療」(EECP)就像在替血管做按摩。 高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凱鴻說,EECP的治療方式是藉由3條壓脈帶固定在小腿、大腿及骨盆位置,以心電圖R波為觸發信號。在心臟舒張時,氣囊套由遠至近加壓,從腿肚充氣至大腿部與臀部,驅動下肢血液回流,增加補給心肌的動脈血量,改善心臟、大腦、腎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在心臟收縮前,氣囊迅速排氣,受壓的肢體血管開放,降低周邊血管阻力,減輕心臟工作量。 鄭凱鴻說,透過EECP治療,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降低血管發炎,促進心臟血管的新生,達到治療心血管的目的。心血管不好時相對比較缺氧,缺氧的組織會產生血管新生的物質增加血管供應營養和氧氣;當EECP協助血液循環增加缺氧組織營養和氧氣時,伴隨血管新生的物質,心臟和其他器官慢慢恢復原來的機能。 鄭凱鴻表示,EECP治療優點是不用開刀,以非侵入性方式達到治療效果。臨床研究顯示,患者對EECP治療的反應率高達7、8成,且效果約可持續5年。一個療程共需35個小時,無需住院,只要每天1小時、每週5天、連續7週,可改善病人血氧、增加心輸出量、增加運動時間、心跳速率下降、生活品質提升。 鄭凱鴻說,EECP對冠心症和心衰竭治療方式又多了一項選擇。心臟功能提升後,腦部和腎臟等器官的循環也跟著改善,很多中風和腎衰竭的病患其功能的恢復也有顯著的進步。 至於心臟功能評估,高禾醫院也採用最新的4D和應變心臟超音波,結合AI判讀精準檢查心臟結構與動態功能。鄭凱鴻表示,這項技術必須在美國經過嚴格訓練,保證測量結果在一定誤差範圍內才能通過認可,精準追蹤反應患者的心臟狀態,及早發現心臟功能異常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應變措施,也可以精準追蹤患者心臟恢復的線索。

Read More

醫捐手術顯微鏡 新竹馬偕兒醫添利器

台北馬偕耳鼻喉頭頸外科系資深主治醫師李國森(右3)捐贈「百萬級手術顯微鏡」,讓病灶的切除更加精確和安全。(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為提升大新竹地區兒童醫療水平,台北馬偕耳鼻喉頭頸外科系資深主治醫師李國森捐贈價值280萬元手術顯微鏡予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 李國森在捐贈儀式中表示,該手術顯微鏡在常見的小兒喉部及耳部手術,包括小兒呼吸道手術、喉部聲帶顯微手術、中耳通氣管植入術、中耳耳膜成型術、乳突切除術等,均為常規使用頻率高的醫療儀器。 他第1次到新竹兒醫支援時,發現醫院沒有這項醫療設備,導致如有該類手術需求,只能轉到新竹馬偕光復院區執行;期盼手術顯微鏡的到位,健全耳鼻喉科的醫療缺口、優化兒科照護品質。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耳鼻喉科李翊豪醫師於手術過程中,藉由手術顯微鏡的輔助,讓病灶的切除更加精確和安全。(記者曾芳蘭攝) 新竹馬偕兒醫耳鼻喉科醫師李翊豪分享,該手術顯微鏡具有專業光學顯微系統及穩定可靠的高性能180瓦氙氣燈光源,可根據工作的距離和視野,隨時自動調整光源強度和照明範圍;有助於醫師在治療過程中,更容易深入觀察視野盲點,快速分辨不容易看見的角度,讓病灶的切除更加精確和安全。搭配所裝配的液晶控制面板,可依照醫師操作習慣客製化設定,協助醫師在使用上更順手便利,提升手術效率。 新竹馬偕院長翁順隆表示,顯微鏡在手術中是醫師的另一雙眼睛,幫助醫師在手術台上能精準地看到手術部位,進行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