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狂冒紅疹 竟是帶狀疱疹

女子感染COVID-19第2天脖子長紅疹,診斷為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帶狀疱疹,經口服抗病毒藥物跟藥膏治療10天恢復。(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7歲潘姓女子在COVID-19確診期間咳嗽、喉嚨痛不舒服,第2天脖子長紅疹,以為被蚊子叮咬,但不會癢,反而隱約感到神經又刺又痛,晚上睡覺也十分折騰。就醫診斷為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帶狀疱疹,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跟藥膏10天治療後恢復。 烏日林新醫院家醫科主任游惟勝表示,帶狀疱疹好發於50歲以上以及免疫力低下族群,並非單純是年長者才會得到的疾病。如果年輕族群平常有作息混亂、缺乏營養或壓力大,當帶狀疱疹病毒潛藏在神經節裡面,又剛好感染新冠病毒時,就會趁身體免疫系統失衡時伺機發作,開始侵犯神經節造成局部神經疼痛,皮膚也會出現水泡紅疹,通常發生在單側呈長條狀分布,也就是俗稱的「皮蛇」。 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期刊指出,50歲以上的民眾若是曾罹患COVID-19,相較未感染者有15%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疾管署研究報告也顯示,國人罹患帶狀疱疹機率為32.2%。帶狀疱疹可能會發生在從頭到腳任何部位,除了長在身體軀幹造成皮膚紅疹水泡合併酸痛,長在眼睛可能引起視力受損,出現在耳朵可能引起聽力受損;如果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恐會惡化成大小便失禁。 游惟勝建議,發現身體有不明紅疹水泡合併神經痛,尤其近期感染COVID-19的民眾,都是屬於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建議到家醫科或感染科由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僅可避免紅疹水泡繼續蔓延,更能降低帶狀疱疹病毒的副作用,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另外,可由醫師進行風險評估與需求安排施打自費疫苗,共需接種2劑,保護效果高達9成,可擁有至少10年的保護力。

Read More

血癌復發 CAR-T細胞治療清零

三總完成首例成人CAR-T治療「清零癌細胞」。(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0多歲張姓男子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成功後卻復發;經CAR-T細胞治療成功清零癌細胞,感謝醫療團隊讓有機會陪女兒長大。 三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小孩子,但治癒率很高,12歲以下幾乎可以達到85%至90%治癒率。然而,超過30歲以上成人就屬於高危險群,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高劑量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傳統標準治療方式是先以化療方式緩解並尋找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但若移植後又復發,就會變成棘手難題。 陳宇欽說,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基因治療藥物,取自於病人的自體T細胞,於體外經由基因轉殖技術加以修飾並擴增培養後,使T細胞上表達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體蛋白,可精準有效的毒殺癌細胞。 張男2019年因為頸部淋巴腺腫大被診斷出罹患前B細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順利配對到骨髓移植卻復發,成為三總第1個以CAR-T細胞治療成人血癌成功清零癌細胞個案。 陳宇欽說,CAR-T細胞治療成功率約8成,雖然並非人人適用,但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復發的病人而言卻是一線生機。前三總共收案6名,其中4例成效良好、2例效果不佳。

Read More

中高齡防骨鬆 3式運動存骨本

第1式「登階運動」。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體型高瘦的62歲陳女士長期慢性腰痛及雙膝痠軟,身高也比年輕時矮了好多。因關節僵硬就醫,檢查發現除了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外;經抽驗血糖、血壓及骨密度等檢查後,確定同時患有骨質疏鬆症。 物理治療師趙尹菁表示,包括飲食、運動及避免跌倒,均能避免因骨鬆致身體不適。飲食上,首重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可多補充牛奶、乳製品及小魚乾等鈣含量高的食物;每星期至少2次,在上午10點~下午3點曬太陽5~30分鐘。 第2式「扶牆運動」。 趙尹菁表示,規律的運動不僅能增加肌力、平衡能力,並且減少跌倒的風險,尤其負重運動可以刺激造骨細胞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趙尹菁示範3式運動,藉由足夠的承重、負重或阻力的訓練,有效刺激骨密生長。 「登階運動」,藉由階梯與扶手,單腳輪流連續上下重覆動作,回復體能。可視個人情況稍作休息,或增加階梯高度與連續登階時間,來增加訓練難度。持續踩踏3分鐘,可同時訓練大腿前側及後側肌力。 第3式「進階版單腳墊腳尖向上」。(記者王正平翻攝) 「扶牆運動」,雙手與肩同寬,手指放鬆,手肘微微朝向地面,背部與下肢成一直線,眼睛直視前方,身體慢慢向前壓,感受背部夾緊,動作要慢。一次15下、做3組,可訓練胸肌、上背及肩夾肌肉。 「進階版單腳墊腳尖向上」,雙手與肩同寬,手指放鬆,手輕扶牆面,背部與下肢成一直線,眼睛直視前方,一腳抬離地面,做單腳墊腳尖。一次15下、做3組,可訓練小腿肌。

Read More

成醫磁吸式面罩智能止血帶2專利 提升照護品質

成醫護理部副主任王維芳(右)說明「智能止血帶」的用法。(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研發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智能止血帶2項專利,前者連續兩年獲得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及精進獎,目前已申請美國臨時案專利;後者已取得台灣新型專利及技轉,並於110年第五屆台灣醫療科技展獲得醫療機構及民眾高度肯定,普遍被使用於長照機構及居家照護。 成醫護理部副主任王維芳指出,為了保護病人皮膚,傳統呼吸面罩會使用紗布鋪墊減壓,但因紗布易潮濕髒汙而需經常更換,增加病人困擾及材料負荷;使用減壓貼片雖可防止壓傷,但仍無法解決綁帶壓傷耳部及面罩滑落的狀況。 她說,「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首創以磁吸式設計取代傳統彈性綁帶的固定面罩方式,避免綁帶造成的壓(擦)傷、減輕面罩導致的壓迫點,不僅方便使用且縮短操作時間,可預防壓傷和提升病人舒適度。 另外,使用止血帶加壓止血時,若未及時拆除持續加壓血管,會造成嚴重水泡及阻礙血液循環的意外;「智能止血帶」具備聲訊及光訊號提醒移除。 王維芳說,護理師以人為本,時時都在關心、解決、改善民眾健康照護的問題,不僅做好健康照護的守護者,也處處發揮創意,應用科技及智慧守護民眾,不只滿足病人需求及解決臨床痛點問題,也更提升病人的照護品質。

Read More

腹脹沒食慾 暴瘦翁揪癌王

醫師郭欣瑜說,若有長期腹痛、腹脹、黃疸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要盡快就醫檢查。(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名7旬阿公腹脹、食慾不振,體型消瘦逾月;就醫檢出胰臟癌,接受化療及後續手術治療中。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郭欣瑜3月開始從成大醫院支援門診,4月中旬有1名70餘歲住永康的阿公在門診稱,最近1、2個月因腹脹、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就診。經電腦斷層掃描並完成相關抽血及影像學檢查,結合影像學與臨床症狀、診斷為胰臟癌。 考量病人年齡較大且病況複雜,透過郭綜合與成醫兩院合作模式,轉診至成醫接受進一步切片、胰臟癌化學治療及後續手術治療。病人相當滿意這樣的安排,並因此可及早診斷治療,且可接受後續根除性治療的機會。 郭欣瑜表示,胰臟癌素有「癌王」的封號,因其惡性度高,早期不易被發現,及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往往診斷時已是晚期或轉移。胰臟癌早期大部分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若有長期腹痛、腹脹,腫瘤壓迫總膽管造成黃疸,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合併急性膽囊炎、胰臟炎或糖尿病,以及不明原因腹瀉應迅速就醫,以期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Read More

甲狀腺癌內視鏡手術 不留疤

甲狀腺癌傳統手術會在頸部外觀留下約3~6公分的傷口。(恩主公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5月24日是世界甲狀腺日。罹患甲狀腺良性腫瘤的王小姐,疫情期間連續3年沒有回診,日前經超音波影像顯示其腫瘤從0.6公分長大到1.2公分,穿刺結果由良性轉為惡性,需手術切除。為了不想在脖子留下疤痕,選擇進行甲狀腺內視鏡手術,術後不僅恢復狀況良好,外觀上完全看不到手術疤痕。 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彥嘉表示,甲狀腺癌預後狀況非常好,大部分患者在術後遵從醫囑並定期回診追蹤,可以長期存活且不影響正常生活。 醫師陳彥嘉表示,若甲狀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可疑結節,安排穿刺檢查能確定是否為惡性。 (記者吳瀛洲攝) 陳彥嘉表示,甲狀腺是喉嚨底部靠近氣管的腺體,位於喉結下方、胸骨上方,分為左側和右側。當甲狀腺的正常細胞變成異常細胞並失控不停生長時,就會形成甲狀腺癌;因為女性的內分泌系統比男性複雜與敏感,好發族群又以35~45歲女性為主。 陳彥嘉表示,甲狀腺癌初期症狀和感冒相似,不易發現且容易被忽視,患者可能會出現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不止、呼吸不順等症狀,通常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可疑的結節,安排穿刺檢查後就能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手術切除甲狀腺是治療甲狀腺癌最主要的方式。陳彥嘉指出,傳統手術會在頸部劃開約6公分的切口,術後會留下疤痕;如果病灶沒有大幅轉移到淋巴結,且周圍構造沒有過度沾黏,可以選擇甲狀腺內視鏡手術,方式分為經口與經乳暈加腋下,前者的切口在下牙齦,最不影響外觀;後者會在乳暈及腋下各有約0.5~1公分的傷口,醫師可將傷口隱藏在乳暈邊緣及腋下皮膚的皺褶內,在完全恢復後也幾乎看不到。

Read More

新型帶狀疱疹疫苗 免疫不全可打

醫師嚴珮嘉指出,新上市的「欣剋疹」帶狀疱疹疫苗具有適用層面廣、保護力高且保護時間長等優點。(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患者會長出水泡性皮疹伴隨神經性的刺痛、癢、燒灼感,疼痛程度甚至超過女性分娩。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嚴珮嘉提醒,帶狀疱疹的預防甚於治療,透過施打疫苗能有效避免皮蛇上身,高齡、罹患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及有相關病史者等高危險群更應主動接種。 嚴珮嘉表示,帶狀疱疹雖不會傳染,但治療不易、難以完全根除,疼痛嚴重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從疹子產生到結痂至少7~10日,完全癒合更要半個月~1個月。 據美國疾管署統計,約有1成~1成8帶狀疱疹患者於皮疹退掉後持續疼痛,疼痛期程達1個月~3個月以上。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導致,水痘一般一生只會發作一次,人體獲得抗體後病毒就會潛伏於神經節中;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降低,病毒便會再次活化。根據統計,感染過VZV的成年人,有超過3成的人會罹患帶狀疱疹。 目前有2種帶狀疱疹疫苗,包括上市較久的「伏帶疹」活性減毒疫苗,及新上市「欣剋疹」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欣剋疹能應用於18~49歲風險族群乃至80歲以上都具高度保護力,亦能適用於免疫不全對象,長時間保護力也較優,惟注射後局部不適較明顯、需施打2劑,且價格較高。

Read More

A肝疫苗專案進口2千劑 毒玉米未流入市面

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說明好市多A肝莓果處理進度。(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食藥署24日公布好市多莓果事件最新處理進度,目前累計回收約5.6萬公斤、這週無新增陽性案件;因應近期A肝疫苗需求增加,將專案進口2000劑,預計6月到貨。 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說明,截至23日,好市多各分店回收科克蘭冷凍莓果產品總計5萬6065.97公斤,包括科克蘭冷凍綜合莓2萬5750.19公斤、科克蘭冷凍草莓2751.97公斤、科克蘭冷凍藍莓2萬7563.81公斤。 莓果事件帶動民眾接種A肝疫苗意願。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國內A型肝炎疫苗共有2家業者,近期因需求增加,目前自費疫苗皆控貨供應中,至於公費小兒A肝疫苗供應正常。 另外,美國進口玉米被驗出嘔吐毒素,約50萬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沒有流入市面。食藥署表示,這是首批美國進口玉米違規,近5年來針對市面上玉米產品抽驗累計96件均合格。

Read More

張上淳:第4波疫情估1個月下降

COVID-19疫情進入第4波流行,台大副校長、感染科醫師張上淳預估1個月時間會自然下降。(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進入第4波流行,感染科專家張上淳說,預估1個月時間會自然下降,但醫療院所的口罩鬆綁恐怕沒有這麼快。 COVID-19疫情進入第4波流行,疾管署預估約6月底達疫情高峰,醫療機構口罩規定維持;31日起,救護車、榮民之家等場所口罩令鬆綁,改為建議佩戴。 台大副校長、感染科醫師張上淳表示,觀察很多國家COVID-19疫情都是一波又一波,如今隨國內防疫措施持續放鬆中,本來就預期難免還是會有一波疫情。 張上淳表示,現在主要監測中重症或併發症個案,目前也確實看到比較小波上升,這跟整體民眾在許多場合都比較放鬆有關,且仍有一定比例的年長者、脆弱族群的疫苗接種率不夠理想,一旦感染就可能出現中重症。呼籲還沒有接種COVID-19疫苗或者沒有接種滿3劑疫苗的民眾踴躍施打。 張上淳指出,依照過往經驗,疫情到達一個程度後就自然下降,預估差不多1個月左右時間;目前看來第4波疫情尚沒有太打亂國內鬆綁的腳步,只要疫苗接種率夠高,本來考慮連醫院都不必強制戴口罩,這一點現在看來恐怕無法這麼快。 張上淳進一步說明,醫療院所的口罩禁令能不能解禁,只在於口罩從強制改為建議佩戴;即使不再強制佩戴,還是要等到全球變化的狀況都非常平穩才改成建議佩戴,畢竟從過去SARS經驗,醫院還是保持較高警戒跟措施,對醫護跟病人還是有不錯保護作用。

Read More

員榮醫院與全球傷口管理網絡協會到偏鄉義診

員榮醫療體系高壓氧暨傷口治療中心主任鄭文昌(左)為偏鄉民眾義診。(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與全球傷口管理網絡協會,關懷偏鄉民眾健康,特地前往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達瑪巒部落,舉辦傷口治療巡迴義診活動,為部落民眾免費測量血糖、血壓、體脂肪和糖尿病足檢查,還送給參加的患者傷口護理包,有基本傷口護理用品,有近百名患者、家屬受惠。 全球傷口管理網絡協會理事長、員榮醫療體系高壓氧暨傷口治療中心主任鄭文昌表示,山區就醫不便,特別是因糖尿病造成足部傷口不易癒合,疼痛不適,此次義診對足部有傷口問題患者,提供相關照護諮詢,並提供個別化建議。 鄭文昌說,全球傷口管理網絡協會與員榮醫院,一直致力於推動傷口管理和照護,提高傷口護理水平,義診的目的教導民眾學習如何照護傷口、預防感染和促進傷口癒合,並幫助更多人學習正確的傷口照護,減少不便和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鄭文昌自二0一七年起發起「好咖逗陣」活動,其中之一含義是治療照護病患的腳,共同走下去,他表示已在員榮醫院實現,要擴大照護好每個人的腳,一起「好腳逗陣走」。期望透過義診,延續「好腳逗陣走」的理念,關愛每個人的腳,讓腳的旅程更持久、更遠。 協會秘書長黃怡靜表示,這次義診活動是協會成員辛勞的結晶,他們熱心地獻出時間和專業知識,希望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最好的傷口治療和照護。他們的努力將幫助更多人改善傷口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