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怕用藥! 膽固醇偏高多年更要治療

醫師藍亦倉說,很多病人經過飲食、運動衛教,減重、戒菸等,膽固醇數值很快就降到標準值內,且慢慢減低藥物,甚至停藥。(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藍亦倉醫師表示,很多病人健康檢查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認為膽固醇偏高已多年,且無身體不適的感受,就忽視未去治療,但其實膽固醇偏高多年,反而更應該治療。 藍亦倉醫師指出,因當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時,會導致動脈硬化和膽固醇斑塊,進而導致嚴重的腦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另亦有研究顯示,若青少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時,就會開始產生動脈硬化,且會隨著指數持續過高越來越嚴重,相當於血管提早老化、退化,所以膽固醇偏高越多年,對於心血管的健康威脅越大。 藍亦倉醫師說,血液當中的膽固醇僅不到三分之一係來自飲食攝取,換言之,很多人的膽固醇偏高並非單純是飲食造成,所以就算減少食用動物性脂肪、油炸類等食物,還是有可能膽固醇偏高。排除其他身體疾病導致的次發性膽固醇過高,大多數的膽固醇偏高是來自於內生性的膽固醇,歸咎於遺傳和體質性因素,故建議民眾若已努力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膽固醇的食物攝取,但膽固醇仍居高不下,應定期到門診抽血,追蹤指數的變化。 藍亦倉醫師解釋,很多民眾害怕服用三高藥物就無法停藥,需要一輩子依賴藥物才能控制,但高血脂的藥物不會有上癮、無法斷藥的依賴性,有很多病人經過飲食、運動衛教,加上開始減重、戒菸等良好生活習慣建立後,膽固醇數值很快就降到標準值內,且有慢慢減低藥物,甚至停藥的案例。 藍亦倉醫師提醒,檢查報告若膽固醇(血脂肪)出現紅字時,應到家醫科門診諮詢,若醫師評估需要服藥,也不要排斥用藥,記得規則服藥後,定期回診、追蹤數據,並與醫師充分討論用藥的狀況及如何調整藥物,切勿認為一切正常就自行斷藥,也沒有定期回診,反而容易錯失三高初期良好控制的時機。

Read More

中山附醫研究證實 HPV疫苗可預防新冠降死亡率

中山附醫副院長魏正宗指出透過大數據觀察性研究,發現子宮頸癌疫苗可減少新冠病毒感染率、住院率及死亡率。(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23日發表研究證實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可預防新冠肺炎病毒,減少18%的感染率及74%死亡率,預防感染、中重症及死亡的效果良好,而且在亞洲族群及氣喘病人的保護效果更顯著,疫苗保護力可持續3年,該研究也在本月初刊登於於頂尖期刊《藥物學》(Drugs)。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魏正宗指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已證實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例如菜花、肛門癌、口腔癌的發生率,並且很少副作用,經過這次研究也發現該疫苗對預防新冠肺炎也有不錯的效果。 魏正宗說,此次研究方法採用TriNetX美國電子病歷數據庫,納入57584名接種HPV疫苗的婦女,並與從未接種HPV疫苗的對照組進行傾向分數配對年紀、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及共病之後,進行比較,分析109至111年新冠肺炎發病率、住院率及死亡率的風險。 魏正宗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接種HPV疫苗的人,1年內感染新冠病毒顯著減少18%,接種後1至2年仍可減少11%,保護力可持續3年。 魏正宗說,HPV疫苗接種者的住院率及死亡風險也顯著降低,其中接種HPV疫苗後的90天、180天、1年內的死亡風險,可減少74%、68%、67.5%。進一步分層分析發現,保護效果在亞洲族群及氣喘病人更顯著。

Read More

呼氣一氧化氮檢測 正確診斷氣喘

新北市議員陳啟能(右三)、李倩萍(左二)昨媒合台信建設機構捐贈新北聯醫「體外反搏」。(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氣喘為國人常見的疾病,發生率正逐年增加。很多民眾可能因未被正確診斷而不知道罹患氣喘,致真正接受完善治療的民眾只有「冰山一角」。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疑似氣喘患者可透過呼氣一氧化氮檢測,可精準的評估與管理治療氣喘疾病。 何謂氣喘?氣喘是一種因慢性氣道發炎導致的氣道阻塞,反覆產生因喘鳴、呼吸短促、胸悶及咳嗽等症狀,通常在半夜及清晨時症狀較為明顯。 鄭世隆醫師示,過去診斷與評估氣喘疾病,多數依靠臨床病史、肺功能及抽血檢測等來了解氣喘過敏變化;但對於呼吸道本身的發炎狀況,卻一直沒有很精準的檢測來評估過敏發炎的嚴重程度。 他指出,人類呼氣中含有一氧化氮(NO)的研究首先被發表在1991年,之後陸續有許多文章相繼發表,而一氧化氮檢測屬於非侵入性的即時檢測技術,可透過快速檢測呼氣一氧化氮 ,讓臨床醫師能夠客觀的評估氣道發炎。 迄今FeNO儀器已在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廣泛檢測超過300名病人,更能精準的評估氣喘病人氣道過敏發炎的情形,更有效率的管理氣喘病人的用藥及個人化管控,經過一氧化氮的檢測,氣喘病人的良好控制率逐年提升,生活品質也顯著進步,更重要的是,氣喘急性發作率更是大大降低。

Read More

新冠升溫 高風險場所不脫罩

COVID-19疫情進入第4波流行,疾管署23日預估約6月底達疫情高峰,醫療機構口罩規定維持。圖為台大醫院出入民眾配戴口罩。(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3日表示,新冠疫情有升溫現象,上週平均每日新增204例本土染疫併發症個案,目前口罩令持續只在醫療、醫事、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強制佩戴,其他長照機構則改列為建議佩戴。另為催種疫苗各地方亦將自5月24日起提供500元衛教品,鼓勵長者踴躍接種。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第4波新冠疫情還在燒,預估到6月達高峰,上週平均每日新增本土染疫併發症個案,比起前一週增加逾3成,且單日中重症個案破200。另變異株檢測方面,本土個案中XBB已經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且其中還有16例大角星(XBB.1.16)。 郭宏偉表示,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3,447例,其中1,703例(約49%)未打滿3劑疫苗,1,184例(約34%)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新增死亡個案中,92%具慢性病史、67%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 郭宏偉表示,綜合病例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處於上升階段,須持續監測。 近4週變異株監測,XBB(48%)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為BA.2.75 (45%)及BQ.1(5%),XBB占比已超過BA.2.75且持續上升,目前兩者共同流行,須密切觀察。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因應近期新疫情有升溫現象,針對醫療機構、醫事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高感染傳播風險場所,以及保護脆弱族群人員健康,自5月31日起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並維持裁罰規定,其他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救護車,則改列為建議佩戴口罩。室內場所、室內空間,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

Read More

花慈兒保醫療中心獲SNQ認證

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獲得生策會第25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於107年在全台成立7個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花蓮慈濟醫院當時承接花蓮、台東兩縣市,連結花東兩地社政與醫療網絡合作。隔年正式納入小兒部組織編制「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並以跨部門、跨網絡合作模式、自行研發兒虐教材、深入社區、跨醫療網絡合作、青少年議題的專長與服務等6大特色,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第25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花蓮地方法院二十三位法官到花蓮慈院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參訪,張雲傑主任負責兒科加護病房驗傷示範。(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兒保醫療中心主任張雲傑表示,透過兒少保護通報數據分析,結合院內兒少保護通報服務流程及兒科醫師經驗,於108年首次推出「居家安全簡易親職諮詢服務」,持續推動之下,協助花蓮縣政府減少167件兒少保護調查案件。在急診由護理師提供即時的居家安全衛教諮詢,體現服務的可近性,讓這些意外事件兒少家長們印象深刻,也使意外事件的再發生率因而下降,是台灣兒保醫療中心首創的特色服務。 兒保醫療中心守護東部弱勢兒少,花蓮慈院為花檢驗傷採證「概括囑託」的委託單位,共有8位協助醫師獲頒感謝狀。此外,張雲傑主任獲聘為花蓮縣兒少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並榮獲保護服務工作最高榮譽「第八屆紫絲帶獎—新銳獎」肯定。

Read More

大甲李綜合猴痘疫苗開打 施打2劑保護力近9成

大甲李綜合醫院加入猴痘疫苗接種行列,二十二日首次施打疫苗,醫師指疫苗施打的優先對象,以和確診者有性接觸外,民眾應該減少出入高風險場所,落實自我防護。(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灣接連出現猴痘本土病例,台中市個案數也逐漸增多,避免疫情擴大延燒,第3階段疫苗接種即起開打,大甲李綜合醫院加入猴痘疫苗接種行列,醫院皮膚科主任陳世倫醫師表示,雖然猴痘傳播對象較侷限,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但是民眾也要落實自我防護,可網路預約施打疫苗,依文獻資料,打2劑保護力近9成。 大甲李綜合醫院猴痘疫苗施打時間的為每週一下午2時、每週三上午11時共兩個時段,必須要進行預約,22日首度在院內施打疫苗。陳世倫說,疫苗施打的優先對象,以和確診者有性接觸、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為重點族群,疫苗接種劑數共2劑,第2劑間隔須至少達4週以上,若曾接種天花疫苗者,以接種1劑為原則。 由於每週均出現猴痘本土疫情,疫情持續延燒,陳世倫表示,目前台灣猴痘疫情以親密接觸為主,相對比較侷限,若有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也可能感染,依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染疫者大部分是沒有打疫苗的族群,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至8成的保護力。

Read More

新北聯醫獲贈體外反搏設備

台信建設機構陳副總裁捐贈新北聯醫「體外反搏」,由院長項正川代表受贈並致贈感謝狀。(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人口老化和速食生活型態造成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代謝疾病日漸盛行,為讓更多新北市民享有更好的醫療服務,新北市議員陳啟能、李倩萍共同媒合台信建設機構23日捐贈「體外反搏」給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由院長項正川代表受贈並致贈感謝狀。 新北市議員陳啟能表示,心臟血管疾病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前3名,本次媒合社會資源,捐贈體外反搏,透過結合善心的力量,盼為新北市民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李倩萍議員表示,近年猝死新聞時有所聞,心肺功能的日常保養跟復健引起高度重視,透過媒合資源捐贈「體外反搏」,希望能造福在地民眾。 新北聯醫心臟內科醫師陳立威表示,體外反搏簡稱EECP,是一種以非侵入性的機械輔助循環裝置,病人需躺在特製醫療床上分別在小腿、大腿和臀腹部綁上特製氣囊套,配合心電圖在心臟舒張早期,氣囊由遠至近依序加壓,驅動下肢血液向主動脈返流以壓力褲配合心跳做下肢擠壓,可提高主動脈舒張壓,減低主動脈收縮壓,改善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 陳立威指出,標準療程類似復健,每次1小時、1週5次、持續7週,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結構及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及促進血管側枝循環形成等優點,提供另一種和藥物及介入性治療相輔相成的選擇。

Read More

新竹臺大分院攜手國研醫材創會聯盟廠商媒合交流會 打造精準健康產業聚落

新竹台大分院攜手國研醫材創會聯盟廠商媒合交流會,打造精準健康產業聚落,讓台灣生醫產業升級。(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精準健康,被視為未來10年台灣最有機會的新興產業。為配合國家政策,推動生醫產業,由國研院儀科中心與新竹台大分院主辦,及竹科、中科管理局合力協辦國研醫材創價聯盟廠商媒合交流會,日前於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舉行,期望共同打造精準健康產業聚落。 國研院表示,為橋接臨床醫學與產業技術合作,今年已經是第3年舉辦國研醫材創會聯盟廠商媒合交流會,繼前兩年陸續衍生實質合作計畫後,今年由3大園區內所推薦之群曜醫電、長聖國際生技、康聚醫學科技、智遊科技、炳碩生醫五家廠商進行案例分享,交流討論熱烈,希冀攜手為生醫創新生態體系與園區聚落發展貢獻心力。 國研院儀科中心潘正堂主任表示,「產研醫團結合作大量大!」自2021年國研院儀科中心與新竹台大分院、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簽訂合作備忘錄後,為加速精準健康產業的鏈結,即主動出擊,期待透由儀科中心完整的生醫核心設施及量能提供予國內高階醫材廠商,以加速醫療器材創新發展,提升我國醫療品牌的能量度。相信未來在產研醫的攜手努力下,必能讓台灣生醫產業升級,擴大經濟效益,朝向更多元、強勁的發展前進。 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率領醫院骨科部、消化內科、心臟內外科、胸腔內外科、婦產科、老年醫學部、家醫部、精神醫學部、醫學研究部等50位主治醫師全程參加,一同與廠商在臨床需求與技術優化進行深度交流,希冀從中加速廠商與醫療臨床端之串接。 余忠仁指出,新竹台大分院可以提供生技產業與醫療合作的場域, 進行轉譯醫學與臨床試驗,藉此整合台灣生醫產業,提升醫療技術,培育卓越生醫人才。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王永壯表示,跨園區推動台灣精準健康產業鏈,是三大科學園區管理局努力的方向,新竹臺大分院為目前唯一位處科學園區的教學醫院,如能藉此串接台灣生醫產業優勢能力,定有助加速新創及推動產值躍升。

Read More

手腕腫痛無力 類風溼性關節炎惹禍

X光顯示病患的手腕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已經出現骨骼異常,腕骨融合、變形。(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6歲的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前往就醫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過高,且手部X光片已發現骨骼結構破壞及變形,手腕動作受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遂替她申請重大傷病證明。經過藥物治療,劉女士病情控制穩當,疼痛改善,發炎指數也恢復正常,目前正常生活。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顏憶寧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當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使本應攻擊外來病菌的自體免疫抗體轉而攻擊自身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發炎,甚至破壞骨骼結構。好發40-60歲中年婦女,少數會在年輕時發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4%,發病原因與基因、抽菸、荷爾蒙雌激素、牙周病、免疫系統失調都有關聯。 顏憶寧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影響手指、手腕關節,被影響初期,關節會有緊繃感、晨間僵硬、腫痛無力,甚至連開門、擰毛巾、拿筆、拿筷子等基本生活技能都無法做到,遲遲未治療,可能造成骨頭侵蝕、肌腱斷裂、關節變形損傷,更甚者可能因自體免疫抗體的攻擊出現肺部纖維化、心包膜炎、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必須及早診治。 顏憶寧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口服類固醇、免疫調節抗風濕藥物、小分子藥物及注射生物製劑,並視關節損傷程度予以關節復健或關節置換手術、肌腱縫補等手術治療。

Read More

中藥補氣+埋線 女半年甩18kg

醫師周書玉表示,以中藥搭配埋線,讓近百公斤女半年減重約18公斤,目前持續治療減重中。(記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2歲張小姐,更年期後體重明顯增加,就診時體重97.6公斤,身高170公分,由於平常食量大,也容易在情緒煩躁時暴飲暴食,求診中醫,醫師透過脈診問診,發現患者屬氣虛夾溼體質,經中藥補氣和埋線,半年來體重減到約80公斤,成功減重約18公斤,目前持續治療減重。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周書玉表示,患者氣虛夾濕體質,腳水腫、容易倦怠,大便軟黏、還有困擾的白帶問題,透過補氣健脾、利水滲溼的防己黃耆湯、苓桂朮甘湯,搭配消食消脂的山楂、荷葉等藥材,成功瘦身,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病症也獲得舒緩。患者也搭配埋線,用可吸收的手術縫合線,透過針頭,把線埋進身體,破壞分解周圍的脂肪細胞,達到瘦身雕塑效果。 周書玉表示,減重減脂,首先飲食要選對食物,並且控制份量、不吃宵夜和減少加工食品。若能配合運動,可以增加代謝,達到加成的效果。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若是睡眠不足,體內的飢餓素容易偏高,容易促進食慾,另外,睡眠不足,瘦素的濃度會降低,而瘦素具有抑制食慾、助燃燒脂肪的作用,若瘦素分泌過少,會增加食慾,減少能量消耗。 周書玉提醒民眾,減重不能貪快,減重成效會因為飲食、運動、生活作息、年齡、肥胖程度等因素而異,一般平均1週減0.5至1公斤是身體比較能調適的、比較不會造成身體不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