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分享科技與創新長照服務

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致贈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感謝狀。(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衛生局3、4日舉辦全國長照業務聯繫會議,衛福部次長李麗芬率領長照司及相關部會團隊,與22縣市衛政及社政局處代表交流,並參訪合勤健康烏日共生宅。副市長王育敏代表市長盧秀燕出席。 王育敏表示,長照政策是中市府市政推動重點,面對日漸成長的失能人口,布建各類長照資源、提供跨領域科技、整合各類長照資源及網絡規劃。未來將持續進行跨領域合作,共同運用科技減輕照顧者負荷,發展智慧科技長照服務。 李麗芬指出,因應高齡化社會,衛福部整合中央、地方及民間資源,在預算投入、社區式機構布建、住宿式機構住民補助、優化長照失能家庭醫師及居家醫療服務整合連結及關注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服務提升等方案,整合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提升長照涵蓋率;同時,進行資訊系統優化措施,透過各項網絡資訊的串接,有效整合各項跨專業資訊。 會中,衛福部分享科技與創新的長照政策及未來展望報告,與長照倉儲系統在長照機構服務品質及管理的運用,另邀請新北市政府分享「新北長照智慧行」、花蓮縣政府分享「發展長照與醫療對接創新服務模式」、台中市政府分享「長照即時通APP」及元智大學教授徐業良分享「AI運用於長期照顧服務」等議題,期望透過交流互動與討論對話的平台,建立跨縣市服務的合作機制。

Read More

免散瞳 AI判讀糖友眼底 及早揪病變

將軍區衛生所自購全自動免散瞳人工智慧判讀糖尿病眼底攝影機,只要5分鐘就有結果。(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葉進耀、盧萍珊∕台南報導 為服務偏鄉地區民眾,台南市衛生局在將軍區衛生所新建置全自動免散瞳人工智慧判讀糖尿病眼底攝影機,幫助糖尿病病患早期篩檢糖尿病眼底病變,早期治療,避免視力喪失。這也是全市37個衛生所當中,唯一擁有此設備的。 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風險很高,透過早期檢查與治療,可減少5成失明機率。根據衛福部資料,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且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生率上升至6成,20年內病變發生率更攀升至9成。 衛生局說,全自動免散瞳人工智慧判讀糖尿病眼底攝影機,檢查後只要5分鐘電腦即可自動判讀結果,篩檢出有問題需進一步檢查的病患。目前衛生局和將軍區衛生所都配有此設備,衛生局會利用巡迴到鄉方式,為偏遠鄉親服務。 將軍區衛生所所長呂云傑說,將軍沒有眼科診所,鄉親就診眼科要到佳里區,長者出門就醫意願也不大。衛生所新建置全自動免散瞳人工智慧判讀糖尿病眼底攝影機後,最近2個月糖尿病鄉親回診約80餘人,經作眼底篩檢發現約有四成眼睛有問題,皆已開轉診單到大醫院檢查治療。他說,不論目前在任何醫療院所治療糖尿病的鄉親,都歡迎於上班時間至將軍區衛生所進行眼底病變篩檢。

Read More

失語症 1-3月內黃金治療期

腦傷後1~3個月期間為失語症黃金治療期。(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52歲陳先生11年前因腦中風,造成右側肢體麻痺且合併失語症,經治療後,語言能力從原先無法使用口語表達,至今已有明顯進步。復健科醫師表示,失語症黃金治療期為腦傷後1~3個月,6或7個月後自然恢復的可能性急轉直下。 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第4大死因,腦中風更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通常會在病人身上產生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腦部語言中樞損傷所致的失語症。美國語言聽力學會進一步證實,失語症最常由中風引起。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鄭旭昇指出,台灣粗略推算失語症人口約有4萬~6.5萬人。該陳姓患者從原先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說出,只能說出謝謝、再見,或是只可模仿說及仿寫1~2個字的詞彙;治療後已可以說出和寫出8~9成生活中的事物名稱,也能說出大多數自己的需求及想法,表達自己及家人的姓名、住址,也能自己外出購物及運動、和他人交談及打招呼,可理解他人的問句及6~7成較長句子及文章的內容,也可看懂電視節目、新聞、閱讀書籍。 語言治療師龔曉梅表示,語言治療含聽、說、讀、寫及替代性溝通輔具等多方面的訓練,也會針對個案客製化的治療,每週1~2次、每次30分鐘的語言治療中,協助練習表達生活常用需求及物品詞彙,也設計替代性溝通的圖卡與字卡。研究結果更顯示,團體治療有助於慢性成人失語症患者的對話能力,在治療過程中可重獲與他人交談及自我表達的能力。

Read More

AI判讀瘜肉種類 預防大腸癌

亞東醫院引入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在藍光大腸內視鏡影像模式下,AI系統能夠即時進行診斷和鑑別瘜肉表面結構。 (亞東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3位,在大腸直腸癌的發展過程中,大腸瘜肉被視為發展為腫瘤的前期病變;板橋亞東醫院引進人工智慧(AI)內視鏡影像系統,能精準醫療助預防大腸直腸癌。 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主任鍾承軒表示,大腸瘜肉是大腸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突起病灶,當大腸瘜肉小於1公分或組織學為增生性者,屬良性病灶,不會有明顯症狀或惡性病變;但若瘜肉超過1公分或發生細胞腺體病變,就有癌化的可能,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待瘜肉夠大或癌化轉移出現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 亞東醫院引入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使用白光影像模式大腸內視鏡下,AI系統能利用藍色框框即時偵測並標示出不正常黏膜。 (亞東醫院提供) 臨床研究,利用大腸內視鏡早期偵測並切除瘜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達53%;每增加1%的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率,就可降低罹癌風險3%,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切除瘜肉,對於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至關重要。 鍾承軒表示,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近期引進「CAD EYE的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改變過去醫師檢查大腸瘜肉時需依經驗以肉眼判讀,可在內視鏡檢查期間「即時偵測」大腸瘜肉,並「自動判讀」區分瘜肉種類,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也提供是否切除治療的指引。該系統利用超過25萬張大腸鏡圖像進行AI深度學習,是專為大腸內視鏡檢查而開發的創新技術。 鍾承軒表示,「CAD EYE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能夠提升並輔助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和治療時的準確性。檢查過程中系統利用白光影像和連動彩色影像模式進行偵測,當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96%,優於過去經驗判讀。 他指出,在使用藍光影像模式觀察時,AI功能即時診斷和鑑別瘜肉表面結構,將其分類為增生性瘜肉或腫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機率較低,而腫瘤性瘜肉未來癌化風險相對高,建議切除。透過AI智能輔助運用,CAD EYE不僅成為內視鏡醫師得力助手,提供即時靈敏的檢測資訊及精準的診斷和治療選擇。

Read More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累積破千例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累積突破1000例。(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長庚醫院達文西手術累積突破1000例,邀請2位患者分享接受達文西手術的經驗。 其中,林女士因低位直腸癌接受達文西手術治療,術後4天出院,目前回診檢查恢復狀況很好。另一位接受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黃小姐也對術後狀況很滿意,不只把肌瘤清除,還沒有難看的疤痕。 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黃文詩指出,達文西手術不單是靠硬體設備,更需要仰賴操作設備的醫師經驗純熟與否。嘉義長庚持續培養及淬鍊醫師的手術技巧及品質,近5年累積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突破1000例的手術經驗,讓嘉義長庚在達文西手術的掌握上更顯得心應手。

Read More

挺過肺腺癌10年 醫籲早篩檢治療

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早已知罹患肺腺癌,但仍不斷挑戰自我訓練體能,也依照醫師指示用藥,10年後仍保持身體健康,他說,肺癌早期偵測發現治療,存活率有9成。(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10年前曾經檢查罹患肺腺癌,治療後他依舊運動,游泳、跑步、甚至參加三鐵、攀爬玉山,在開刀滿10年之際,公開分享個人的抗癌歷程。隋善中表示,早期肺腺癌很容易被忽略,也被形容是靜悄悄的癌症,他當時接受檢查,提早發現罹患肺腺癌零期,接受治療至今滿10年,沒有任何異狀,現在很健康,還能持續運動、跑馬拉松。 隋善中說,他依照醫師的指示用藥、治療,待身體體能逐漸恢復後,參加各項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我形容自己很瘋狂,開刀完休養後,不斷挑戰自我訓練體能。」他強調,抗癌過程除要遵醫囑,更要保持好心情。 隋善中解釋,肺癌是指在肺臟及支氣管處,長出惡性腫瘤,肺腺癌則是指肺臟中的腺體細胞產生病變。他引述權威科學期刊《自然》近期一篇論文討論空汙與肺腺癌的關係,把北半球幾個工業國家致死率做比較,台灣拿下全球冠軍,多項研究也證實,空汙懸浮微粒如PM2.5也是肺癌的因素之一,其他像長期接觸炒菜油煙,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 由於肺癌在發現時很多病患早進入末期,導致死亡率高,因此,隨善中以自身經驗,分享抗癌歷程,更希望民眾能多參加國健署開辦的「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因為肺癌提早發現能提高治癒率,強調「罹癌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庭要一起面對的課題。」 只要符合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皆能參與計畫醫院補助肺癌篩檢。 依衛福部資料指出,肺癌個案在零期、1期發現的比率偏低,有50.1%發現時都已經是5年存活率僅剩1成。隋善中強調,肺癌在前第1期發現5年的存活率有9成,希望民眾能檢查,若發現異狀提早治療,對自己及家人幫助都很大。

Read More

3D立體定位電燒 擺脫心律不整

對於「陣發性心室上頻脈」施以電燒術,過程中醫師會參照電生理訊號、X光圖及電腦3D重建圖來找出病灶的位置。(恩主公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2歲林姓男子最近上班時常有心跳加快、伴隨胸悶及全身疲累感,且發作都是一陣一陣的,必需休息而影響手邊的工作;林男到三峽恩主公醫院就診發現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經接受3D立體定位心臟電燒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心悸與胸悶的症狀也沒有再發生。 對於「陣發性心室上頻脈」施以電燒術,透過3D立體定位圖像可以看到導管在心臟的相對位置,粉紅色點為燒灼的位置。 (恩主公醫院提供) 恩主公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修銓指出,陣發性心室上頻脈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是指在心房附近的區域比正常人多了一條迴路,導致心臟電氣傳導時產生了迴圈,當電流形成迴圈時,放電的頻率就會增加,使得心跳可能高達每分鐘150下,因此造成林男心悸、不舒服等症狀。 李修銓指出,當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無法接受藥物副作用時,電燒是病患的首選,電燒手術是在病患的鼠蹊部透過筆尖大小的開口,將導管從血管延伸到心臟,把多餘的迴路燒掉,讓心悸不再發作;以陣發性心室上頻脈來說,成功電燒不再復發的機率有90%。 李修銓醫師表示,許多人看到電燒心臟會感到怕怕的,其實電燒的溫度會控制在60℃以下,造成組織受傷範圍大概只有10mm,對整個心臟肌功能幾乎沒有影響。但手術中會放數根導管到心臟區收集心臟的電生理訊號,傳統上必須靠X光來定位導管的位置,而目前可透過3D定位工具輔助醫師進行手術,將導管蒐集到的電生理訊號重建成立體3D圖像,手術進行不只更精準、安全,也減少了術中的輻射量。 他提醒若有一陣一陣發作的心悸,覺得心跳很快,心跳不規律,或伴隨胸悶頭暈或是喘,建議盡早就醫。

Read More

中風後憂鬱 再生雷射改善認知功能

醫師錢駿說,再生雷射適合慢性疼痛、疲勞,廣泛性全身壓痛、頭痛、纖維肌痛症、慢性傷口與潰瘍的患者。(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50歲科技業男性,中風後有疼痛、情緒低落與認知功能退步的狀況,求診中國藥大新竹附醫神經科醫師錢駿,經過2週再生雷射治療,疼痛、情緒與認知功能的狀況都有明顯的改善,目前持續追蹤門診治療。 錢駿指出,現在再生雷射是非侵入性的,雷射治療用探頭直接貼片,貼在表皮放雷射光,經過皮膚雷射穿透到靜脈,不會疼痛,對於敏感,長期疼痛的患者不用每天挨針,減少疼痛的刺激,恢復有更好的效果。 錢駿表示,再生雷射是非侵入、低能量氦氖雷射,藉由光纖導引雷射,可增加血球的帶氧量,其一是讓紅血球的變形能力上升,紅血球可以進到組織末梢,對於組織末梢神經的修復治療有幫助,其二可以調節免疫力、平衡發炎狀況,讓過敏發炎疼痛改善。其三是促進細胞再生與修復,幫助慢性疲勞的患者改善症狀,慢性傷口的收斂和恢復也都有幫助。 錢駿建議,再生雷射適合慢性疼痛、疲勞,廣泛性全身壓痛、頭痛、纖維肌痛症、慢性傷口與潰瘍患者。建議療程1次為2週,每天固定時間施作,可有效改善。

Read More

首確族白肺 壯男喘竟肺浸潤

醫師許人文指出,王姓「首確族」電腦斷層呈現「白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新冠肺炎進入第4波疫情大反撲,變異株XBB成主流,近期通報個案數大幅增加!烏日林新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許人文說,最近一週內連收治2名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感染後病況迅速惡化,其中30歲王姓「首確族」隔天急速演變成白肺,住進加護病房;另名55歲施姓男子才登百岳,返家因喘就醫發現肺浸潤。 許人文表示,一名30歲在新竹上班的OL王小姐,首次確診新冠肺炎1天內就急速演變成重症,到醫院進行X光檢查顯示肺部受到重度感染引起兩側「白肺」,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造成嚴重缺氧,導致病情加重,立即安排尿液菌體抗原檢查為陽性,需緊急入住加護病房,經積極搶救後,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住院13天目前已順利出院。 另一名台中55歲登山好手施姓男子,確診前幾天曾登百岳夜宿山莊,返家後確診染疫,也有發燒等不適症狀,雖然新冠病毒已經陽轉陰,仍持續發燒、胸悶易喘,來醫院做X光檢查,肺部竟出現嚴重實質性浸潤,經持續治療,住院10天後獲得改善。 許人文說,這2名病患都沒有慢性疾病與免疫力低下病史,起初懷疑是合併感染「退伍軍人症肺炎」導致病情惡化,已依法定傳染病規定立即通報疾管局檢驗,昆陽單一窗口昨日報告生痰檢驗是陰性,代表2名病患並非感染退伍軍人肺炎症。

Read More

17年前口腔底癌 吞嚥困難檢出喉癌

醫師周昱甫強調,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位在17年前罹患口腔底癌第3期的劉姓病友,日前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趕緊回醫院求診,經檢查為為聲帶腫瘤的喉癌第1期,幸發現得早,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口腔癌是花東第一名癌症,病友確診前大多已出現白斑、紅斑、紅白斑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牙關緊閉、疣狀上皮增生等癌前病變,花蓮慈濟醫院找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指出,病人若能在發現癌前病變症狀時,盡速就醫做口腔黏膜篩檢,切除病灶即可預防癌化。 口腔癌種類有頰黏膜癌、舌癌、唇癌、硬顎癌、舌頭下的口腔底癌、牙齦癌等,周昱甫指出,有9成以上口腔癌病人,因長期嚼食檳榔、抽菸、喝酒,以口腔頰黏膜癌與舌癌居多,且容易再生病變引發第2種癌症;如頰癌病人治療後,再度發生病變時可能為舌癌、食道癌、咽喉癌、肺癌、甚至引發頰癌復發;因此即使第1期5年存活率高達8成,但仍強烈建議病人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輕忽任何病變的可能。 周昱甫表示,口腔癌第1期僅需小型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線治療,不會造成臉部變形;第2期以上腫瘤切除後仍有擴散風險,需追加淋巴結廓清、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期數越高手術切除範圍越大,困難度也越高,甚至須進一步做顏面整形重建手術。 在台灣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是10比1,但在花東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約5比1,周昱甫說,主述症狀大多是口腔裡有腫塊,或潰瘍破皮2週以上,這些都是病人一張嘴就看得到或摸得到,門診進行腫塊切片後就可確診,可惜有些人雖心裡有數,不敢就醫。 研究指出,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28倍,合併抽菸、喝酒、檳榔者更暴增為123倍,周昱甫表示,少數病人是因蛀牙、或配戴不良假牙,口腔黏膜長期摩擦刺激也會造成口腔癌。 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包括住院手術、化療、電療約需3個月的療程,出院返家生活除了要有面對病魔的勇氣外,還有食衣住行等生活起居上的無所適從及無力感,有時外觀上還要承受外界的好奇眼光,周昱甫強調,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