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智聞人丹野智文 分享失智者的生命歷程

丹野智文鼓勵失智患者,只要還能工作找到職缺,讓生命與失智共生。(記者黃志炫攝) 記者黃志炫/台中報導 失智症非老年人專有的疾病!全台約有一萬三千人在年輕時就因各種原因導致失智症。為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年輕型失智症,讓失智者也能在職場發光發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首次與台中市失智共照中心─中山附醫合作,邀請日本失智聞人丹野智文來台,以「我依然走在我記憶中的美好──失智者的生命歷程分享」為題進行講座,吸引了百名醫護人員及關心失智症的民眾到場聆聽,丹野智文鼓勵患者們,只要還能工作,就能找到職缺,讓生命與失智共生,而非遺憾人生。 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劉秀貞分署長表示,為協助年輕型失智者穩定在職場中就業,分署提供「職務再設計」的服務,透過職務再設計補助及專業諮詢輔導等措施,有效協助"身心障礙者"克服工作障礙,增進其工作效能,並結合專業機構、團體及相關單位,積極開拓就業機會、排除工作障礙,促進身心障礙者順利就業。這項服務無須身心障礙證明,只要經醫療院所診斷為失智症者,就能向各縣市政府勞工局處申請職務再設計,由專家協助提供工作調整建議及評估是否有補助輔具的需求,一同創造失智友善的工作職場。 丹野智文來自日本宮城縣,三十九歲時確診阿茲海默年輕型失智症,如今已歷經九個年頭,他在講座中表示,失智者可能會害怕給別人添麻煩,漸漸放棄想做的事,進而影響心理狀態。在他們身邊的不論是長照人員、就服員還是家屬,正確的做法不是完全不讓他做,也不是全部讓他自己去做,而是成為工作夥伴,傾聽失智者的聲音並給予協助,讓失智症患者經歷失敗還能自信行動,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進程。 丹野智文特別感謝自己的公司,因為公司覺得只要他能工作,就能找到他可以做的工作,因為記憶力逐漸變差,他從原本的業務銷售調整為行政事務工作,雖然會很焦慮,但他想要的是認同而非同情,所以他開始用2本筆記本,一本記工作的作業程序,一本記錄自己要做的事及完成進度,也獲得公司社長及同仁的鼓勵與協助,至今的他每天精神奕奕地上班,持續在職場上奮鬥。

Read More

健康飲食百百種 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這樣吃」早逝風險少20%

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在有許多種健康飲食模式,想要靠吃來讓自己長壽到底該怎麼做呢?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 此外,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教授胡丙長(Frank Hu)也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健康飲食的時機永遠不會太晚,而且可以嘗試不同的健康飲食法,不一定要一直維持同一種。 依4飲食指標遵循度分組 遵循高死亡降20% 近日,《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關於健康飲食與死亡風險關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追蹤了75,230名女性、44,085男性的飲食習慣超過36年。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胡丙長教授指出,這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世代研究,以了解《美國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多種飲食模式與早逝、重大疾病死亡的長期風險。 研究團隊針對4種符合美國飲食指南的飲食法,包含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等,並依「替代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健康飲食指標」對參與者健康飲食模式遵循程度進行評分、分析。 評分後將參與者依遵循程度由高至低分成5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團隊發現,與遵循程度最低的組別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組別其全因死亡率降低了約20%。 健康飲食不只一種 改善習慣慢性病死亡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參與者若在追蹤期間朝健康飲食模式改善飲食習慣,某些慢性病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 研究指出,飲食健康程度改善25%的參與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6-13%,癌症死亡風險可降低7-18%,神經退化性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7%,呼吸系統性疾病死亡風險降低最多,為35-46%。 根據《CNN》報導,胡丙長教授表示,這代表採取健康的飲食模式對健康的影響永遠不會太晚,而且也代表健康飲食對減少早逝死亡數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過去,很少有研究探討不同或多種的健康飲食模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透過這項研究也可知道,不止一種方法可以吃得好又為健康帶來幫助。 研究中探討的4種健康飲食模式,其共通點為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胡丙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意味著健康飲食有很大的靈活性,民眾可以遵循飲食指南並依個人的食物偏好、健康狀況、文化等,創造屬於自己的健康飲食餐盤。

Read More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 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 「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 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 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 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 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 「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 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 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 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 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 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

Read More

屏基引進痔瘡手術新法 微創雷射疼痛少恢復快

久坐久站的工作是痔瘡的好發族群,屏基引進微創雷射新手術,疼痛少恢復快。(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但手術及住院時日短、疼痛度及傷口都比傳統切除手術小許多,民眾術後滿意度高,改善了生活品質。 民間常說10人9痔,顯見痔瘡是許多人的困擾,又因位置尷尬而使人諱疾忌醫,一般來說,長時間久坐、久站、負重的工作人員、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以及作息不正常、喜好辛辣口味的人都是痔瘡的好發族群!像是公車、計程車司機、專櫃小姐、搬運工,另外婦女也會因懷孕子宮變大腹部壓力增加、腸胃蠕動變慢出現便秘,進而增加痔瘡的發生率。 久坐久站的工作是痔瘡的好發族群,屏基引進微創雷射新手術,疼痛少恢復快。(記者毛莉攝) 屏基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劉家成表示,傳統痔瘡切除手術必須住院3至7天,且有7至14天的疼痛期,出院後還必須每天溫水坐浴3至4次,完全復原至少需要1個月,打亂患者生活步調,讓忙碌的現代人望之卻步,只好一再忍耐。 劉家成醫師指出,而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利用雷射熱能汽化消融,供應痔瘡組織血流的血管,致使痔瘡組織逐漸萎縮,術後疼痛減輕,傷口更僅有針孔大小,癒合快,解便順利,患者2至3天即可出院恢復上班。 新手術適合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垂出肛門的第二度至第三度內痔的患者,整個手術大約只要30至40分鐘即可完成,且只需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即可,患者能快速復原回到工作崗位。 劉家成說,肛門保健除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做肛門放鬆及收縮運動,避免久坐、久站、久蹲,此外,如廁後不要做無謂的逗留, 便後宜用溫水清洗肛門,避免用力擦拭肛門。至於已經有痔瘡的患者,可以利用溫水坐浴,在大臉盆或浴缸裡盛裝溫水後,坐入盆內約10分鐘,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 另外,醫師也提醒民眾,造成排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痔瘡、消化道出血甚至是大腸癌,如果持續出血就應該盡速就醫,別忽視身體症狀帶來的警訊。

Read More

腸病毒攀升 上週就診飆近8千人次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8000人次,創6年來新高;發言人羅一鈞(圖)指出,腸病毒疫情預估5月會正式進入流行期,6月初可能開始流行高峰。(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大流行恐來臨!疾管署26日公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且門急診就診飆出7851人次,較前一週暴增上升43.5%,寫下近6年同期新高,預估5月初腸病毒就將正式進入流行期,6月底達到最高峰。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7,851人次,較前一週(5,470人次)明顯上升43.5%,且高於近6年同期,疫情傳播風險增加,應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同時,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活動上升,檢出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多,且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 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個案皆為北部1歲幼童,4月上旬發病,經治療後症狀已改善,今年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及克沙奇A6型。 其中有一名病童有到幼托機構,是該幼托機構首例,懷疑感染源在社區;另一例則是家中哥哥有疑似症狀,考量到目前腸病毒流行風險持續增加,陳婉青特別提醒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不可輕忽。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預計5月初會正式進入流行期,高峰估計落在6月初。

Read More

腦膜瘤作怪 婦走不穩失嗅覺

核磁共振顯示邱女士顱內出現8公分大腦膜瘤。(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原本神采奕奕的58歲邱女士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身心出狀況,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士有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邱女士前顱底有一個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李定洲醫師門診,醫師予以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 李定洲指出,腦膜瘤的發生率占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3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的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 李定洲說,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其出現的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 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的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李定洲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五十肩分3階段 療法不同

醫師徐麟傑示範五十肩在結冰期適用改善的「鐘擺運動」。(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師,我最近覺得右邊肩膀很痛,穿衣服或拿高一點的東西都覺得很困難!肩膀可不可以做復健改善?」成大醫院復健部醫師徐麟傑說,這是診間中年患者最常問的,也是一般常見的「五十肩」問題,雖會自行痊癒,但病程可能長達2-3年,最後還可能遺留肩關節活動受限制的後遺症,及早治療肩關節活動至少可恢復8、9成以上。 徐麟傑表示,五十肩的醫學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最常見於50-60歲而得名,40歲以前鮮少發生。又可分原發性和次發性兩類,原發性五十肩的原因並不清楚,但與一些疾病有關聯性,如糖尿病、高血脂、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次發性的原因通常是肩膀受傷或肱骨骨折,以及肩關節、乳房等手術術後,與肩關節活動減少有關,因此術後及早執行肩關節活動度運動,是預防的重要方法。 他說,五十肩可能的致病機轉並未完全了解,疾病初期會有肩關節發炎情況,接著產生關節囊的纖維化、沾黏,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阻。因此,五十肩有另一個名稱「冰凍肩」,臨床症狀可以分為「結冰期、冰凍期、解凍期」。肩關節發炎是最初的結冰期表現,包括瀰漫性嚴重肩部疼痛,會明顯影響日常工作與休閒娛樂;接著是冰凍期,肩膀因為關節囊纖維化而漸漸降低活動角度,進而產生肩關節僵硬及活動度受限,惟疼痛會逐漸減緩;在最後的解凍期,疼痛慢慢消失,肩關節活動角度會持續恢復。 徐麟傑說,五十肩在結冰期疼痛十分明顯,治療以消炎止痛藥物,輔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為主,並維持適當休息及搭配簡易關節運動「鐘擺運動」;冰凍期著重關節活動度的物理治療,搭配居家手臂運動「爬牆運動」,讓關節活動度增加,若活動角度在運動後無進展,則考慮使用關節囊注射擴張術,保守治療10-12個月後結果仍不佳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Read More

遭蛇吻勿用口吸 帶蛇屍就醫保命

春天毒蛇出沒!被咬傷後最好看蛇類提供醫師注射血清。(記者陳朝枝攝) 記者陳朝枝∕南投報導 春雨綿綿,蛇類活動頻繁!26日上午一名30多女歲女性在梅園工作採摘梅子時被俗稱「小青蛇」的赤尾青竹絲咬一口,隨即被送往竹山秀傳醫院急診室注射赤尾鮐血清保命;醫師提醒,千萬不能加壓傷口,最好在離傷口5至10公分近心臟的位子包紮患肢,讓患部低於心臟。 每年4至11月是蛇類出沒期間,濕熱的夏季更是高峰期,民間常有的說法,指三角頭的蛇一定有毒、一種蛇只有一種毒,還有許多網路上流傳辨別毒蛇的方式,但大多數都是不完全正確的資訊。 竹山秀傳醫院副院長曾俊凱表示,台灣常見的6大毒蛇,依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3類。赤尾青竹絲就屬於出血性毒蛇的一種,由於數量多、分布廣,是台灣最常見的毒蛇,咬傷人數也高居6大毒蛇之冠,輕則咬傷處瘀血、腫脹、起水泡或血泡,重則引發肌肉組織壞死,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等致命併發症。如果不幸被蛇咬傷,除了儘快就醫外,請一定要將可辨識的特徵、顏色、形狀記得,以拍照、甚至將蛇的屍體一起帶到醫院的方式,方便醫師辨識注射蛇毒血清。 醫師提醒,千萬不能加壓傷口,最好在離傷口5至10公分近心臟的位子包紮患肢,讓患部低於心臟。盡可能保持患肢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回流心臟。以免毒素更快散播全身。切開傷口,用嘴吸出毒液、塗抹尿液、喝酒止痛等,都是錯誤觀念!

Read More

安全儲備金有1個月 明年健保可望不漲

衛福部長薛瑞元26日表示,今年長照基金可能首度出現預算赤字。(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署於26日進行「113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草案)討論。健保署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以4%高推估總額試算,安全儲備金有1.01個月,仍待11月審議健保費率。 健保費率在2021年調漲為5.17%至今已維持3年,衛福部社會保險司日前表示,明年不調整健保費率,儘可能減輕民眾和企業負擔,是今年努力的重要方向,但費率調整與否,有其法定機制,仍須遵守。 周淑婉表示,若總額範圍草案以年成長率1.053%低推估,年支出約為8450億元;如以年成長率4%高推估,年支出約8696億元。 即便以高推估總額草案試算,仍有1.01個月的安全儲備金,尚符法定最低安全儲備金,待行政院核定,9月進入總額協商,11月才會審議健保費率。 另,在藥費管控方面,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111年度的藥價占健保總額2300億,其中有20億是指示藥,目前有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有800多項,健保署今年會做盤點,進一步檢討和討論不必要給付,會整理今年的必要清單。 她指出,多數國家不會把指示用藥做健保給付,然而目前國內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有800多項,占健保比率相當高,110年度有28.7,111年度有27.3%。 蔡淑鈴說,以111年度來看,藥價占健保總額2300億,有20億是指示用藥。今年會做總盤點,進一步討論是否符合臨床需求,也會和食藥署討論指示藥和處方藥的雙重藥證認定,減少不必要給付,也會討論修法,最後認定的指示用藥才會納入健保給付。 此外,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今年長照基金可能首度出現預算赤字,但尚剩餘新台幣1000億元費用,應還足以支應未來預算,至少未來5年不會有問題。

Read More

警值勤突癱軟 友機警衝醫院救命

醫師表示,從到院到取栓完成在3小時內完成,是「萬中選一的幸運」,患者出院後自評「恢復9成9以上」,但也考慮提早退休好好陪伴家人。(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警局王姓副所長值勤時左手突無力握住手機,身體癱軟蹲下後,友人見狀驚呼:「你中風了啦」,載他衝往鄰近亞大醫院,以「顱內動脈取栓術」清除血栓打通血管,全程花不到3小時,3天後即轉入普通病房。醫師表示,「萬中選一的幸運」,患者出院後自評「恢復9成9以上」,但也考慮提早退休好好陪伴家人。 患者王水源是霧峰分局四德派出所副所長,發生過程時仍餘悸猶存,直說「真的來得又急又快」。正當拿起手機準備撥打電話時,手機莫名掉落在地上,蹲下撿起手機後,只感覺到頭部「重重的」,意識十分清晰、沒有恐懼感覺,但「四肢就是不聽使喚」。 醫師對患者以「顱內動脈取栓術」清除血栓打通血管,全程花不到3小時,3天後即轉入普通病房。(記者徐義雄攝) 友人看到他臉部眼歪嘴斜、口齒不清甚至開始流口水,機警友人見狀大喊,「你中風了啦!」。旁人見狀立即將他送醫,離醫院不到10分鐘路程。 急診室通報腦中風醫療團隊待命,患者一到院,急診室醫師林維奕評估後符合「急性腦中風」症狀,確認為血管阻塞型腦中風,右側中大腦動脈部位阻塞,透過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通知著手安排顱內動脈取拴術,搶救缺血但尚未壞死的腦部。 負責接手的宋昌育表示,當時從患者鼠膝部置入導管,經腹部、胸腔主動脈及頸部動脈直達阻塞的腦動脈區,再以導管抽吸方式,將血栓取出清除打通血管。患者到院時間十分即時,並未呈現大面積缺氧或出血的狀況,順利在30分鐘左右取出血栓。 吳致螢說,缺血性腦中風會造成嚴重的神經學損傷、癱瘓甚至死亡,若能在發生3小時「黃金時間」內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以及中風發生8小時內安排動脈取栓,有助於患者預後可恢復較佳生活品質;患者「真的福大命大」,他從到院到取栓完成,幾乎在3小時內完成,「真的是萬中選一的幸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