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垣熱血 幹細胞配對成功

中職味全龍球員江忠垣響應球團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辦理「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活動,被通知配對成功。江忠垣舉起滿滿的造血幹細胞,祝福這位有緣的受贈者早日康復。(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中職味全龍球員江忠垣響應球團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辦理「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活動,被通知配對成功且完成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捐贈。江忠垣在臉書表示,這是一次奇幻之旅,能救人一命很開心。 2020年驗血建檔相隔3年,江忠垣接到配對成功的通知電話還擔心是詐騙,確認後立刻回電給志工,配合所有程序,幫助那位和他只有10萬分之1機會相遇的血液疾病有緣人。 造血幹細胞收集當天,江忠垣與慈濟志工許進木抵達台中慈濟醫院,住院後完成第5劑白血球生長激素施打,接著開始收集造血幹細胞。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致贈「髓緣之愛」墨寶與證嚴法師的祝福。(記者徐義雄攝) 江忠垣感恩一直陪伴他的慈濟志工與醫護同仁,見證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流程對捐贈者的尊重與照顧。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致贈證嚴法師福慧紅包與手珠,及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髓緣之愛」墨寶,祝福江忠垣球運亨通,平安吉祥。 江忠垣也在臉書寫著給受贈者的話:「嗨!陌生人,現在的你身上有留著我的血液,也請你帶著一部分的我努力且健康的活下去,加油!」

Read More

10月嬰罕見惡性腫瘤 質子治療救回

北醫利用質子治療,成功救治1名僅10月大的ATRT女嬰個案。(北醫大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非典型畸胎橫紋肌樣瘤(ATRT)」是一種罕見的兒童惡性腦瘤。以往為避免傷害病童,未滿3歲的患者極少接受放射治療。北醫打破傳統限制,成功為1名10個月大ATRT的女嬰個案進行質子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兒童腦瘤團隊召集人黃棣棟表示,ATRT通常好發3歲以下幼童,國內平均約2年有2例。 北醫大附醫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指出,幼兒的腦部在0~3歲間發展最為迅速,接受放射治療的年紀越小或照射範圍越大,5年內智商下降幅度越大,甚至身高、視力及內分泌系統都可能受到損害。 因此,過去未滿3歲病童極少接受放射治療;然而,質子治療的特性可有效精準打擊腫瘤部位,高劑量消滅腫瘤,同時閃避眼睛、正常腦部等健康器官組織。 該幼童個案於去年8月確診時僅9個月大,當時腫瘤幾乎占滿病童的後顱窩的中央部分。由於難度很高,分2次手術進行切除,之後再搭配腫瘤部位質子以及藥物治療,恢復良好。 黃棣棟說,ATRT患者過去接受全腦脊髓放射治療時很容易照射到脊椎骨,影響幼童的生長及造血系統,患者的存活率約逾4成,但不做放射治療的腫瘤控制更差。透過質子治療則有機會排除這些風險,對周邊組織的保護效果好很多。據觀察,該名幼童個案在10個月大時接受腫瘤質子治療,為全球質子治療幼童的罕見案例。

Read More

童腹痛 揪7顆巴克球緊吸腸壁穿孔

醫師經由微創手術,成功移除男童體內7顆巴克球。(輔大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名2歲男童因突然肚子劇痛急診,X光發現男童腸道內疑似有7顆具強力磁性的巴克球,因分布在不同腸道彼此強力吸引,造成腸壁缺血壞死穿孔。經微創手術成功移除,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輔大醫院小兒外科暨外傷科主任醫師蔡煥文說,男童送到急診室時已有腹膜炎症狀。X光檢查顯示,7顆巴克球連成一直線,其中3顆在小腸內、4顆在大腸,每顆互相吸引造成腸扭轉阻塞,且吸力過強導致腸穿孔。 蔡煥文表示,孩童接受微創手術後,已把體內的異物完全移除,並將大腸、小腸破洞處修補起來,術後1週出院。2週返診觀察時狀況恢復良好,目前已可正常進食。 巴克球常見於孩童的益智玩具中,顏色鮮豔,因體積小、磁力強,孩童誤吞後果不堪設想。蔡煥文表示,不慎吞入巴克球、磁力珠等容易造成腸穿孔、腹膜炎等,嚴重會導致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曾有研究指出,吞入超過2顆巴克球,自行排出機率大幅降低,大多需手術介入。 蔡煥文提醒,幼童吞下巴克球的案例層出不窮,呼籲家長選擇玩具時應多加留意,且盡可能在孩子遊玩時陪伴在身旁。目前各國嚴禁幼兒玩強力磁鐵,若發現孩子誤食,或觀察到嘔吐、劇烈腹痛等異常跡象,應儘速送醫將異物取出。

Read More

腦霧未必是長新冠 恐是失智前兆

醫師楊聰財表示,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障礙的現象,建議檢測「專注力測驗」,釐清腦部功能是否正常。(楊聰財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40多歲男性去年確診COVID-19,治療後身體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會「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情形。就醫經「專注力測驗(CPT)」發現,個案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腦霧」是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 楊聰財指出,CPT透過電腦軟體技術,評估患者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可以檢測出腦霧。該測試已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測試時間約15~30分鐘。 對於CPT測驗結果「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較嚴重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建議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提高患者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楊聰財提醒,不管是否曾感染COVID-19,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週,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

Read More

別怕痔瘡手術 照護有3招

醫師吳俊賢說,痔瘡術後照護將坐浴盆裝設在馬桶上,以溫水浸泡屁股及肛門,可舒緩傷口疼痛兼具清潔。(記者葉進耀攝) 坐浴同時清潔、擦藥舒緩及使用護墊吸傷口分泌物 如有硬便或疼痛可適量用藥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痔瘡手術後的疼痛與照護,讓許多人感到困擾,有人甚至害怕到不敢就診。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俊賢提出照護3原則,包括照護讓傷口復原、留意排便可能帶來的汙染及疼痛控制問題。 吳俊賢指出,根據成醫統計,國人約8成有痔瘡的困擾;健保資料庫也顯示,2019年有超過1萬9千人次住院接受痔瘡手術治療。痔瘡不是手術割除了就好,術後的疼痛與照護也令人困擾,有人甚至為此延誤就醫,讓本來可以輕鬆處理的症狀拖到很嚴重,術後的恢復也更加不便。 痔瘡手術的傷口在肛門處,術後的照護主要分成3部分:傷口照護、排便相關、疼痛控制。在傷口照護上,有幾個重點:1.坐浴:將坐浴盆裝設在馬桶上,以溫水浸泡屁股及肛門,每次5~10分鐘,每日3~5次,可適時舒緩肛門傷口疼痛,排便後坐浴亦可清潔肛門。水溫不宜太高,也不宜久坐,以免致傷口腫脹。 2.擦藥:坐浴後擦乾皮膚,可混合傷口抗生素藥膏以及痔瘡藥膏,取適量塗抹肛門傷口,達到保護與舒緩效果;勿將手指伸入肛門,以免更加疼痛。 3.傷口分泌物:傷口在術後1個月內都處於癒合階段,傷口會有分泌物滲出,可放置紗布或清潔護墊,1日更換3~4次,避免傷口及肛門因潮濕造成濕疹。 他說,痔瘡手術後排便時,若糞便太大或太硬會將傷口撐開造成疼痛,甚至可能導致出血;可服用適量軟便藥,讓糞便質地維持柔軟,可減少排便不適。至於術後疼痛問題,可合併使用多種止痛方式的多模式止痛,將單一種藥物的劑量降低,避免使用過量造成副作用,也能產生協同效果,讓止痛所涵蓋的時間更長、效果更好。用藥配合良好的排便、飲食、生活作息,以達到最佳的疼痛控制。

Read More

男胸痛驚見紅疹 竟是皮蛇纏身

男子不明原因胸痛,直到胸前出紅疹才猛然驚覺皮蛇纏身。 (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男子左胸劇痛1週,到心臟科就診卻查不出原因,一直很怕會突然心肌梗塞。直到胸前出現紅疹,轉到皮膚科就醫,確診是「皮蛇」纏身。 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陳郁蓁指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作時疼痛難耐,且傷口會有灼燒感,因此又被稱作「百痛之王」。皮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只要患者曾經得過水痘,病毒就會潛藏在脊椎的背根神經節內,當免疫功能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並沿著神經跑出來,進而產生神經痛、癢、刺等等各種不適;因為神經皮節為帶狀分布,皮膚會出現帶狀分布的紅疹及群聚水疱,而得名帶狀疱疹。 陳郁蓁表示,罹患帶狀疱疹無須過度擔心,只要接受適當治療,皮膚病灶大多可於2至4週內痊癒,惟神經修復能力與年紀有關,年紀越大,所需的修復時間就越長,且神經不適的症狀也會更久、更嚴重。若帶狀疱疹發作90天後仍有神經不適症狀,醫學便定義為「疱疹後神經痛」,短則幾個月,長則可達數年,導致患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還可能引發視力、聽力受損、暫時排便或排尿不順等併發症。 醫師陳郁蓁說明,最新款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長達19年。(安南醫院提供) 她說,根據美國及台灣統計資料顯示,得過水痘的患者,終其一生有超過3成的機會罹患帶狀疱疹,若想預防或是減少帶狀疱疹帶來的不適,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台灣於2003年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已全面施打水痘疫苗。2004年以前出生的民眾,9成以上都已得過水痘,也就是目前20歲以上的民眾,身上大多具有潛伏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建議50歲(含)以上的成人、或是18歲(含)以上且為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都應接種疫苗。目前最新款疫苗Shingrix保護力長達19年。

Read More

見罕骨盆腔肉瘤 精準治療保住直腸膀胱

男子罹罕見基因融合骨盆腔肉瘤,林口長庚以精準醫療合併手術保住病人膀胱與直腸。(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3歲男性,因解尿與排便困難就醫,診斷出直徑10公分大肉瘤,並明顯壓迫到膀胱與直腸。最初以一線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腫瘤持續惡化變大至14公分,進一步檢測才發現男個案有罕見的NTRK基因融合。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3個多月,腫瘤縮小到4公分,後續再以達文西輔助腹腔鏡手術精細切除殘餘腫瘤,順利保留個案直腸與膀胱功能。 林口長庚腫瘤科醫師黃文冠表示,NTRK基因中文名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活化後會促進細胞增殖與分化等功能。NTRK基因融合是指不同染色體之間或同一條染色體內發生基因之間重新排列,使得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指出,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細胞的酪胺酸激酶訊號的異常激活,促進部分兒童或成人實體腫瘤發展,研究顯示NTR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 雖然帶有NTRK基因融合並不常見,在所有實體腫瘤約占1%,但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能抑制腫瘤細胞內異常的NTRK活化訊號傳遞,出現顯著的腫瘤反應療效。 黃文冠說,第一代NTRK蛋白抑制劑有b種口服標靶藥物,適應症用於帶有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台灣食藥署也已許可上市,不過目前於成人尚未健保給付。 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表示,上述案例體現精準醫療對於惡性腫瘤不可或缺且顯著的療效,將一個傳統手術可能要面臨骨盆腔大範圍切除、合併人工肛門及尿道重建手術的個案,轉變為透過基因檢測給予精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

Read More

消暑貪涼 只會愈喝愈渴

醫師林諭臨表示,喝冰水容易越喝越渴,適度曬曬太陽會是更健康的選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今年的「芒種」落在6月6日,當芒種來臨,意味著梅雨季的結束,開始了午後雷陣雨的季節,隨著降雨量的上升,濕氣越來越高,加上炎熱的氣溫,天氣越來越悶熱,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林諭臨醫師表示,這時候喝冰水容易越喝越渴,適度曬曬太陽會是更健康的選擇。 夏天的「暑熱」就是中醫講的「濕熱」,通常要依靠著五臟六腑中的「脾胃」來調解。林諭臨表示,脾胃可以代謝多餘的水分及熱量,調節人身體的溼熱,如果脾胃比較虛弱的人,可能會在夏季產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漲等症狀,加上氣溫上升、濕氣增加,熱量不容易隨著汗水排出,流出來的汗水也常常停在體表上不易蒸發,除了造成煩燥、疲倦的症狀,還容易引起溼疹,這時候曬曬太陽養護人體的陽氣就很重要!林諭臨建議,曬太陽運動的時間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的時候,就是還看得見太陽,但又不會有日正當中的過度曝曬。 中醫的理念不是很支持「冰的」或「生冷飲食」,林諭臨醫師表示,消暑清涼並不是要依靠冰品或冷飲,因為人體本身就有溫度調節的能力,如果長期使用冰品或冷飲,會壓制身體自我調節熱量的能力,導致熱量不容易自然排出體外,就會讓許多人感覺冰水會越喝越熱、越喝越渴;即使冰水不含熱量,但是太冷的飲食,會傷害到脾胃功能,影響身體調節與代謝的能力,容易引起體內濕氣堆積、水腫,這時候就會讓人感覺看起來怎麼連喝水都會胖。 林諭臨分享夏季消暑清涼的飲食,可以選擇比較開胃的蔬果,例如扁蒲也就是俗稱的蒲仔,性味比較甘寒,有消暑利水的效果,是消水腫很好的選擇。還有可以清熱利水的小黃瓜,不論是食用還是外敷,都是很適合夏天的選擇。至於水果方面,富含鳳梨酵素的鳳梨,可以幫助養護脾胃,固護人體的元氣,如果遇到鳳梨「咬舌頭」的狀況,可以在鳳梨上灑一點鹽巴或者食用前泡泡鹽水。 另外,林諭臨醫師特別介紹4個可以在「芒種」前後按摩的穴位。首先是心經的少衝穴,位於手指的小指指甲內側;還有位於手指小指指甲外側,屬於小腸經的少澤穴,可以用另外手的拇指與食指同時按壓,對心痛胸悶、心煩氣躁的症狀很有幫助。另外,位於手臂上臂正中間的青靈穴,以及手肘橫紋靠近小拇指這一側的少海穴,對於生活壓力大,心情鬱悶的人來說,按起來會有明顯的酸痛感,有空的時候都可以按壓,可以幫助疏通心經。

Read More

糖友腳步浮腫 已併腎病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6日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控糖典範計畫目標。(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70歲男性,在50多歲時診斷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長年藉由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就醫,經診斷糖尿病已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需洗腎度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高齡化與病齡長期化將大幅增加患者共病風險;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的人數增加1.9倍。 此外,台灣腎病年報顯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另,依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而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共病不僅增加患者醫療照護需求,也加劇經濟負擔,導致未來患者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黃建寧指出,像上述個案情形在未來將更加普遍。儘管國內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有成,但75歲以上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外,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已罹病10年以上。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整天聽見打鼓聲 搏動性聽神經動脈症候群    

椎基底動脈擴大扭曲,大量來自頸椎內動脈的血流,直接灌入聽神經動脈,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 (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5歲阿伯近10年來,右耳老是會聽見「咚、咚、咚」,宛如打鼓聲,節奏會隨著心跳而改變,與人交談時,感覺很多字詞會被干擾,常常會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麼。原本以為是心律不整或心臟病發作,心電圖及超音波檢查正常。後以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服用過抗憂鬱劑,病症依舊。 就醫接受聽力檢查,並無異常,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基底動脈管徑擴大,且向右扭曲,左側頸椎內動脈較右側粗大,原來是椎基底動脈擴大扭曲,併發搏動性聽神經動脈症候群。人體近端聽神經靠近腦幹,血液循環主要靠聽神經動脈,起自於基底動脈。一旦基底動脈病變,影響聽神經動脈的血流,例如管壁硬化引發管腔狹窄,未硬化的管壁代償性地自動放鬆,外徑擴大,兩邊受力不等,發生扭曲,大量來自頸椎內動脈的血流,直接灌入聽神經動脈,強力的搏動,壓迫聽神經髓鞘及軸突,不斷地干擾聽覺訊號的傳遞,患者就會聽見搏動性耳鳴。由於前庭神經也可能受到影響,有的患者會感到一陣一陣的暈眩。 治療此病,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並建議服用高純度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 (EPA),搭配規律運動,利用血液在動脈內的快速流動,清除沉積於血管內皮上的脂質,避免動脈繼續狹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服用乙型受器調節劑,直接減少搏動。接受物理治療,例如頸部牽引,可把部分的頸椎內動脈拉進頸椎內,間接拉直基底動脈,進而消除搏動性耳鳴。 另外,聽障者也會聽見搏動性耳鳴,乃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睡眠不足者,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體內聲音的功能,便會聽見動脈搏動聲。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