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於4月25日至28日辦理「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透過3D投影、聲光效果,帶大家探索鼻腔帶菌世界,了解預防接種的重要性。(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為增進社會大眾對於引發肺炎的病毒、細菌種類及鼻腔帶菌的認識,進而強化肺炎預防的認知、增加自身保護意識,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於四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二十八日辦理「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透過3D投影、聲光效果,類沉浸式體驗,讓大家能身歷其境,探索鼻腔帶菌的世界,直擊病毒、細菌藏匿之處,了解預防接種的重要性。   二十五日上午在新竹市兒童醫院「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開幕式中,邀請小兒科部主任連啟宏以「鼻腔構造及鼻腔常見細菌」為題,與大家分享肺炎鏈球菌為鼻腔常見細菌,提醒家長應把握黃金時機,透過疫苗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提升孩子的身體保護力。   連啟宏醫師表示,鼻腔是病菌躲藏的大本營,肺炎鏈球菌平時就潛伏於鼻咽,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根據醫學文獻顯示,帶菌情形成年人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孩童則為百分之二十至四十,若是人體感染新冠肺炎、流感或免疫力下降時,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便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入侵器官,其症狀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輕則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嚴重則可能引發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侵襲性疾病。 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五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嚴重侵襲,可以在寶寶滿兩個月大時開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孩子保護力,並銜接打滿三或四劑疫苗,以降低病毒與細菌對人體的侵襲,此外,若要完整提升肺炎的防護,建議應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才能打造更完整的防護網。家長如有任何疑慮或問題,歡迎掛號健兒門診,經醫師諮詢和評估後,再為孩子進行疫苗接種。        

Read More

2022健檢十大紅字公布 「脂肪肝」奪冠

醫師建議藉由定期健檢來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早期現早治療,讓未來享有健康又良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經歷三年的疫情,民眾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產生諸多改變,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反應在身體的健康上!「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發布2022度健檢紅字十大警訊,希望協助國人檢視自身健康、及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83%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問題 經分析2022年度共9775筆健檢數據,男女佔比53%:47%,平均年齡為48.3;其中「脂肪肝」紅字比83%,打敗維生素D不足71.1%,自2020已連續三年度位居年度永越健檢紅字首位。十大健檢紅字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體脂肪率過高、體重過重、骨質密度不足、高血糖、骨質疏鬆(>50歲)、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肥胖。 男性重點警訊:脂肪肝、三高、體重過重 「脂肪肝」多年來一直是男性紅字榜首,異常比高達83%,且男性(87.5%)遠大於女性(78.2%)。肝臟內積聚脂肪,佔5%以上便為脂肪肝,依嚴重度分輕中重三類,易導致肝臟發炎、結疤,嚴重者肝硬化,甚至肝癌;其發生率的增加與國人肥胖、代謝症候群人口的增加息息相關。疫情期居家時間多,缺乏足夠運動,跟疫情前2019年度66.8%(男73.7%、女58.5%)相比,男性增加19%,女性暴增34%,更需提高警覺積極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 另外,在三高:高血壓(男21.2%、女13.1%)、高血糖(男43.6%、女24.4%)、高血脂(男66.7%、女63.9%)、代謝症候群(男27.5%、女15.6%)及體重過重(男62.1%、女27.2%)的異常人數;男性除了高血脂,其他均比女性高出許多!賴醫師提醒:『三高、代謝症候群、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的高危險群,因而特別呼籲,男士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警訊,除了少應酬、避免抽菸及飲酒,更應改變飲食習慣並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 ▲永越健檢2022年度十大紅字公布,前三名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 女性重點警訊:維生素D不足、骨質疏鬆、肌少症 女性「維生素D不足」有69.8%,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因而血液中的鈣質增加,可幫助骨頭的鈣化;然而,維生素D需透過食物或日照合成,現代人怕曬黑,許多女性有塗抹防曬乳隔絕紫外線的習慣,日曬不足下,鈣質吸收減少,容易引發骨質疏鬆問題。 「骨質密度不足」從12年前23.9%(2008),今年已攀升至37.5%(2022),成長超過5成,是一大警訊。賴醫師特別提醒:『女性是「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經資料分析受檢者之骨質密度,不分性別年紀,不足的比率達39.4%,50歲以上更超過7成;其中,已達到骨質疏鬆定義者,男性18.4%,女性39.7%;而女性肌少症達27.3%,高於男性8.6%有三倍之多,足見許多年長女性因骨質疏鬆、肌少症,嚴重暴露在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中。』 定期健檢,掌握人生重要的健康財富 5%的體重下降即能有效改善脂肪肝,預防肝臟發炎及肝硬化風險,防範於未然,才是醫學的最高價值。健檢報告中有紅字不等於失去健康,現在沒紅字也不等於完全健康,建議可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來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檢紅字」是身體給我們善意的提醒,提醒哪些狀況必須立刻就醫?哪些紅字可藉由調整個人的生活型態來進行改善,包括: 1. 少應酬避免菸酒 2. 定時定量八分飽 3. 天天五蔬果,少油、少糖、少鹽、低熱量飲食 4. 維持標準體重 5. 規律運動150:每週5天、每次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 6. 多曬太陽:除食物攝取外,陽光是合成天然維生素D重要來源,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戶外活動,每次15分鐘,無防曬並於10:00-15:00間進行。 除了應減少應酬、注意飲食並加強運動,搭配定期適宜的健檢,早期發現,讓未來享有高齡又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愛吃肉易招惹蚊子?6因素恐讓你變成「人體捕蚊燈」

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包括深色衣物、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與體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期天氣回暖,蚊子大軍襲來!坊間流傳「愛吃肉容易被蚊子叮」的說法。對此,食藥署闢謠指出,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包括深色衣物、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與體味。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吃肉會讓身體變酸性體質,因此容易被蚊子叮?」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事實上,蚊子主要是靠化學以及物理方式來尋找宿主。比如視覺、嗅覺、溫度、濕度等等。 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 深色衣服 噴香水 血型 體溫 二氧化碳 體味 研究指出,人體皮膚表面有豐富的游離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在與細菌代謝之下,會產生許多不同氣味的羧酸。而個體的皮膚羧酸豐富度與蚊子吸引力之間有關聯,對於不容易被蚊子叮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會散發出某些化合物來降低蚊子的飛行活動或是吸引力,簡單來說,這些人的體表散發著天然的防蚊液。 研究也發現,瘧疾會藉由感染人類來改變人類身上的氣味分子,從而增加人類對於蚊子的吸引力,以增加瘧疾的傳播。食藥署呼籲,民眾不要再相信蚊子的叮咬與酸性體質有關係,事實上,人體的酸鹼度會維持在一定的定值,不會因為飲食而有過大的改變。 預防蚊子叮咬2大招 定時的噴防蚊液 穿著長褲長袖 至於被蚊蟲叮咬後,擦小護士有效嗎?食藥署說明,一般民眾愛用的綠X精、萬X油、白X油等等,大多都是以清涼劑為主成分,可以快速緩解癢感,但是如果對於較嚴重的紅腫情形,還是需要使用有抗發炎消腫的成分,才能夠有效緩解。 止癢藥3大主要成份 抗組織胺:最常見的成分,可以直接消腫消癢。 局部麻醉:透過麻醉效果,達到止癢效果,但是沒有消炎作用。 類固醇:通常使用較弱效的類固醇,利用抗發炎作用,減少皮膚發癢情形,但不建議用在有傷口的地方。 止癢藥7種次要成分則如下: 保濕劑:例如尿素、泛醇(panthenol),它們能維持皮膚屏障,減少過敏原刺激,減少搔癢刺激感。 Isopropylmethylphenol:一種殺菌劑,適用在較強烈的叮咬反應,例如小黑蚊。 清涼劑: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利用清涼的感覺,轉移搔癢的注意力。 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具有類似類固醇的抗發炎作用。 水楊酸:常見的消炎止痛藥成分。 金盞花:含有豐富的類黃酮以及三萜類成分,是天然的抗發炎成分。 紫雲膏:傳統的中藥良方,具有消炎消腫、滋潤肌膚的作用。 食藥署最後提醒,2歲以下的小孩禁止使用添加薄荷或是樟腦成分的藥品,家中小小孩如果要使用其他成分,也都建議先向藥師諮詢。

Read More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口腔癌前病變5大症狀 1男輕忽住院天數多6倍

抽菸、喝酒、吃檳榔等,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朱本元理事長指出,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因為發現愈晚,治療效果愈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6歲男性平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某天發現自己口腔破皮、潰瘍,拖了5個月後才前往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已是舌癌第4期,無法做經口手術,須採複合式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並以大腿前外側皮瓣進行重建,術後30天才出院,還需做放化療,說話、吞嚥、外觀都受到許多影響。 反觀,60歲男性,也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因為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診斷為舌癌第一期,接受經口手術,術後5天就可出院,而且術後發聲、吞嚥功能正常,面容外觀也沒有受到影響。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民眾常因為對早期症狀不了解而錯失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呼籲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 口腔癌高危險群 應定期篩檢、早期治療 抽菸、喝酒、吃檳榔等,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朱本元理事長指出,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因為發現愈晚,治療效果愈差。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口腔癌第一期近85%可被治癒,但第四期患者僅有38.2%可被治癒。而且第四期患者即使成功治療,外觀可能會因手術受到很大的損害,此外,說話、吞嚥等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朱本元理事長以臨床實際案例做比較,2位同樣被診斷為舌癌的個案,同樣都是60幾歲的男性,同樣都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其中一位由於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口腔癌第一期,只需經過手術,不需再做放化療,5天後就從醫院出院。 了解5大症狀 別再以為嘴破是火氣大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不過,民眾不了解口腔癌症狀,更有許多人認為口腔破皮、破洞,可能是火氣大導致,因而忽略口腔癌警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其中之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 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而目前,國民健康署也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朱本元理事長再次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只要持健保卡至耳鼻喉科、牙科等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

Read More

醫療專業互相分工合作 職能治療守護全民健康

職能治療靈活地為民眾改善生活上的不便。(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小昕在一年前罹患了思覺失調症,經過治療出院後,雖然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已經改善許多,但他平常都自閉地把自己關在家裡,很少與人往來,讓媽媽很頭痛。媽媽帶他回診時向精神科醫師提出她的煩惱:「醫師,他現在都不肯出門,很多事也都不肯做,怎麼會變這樣?是不是藥吃太多了?」醫師趕緊說明:「像小昕的情形對很多事都缺乏動機,是很典型的負性症狀,這個部分目前的藥物很難有效改善,不過可以試試看職能治療。每天讓小昕參加職能治療活動,規律作息並且和其他人互動,這個部分應該會改善許多。」 而小昕在參加職能治療活動後,透過每天多元的職能活動,包括有運動或體操、參加美術活動、參觀展覽、參加時事講座等,小昕也都相當投入,一段時間下來,小昕的臉上笑容變多,在活動中也越來越主動;職能治療強調功能,運用治療活動作為媒介,靈活地為民眾改善生活上的不便。而有了醫事專業訓練作為後盾,職能治療師的臨床介入考量了疾病的限制,也常敏銳地察覺服務對象可能潛在的疾病問題,並進行衛教與就醫建議。 修法個人連署已經超過4萬人且持續增加中。(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提供)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表示,醫療專業持續進步,當我們對醫療與健康有更多探索,醫療專業間的分工會更仔細,而合作也更緊密。如同小昕這樣跨專業合作的例子並不少見,像在外科的領域,經過醫師高超的手術進行骨骼神經肌肉的修復,或重建義肢,後續的大量復健無可避免,職能治療師也會是其中重要的角色,如何針對個案的傷病部位與程度,綜合考量個案需求和整體身心狀況,時時調整治療內容,讓個案可以重返職場、生活自理;在兒童領域,也常是經由醫師仔細地評估診斷,開立與調整用藥,同時搭配職能治療師提供治療活動和教養策略等幫助兒童在課業學習、人際相處和情緒調節等多方面都能穩定發展。這些情境都應驗了良好的醫療專業合作,總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提到,有鑒於職能治療師法是26年前所制定的,當時是這個專業在台灣重要的起步,然而經過20多年來的快速進展,職能治療的服務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從傳統的醫療院所到社區及學校體系、從傳統兒童及成人復健到高齡長照服務等,舊法已有些許不合時宜。因此,此次職能治療師法修法欲推動的「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正是要讓這些醫療合作的模式可以更密切、更頻繁,讓醫療專業可以共同積極的守護全民健康,不再只有等民眾覺得自己得病才開始接近醫療,而是在民眾的健康亮了警示燈便能夠以醫療專業敏銳地察覺,及早為民眾指出一條安全的道路。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提供)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強調,現今修法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們過去對健康守護的設想太過狹隘,目前聯盟正積極向民眾說明推廣修法的重要性及邀請連署,截至目前為止個人連署已經超過4萬人且持續增加中,團體更獲得廣大的迴響超過了180個團體連署,讓現在的你幫助未來的你,一起支持職能治療師法修法,醫療專業可以更全面、更積極的合作,屆時全民的健康便是最大的贏家!

Read More

頭暈心悸又胸悶 缺鐵性貧血惹禍

醫師曾彥勳說,「缺鐵性貧血」常被誤為心臟、腦血管疾病,檢查找出病因治療,皆可獲良好改善。(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3歲黃小姐長期有頭暈、全身虛弱、手腳冰冷、心悸等症狀,近幾個月開始出現胸悶且稍活動就會呼吸困難,心跳每分鐘逾百下。她懷疑自己是否有心臟或腦部疾病,就醫檢查確診「缺鐵性貧血」,經治療半年和飲食衛教調整,貧血狀況得到改善,不適症狀也獲得控制。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曾彥勳指出,國人約有10-20%的人有貧血問題,年輕女性和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常見。常見症狀為容易頭暈、呼吸困難、心悸、易倦怠等,病人常誤以為是心臟、腦血管或其它內分泌代謝的疾病。 案例黃小姐來到診間,臉色、結膜皆很蒼白,心搏過速,描述飲食習慣少吃肉,偶會喝咖啡、茶葉提神,排便和月經量大致都還算正常。因此,抽血檢驗發現嚴重貧血,進一步驗鐵更呈現嚴重缺乏。 曾彥勳說,根據紅血球體積大小,區分為小球、正球、或大球性貧血,門診常見的小球性貧血,以「缺鐵性貧血」和「海洋性貧血」為主,較為常見。海洋性貧血一般以遺傳為主,較難有效治療;而缺鐵性貧血一般則以腸胃道血液流失,女性月經量過多,或營養吸收缺乏為主,只要找出病因治療,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改善。 他說,針對案例黃小姐開給予鐵劑補充,搭配維生素C幫助吸收,並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肉、蛋、海鮮、深綠葉蔬菜、豆類、堅果類等適量補充,避免隨餐飲用茶葉或咖啡。經6個月治療,貧血狀況已獲改善,頭暈、心悸、胸悶等問題也不再有,且心跳從每分鐘逾百,降至正常值7、80下。

Read More

國衛院攜11醫院監測環境健康

成立「台灣精準環境醫學聯盟」 已針對40鄉鎮進行血液抽樣 檢測重金屬及塑化劑 國衛院24日攜手台灣北中南11家重要醫療機構,宣誓合作成立「台灣精準環境醫學聯盟」,將整合各地區的監測調查結果,評估居民的環境健康風險。 (國衛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了保護環境、人類和生態的健康,國衛院24日攜手台灣北中南11家重要醫療機構,宣誓合作成立「台灣精準環境醫學聯盟」,今年4月已針對全台40個鄉鎮進行血液抽樣,將整合各地區的監測調查結果,評估居民的健康風險,並為台灣不同地區的環境化學物質建立參考值。 國衛院國家環境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陳保中表示,台灣的地理環境多元且複雜,農業、工業和商業發展興盛,也是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由於地理環境和產業特色的差異,各地區需要關注的環境議題也不盡相同,環境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健康。 先進國家都開展大規模的人體生物監測計畫,監測環境暴露對人體內化學物質濃度的影響,如歐盟的HBM4EU、美國NHANES、德國的GerESs、加拿大的CHMS、韓國的KoNEHS等。 台灣擁有豐沛完整的醫療網絡,聯盟結合各地區的醫療機構,對各自地區的重要環境問題進行人體監測和調查,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並將環境健康調查研究的成果,轉譯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 陳保中指出,聯盟每年將針對各醫院負責的共40個鄉鎮進行血液抽樣,將因應各地方地理環境特性與產業特色,從臨床案例發掘須優先關注之環境化學物質,調查環境暴露介質與途徑,評估居民之環境健康風險。 同時,藉由結合不同醫院的調查研究、篩檢分析、醫療照護之量能,適時針對居民提供介入干預與照護措施。今年4月已開始了第一波抽樣,日後每年將由國衛院發布相關檢測重金屬、鉛濃度、塑化劑DEHP,以及新興塑化劑是否影響人體健康等相關報告,幫全民健康把關,是台灣環境醫學領域的一大進步,將為台灣的可永續目標做出貢獻。 台灣精準環境醫學聯盟由國衛院與台灣北中南11家醫院,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台中榮總、台大癌醫、中山醫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高雄長庚醫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等共同成立。

Read More

工程師肩頸痠痛 增生注射緩解

奇美醫復健部主治醫師程信翰表示,肩頸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甚鉅,籲請民眾出現肩頸痠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否則嚴重將增加手術治療困難度。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0歲陳姓科技工程師,3個月前出現肩頸痠痛,有時伴隨雙手麻木、頭痛、上、下背痛。這次因症狀持續一陣子,就醫診斷為頸椎小面關節炎,採物理治療、增生注射搭配衛教,痠痛問題終獲解決,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改善。醫師指出,使用電腦工作者常有類似肩頸症候群,應從改善坐姿做起。 奇美醫復健部主治醫師程信翰表示,近年來因生活習慣、工作型態改變,及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肩頸痠痛病人逐漸增加,而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痠痛也很常見,如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工作效率。 他說,國外已有醫學研究統計,超過一半的使用電腦工作者曾出現肩頸症候群,肩頸症候群事實上包含括很多不同原因,細部診斷可分為肌肉骨骼或神經問題兩大類,其中肌肉骨骼問題包含頸部肌肉拉傷、頸椎關節退化、頸椎椎間盤疼痛、頸椎小面關節骨關節炎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神經問題則包含周邊神經、神經根、脊髓及後縱韌帶鈣化壓迫。 程信翰指出,治療肩頸症候群重點還是要針對確認的病因才會有效,舉例來說,痠痛藥膏能舒緩肌肉拉傷,但對椎間盤的疼痛效果不佳。口服止痛藥只能短暫緩解部分神經根壓迫的不適,但藥效過了,症狀又會再次發作。 奇美醫復健部統計2017~2022年因肩頸症候群求診人數約2000人,其中肌肉骨骼732人(38%)、神經問題1194人(62%),年齡大多30~65歲中壯年族群。2022年與2021年相比,人數成長近2成,尤其為30~50歲,顯示疫情下居家辦公及運動量減少,導致肌肉過度使用或耐力不足等狀況。 程信翰表示,工作者的肩頸症候群儘管常見,增生注射能治療肌肉骨骼及神經壓迫的問題,但若要避免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痠痛問題,還是要從生活型態及工作習慣上做調整,使用電腦時採正確坐姿,注意避免長時間仰頭,眼睛平行往下15度看螢幕是最佳視角,每工作1小時要起來活動等都是保健要務。

Read More

腹痛惡心當胃炎 竟是心梗

男子上腹陣痛、惡心想吐,以為是急性胃炎,就醫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及嚴重狹窄。(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從事臨時鐵工的68歲男子,出現上腹陣痛、惡心想吐,以為是急性胃炎,服用胃藥但毫無緩解被送進急診,醫師表示,男子極少接受健康檢查又沒有穩定控制3高慢性病,香菸不離口,殊不知心臟3條冠狀動脈已2條完全阻塞、1條嚴重狹窄,嚴重至心肌梗塞發作,在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下,搶回寶貴生命。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孫德光表示,男子被送進急診室時,已因呼吸困難、心跳急促,於急診發現低血壓幾近休克狀態,緊急安排心電圖檢查及抽血檢驗,確定為心肌梗塞,立即做心導管檢查。 孫德光表示,患者心臟3條冠狀動脈血管有2條呈現完全阻塞,1條嚴重狹窄,且左主幹也呈現重度狹窄,其心臟功能射血指數(EF)僅22%(正常為>50%),顯示已出現嚴重心臟衰竭,隨時危及生命,立即給予呼吸器支持,置入主動脈幫浦協助支持其心臟衰竭的危險。 孫德光指出,醫療團隊考量患者經濟負擔、短中長期治療效果以及預後考量,最後決定不做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緊急會診心臟外科為病患進行心臟血管繞道手術,這樣對患者的經濟負擔最輕,將治療的長期效益最大化,患者手術住院10天後順利出院。 孫德光說,近3成的心肌梗塞患者,是以非典型心絞痛的症狀表現,特別是在年長者,常常被以為是急性胃炎、感冒、氣喘、肌肉發炎等誤導,甚至延誤送醫時機而喪失生命,這樣的病人仰賴急診及心臟內外科醫師高度的警覺性及專業知識方得以精確診斷其心肌梗塞。抽菸、缺乏運動、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3高慢性病民眾特別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Read More

主動脈瘤擴大 微創置支架救命

醫師黃振銘以「微創主動脈弓修補支架置放手術」,讓中風多年的廖先生脫離主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的風險。(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一名50多歲廖先生中風多年,去年因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膜填塞(心臟被血塊壓迫)險喪命,門諾醫院耗費10小時手術將人從鬼門關拉回,經1年追蹤,降主動脈瘤擴大到超過6.5公分,猶如致命未爆彈,經評估患者已無法承擔傳統開放式手術風險,改採「微創主動脈弓修補支架置放手術」,傷口小且疼痛感較低,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住院2週後出院。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黃振銘說,病患的降主動脈瘤持續擴大超過6.5公分,已達隨時破裂的危險臨界值,一般人會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進行主動脈弓置換,但去年廖先生手術過程大出血,加上中風多年仍在服用抗凝血劑,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手術,與家屬溝通後,決定使用微創主動脈弓修補支架置放術,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少,復原速度也加快。 手術過程主要是利用導管將支架放入主動脈弓所有分支中,並利用較大支架蓋住破口,讓血流順利從血管支架內經過。但這項手術難度較高,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醫院有能力執行。 廖太太說,先生未開刀前,因為降主動脈剝離連帶影響消化吸收,導致體重一直變輕,餵食流質食物不到半小時就會排泄,身體無法獲取養分,術後明顯改善許多,飲食吸收均有進步,照顧上也安心,不必再擔心主動脈瘤隨時恐破裂而危及生命。 黃振銘醫師表示,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送到全身,「主動脈瘤」代表的是主動脈壁異常,若血管壁變得太薄,膨脹變大就容易破掉。由於患者近8成有高血壓病史,因此建議三高患者每天養成定時量測血壓,控制血糖、血脂肪及運動的習慣,若發生胸悶、胸痛等情形,就應立即送醫治療。 黃醫師呼籲,有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即使曾經接受主動脈置換或支架修補手術,血管壁還是有可能會持續病變,導致支架出現位移狀況或新的剝離。因此術後仍須進行長期追蹤,確定主動脈的狀況,避免再度出現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Read More