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國際護師節 花蓮慈院長廊之光開幕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國際護師節表揚大會」。(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十二日舉辦「國際護師節表揚大會」及「護理之光長廊」揭幕儀式。今年國際護師節主題是「有護理師,才有未來」,除了感恩全年無休而且二十四小時陪伴守護病人的護理同仁;護理部團隊加場捐血活動募愛心,邀院內同仁、鄉親一起挽袖捐血,慶祝護師節。 在這個屬於護理師的節日,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陳培榕、護理委員會主委章淑娟、慈濟大學護理系教授張美娟等人也到大廳,為護理部主管、臨床同仁,獻上誠摯的祝福。 林俊龍表示,醫病之間需仰賴護理人員傳遞關懷與愛,這分專業需要長時間訓練與堅持、並有利社會國家,感恩護理同仁的付出,祝福同仁在照護專業堅持不懈,得到成就感。 林欣榮院長說,這幾年來,花蓮慈院護理同仁要照顧的難症、重症、癌症病人越來越多,還要承擔宜花東護理教育,甚至創新研發「智慧藥箱」推廣到全臺灣、美國「消費電子展」,這些都是護理團隊的專業表現。 今年有一百一十五位護理師獲表揚,獲選「護理,為人生加分」的五位護理師,除了在臨床上發揮所長外,也樂與夥伴分享在生活上的其他專長。其中,外科加護病房科護理師林怡岑,除了出版專科護理師執照考暨臨床實務參考書,輔導超過四千多名考生取得執照外,也積極的為弱勢、偏鄉兒勸募各種物資與聖誕禮物。 花蓮慈院護理長廊之光揭牌,印尼慈濟醫院來臺外訓護理師也參與盛會,共享護理師的榮耀。(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縣護理師護士公會為全縣所有的護理人員準備貼心小禮物「舒眠枕」,護理部則準備「快速無線充電滑鼠版」,希望讓護理同仁下班後可以安心睡覺,並祝福寫報告更有效率。

Read More

一千個日子充滿汗水與淚水 台東馬偕表揚優良護理師

因疫情一千個日子來充滿汗水與淚水,台東馬偕今年的優良護理師表揚特別有意義。(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因疫情三年未公開辦理國際護師節表揚活動,十二日台東馬偕醫院的優良護理師表揚特別有意義,當選今年優良護理師的徐意惠,原單位因疫情需要改為COVID-19專責病房,這三年也是她支援最多單位也體會最深的日子,她說「身為護理人員,當病患需要我,我還怕什麼呢?」 台東馬偕今年除徐意惠,也表揚李淑娟、邱舒靖、賴慧如、柯宜萱、葉書秀、黃琬庭等優良護理師,每位都是在護理的崗位上,盡忠職守力求成長,都是病患傷病中的小天使。 護理部主任曾令君細數這一千個日子中的點點滴滴,充滿汗水與淚水,也充滿恩典與成果。她特別提到疫情爆發後,讓她最感動的是護理人員都沒提離職,展現全院同心合一的團結力,共同經歷這段艱辛歲月。 尤其疫情緊張人人自危時,護理師擔任戶外篩檢工作,冒著染疫危險也責無旁貸。也特別感謝各地為他們加油打氣的善心人士,捐物資捐食物,讓他們有往前衝的動力。 阿美族的公益咖啡師蔡雲熙也以手沖香醇咖啡,在國際護師節前一天趕到台東馬偕慰勞所有護理師,讓大家暫時卸下沉重的工作,享受那愛中的芬芳。統一超商東偕店也一如往年,贈送代表純潔奉獻的海芋二百給護理師們,由院長王功亮院長等一一送到護理師手中。

Read More

子癲前症 爸媽喜抱早產兒

豐原醫院兒科醫師黃伃(右2)與寶寶全家合照,爸爸媽媽感謝醫護細心照料。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80年次張姓孕婦,懷孕32週時在家中暈厥不醒、眼球上吊及流口水,被家人發現後緊急送往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急診室觀察時突然臉色發黑、四肢 抽搐且口吐白沫,本身因妊娠高血壓已確診子癲前症;所謂子癲前症是因為胎盤功能失調所引起,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常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 醫師評估後,採取緊急剖腹產,早產兒出生時全身發紺癱軟,體重僅1420公克,入住小兒加護病房密切觀察,住院期間必須依靠鼻式呼吸器來維持生命徵象,藉由口胃管灌食及靜脈注射補充營養。 醫療團隊的細心呵護,住院大約兩個月的時間,總算盼來返家日,出院當天早產兒體重已將近2500公克。媽媽表示,「黃伃醫師及護理人員們對寶寶的照顧,讓他能平安長大」,全家幸福洋溢地與主治醫師及病嬰室護理長合影。 俗諺說:「手抱孩兒時,才知父母恩」,寶寶因早產住院而未能與父母肌膚接觸,寶寶雙滿月回診的當天,豐原醫院病嬰室的護理師們送上精心準備的彌月禮,一包包母乳袋中裝滿著米粒,加總的重量剛剛好1420公克,與寶寶出生體重相同,為的是讓父母感受他出生時的分量,一圓孩子誕生時無法抱在懷裡的遺憾。  

Read More

免疫力低下恐中鏢 沒被貓抓 女童也得貓抓病

王小妹右手肘內側有明顯腫塊突起,微紅腫脹按壓會有疼痛感。(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貓咪軟萌可愛是許多人的療癒夥伴,但貓咪身上可能帶有細菌和寄生蟲,若傳染到人體身上將造成健康危機。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門診收治一名8歲王姓女童,沒有被貓咪抓咬傷,卻感染到大多是由被貓咪抓咬後才可能引起的「貓抓病」,此病一般成人輕症可自癒,但對於幼童、老年人與免疫低下的族群可能造成威脅。 王小妹右手肘內側有明顯腫塊突起,呈現微紅腫脹且逐漸疼痛多日,媽媽見狀愈來愈覺得不對勁,在這之前她一向健康,近期沒有運動過度或受傷的情形,便帶到光田醫院兒科門診進行診療,此外,王媽媽也注意到王小妹的中指指節與手掌內側各有一個微小傷口,略像是昆蟲蚊蟲叮咬過痕跡,很擔心腫塊與傷口是否有關聯。 王小妹中指指節與手掌內側各有一個微小傷口。(記者陳金龍翻攝) 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江國樑詢問王媽媽家族相關病史,以及王小妹是否曾接觸過貓狗,或家中是否有養寵物,王媽媽表示家中的確有養貓,且王小妹的爸爸曾在1個多月前因為被貓咬傷引發「貓抓病」,導致腋下淋巴炎與膿瘍並住院接受治療,但王小妹妹並沒有被貓抓咬到,因此不以為意。 江國樑指出,王小妹妹手肘患部有明顯腫塊,並且有疼痛腫脹與輕微發熱,且白血球與急性反應蛋白輕微偏高,王小妹雖然沒有被貓咪直接咬傷,但疑似家中環境餘留貓蚤,而貓蚤是細菌的宿主,王小妹遭受到貓蚤叮咬而細菌感染,由病癥判定為「貓抓病」。住院期間給予靜脈注射與口服抗生素治療,疼痛與不適感明顯消失,腫塊縮小不再有壓痛感,住院4天後病況穩定出院。 江國樑提醒貓奴們要留意「貓抓病」,此病雖不常見,且大多數人可自癒,但對於幼童、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差的成人,有造成局部性淋巴腺病變、全身性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威脅,並注意幼童與寵物互動玩耍之後,要留意身上是否有傷口,若後續有化膿腫塊等現象,應至門診檢查。 此外,貓抓病在感染痊癒後不會永久免疫,可能反覆感染,建議民眾家中有養貓,又同時有幼童與老年人,更應定期為愛貓修剪指甲除蚤,加強環境清潔,避免感染貓抓病。

Read More

中風肌力訓練 彈力帶運動幫上忙

腦中風患者的復健─以彈力帶進行上肢患側訓練示範。(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11日帶領腦中風病友聯誼會病友進行肌力訓練;復健科醫師呂學智表示,腦中風病人常會有患側肌肉張力增加的問題,導致做動作困難、肢體難以控制,若病人學會正確使用由彈力帶輔助運動,可幫助引導出很好的伸展運動、提升動作品質。 呂學智指出,中風病人患側與下肢無力的居家伸展動作為:1、熱身與伸展:選擇一條輕磅數、較低阻力、寬度較寬的彈力帶,能夠幫助即將訓練的目標肌肉達到預先充血、肌肉激活與關節預熱,大幅度減少受傷機率。 2、坐在椅子上,將彈力帶一側綁握在椅腳支撐處,另一側以綁或勾握的方式勾住手掌虎口處,手臂帶動手掌逐漸向上,做出側彎的牽拉運動動作,每天可分為早中晚各做10下,每一次牽拉停留時間約10秒,抬高的強度以個人體力調整。 腦中風患者的復健─以彈力帶進行下肢患側訓練示範。(記者吳瀛洲攝) 3、將彈力帶以環繞的方式,先圈住小腿處再綁在椅腳上,之後以大腿股四頭肌出力帶動小腿向上,每天可分為早中晚各做30下,每一次牽拉停留時間約10秒,抬高的強度以個人體力調整。

Read More

泌尿系統微創手術 出血少恢復快

柳營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王脩仁,介紹泌尿系統進階微創手術設備軟式輸尿管鏡。(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微創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和併發症,柳營奇美醫院11日就微創手術在泌尿系統疾病的運用,介紹該院攝護腺雷射手術、軟式輸尿管鏡、腹腔鏡疝氣手術、包皮槍等進階微創手術設備,共通點是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感低,提供患者新選擇。 柳營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王脩仁表示,攝護腺肥大甚至是攝護腺癌,是中老年男性是常見健康問題,初期攝護腺肥大可透過藥物改善,如成效不好經手術治療;過去治療攝護腺肥大症,多採取經尿道用內視鏡電刀一片片將攝護腺刮除,缺點是出血多、恢復慢、不適合高齡患者,也有術後尿失禁、陽痿等副作用。近年來「攝護腺雷射手術」採雷射切割氣化同時加上止血,出血少,安全性高,術後可快速拔除尿管,減少疼痛感及血尿,成為傳統電刀刮除術以外的新選擇。 他表示,南部地區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是結石好發季節;近10年發展微創「軟式輸尿管鏡」技術,以精密可彎折至270度的內視鏡,從尿道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高功率雷射及取石網,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結石也能擊碎;相較傳統的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優勢是無傷口、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感低,術後隔天可出院。 疝氣手術是是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腹腔鏡疝氣修補術」不需破壞鼠蹊部之肌肉與筋膜,可減少手術創傷和疼痛,可由同一傷口修補兩側疝氣,復發型疝氣也可避開之前手術造成粘黏部位,術後傷口小、恢復快、術後隔天即可出院。 傳統包皮手術需30分鐘以上時間,採環狀切除法較容易出血,也容易感覺疼痛;「包皮槍」是一種新型手術器械,在切除多餘包皮的同時,將釘子釘入並止血縫合,縮短手術時間,術後疼痛感較低、組織不易腫脹瘀青、復原較快、切口較美觀平整。

Read More

腰痠背痛=老化? 可能是肌肉流失

高醫「肌少症」衛教展覽,提供民眾用1分鐘的時間,就可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幫助民眾聰明「養肌」。(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女性是家庭的健康守護者,但卻容易忽略自身健康問題,高醫老年醫學科主任方姿蓉以腰痠背痛舉例,許多民眾會將其輕視為老化、更年期結果,但事實上,很可能與肌肉流失有關;家醫科李純瑩主任指出,有1成的女性有肌肉流失的困擾,民眾除培養運動增加生成肌肉的刺激外,胃口不佳或是工作繁忙者,建議使用均衡營養品效率補充熱量,確保體內有足夠的原料製造肌肉。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家庭醫學科與老年醫學科11日起在啟川大樓大廳舉辦「肌少症」衛教展覽,提醒各年齡層民眾及早開始累積養老「肌」金的重要性,展期至25日。 該展邀請藝人任賢齊現「聲」邀請民眾,用1分鐘的時間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幫助各年齡層的民眾聰明「養肌」的關鍵。鼓勵民眾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肌肉健康,並主動溝通、建立其攝取營養的觀念。 方姿蓉提及,國人普遍關注骨質流失議題,但卻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健康議題──肌肉流失風險;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就會快速流失,而這樣的情況在女性身上可能會更為嚴重。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 。 她說,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情況就可能發生,跌倒、骨折、臥床等情況也可能接踵而來,一旦民眾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在床上度過,不只影響本人生活品質,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無形增加經濟及心力上的負擔。 李純瑩指出,改善肌肉流失,運動固然重要,但透過日常飲食或均衡營養品攝取足夠的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同樣重要。 為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營養攝取,李純瑩主任列舉4大關鍵營養如下,1、每日每公斤30大卡的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2、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3、多元攝取維生素、礦物質;4、每日善用均衡營養品補齊營養缺口。

Read More

糖友免疫受損 應接種4大疫苗

糖友免疫力不足,醫師提醒,應積極接種疫苗,加強保護。(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且因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糖所導致的免疫功能受損,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的高風險族群,醫師提醒糖友,積極接種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流感及新冠疫苗4大疫苗,可以直接防止疾病的發生、減少住院率,也可避免因感染而影響血糖控制。 台灣是亞洲地區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歷經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建立臨床指引工作小組,提醒應築起感染性疾病防護罩,積極接種預防、提升免疫力。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長期是台灣十大死因第5名,每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數字,甚至超過新生兒出生人口。當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時,導致免疫功能受損,將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唯有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才能有效避免感染發生。 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表示,隨著年齡增長,成人的免疫力逐年下降,不同年齡層都有其建議施打的疫苗,透過提高疫苗的接種率,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就像建立起一道防護牆,阻斷病毒於社區中傳播蔓延,不僅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也同時可減少額外的健保負擔費用。 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指出,新版指引明確建議糖尿病族群應施打流感疫苗、帶狀疱疹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及新冠疫苗等4種重要疫苗。  其中,據國外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新冠染疫者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將增加15%-20%,而糖尿病患者族群產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是高於非糖尿病族群約1.5倍,且可能會增加63%的住院機率,因此須格外關注此類疾病並及早注射疫苗以獲得保護力。

Read More

三餐缺少蛋白質 翁得肌少症

雙和醫院劉燦宏醫師示範肌少症的簡易自我測量,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分環扣。(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府社會局攜手揚生慈善基金會11日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吸引8百多名長者參加;基金會鼓勵推動自癒力,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外加人際關係,希望讓每人老後都有個優雅的晚美人生。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表示,面對高齡老化的時代,基金會提倡自癒力,希望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特別藉由「春聚」邀請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以「提升肌力、遠離疼痛」為題,讓大家了解老年的身心變化,以為因應。 新北市府社會局攜手揚生慈善基金會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吸引8百多名長者參與心靈饗宴。(記者吳瀛洲攝) 醫師劉燦宏表示,老人有十大常見症狀,包括肌少症、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老年憂鬱等;他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在寒流中竟然沒蓋被子,因為家人買了厚重棉被,但棉被滑下去他無力拉上來,因為父親三餐習慣青菜小粥,加個豆腐乳,缺少蛋白質攝取,久而久之便產生肌少症,造成肌肉無力。 劉燦宏表示,60歲以上不要隨便減重,因為可能不是減到脂肪,而是減到肌肉。他提供一個簡易的自我測量,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分環扣,如果完全扣住甚至還有空隙,代表肌少症;而要減少肌少症,建議三餐飲食要「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分量,外加運動必須有速度和強度,最好到酸、喘、發汗的程度。他強調肌耐力是用進廢退,必須時常運動練習。

Read More

疫後熟齡揚生春聚許晚美人生 醫生提醒營養飲食外加強度運動

疫情解封後 新北市社會局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 吸引800多位長者參加。(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疫情解封後,新北市社會局於11日下午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吸引800多位長者參加。副市長劉和然表示,新北市老年人口已經超過69萬人,占比超過17%,市府長期推動動健康,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推動自癒力,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外加人際關係,期許每人老後都有個優雅的晚美人生。 副市長劉和然表示 新北市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7% 市府推動動健康 與揚生慈善基金會提倡自癒力 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外加人際關係 期許每人老後都有個優雅的晚美人生。(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表示,疫情三年,讓大家都有重新活過來的感覺。面對高齡老化的時代,基金會提倡自癒力,希望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因此特別藉由「春聚」,邀請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以「提升肌力、遠離疼痛」為題,讓大家瞭解老年的身心變化,以為因應。 劉燦宏醫師指出,老人有十大常見症狀,包含肌少症、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老年憂鬱…等。他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在寒流中竟然沒蓋被子,因為家人買了厚重棉被,但溜下去他無力拉上來,因為父親三餐習慣青菜小粥,加個豆腐乳,缺少蛋白質攝取,久而久之便產生肌少症,造成肌肉無力。 劉燦宏醫師提醒,60歲以上不要隨便減重,因為可能不是減到脂肪,而是減到肌肉。他提供一個簡易的自我測量,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份環扣,如果完全扣住甚至還有空隙,代表肌少症;而要減少肌少症,建議三餐飲食要「豆魚蛋肉一掌心」的份量,外加運動必須有速度和強度,最好到酸、喘、發汗的程度。他強調肌耐力是用進廢退,因此必須時常運動練習。 劉燦宏醫師示範是否肌少症的自我測量 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份環扣。(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社會局副局長吳淑芳表示,為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新北市推動健康七力,培訓種子教師,辦理銀色奇肌班課程,深入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和銀髮俱樂部帶領長輩一起動健康。 「春聚」活動中,知名舞蹈家吳義芳還帶領大家透過簡易舞蹈動作,自然舒緩關節與脊椎,體悟身心合一的流動。南方二重唱並帶來動不動就說愛我、海裡來的沙等經典民歌,讓大家徜徉在春暖花開、新生歡聚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