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腫痛無力 類風溼性關節炎惹禍

X光顯示病患的手腕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已經出現骨骼異常,腕骨融合、變形。(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6歲的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前往就醫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過高,且手部X光片已發現骨骼結構破壞及變形,手腕動作受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遂替她申請重大傷病證明。經過藥物治療,劉女士病情控制穩當,疼痛改善,發炎指數也恢復正常,目前正常生活。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顏憶寧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當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使本應攻擊外來病菌的自體免疫抗體轉而攻擊自身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發炎,甚至破壞骨骼結構。好發40-60歲中年婦女,少數會在年輕時發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4%,發病原因與基因、抽菸、荷爾蒙雌激素、牙周病、免疫系統失調都有關聯。 顏憶寧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影響手指、手腕關節,被影響初期,關節會有緊繃感、晨間僵硬、腫痛無力,甚至連開門、擰毛巾、拿筆、拿筷子等基本生活技能都無法做到,遲遲未治療,可能造成骨頭侵蝕、肌腱斷裂、關節變形損傷,更甚者可能因自體免疫抗體的攻擊出現肺部纖維化、心包膜炎、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必須及早診治。 顏憶寧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口服類固醇、免疫調節抗風濕藥物、小分子藥物及注射生物製劑,並視關節損傷程度予以關節復健或關節置換手術、肌腱縫補等手術治療。

Read More

中藥補氣+埋線 女半年甩18kg

醫師周書玉表示,以中藥搭配埋線,讓近百公斤女半年減重約18公斤,目前持續治療減重中。(記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2歲張小姐,更年期後體重明顯增加,就診時體重97.6公斤,身高170公分,由於平常食量大,也容易在情緒煩躁時暴飲暴食,求診中醫,醫師透過脈診問診,發現患者屬氣虛夾溼體質,經中藥補氣和埋線,半年來體重減到約80公斤,成功減重約18公斤,目前持續治療減重。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周書玉表示,患者氣虛夾濕體質,腳水腫、容易倦怠,大便軟黏、還有困擾的白帶問題,透過補氣健脾、利水滲溼的防己黃耆湯、苓桂朮甘湯,搭配消食消脂的山楂、荷葉等藥材,成功瘦身,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病症也獲得舒緩。患者也搭配埋線,用可吸收的手術縫合線,透過針頭,把線埋進身體,破壞分解周圍的脂肪細胞,達到瘦身雕塑效果。 周書玉表示,減重減脂,首先飲食要選對食物,並且控制份量、不吃宵夜和減少加工食品。若能配合運動,可以增加代謝,達到加成的效果。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若是睡眠不足,體內的飢餓素容易偏高,容易促進食慾,另外,睡眠不足,瘦素的濃度會降低,而瘦素具有抑制食慾、助燃燒脂肪的作用,若瘦素分泌過少,會增加食慾,減少能量消耗。 周書玉提醒民眾,減重不能貪快,減重成效會因為飲食、運動、生活作息、年齡、肥胖程度等因素而異,一般平均1週減0.5至1公斤是身體比較能調適的、比較不會造成身體不適。

Read More

獨步全球 中山大首創電子病歷加密技術

全球首創電子病歷加密技術,減少國人轉診耗費的經濟與時間成本,中山大學獲國科會最亮成果獎。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當電子病歷上傳雲端交換勢在必行,如何兼顧個人隱私與資安疑慮?國立中山大學「具隱私保護暨安全資料探勘之醫療資料倉儲系統」專案計畫,開發功能性加密技術,全球首創讓快捷式醫療服務互操作資源(FHIR)的醫療數據安全上傳雲端。 這項計畫協助提供安全的醫療數據儲存交換系統,促進電子病歷交換,同步個人醫療數據和病歷,讓醫院與病人雙方皆能降低經濟與時間成本,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辦公室「最亮成果獎」。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工學院院長兼資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俊逸強調,透過此計畫產學研鏈結與合作,實現具隱私保護的聯邦式學習,並將醫療數據雲端化,促進電子病歷交換,減少國人轉診耗費的經濟與時間成本。個人電子健康紀錄平台將個人醫療數據與病歷同步,便於醫師進行精準診斷,提升醫療水準,進而使醫療與照護端互通。此項計畫成果也在CYBERSEC 2023台灣資安大會上展示。 范俊逸主持國科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具隱私保護暨安全資料探勘之醫療資料倉儲系統」,與中山大學醫學科技所教授兼所長莊承鑫、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徐瑞壕與克拉迪,及高榮主治醫師楊宗龍組成跨領域團隊,除了功能性加密技術,協助醫療數據安全上傳雲端,發布含隱私保護機制的FHIR實作指引標準文件,不僅提供安全醫療數據儲存交換系統,讓醫院能將數據上傳至公有雲、降低維護成本,並開放數據促進醫療產業發展,切合衛福部推動醫療IT發展的電子病歷上傳雲端和FHIR兩大主軸。

Read More

子癇前症兩度胎死 婦驚險產女娃

醫師汪世強說,該婦女孕期這段時間,他的心情也是七上八下,然而當母女均安時,終於有了苦盡甘來的感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女子曾因子癇前症併妊娠糖尿病,2次的懷孕都在20多週胎死腹中,第2次的懷孕甚至引發中風造成肢體有些不靈活,因此被醫學中心警告不可以再懷孕了,否則性命可能不保,不料5年後她竟又懷孕,並表示觀音佛祖指示她要給澄清醫院婦產科醫師汪世強產檢、接生,也在千般危險下順利產下健康女嬰,母女均安。 該名孕婦到澄清醫院婦產科醫師汪世強門診時,已懷孕10週、體重89公斤,她含淚拜託醫師一定要讓她的孩子平安生下來。 她說,由於前兩次懷孕都胎死腹中,且差點沒命,她也死了再懷孕的心,因此領養了親戚的小女孩,知道該女孩當初是由汪世強醫師接生的,如今小女孩也5歲了,懷著想為小女孩找個伴,以及自己也想再有個孩子的期望,她跟先生隱瞞著家人又懷孕,雖然高興又感到恐懼。 汪世強表示,他聽完該孕婦的述說後有點頭皮發麻,倒不是因為觀音佛祖請她來求診這麼玄的事,而是她初診的血壓就高達186∕105的危險狀態,加上又有尿蛋白及糖尿病,直讓他背脊陣陣發涼,這是非常典型的產婦子癇前症併妊娠糖尿病,在母親或胎兒任一方一有問題時就必需馬上處理,一旦錯過時機都可能造成母、嬰或母嬰雙傷亡。 經過4個半月戰戰兢兢的體重、血壓、血糖控制、胎兒監視,在孕期30週多,孕婦血壓有時會飆升到200mmHg,體重暴漲到106公斤,雙腿腫到走路都很困難。 孕婦子癇前症前兩次懷孕都胎死腹中,千般危險下產下健康女嬰,母女均安。(記者陳金龍攝) 由於情況有所危急,汪世強醫師要求該孕婦立即住院治療、觀察。在住院第2天胎兒的各項檢查,呈現胎兒窘迫的趨勢,再加上母體開始出現無法平躺、喘、頭痛、血壓居高不下等症狀,實驗室檢驗也出現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等危相,於是決定緊急剖腹產,在當日生下1280公克女嬰。小寶寶在加護病房治療近2個月後出院,體重2515公克。媽媽也在產後1個禮拜出院,目前母女均無出現不良後遺症。 汪世強指出,子癇前症是婦產科常見的高危險妊娠,常在懷孕20週後出現,20週前就出現的相對更為危險,不僅會傷害母親與胎兒,也可能對母體腎臟、肝臟與腦造成與損害,也是胎兒出生時體重過輕、早產以及胎死腹中等併發症的重要成因,還可能進展成有致命危險的子癇症,會造成痙攣、昏迷、甚至死亡。

Read More

重口味又嗜甜 減重逆轉糖尿病

醫師吳崇榮說,體重控制與飲食是預防及治療糖尿病舉足輕重的一環。(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35歲的何小姐平日飲食喜好鹹辣重口味,吃精緻甜點,體重達到90公斤,健康檢查結果空腹血糖值達120mg/gL,糖化血色素超過6.5%,已達到第2型糖尿病標準,在醫師建議下減重,藉由飲食調控及運動,6個月順利減重11公斤,血糖值、血壓值明顯降低,呼吸睡眠中止症也有顯著改善,衛教師指引持續減重,希望可以不用再服藥也能控制血糖。 嘉榮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崇榮表示,當體重過重時,脂肪細胞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幫助人體減少進食量,此時若不忌口繼續攝取大量碳水或高油食物,使胰臟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維持血糖穩定,持續加重胰臟負荷,最終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第2型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患在接受傳統型藥物,例如降血糖藥或胰島素等治療時,常有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若病患持續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會使血糖控制更失調、新陳代謝更惡化。因此「體重控制」向來是預防及治療糖尿病舉足輕重的一環。 醫師說,預防及治療糖尿病的「體重控制」,除了藥物輔助以外,也能透過「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來達成。在飲食方面,避免油炸煎烤、精緻高糖的食品,多攝取低脂肪或大豆類優質蛋白質、高纖食物。此外,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慢跑、快走、太極拳、騎單車及游泳等有氧運動,只要持之以恆地進行體重控制,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及衛教,可以有很大機率逆襲糖尿病,拿回身體自主權。

Read More

童過敏鼻炎睡不好 雷射針灸緩解

中醫師莊照宇示範以雷射針灸緩解患者鼻炎症狀。(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歲王小弟有過敏性鼻炎家族史,上小學後,早上常噴嚏連連,合併清水狀鼻涕,也不時搓揉眼鼻。夜間平躺易鼻塞、張口呼吸,影響睡眠品質,總抱怨沒睡飽,上課注意力難集中。因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效果難持久且有鼻咽乾燥副作用,轉至中醫求診,經中藥加雷射針灸治療1個月,症狀明顯控制少復發。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莊照宇表示,王小弟來到診間檢查鼻腔,發現其下鼻甲因長期發炎而肥大,屬第2級;咽部也因鼻水倒流而發紅。過敏性鼻炎是台灣兒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疾患,隨著空氣汙染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盛行率逐年攀升。症狀可能出現反覆噴嚏、流鼻水、鼻塞、眼鼻癢等,常影響小朋友的睡眠品質、學習專注力,甚至生長發育;也較易感冒,不時合併鼻竇炎、中耳炎等,藥品常不離身。 莊照宇說,針對兒童過敏性鼻炎,除了緩解症狀,也會考量孩童是否合併感染或特定生活環境、飲食誘發等因素。過敏性鼻炎合併症很多,若是慢性難治的,也可能配合鼻竇X光檢查,評估是否合併鼻竇炎或腺樣體腫大。中醫診治過敏性鼻炎尤其重視肺、脾的調理;若合併鼻塞涕黃黏、下鼻甲肥大、腺樣體腫,則需配合通竅、清熱散結的藥物。診治兒科患者,醫師更需定期追蹤其生長發育,確保未因過敏症狀而影響小朋友的營養吸收及神經內分泌運作。 他說,針對鼻塞等症狀,也會衛教小朋友或家長針對臉部的印堂、鼻通、迎香穴,及頸部的風池穴作按摩,改善頭面部氣血循環,暢通鼻道。中藥也可配合無痛雷射針灸,透過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從四肢的合谷、列缺、血海、足三里、飛揚等穴位切入,通暢經絡,調解過敏體質,也可預防反覆感冒。

Read More

魚湯誘發乾癬 抓到掉屑流血

中醫治療患者下肢乾癬3個月後已改善,與治療前明顯對照。(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28歲蔡小姐從小就是易過敏體質,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病史,經常感到鼻子癢、眼睛癢、皮膚癢,目前在北部工作,因罹患乾癬雖有用類固醇治療,但狀況時好時壞。最近連假回台南,喝了一碗巷口的魚湯後,皮膚嚴重過敏,出現大面積皮疹,求診中醫,治療3個月後,皮膚搔癢、脫屑、抓搔流血的狀況已緩解改善。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楊茲甯說,蔡小姐初次到診時,患處發紅、覆蓋白灰色厚屑、且因難以忍受的搔癢而抓破表皮,造成流血、流出組織液,幾乎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中醫根據皮膚外觀色澤型態、自覺症狀、舌象、脈象、病程進展,將乾癬概分作血熱型(進行期)、血燥型(消退期)跟血瘀型(靜止期)3類,蔡小姐則屬偏向血熱型。 他說,中醫選用紫草根、牡丹皮、土茯苓…等清熱涼血解毒藥方治療;而發病時間一久則會進入耗傷陰血、肌膚失養的血燥型,甚至氣血鬱阻的血瘀型,治療方針會調整成養血潤燥及活血化瘀,常用藥物為玄參、熟地黃、丹參…等;若為消退期及靜止期時,患處乾燥搔癢難忍,治療時間也將拉長,患者需要更多的耐心來配合調理。因此,中醫是針對患者不同的病程,給予適合的藥方調養。 楊茲甯指出,根據WHO統計乾癬的好發年齡層呈雙峰型,易出現在20-30歲的年輕人和50-60歲中老年身上。乾癬屬於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與諸多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存有共病的關係,雖然沒有傳染性,卻有反覆發作,難以根治的特性。抽菸、喝酒、魚腥發物,這類食品大多咸寒而腥,辛辣重口味的飲食,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潮濕的生活環境,都可能誘發乾癬或導致病情加重。

Read More

男跳躍受傷 內視鏡修補阿基里斯腱

手術前的核磁共振顯示阿基里斯腱完全斷裂。(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42歲王姓男子在一場羽毛球比賽當中,一次漂亮的跳躍擊球,著地時突然「啪」的一聲,右腳跟出現劇烈疼痛無法行走。家人帶他到骨科檢查,初步的X光檢查並未看到骨折,再接受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右腳的阿基里斯腱斷裂。所幸經「內視鏡微創阿基里斯腱修補手術」治療,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經過3個月的調整式踝護具保護和復健,王先生已經重回球場再戰英姿。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葉文凌(右)、大里仁愛醫院醫師洪俊宇(左)聯手合力進行「內視鏡微創阿基里斯腱修補手術」治療。 (記者徐義雄攝) 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長黃贊文說,阿基里斯腱位於小腿後側連接在腳跟,又稱跟腱,俗稱腳筋。阿基里斯腱雖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但是在距離跟骨附著點的4至8公分處是身體循環最差之處。阿基里斯腱必須承受身體在日常生活、工作及運動時的巨大力量,往往會在此處發生斷裂。在一般中年運動員和高強度運動員如前NBA球員黑曼巴Kobe Bryant、現任的NBA球員死神Kevin Durant以及台灣的「亞洲貓王」體操選手唐嘉鴻就曾深受其害。 手術後的超音波顯示阿基里斯腱癒合良好。(記者徐義雄翻攝) 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醫師洪俊宇和林口長庚醫院醫師葉文凌合作替這名患者進行「內視鏡微創阿基里斯腱修補手術」。洪俊宇表示,阿基里斯腱撕裂傷其實是一個微小傷害加慢性退化累積的過程。阿基里斯腱斷裂過去是以非手術的保守治療為主,保守治療的併發症及阿基里斯腱再斷裂的發生率太高。傳統手術需切開一個長長的傷口將阿基里斯腱縫合,且切開手術會破壞到阿基里斯腱血液循環,以及負責提供生長細胞的腱膜,傳統手術大約有10%至30%的傷口併發症。 洪俊宇醫師呼籲,運動時記得熱身及收操,民眾若有發生腳跟持續疼痛而無法繼續運動,千萬別以為只要冰敷就好。(記者徐義雄攝) 葉文凌指出,「內視鏡微創阿基里斯腱修補手術」不只是手術傷口小,最重要的是保留幹細胞、殘存血管和負責提供生長細胞的腱膜,約3分之2的患者可用門診手術的方式治療不必住院,目前執行超過300例,平均癒合時間為3.8個月,無重大傷口併發症。手術後穿著護具及拿拐杖保護並開始進行復健治療後,可恢復正常的生活和運動。

Read More

中藥複方新用 改善中風行為障礙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誠珍(左2)團隊,優化傳統中藥複方「六味地黃丸」加入枸杞子,改良新用PM012經動物實驗證實可改善中風運動障礙,22日舉行記者會說明;中國醫大教授陳玉芳(左)、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右2)、國衛院博士後研究員吳國任(右)等人出席。(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傳統中藥方也能老藥新用,國衛院22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與「六味地黃丸」相近的中藥複方PM012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證實可有效治療缺血性中風,研究成果也於今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PLoS ONE》。將與韓國合作進行人體試驗,力拚希望能5年內有新藥問世。 腦中風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在台灣每年新增超過3萬名病患,其中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患者的比例占了腦中風病患的一半以上。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誠珍表示,腦中風患者因為大腦中樞受損,除了其神經細胞受損所造成的功能障礙,還會影響周邊神經系統的運作,是國人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而曾罹患腦中風的患者在5年內再次發生腦中風的機率約30%,且後遺症比第一次還要嚴重,死亡率進一步提高至25%。 劉誠珍的團隊在離體細胞實驗中進一步發現,六味地黃丸加味方,除原有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加上對修復黏膜有幫助的枸杞子等藥材萃取的中藥複方PM012,經小鼠實驗證實,明顯減少腦梗塞面積,改善腦中風引起的行為障礙。 劉誠珍指出,目前唯一核准治療腦中風的血栓溶解劑,除了受限於治療發病3小時內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之外,使用上還有諸多限制,且已受損的神經細胞與周邊組織無法恢復,但研究團隊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鑑定,發現PM012含有能抗發炎、抗凋亡和抗內質網壓力功能的芍藥苷和5-羥甲基糠醛 (5-HMF) 成分,具有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 不過,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吳國任強調,該中藥複方PM012雖然脫胎自「六味地黃丸」,但成分比例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吃「六味地黃丸」就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建議民眾仍須依照醫師建議用藥。

Read More

家長注意!腸病毒好發期來襲 護理師傳授「5招預防」保護孩子健康

腸病毒傳染的途徑多為糞口、飛沫或是接觸傳染,常見症狀包含發燒、食慾不振,以及嘴巴、舌頭、手腳、屁股長水泡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每年約4-5月開始,腸病毒就開始蠢蠢欲動,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護理科護理師劉慧馨提到,每到好發季節,往往就會在病房看到許多病童,曾經有位腸病毒病童嘴唇泛紅,手掌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泡,口內又有多處白點及黏膜破損,根本無法好好進食,令人相當心疼。 罹患腸病毒常讓家中孩子無法好好的進食、吞嚥,且水泡、黏膜破損等更是讓人疼痛不已。除了心疼孩子的狀況,家長也要懂得幫助他們一起對抗腸病毒!劉慧馨護理師帶民眾認識腸病毒,並學會面對及預防腸病毒的方法,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努力。 了解傳染途徑、症狀 「這些」重症前兆盡速就醫 腸病毒傳染的途徑多為糞口、飛沫或是接觸傳染,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而感染,劉慧馨護理師表示,發病時在喉嚨、腸道與糞便都可檢驗出病毒,潛伏期為2-10天,發病後的1週內傳染力最高,病毒可以持續數週之久,平均病程為3-5天。 常見症狀包含發燒、食慾不振,以及嘴巴、舌頭、手腳、屁股長水泡等。劉慧馨護理師提醒,由於5歲以下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一旦出現以下重症前兆,應盡速至醫院求治,掌握治療時機,包含: 肢體無力麻痺 嗜睡 意識不清 活動力不佳 肌躍型抽搐(全身肢體突發性顫抖,類似受到驚嚇的動作) 持續嘔吐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腸病毒如何居家照護? 有哪些預防方法? 腸病毒感染症治療採支持性療法(如退燒、止咳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不過,劉慧馨護理師表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要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可參考以下預防方法: 返家或進食前,須確實並且正確的洗手,回到家中落實「洗手、洗臉、換衣服」,把病毒阻絕在家門外。 兒童玩具需常常清洗,並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 掌握四大原則─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便能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不容易受到腸病毒的侵害。 落實生病不上課、讓病童多休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劉慧馨護理師提醒,洗手應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濕洗,不要只用對腸病毒殺菌效果不佳的乾洗手液或酒精消毒,而家裡清潔則應使用漂白水以「漂白水1:清水99」稀釋,這樣才能有效地殺死病菌達到預防效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