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群聚 中市9天通報8件

政府祭出送快篩劑等措施催打新冠疫苗,台中長者前往診所接種疫苗。(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疾管署監測,國內新冠肺炎進入第4波疫情,流感、腸病毒也在燒。台中市衛生局6月以來,9天共接獲8件流感群聚通報,多為校園,診所流感快篩陽性率是上週的3倍,還有流感患者誤以為是新冠確診,一直快篩卻都呈陰性,加上高燒不退,改篩流感才發現「中獎」。 衛生局觀察,近期社區流感疫情有升溫趨勢,且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衛生局在1日至9日,共接獲8件流感群聚通報多為校園。呼籲民眾盡速接種新冠疫苗、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生病不上班不上課等防疫措施。 台中診所醫師施勝桓觀察,門診成人呼吸道的疾病以新冠最多,類流感居次,流感第3,兒童以腸病毒為主。近期流感患者有增多趨勢,從上週門診流感快篩約10%的陽性率,本週提升到約30%,流感主要症狀為攝氏39度以上的高燒,骨骼肌肉酸痛,極度的倦怠;而新冠主要症狀包括喉嚨像刀割似的疼痛,嗅味覺異常,聲音沙啞。 疾管署監測發現,台中新冠疫情上週確診169名,較前1週上升19%,全國5月31日至6月6日每日平均新增244例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上升17%,顯示全國近期仍處於上升階段。

Read More

竹山秀傳引進微創手術設備 造服偏鄉

竹山秀傳醫院地處人口加速老化的偏鄉,重資引進全縣唯一引進的微創影像系統。(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南投報導 近年來國人罹患膽囊結石、膽道結石比率漸增加,醫師指出,多數急性膽囊炎都是因結石阻塞在膽囊管而形成,竹山秀傳醫院重資引進目前南投唯一且最先進的微創手術設備,可使用4K高畫質和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手術,不但能讓醫事人員看得更清楚,也讓在地區醫院也能擁有媲美醫學中心等級的微創影像系統。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表示,在人口加速老化的偏鄉,不只欠缺優秀醫師陣容,更需要不斷精進醫療設備與服務,尤其微創手術是現今外科醫療發展趨勢,許多內視鏡或腹腔鏡手術,就是利用內視鏡進行,縮小一般的手術破壞範圍,對身體複雜的結構、隱蔽的動脈和狹窄的間距,得以清晰的畫面,更精準地進行組織或器官的切除及清除,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效率。 竹山秀傳醫院外科主任蘇啟成指出,微創手術透過螢光色顯影,讓肝臟腫瘤呈現更清楚,幫助醫師確定清除得更乾淨;膽道顯影更清晰,就能避免手術時傷到膽道;胰臟手術時讓周邊的血管顯示更清楚,就能避免傷到重要血管,也適合在肝臟的分葉切除。 莊碧焜表示,過去面對患者,會就腫瘤所在位置,進行「一整塊」的切除,未來可以「小葉」為單位,連同腫瘤可能擴散的區域一起拿掉。最近院內就接收一位急性膽囊炎病人,進行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由於急性發炎造成膽囊附近的結構沾黏的非常嚴重,導致團隊沒有辦法很清楚的掌握膽囊訊息,透過設備,膽囊管和總膽管這些構造分辨的很清楚,也利用了icg螢光顯影系統,把總膽管和膽囊管清楚分辨出來,因此很安全的切除膽也沒有傷害到總膽管。

Read More

歷20小時艱難手術 長跑健將睪丸癌 喜獲龍鳳胎

中榮泌尿外科主任李建儀表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提高睪丸癌治療成功率,建議男性在每天洗澡時,能自我觸摸睪丸檢查一下,懷疑有問題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詹姓男子原是位業餘的長跑健將,意外發現患了睪丸腫瘤,但因病情複雜,手術艱難,台中榮總泌尿科經歷將近20小時的手術時間,是目前台中榮總泌尿外科手術時間最長的病人;術後經過多專科團隊的治療與協助,目前身體恢復良好,不受睪丸腫瘤疾病影響,還讓他太太受孕順利生下龍鳳胎。 另外一名65歲劉姓果農36年前發現睪丸腫瘤,歷經化學治療及手術切除轉移病灶而痊癒。 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李建儀指出,睪丸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負責製造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當一個或兩個睪丸的細胞異常生長,便有可能形成癌症,而目前發生的原因仍不明;睪丸腫瘤種類繁多,治療方法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都建議先切除睪丸病灶,再進一步選擇接受化學治療或手術方式。 李建儀表示,多數睪丸癌只發生在一個睪丸上,在治療結束後,剩餘的睪丸仍然可以維持運作及基本上性功能及生育能力有機會能夠恢復。 李建儀說,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睪丸癌的治療成功率和預後,建議每位男性在每天洗澡時,最好能自我觸摸睪丸檢查一下,如果觸摸到硬塊、兩側睪丸大小不一或觸感不同,懷疑有問題時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察,千萬不要諱疾忌醫;疾病預後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病理分類、癌症分期、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以及是否接受治療。若能及早切除腫瘤,治癒機率高,術後定期追蹤即可。 台中榮總統計自2002年以來,共150位睪丸癌患者接受治療,整體存活率超過95%,其中有68位患者因疾病分期較嚴重,必須在術後化學治療,約占45%,其中病患存活率為90%,相較國際上的其他醫院,有過之而無不及;依據中榮團隊的研究發現,病患的腫瘤血液標記高低與後續是否需要接受加強治療有關,這項發現有助於年輕病患對疾病治療能夠有充足的準備,包括工作及生活的調整,而研究結果也在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

Read More

遛毛孩藥保護牠 別遛出一身病

毛孩外出散步受到蚊蟲、跳蚤叮咬,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若過度搔抓,還會使傷口破裂反覆感染,進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外出散步是維持毛孩健康的最佳活動之一,但若缺乏寄生蟲防範觀念,反而容易使飼主與毛孩身陷傳染病危機。獸醫師指出,受到蚊蟲、跳蚤叮咬後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外,對於無法言語表達的毛孩與孩童來說,由於僅能不斷地搔抓皮膚,過度搔抓會使傷口破裂反覆感染,進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風險。 獸醫師楊靜宇表示,跳蚤等寄生蟲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在24至48小時間即可順利交配產卵,一生可誕下高達2,000顆蟲卵,若在毛孩身上發現有寄生蟲的蹤跡,家裡的環境極有可能早已淪陷為寄生蟲大本營。 另,有數據顯示,95%寄生蟲是以肉眼難以察覺的形式遍布在家中,光靠清潔打掃無法完全消滅,尤其是毛孩共享家庭環境已成為現代社會常態,若是沒有落實每月定期驅蟲,不僅會帶來家裡環境汙染問題,甚至可能成為飼主與毛孩的健康隱患,一旦不幸碰到帶有傳染病之寄生蟲,恐導致嚴重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寄生蟲導致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在我國雖然少見,但被跳蚤叮咬而去診所治療的個案卻有相當多例,不僅毛孩需要擔心跳蚤吸血,體溫高的小朋友、孕婦都是跳蚤喜愛的體質之一。尤其是小朋友的皮膚敏感又脆弱,難以控制抓癢動作,舊的紅疹還未消失,新的便冒出來,頻頻亂抓、細菌滋生的狀況,即有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楊靜宇強調,臨床觀察到許多飼主存在錯誤驅蟲觀念,誤以為只有夏季或是外出才要注意毛孩的寄生蟲問題,但由於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的地理環境,一年四季都適合寄生蟲繁殖生長。因此,飼主務必為毛孩每月按時驅蟲以防範病媒傳播,如有發現跳蚤叮咬毛孩或飼主的情況,更應加強環境清潔,防止跳蚤繼續繁衍。 隨著寵物預防醫學不斷精進,市面上的寵物驅蟲藥已相當普及,包括口服藥、滴劑、噴劑、防蚤項圈等不同品類,藥效品質上也越趨友善安全。楊靜宇獸醫師指出,每種驅蟲藥的藥物成分與效力不同,飼主應考量寄生蟲種類與個人生活習慣,替毛孩挑選兼具安全性與效力的產品。

Read More

消化外科研討 關注肝移植微創手術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夏季會」吸引現場及線上超過500名業界人士共襄盛舉。(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醫療知識日新月異,針對肝癌與胰臟癌的治療與手術方法同樣發展迅速。一連兩天的「2023年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夏季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展開,邀請日本順天堂大學病院的肝膽胰外科的三瀨祥弘教授在內等海內外7名專家進行演講,分享主題包括胰臟癌與肝癌的最新藥物治療成果,以及近幾年新興發展的肝移植微創手術應用,議程內容豐富,吸引現場及線上超過500名業界人士共襄盛舉。 花蓮慈院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表示,利用腹腔鏡取肝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只需要在捐贈者的腹部打5個小孔,並在下腹部開一個隱藏的小傷口即可操作,相較於過去傳統手術需要在上腹部開一個20至30公分的大傷口,微創手術造成的創口較小、術後恢復期較短,更有利於捐贈者的術後恢復情形。花蓮慈院團隊至今已完成2例以腹腔鏡取肝的微創手術,捐贈者皆於開刀隔天即可下床走動和進食,對傷口外觀的恢復滿意度也較高。 微創手術是近年醫療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無論是利用腹腔鏡和機器手臂,皆已從腫瘤的切除手術進展到移植手術。陳言丞指出,目前在韓國約有8成以上取肝手術都是以腹腔鏡微創方式進行,但在台灣仍然不是常規手術項目。為了提高討論度,加速推動台灣移植手術領域的發展,今年度夏季會特別邀請曾在韓國進修的三軍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樊修龍分享,以及邀請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國鋅分享亞東醫院團隊微創取肝的臨床經驗。 除了首日的精彩演講,11日上午則安排12篇論文發表,分享各醫院在上消化道及肝膽胰手術應用上的研究成果。陳言丞表示,期望藉由會議交流,提供專家學者討論臨床與研究成果的友善平台,創造更優良的醫療服務品質。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 中風風險高8倍

台中榮總透過健保資料庫追蹤紅斑性狼瘡患者16年,發現患者一旦嚴重發作,相較於未罹患的病人,中風風險提高8倍。(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透過健保資料庫追蹤紅斑性狼瘡患者16年,發現患者一旦嚴重發作,相較於未罹患的病人,中風風險提高8倍,其中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更是提高22倍,而且患者愈年輕,風險愈高,這是全球首個針對此議題的大數據研究,找出患者紅斑性狼瘡嚴重發作為腦中風致病因子。 台中榮總神經內科主任黃金安和醫師侯宗緯、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怡行與醫學研究部博士林敬恒共同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紅斑性狼瘡患者不僅面臨更高的腦中風風險,且風險會在診斷後持續上升,上升趨勢甚至超過10年以上。這項研究結果於今年5月刊登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台中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陳柏霖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過去研究15%患者死於腦中風,紅斑性狼瘡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形成血栓,嚴重發作會增加腦中風機率,一旦中風,嚴重失能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4倍。 過去研究已知,紅斑性狼瘡患者腦中風的風險高,但侷限於短期研究,沒有分析長期風險,中榮研究團隊在神經內科主任黃金安帶領下,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患者16年,發現罹患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分別為5.4%和1.5%,發生風險比一般人高1.73倍及2.24倍,顯示患者腦中風風險極高,且風險逐年持續上升,甚至在疾病診斷10年後仍然居高不下。 黃金安與陳柏霖等人進一步以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至2010年之間,共10,0006位新診斷的紅斑性狼瘡患者,持續追蹤16年,發現一旦經歷嚴重發作,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比起一般人分別增加7.44倍及22.49倍,也於今年5月底發表在歐洲腦中風年會。 35歲的王姓女子小姐在大學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前年因疫情造成病情反覆發作出現關節炎、腎炎,病情控制不佳,去年2月罹患缺血性中風,血壓飆到220毫米汞柱,出現失語症,也聽不懂別人說話,緊急住院使用抗血栓藥物、免疫調節劑等治療才好轉。 中榮免疫風濕科醫師謝祖怡提醒患者,除了注意常見併發症腎炎、關節炎、皮疹,也要控制好病情,以免腦中風。

Read More

餐盤6口訣 打造黃金營養力

醫師陳怡成衛教推動「餐盤6口訣」。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針對高齡長輩飲食問題,嘉義榮院推動「打造黃金營養力撇步」衛教,介紹均衡飲食及彩虹餐盤,希望讓高齡者從3餐中精準補充營養,攝取足夠的微量元素及植化素,有助於降低肌少症發生率,也能有抗發炎抗氧化的作用,讓高齡長輩吃出健康與活力。 嘉義榮院家醫部主任陳怡成表示,長輩嗅味覺及牙齒機能減弱,且活動力減少,導致進食量降低,此時更應該要均衡攝取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才能精準補充身體所需能量,減少肌肉流失,延緩衰弱及老化,降低跌倒和骨折的機率。 陳怡成教導長輩利用「餐盤6口訣」打造自己的1日3餐: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1掌心、堅果種子1茶匙。而不習慣喝奶製品的長輩,可以用豆漿、新鮮豆腐或豆干來取代,同時醫師提醒西瓜、芒果等高糖分水果要節制食用,而高油高熱量的花生、腰果等堅果類,建議以原味食用最好,一天約5~10顆。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輩,可多食用肉質細嫩的魚肉,或將肉品切小塊,加入青木瓜、鳳梨燉煮,以酵素軟化肉質並增添風味。 陳怡成呼籲,長輩只要秉持「餐盤6口訣」為自己選擇食物種類與份量,在準備蔬菜水果時,每天使用3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就能輕鬆攝取多種微量元素及植化素,繽紛的餐盤不但刺激食慾,也讓心情亮起來,同時還能延緩老化,使身體更健康,也能將良好的飲食習慣帶給下一輩,一舉數得。

Read More

陰涼乾燥 藥品保存有撇步

大多數藥物在放置過程中,容易受到光線、溼氣、溫度等環境因素所影響。(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大多數藥物在放置過程中,容易受到光線、溼氣、溫度等環境因素所影響;如果保存不當,即是在有效期限內,還是容易導致藥品受潮、霉變、分解而失去效用。藥師提醒,藥品保存的原則是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場所。 新竹馬偕醫院藥師李明哲表示,藥品保存的原則是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場所,例如家中的抽屜、櫥櫃等處;避免存放在窗台、廚房、浴室等陽光直射或濕熱的環境中。另外,一般藥品通常需存放於室溫下即可;若藥袋或藥罐容器上有特別標示需要冷藏的藥品,如胰島素、紅血球生成素等製劑,則須存放於冰箱的冷藏室(2~8度),並與食品區隔,且嚴禁放入冷凍室。因為這些需冷藏的藥品通常內含蛋白質成分,一旦讓藥品結冰會導致蛋白質變性而使藥品失效。 大多數藥物在放置過程中,容易受到光線、溼氣、溫度等環境因素所影響,如果保存不當,即是在有效期限內,還是容易導致藥品受潮、霉變、分解而失去效用。(圖由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李明哲說,藥品若妥善保存,在未開封的情形下可使用至保存期限。然而開封後期限會大幅縮短,依照藥品的劑型有不同的「使用期限」,保存方式也有所差異: 錠劑、膠囊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一旦開封後,使用期限為原保存期限的1/3,計算結果超過半年時以半年計。某些藥品可能會只標註年月,皆視為至當月最後1日。 藥品磨粉後使用期限與膠囊、錠劑相同,但由於更容易吸附水分,須格外注意避免受潮。 糖漿方面,一般感冒退燒藥水開封後,室溫下約可保存1個月,若放置於冰箱有不易搖勻及容易產生沉澱的問題。抗生素藥水依照種類不同,有些泡製後須冰箱冷藏,,有些則存放室溫即可,以廠商提供的仿單資料為準。 塞劑則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但是在氣溫較高的時候,可能有軟化現象,可將其冷藏以維持硬度。 眼藥水一般而言,開封後常溫下1個月。某些標註須冷藏的眼用藥品請存放於冷藏室中。另外,某些一次性的眼用製劑,因不含防腐劑而難以保存,使用後請丟棄,勿再於下一個用藥時間點使用。 藥師補充,使用藥品時應詳細閱讀藥袋上的資訊,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可於領藥時詢問藥師,避免儲存方式有誤,導致藥品損壞。

Read More

近9成台灣人維生素D不足

據調查,國內高達8成7民眾有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情形。(記者陳柏翰攝)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從事文創產業26歲林小姐是朋友口中的「蝙蝠女」,作息日夜顛倒,愛美白的她出門必擦防曬乳、以計程車代步,連用餐都仰賴外送平台。長期怕曬太陽,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至1.9ng/ml,遠不足建議值30ng/ml,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最新調查,台灣近9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其中21~30歲年輕人是異常之冠。醫師傳授補充維生素D的4原則,避免骨鬆與癌症風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維生素D被稱為營養素的MVP,長期不足或缺乏,可能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心血管、皮膚等系統,增加罹患各類疾病風險,如氣喘、癌症、憂鬱症、骨質疏鬆、代謝症候群等,甚至影響細胞功能。 聯安診所統計,2015~2022年間、12萬5292筆巨量資料,發現台灣高達8成7民眾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於每10人幾乎就有近9人維生素D異常。鄭乃源說,以性別分析,發現近8成5男性異常、近9成女性未達建議值,推測與女性較更追求美白、防曬有關。 分析各年齡層,21~30歲的年輕人高達9成3不足、缺乏。鄭乃源認為,可能與近幾年外送文化發達,加上室內娛樂盛行,導致年輕人成為「阿宅」一族,維生素D異常影響鈣質吸收,進一步導致骨質疏鬆年輕化,甚至曾遇過35歲就骨質疏鬆個案。 鄭乃源說,有效補充維生素D只需要把握4原則。最優先的還是適當日照,陽光是轉換維生素D重要來源,建議每天上午10時~下午2時,曬至少10~15分鐘,全身至少40%肌膚沐浴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補充。最好避開正中午陽光,避免曬傷。 第2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鯖魚、鴨肉、新鮮香菇、豬肝等都是好選擇;鄭乃源說,多數民眾在室內工作,很難曬太陽,從飲食獲得補充有限,第3原則是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可選擇D3維生素D保健食品,或添加維生素K複方劑型。 鄭乃源表示,最後1個原則是定期檢測,除了每年健檢時建議將維生素D檢測納入自身健檢項目中外;也建議有定期補充維生素D保健食品者,每3~6個月進行回測,才能第一線掌握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補充成效。

Read More

久坐辦公 退化性脊椎滑脫

醫師劉原輔說,退化性脊椎滑脫常見於頸椎及腰椎等受力較大的位置,女性發生機會高於男性。(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張先生退休前因長期久坐辦公,致有下背痠痛問題,靠藥物或推拿改善;最近感到下背不適和疼痛感加劇,並延伸到臀部、大腿及小腿外側,尤其從坐姿起身或長時間站立、行走後更加嚴重。就醫診斷「退化性脊椎滑脫」造成神經孔狹窄導致神經根壓迫,是造成神經性跛行主因,經作脊椎融合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腳疼痛大幅改善。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劉原輔指出,病人的X光片可看到腰椎第4、5節退化性滑脫,並伴隨著動態不穩定;磁振造影檢查也發現腰椎第4、5節滑脫,且造成神經孔狹窄導致神經根壓迫。退化性脊椎滑脫是常見的脊椎疾病,主要由於年齡增長和脊椎結構的退化所引起,因脊椎骨間的椎間盤軟骨逐漸退化和磨損,導致椎間盤高度下降和變形。這種退化可能會導致椎間盤變得不穩定,增加椎間盤突出和脊椎滑脫的風險。 他說,退化性脊椎滑脫常見於頸部(頸椎)及下背部(腰椎)等受力較大的位置,女性發生機會高於男性。而症狀因個人而異,通常會隨著疾病的進展而變化,包括姿勢性背痛、神經根壓迫症狀與肌肉痙攣。若脊椎穩定且神經壓迫情況輕微者,可優先採取非手術治療,包括多休息、物理和藥物治療等。 劉原輔說,當物理和藥物治療超過3個月無效,或出現嚴重神經壓迫症狀時,則須採取手術治療,包括減壓手術及脊椎融合手術,前者用對於動態穩定型的滑脫患者,後者用脊椎動態不穩定的滑脫。像張先生因症狀嚴重選擇脊椎融合手術,術後隔天即穿著背架下床,腳部疼痛狀況大幅改善,未再出現腳無力的問題,第3天移除引流管後即順利出院,並於2週後回診拆線。後續定期回診追蹤觀察骨頭癒合狀況,術後第3個月時已不需再穿著背架,並可從事低強度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