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腳步浮腫 已併腎病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6日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控糖典範計畫目標。(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70歲男性,在50多歲時診斷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長年藉由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就醫,經診斷糖尿病已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需洗腎度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高齡化與病齡長期化將大幅增加患者共病風險;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的人數增加1.9倍。 此外,台灣腎病年報顯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另,依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而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共病不僅增加患者醫療照護需求,也加劇經濟負擔,導致未來患者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黃建寧指出,像上述個案情形在未來將更加普遍。儘管國內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有成,但75歲以上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外,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已罹病10年以上。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整天聽見打鼓聲 搏動性聽神經動脈症候群    

椎基底動脈擴大扭曲,大量來自頸椎內動脈的血流,直接灌入聽神經動脈,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 (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5歲阿伯近10年來,右耳老是會聽見「咚、咚、咚」,宛如打鼓聲,節奏會隨著心跳而改變,與人交談時,感覺很多字詞會被干擾,常常會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麼。原本以為是心律不整或心臟病發作,心電圖及超音波檢查正常。後以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服用過抗憂鬱劑,病症依舊。 就醫接受聽力檢查,並無異常,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基底動脈管徑擴大,且向右扭曲,左側頸椎內動脈較右側粗大,原來是椎基底動脈擴大扭曲,併發搏動性聽神經動脈症候群。人體近端聽神經靠近腦幹,血液循環主要靠聽神經動脈,起自於基底動脈。一旦基底動脈病變,影響聽神經動脈的血流,例如管壁硬化引發管腔狹窄,未硬化的管壁代償性地自動放鬆,外徑擴大,兩邊受力不等,發生扭曲,大量來自頸椎內動脈的血流,直接灌入聽神經動脈,強力的搏動,壓迫聽神經髓鞘及軸突,不斷地干擾聽覺訊號的傳遞,患者就會聽見搏動性耳鳴。由於前庭神經也可能受到影響,有的患者會感到一陣一陣的暈眩。 治療此病,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並建議服用高純度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 (EPA),搭配規律運動,利用血液在動脈內的快速流動,清除沉積於血管內皮上的脂質,避免動脈繼續狹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服用乙型受器調節劑,直接減少搏動。接受物理治療,例如頸部牽引,可把部分的頸椎內動脈拉進頸椎內,間接拉直基底動脈,進而消除搏動性耳鳴。 另外,聽障者也會聽見搏動性耳鳴,乃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睡眠不足者,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體內聲音的功能,便會聽見動脈搏動聲。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宜縣新增猴痘案例 感染源初判非縣內

國內新增18例猴痘確定病例,其中1例本土個案為30多歲男性宜蘭縣民,縣衛生局初步判定該名個案的感染源應在外縣市,呼簽若民眾經自我風險評估發現,盡速接受猴痘疫苗的施打。(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疾病管制署六日公布國內新增十八例猴痘確定病例,其中一例本土個案為三十多歲男性宜蘭縣民。該案例係在六月初於手背、頭部及臉部出現皮疹,之後有發燒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情形,後於六月二日由醫院通報為猴痘確定病例。經縣疫調後,了解其尚未施打疫苗;並依照其生活習性,初步判定該名個案的感染源應在外縣市。個案目前採一人一室、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每二日由衛生所進行追蹤關懷。由於此波疫情係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宜蘭縣目前並無匡列高風險密切接觸者。 縣衛生局表示,宜縣截至六月五日止,已有二百七十位民眾接受第一劑猴痘疫苗的施打,而已完成第二劑猴痘疫苗施打者有四十七人。若民眾經自我風險評估發現有「近六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以及接種第一劑疫苗已間隔至少四週以上而需完成第二劑的民眾,可直接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網路掛號系統,預約猴痘疫苗接種服務。該院目前在每週三上午安排一診次之猴痘疫苗接種門診,後續並將視預約情形機動加開診次。

Read More

臥床嬤皮膚炎 7招照護改善

護理師示範「沖、洗、拍、乾、保屁、風」7招改善長者紅臀護膚法。(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90多歲呂姓阿嬤因肺炎引發呼吸衰竭住加護病房,使用抗生素和高濃度管灌飲食,伴隨嚴重的腹瀉,加上病人皮膚狀況不佳,產生「失禁性皮膚炎」。每次臀部清潔時易造成流血,痛到手腳不斷揮動,甚至怕腹瀉不敢吃東西。經醫護協助調整藥物及飲食,並使用7招照護措施,改善其皮膚狀況,腹瀉及疼痛獲得緩解。 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威廷指出,長輩因病臥床會成為失禁性皮膚炎的高風險群,須盡早介入相關照護,避免引發壓傷及感染。準備合適的皮膚保護泡沫清潔液及皮膚保護霜。皮膚完整或高風險個案,建議使用一次性免清洗劑,保持通風及舒適;若是皮膚發紅,則可擦氧化鋅、保護霜,或噴3層無痛性保護膜;如有皮膚發紅和破皮,以適透膜粉、噴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3層保護。另外,皮膚發紅、破皮、丘疹,需看診皮膚科經醫師開立抗黴菌藥膏,並與適透膜粉及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3層保護。飲食避免高蛋白不好吸收的食物,改以膳食纖維較高的食品,可在腸道中吸收水分,改善胃腸功能,緩解腹瀉。 醫師林威廷(右2)說,醫護團隊7招護膚法可有效預防改善長者紅臀。(記者葉進耀攝) 林威廷說,醫院加護病房為提升照護品質,協助照顧者熟記照護步驟,提供獨特照護7口訣「沖、洗、拍、乾、保屁、風」。溫水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沖,將排泄物沖掉;用濕紙巾及清水洗淨會陰部及臀部較難去除的排泄物,並留意皺摺處清潔;輕拍去除排泄物沈著於皮膚之黃色汙漬;用濕紙巾將會陰部及臀部輕拍乾燥;使用皮膚保護霜,於雙側腹股溝及屁股,保護受排泄物浸潤之屁股皮膚;利用看護墊或打開尿布,並將棉被或被單懸掛於床欄兩側,使會陰部保持通風。 他說,年長者皮膚機能老化及腸胃道消化吸收不良,易造成紅臀,調整飲食避免吸收不良致腹瀉,並依照護7口訣,可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的風險。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夜尿多 藥物治療改善

醫師林佳達說明,攝護腺肥大手術治療與飲食緩解。(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5歲林先生平時覺得膀胱脹脹,一直有想解尿的感覺,半夜也要上廁所5、6次,但站在馬桶前卻好一陣子才解得出來,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醫師評估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透過給予藥物治療後,情況有明顯改善,林先生笑著說:「終於可以一覺到天明」。 中榮嘉義分院泌尿科醫師林佳達表示,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根據統計60歲以後,一半以上男性會罹患攝護腺肥大,超過80歲後,有8成以上男性患有此症。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有:尿流細小無力、小便時必須等待才能解得出來、 老是覺得尿排不乾淨、剛解完小便,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要用力才能解得出來、解完後還會滴滴答答、時有尿急感、半夜需起身小便數次等,造成許多熟齡男性的困擾。 林佳達說,當症狀輕微的時候,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主要以減輕解尿症狀、延緩惡化速度為治療目標,症狀嚴重或是因為攝護腺肥大產生併發症,例如膀胱結石、反覆泌尿道感染、雙側腎水腫引發腎功能異常、經常性血尿,手術治療就是最佳選擇。 林佳達建議,民眾可藉由攝取茄紅素、鋅、大豆異黃酮來延緩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富含茄紅素的食物有番茄、甜椒、西瓜、芭樂、木瓜,可幫助抗氧化、抗發炎,減緩攝護腺肥大、預防攝護腺癌。另外,黃豆、豆腐、豆漿等黃豆製品,含有大豆異黃酮及植物雌激素,有助於抑制攝護腺不斷增生。

Read More

林口長庚李佩珊獲南丁格爾績優奉獻獎

林口長庚醫院專科護理師李佩珊,榮獲「南丁格爾績優奉獻獎」。(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的專科護理師李佩珊從20多年前開始,透過多元策略關懷更年期婦女,服務過上萬名個案,備受婦女肯定,她並分析資料發表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Menopause」(2021),引起國際重視,於今年榮獲「第12屆南丁格爾績優奉獻獎」。 李佩珊回憶,早年在臨床照護時,深感婦女在更年期期間,面臨角色轉變或夫妻、親子間相處等問題,心理苦悶往往沒有抒發或宣洩管道,因而造成衝突或憾事。因此她在時任副院長李奇龍教授帶領下,開始參與規畫更年期諮詢室、辦理更年期成長營活動。 為能提供更方便快速的解決途徑,2003年在國民健康署支持下,再推動全國性更年期免付費諮詢專線,並陸續建置台灣更年期健康照護網於FB、Instagram、Line等社群網路,提供民眾創新且多元策略。統計至今服務超過11萬3千通次,民眾滿意度達85%以上。 李佩珊也說,她分析更年期諮詢專線登錄的兩萬多筆資料進行研究,發現台灣婦女的更年期症狀困擾異於國外的熱潮紅,而以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居首位,其次為容易疲勞、失眠、沮喪或情緒起伏、背痛等;此外,有7成6婦女在面對更年期症狀困擾雖然沒有求助醫療單位,但大部分婦女仍希望能從醫療專業人員獲取更年期訊息,足以看出國民健康署所支持的更年期諮詢服務的重要性。 在長庚醫院的支持下,李佩珊持續將這份善念從林口長庚醫院擴及周邊鄰里社區,足跡遍及台澎金馬辦理更年期成長營活動,透過一系列課程,讓更年期婦女關注自我健康,也藉由經驗分享凝聚同齡層的互助力量,幫助她們擺脫情緒桎悟、跨越更年期障礙與增進家庭和睦,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婦女「勇於珍愛自己」。 對於榮獲今年慈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第12屆南丁格爾績優奉獻獎」,李佩珊說,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家人,還有醫院長官,以及一起在更年期領域支持和鼓勵的老師,由於他們的支持讓她能夠不斷學習成長,為更年期婦女提供更好護理服務。她也呼籲,更年期婦女要珍愛自己,透過多元策略跨越更年期障礙。

Read More

吸菸60年 82歲翁罹早期肺癌

醫師莊子儀說,煮飯的油煙、特定職業像是交警、餐飲業者、高科技業者容易吸到重金屬的粉塵,也是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82歲老翁,吸菸長達60年,並未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在他院照過X光發現疑似有腫瘤,求診中國醫大新竹附醫,透過醫學影像科病理切片,診斷老翁罹患早期肺癌,經微創手術,切除約2.2公分的惡性腫瘤,目前老翁持續3個月回門診追蹤。 中醫大新竹附醫胸腔內科主任莊子儀表示,因為老翁年事已高,安排肺部檢查確認肺功能,同時也經過正子攝影,確認癌細胞沒轉移才能手術。胸腔外科主任陳品儒表示,以病患腫瘤大小,應該要切除整片左上肺葉,但考量患者高齡,術後剩餘肺功能在維持日常生活會比較辛苦,因此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執行微創手術,在安全範圍內將腫瘤切除,保留肺部功能,維持日常生活。 胸腔外科醫師林佳穎指出,因為老翁吸菸長達60年,導致肺部有明顯的肺氣腫變化,所有的針孔都很容易漏氣,因此醫護團隊使用組織膠以及帶墊片的特殊縫合釘順利切除腫瘤。目前病患回診追蹤,術後電腦斷層,證實病灶已完整切除未有轉移,接下來將以3個月為間隔追蹤。 莊子儀表示,早期肺癌可能不到2公分,體積所占肺部的比例很小,因此,不太可能有症狀,肺癌有症狀來就醫多已晚期,有症狀是因為腫瘤已塞住氣管才會咳嗽,或腫瘤侵犯到肋膜腔產生積水,病人除了咳嗽也會喘,如果肺癌轉移到骨頭或腦部等器官,會出現疼痛症狀或頭暈頭痛。 莊子儀提醒,有家族病史、老菸槍、空汙、煮飯的油煙也是高風險,還有特定職業,像是交警、餐飲業者、高科技業者容易吸到重金屬粉塵都是高風險族群。

Read More

中醫解濕氣 擊退腸病毒

奇美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提醒5歲以下小朋友家長注意,如小朋友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等腸病毒徵兆,應儘速就醫。(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歲李姓女童因過敏性鼻炎長期在奇美中醫門診調理,回診發現微燒、咽喉痛、舌紅苔白膩,且合併四肢起水泡紅疹等疑似腸病毒症狀,雖無西醫確診,但診斷屬中醫外感風熱夾脾胃濕熱證型,開立銀翹散合甘露消毒丹內服中藥處方,治療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 奇美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農曆5月初55端午節前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中醫因此發展出一套驅毒避邪的方法。另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由於社區風險升高,因此加強腸病毒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莊照宇表示,中醫認為腸病毒屬於溫病疫癘,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犯人體而發病。腸病毒主要流行於每年3~5月,達到高峰後又逐漸趨緩。依疾病管制署資料,2023年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由3月初每周的2332人次,增加至5月每周11,916人次,迄今累積突破6萬2865人次,顯示國內正處於腸病毒流行期。 腸病毒易感染的年齡層落在5歲以下小朋友,提醒家長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的出現。一旦小朋友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心跳呼吸急促等徵兆,應儘速就醫。 莊照宇說,對於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宣導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 另配合穴道按摩,例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Read More

主婦好肩熬 鈣化性肌腱炎作祟

復健科醫師陳音翰提醒,鈣化性肌腱炎很常跟五十肩搞混,如果有不適最好至醫院就診,才不會延誤就醫或造成2度受傷。(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3歲黃小姐為家庭主婦,某天左邊肩膀突然感到劇烈疼痛,活動度嚴重受限,晚上無法入眠。去國術館看病,說是五十肩拉開就沒事了,結果反而更痛。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鈣化性肌腱炎」,施予超音波導引做鈣化抽吸治療,治療後疼痛大幅改善,回到正常的生活。 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表示,黃小姐檢查肩膀時,稍微動或是碰一下就痛到哇哇叫,推測跟五十肩無關,做肌肉骨骼超音波,影像上就發現肩膀脊上肌肌腱有一個不小的鈣化,此處明顯就是她的痛點,確診為鈣化性肌腱炎。 陳音翰說明,鈣化性肌腱炎就是肩膀某段肌腱出現鈣化,變的像石頭一樣硬,當肩膀活動時,這石頭在肌腱內反覆摩擦,引起發炎反應,進而出現疼痛症狀。好發在30-50歲的女性患者,其中教師、家庭主婦、上班族是最常見的職業。通常發作前都沒什麼症狀而且也沒有外傷,一旦發作起來常常是痛到無法入眠,生活無法自理。 圖為超音波檢查照,箭頭處為鈣化結晶沉積在脊上肌肌腱。(記者徐義雄攝) 臨床檢查,鈣化性肌腱炎可以用X光或是超音波診斷,但是使用超音波儀器檢查搭配觸診,可以更準確的定位出發炎的位置,以做精確的治療。治療上可以使用傳統的治療像是口服止痛藥搭配復健,通常成效較慢;另外可以選擇震波治療或是超音波導引鈣化抽吸治療,直接處理鈣化結晶,效果比較快。 陳音翰提醒,鈣化性肌腱炎很常跟五十肩搞混,兩者都從單側發作,如果有不適最好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才不會延誤就醫或造成2度受傷。

Read More

3線治療 4期攝護腺癌男重生

醫師江元宏說,若有家族史,建議40歲起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術後10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5以上。(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名63歲病人3年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時已是第4A期,不但有淋巴轉移,腫瘤也侵犯到膀胱,經採用荷爾蒙療法(雄性素剝奪治療)5個月腫瘤變小後,以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淋巴結廓清術與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再追加放射線治療與荷爾蒙療法,病人在接受3線治療下,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仍歸零。 花蓮慈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主任江元宏指出,治療攝護腺癌有多種方法,即使是第4期病人,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治療計畫,多會有良好效果,但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可縮短治療計畫與時間。 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會有排尿困難、尿流速慢、需用力解尿、尿完仍滴滴答答、頻尿、夜尿、血尿等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當攝護腺癌侵犯儲精囊,會出現精液帶血或射精疼痛等症狀,後期轉移可能會引起骨頭疼痛、體重減輕、貧血,但許多人常有到泌尿科看診不光彩的觀念而隱忍,耽誤求診時機。 江元宏建議,50歲以上男性都應每年自費篩檢,醫師高度懷疑時再切片檢查;若有家族史,建議40歲起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手術後10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5以上,甚至可保留勃起相關性功能。 江元宏表示,如果是尚未轉移的攝護腺癌,手術切除攝護腺或是放射線治療都是很好的做法。若局限在攝護腺內的早期癌症,且惡性度不高,積極監控可以是治療選項;如果惡性度高,應盡早手術治療;若腫瘤已侵犯攝護腺周圍,可使用放射線治療與荷爾蒙療法,使用雄性素剝奪療法降低睪固酮達到去勢治療的目的。 如果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則需雄性素剝奪療法加上新型荷爾蒙藥物、或化學治療,以2合1或是3合1療法治療。雄性素剝奪療法是讓病人體內睪固酮下降,會有降低性慾、勃起功能等副作用,也會使男性出現更年期症狀,如疲倦、臉潮紅、易流汗、及骨質疏鬆等。 攝護腺癌占台灣男性癌發生率第5位,江元宏說,願意接受根除性攝護腺癌切除手術的病人只有2成,成為攝護腺癌治療瓶頸。 傳統攝護腺癌切除手術傷口大、流血量多,在尿道括約肌的保護上並不容易,易併發術後尿失禁。目前台灣多已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手術出血量約100CC,可精準切割病灶,保留最佳尿道長度,避免術後尿失禁,更可精準保留2至3毫米範圍的神經血管叢,避免造成術後勃起功能障礙。 江元宏也提醒,因研究指出西式飲食、紅肉、高油脂飲食容易引發攝護腺癌,民眾可從日常調整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才是健康生活之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