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換肝改吃素 他撐到移植

洪先生遵從營養師建議由葷轉素,改善肝昏迷狀況,出院回家休養,等待肝臟移植。(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2歲男子罹患肝病長達30年,等待肝臟移植期間發現蛋白質攝取量太高無法代謝,體內氨濃度過高造成多次肝昏迷。台中慈濟醫院致力於推廣素食,營養師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為病人調整飲食,有效控制住肝腦病變,撐到肝臟移植而重獲新生。 病人洪先生歷經「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3部曲,因肝昏迷多次住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觀察病人氨濃度過高,轉請營養師介入後發現洪先生愛吃魚。鄭主任提醒,「過高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會使肝腦病變惡化。」營養師陳筠涵以植物性飲食為主,搭配病人所需營養設計專屬素食餐食,24小時記錄飲食日誌,調整每日蛋白質及熱量的攝取量,試行半個月後,洪先生身體顯著改善,出院回家休養,等待肝臟移植。 洪先生(中)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回診時與主治醫師鄭紹彬主任(右)合影。(記者徐義雄攝) 氨是造成肝昏迷的主要因素之一,營養師陳筠涵建議肝昏迷病人應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好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改善腸道菌叢,降低腸內有害菌滋生而產生過量的氨。植物性蛋白質含有精胺酸可加速代謝氨,含硫胺基酸比例較低,代謝後較不易引起肝性腦病變。 洪先生出院後持續堅持少葷多素飲食,遵從醫師和營養師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和豆類,限制攝取肉類和高脂肪食物,確保蛋白質與熱量來源均衡。健康飲食提供足夠營養減輕肝臟負擔,未再出現肝腦病變,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一個半月後,洪先生等到適合的大愛肝臟捐贈,鄭紹彬主任帶領醫療團隊執行長達10小時的移植手術,病人重獲新的人生。 洪先生肝昏迷危急時,鄭紹彬曾評估家屬活體捐贈,意外查出要捐肝救父的女兒肝臟長了8公分腫瘤,緊急手術切除。孝女欲捐肝救父反而先被救,洪先生改變飲食爭取到時間,鄭紹彬覺得因緣不可思議。肝臟移植救了洪先生一命,也挽回他愛女的健康。

Read More

白內障開刀 新型超音波手術不需等水晶體夠熟

新營醫院眼科醫師郭怡君擁有豐富的超音波手術經驗,吸引粉絲患者從台南市東區開車四小時到新營找她求診。(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不少老一輩長者聽信「白內障開刀,要等水晶體夠熟」的觀念,不過新的小切口超音波手術傷口小,視力恢復快,不需要等水晶體夠熟。新營醫院眼科醫師郭怡君就有豐富的超音波手術經驗,吸引不少粉絲患者遠從台南市東區開車四小時到新營找她求診。 一名六十一歲的余姓患者因第一次散瞳後出車禍,從此不敢看眼科。但糖尿病加速了白內障跟引起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於是鼓起勇氣來就醫。經郭怡君醫師治療後,開心表示眼睛變明亮了,並發現原來家裡很漂亮,不用重新裝潢。 郭怡君表示,白內障是水晶體混濁導致阻礙光線進入視網膜的疾病,白內障是漸進性,初期並不會發覺明顯的視力減弱,因此不易被察覺。當視力模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應考慮手術,不建議將白內障放「成熟」了,才來接受傳統的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最常見發生在年長者,其症狀為視力減退、單眼產生雙重影像、夜晚駕車時產生眩光或閱讀困難、易流淚、顏色變的昏暗不豔。初期以眼鏡改善視力、藥水保養;中後期則建議採水晶體置換手術治療。小切口超音波傷口小、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小、不需住院、視力恢復快、手術成功率高、降低感染機率、術後視力品質佳。 她提醒民眾,日常可透過血糖控制、避免類固醇藥物、避免抽菸及避免紫外線直接照射預防白內障,亦可補充眼睛健康保健食品,如葉黃素、維他命A、胡蘿蔔素、蝦紅素、深海魚油、亞麻仁油、維他命C、維他命B群、葉酸等。

Read More

藥物殘留 豬肉 鴨蛋 午仔魚 烏骨雞 各1不合格

3、4月監測結果公布 屏東縣午仔魚被驗出殘留還原型孔雀綠。(記者毛莉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9日公布3、4月禽畜水產品藥物監測抽驗結果,台南市新營區立曜企業社販售之豬肉土黴素超標,另新北市雙河蛋行之鴨蛋、屏東縣里港鄉農會生鮮超市鮮魚午仔魚、台中萬客什鍋國安店烏骨雞等藥物殘留不合格,食藥署依法對4家業者各裁處3萬元罰款。 食藥署指出,3、4月份計抽驗包括進口商、批發市場、盤商、傳統市場、餐廳及各大賣場與超市等場所等,禽畜水產品動物用藥殘留1,177件,其中4件檢出動物用藥殘留與規定不符,總合格率99.7%;禽畜產品農藥殘留總計檢驗133件,均與規定相符,總合格率100.0%。 4件不合格者,分別是,台南市新營區立曜企業社的豬肉,各被檢出土黴素超標,經查其供貨來源為雲林縣明昌肉品行,雲林縣政府已明昌肉品裁處在案。另外,台中市萬客什鍋國安店的烏骨雞被檢出抗生素三甲氧芐氨嘧啶超標,新北市雙河蛋行所販售的鴨蛋驗出不得檢出的藥物飼料添加劑乃卡巴精,屏東縣里港鄉農會生鮮超市的鮮魚午仔魚則是驗出同樣不得檢出的還原型孔雀綠。 食藥署指出,檢出不合格產品除由轄管地方政府衛生局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不得販售,亦即時通知農政機關落實源頭管理,並依法處以3萬罰款。

Read More

腫瘤穿破胸壁 68歲婦三陰性乳癌

影像顯示腫瘤明顯侵襲胸壁,且造成開放性傷口。(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8歲陳小姐因左側乳房巨大腫瘤穿破胸壁,不僅流血還發出惡臭,到醫院急診,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經電腦斷層檢查、病理組織切片,發現為第4期「三陰性乳癌」。後以抗生素治療完患者感染、敗血症的狀況後,再以化學治療、配合免疫治療雙管齊下,歷經6個月的治療,傷口已完全癒合,無任何不適,目前穩定接受化療、追蹤中。 台北慈濟感染科及一般外科醫師王聖麟表示,乳癌依據癌細胞上特定接受體的表現,可以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二型人類上皮成長因子接受器蛋白過度表現型,若腫瘤細胞3種受體的表現都呈陰性就屬於「三陰性乳癌」。 根據統計,「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15%,而在台灣每年約有2000名新增患者,成因多為遺傳、基因變異,若是家族有乳癌、卵巢癌的病史,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部分「三陰性乳癌」初期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後期則會表現出乳頭出現帶血分泌物、凹陷或表皮發癢、變紅、潰瘍、乳房及腋下出現腫塊。 王聖麟指出,「三陰性乳癌」不同期別的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患者的腫瘤較小且無淋巴結轉移,可利用手術切除腫瘤並搭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而近年來免疫療法的出現,對於腫瘤較大或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可有效縮小腫瘤體積,延緩腫瘤進程。 他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原本就有清除癌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T細胞扮演對抗癌細胞的角色,免疫治療每兩週注射一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T細胞攻擊癌細胞並增強身體細胞功能,防止癌細胞惡化,治療成功率約50%。「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為甲狀腺功能異常、皮疹、搔癢、肝功能異常、疲倦、腹瀉,但對「三陰性乳癌」末期患者有超過兩年的存活機會,大幅提高生活品質。 醫師提醒,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抽菸、喝酒,飲食方面多吃蔬果、減少攝取紅肉,方能減少乳癌纏身,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進行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篩檢,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

Read More

愛滋新確診通報 今年估千例以下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發起7月2號為台灣「U=U Day」,號召友好併團齊響應。(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愛滋患者須大眾共同理解,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增愛滋確診者連續6年下降,今年截至5月底累計408名新確診者,較去年同期下降11%,估今年新個案可望少於千例,是20年來首次,但去除歧視與汙名化,仍是愛滋防治的重要工作。 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表示,HIV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病毒量的高低是傳染力關鍵。 目前國際共識「U=U」(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目前共獲得1,099個國際組織認同。國內自2016年開始推動診斷即刻服藥政策,以達到HIV感染者最好的照護及感染管制的品質。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9成5服藥感染者已達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發起7月2日是台灣「U=U Day」,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年愛滋新確診通報個案逐年下降,去年共有1069名新確診者,以疫情趨勢推估今年應該會出現20年以來首次跌破1000例新確診,數據約落在950至980人之間,算是台灣愛滋防治里程碑;在3.5萬名與愛滋共存的感染者中,約有81%左右維持在「U=U」狀態。 然而,「恐懼」是過去推動愛滋防治的一大障礙,不僅使愛滋偏見難以被翻轉,也使人不願意篩檢,更不願意出來就醫。 羅一鈞說,雖然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優異,但仍需大眾一同理解愛滋,才能朝終結愛滋的目標前進,因此「去除歧視與汙名化仍是愛滋防治的重要工作」,盼持續藉由正確衛教資訊,讓大眾能不再害怕愛滋疾病。

Read More

纖維肌痛症 沒搬重物全身痠痛

罹患纖維肌痛症的武姓越南新住民(右3)在夫婿陪同下分享就醫過程。(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0多歲越南新住民武女士,職業是家庭主婦,因長時間頭痛及睡眠品質不好至高醫神經部就診,醫師另發現她平時除家務外,沒有搬重物等高強度活動,卻有全身筋骨的莫名痠痛及坐立不安的情形,經問診及檢查後,醫師認為她罹患的是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疾病─纖維肌痛症。 高醫黃尚志副院長表示,纖維肌痛症是常見的慢性痠痛,需要積極地就醫和接受合適的治療。 高醫神經部洪志憲醫師表示,在成年人中,約有2至6%的人罹患纖維肌痛症,並以女性為主,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其特徵是長達3個月以上的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著疲勞、失眠和情緒低落,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能。 除疼痛外,多數的病患也會以肌肉筋骨痠痛來表現。由於痠痛的關係,病患的運動耐受性明顯會變差,甚至是一般的工作的勞力活動都受到影響。因此,就會出現「明明沒有在運動,但長時間全身肌肉筋骨都很痠痛」的困擾現象。 洪志憲醫師進一步表示,纖維肌痛症的病理機轉目前仍然不清楚,但纖維肌痛症的痠痛和運動所造成痠痛很不一樣;運動後的痠痛頂多持續出現數天,但纖維肌痛症的痠痛會持續3個月以上,甚至長達數年。市售的消炎口服或外用藥雖然能緩解運動後的痠痛,但對纖維肌痛症卻沒有顯著效果。 洪志憲醫師提醒,高達3到5成的纖維肌痛症患者也常有不寧腿症候群,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痠、麻、漲、癢、痛等不適感,而症狀會因活動或按摩而改善;目前,對於纖維肌痛症和不寧腿的治療雖無法根治,但可藉由藥物作有效的控制並明顯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武女士經治療後,目前痠痛已大幅降低且生活品質得到明顯的改善。

Read More

登國際期刊 RNA干擾腦瘤基因 增效放療

成大跨校跨領域研究團隊開發全新RNA奈米藥物,研究成果登國際頂尖期刊。(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RNA藥物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新星,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楊閎蔚教授與跨校、跨領域團隊,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出以噬菌體為載體,運輸「干擾RNA」到達目標腫瘤,以降低或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之RNA奈米藥物,經動物實驗,可有效阻斷惡性腦癌(膠質母細胞瘤)基因自我修復,增強放射線治療成效。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期刊,並登上期刊封面。 楊閎蔚教授表示,大腦內有「血腦屏障」保護,傳統藥物分子很難穿透,而膠質母細胞瘤又有很強大的基因修復能力。兩大因素造成腦癌治療效果極不理想。隨著生醫技術發展,將奈米粒子當成載具,攜帶藥物穿越血腦屏障,可望提高治療成效。 成大楊閎蔚教授(前排左2)及其研究團隊。 (成大提供) 楊閎蔚指出,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將奈米RNA藥物透過「對流增強輸送」方法,直接遞送至惡性腦瘤中,克服了血腦屏障,結果顯示,能成功阻斷腫瘤細胞DNA修復。團隊又對接受RNA奈米藥物後的惡性腦瘤小鼠照射低劑量的X射線,小鼠的中位存活時間超過60天,僅照射X射線的惡性腦瘤小鼠,中位存活天數只有31天。 楊閎蔚表示,傳統RNA奈米藥物做法繁複,要分別以人工合成RNA、設計載體,再合而為一,過程耗時費力,成本高,而且穩定性不佳。他們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開發在細胞自動生成所需的RNA並直接封裝在噬菌體內部,一步到位的做法,大幅提升RNA的穩定性與效率並降低成本,這也是研究成果獲期刊選為封面故事的重要原因。 楊閎蔚帶領跨校、跨領域團隊,整合成功大學、林口長庚、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成大博士後研究員龎浩翰博士、博士後研究員李南熺、博士候選人許盈培,林口長庚醫院魏國珍醫師、陳品元醫師、博士後研究員黃瓊瑩博士。

Read More

東基「一站式」失智鑑定成效良好 銀髮智慧門診7月正式上路

東基「一站式」失智鑑定、銀髮智慧門診七月正式上路,治療後轉介適合的長照資源。(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抗拒到醫院接受失智鑑定,以輕、中度失智症者最為明顯,甚至有家屬直言「到醫院就像上刑場。」台東基督教醫院試辦「一站式」鑑定流程,只要花半天的時間就能完成相關檢查,大幅減少到院次數;試辦半年成效良好,「銀髮智慧門診」七月正式上路。 醫師黃懷德表示,若家中長輩疑似失智,須先到神經內科或身心科進行失智鑑定,了解腦部退化程度及排除假性失智等因素,才能決定治療方式;並由個管師提供家屬照顧方式,或協助、轉介使用適合的長照資源。 依失智鑑定從掛號看診到看報告,往往要到醫院三、四趟。東基今年一月起針對困難就醫長輩,試辦「一站式」鑑定,每個月約有六至八人使用該項服務。 獨居南迴地區的六十九歲羅阿公出現疑似失智行為,經衛生所轉介,東基個管師聯繫上羅阿公遠嫁外地的女兒,返鄉陪羅阿公就醫檢查,她說「一次完成所有檢查真的好棒。」羅阿公經治療,並參加日間照顧中心活動課程後,情緒暴躁、夜晚睡不好等失智行為減緩。 東基失智共照中心成立二年多來,已收案二百七十二人,以輕度最多。醫師施昱丞指出,失智症又合併精神行為症狀,最讓家屬感到困擾,若能及早確診,極輕度、輕度的病人使用適當藥物,再多參與社區活動,情緒及行為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Read More

女週週攀百岳 體力突變差竟是力弱症上身   

醫師指出,肌力訓練是可預防力弱症的方式之一。(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4歲女性,週週爬百岳,但有段時間開始發現自己竟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便需休息一次,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就醫診察後才知道是「力弱症」作祟!醫師指出,若有步態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等情形,就要留意微力弱症前兆,透過早期發現,能更有效評估預防進一步引發肌少症風險。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共推「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透過健康促進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有效預防慢性病。 總計畫主持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根據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提出「肌少三部曲」,即「力弱-肌少-失能」。 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會有62%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為力弱症,而在力弱症病程中若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將導致骨骼肌重下降、功能流失,下一階段則進入肌少症。經由力弱症發展至肌少症患者約有10%。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記者陳柏翰攝)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指出,由於肌少症難逆轉,近幾年力弱症在臨床上漸被提高關注,建議應早期評估力弱症、延續肌肉能量。此計畫透過AI介入、進行肌力訓練,每日運動,有助降低發展至肌少症風險。 林立峯說明,肌少症的成因很多,包含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非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 早期評估力弱症,能預防後續的肌少與失能,林立峯表示,根據AWGS重新修訂的診斷標準,當手握力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或步態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可能為力弱症。而關於該如何判定為肌少症還是力弱症,需看肌肉量數值定義,當男性小於7kg/m2,女性小於5.7kg/m2,則為肌少症。 邱弘毅呼籲,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問題不能忽視,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高度相關,55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高風險族群,若不注意將導致長者日常生活功能惡化,甚至失能與增加死亡風險。除了日常營養補充,透過正確的運動指引協助預防力弱症,以期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促進國人健康,同時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

Read More

中醫大新竹附醫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啟用

中醫大新竹附醫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啟用,將造福更多病患。(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立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廿九日在院長陳自諒及新竹縣長楊文科等人主持下啟用,楊文科肯定中醫大新竹附醫以智慧醫療守護當地鄉親的健康,此次因竹北氣爆事件,感謝中醫大新竹附醫的協助,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立燒燙傷中心。 陳自諒在啟用儀式頒發感謝獎牌給微矽電子和奕力科技,感謝兩家企業捐贈兩台懸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為病患創造更優質的就醫環境。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係利用大數據及AI技術,應用在內視鏡的全方位檢查、手術及治療。 陳自諒院長(右1)說,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係利用大數據及AI技術,應用在內視鏡的全方位檢查、手術及治療,擴大內視鏡手術的範圍。(記者彭新茹攝) 陳自諒強調,內視鏡中心利用智慧AI助力醫師早期發現病變,一旦病變進入晚期,將無法透過內視鏡進行切除。過去的內視鏡檢查室,僅能夠切除小瘜肉,對於需要手術的病例,內視鏡手術範疇有限,以往由於內視鏡設備都放置在地上,調整位置十分困難,限制內視鏡手術的範圍,新中心配備兩台最新的懸臂系統設置如同正式開刀房,能夠根據病患不同部位的手術需求進行位置調整,以提供多種內視鏡手術給病患. 奕力科技董事長梁公偉表示,中醫大新竹附醫深耕在地近五年,已經成為桃竹竹苗很重要的醫療資源,現在成立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奕力科技很榮幸能夠捐贈院方強化硬體設備,希望造福更多的病人,讓身處科技重鎮的科技人員無後顧之憂。 微矽電子副總經理王志成表示,協助醫院提升醫療資源和服務品質,讓更多的病人得到照顧,是企業應盡的道德與責任,履行ESG的企業經營理念,是微矽電子的使命感,也會持續努力朝此方向做。 內視鏡中心主任范峻維醫師指出,新中心的規劃更為寬敞,保護病患的隱私權,區隔家屬等待區與病患區域,提升病患的就診品質。另外,隨著檢查量及病患數量的增長,檢查室從原本的四間增加為六間,減少排檢等待檢查的時間,無痛麻醉後恢復室的空間也擴大兩倍,讓病患在接受無痛麻醉檢查或手術後,有更安全舒適的空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